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有关孙权论文范文

2023-03-07 23:5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有关孙权论文范文

少年大志,十五而立

孙权是吴郡富春(现在浙江富阳)人,字仲谋,父亲孙坚曾被封为乌程侯、破虏将军,他的哥哥孙策也被曹操上奏封为讨逆将军和吴侯。孙权在小时候便跟着哥哥转战各地,见过世面,而且他又很爱读书,历史、文学各方面都广泛涉猎,这使得孙权初步具备了文韬武略。孙权有着开朗的性格,也很能容人。在父兄的军队中名望很高,在父亲战死后,有时还给哥哥出谋划策,让哥哥孙策大为惊讶,没想到弟弟竟有如此过人的谋略。孙策很高兴,在设宴招待宾客的时候,总是对弟弟孙权说:“你看,现在眼前的文臣武将,以后都会成为你的属下,辅佐你成就大业的。”为了让弟弟早日成材,孙策让他去做了一个县的县长,这时的孙权只有十五岁。
临危受命,稳固江东
  公元200年四月初四,孙策死,临终时, 孙策将孙权托付给了张昭,然后又将印信交给了孙权,对他说:“如果论率领江东将士征杀疆场,和天下豪杰逐鹿中原,你比不上我。但是如果论知人善任,合力稳定江东,哥哥我又不如你了。现在大任已经落到你的肩上,你自己好好努力吧。”孙策死的时候也很年轻,年仅二十六岁。孙权也没有辜负哥哥的希望,在二十七岁时联合刘备在赤壁大战中大败曹操,奠定了自己的霸业。
剿抚山越人,灭黄祖占夏口
孙权听从了鲁肃的谋略,开始稳固江东,适时地出击,扩充领地。首先他解决了山越人骚扰的问题。山越人是秦汉时期百越的后代,为了逃避原来苛重的赋税,逃进山林中,形成了自己的组织和社会,拒绝向孙权政权交纳租税。开始,孙权派兵镇压,但收效不大。为了集中兵力对外用兵,解除后顾之忧,孙权调集重兵开始对付山越人。大将吕范、程普、太史慈、韩当、周泰等领兵合围,逐渐将山越人的领袖抓获,其他山越人区别对待:强壮的青年人充实军队,老人、妇女统一管理,从事农业生产。孙权集中兵力终于解决了山越人的问题,后方得以彻底稳固,这为他下一步对外用兵奠定了基础。
  解决山越人之后,孙权开始进攻割据在长江上游的江夏太守黄祖。208年,黄祖部将甘宁因不受黄祖赏识,而投奔孙权。孙权知人善任,待他如同旧臣,甘宁于是提出划江而治,二分天下的战略目标。此时江东已大体稳固,兵强马壮,粮草充足。这一计划的提出更坚定了孙权出兵的信心。黄祖匆忙备战,他先将两艘大船横着排在江面上,船上有上千将士,准备用弓箭击退孙权的战船。同时,又用大绳拴上巨石沉到江里,以此来固定大船。这样,两艘大船如同水上的城墙一样横断了长江。
  孙权的江东水军并没有畏惧,将军董袭率领敢死队,每人身上穿双层甲胄,猛冲到了黄祖的大船边,董袭用刀砍断了两根拴巨石的大绳。面对江东水军的强大攻势,黄祖赶忙派将迎战,结果被杀。黄祖只好败退,最后还是被追杀丧命。战胜了黄祖后,孙权将夏口纳入了自己的版图。
赤壁大战,三分天下
  在孙权踌躇满志地想继续进兵荆州时,曹操却领兵南下,在他之前进入荆州地界。孙权联合刘备共抗曹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
  当时的荆州牧(即荆州的行政长官)刘表刚病死,两个儿子刘琦和刘琮不合,鲁肃建议孙权派他去劝说他们与江东合作,同时尽力联合暂时寄居荆州的刘备,共同抗击曹操,然后再寻机夺取荆州,奠定帝王大业。以后孙权的行动基本上是按照鲁肃的计策施行的。

我心目中的英雄----孙权(作文600字) 急需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题目我就不写了
想必大家都看过《三国演义》。孙坚、孙策父子开创了江东基业,然而两人都英年早逝,接班的孙权只有十八岁。他接过的是一个初具规模的地方割据政权,他能不能镇住那些旧臣老将,他能不能发展父兄的基业,这在当时都是一个个问号。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孙权不但站稳了脚跟,还将父兄未竟的“霸业”发展为“帝业”,与曹魏、蜀汉鼎足而立。
孙权不容易。很多人说孙权这个人挺有福气的,小小年纪接过了父兄留下的一片基业,不像曹操和刘备得白手起家,自己打江山。其实不然,孙权接班的时候是很困难的:年幼、势孤、内忧、外困。
先说年幼。孙权接班的时候只有十八岁,按照古人二十而冠的这个说法还要算未成年人。当然他这个未成年人也非同一般,因为孙权十五岁的时候就当了阳羡县的县长。当然这里面有一个背景,就是他有一个大后台,孙策。那再怎么有后台,你十五岁当县长,也还是很了不起了。
第二,势孤。孙策创下的这个基业不是一个积德的基业,因此他这个政权是不稳固的。因为孙氏政权和刘备在益州建立的蜀汉政权一样,也是一个外来政权。两个原因:第一,孙氏家族在江东不是世家大族,是寒族。第二点呢,孙坚发迹也不在江东。孙坚是袁术的部下,孙坚是在江西。
内忧。边远地区的人民没有臣服,就指的是山越,就是指当时江东还有一些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是不服的。江东这些世家大族也是不合作的、不支持的。
还有外困。北方袁绍和曹操正在打官渡之战,这一战不管谁赢谁输,对孙权都不是什么好事,不管谁赢了,下面就要来收拾他孙权了。何况孙权的隔壁还有一个刘表,刘表的大将江夏太守黄祖就紧挨着孙权的地盘,孙坚就是刘表的大将黄祖杀死的。远有强敌,近有世仇,内存忧患,身无寸功。
孙权的人和也很好,孙权这个人为什么值得像周瑜啊,鲁肃啊这样的人来选择呢?孙权确实具有领袖的素质,孙权也确实是值得投靠的一个人,他也是三国时期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孙权的幕府像家庭,就像亲如骨肉的兄弟连。
辛弃疾在他的词里面是这样描述孙权的,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但是,很少有人想到,孙权其实很不容易,沉得住气,变得了脸,弯得下腰,能屈能伸,在我心目中,他就是一个英雄。

关于孙权的人物赏析800字作文

孙权,字仲谋。孙坚之子,孙策之弟,孙武之后。曹公称他为:“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其人,首推胆怯。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中:鲁肃谓孔明曰:“先生见孙将军,切不可实言曹操兵多将广。”一个统领六郡八十一州的将军会如此胆怯吗?
其次,孙权是个摇摆不定的人,拿现在的话来说,他就是个“两边倒。”《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为:“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第八十二回为:“孙权降魏受九锡 ……”后来又孙刘联合伐魏。就是因为孙权这样的摇摆不定,才导致诸葛亮丧失一次对魏毁灭性打击的机会:在诸葛亮第五次伐中原时,就要打到长安了,哪知尚书令李严诈称,东吴孙权联合曹魏,举兵犯蜀,心细的诸葛亮知道孙权摇摆不定,便放弃的一次好机会。这就是孙权摇摆不定带给当时社会的不良影响。
孙权还爱贪便宜。当孙权称帝建立吴国时,诸葛亮请他派兵联合打击魏国。可是孙权却佯装出兵,使魏国腾出一只手专打蜀兵。孙权就借机捡点便宜。其实在《三国演义》中孙权贪便宜也不是一次两次。例如:赤壁之站后,他想要荆州、南郡等地,但没有如愿以偿。
孙权为什么活到了74岁呢?有人认为他太喜欢贪便宜了,很少打仗,很少披挂上阵劳累太少,所以就长寿啦。
还是那句话:这仅仅是个“演义”,不是正史,历史上的孙权大概也不会这样,要不然怎么能够混到东吴之主的位置呢,也许是大家把一些事、人联结在一起了吧。

关于孙权的小传怎么写?

吴大帝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三国时期孙吴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
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之掌事,成为一方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与刘备建立孙刘联盟,并于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赤壁之战论文1500字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而获胜的著名战例”。这次战争的史实原来散见于晋人陈寿所著记传体史书《三国志》的《吴主传》、《周瑜传》、《鲁肃传》、《蜀先主传》、《诸葛亮传》 等篇。《赤壁之战》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故事,是司马光根据《三国志》有关篇章记载的史料着意剪裁,组织 润色而综合写成的。作者匠心独运,设计精巧。 一、结构――安排井然有序,思路――展示明朗清晰 《赤壁之战》这一长文,所写事件纷繁,人物众多。细细阅读,掩卷沉思,则其结构形式、思路线索,全 部呈现在眼底,了然于心头。 就大事而言,写了这么三件:先是写了孙权、刘备联合,继而写了孙权内部主战主和两派斗争,最后写了 赤壁会战。每一大的事件中又有诸多小事件,如在第一件大事里写了谋臣鲁肃和诸葛亮为建立孙刘联盟而进行 的外交活动;在第二件大事里写了文臣武将为使孙权确立联刘抗曹方略所进行的公开与隐蔽的较量,其中着重 写了儒将周瑜的所作所为;在第三件大事里写了战略相持――南北对峙、战略反攻――火烧赤壁、乘胜追击― ―水陆并进等。 就人物活动而言,主要写了“七说”(“说”音shuì,劝意)。其中,在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孙刘联盟 事上写了“三说”:开头写了鲁肃说吴主孙权,原因是“恐为操所先”,以求得孙权能准允自己去了解形势并 为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奔走;接着写鲁肃说蜀主刘备,以使他能主动同孙权联合抗曹;三写诸葛亮受命出使吴地 ,说孙权联刘抗曹。在促使孙权定下抗曹决心并早作决断之事上,写了“四说”:先是写长史张昭说孙权,企 图让孙权放弃联刘抗曹打算,认为对曹“不如迎之”;紧接着写鲁肃趁“权起更衣”之机,“追于宇下”,“ 扩开大计”,提醒孙权不要被主降派言论所惑,使其联刘抗曹决心不致动摇;最后“两说”是写周瑜日夜连说 孙权,力排“众人之议”,揭穿曹操诈言,从而使得说服孙权重任得以最后完成,画上一个圆满句号。 《赤壁之战》无论是叙写发生的事件,还是记述人物的活动,都有如链条衔接,一环紧扣一环,且又一气 呵成;又都有如影视上的特写镜头,一幕紧接一幕地显示在阅读者的面前,烙印于欣赏人的脑际。文章以事件 为经,以人物活动为纬来构建框架,并按照时间先后和空间位置变化来安排,以逻辑顺序来布局。在一系列事 件的发展进程中,或交替、或连续融入人物的活动。一个又一个互相承接的事件,一次又一次彼此相连的人物 活动,除有不可挪动的外在时空关系外,还有其紧密联系的内在因果关系。而这些因果关系正好体现出令人信 服的逻辑力量。若不得到孙权的认可与赞同,岂有后来一系列戏剧性事件的发生?若无鲁肃说服刘备,哪有诸 葛亮前往吴地说服孙权之举?没有鲁肃、诸葛亮苦口婆心地说服孙权,何来孙刘联盟的建立?若无肃、亮、瑜 对孙权的说服,又哪有孙权抗曹的决断?没有孙权的最后决断,何来赤壁之战这一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 战例?那又怎么会出现后来三国鼎立的局面呢?从纵横全方位观之,司马光在《赤壁之战》一文中走笔的轨迹 图象,正好比一“甲”字形貌。此字上半部的“田”,犹如孙刘双方为了共同利益,经过主观努力而暂为一体 的态势;其下“┃”,形似锋利无比的宝剑,势不可挡地直插曹军大本营。我们说这一“甲”字,恰好是《赤 壁之战》的结构内涵和作者思路绝妙无比的图解。 二、对话――各求理正、据足,言辞――尽透情态、性格 文章开篇写的是鲁肃得知形势有变而向孙权提出应变之计。他切盼得到孙权的准允,马上搞一次必要而有 决定性意义的外交活动。可鲁肃不盲目出言,而是抓住孙权急欲扩大“帝王之资”及其“定天下”和保一方平 安的心理状态说话,其应变之计与要求,边说理边摆出。最后还以“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句结束谈话。这 末一句强调了形势的严峻,反映出鲁肃心情的焦虑急迫,同时也激发了孙权,使其不能轻视怠慢。结果真的如 此,“权即遣肃行”,鲁肃终于如愿以偿。整个一席话说得孙权口服心服,言听计从,充分显示出鲁肃的政治 才能。 接下写的是鲁肃与刘备的一段对话。鲁肃本想与刘备会谈取得最佳效果――“自结于东,以共济事业”, 然而老成持重的鲁肃含而不露,摸清对方意欲如何,再作计较。当得知刘备所想之后,便立即陈述东吴优势, 点出吴巨“岂足托乎”根由。一优一劣,对比鲜明,作何选择,不言而喻。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