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近代,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不仅从军事、经济对中国进行侵略,还从政治文化加以侵略控制,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经济凋敝,一片国将不国的惨状。压迫侵略,必然导致反抗,中国人民积极开展了各中形式的反抗斗争。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台湾高山族人民的英勇抵抗等,无不体现了在民族存亡的危机关头,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尤其是太平天国起义,极大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使得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同时它提出了均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更重要的是在太平天国并不承认清政府签订的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在面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时,并没有采取像清政府一样懦弱的外交政策,而是积极同外国侵略者展开了斗争,并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这是极其鼓舞人心的。虽然太平天国由于内部的种种原因失败了,但它却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它是中国农民起义战争史的最高峰,它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曾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
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他们翻译外国书籍,学习西方先进的现代科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开始有了较为强烈的民族危机感。于是出现了早期的维新思想,出现了一大批以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为己任的仁人志士。甲午战争以后的戊戌维新、辛亥革命,都是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这面爱国主义大旗下发生的。这些斗争和探索,使中华民族燃烧起了新的希望,标志着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
五四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力量成长壮大的基础上,在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思想基础之上发生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这次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群众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它标志着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从此中国革命真正找到了它所必须依赖的力量基础,五四运动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即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五四运动发生在一九一九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劳动运动的真正开始是在一九二一年,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之后,即民族问题和殖民地革命运动在世界范围内改变了过去面貌之时,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以及其在世界历史中的的地位都是十分明显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被历史证明了的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有中要的地位,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残酷的战争中,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战胜一切艰难困苦,中华民族形成了广泛的统一战线,显示了空前的大团结,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族抗战。没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就没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抗日战争大大丰富和升华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这正是抗日战争得以坚持和胜利的重要思想保证。同时使中国人民认识到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屹立于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一个国家只有首先自强,才能在世界上自立。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不惧怕战争的可贵品质,中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是为了捍卫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人类和平进步事业的重大贡献。
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祖国的繁荣打下了坚定的基石。同时积极开展了各领域的改革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无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尤其是近代以来,科技文化事业飞速发展,值得一提的是航天领域的重大突破——神州系列成功升空,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圆了华夏民族几千年来的飞天梦。看着一个个举世瞩目的成就,国人无不倍感自豪与骄傲。我们的国家强大了,我们的经济繁荣了,我们不会在屈于强权,不会再忍受屈辱,我们以我们的祖国为荣。
当然,放眼今朝,停滞不前便是落后,因此,我们更应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努力不懈,使我国保持飞速发展。尤其作为年轻一代,作为大学生,我们更应使强国富民为己任,认清我们在新时期的责任和使命对于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我们的民族正在腾飞!
二、 勉强建立起来的国家机器不能正常运转
南京国民党政权在下没有稳固的统治基础,也就失去了建立一个国家的起码条件。但它毕竟建立起了一个现代形式的政权,这是一个高层机构。这个政权机构及行政人员上上下下的运动情况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首先,最上层的中央机构本身就是各类势力和派系的大杂烩。“清党”之后,南京政权排斥了一大批国民党二届中央的合法委员,南京政权内合法的二届中央委员只有张静江等5人。相当一部分人则是手握军政大权的各个地方的实力派。这一特点导致的连绵不断的内战和派系纷争一直与南京政权相始终。
败退台湾初期,痛心疾首的蒋介石一方面对大陆的失败进行检讨,认为根本原因是军队“主义不明”、“心志不坚”;首先则在于国民党一些党员“变党变节”,以致“民心涣散,士气坠丧,形成分崩离析的局面。”此外国民党的组织纪律、对民众和青年的宣传教育也都存在很大的问题。【7】 南京政权还通过训练中下层干部的办法,来达到推行政务的目的。结果这些人毕业后,不仅没有表现出什么成绩来,还自设各县的“同学分会,与党部人员时有派系之争。” 或许有人说,如果蒋介石的南京政权拥有一批忠实自己的各级干部的话,那么政令推行和建设国家的步伐就顺利得多了,绝非如此!这又牵扯到当时的整个社会风气问题。【8】
6
抗战时期,蒋介石痛斥高级军官的“骄奢淫逸,甚至利用经济封锁来走私”,提醒他们“处于中国现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如果稍一不慎,就没有不腐败坠落的。”
从根本上说,这种现象来自传统风气的影响,但腐败贪污现象的空前严重性,却与近代以来变化了的环境有关;西方高度的物质文明的输入,更加刺激了官吏贪赃枉法的胃口。
三、其崩溃的速度因外敌入侵和共产党竞争而加快 上述现象表明:南京国民党政权的产生本身就严重的先天不足,这架政权机器异常勉强地运转着。社会的稳定,需要其内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三个系统间的高度协调。南京政权统治下,这三个系统各自本身就不完善,更谈不到其间的协调吻合了。政治方面的情况前已尽述,而经济发展的结果谁都知道是少数人暴富而整个国民经济陷于崩溃之中。 南京政权于意识形态方面的缺陷更加明显:对共产党的“清除”,对工农大众的背弃和镇压,已使得它愧对于三民主义和故去的孙中山先生。面对20世纪以来广泛传入国内的各种新思潮和新文化运动后封建文化市场的急剧缩小,蒋介石只能发出“人欲横流”的感叹。除强力压制以外,谈调和儒家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新生活运动也以空前的规模发起过,但都未收到过实效,都因过于形式化而失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南京政权都不可能巩固其统治。
7
上述各种情况,任何一点都足以致南京政权于死命!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华,使得国民党政权雪上加霜,正如病入膏肓的人又遭到沉重的一击,这个政权崩溃的步伐大大加快了!
在抗战这个民族存亡的重大关头,国民党政权仍谈不到利用发动广大的工农群众,而只能依靠军队和政府本身。【9】这是因为大革命时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运动给他们刺激太大了,印象太深了。
国民党政权在通往崩溃的道路上越滑越快。40年代后期,上述诸多矛盾交错、汇集起来,总体爆发,加上来自完全成熟的中国共产党的巨大打击,终于被迫在1949年“国府迁台”而孤悬于东海,没有任何内部或外部的因素可以扭转这一趋势,而为失败的根源一直与国民党政权的存在相始终。
事实上,蒋介石早在1933年就公开承认“几年以来的革命又失败了。”“政治上不进则退的恶影响,已将过去的一切军事胜利销蚀无余。”【10】
蒋介石等人在20年代排斥共产党之后,不但不能单独地承担起领导中国前进的重任,反而使得自身一直沿着失败的轨迹运行,排斥共产党的结果是为自己树立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南京国民党政权所缺乏的或无法做到的,正是共产党人所擅长或拥有的:土地改革等措施吸引了绝大多数
8
的中国人口;统一战线的成功使得开明士绅、民族资产阶级及统治上的代表都站在自己的大旗下;同重庆、国统区的腐败相比,延安及解放区成了国人希望的象征;而中共内部组织的严密性,更是令蒋介石心驰神往而不可得的东西„„在这样的对手面前,南京国民党政权除了“跳出圈外”,再也没有其他选择。
四、南京政权的过渡性质
从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来看:由乱到治总有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个过渡时期内,旧的秩序在挣扎,新的秩序在催生,纷乱的意识形态要定于一,统治者的各类经验要积累,权威人物要产生„„,而这种承前启后的任务又异常艰巨,所以过渡时期的政府总是短命的:秦朝和隋朝是明显的例子。南京政权亦然,而且这个政权的负担尤其严重:它一方面要完成由乱到治转变的一般使命,又要时刻应付来自列强的严峻挑战,这显然是其无法胜任的。当这两种压力俱来时,南京政权崩溃的日子也就更近了。
对中国近代以来反帝反封建、走向现代化这样一个历史使命来说,上世纪20年代曾露出了希望的曙光,但国共两党都没有能力单独完成它,应该走一条两党联合的道路。这是连蒋介石本人都公开承认的。既是如此,他却走上了一条排斥共产党,进而导致其政权自我毁灭的道路,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悲剧。
9
但南京政权毕竟还是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通过这一过渡,中国人于40年代末寻找回晚清以来丧失了的政府权威,诞生了真正独立的民族国家,全新的秩序也建立起来。一个真正有计划、有组织的现代化运动便告开始。 参考资料:
回首中国近代百年前期屈辱史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东方大国,历经上古、夏、商、周、秦、汉、三国、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几千年的文明史把中国沉淀
成了一个底蕴深厚、独立自强的国家。如果没有意外,中国将一直这样下去,千
秋万代,成为世人的眼中的“天朝上国”
。然而,几百年前的清朝后期愚昧的人
们所不知道的是,
世界在那个时候悄然变化。
西方国家已经完成了资本主义制度
改革,开始了近代化工业的进程,经济正在飞速发展。而当时的中国,仍然做着
“天朝上国”的黄粱美梦,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渐渐落后于时代潮流。中国至
此埋下了丧国辱权饱经外敌侵略的百年屈辱的祸根。
中国近代百年屈辱史是在
1840
年鸦片战争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
百余年时间里。在这百年间,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
奴役、
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事件,
它们如实地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
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如实地记载了革命和进步力量与反动势力的殊死较
量,
如实地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并取得最终胜利
的辉煌历史。在这里我们来回顾一下百年前在中国这片炙热的土地上发生了什
么,这近代百年屈辱史的开端是怎样的,这百年历史的前期有过怎样的创伤。
我们知道当时晚清的中国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整个民族处于一种委靡的状
态。
十八世纪七十年代,
中国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丝绸、
茶叶等自给自足,
还远销海外,
带来大量外汇。
而这时英国开始把鸦片大量输入中国。
到了十九世
纪,
鸦片输入额逐年增多。
英国资产阶级为了抵销英中贸易方面的入超现象,
大
力发展毒害中国人民的鸦片贸易,
以达到开辟中国市场的目的。
到了十九世纪初
输入中国的鸦片为
4000
多箱,
到
1839
年就猛增了十多倍。
英国资产阶级从这项
可耻的贸易中大发横财。
由于鸦片输入猛增,
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并使吸食
鸦片的人在精神上和生理上受到了极大的摧残。
如不采取制止措施,
将要造成国
家财源枯竭和军队瓦解。于是,清政府决定严禁鸦片入口。
1839
年,清朝钦差
大臣林则徐到达广州,
通知外国商人在三天内将所存鸦片烟土全部缴出,
听候处
理,并宣布:
“
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
之理。
”
林则徐克服了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不法烟商的阻挠、破坏,共缴获
英国商人烟土多达几百万斤,从
6
月
3
日至
25
日,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
整整烧了二十几天,给中国人民更给英国资本主义国家带来了轰动。
面对清政府的禁烟措施,
英国资产阶级特别是其中的鸦片利益集团,
立即掀
起一片侵华战争叫嚣。
对急于打开中国大门的英国来说,
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借
口,英国政府很快作出向中国出兵的决定。
1840
年
6
月,英舰封锁珠江海口,
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英国侵略中国的战争正式开始。
在英国发动了侵略中
国的鸦片战争后,
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南京
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也以鸦片战争为标
志进入近代史,
这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
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历
史,
这是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
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
至此,
中国开始了无止境地被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
这部屈辱史一开始就没有停止,
甚
至长达百年。
继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之后,
中国又相继遭受了英法联军第二次鸦片战争、
八
国联军侵华、
甲午中日战争。
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
由于科技
落后,
政治腐败,
中国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
于是被迫签订不
平等条约大大小小竟达几百个。
中国因此欠下无数债款,
割让了许多土地,
这些
丧国辱权的条约给中国人带来了无比深重的屈辱。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
平等条约,
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
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加剧了近代中国的
贫穷和落后,
并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
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也在这水深火热中苦苦挣扎。
然而,
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
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
却没有逆来顺受,
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
有来自社会底层,
也有来自清政府
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尽管清政府
昏庸腐败,
却也认识到了鸦片的危害性,
发起了抵制鸦片的斗争。
广大爱国官兵
也进行了一些英勇的战斗,涌现出像林则徐、海龄、关天培等大批爱国将领,尽
管收效甚微,甚至不足以对英军造成大的创伤,但是,他们终究站起来过,他们
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也出现了前仆后继抗争的壮烈场
面。在中法战争中,冯子材无所畏惧,领导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刘永福领导黑旗
军威镇敌胆,
爱国海军在马尾海战中表现出了临危不惧、
英勇战斗的精神。
在中
日甲午战争中,邓士昌、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职,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各
地民众自发抗日,都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爱国抗争精神。
除了清政府及爱国官兵的抗争外,
广大人民群众从未放弃斗争,
帝国主义侵
略到哪里,
就在哪里受到抵抗。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
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
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在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出现了大量
的反洋教斗争。
在中国近代史上,
还有两次大规模农民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
以沉重打击。
第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
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
在打击中国封建统治的同时,
还承担起反对外来侵略的
任务,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国殖民化的企图。
第二次是义和团运动。
1900
年爆发的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是一次以农民为
主体的人民群众为捍卫民族独立而展开的反帝爱国运动。
虽然它失败了,
但表现
出的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
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使帝国主义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不
可征服性,
充分保卫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尊严。
在这期间中国先进分子进行
的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良了中国的现状,
到最后都破产了。
历史证明改良并不适合中国国情,并不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中国人民进行的这些斗争虽然都失败了,
但他们的精神永在。
一个斗争者倒
下了,
还有千千万万个斗争者会站起来。
在这些斗争都无济于事之后,
这时的中
国人意识到了唯有革命、
彻底的革命才能真正改变中国现状。
于是孙中山、
毛泽
东等一批伟大的革命者涌现出来,
在中国这片广袤又炙热的土地上开始进行轰轰
烈烈的革命斗争,中国从此开始了推翻帝制、实现民族共和、抵御外敌侵略、实
现民族独立的曲折探索
......
中国近代史是一段中国人民从一个古老封闭的封建国家,
在世界大潮来临之
际,
在无法抵挡的外力之下,
通过与外部世界不断地交流、
摩擦,
最终这个古老、
庞大的国家,
转变成一个能够适应于现在的国际世界的国家。
这看起来简单的一
个转变,
其实经历了无比漫长的时间的蜕变,
无数的人为了推动这样的一种转变
在历史的舞台之上奉献着自己的生命。
这样简单的一种蜕变,
其间通过技术的转
变,
通过学习外界的科学技术,
再然后是政治体制的转变,
通过学习西方的政治
体制,而最最困难的莫过于思想的改变了,民主共和的观念在国家的飞速传播,
不断地深入人心,
是这个转变之中的关键所在,
而通过了这不断深入的转变过程
之后,
我们终于可以站在这片土地之上,
怀着对这片土地深切的热爱,
骄傲的宣
布着对这片土地无可争议的主权。
网上参考下,写论文
【1】毕业论文如何选题?
选题选得好,论文就会越写越顺。至于选题怎么选,一般用到的方法有:
①出于满足个人兴趣目的。例如某些童鞋喜欢投资、炒股、或者研究公司财务报表等,都可以从中发现其中值得写的点。
②热点问题追踪法。师姐喜欢看新闻,各种娱乐、八卦、财经、投资、政治等都看。所以,师姐的毕业论文选题用的就是这种方式。例如,前段时间的万科与宝能之争,有关股权分配分析、偿债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保险公司的财务分析等,都是很好的入手方向。
③询问老师法。论文指导老师,一般都会定下来该老师自己研究的领域的论文题目,童鞋可在老师提供的题目内选择。(这是一种简单粗暴又能避免自己选题过大的方法。)
【2】如何定题目?
老师都会跟童鞋们一直强调,题目切忌“大“。所以,师姐极力推荐大家用副标题。副标题一般的形式都是:以……为例;基于……;基于…与…的对比分析等等。例如,论文题目:我国上市房地产行业的盈利能力分析——以万科为例;房地产行业的盈利能力分析——基于杜邦分析法。
【3】文献的收集?
师姐建议,写的论文方向尽量不要太偏。换句话说就是,如果网上根本找不到你想写的论文的相关公司信息与资料的,那可自动放弃这个选题了。对于财会系的论文来说,公司的财务报表是一个很重要的分析工具来的。所以,论文研究的公司尽量是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与相应的文献,网上都比较好找。
师姐在这里也推荐几个查找文献的渠道:
①百度文库,道客巴巴,豆丁网。这几个渠道,相信百分之九十的童鞋都知道,但借鉴里面的文献,最大的风险是:抄袭率容易过高。师姐想喷一下,就是下载这几个网站里的文献,几乎都要积分(钱)的,坑爹的说。
②知网或其他各大专业性文献网站。很多高校都会提供电子图书馆给童鞋们免费进入各大专业性论文网站,查找文献的。同学们要好好利用哦。里面的文献量是很大的。用自己家里的电脑,都是进不去这些网站,免费看文献的。
③新浪博客。有童鞋看到这里,会很不屑。“新浪博客,几百年前就不用了,谁还无聊进去呢”。师姐以前也很不屑。但为了准备毕业论文,查找文献时发现,很多大神喜欢用新浪博客写自己的一些财务数据分析或一些独特的观点。
④各大论坛。这个很泛,但的确也是很有用的渠道之一。
⑤东方财富、同花顺等股票网。这个对于上市公司的一些数据来源、数据分析,很多都能查到。
⑥所研究的公司的官网。
文献资料,尽量多找。找的多,看得多了,就慢慢会对自己的文章有写的思路了。对于很多对自己的论文还很迷茫的大四dog来说,多看相关的文献,是最好的寻找灵感的方法。
【4】论文的研究方法?
论文的研究方法很多,师姐就不再一一介绍。(不知道的童鞋,可百度一下)师姐觉得对比分析法,简单又容易上手,不知如何写论文的童鞋可借用。
接下来师姐最想推荐一个简单粗暴的写论文方法给大家:图+文字解释;数据表+文字解释。当你在解释一样东西的或提出一个观点的时候,能用图或表的,就尽量用图或表。文章会显得更加有数据支持,不会空乏。
【5】论文重复率的问题?
各大高校都会对毕业论文,有重复率的要求(这个很重要,重复率太高,则需要重新写哦)。很多童鞋都特别疑惑,如何借用找来的文献,又如何降低自己文章的重复率。在这里,师姐的观点:不是鼓励抄袭,而是相应的借鉴还是需要的。借鉴的方法是,理解后,再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出来。也就是说,某个句子或某段话,你想借用,就必须主谓宾都要发生语序上的变化,不然查重复率时,会查出来抄袭相关语句的。这个很关键,谨记!
可以以papertime论文检测作为论文初中稿检测,一般的高校都是用知网来查重的,建议童鞋们自己检测论文重复率时,都尽量用知网的查重软件。在这个问题上,师姐以前也给其他查重软件坑过。贪便宜买了一些便宜的软件来查重,后来跟学校的查重结果对比,在免费很便宜的查重地方查重重复率是15%。在学校提供的查重网一测是24%,相差较大。论文查重,认准知网就好。(当然,其他检测系统也有参考价值,价格便宜,方便检测,适合论文修改和初期定稿后检测修改使用)
林则徐的治学态度
近代爱国者林则徐曾说过:“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驱之。”这不但是他爱国政治活动的真实写照,而且生动地体现了他的治学态度。
林则徐自幼即以文才敏捷闻名乡里,他不喜欢空谈性理或专注考据的学风,认为这种学风禁锢了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压抑了人的创造性,不利于社会进步。因此在他担任地方官后,一反传统,不但亲自研究实践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学问,较好地解决了一般人视为畏途的水利、盐政、赈灾、钱漕等问题,而且大力提倡“经世致用”的学问,扶植了一批有用的人才。
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从中华民族的利益出发,率先突破了长期存在于士大夫中的“夷夏大防”观念,主张放下天朝大国的架子,“以夷为师”。
早在鸦片战争前,中国已从繁荣先进的顶点跌落下来,同西方新兴工业国家相比有了很大的差距。但是中国大多数官僚士大夫对此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仍然躺在祖宗的荣誉上面沾沾自喜,以为“惟我文明”,西方人只是茹毛饮血的“蛮夷”,拒绝向外国学习。乾隆皇帝对英国赠送的枪炮、机器模型等不屑研究,而是置放于圆明园中作为贡品而炫耀,便是绝好的证明。
林则徐在接触西方事物之前,也未能免于这种昧塞无知的状态。例如,他不知道土耳其的地理位置,以为在美国附近;他认为英国人以肉食为生,离不开中国的茶叶、大黄,否则无以活命;他甚至以为英国士兵腿足屈伸不便,“一仆不能复起”,中国军队与之近战足以取胜,等等。
但是,当林则徐到达广州,目睹了中外对比的实际情况后,他的看法很快发生了转变,他认识到,要想维护独立,绝不能固步自封,而必须向先进的西方学习。因此,他顶住了“背叛祖宗”的诽谤和“认贼作父”,“以夷为师”的指责,开始认真研究和学习西方,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他就此做了两件事:
一是组织中国人翻译外国的书报杂志。到广州后,他聘请毕业于印度、马来亚、美国和中国教会学校的华人为译员,译出了有关西方政治、地理、军事、经济、法律的很多资料以及外国人对中国的有关评论,如《澳门月报》、《四洲志》、《万国公法》、《华事夷言》等等。直到日本明治维新前,这些书都是远东介绍西方情况最详尽最权威的资料。
二是利用一切机会向外国人求教。林则徐破除了中国知识分子只能以孔孟为师的陈腐说教,亲自向住在广州的外国传教士、医生和因海难而滞留的海员询问西方的情况,请他们帮助修改他所拟的致英王照会文稿,表现出博大的胸怀。
在了解西方情况和世界大势的基础上,林则徐敢于承认落后,但又不甘于落后,而是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命题。尽管他当时向西方学习的范围仍局限于枪炮机器等方面,没有放弃封建君主专制和三纲五常之体,但毕竟冲破了抱残守缺的封建网罗,迈出了难能可贵的第一步。
林则徐这种以国家民族利益为准绳,决定学问的取舍,勇于修正错误,不拘泥于祖宗、天命和舆论的治学态度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