知网上的论文收费情况是因为中国知网是由上市公司运营的,并非是政府财政支持项目,因此需要收费来支撑其运营。
知网的“霸道”收费逻辑
1、近年来,知网在舆论场上的“热度”不减。如:北京大学等6所高校曾发布公告表示,因收费过高,暂停使用知网。每到毕业季时,高校学生集体吐槽收费过高的查重费用。2021年底,知网因擅自收录百余篇论文被退休教授赵德馨起诉,最终被判赔70多万元。
2、针对个人用户,知网一方面出售查重服务,动辄数百元的高昂费用让大批毕业生叫苦不迭,另一方面却以超低价格甚至“白条”收录论文成果。更不讲道理的是,论文作者下载自己的论文还需要付费。
3、作为一个知识的基础设施与公益平台,知网应该也必须体现出一定的公益属性。但事与愿违。目前,知网的牟利冲动,在某种程度上,正在使其由原本便利学术发展的“垫脚石”角色,转向阻碍学术发展的“绊脚石”角色。
在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知识的共享成本不断降低,作为知识中介的知网却不断提高收费价格,结果导致中科院这样的顶尖学术科研机构都要望而却步,无异于开时代倒车。
知网下载论文收费标准如下:
中国知网上的硕士学位论文下载费用是15元/本,博士学位论文下载费用是25元/本。记者12月22日查看中国知网官方网站上的“中国知网会员·流量计费标准表”。
上面显示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下载费用现在分别是7.5元/本、9.5元/本,这与之前的价格相比分别下降了50%和62%。记者通过中国知网分别尝试下载一篇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显示分别需要支付7.5元和9.5元。
中国知网,始建于1999年6月,是中国核工业集团资本控股有限公司控股的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学术平台。知网是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的概念,由世界银行于1998年提出。CNKI工程是以实现全社会知识资源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为目标的信息化建设项目。
在CNKI1.0基本建成以后,中国知网充分总结近五年行业知识服务的经验教训,以全面应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打造知识创新服务业为新起点,CNKI工程跨入了2.0时代。 CNKI 2.0目标是将CNKI 1.0基于公共知识整合提供的知识服务。
深化到与各行业机构知识创新的过程与结果相结合,通过更为精准、系统、完备的显性管理,以及嵌入工作与学习具体过程的隐性知识管理, 提供面向问题的知识服务和激发群体智慧的协同研究平台。
其重要标志是建成“世界知识大数据(WKBD)”、 建成各单位充分利用“世界知识大数据”进行内外脑协同创新、协同学习的知识基础设施(NKI)、 启动“百行知识创新服务工程”、全方位服务中国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及共建“双一流数字图书馆”。
知网上的论文收费原因如下:
当然,因为很多学校与知网签订了年度协议,所以签订协议的学校内的学生通过知网下载相关文献是免费的,但是这个免费并不代表不收钱,只是这个钱学校替你出了而已。
而且知网的文献下载并不便宜。期刊全文:常规数字出版0.5元/页 、独家数字出版(新产品)1元/页;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15元/本 、博士学位论文25元/本;会议论文:常规数字出版0.5元/页 、独家数字出版(新产品)1元/页。
也就是说,当我们撰写论文时,在学校未与知网合作的前提下,如果你要下载20篇参考文献(假设都是硕士论文),那么就得支付20×15=300元。
此外,当你论文撰写好后,就会进行查重,运气好的,自己用心撰写的,查重一次就过,运气差的或者压根没用心写的,那么可能会进行数次查重。知网查重也得收费,而且价格高昂。就本科论文查重为例,查重一次收费198元,对于大学生而言,这并不是一笔小数目。
因为中国知网是由上市公司运营的,并非是政府财政支持项目,因此需要收费来支撑其运营。
知网扮演的是文献资料的网上搬运工角色,要做到文献最全,就得同各个学术期刊、高校展开谈判,以支付版权费的形式,获得文献发布的权利,这个过程会产生不小的交易成本。
认为知网该免费的逻辑,其实还是将免费午餐当做理所当然。需要指出的是,知网于1999年由清华大学、清华同方发起,其母公司是A股上市公司。虽然它得到了教育部门和科技部门的支持,但并非政府项目财政工程,要求一家企业为全社会提供免费午餐,未必说得过去。
扩展资料
在享受知网丰富的资料库时,基于下载论文的付费,一部分便是支付知网作为中间商在平台搭建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另一部分,则是付给了学术期刊或者作者。高校大学生可以免费使用,正是因为学校统一付过费了。
随着版权意识的完善,很多期刊都会在接受来稿时明确说明,文章将上传知网,随之产生的版权增利,会和稿酬一起发放给作者。
当然,这种规范的处理方式毕竟是局部,相对来说创作者处于弱势者地位,知网背后的授权不规范、收益分配不均问题大面积存在——2008年,78名硕、博士联合状告知网侵犯学位论文著作权,一共有21起获得法院支持。
但即便如此,对知网的批评,也不该滑向免费午餐和盗版有理。随着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强,付费就该是一种常态行为。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知网垄断有错,但免费午餐没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