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徐卫滨, 无选择策略的改进蜜蜂群算法. 太原科技大学学报, 2011(05): 第343-347页.
[2]. 陈璇与胡福良, 调控蜜蜂采粉行为的遗传因素. 中国蜂业, 2010(11): 第13-15页.
[3]. 汪明明等, 蜜蜂工蜂卵巢发育的影响因素. 中国蜂业, 2010(10): 第5-7页.
[4]. 曾鸣等, 基于混沌量子蜜蜂算法的机会约束输电规划.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0(22): 第1-7+14页.
[5]. 安建东与陈文锋, 全球农作物蜜蜂授粉概况. 中国农学通报, 2011(01): 第374-382页.
[6]. 陈璇与胡福良, 雌性蜜蜂级型决定的分子机制. 蜜蜂杂志, 2011(04): 第1-7页.
[7]. 侯春生与张学锋, 生态条件的多样性变化对蜜蜂生存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11(17): 第5061-5070页.
[8]. 陶德双等, 中华蜜蜂为石榴授粉效果研究. 蜜蜂杂志, 2010(03): 第10-11页.
[9]. 李兆英与奚耕思, 中华蜜蜂工蜂复眼的胚后发育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3): 第60-64页.
[10]. 严盈, 彭露与万方浩, 昆虫卵黄原蛋白功能多效性:以蜜蜂为例. 昆虫学报, 2010(03): 第335-348页.
[11]. 周亮等, 蜜蜂囊状幼虫病RT-PCR快速检测方法的初步应用. 蜜蜂杂志, 2010(06): 第9-10页.
[12]. 李兆英, 中华蜜蜂工蜂视叶胚后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凋亡. 昆虫知识, 2010(04): 第680-684页.
[13]. 沈登荣等, 蜜蜂作为病原物载体的研究进展. 中国生物防治, 2010(S1): 第118-122页.
[14]. 周亮等, 蜜蜂囊状幼虫病RNA依赖的RNA聚合酶部分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中国畜牧兽医, 2010(11): 第50-52页.
[15]. 郑肇葆, 产生最佳Tuned模板的蜜蜂交配算法.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09(04): 第387-390+435页.
[16]. 李伟强, 徐建城与殷剑锋, 蜜蜂群优化算法用于训练前馈神经网络.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9(24): 第43-45+49页.
[17]. 周丹银等, 蜜蜂为油菜授粉效果初步研究. 蜜蜂杂志, 2010(01): 第3-5页.
[18]. 薛晗等, 空间机器人随机故障容错规划的蜜蜂算法. 信息与控制, 2009(06): 第724-734页.
[19]. 张成翠与曾建潮, 蜜蜂群组决策方法的建模与仿真. 太原科技大学学报, 2009(06): 第452-455页.
[20]. 周婷等, 蜜蜂巢房大小影响狄斯瓦螨的繁殖行为. 昆虫知识, 2006(01): 第89-93页.
[21]. 历延芳, 闫德斌与葛凤晨, 蜜蜂为塑料大棚西瓜和田间西瓜授粉试验报告. 蜜蜂杂志, 2006(01): 第6-7页.
[22]. 王成菊等, 阿维菌素及其混配制剂对蜜蜂的安全性评价.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6(01): 第229-231页.
[23]. 黄智勇, 蜜蜂全基因组出笼前后. 昆虫知识, 2007(01): 第5-9页.
[24]. 姜双林与李博平, 陇东地区不同生境下蜜蜂的种类及其生态分布. 草业科学, 2007(05): 第89-91页.
[25]. 王志江与魏红福, 蜜蜂α-葡萄糖苷酶的分离纯化及其酶学性质研究. 食品科学, 2007(07): 第304-308页.
[26]. 罗阿蓉等, 后基因组时代的蜜蜂QTL研究. 昆虫学报, 2007(09): 第950-956页.
[27]. 何铠光, 刘佩珊与苏鸿基, 台湾蜜蜂的螺旋菌质病研究. 蜜蜂杂志, 2007(S1): 第3-7页.
[28]. 许益鹏等, 蜜蜂囊状幼虫病毒病的Nest-PCR检测. 科技通报, 2007(06): 第824-827页.
[29]. 林小丽等, 农药对蜜蜂的风险评价技术进展. 农药学学报, 2008(04): 第404-409页.
[30]. 刘之光与石巍, 中国甘肃东北部地区东方蜜蜂(Apis cerana)形态学研究. 环境昆虫学报, 2008(02): 第97-102页.
挑战权威论断 发现蜜蜂有发音器官
蜜蜂靠什么发出嗡嗡声?权威专家都认为:是靠翅膀振动发声。我省监利县12岁的小学生聂利大胆挑战这一说法。她说:“蜜蜂有自己的发音器官,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
聂利是监利县黄歇口镇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在甘肃省兰州市8月举行的第1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
她撰写的论文《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荣获优秀科技项目银奖和高士其科普专项奖。
2001年秋,聂利从《小学自然学习辅导》一书中得知,蜜蜂、苍蝇、蚊子等昆虫都没有发音器官,但它们在飞行时不断高速扇动翅膀,使空气振动,会产生嗡嗡的声音。后来,聂利在《十万个为什么》一书中也看到这种说法。
去年春天,她到一个养蜂场去玩,发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翅膀没动,仍然嗡嗡叫个不停,她因此对教材、科普读物的说法产生怀疑,并开始试验和研究。她把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或者剪去蜜蜂的双翅,都能听到蜜蜂的叫声。两种方法交替进行了42次,结果表明:蜜蜂不振动翅膀也能发声。
为了探究蜜蜂的发音器官,她把蜜蜂粘在木板上,用放大镜仔细查找,观察了一个多月,终于在蜜蜂的双翅根部发现两粒比油菜籽还小的黑点,蜜蜂叫时,黑点上下鼓动。她用大头针捅破小黑点,蜜蜂就不发声了。她又找来一些蜜蜂,不损伤双翅,只刺破小黑点,放在蚊帐里。蜜蜂飞来飞去,再也没有声音。她将这一发现写成论文,认为蜜蜂的发音器官就是这两个小黑点。
据了解,中国教育协会、小学自然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刊全文发表了聂利的论文。
昆虫专家称可能是个了不起的发现
多位从事昆虫研究的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称,蜜蜂是靠翅膀振动发声的。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副教授陈国生说,膜翅目昆虫一般没有发声器官,而蜜蜂属于膜翅目昆虫。省昆虫学会理事长、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徐冠军说,还未发现有资料报道蜜蜂有发声器官。
听说聂利的发现后,徐冠军教授说,由于他没有见证聂利小朋友的试验,也从未做过这样的试验,所以尚不敢对她的发现下结论。如果这位小朋友的发现是真实的话,肯定是个了不起的发现。
巧克力对心脏有好处
除了改善精神状态,近年来,巧克力的防病作用开始得到科学家的重视。最近,《美国药物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称,巧克力、尤其是黑巧克力含有一种天然抗氧化剂黄酮素,能防止血管变硬,同时增加心肌活力、放松肌肉,防止胆固醇在血管内积累,对防治心血管疾病有一定功效。
其实,这已不是科学家第一次提出巧克力的防病功效,希腊和德国也有过类似的研究。去年9月,英国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了美国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巧克力可预防心脏病。美国加州大学的安德鲁·瓦特豪斯也发现:黑巧克力和红酒、水果、蔬菜一样,含有酚醛类物质(黄酮素就是其中一种),能杀死导致癌症和心脏病的受损细胞。日本的研究还表明:从巧克力中提取的酚醛类物质能提高血液的免疫力。
前不久,据《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报道,意大利拉奎拉大学的研究人员做了一个试验:让15名健康人连续15天每天吃100克黑巧克力,结果发现,他们的血压有所降低,而对胰岛素的敏感度则得到加强。但是,志愿者们连续15天每天吃100克白巧克力后,就没有收到这样的效果。因此,医生们估计,黑巧克力对糖尿病患者可能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另外,英国伦敦西敏斯特大学的克洛博士发现,巧克力可以预防感冒。他指出,巧克力的气味能促使男性免疫系统产生一种名为“免疫球蛋白A”的抗体,它可以对付身体上的各种“小毛病”如感冒等。
除了这些实实在在的保健防病作用,科学家们还指出,巧克力中还含有多种营养成分,比如有抗氧化作用的维生素E、镁;人体必需的钾、铁和鞣酸等,对儿童大脑发育大有好处的卵磷脂;果仁、牛奶巧克力还会加入一些其他的营养成分。另外,巧克力的原料可可豆中含有大量黄烷醇,它也具有保健防病的作用。
在科学家们的研究中,巧克力的一些“害处”也得到了澄清。研究发现,巧克力中的脂肪不会影响胆固醇水平。胆固醇正常的人在连续食用一个月的可可酱或纯巧克力后,胆固醇指标并未升高。此外,研究还表明,巧克力既不会引发粉刺和暗疮,也不会造成龋齿。
专家们推荐多吃黑巧克力
由于近年来对巧克力的认识和舆论宣传不断加深、更新,所以,在欧洲等地,巧克力的消费量明显上升。在法国,10年来巧克力的产量上升了33%,达40万吨。
在人们对巧克力的关注程度不断上升的同时,黑巧克力开始唱起了“主角”。一个原因是在巧克力的保健作用中,它显得特别“突出”;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黑巧克力是含糖量和脂肪含量最低的巧克力之一。在法国,有81%的人将黑巧克力作为购买巧克力的首选。去年,由于媒体纷纷报道黑巧克力的保健作用,日本各大商场甚至出现了抢购的场面。
尽管巧克力好处很多,但是,这世上毕竟没有十全十美的食品。对于巧克力,专家们的意见仍然是“适量食用”。本报驻法国记者在法国卫生部的网站上看到,食品卫生公告就是用“适量”一词来指导人们食用巧克力。在巴黎,一家名叫“可可与巧克力”的食品店的店主诺拉女士告诉记者,巧克力虽然营养丰富,但是,它的热量不低,每天的食用量最好还是控制在100克以内。本报驻加拿大记者的朋友、营养保健食品专家詹姆斯博士也持有同样的观点。他认为,巧克力含糖较多,肥胖者还是少吃为妙;一般人每天的食用量也别超过100克。还有专家认为,巧克力的营养成分不均衡,容易产生饱腹感,影响正常饮食,故儿童不宜多吃。而成人吃多了巧克力,也可能产生厌食、恶心、无力、抵抗力变差等“巧克力综合征”。
经过反复的实验后,认定蜜蜂真正发声器应该是双翅根部下的两个小黑点,并撰写出科学论文《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
参考文献:《昆虫记》
参考资料
法布尔.昆虫记.法国:法国文学出版社,1879
1、(1)“两种方法”中一种是把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另一种是用剪刀剪去它的翅膀。
(2)小女孩通过42次实验,得出的结果是蜜蜂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而“书上的结论”是蜜蜂的嗡嗡声来自翅膀的振动,每秒达200次,如果翅膀停止振动,声音也就停止了。由此可以知道"大相径庭'的意思是书上的结论和小女孩的结果完全不一样。
2、聂利通过观察实验,最终得出的科学结论是:蜜蜂发声时,双翅根部的小黑点上下鼓动;如果用大头针捅破小黑点,蜜蜂就不发声了。
3、聂利最终获得试验成功的原因是:聂利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聂利有质疑的精神,不盲目相信书上的结论;聂利做了许多次实验,她有坚持不懈、勇于实验的精神。
历史以来,所有人包括科学家、生物学家都以为蜜蜂发出的“嗡嗡声”是高频率扇动翅膀发出的,直到一11岁的湖北小女孩发现了真相:她发现许多蜜蜂翅膀不动的时候,依然有嗡嗡声。她,就是湖北省监利县黄歇口镇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聂利。
聂利决定自己弄个明白,她把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出声音。她用剪刀剪去它的翅膀,蜜蜂仍然嗡嗡直叫。用放大镜仔细查找,观察了一个月,终于在蜜蜂双翅的根部发现了两粒比油菜子还小的小黑点。蜜蜂发声时,小黑点上下鼓动。聂利认为蜜蜂的嗡嗡声来自它们的振动。
聂利找来一根缝衣针,在前面实验的基础上又将刺破小黑点的蜜蜂放在盒子里仔细观察,蜜蜂再也没有发出嗡嗡的声音。她想,也许是蜜蜂受了刺痛不发声了吧?也许是蜜蜂没有飞舞不发声了吧?于是她又把刺破小黑点的蜜蜂放在蚊帐里观察,一连几个小时,蜜蜂仍不发声。于是她得出结论:蜜蜂有自己的发声器官,蜜蜂靠这两个小黑点发声。
一年以后,聂利撰写了一 篇科学论文《蜜蜂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并在2003年第十八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荣获优秀科技项目银奖和高士其科普专项奖。聂利还名列2003年“武汉十大年度人物”。
她的实验,被叫做“聂利实验”,那时她不仅得大奖,还陆续接受许多记者采访,中央电视台特邀聂利赴京与著名科普作家叶永烈等同台做《小崔说事》专题节目的录制。虽然也曾辛苦过,但忽然一夜间成了名人,还是让她很幸福的。她大胆质疑、勇于探究的精神,也鼓励了很多同龄人。
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聂利吃了不少苦头,也积累了许多动手的经验。有一次,她在蔷薇花上用手捉一只正在采蜜的蜜蜂,不料这只蜜蜂狠狠地蜇了她一下,痛得她直流眼泪。在实验中,她的手指、耳朵、额头被蜜蜂蛰过好几次。
但一些昆虫专家否定了小黑点是蜜蜂发声器官的观点,所以初中时期的聂利依然研究蜜蜂,试图证明“小黑点”就是蜜蜂嗡嗡声的地方。但随着时间的过去,聂利已经没有什么关注量了,她曾说:“刚开始,我真的很不习惯,过去自己常见诸于各报端,而现在却默默无闻地在学校里,与其他同学没有两样。但后来我还是习惯了,毕竟有一股力量在支撑着我。”
随着实验取得不了什么新进展,聂利开始把时间放在学习上,她当年接受采访时说:“眼前不继续蜜蜂发声实验,是为了把文化成绩搞上去,争取考上重点高中、考上重点大学,在大学里继续蜜蜂发声的实验。”很多人也告诫聂利,要适应平淡。
聂利自从升入初中后,就没有任何发明或发现了,似乎与其他学生没有差别,由科学小新星到平平无奇。我们都知道一个故事叫“江郎才尽,泯然众人”,但聂利毕竟辉煌过,很多大科学家也不是每年都出成果。如今十多年过去了,聂利应该也近30岁了,一定在默默无闻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