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郎顾之争”的法律分析
2 论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问题
3 论民事纠纷证明责任
4 论民事诉讼程序的改革与完善
5 论民事诉讼的处分原则
6 论名誉权的损害及其法律责任
7 人民陪审制度问题研究
8 论商事纠纷解决机制
9 论网络作品的著作权保护
10 国有企业MBO的法律分析
11 论证券市场的诚信建设
12 论网络世界“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
13 论我国破产制度的完善
14 我国信托业发展的法律环境探讨
15 信托关系当事人法律地位探析
16 缔约过失责任的认定与处理
17 电信互联互通的法律思考
18 对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重构研究
19 各国信托业比较研究
20 关于刑讯逼供的理性思考
21 合法垄断刍议
22 互联网域名抢注的法律思考
23 环境民事侵权的规则与救济
24 计算机软件最终用户法律责任探讨
25 家庭暴力问题浅析
26 建立中国宪法法院—探析与重构
27 论保险代位权
28 论辩诉交易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29 论表见代理
30 论不安抗辩与预期违约
31 论不当得利之请求权
32 论沉默权制度
33 论程序正义
34 论驰名商标的保护
35 论驰名商标与域名保护争议中的冲突与解决
36 论大陆法对清末法制形成的影响
37 论代位执行
38 论单身女性生育权
39 论单位犯罪主体及其处罚
40 论当代中国法律文化传统的重塑
41 论缔约过失责任
42 论动产抵押权的效力
43 论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公司中的应用
44 论法律解释
45 论法律行为在法律关系中的意义
46 论非法人组织
47 论非法证据
48 论夫妻财产制度
49 论腐败与法制监督
50 论妇女权益保障
51 论格式合同及其规制
52 论根本违约、情势变更与合同解除
53 论公民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54 论公司法注册资本制度的完善—以一种价值比较之角度
55 论公司合并
56 论公益诉讼
57 论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保护
58 论共同犯罪
59 论共有知识产权
60 论国际私法中的当事人意思自治
61 论国际直接投资之国际法调整
62 论国民待遇不构成WTO体系的基本原则
63 论合同的撤消权
64 论合同的效力
65 论合同无效
66 论合同诈骗罪
67 论环境法的公众参与原则
68 论环境法制建设
69 论缓刑制度的适用
70 论回避制度
71 论会计信息失真及其法律责任
72 论婚内强奸的认定
73 论货物贸易中的国民待遇适用标准
74 论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
希望对你有帮助。
科学发展观与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内容提要: 我们今天所说的“三农问题”,是历史与现实、体制与制度等多种因素造成而又长期没有解决好的农民生存与发展问题,使得农村、农业、农民与城市、工业、工人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差距,成为当前我国最大的社会不公正。其严重后果在于使得作为共产党执政基础的主要社会群体弱势化、边缘化,形成在社会政治系统和主流社会生活系统中排挤农民。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克服社会公正失衡所造成的社会排挤和边缘化,解决“三农问题”,要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
我们今天所说的“三农问题”,是历史与现实、体制与制度等多种因素造成而又长期没有解决好的农民生存与发展问题,使得农村、农业、农民与城市、工业、工人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差距,成为当前我国最大的社会不公正。其严重后果在于使得作为共产党执政基础的主要社会群体弱势化、边缘化,形成在社会政治系统和主流社会生活系统中排挤农民。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克服社会公正失衡所造成的社会排挤和边缘化,解决“三农问题”,要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
一、
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质,是解决社会公正失衡所造成的对农民的社会排挤和边缘化。这个论断是否正确,从以下相关的数据中可以得到证明:
一是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980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2.5:1;1985年该比例下降为 1.86:1,因为1982年至1986年中央连续五年发布5个“一号文件”,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此后呈现了不断扩大的趋势:2001年为 2.90:1,2002年为3.11:1,2003年,继续扩大到3.23:1,2004年已经接近4:1;到2005年才略有下降,为3.22:1。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6年《农村经济绿皮书》预测,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将比2005年增长5%左右,低于2005年6.2%的增幅。在城市仍保持较高增幅的情况下,2006年,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将继续扩大。据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坚透露,到2005年底,全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有 2365万人,低收入贫困人口有4067万人,合计6432万人。
二是2004年是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最大的一年,总量达2000亿元,而当年全国农村居民的纯收入总共也是2000多亿元,主要是靠粮食产量增加7945亿斤、价格上涨25%所实现的。说明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在支出过程中大大“缩水”,没有能真正落实到农业上。
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同志说得好:支出的各类科目“外行看不懂,内行说不清”。否则当年的农民收入应该更多些才对。
三是建国已经56年,农民的教育情况依然差强人意。当前,我国农民在4·9亿农村劳动力中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到7年,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约占13%,初中的占49%,小学及以下的占31%,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还占7%,全国92%的文盲在农村。在2亿多35岁以下的农村青年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有 9·1%。
在国家公布的失业率中,从来只是统计城镇居民失业情况,根本不将农村近1·5亿的富余劳动力包括在内。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公费医疗体系建设,前些年也不包括农村居民。
四是基尼系数是指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数值越大,说明收入分配越不公平。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47,在世界范围,超过了所有的欧洲国家。在亚洲,仅次于菲律宾。而在1981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仅为0.29。近年来农村的贫富差距加大显著,农村基尼系数由1978年的0.2124扩大到0.3361,远远大于城市的增幅(0.16-0.295)。按照世界银行的估算,1999年我国按人均收入计算的基尼系数已达0.456。以此为参照,农村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5的警戒线。
从城乡居民储蓄来看,储蓄余额8万亿元左右,而占总人口70%的农村居民只占约1/8,约1万亿元。若从居民享有的水、电、道路、通信、卫生等公共产品的差距来看,城乡间的差距要比20世纪70年代末更加扩大。
五是农村的生存状况恶化。2003年9月10日是全球第一个“预防自杀日”。根据卫生部2001年的报告,自杀是我国第五位重要的死亡原因,是 15-34岁人群首位重要的死亡原因。中国平均每年自杀人数约为25万,自杀未遂人数据估计超过100万,其中90%在农村,女性比男性高出25%。农村女性的自杀率约为10万分33,高居各种死亡原因之首。可见作为农村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农村妇女所承受的生活压力之大。
子女读书已经成为农民家庭的头号负担(约占家庭收入的36%)。从长远看,如果农民子女的求学受到身份限制,必然形成低素质人口的复制,而与提高全民族文化科技素质的要求相悖。
农业的成本上升,农民的生存成本上升。据京津高校大学生回乡支农调查的数据,现在一个农民工进城打工,平均年收入在6000元左右,除去支付药费、住宿费、生活费、800元的交通费,实际拿回家的不足1000元左右。一个年轻农民要靠每年这点积累完成造房、结婚、生子、敬老,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
现在,让我们依据以上的数据,进行理性分析:
社会公正,是指社会赋予公民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都能够得到较为充分实现,即体现权利、规则平等、收入分配合理、机会均等和司法公正。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厚基础。社会公正是政治性概念而不是道德体系。当然,道德实践有助于社会公正理论成为社会共识,但无能力约束不公正行为调和不同利益者之间的冲突。
社会公正失衡必然导致社会排挤,国家、企业、各利益团体成为推动和施动者,在维护其所期盼的社会政治系统和主流社会生活系统时,把农民这个弱势群体排挤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和国家福利制度的主流,使之处于有关政策的边缘。就是从国家政治生活原则上来说,一些制度和政策对他们都适用,当询问由那个部门来落实时,就会出现谁都该管、又都不能全管,最后无人管的结果。
请同志们注意,我使用的概念是“社会排挤”和“边缘化”,而不使用当前学界引进国外社会学而使用的“社会排斥”概念。
在西方社会学中的社会排斥的定义是:“个人、团体和地方由于国家、企业(市场)和利益团体等施动者的作用而全部或部分排斥出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家庭和社会关系系统、文化权利以及国家福利制度的过程。”西方社会学中的社会排斥研究,把排斥出自何处,分为经济排斥(包括劳动力市场排斥、贫穷和消费市场排斥)、政治排斥、社会关系排斥、文化排斥、福利制度排斥5个方面,把谁被排斥,分为个人、团体和空间3个方面。可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排斥”具有矛盾绝对性、动态性和激化性。社会排斥由其社会制度本质决定,并且贯穿社会制度发展的整个过程。
我们国家当前出现的社会排挤、边缘化,只是在操作层面上出现的局部的、暂时的社会现象,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本质显现。我们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发展战略,都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必须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也就是说,我们在前面所列举的把农民边缘化的现象、社会排挤现象都是违宪的,是要在实践中经由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体制改革的深化、法律法规的完善,加大工作力度,认真加以解决的。
理论认识层面,我们思想上已经明确了,该说的都说到了。问题是指导思想和社会实践产生了严重脱节,该做的没有真正做好。
目前我国社会公正不够理想的原因在于:一、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就是人们常说的“蛋糕不够大,吃的人太多”。二、市场机制不完善,存在大量“非市场经济”因素。首先是腐败,其次是垄断,最后是假冒伪劣。三、政策体系尚待完善,政府职能缺位。说在嘴上、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多,真正落实到位的少。
这些,要靠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来调解,靠完善的监督机制来保证,仅仅靠道德建设是不能实现的,当然我们对道德约束的作用不应低估。应该说,国家要制定的相关政策,已经出台很多了,问题是实效不理想,要追问的应该是为什么不能落实或者落实的不好,是相关政策制定的不切合实际,还是在政策落实过程中,干部思想认识有问题,客观条件不具备,财力物力有难处?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主要是国家宏观调控原则而笼统,地方微观运作跟风走形式。
宏观上都没真正弄清楚弄明白的问题,微观上是不可能弄清楚弄明白的。农民走出农村进入城市,名称一会儿是“农民工”,一会儿是“进城务工人员”,定位是离开土地、离开农村的农民。在宏观上高度赞扬农民工对国家和城市建设的重要贡献,而在微观上却不能对农民工应该得到保护的合法权益,用宏观上已经为之制定的、强而有力的法律法规来保证。其结果是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劳动者付出劳动力之后,长时期拿不到工资,要到国家总理亲自过问,揭开问题的盖子,才发现拖欠工资总量大的令人吃惊。最基本的社会分配都不能实现社会公正,这就是把农民在社会政治系统和主流社会生活系统中边缘化,对农民进行社会排挤。可见,只以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人说事,应该说是找错了真正的责任承担者,因为问题是出在了保证社会公正的宏观上。
在城市中小学都是国家办的时期,农村的中小学大量是民办的,于是有了“民办教师”,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农民的孩子却难以享受国家义务教育法赋予的权利,而人民受教育的权利一直是写入宪法之中的。现在,又出现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求学难的问题。
农民的一切,听从党的政策、政府的安排,农民、农民,离开了土地、离开了农村,还要叫农民。若不是由于土地征用关系到农民的生命线,农民总是会忍受下来的。面对有的干部借着产权改革,卖了荒山、荒地、企业,又在土地上打主意,凭借基层政府的权力对农民进行社会排挤。农民认识到,一旦失去土地,生活就只能依靠政府救济,真的是被边缘化了,他们就忍无可忍了。目前农村矛盾激化主要在这些方面。应该说,农民并没有过错,反而是为农民维权的力度太软弱,要害是法大还是权大,干部手中的权力能不能受到强而有力的监督。问题还在宏观上面。
三、
作为社会主体的非农民阶层是如何对待农民的?2005年底,北京政协委员张惟英提出,对进入北京的人员应该要求具备一定的素质。好人、坏人,素质高低,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无可争论。可是要真弄明白为什么人们要进北京并不难,不就是因为北京享有许多方面超国民待遇吗?北京享有的资源多,基础设施、公共福利,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同样的考分,北京考生能上北大,河北考生上本科都难。这种人为制造的社会排挤,依据的是那部法律法规?一旦取消了这些超国民待遇,人们要去北京,就真的因为它是祖国的首都了。
当人们对这些都已见怪不怪的时候,表明我们的社会默许这些社会排挤现象的存在。北京如此,大中小城市也都如此,最终,就落在了农民的头上,而这些现象,和我们国家国体性质并不合拍。
在这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坛”征文通知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三农’是我们的母亲,她无私的哺育了工业,养育了城市,可是今天,她却失去了历史的风采。由于城乡间公共资源分配不均,经济发展失衡,历史欠账较多,致使农村的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保障机制弱化严重,┅┅农民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弱势群体。”深层次的原因不正是对农民的社会排挤、边缘化吗?
共产党人不应回避这些问题,更不应回避形成这些现象的原因,而应以大无畏的精神,以历史地、发展地的眼光来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
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革命圣地西柏坡表达的坚定执政信念:弘扬“两个务必”,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被广大人民群众称之为“新时期的三民主义”。其后,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党的领导干部应该如何做到政绩观、发展观、人才观、群众观内在结合和统一的问题,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其核心,统领工作全局,并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统一纳入了科学发展阶段观。
胡锦涛总书记说:“全党同志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还有许多重大课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回答,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去做。比如,如何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如何进一步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如何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如何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如何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如何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如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如何更好地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如何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如何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如何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等。”胡锦涛接连地提出14个“如何”的问题,这些都是需要探索和回答的有关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大课题,他指出:“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2003年7月1日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讨会上的讲话)
正是在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深刻理解基础上,新时期的治国理念得以完成,这就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
四、
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了新时期治国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农问题”在科学发展观的视野中找到了解决的新途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要以城市带动乡村,工业反哺农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4年,中央发布的“一号文件”,关注农民增收问题,使农民受益451亿元;2005年的“一号文件”,大幅度减免农业税,取消牧业税,明确2006年在全国免征农业税。2006年的“一号文件”,以数千亿元的转移支付支援农业建设。党中央的八个一号文件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里程碑。
现在,农业税取消了,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大了,农村孩子读书的课本费全免了,农村的道路建设投入大了、建设速度快了,┅┅最重要的是在新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的五个统筹,第一个就是统筹城乡发展,要求从根本上摈弃掉原有的社会排挤现象、边缘化现象,真正把解决“三农问题”提升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民开始向城镇转移,由农业转向工业及第三产业,但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和森严的户籍壁垒,公正、合理、开放的社会流动并未形成,从农民工进城后,从就业岗位、劳动报酬、社会福利和社会交往等方面来看,城市对农民是“经济吸纳,社会排挤”,使得进入城镇的农民成为城市中的弱势群体。
根源在于有一个长期困扰我们、至今没有回答清楚的问题,就是对我国现实生活中的农民应该如何认定:是居住在农村、户籍在农村,就是农民,还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业劳动者才是农民。也可以说,长期以来,国家从没有以对农民这个复杂的社会阶层进行动态的、量化的剖析,来确定农民的身份。
中国社会学家陆学艺提供的 “20世纪90年代中国农村社会刮阶层变动状况”表明,农村人口当前已经分化为八个社会阶层:农业劳动者(46-50%)、城市农民工(16-18%)、乡镇企业农民工(16-17%)、农村知识分子(2·5%)、个体劳动者、个体户工商户(7-8%)、私营企业主(0·4-0·6%)、乡镇企业管理者(1·5%)、农村管理者(7%)。这是1999年依据有关部门资料推算出来的数据,据此显示出在我国农村现有的全部农户中,收入的90%以上来自农业经营的纯农户家庭约占62·4%,他们才是名实相符的农民。
只有名实相符的农业劳动者才是农民,只有他们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只有他们才会长期在农村生活。就是说,农民、农业、农村的“三农问题”是他们的问题。他们只是目前农村人口的60%左右。
为什么一说农民就占全国人口的绝大部分呢,因为我们认定了住在农村的身份就是农民。依据这样的认识来制定政策,明确的针对性显然是不可能具备的。
要害就在户籍制度上,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还必须加上一个户籍身份:城市人口还是农村人口。
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身份户籍制度,是1958年全国基本实现人民公社化之后,为了在中国农村建设计划经济体制,遂以人民公社体制、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农村人口户籍制度,三项制度共同作用,形成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当时的农村人口都是人民公社的社员,社员,也是当时对农村人口的称呼,社员都是一起生产劳动、一样贫富,经过了20年,一直到1978年,农村基尼系数还是0·22。防止农村出现两极分化的目的达到了。
为了要渡过灾荒年,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就更加强固,粮食,分成商品粮和非商品粮,城市人吃供应的商品粮,农村人吃自产粮。户籍制度决定着一个人的终身身份。那末,这样一个本应随着改革开放进行改革的制度,为什么又经过长达20多年的过程,还是不能有所变动呢。没有人多问为什么,当然,有人问了,也不可能得到令人信服的回答。
可是,改革开放使城市化进程加快了,城市人口建设需要大批的建设者,众所周知,打开城门让农民进城的举措,曾造就了一批早期的改革家。可是跟着户籍制度就强化起来了,农民在城市要领取暂住证,农民还是农民。还有了农民企业家、农民工、农村教师等等农村系列的新身份。
户籍制度的改革,要从破除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高度来考虑,不能把它作为一项户籍管理工作交给公安部门负责。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消除身份制的影响,把农村人口的社会流动纳入国家整体的社会流动,使农村人口的职业转换、居住变迁、社会地位变迁同步进行,从城市化、工业化到现代化,这是任何国家实现走向现代化的普遍规律,我国也是绕不开的。
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转换思路了,把农民界定为只是一个职业概念,过去的农民身份不再存在,作为农业劳动者的农民数量才会减少,当在户籍面前都是公民,都可以在整个社会流动中自由流动时,对农民的社会排挤和边缘化现象才会得到克服,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结构这个问题才能真正破题,并逐步得到解决,这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给我们上的重要一课。
五、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什么新提法了。1962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就是当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纲领性文件。20世纪80、90 年代,在中央文献上,几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又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同在于条件不同了,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从农村支援城市,为工业提供积累,发展到了以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了。与此同时,工农差距、城乡差距也扩大了。重要的是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已经到了应该打破的时候。这是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背景,还有一点也是要注意到的,改革开放造就了强大的民营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有了一支新的重要的建设力量。党中央的20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一个全新的概念。
在此之前,还提出了“多予、少取、放活”。形势如此逼人,解决好干部和农民的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每亩耕地,国家补贴48元,直接发到农民手中,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村修公路,国家补贴75%,村里集资25%,农村的干部坐不住了,这要看村里经济实力,看村干部组织动员能力,有些地方农民心理嘀咕,干部捞钱、捞吃喝的机会又来了,往外掏钱就不积极。没有农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新农村建设要热火朝天的搞起来是很困难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长时期的创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做到“五个必须坚持”和“五要五不要”。即: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必须坚持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必须坚持从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必须坚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注重实效,不要搞形式主义;要从实际出发,不要进行攀比;要民主商议,不要搞强迫命令;要有特色,不要千篇一律;要扶持引导,不要包办代替。真正做到农业部副部长范小健所总结的:农村干部做事情应该做到“内容要交给群众,保障村民的知情权;项目要交给群众,保障村民的决策权;监管要交给群众,保障村民的参与权;验收要交给群众,保障村民的监督权。”
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未来城乡一体化的新农村,不会是那种地多人少国家的模式,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市,家庭农场主和农业工人只占全国人口5-10%。而是要走一条政府加大投入力度,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方针,使农村的水利、道路、电力、通讯等软硬环境建设,在几年内有明显的新进展,逐步实现农村的生产、生活现代化。
住在农村的人,大体上可分为四类人:一是以农业生产劳动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纯农户;二是农业兼业户,收入大部分靠农业,小部分靠非农业;三是非农业兼农户,收入来源大部分靠非农业,小部分靠农业;四是住户,住在农村,不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收入靠第二、三产业。国家的惠农政策界限明确,对象是纯农户兼顾农业兼业户,因为他们的职业是农民。
在未来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这四类人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还会发生转化,一、二类人会减少,三、四类人会增多,农民数量减少,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增多,农村就转换成为以农业生产为主业的居民社区,与城镇的发展内在的结合在一起了。韩国、日本的农村社区,就是这样形成的,在他们的农村社区中,除了种田务农的农业劳动者之外,也住有在城市工作的教师、企业员工、商人、自由职业者。有的农户,子女到城市工作了,父母留在农村种田,家庭还在农村。因为农村社区的生活条件,水、电、路、讯等,并不比城市差很多。而村子里生产的远近闻名的农产品,还足以使之产生家乡自豪感。
目前,有的农村出现的大搞物流市场,大搞高档住宅区开发,大搞旅游景点,主观草率并村的做法,都是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是少数干部的扭曲政绩观在作怪,到头来,只能是劳民伤财,延误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我的发言占了太多的时间。在结束发言,听取大家批评之前,我再一次总结一下我的发言主旨:
是时候了,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应以深化改革户籍制度为切入点,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我国的《农民权益保护法》经过多轮调研,基本框架已经形成,法律草案将在2007年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到那时,对农民的界定必须明确,《农民权益保护法》有助于克服对农民这个复杂社会阶层的笼统化对待,清除社会上对农民社会排挤和边缘化现象。与此同时,有一大批被农民群众信赖的好干部,对农民进行组织动员,明确奋斗目标,焕发起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克服依赖思想,一定会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更加美好。
一、 选题方向:“政府经济学研究”、政府经济学、组织行为学
1、 论管理者的性格培养与管理效能
2、 论管理情景对管理方式和效果的制约性
3、 有限政府的经济管理效能分析
4、 政府行政成本控制分析
5、 地方政府公共物品供给途径分析
二、 选题方向:公共关系学原理、市场营销学、组织行为学、组织文化
1、 论危机传播中的政府行为
2、 论网络环境下的政府公关
3、 论跨世纪城市文化形象战略
4、 论受众社会心理与城市对外宣传
5、 论新闻策划的原则和方法
6、 新世纪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品味
7、 试论未来行政领导的形象塑造
8、 浅析组织文化创新走向
9、 论中国IC策划的定位
10、上海或广州城市国际形象的确立与推广
三、 选题方向:行政管理论与行政、领导、行政组织学
1、 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职能研究
2、 论当代公共管理的绩效评估方法
3、 论信息技术在政府公共服务传递中的作用
4、 当代西方“公共管理运动”评析
5、 论行政权力及其制约
6、 论行政自由裁量权及其限制
7、 论邓小平的行政改革思想
8、 论政务公开
9、 论西方公共行政学发展中的民主价值取向
10、论西方政府改革运动中的市场取向
四、 选题方向:行政管理学与行政领导、人力资源管理
1、 人力资源配置方式比较(细分问题论述)
2、 地方政府制度创新行为研究
3、 政府与制度变迁
4、 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源开发(细分问题论述)
5、 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研究
6、 考核制度比较研究
7、 公务员培训制度创新
8、 公务员薪酬制度改革
9、 地方政府与市场化改革
五、 选题方向:行政法制研究、公关传播法规
1、 依法治国重点在治“吏”
2、 依法治国与加强、改善党的领导
3、 加速政府体制改革,适应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时代特点的要求
4、 当前行政管理制度化法制化的思考
5、 论地方政府与公共管理
6、 依法治国与治吏
7、 论中介机构与行政部门的脱钩和改制
8、 小城镇行政体制之我见
六、 选题方向:行政法制研究、监督学
1、 论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健全和完善监督制度是反腐败的根本措施
3、 在社会主义时期反腐败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4、 关于加强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监督的一些设想
5、 如何看待中国古代的监督制度
6、 舆论监督的作用
7、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增强政府的监督意识
七、 选题方向:公共行政管理、公共组织与管理、行政管理学、公共行政组织学、西方行政学说
1、 当代中国行政模式研究
2、 当代中国法治行政研究
3、 当代中国社会中介组织发展与规模研究
4、 当代中国行政价值观研究
5、 加入WTO与政府制度创新研究
6、 乡镇政府机构改革研究
八、 选题方向:公共管理、领导科学、管理学、市政学
1、 公共管理论的经济学分析
2、 市场经济与政府体制改革
3、 市场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4、 政府责任研究
5、 市场经济与非赢利组织的发展
6、 依法行政研究
7、 城市发展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8、 城市政府与法治
9、 政府公开与民主行政
10、现代科技发展与政府管理创新
11、法治与德治
12、制度建设与反腐倡廉
九、 选题方向:公共预算与财政管理、西方行政史
1、1994年后我国地方政府预算外膨胀的原因分析
2、 论西蒙的决策思想评新公共管理理论
3、 论西方公共行政的民主管理思想
4、 中美行政监督体系比较
5、 中美行政管理运行机制问题分析
6、 素质教育与政府教育体制问题分析
7、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8、 关于外来人口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9、 中国公民政治人格的转型:从权威人格到民主人格
十、 选题方向:西方经济学、公共财政、政府经济学
1、 经济转型时期的就业政策选择
2、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公共政策选择
3、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与政府间关系的协调
4、 非盈利性组织管理研究
5、 经济体制转型与公共政策的重新顶性
6、 中国入世与中国政府职能转变
7、 非盈利性组织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十一、城市行政管理(市政学研究)、市政学
1、 城市政府规模的讨论
2、 公共人力资源讨论
3、 城市社区管理讨论
4、 城市管理讨论
5、 户籍管理讨论
6、 城市公共管理专题讨论
7、 市政体制比较讨论
8、 社会网络与城市发展讨论
十二、选题方向:市政学、管理学
1、 论城市的本质
2、 市政学研究的内容、界限及意义
3、 西方市政学研究
4、 比较市政学研究
5、 城市管理、城市治理与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
6、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变迁
7、 撤退设市可否作为加快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战略选择
8、 外国城市管理体系的变迁路径及对我国的启示
9、 第三部门研究综述
10、制度变迁与城市管理
十三、选题方向:政治理论与政治文化、中国政治思想史、政治学基础
1、 西方政治理念在中国的接受情况(细分问题论述)
2、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分析(细分问题论述)
3、 公共伦理分析(细分问题论述)
十四、选题方向:宪法学、中国当代政治制度
1、 试论人大代表的作用
2、 论人大对政府的监督
3、 论权力制约技术
十五、选题方向:行政管理学、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西方各国政治制度
1、 市场经济中的地位政府间合作研究
2、 市场经济下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3、 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研究
4、 西方式民主及其影响研究
5、 政治参与、行政参与问题研究
6、电子政府与电子民主建设
十六、选题方向:政治制度、地方政府与地方政策、政治学基础、中国公共政策概论
1、 国家建设理论视野中的地方政府建构
2、 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政治关系 ( 中国、外国或中外比较;历史演变或法理分析 )
3、 中国地方政府间的转移支付( 特别是广东的改革经验 )
4、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分析
5、WTO与中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十七、选题方向:政治制度、 思想概论、国家公务员制度、中国党政制度
1、当代中国中央政府体制研究(从中拟一题目)
2、地方政府体制中的条块关系
3、当代中国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研究
4、党政关系(中国、外国或中外比较研究)
5、 城乡社区自制制度建设
6、 香港、澳门与台湾的地方政府体制(任选一个地区或进行比较分析)
7、 关于政党政治的研究(自拟其中一个问题研究)
8、 关于政府体制的研究(自拟其中一个问题研究)
9、 关于行政法制的研究(自拟其中一个问题研究)
10、 城乡社区自治制度建设(自拟其中一个问题研究)
十八、选题方向:行政决策、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分析
1、 从统治到自治:公共政策范式如何转换?
2、 第三部门: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主体
3、 听证制度与公共政策论证的公民参与——以珠江三角洲或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乡(镇)村与街道治理为例
4、 珠江三角洲或长江三角洲地方政府治理机制下的政策制定——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5、 公共政策制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6、 试论公共政府的基本价值标准
7、 试论公共政府政策执行的监督
8、 试论政策问题建构中的程序约束
十九、选题方向:政府体制与公共政策、比较政治学、当代国际关系分析
1、 比较分析行政集权民主制与传统代仪民主制的异同
2、 古罗马政治制度对西方民主制的影响
3、 西方民主制度与政治文化的形成
4、 比较英法革命及其对各自政治的不同影响
5、比较英美政党结构及其功能的异同
5、论公民社会与公民文化的形成
二十、新增题目
(一)行政管理、管理学
1.以行政角度审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某个社会问题
2.依法保护我国环境问题的几点探讨3.浅谈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以某为例或某一方面)4.提升政府公共行政职能 适应社会快速发展(以某为例或某一方面)5.关于社会发展中的行政道德问题的思考(以某为例或某一方面)6.基层领导干部的素质要求之浅见7.浅论企事业发展中人才培养的作用与途径8.关于非公有制企业中养老保险工作的思考9.浅谈收入分配中的公平问题 10.当前农村基础教育发展问题的几点探讨11.谈谈中小企业如何吸引人才的策略建议12.谈我市党政机关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思路对策13.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治理的相关问题思考
14.城市化建设中的信访问题及其对策措施15.论某地区民营企业的地位作用与发展对策16.浅谈市场经济社会的民主建设17.浅谈加快我市农村人口非农化的几点政策措施18.服务行政--21世纪中国行政管理的方向选择19.论行政相对人与行政法制监督20.减轻农民负担的几点思考21.关于**乡镇政府体制改革的思考22.关于完善我市社会保障体系的思考23.浅析国有资产流失及管理体制的完善24.试论信息经济时代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管理25.浅析我国公务员制度(××某一方面)26.试论依法行政(某一侧面和具体化)27.谈我国行政管理效率的现状及其改观对策28.浅谈公共行政管理的信息技术化29.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30.谈谈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31.略论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32.试论构筑科学规范的人才选用机制33.浅谈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与解决对策34.浅谈民办非企业单位职工的社会保障体系问题35.略论遏制吏治腐败的治本之策36.创新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工作之我见37.浅谈现阶段腐败现象及其成因与惩治策略38.浅论我国当前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与重塑策略38.当前提高村级组织威信的几点想法40.关于当前**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41.浅谈企业行政管理的功能特点及其要求42.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转变43.对我市实施小城镇战略若干问题的探索44.浅谈政府保护自然资源的若干措施45.浅谈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与措施46.浅谈我市(**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工作措施47.正确认识并解决“三农”问题的几点想法48.尽快建立和健全我市农村社保体系的理由分析49.浅析干部腐败现象的成因与防治50.行政效率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51.社区工作践与探索52.当前行政违法的原因分析及其预防与矫治53.坚持人本管理,尊重员工价值54.农村教育、成人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建议55.我市政府优化发展环境的对策探讨56.我市目前城管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现状与措施57.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电子政务58.浅谈当前我市社区民主建设的基本内容与要求59.农村养老保险必须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60.浅谈企业人力资源的内部开发
61.行政违法状况及其相关分析62.浅议我国政府采购制度63.中国“电子化政府”的现状及对策初探64.论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中公平优先的原则65.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加强“城中村”改造与管理的几点思考66.公用事业民营化中的政府管制
67.谈谈当前基础教育失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68.浅谈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69.我国政府机构改革之我见70.进一步推进我市依法行政工作的思考
71.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浅析
72.浅论我国当前成人教育管理体制的局限性及其改革策略73.浅论提高我市农民收入的××对策74.浅论政府职能转变与社会中介组织的关系75.谈我市行政管理效率的现状及其改观措施(某一侧面和具体化)76.论政府作风的制度化建设77.政府提高社会公共管理水平的对策思考(某一侧面和具体化)78.关于中国现阶段农村劳动力流动制度的思考79.论社会公正与公共政策(某一侧面和具体化)80.试论构筑科学规范的人才选用机制(某一侧面和具体化)81.税收征管改革后如何有效实施税源管理的几点思考82.谈行政监督体制改革中的以权力制约权力原则
83.当前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工作的难点与对策
84.行政领导廉洁自律的现实意义与途径
85.我国现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完善(问题与对策)
86.提高行政效率的有效途径(某一侧面和具体化)87. “协调”功能在行政运行中充分发挥之案例分析
88.信息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89.建立行政信息网络的研究
90.行政信息的管理与应用
91.行政法规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就某一侧面)
92.行政监督在廉政建设中的作用与发挥
93.反腐败斗争与政府职能的实现(就某一侧面)
94.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就某一地区)
95.试论行政监督(就某一侧面)
96.浅析××单位行政管理的现状及改革(可泛论或就某一侧面)
97.寻租行为研究与治理(具体化)
98.关于社会保障制度若干问题的探索
99.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及其公共政策研究
100.各种市场行为的规范与监督(某一侧面和具体化)
101.当前**地区城管行政执法问题研究102.人口流动与户籍管理制度关系及改革研究
103.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城中村、城市治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农民就业培训、土地政策等)问题研究
104.**地区(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等)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105.地方政府问责制研究
106.取消农业税对乡镇政府职能履行的影响研究
107.新农村建设中乡镇行政管理创新研究
108.现阶段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
109.试析危机管理中媒体与政府的关系(某一侧面和具体化)
110.转型期公共危机管理与政府责任
111.政府税费政策对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
112.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中的问题
113.***事件(例如:武汉“禁麻”成功等)之政府管理分析
114.***政策(例如:烟台市实施农村饮水等)评估
115.***省(例如江苏)公共财政改革措施与成效分析
116.***市(例如:襄樊市)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117.***地区(例如:泰州)民办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118.重大事故危机决策与应急体系建设:***案例分析(例如:山东枣庄7.26矿难)
119.***市(例如:上海市)轨道交通融资体制改革与政策研究
120.北京市出租汽车行业管理研究
121.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与地方政府对策研究
122.城市拆迁的移民权益保护与政府责任分析
123.我国行政问责制探析
124.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研究
125.我国城镇低收入人群住房政策研究
126.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及其公共政策研究
(二)社区管理
1.试论当前北京城市社区面临的挑战
2.关于**社区治理中现存问题的思考
3.关于当前社区志愿者工作存在的问题思考
4.试论经济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功能与定位
5.试论民间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功能与定位
6.试论社区的公共事业管理
7.试论业主委员会、居委会、物业公司的关系
8.对北京城市社区建设工作的几点趋势研究
9、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与脱贫措施研究
10、城市社区部分居民失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