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春分论文模板

2023-03-07 16:0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春分论文模板

春节民俗知识,过年的习俗及由来满溢着喜庆和吉祥的春节是每个炎黄子孙心中永远难以割舍的符号,它不仅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新鲜最特殊的一天,还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风霜愈醇的古老文化。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然而,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前就在门脸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当春姑娘来到门口时,会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一念,好运真的来了。同样寓意的事情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福”字及财神像等,“福”字还必须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离家的孩子这时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年”是什么呢?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败,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春节”.有关年的来历,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古时,有一个叫“年”的妖怪,经常骚乱百姓,杀人放火,无恶不做。百姓想了很多办法都不能够侵杀它。就在百姓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准备举家外迁的时候,有一壮士出现了,他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与“年”同归于尽,以换得百姓的安居乐业。后来,壮士在“年”经常出没的地方与“年”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斗。最后,“年”被杀死,壮士也不幸牺牲。人们为了怀念这位壮士,祝贺获得新生,便在“年”被杀死的这一天举行各种各样盛大的庆祝活动,而且燃放鞭炮,张贴门神对联以驱赶邪恶,并逐渐形成一种习惯,流传下来,此后,人类便有了“过年”之说。年是春节的俗称,说到春,自然就会想到夏、秋、冬,更会想到一年有24个节气365天。那么,是谁将无序的世界变得有序,混沌的天地变得清晰?是帝尧。是帝尧最早站在科学研究的前列,步入愚暗的自然之中,去探求和追索规律,寻觅光明,洞察天地。《华夏上古志·五千年演义》记载:做了首领的尧,仁德像苍天那样广大,无所不被;智慧像神灵那样微妙,无所不知。……尧让重和黎专门负责观测天象,占卜天意。日久天长,重和黎居然成了两位天文学家呢!他们还把所掌握的天文知识传授给羲和、羲仲,让更多的人懂得天象。尧任命了农官后稷之后,农耕日渐发达,他也越觉得播种、收获,都须掌握四时,而是掌握四时必须懂得天象。于是,尧把羲和、羲仲等人召来,命羲和细心观察天象,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民政部来制定历法,以便人们按时令从事生产。他命羲仲住到东方海滨,观察记录日出的方位与时间,以昼夜平分那天作为春分;命羲叔住到南方的明都,观察太阳如何向南移动,以定夏至;命和种住到西方的昧谷,专门测定日落,以定秋分;命和叔住到北方的幽都,观察太阳从南向北移动的方位,以定冬至。尧分派完之后,又说道:“我告诉你们,大概可以366日为一周期,剩下的天数,用闰月的办法去解决,这样,春夏秋冬就好确定了。确定了四季,自然就能确定出年来了。”翻阅《尚书·尧殿》可以看到:(帝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警授民时。分命羲仲,……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据此可见,帝尧钦定农历是无可争议的。除夕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春节民俗知识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柳树与节气 惊蛰一春分(论文)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在公历的3月5、6或7日。之所以把这个节气命名为“惊蛰”,是因为古人认为,到了这个时候,春雷始鸣,惊动了蛰伏一冬的虫儿,它们就都跑出来啦。其实是因为这个节气过后,天气变暖,即使没有听到雷声,虫儿也要出来活动。
惊蛰节气过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就要忙着春耕了。
惊蛰三候
一候“桃始华”。“桃”指桃树,这个时候桃花开了,给春天增添了亮丽的风景。
二候“仓庚鸣”。“仓庚”指黄鹂。美丽的景色怎么能没有动听的歌声呢?哈哈,黄鹂美妙的歌声让花朵都陶醉了。
三候“鹰化为鸠”。“鸠”指斑鸠。这个时候地面上的植物都在生长,适合鹰捕食的小动物很容易就找到躲藏的地方,鹰找不到食物,就渐渐少了,

清明节作文800字议论文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日子,下面是清明节作文800字议论文,请参考!

又到一年一度清明节,这天好像所有人都忙碌起来,我也情不自禁想起离我们远去外婆,想着他以前疼爱我种种回忆,不得不承认是,我非常想念他。

我无法忘记,那一年回到故乡,看到躺在床上外婆,有多瘦骨嶙峋。她痛苦地蜷曲着,干枯手掌,指节发白。我和妈妈无法相信,外婆已是骨癌晚期。更让人无法相信是,一年多前,舅舅带外婆去医院检查时,已发现她得骨癌。然而拿到化验单那一刻,外婆却告诉舅舅不要让其他人知道,也不去治疗,只是静静地回到家,正常地每天上学教书。

原来,这一年多,每天在讲台上给学生上课,把一叠叠试卷带回家批改外婆,竟忍受着病情不断恶化折磨。在她手拿粉笔在黑板上书写汉字之时,她手会传来阵阵剧痛。独自一个人居住在老家,儿女们搬到大城市之时,她时常在深夜因为疼痛无法入睡,辗转反侧到天明。这一切,这一切痛苦,她只是独自承受,不告诉儿女,不让儿女为她担心。她担忧儿女为她支付巨额医药费而经济窘迫,还尽可能地延续自己几十年教学生涯,尽可能地教书育人。

这时一切已无法挽回,妈妈、舅舅他们已经阻止不外婆病情恶化,唯一能做,只是减轻她痛苦。可是,外婆艰难吐出几个字却是:别,别再为我花钱。她心甘情愿独自挺过这些折磨,不让子女为她陷入经济上困境。甚至于,在儿女们轮班守夜,陪着她之时,她选择偷偷服食眠药,早点结束这一切,不拖累儿女。当我们及时发现,外婆终于醒来一刹那,我们悬着心放下,却又被外婆自责、内疚、颤抖目光所刺痛。妈妈搂着我哭,她说:“该自责是我们呀!你外婆,我们太对不起她!”

那天晚上,妈妈陪着外婆,下半夜,外婆突然像是恢复些精神,完整地说出几句话,她满是不舍地说:看到你们过得好,城城也考上大学,这就够。后来她安详地睡去,我们以为将是一个美好明天,然而,这是永别。

这些年老家人们不时会提起外婆,说她是一个教一辈子书好老师,爱教书,爱孩子,就跟有时电视上放“感动××”人一样,感动着村里人。我想,外婆也许没有那么伟大,但她对儿女、子孙爱,深沉得让当年仅八岁我感到生命悲凉与母爱伟大。她让我永远铭记,在处于多么痛苦忧患中,她生命书写多么深刻爱。

想到这些,我也暗暗对自己下决心,以后不管再远,在忙,每年清明节都要回来看望一下外婆,以表示我对外婆思念。

清明节到,我跟妈妈都会到外婆坟前给外婆扫墓。

当我踏上那个不知名小山头,看着蓝天中飘过几朵悠悠白云,感受着那拂过山头上青葱小草微风,我知道我外婆在这里一定会开心。

外婆在我六岁时候就死,是四老之中最早走一位,也是最疼我一位。外婆死让我第一次懵懂走近死亡,也知道葬礼是怎么样。老老房子里,挂着一帘帘白白帐子,到处都是哭声,熟悉、陌生、男、女、老、少;而外婆却安详地躺在棺材里。于是,我莫名地就放声大哭起来。不是因外婆逝去而哭,因为我并不知道外婆再也不会起来。我躲在母亲身后,瞅着躺在棺材里外婆,哭闹很久,很久。

死亡,总能让人缅怀与逝者相处点点滴滴。

记得小时候,外婆总爱背着我到处走,走出那不大小村,又走回来。沿路上,她不断跟人们打着招呼,还不忘捎上一句:“这是我孙子·”随即,便咧嘴笑,满脸皱纹也就更多更深。

晚上,在那间只点着一根发出微弱黄光蜡烛小屋里,我蜷在外婆胳膊底下,感受着那温暖体温。一床被子下,我听着外婆讲那遥远故事。我很喜欢听外婆讲故事,虽然那时我并不清楚外婆讲什么,但那亲切带着浓重方音话语和那缓缓语速,总能令我安然入睡。

小时候,我总不喜欢吃饭。于是外婆就对我说:“吃完饭,佛祖会保佑你,会给你一块糖吃。”我信以为真,麻利地吃完饭后,真在饭桌上发现一块糖。那时我,单纯地以为佛祖是一个大好人,而且外婆跟他很要好。她还说佛祖会关心每个人。她自己就常常慷慨地施舍给走过这个小村、这间屋子前乞丐,尽管会屡屡招来父母数落与不满。

外婆死前,摔一跤,随后又马上爬起来。家里人都以为没事,我也以为没事。于是,我像往常一样乖乖吃完外婆煮饭,像往常一样得到一块糖,也像往常一样兴高采烈地出去玩。当下午我回到家中,看见外婆安详地躺在那张她常坐躺椅上,手中还拿着那个伴随她多年扇子,我冲上前去,摇着她手,以为她能像往常一样醒来,再陪我玩。但是,无论我怎么去摇外婆那只发冷手,也摇不醒她。于是我放声大哭,哭声引来父母亲,也引来外婆死讯。

每到清明节,当我登上那个不知名小山,看着蓝天,享受着微风,我总觉得外婆就坐在我身边,静静地看着我,直到永远……

清明节啊,清明节,总是让我们这么思念亲人!

临近清明,学校组织全体师生去烈士陵园扫墓,下午,我们手拿小白花,排着整齐队伍,在老师带领下,走向烈士陵园。

大约步行二十分钟,便到达目地。我们迈着沉重步伐走在烈士陵园里宽阔道路上。来到一个巨大碑下,我们停止脚步,举目望去,碑上写着永垂不朽四个刚劲有力大字,碑下,一个洁白花圈静静地躺在上面,那两根漫天飞舞布条像眼泪似在为英雄们感到悲伤,旁边郁郁葱葱几棵大树发出沙沙响声,似乎也在为烈士们哭泣。正当我们满怀悲伤情绪为烈士们叹息时,少先队员代表朗读为烈士们精心准备悼辞声音传到我们耳边,他们声情并茂朗诵使我们原本沉重心情又抹一层悲痛。

请全体同学为烈士们默哀一分钟!随着大队长这句话,我们都低下头,一分钟过后我们又抬起头。作请各班同学为革命烈士献花!一曲铿锵有力《歌唱祖国》突然响起。我心不由一震:没有烈士们,怎能有我们现在幸福生活?没有烈士们,五星红旗怎能那么鲜艳?我们一定要好好感激烈士们!于是,我郑重地将手中小白花献给烈士们。此时此刻小白花不仅代表我们对革命烈士敬意和感激,而且还表示出我们会好好学习,继承革命先烈乐于奉献光荣传统!

祭奠仪式结束,我们又在公园里玩一会儿,我躺在一块大石头上想: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我们现在幸福生活,而我们却不珍惜来之不易幸福,整天做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小皇帝,而且还时不时地惹长辈生气,我们实在太不应该排队!一声叫喊打破我思绪,我立刻爬起来,跟着队伍,恋恋不舍地离开烈士陵园。

长眠于地下英雄们,请你们放心!我们作为新一代小学生一定会接下你们手中火炬,好好学习,回报社会。共同保卫我们祖国!

我们步履匆匆走进四月,又迎来一年一度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唐代诗人杜牧写,它充分表达诗人沉重心情,也表达我们此时此刻心情。

今天又逢清明节,我们学校组织四年级全体师生去烈士陵园扫墓。天空灰蒙蒙,没有风,也没有阳光。一路上我们非常沉默,到烈士陵园门口,我们个个神情更加严肃,因为我们听老师说过烈士陵园是一个神圣地方,这里埋葬着许多英烈灵柩。

一进大门一座高大约十四米石碑映入眼帘,上面写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八个大字。举行完庄严扫墓仪式后老师让我们自由参观陵园,参观完后在纪念碑前集合。同学们都把小白花交给我和另外两个同学组成一个三人小组,由我们三人代表大家去祭奠那些英烈,来到烈士墓前我们在每个烈士碑前都献上一朵小白花,我们在心里对英烈们说安息吧!心里面感想万千很矛盾,也很纠结,想想这些英烈,他们把爱献给安康儿女,把生命献给安康建设发展,可又有谁记得他们英雄故事呢?希望安康儿女都不要忘记,不要忘记我们今天幸福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我们要加倍珍惜!

最后我们还发现有一些坟位上没有墓碑,陵园管理人员告诉我们原来这些长眠于此无名烈士们都是一九八三年安康突发洪灾时参加抗洪抢险而遇难军区解放军战士,他们都被埋葬在异地他乡再也不能回到生他们养他们故乡,一想到这里我们几个男生都热泪盈眶,情不自禁得深深向这些无名英雄们三鞠躬,表达我们敬仰和哀思。虽然这里没有留下他们姓名,可觉得他们是我心中最伟大人、最亲近人、最可敬人,他们是为我们幸福生活而牺牲,我要记住他,以后每年清明节我都会来祭拜他们,让他们在天之灵得到安慰,感到幸福!

此时,天空飘飞着细雨,我眼里饱含着泪滴。那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在我耳边响起,这可能是对清明节最好诠释吧!

清明节是我们中国传统节日,是祭祖和扫墓日子,所以我们每年在这一天都要回老家扫墓。

为迎接这天到来,奶奶也早早蒸好鸡蛋,杀好鸡,准备好行李。为什么要吃鸡蛋呢?我问奶奶,奶奶说:在扫墓时,我们要将白煮蛋在墓碑上打碎,蛋壳丢在坟上,象征《脱壳》,已示生命更新,希望子孙皆出人投地。所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吃鸡蛋就成习俗。

在去扫墓路上总有热闹集市,大人们就会下车买鞭炮、冥钱、蜡烛、白酒、茶水。而我也会趁这时下车透透气,路边总会有各种美艳鲜花,我也总会忍不住要摘花,我会拿那些花朵放在墓碑前。

呆在车上时间是那么漫长,空气闷闷。终于来到老家房子。我们会在这里休息30分钟,爷爷会上二楼看去年养蜜蜂有没有乖乖听话,我和弟弟们总喜欢跟在爷爷后面凑热闹,弟弟被调皮蜜蜂蜇几个像玉米粒大包。

30分钟过去,我们再次回到那个灼热车里,开始我们这次扫墓之旅。在这车里颠簸半天,我们来到老祖宗坟前。一下车,天气闷热得要命,一丝风也没有稠乎乎空气好像凝住。整个世界像烧透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但是就算天气再怎么恶劣我仍然不会放弃祭祖。因为我知道他们对我们贡献有多大,没有他们以前努力奋斗,哪有我们今天幸福生活。

来到山上,到处上满杂草,爸爸和叔叔们负责除草,婶婶和奶奶负责搞好贡品,爷爷负责摆放好鞭炮,而我们小孩子就负责烧香。

一切都搞好就开始祭拜,我手上抓着大把香分给每个人,每人6根。每个人都对这祖宗喃喃自语,而我则要祖宗保佑我考试顺利。拜完后点炮,爸爸叫我先带弟弟们回到车上,怕鞭炮打到我们。而他们则离得远远,用手捂着耳朵。等到炮声全没,我们还要等火都灭完才走。

扫完墓时,天已经黑。摘几串香蕉我们就回家。我们扫墓之旅也完结。回家途中,因为一天祭祖,我们都累,在车上合上眼睛进入梦乡。

今天是清明节,为拜祭祖先,我跟爸爸妈妈回到老家,一路上阳光灿烂,春风暖暖,可是爸爸似乎不怎么开心,我也就不敢太那么乐呵。小心翼翼地跟着爸妈后面走,突然爸爸问我:“聪聪,知道清明节由来吗?”我摇摇头,爸爸给我讲开:

古代时候,人们就认为,清明节即起始于节气。汉代刘安所着《淮南子》称:“春分后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风至。”这清明风至之时正值阳春三月,故有“三月节”之称。后来,《岁时百问》一书曾做解释:“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显而易见,清明节是因它所处时令,在光照、气温、降雨等各方面俱佳而得名。后来,皇帝为纪念忠臣介子,把这天叫做寒食节(也就是今天清明节)。久而久之,清明节就成为拜祭祖先日子,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

说话间,不知不觉就到爷爷奶奶墓地前,墓地坐落在一片开满油菜花田地里。背面是高高土坡,土坡旁边有一条清澈见底小河,河岸上一排垂杨柳随着春风轻舞,偶尔有几只小鸟忽一下飞走又忽一下飞来,给寂静墓地带来一丝活力……

来到墓旁,只见整个墓地杂草丛生,一块石头碑上刻着爷爷奶奶名字、出生及其逝世时间,我算一下,爷爷和奶奶年纪轻轻地就去世,听爸爸讲爷爷奶奶都是十分勤劳善良农民,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节约来钱都供给爸爸念书,自己有病也舍不得看,当爸爸刚刚参加工作,日子刚刚好起来,本该享福,却不幸得重病去世……看到眼前景象,我心情也变得沉闷起来,难怪杜牧在诗中说“路上行人欲断魂”,爸爸跟妈妈不声不响地拔着墓上野草,我也默默地拔着……虽然我没有见过爷爷奶奶,但是两行思念伤心泪水还是不争气流下来……

杂草清理干净,爸爸点上纸钱,红红火焰映红爸爸脸,爸爸凝视着一张张寄托哀思纸钱在火中发黄,卷起,变灰……脸颊上流下不知是泪水还是汗珠。我默默地跪在地上恭恭敬敬地给爷爷奶奶磕三个头,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给爷爷奶奶争气,不让他们辛劳白费。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唐代诗人杜牧写一首关于清明节诗。4月5日是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清明节是一个重大节日,人们为纪念死去人,都会在那天去为他们坟前扫墓。并会缅怀那些去世革命先辈们,继承他们光荣传统,将优良品质发扬起来。

又到一年一度清明节,全国是统一放假。家里大人不允许我和他们一起去南山为家里死去祖先扫墓,因此我们只能提前在家里过上一个“小清明节”啦!

清明前一天晚上,我家那儿有一个规定,就是要摆桌香,为是提前纪念死去人们。我家桌台是放在后面老房子里,在暗暗灯光下,年迈奶奶和祖母会将丰盛菜肴一一摆放在桌子上,有年糕、烤鸡、烤鸭、八宝菜、粽子……让人看就直流口水,可这时不允许吃。奶奶要在桌前插上两支蜡烛,放好桌凳,桌边还要分别放上一只只碗和一对对筷子,里面要倒上均匀酒,像是要家里请客一样。这样还不够,奶奶在桌子正前方摆上一个垫子,是专门为祭拜用。传说是要请地府神仙吃饭,为是给家里死去人能顺利投胎,并为全家人讨一个吉祥。而且,摆好桌子和凳子都不能随意碰,听说是不能打扰神仙们吃饭。晚上6点时候便可以跪在垫子上祭拜“神仙”,取下自己愿望。

这还不是重点呢。在家里人都纷纷祭拜好后,我们还要蹲在离桌子不远地方烧“金元宝”和“佛纸”,那都是祖母和奶奶利用一年时间叠好。爸爸拿来一个大锅子,里面点燃火。之后,我们将“金元宝”和“佛纸”扔进火里,边扔边祈祷。听奶奶说,烧“金元宝”和“佛纸”是为给地府神仙送“钱”,也是为给自己讨一个平安。

烧完“金元宝”和“佛纸”后才可以收拾桌子上东西,家里人一起团圆吃饭。

吃完饭后,我们都要揍在一起,坐在一张大方桌旁,剪“票儿纸”。在扫墓时候是必须把“票儿纸”插在祖先墓上。

虽然这个清明节我没有同家人一起去南山扫墓,可在家里过“小清明节”却依然寄托我对去世人们怀念。我被那乐融融欢乐气氛感染……

今天是清明节,说好今天要上山去扫墓祭拜先辈,所以我早早就起床洗漱,做好扫墓准备。

爸爸妈妈比我起床得更早,他们早就将要去祭拜东西放在一个大箩筐里。“酒,有;蛋糕,有;香,也有;纸,还有;香蕉,准备好,苹果,也准备好;蜡烛……”我故意在一样一样大声地数,妈妈也乐得在旁边看我数。“好,准备齐,我们向山里出发!”我叫道。我在前边引路,爸爸挑着祭品跟在后头,妈妈也一并随行。

刚出门,就觉得不大对头,满天乌云,那一朵朵黑沉沉云仿佛是吸满水大海绵,饱胀得就要滴下来似,难道老天爷也是有灵性,要祭拜也非常伤感?我也不禁担心起来,对妈妈说:“看来,天要下雨,真是麻烦。”妈妈说:“是啊,不过东边天还好,比较亮。我看天气预报,说今天只是雷阵雨,应该不会那么早下吧。走,快点,我们去叫上你奶奶。”奶奶今天也要一起去祭拜,她自己一个人住在村子东头。我们走向奶奶家。进奶奶房子。咦?怎么奶奶不在家呢?我叫起来:“奶奶,您在哪里?”从后面菜园传来奶奶声音,原来,奶奶在田里种菜啊!妈妈也赶紧走去帮忙。真是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啊!三下五除二,奶奶妈妈匆匆忙完,我们就去墓地扫墓。

我们来到墓地。啊,这里景色真美啊!群山起伏,连绵不断,那远处山峰上还缭绕着淡淡云雾呢,峰顶若隐若现,仿佛是天上仙境。山上树木茂盛,满眼葱绿,像是给山上穿一件绿色连衣裙。山脚边那不知名野花,不正是给裙脚镶上花边吗?再看看近处小草,草尖上挂满晶莹水珠,是不是昨晚做个美梦流下羞涩眼泪啊。听,还有清脆鸟鸣声,一唱一和,是不是在歌颂这里美景。我情不自禁张开双臂,做拥抱状,大喊:真美啊!惹得一旁爸爸妈妈都哈哈大笑。

我们结队走到爷爷墓地,放下祭品。妈妈对我说:“熙熙,你和妹妹先到那边去玩,让妈妈和爸爸好好除掉这些杂草。”说完,妈妈和爸爸就开始动手拔草。爸爸将较大树木砍倒。我问爸爸:“为什么要砍倒呢?这不是滥砍乱伐吗?”爸爸笑着说:“这不算是滥砍乱伐,在墓边树要砍掉,就像家里打扫卫生一样。要不砍掉,到时连墓在哪里都找不到。”我点点头,闪到一旁,和妹妹一起坐在木板上玩手机。过一会儿,墓地清扫干净,奶奶把东西摆好,插上香,点着火,又手合一放在胸前,嘴里念念有词,也不知在说什么。我见忙把手中手机放下,问爸爸,奶奶在念什么。爸爸微微一笑,摆摆手,意思是叫我这时候不要说话。五分钟左右,奶奶念完就叫爸爸去放炮烧纸,然后也招呼我也去拜四拜,说是许许心愿,那些列祖列宗会保佑我。我听,半信半疑地照做。我是希望我们全家幸福如意,我成绩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

我们许完愿,就开始放爆竹。那劈啪劈啪声音在山里显得格外响亮,连小鸟声音也停止,树木也站立不动。

天,又下起雨,我们不得不赶紧收拾东西回家。一路上,我们还看见很多人也来扫墓呢,真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啊!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到清明节都会让人情不自禁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诗来。可惜天空不作美,让人断魂的清明节竟没有让人断魂的雨。清明节的脚步越来越清晰了,思绪让我飘向了我的妈妈的灵魂深处。

今天起床看见天气还算好,天气预报提示有太阳。我没有回家上坟,祭奠妈妈。就让我在这静静的小屋里坐一会儿,思念一会儿吧……

很多时候得感谢古人们创造的文化,诗意中欢乐和忧伤相互交织。端午节因为屈原沉江,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的方式纪念他,世俗生活的谈笑中纪念了这位伟大的诗人。中秋节,因为民族性格的阴柔特性,也因为驱逐鞑掳,复我中华,但愿照样常照我土,不忘烈士鲜血洒满地!人们相约月圆之夜吃月饼。明月出关山苍茫云海间,我门怀人、品茗、看月呆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一支笔千百年来宽慰了多少离愁别恨的心。上坟就不会因时间久远而追思不起来,天空抑郁,纵使天性乐观的人也会低头前行,默默烧香。但初春新绿,没有冬的萧杀,山川浸透着清新迷蒙之美,上坟的人亦不会伤感甚至深泪如泉下。此时的伤感是唯美的,情与景都俱在春寒里。

清明时节,桃花开了又落,杏花谢了去匆匆。霏霏细雨将山坡上的梨树凝固在青灰色的空气里,蓑衣拌雨剪影于阡陌的桑田青山中。坟在半山腰,祭祖是内容,挂青是形式。烧了纸,放完鞭炮,找一根合适竹杆将青挂在坟墓的最顶峰上。该回家了,当亲人小孩们快快乐乐回去的时候,那年我掉在了最后面。猛然回头,一座孤坟静卧此地,坟前杂草庄稼一片狼藉,片刻的热闹愈加衬托出亘古的凄凉。坟墓上的青尤为耀目,才挂上就便如风撕碎一般‘哔哗’作响,让它好好的挂着吧。静寂的山林孤独的坟茔,尘世的我们需要这样的仪式,需要它永不休止永不怠倦的舞蹈召回已逝去的灵魂,逝去的灵魂你回来了么,看到了么!妈妈您回来了吗?见到您的幺女了吗?我迟疑一会终于掉头而去,留下如精灵一样独自舞蹈的青和即将逼近我的黄昏暮色。

有时我想,如果人类的繁衍亦如海龟,从蛋里孵出就自个爬向大海了,从小不知情为何物,就没了欢乐苦愁、生离死别。那真是人类的不幸中之万幸啊。

妈妈的坟在家房屋对面的半山腰上,今年不知下雨没有。

夜里雨声,闲读宋词,听着北宋词人晏殊浅吟:“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翻过几页,又听见晏殊第七子晏几道叹息:“舞烟眠雨过清明”。心里蓦地一惊,春社已过,清明又至了。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古时候也叫三月节,有2000多年历史。“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后雨水增多,万物由阴转阳,吐故纳新,一派春和景明之象。

在现代人的眼中,“清明”与扫墓祭奠的联系则更紧密。这是因为,清明前一天是寒食节。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后来,唐玄宗被这个故事感动,于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且列为当时“五礼”之一。寒食与清明仅隔一天,为图方面,人们干脆决定在清明扫墓,到明清时,清明扫墓更为盛行。新中国成立后,人们也选择在这天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辈。

“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历来有扫墓的习惯,每到“清明”,家家户户的后代子孙就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鞭炮等到祖坟墓地,将食物供祭在祖先墓前,再将纸钱焚化,鸣炮祈祷,为坟墓培上新土,栽几株鲜花或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还必须在墓前吃掉酒食才回家。

年年清明都逢雨,那雨像漫天飞舞的泪花!也习惯了在清明看雨、淋雨;如果哪一年破例遇上个大睛天,心,总觉得这个节不圆满,有些残缺。也许,也只有这样的情与景,才能给逝去的灵魂一丝慰藉吧!

逝者已去不可追,请君珍惜眼前人。清明墓碑前,无限的感伤将被抒发,祭祀者的泪珠将串成一段段湿漉的.回忆,暖春的微风抹不净伤感人的眼睛。人生漫长的旅途不会停歇,宗脉的延续是一串加粗的省略号,老人的白发便是清明最醒目的问号,孝顺与赡养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是炎黄子孙对清明的最佳诠释。让孝敬之心日日在,坚持善待自己的父母与老人,在暖春四月的某个清明,立于拂起万千愁绪的细风中,才不至于面对死气沉沉的墓碑,空余幽幽的哀叹和无边的自责,背负一团心冷在风里哀号盘旋。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