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换热器论文文献

2023-03-07 22:3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换热器论文文献

[1] 柴诚敬编著.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03.01
[2] 夏 清、陈常贵主编.化工原理(上册).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01
[3] 库潘编著.换热器设计手册.中国石化出版社,2007.
[4] 周强泰编.锅炉原理(第2版).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5] 景朝晖.热工理论及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6] 孙丽君,工程流体学.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7] 李诚,热工基础.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8] 傅秦生,热工基础与应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9] 刘桂玉,工程热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换热器文献综述

  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又称热交换器。换热器是实现化工生产过程中热量交换和传递不可缺少的设备。在石油、化工、轻工、制药、能源等工业生产中,常常需要把低温流体加热或者把高温流体冷却,把液体汽化成蒸汽或者把蒸汽冷凝成液体。这些过程均和热量传递有着密切联系,因而均可以通过换热器来完成。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不同型式和种类的换热器发展很快,新结构、新材料的换热器不断涌现。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我国对某些种类的换热器已经建立了标准,形成了系列。换热器的应用广泛,日常生活中取暖用的暖气散热片、汽轮机装置中的凝汽器和航天火箭上的油冷却器等,都是换热器。它还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动力和原子能等工业部门。它的主要功能是保证工艺过程对介质所要求的特定温度,同时也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主要设备之一。换热器既可是一种单元设备,如加热器、冷却器和凝汽器等;也可是某一工艺设备的组成部分,如氨合成塔内的换热器。换热器是化工生产中重要的单元设备,根据统计,热交换器的吨位约占整个工艺设备的20%有的甚至高达30%,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换热器的发展前景:换热器的所有种类中,管壳式换热器是一个量大而品种繁多的产品,由于国防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换热器操作条件日趋苛刻迫切需要新的耐磨损、耐腐蚀、高强度材料。近年来,我国在发展不锈钢铜合金复合材料铝镁合金及碳化硅等非金属材料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其中尤以钛材发展较快。钛对海水氯碱醋酸等有较好的抗腐蚀能力,如再强化传热,效果将更好,目前一些制造单位已较好的掌握了钛材的加工制造技术。对材料的喷涂,我国已从国外引进生产线。铝镁合金具有较高的抗腐蚀性和导热性,价格比钛材便宜,应予注意。近年来国内在节能增效等方面改进换热器性能,提高传热效率,减少传热面积降低压降,提高装置热强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换热器的大量使用有效的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使企业成本降低,效益提高。

暑假化工原理设计 换热器 求详解 给高分的哟

目 录

一、 概述 3
1. 换热器的结构形式 3
2.换热器材质的选择 3
3. 管板式换热器的优点 4
4.列管式换热器的结构 5
5.管板式换热器的类型及工作原理 7
二、 设计任务与操作条件 7
1.设计题目 7
2. 设计任务与操作条件 7
3.确定设计方案 8
4. 计算传热面积并初选换热器型号 8
1. 计算苯的流量: 8
2. 确定热流体及冷流体的物理性质: 8
3. 传热量计算: 8
4. 确定流体的温度: 8
5. 计算平均温度: 8
6. 设定管程流速、选择K值并估算传热面积: 9
5. 核算压力降: 10
1. 管程压力降: 10
2. 壳程压力降: 10
6. 核算总传热系数: 11
1、 管程对流传热系数 11
2、 壳程对流传热系数 12
三、 参考文献 13
四、 主要符号说明 13
五、 课程设计感想 14

一、 概述
目前管板式换热器产品达到了一个成熟阶段,凭借其高效、节能、环保的优势,在各行业领域中被频繁使用, 并被用以替换原有管壳式和翅片式换热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 换热器的结构形式
管壳式换热器又称列管式换热器,是一种通用的标准换热设备,它具有结构简单,坚固耐用,造价低廉,用材广泛,清洗方便,适应性强等优点,应用最为广泛。管壳式换热器根据结构特点分为以下几种:
(1)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两端的管板与壳体连在一起,这类换热器结构简单,价格低廉,但管外清洗困难,宜处理两流体温差小于50℃且壳方流体较清洁及不易结垢的物料。
带有膨胀节的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其膨胀节的弹性变形可减小温差应力,这种补偿方法适用于两流体温差小于70℃且壳方流体压强不高于600Kpa的情况。

(2) 浮头式换热器
浮头式换热器的管板有一个不与外壳连接,该端被称为浮头,管束连同浮头可以自由伸缩,而与外壳的膨胀无关。浮头式换热器的管束可以拉出,便于清洗和检修,适用于两流体温差较大的各种物料的换热,应用极为普遍,但结构复杂,造价高;增加了浮头盖以及连接件,在该处一旦发生泄漏不易被发现;管束外缘与壳壁之间间隙较大,减少了排管数目,容易引起壳程流体短路。
(3) 填料涵式换热器
填料涵式换热器管束一端可以自由膨胀,与浮头式换热器相比,结构简单,造价低,但壳程流体有外漏的可能性,因此壳程不能处理易燃,易爆的流体。
(4) U型管式换热器
结构简单,质量轻,适用于高温和高压的场合。换热管束可以抽出,热应力可以消除。但管程清洗困难,管程流体必须是洁净和不易结垢的物料。换热器的内层换热管一旦发生泄漏损坏,只能堵塞而不能更换。壳程内有一个不能排管的条形空间,影响结构的紧凑,而且要安装防短路的中间挡板。

2. 换热器材质的选择
在进行换热器设计时,换热器各种零、部件的材料,应根据设备的操作压力、操作温度。流体的腐蚀性能以及对材料的制造工艺性能等的要求来选取。当然,最后还要考虑材料的经济合理性。一般为了满足设备的操作压力和操作温度,即从设备的强度或刚度的角度来考虑,是比较容易达到的,但材料的耐腐蚀性能,有时往往成为一个复杂的问题。在这方面考虑不周,选材不妥,不仅会影响换热器的使用寿命,而且也大大提高设备的成本。至于材料的制造工艺性能,是与换热器的具体结构有着密切关系。
一般换热器常用的材料,有碳钢和不锈钢。
(1)碳钢
价格低,强度较高,对碱性介质的化学腐蚀比较稳定,很容易被酸腐蚀,在无耐腐蚀性要求的环境中应用是合理的。如一般换热器用的普通无缝钢管,其常用的材料为10号和20号碳钢。
(2)不锈钢
奥氏体系不锈钢以1Crl8Ni9Ti为代表,它是标准的18-8奥氏体不锈钢,有稳定的奥氏体组织,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和冷加工性能。
正三角形排列结构紧凑;正方形排列便于机械清洗;同心圆排列用于小壳径换热器,外圆管布管均匀,结构更为紧凑。我国换热器系列中,固定管板式多采用正三角形排列;浮头式则以正方形错列排列居多,也有正三角形排列。
(2)管板
管板的作用是将受热管束连接在一起,并将管程和壳程的流体分隔开来。
管板与管子的连接可胀接或焊接。胀接法是利用胀管器将管子扩胀,产生显著的塑性变形,靠管子与管板间的挤压力达到密封紧固的目的。胀接法一般用在管子为碳素钢,管板为碳素钢或低合金钢,设计压力不超过4 MPa,设计温度不超过 350℃的场合。
(3)封头和管箱
封头和管箱位于壳体两端,其作用是控制及分配管程流体。
①封头 当壳体直径较小时常采用封头。接管和封头可用法兰或螺纹连接,封头与壳体之间用螺纹连接,以便卸下封头,检查和清洗管子。
②管箱 换热器管内流体进出口的空间称为管箱,壳径较大的换热器大多采用管箱结构。由于清洗、检修管子时需拆下管箱,因此管箱结构应便于装拆。
③分程隔板 当需要的换热面很大时,可采用多管程换热器。对于多管程换热器,在管箱内应设分程隔板,将管束分为顺次串接的若干组,各组管子数目大致相等。这样可提高介质流速,增强传热。管程多者可达16程,常用的有2、4、6程。在布置时应尽量使管程流体与壳程流体成逆流布置,以增强传热,同时应严防分程隔板的泄漏,以防止流体的短路。
3. 管板式换热器的优点
(1) 换热效率高,热损失小
在最好的工况条件下, 换热系数可以达到6000W/ m2K, 在一般的工况条件下, 换热系数也可以在3000~4000 W/ m2K左右,是管壳式换热器的3~5倍。设备本身不存在旁路,所有通过设备的流体都能在板片波纹的作用下形成湍流,进行充分的换热。完成同一项换热过程, 板式换热器的换热面积仅为管壳式的1/ 3~1/ 4。
(2) 占地面积小重量轻
除设备本身体积外, 不需要预留额外的检修和安装空间。换热所用板片的厚度仅为0. 6~0. 8mm。同样的换热效果, 板式换热器比管壳式换热器的占地面积和重量要少五分之四。
(3) 污垢系数低
流体在板片间剧烈翻腾形成湍流, 优秀的板片设计避免了死区的存在, 使得杂质不易在通道中沉积堵塞,保证了良好的换热效果。
(4) 检修、清洗方便
换热板片通过夹紧螺柱的夹紧力组装在一起,当检修、清洗时, 仅需松开夹紧螺柱即可卸下板片进行冲刷清洗。
(5) 产品适用面广
设备最高耐温可达180 ℃, 耐压2. 0MPa , 特别适应各种工艺过程中的加热、冷却、热回收、冷凝以及单元设备食品消毒等方面, 在低品位热能回收方面, 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各类材料的换热板片也可适应工况对腐蚀性的要求。
当然板式换热器也存在一定的缺点, 比如工作压力和工作温度不是很高, 限制了其在较为复杂工况中的使用。同时由于板片通道较小,也不适宜用于杂质较多,颗粒较大的介质。
4. 列管式换热器的结构
介质流经传热管内的通道部分称为管程。
(1)换热管布置和排列间距
常用换热管规格有ф19×2 mm、ф25×2 mm(1Crl8Ni9Ti)、ф25×2.5 mm(碳钢10)。小直径的管子可以承受更大的压力,而且管壁较薄;同时,对于相同的壳径,可排列较多的管子,因此单位体积的传热面积更大,单位传热面积的金属耗量更少。换热管管板上的排列方式有正方形直列、正方形错列、三角形直列、三角形错列和同心圆排列。

(A) (B) (C)

(D) (E)
图 1-4 换热管在管板上的排列方式
(A) 正方形直列 (B)正方形错列 (C) 三角形直列
(D)三角形错列 (E)同心圆排列
正三角形排列结构紧凑;正方形排列便于机械清洗;同心圆排列用于小壳径换热器,外圆管布管均匀,结构更为紧凑。我国换热器系列中,固定管板式多采用正三角形排列;浮头式则以正方形错列排列居多,也有正三角形排列。
(2)管板
管板的作用是将受热管束连接在一起,并将管程和壳程的流体分隔开来。
管板与管子的连接可胀接或焊接。胀接法是利用胀管器将管子扩胀,产生显著的塑性变形,靠管子与管板间的挤压力达到密封紧固的目的。胀接法一般用在管子为碳素钢,管板为碳素钢或低合金钢,设计压力不超过4 MPa,设计温度不超过350℃的场合。
(3)封头和管箱
封头和管箱位于壳体两端,其作用是控制及分配管程流体。
①封头 当壳体直径较小时常采用封头。接管和封头可用法兰或螺纹连接,封头与壳体之间用螺纹连接,以便卸下封头,检查和清洗管子。
②管箱 换热器管内流体进出口的空间称为管箱,壳径较大的换热器大多采用管箱结构。由于清洗、检修管子时需拆下管箱,因此管箱结构应便于装拆。
③分程隔板 当需要的换热面很大时,可采用多管程换热器。对于多管程换热器,在管箱内应设分程隔板,将管束分为顺次串接的若干组,各组管子数目大致相等。这样可提高介质流速,增强传热。管程多者可达16程,常用的有2、4、6程。在布置时应尽量使管程流体与壳程流体成逆流布置,以增强传热,同时应严防分程隔板的泄漏,以防止流体的短路。
5. 管板式换热器的类型及工作原理
板式换热器按照组装方式可以分为可拆式、焊接式、钎焊式等形式;按照换热板片的波纹可以分为人字波、平直波、球形波等形式; 按照密封垫可以分为粘结式和搭扣式。各种形式进行组合可以满足不同的工况需求,在使用中更有针对性。比如同样是人字形波纹的板片还因采用粘结式还是搭扣式密封垫而有所不同, 采用搭扣式密封垫可以有效的避免胶水中可能含有的氯离子对板片的腐蚀, 并且设备拆装更加方便。又如焊接式板式换热器的耐温耐压明显好于可拆式板式换热器, 可以达到250 ℃、2. 5MPa 。因此同样是板式换热器, 因其形式的多样性,可以应用于较为广泛的领域,在大多数热交换工艺过程都可以使用。
虽然板式换热器有多种形式, 但其工作原理大致相同。板式换热器主要是通过外力将换热板片夹紧组装在一起, 介质通过换热板片上的通孔在板片表面进行流动, 在板片波纹的作用下形成激烈的湍流, 犹如用筷子搅动杯中的热水, 加大了换热的面积。冷热介质分别在换热板片的两侧流动,湍流形成的大量换热面与板片接触, 通过板片来进行充分的热传递,达到最终的换热效果。冷热介质的隔离主要通过密封垫的分割, 或者通过大量的焊缝来保证, 在换热板片不开裂穿孔的情况下, 冷热介质不会发生混淆。

二、 设计任务与操作条件
1. 设计题目
1.5万吨/年石脑油冷却器的设计

2. 设计任务与操作条件
1) 石脑油:入口温度140℃,出口温度40℃
2) 冷却介质:自来水,入口温度25℃,出口温度45℃
3) 允许压强降:不大于100kPa
4) 每年按300天24小时连续运行。

两流体在定性温度下的物性数据
物性
流体 密度 ㎏/m3 比热KJ/(㎏•oC) 粘度 mPa•s 导热系W/(m•oC)
石脑油 825 2.22 0.715 0.140
水 994.0 4.17 0.727 0.626

3. 确定设计方案
1) 选择换热器的类型
两流体温的变化情况:热流体进口温度140℃出口温度40℃;冷体进口温度25℃出口温度为45℃,该换热器用循环冷却水冷却,冬季操作时,其进口温度会降低,考虑到这一因素,估计该换热器的管壁温度和壳体温度之差较大,因此初步确定选用列管式换热器。
2) 管程安排
循环冷却水易结垢,若其流速太低,将会加快污垢增长速度,使换热器的热流量下降。但是由于石脑油是一种有毒且易燃易爆具有一定危险性的轻质油品,考虑到安全性和两物流的操作压力方面,应该让石脑油走管程,所以从总体考虑,应使石脑油走管程,循环冷却水走壳程。
4. 计算传热面积并初选换热器型号
1.计算石脑油的流量:
根据《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中的数据可以计算出石脑油的流量
2.确定热流体及冷流体的物理性质:
物性
流体 密度 ㎏/m3 比热KJ/(㎏•oC) 粘度 mPa•s 导热系W/(m•oC)
石脑油 825 2.22 0.715 0.140
水 994.0 4.17 0.727 0.626
3.传热量计算:

忽略热损失,冷却水耗量为

4.确定流体的温度:
本设计中热流体为石脑油,冷流体为水,故为使石脑油可以尽可能快的通过管壁面向冷却水中散热,可以增加传热面积提高冷却效果,令石脑油走管程而水走壳程。
5.计算平均温度:
按换热器中苯与水逆流来计算平均温度,以单壳程来考虑其温度校正系数 。
石脑油:140℃→40℃
水: 45℃←25℃
: 95℃ 15℃

计算R和P:

由R、P值,查《化工原理(上册)》(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夏清主编,修订版)(以下所提《化工原理》均指本书)P232页,图5-11(b)
得 =0.85>0.8 , 故可以选用。

6.设定管程流速、选择K值并估算传热面积:
参照P280页表4-14管壳式换热器中易燃,易爆液体的安全允许速度
可取管程的流速为
由此可以确定所需单管程数 ,故取双管程管数为4

根据两流体的情况,取K值为200W/(m2 •℃),则可以计算出单程换热器的管长为
取单管管长为6.0m,则管程 =10,由此可得总管数 =4n=40

查找《化工原理(上册)》书后附录十九固定管板式换热器(TB/T 4715—92),
并考虑到两流体温度差 ,为减少温差所引起的热应力,可选用带有膨胀节的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初选换热器型号为:G325Ⅳ-1.6-19,主要参数如下:
外壳直径:325mm
公称压力:1.6MPa
公称面积:19m2
管子尺寸:
管子数:40
管长:6m
管中心距:32mm
管程数 :4
管子排列方式:正三角形
管程流通面积:0.0031
实际传热面积
通过计算可知, ,即采用此换热面积的换热器要求过程的总传热系数为 。
5. 核算压力降:
1.管程压力降:
,其中 =1.4, =1, =2。
管程流速:

雷诺系数为:

对于碳钢管,取管壁粗糙度 ,则相对粗糙度为 。
在《化工原理(上册)》P54页查图1—27知,摩擦系数
,将其带入前式,计算得
管程的压力降满足设计条件。
2.壳程压力降:

管子为正三角形排列,F=0.5

取折流挡板间距z=0.15m,D=0.7m,
折流挡板数为
壳程流通面积
壳程流速



计算结果表明,管程和壳程的压力降都能满足设计条件。
6. 核算总传热系数:
1、管程对流传热系数
(湍流)
普朗特数
对流传热系数
2、壳程对流传热系数

管子为正三角形排列,则

壳程中水被加热 (液体被加热时 )

3、总传热系数K:
管壁热阻和污垢热阻可忽略时,总传热系数K为:

与 ,故所选换热器是合适的,安全系数是

设计结果为:选用带有膨胀节的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型号为G325Ⅳ-1.6-19。
三、 参考文献
[1]《化工原理》天津大学化工原理教研室编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9)
[2]《换热器》秦叔经、叶文邦等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3]《化工原理(第三版)上、下册》谭天恩、窦梅、周明华等,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4]《化工过程及设备设计》华南工学院化工原理教研室(1987)
[5]《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贾绍义等,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四、 主要符号说明
硝基苯的定性温度 T 冷却水定性温度 t
硝基苯密度 ρo 冷却水密度 ρi
硝基苯定压比热容 cpo 冷却水定压比热容 cpi
硝基苯导热系数 λo 冷却水导热系数 λi
硝基苯粘度 μo 冷却水粘度 μi
热流量 Wo 冷却水流量

热负荷 Qo 平均传热温差

总传热系数
管程雷诺数

温差校正系数
管程、壳程传热系数

初算初始传热面积
传热管数

初算实际传热面积 S 管程数

壳体内径 D 横过中心线管数

折流板间距 B 管心距 t
折流板数
NB 接管内径

管程压力降
当量直径

壳程压力降
面积裕度 H
五、 课程设计感想
经过一个星期的奋战,终于完成了一个还算可以的换热器设计,这几天我过的很充实,是我大学生活里继两次实习后又一次最充实的生活,看着我们小组的劳动成果,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毕竟我们的努力还算有所回报,我为自己的努力感到自豪,当然我也认识到了自己学习中的不足。
我想说:功夫不负有心人,为完成这次课程设计我们确实很辛苦,但苦中仍有乐。我们一边忙着复习备考,一边还要做课程设计,时间对我们来说一下子变得很宝贵,真是恨不得睡觉的时间也拿来用了。当自己越过一个又一个难题时,笑容在脸上绽放。当我看到设计终于完成的时候,我乐了。对我而言,知识上的收获重要,精神上的丰收更加可喜。从这次的课程设计中,我不仅巩固了课本的知识,还学到了许许多多其他的知识。我知道了每一个课程之间是融会贯通的。在化工原理的课程设计中也用到了机械制图基础的知识,可是自己的机械制图基础没有学好,于是就要重新翻书来确定自己的一些设计是否正确。
其次了解到团队合作很重要,每个人都有分工,但是又不能完全分开来,还要合作,所以设计的成败因素中还有团队的合作好坏。
这次设计让我知道了学无止境的道理。我们每一个人永远不能满足于现有的成就,人生就像在爬山,一座山峰的后面还有更高的山峰在等着你。挫折是一份财富,经历是一份拥有。这次课程设计必将成为我人生旅途上一个非常美好的回忆!
当然我的设计肯定有不足之处,希望老师批评指正,下次一定会做得更好。

谁有关于换热器的 文献综述和外文翻译 翻译要有中文 万分感谢 如果好的话可以追加50分

哈哈!大四快毕业了吧?学热能的吧?那个学校的?我也在做这些,已经快做好了,大四那么无聊,为什么不自己搞搞,文献综述很好搞的,去学校数据库里面搜点文章,按照换热器的发展历史,原理,作用,现状,未来趋势,现在存在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意见,这几大板块复制粘贴一下就成了,翻译就更好搞啦?复制到谷歌里面,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把文章编辑顺畅一点就成了。自己搞搞吧,离6月离校还有几个月,不要为曾经虚度年华而悔恨!有什么问题再留言哦!

怎么根据温度选择列管式换热器?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键词】列管式换热器
【论文摘要】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
? 1. 流体流径的选择
? 哪一种流体流经换热器的管程,哪一种流体流经壳程,下列各点可供选择时参考(以固定管板式换热器为例)
? (1) 不洁净和易结垢的流体宜走管内,以便于清洗管子.
(2) 腐蚀性的流体宜走管内,以免壳体和管子同时受腐蚀,而且管子也便于清洗和检修.
(3) 压强高的流体宜走管内,以免壳体受压.
(4) 饱和蒸气宜走管间,以便于及时排除冷凝液,且蒸气较洁净,冷凝传热系数与流速关系不大.
(5) 被冷却的流体宜走管间,可利用外壳向外的散热作用,以增强冷却效果.
(6) 需要提高流速以增大其对流传热系数的流体宜走管内,因管程流通面积常小于壳程,且可采用多管程以增大流速.
(7) 粘度大的液体或流量较小的流体,宜走管间,因流体在有折流挡板的壳程流动时,由于流速和流向的不断改变,在低Re(Re>100)下即可达到湍流,以提高对流传热系数.
? 在选择流体流径时,上述各点常不能同时兼顾,应视具体情况抓住主要矛盾,例如首先考虑流体的压强、防腐蚀及清洗等要求,然后再校核对流传热系数和压强降,以便作出较恰当的选择.
2. 流体流速的选择
增加流体在换热器中的流速,将加大对流传热系数,减少污垢在管子表面上沉积的可能性,即降低了污垢热阻,使总传热系数增大,从而可减小换热器的传热面积.但是流速增加,又使流体阻力增大,动力消耗就增多.所以适宜的流速要通过经济衡算才能定出.
此外,在选择流速时,还需考虑结构上的要求.例如,选择高的流速,使管子的数目减少,对一定的传热面积,不得不采用较长的管子或增加程数.管子太长不易清洗,且一般管长都有一定的标准;单程变为多程使平均温度差下降.这些也是选择流速时应予考虑的问题.
3. 流体两端温度的确定
若换热器中冷、热流体的温度都由工艺条件所规定,就不存在确定流体两端温度的问题.若其中一个流体仅已知进口温度,则出口温度应由设计者来确定.例如用冷水冷却某热流体,冷水的进口温度可以根据当地的气温条件作出估计,而换热器出口的冷水温度,便需要根据经济衡算来决定.为了节省水量,可使水的出口温度提高些,但传热面积就需要加大;为了减小传热面积,则要增加水量.两者是相互矛盾的.一般来说,设计时可采取冷却水两端温差为5~10℃.缺水地区选用较大的温度差,水源丰富地区选用较小的温度差.
4. 管子的规格和排列方法?
选择管径时,应尽可能使流速高些,但一般不应超过前面介绍的流速范围.易结垢、粘度较大的液体宜采用较大的管径.我国目前试用的列管式换热器系列标准中仅有φ25×2.5mm及φ19×mm两种规格的管子.
管长的选择是以清洗方便及合理使用管材为原则.长管不便于清洗,且易弯曲.一般出厂的标准钢管长为6m,则合理的换热器管长应为1.5、2、3或6m.系列标准中也采用这四种管长.此外,管长和壳径应相适应,一般取L/D为4~6(对直径小的换热器可大些).
如前所述,管子在管板上的排列方法有等边三角形、正方形直列和正方形错列等,如第五节中图4-25所示.等边三角形排列的优点有:管板的强度高;流体走短路的机会少,且管外流体扰动较大,因而对流传热系数较高;相同的壳径内可排列更多的管子.正方形直列排列的优点是便于清洗列管的外壁,适用于壳程流体易产生污垢的场合;但其对流传热系数较正三角排列时为低.正方形错列排列则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即对流传热系数(较直列排列的)可以适当地提高.?
管子在管板上排列的间距 (指相邻两根管子的中心距),随管子与管板的连接方法不同而异.通常,胀管法取t=(1.3~1.5)do,且相邻两管外壁间距不应小于6mm,即t≥(d+6).焊接法取t=1.25do.
5. 管程和壳程数的确定? 当流体的流量较小或传热面积较大而需管数很多时,有时会使管内流速较低,因而对流传热系数较小.为了提高管内流速,可采用多管程.但是程数过多,导致管程流体阻力加大,增加动力费用;同时多程会使平均温度差下降;此外多程隔板使管板上可利用的面积减少,设计时应考虑这些问题.列管式换热器的系列标准中管程数有1、2、4和6程等四种.采用多程时,通常应使每程的管子数大致相等.
管程数m可按下式计算,即:
? (4-121)?
式中?u―――管程内流体的适宜速度, m/s;
? u′―――管程内流体的实际速度, m/s.?
图4-49串联列管换热器 当壳方流体流速太低时,也可以采用壳方多程.如壳体内安装一块与管束平行的隔板,流体在壳体内流经两次,称为两壳程,如前述的图4-47和图4-48所示.但由于纵向隔板在制造、安装和检修等方面都有困难,故一般不采用壳方多程的换热器,而是将几个换热器串联使用,以代替壳方多程.例如当需二壳程时,则将总管数等分为两部分,分别安装在两个内径相等而直径较小的外壳中,然后把这两个换热器串联使用,如图4-49所示.
6. 折流挡板?
安装折流挡板的目的,是为了加大壳程流体的速度,使湍动程度加剧,以提高壳程对流传热系数.
第五节的图4-26已示出各种挡板的形式.最常用的为圆缺形挡板,切去的弓形高度约为外壳内径的10~40%,一般取20~25%,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传热.
两相邻挡板的距离(板间距)h为外壳内径D的(0.2~1)倍.系列标准中采用的h值为:固定管板式的有150、300和600mm三种;浮头式的有150、200、300、480和600mm五种.板间距过小,不便于制造和检修,阻力也较大.板间距过大,流体就难于垂直地流过管束,使对流传热系数下降.
?挡板切去的弓形高度及板间距对流体流动的影响如图3-42所示.
?7. 外壳直径的确定?
换热器壳体的内径应等于或稍大于(对浮头式换热器而言)管板的直径.根据计算出的实际管数、管径、管中心距及管子的排列方法等,可用作图法确定壳体的内径.但是,当管数较多又要反复计算时,作图法太麻烦费时,一般在初步设计时,可先分别选定两流体的流速,然后计算所需的管程和壳程的流通截面积,于系列标准中查出外壳的直径.待全部设计完成后,仍应用作图法画出管子排列图.为了使管子排列均匀,防止流体走"短路",可以适当增减一些管子.?
另外,初步设计中也可用下式计算壳体的内径,即: ? (4-122)
式中 ?D――――壳体内径, m;
? t――――管中心距, m;
? nc―――-横过管束中心线的管数;
? b′―――管束中心线上最外层管的中心至壳体内壁的距离, 一般取b′=(1~1.5)do.
nc值可由下面的公式计算.
管子按正三角形排列时: (4-123)
管子按正方形排列时: (4-124)
式中n为换热器的总管数.
?按计算得到的壳径应圆整到标准尺寸,见表4-15.?
8.主要构件?
封头封头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用于直径小的壳体(一般小于400mm),圆形用于大直径 的壳体.
缓冲挡板 为防止壳程流体进入换热器时对管束的冲击,可在进料管口装设缓冲挡板.
?导流筒 壳程流体的进、出口和管板间必存在有一段流体不能流动的空间(死角),为了提 高传热效果,常在管束外增设导流筒,使流体进、出壳程时必然经过这个空间.?
放气孔、排液孔 换热器的壳体上常安有放气孔和排液孔,以排除不凝性气体和冷凝液等.?
接管尺寸 换热器中流体进、出口的接管直径按下式计算,即:
?式中Vs--流体的体积流量, /s;
? ?u --接管中流体的流速, m/s.
流速u的经验值为:?
对液体 u=1.5~2 m/s
对蒸汽 u=20~50 m/s?
对气体 u=(15~20)p/ρ (p为压强,单位为atm ;ρ为气体密度,单位为kg/)?
9. 材料选用?
列管换热器的材料应根据操作压强、温度及流体的腐蚀性等来选用.在高温下一般材料的机械性能及耐腐蚀性能要下降.同时具有耐热性、高强度及耐腐蚀性的材料是很少的.目前 常用的金属材料有碳钢、不锈钢、低合金钢、铜和铝等;非金属材料有石墨、聚四氟乙烯和玻璃等.不锈钢和有色金属虽然抗腐蚀性能好,但价格高且较稀缺,应尽量少用.
?10. 流体流动阻力(压强降)的计算
? (1) 管程流体阻力 管程阻力可按一般摩擦阻力公式求得.对于多程换热器,其总阻力 Δpi等于各程直管阻力、回弯阻力及进、出口阻力之和.一般进、出口阻力可忽略不计,故管程总阻力的计算式为: ?
? (4-125)?
式中 ?Δp1、Δp2------分别为直管及回弯管中因摩擦阻力引起的压强降,N/;?
? Ft-----结垢校正因数,无因次,对于φ25×2.5mm的管子, 取为1.4,对φ19×2mm的管子,取为1.5;
? ? Np-----管程数;
? ? Ns-----串联的壳程数.?
上式中直管压强降Δp1可按第一章中介绍的公式计算;回弯管的压强降Δp2由下面的经验公式估算,即:
? ? (4-126)
(2) 壳程流体阻力 现已提出的壳程流体阻力的计算公式虽然较多,但是由于流体的流动状况比较复杂,使所得的结果相差很多.下面介绍埃索法计算壳程压强Δpo的公式,即:
? ? (4-127)
式中 Δp1′-------流体横过管束的压强降,N/;
?Δp2′-------流体通过折流板缺口的压强降,N/;?
?Fs --------壳程压强降的结垢校正因数,无因次,对液体可取 1.15,对气体或可凝蒸气 可取1.0
而 (4-128)
(4-129)
式中 F----管子排列方法对压强降的校正因数,对正三角形排列F=0.5,对正方形斜转45°为0.4,正方形排列为0.3;
? fo----壳程流体的摩擦系数,当Reo>500时,
nC----横过管束中心线的管子数;
? NB----折流板数;? ?
h ----折流板间距,m;?
uo----按壳程流通截面积Ao计算的流速,而.
一般来说,液体流经换热器的压强降为 0.1~1atm,气体的为0.01~0.1atm.设计时,换热器的工艺尺寸应在压强降与传热面积之间予以权衡,使既能满足工艺要求,又经济合理.
?三、 列管式换热器的选用和设计计算步骤
? 1. 试算并初选设备规格?
(1) 确定流体在换热器中的流动途径.?
(2) 根据传热任务计算热负荷Q.?
(3) 确定流体在换热器两端的温度,选择列管式换热器的型式;计算定性温度,并确定在定性 温度下流体的性质.
?(4) 计算平均温度差,并根据温度校正系数不应小于0.8的原则,决定壳程数.?
(5) 依据总传热系数的经验值范围,或按生产实际情况,选定总传热系数K选值.?
(6) 由总传热速率方程?Q=KSΔtm,初步算出传热面积S,并确定换热器的基本尺寸(如d、L、n及管子在管板上的排列等),或按系列标准选择设备规格.?
2. 计算管、壳程压强降? 根据初定的设备规格,计算管、壳程流体的流速和压强降.检查计算结果是否合理或满足工 艺要求.若压强降不符合要求,要调整流速,再确定管程数或折流板间距,或选择另一规格的设备,重新计算压强降直至满足要求为止.?
3. 核算总传热系数? 计算管、壳程对流传热系数αi 和αo,确定污垢热阻Rsi和Rso,再计算总传热系数K',比较K得初始值和计算值,若K'/K=1.15~1.25,则初选的设备合适.否则需另设K选值,重复以上计算步骤 .?
通常,进行换热器的选择或设计时,应在满足传热要求的前提下,再考虑其他各项的问题.它们之间往往是互相矛盾的.例如,若设计的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较大,将导致流体通过换热器的压强降(阻力)增大,相应地增加了动力费用;若增加换热器的表面积,可能使总传热系数和压强降降低,但却又要受到安装换热器所能允许的尺寸的限制,且换热器的造价也提高了.
此外,其它因素(如加热和冷却介质的用量,换热器的检修和操作)也不可忽视.总之,设计者应综合分析考虑上述诸因素,给予细心的判断,以便作出一个适宜的设计.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