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论文答辩被毙

2023-03-07 13:5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答辩被毙

相信现在很多大学生在即将毕业的时候都会写论文,而且在论文通过的时候也会进行相应的答辩,如果在毕业论文上表现不好的话,有可能会影响到自己的毕业。所以毕业答辩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毕业答辩不好的话,也就代表整个毕业论文的设计是有缺陷的,所以很多大学生在这一环节也是相当重视。

而且在现如今的很多高校毕业论文方面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学术性的研究和科技力量的开发都是特别复杂的,也是需要学生不断的通过社会的实践来完善自己的毕业论文。因为对于那些浑浑噩噩度日子的学生来说,这是最终的一道坎,但是无论怎么样,每个学生他们都应该去学习和掌握论文的方向。

就拿我曾经的一位朋友来说,他在毕业之前就发挥了很大的精力去做毕业论文,当时为了做毕业论文,他也提前半年进行了社会的实践,在外上班期间也是虚心的请教前辈,不断丰富自己的事业。

最后在很多学术上都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老师和同学,有对她刮目相看,所以最终毕业论文也是以高分通过,其实由此也可以看出毕业论文说简单也不简单,说难也不难,关键还是要在于自己是否找到一个研究的方向。让自己的论文看起来更加的唯美,更加的完善。而且在各种环境的影响下,毕业论文的好坏,更多的还是要趋向于社会实践的能力。

总之不管怎么样,作为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毕业论文是需要自己亲身经历的,也是需要自己去揣摩的,如果只是简简单单靠复制粘贴抄袭的话,那么对于自身的能力来说,也没有一个很好的开端。

论文答辩不通过的三个主要原因,来看!

1、答辩能否通过,最关键的还是看你的论文质量。如果你的导师是对你的论文很负责的进行了指导和评估,认为你的论文已经达到参加答辩的水准,那么你就成功了一半。然而现实中我知道很多导师由于忙于其他的科研或者教学工作,再加上每年每个导师都要带好几个本科生,所以很难真正的对自己指导的本科生论文投入很大精力。负责任的导师会在本来就很忙的时间表里挤出一点,给同学们看看论文,但也很难做到事无巨细的去发现问题。不负责的导师可能根本不在乎学生写的怎么样。因为说白了,学生的答辩能不能通过,然后最终是顺利按时毕业还是被延毕,对导师自己来说根本没有影响。但是一旦延毕,对学生自己的影响就非常大了,尤其是那些已经找好工作甚至是考上公务员事业编的同学,如果不能按时拿到学位证和毕业证,那么之前的努力就都化为泡影了。

2、即便是在你导师相对负责,给你大致看过了论文认为差不多,允许你去参加答辩的情况下,依然不能保证你的论文事实上是没问题的。答辩的时候,至少三到四位评审老师,会在那几分钟的时间里集中看你的论文。要知道,事实上作为答辩评审,那时候看论文就是给你挑毛病。而与你导师一个人给你看论文比起来,三四位通常拥有不同学术背景和经验的老师集中挑毛病,那效率绝对是杠杠的。你论文的大问题小毛病,会立刻被挑出来。如果存在你导师都没发现的致命性大问题,比如说你的研究方法用的不对,或者你提出的假设,得出的结论根本就是没有依据或者错误的,那你的论文就有极大可能被毙。

3、在论文本身如果质量就不够好,而你的答辩陈述又表现很差,上台以后结结巴巴完全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PPT做的也一塌糊涂,然后老师提问的时候完全一问三不知,甚至找不到老师提问的问题对应自己论文的哪一部分。这就涉及到最基本的态度问题了,也是作为答辩评审最痛恨的一种情况,论文不好,又不认真对待答辩,这样的同学如果放过那真的就是对那些认真努力同学最大的不公平了。尤其是今年由于某些大家都知道的原因,教育部对于高校毕业论文和答辩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很多高校甚至都有不过名额。在这样的背景下,刚才提到的那些同学,即便参加答辩也有很大可能不予通过。

以上就是关于论文答辩不通过的原因的相关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及时关注本平台!

知道你的论文为什么会被“毙”吗?

经常听到研究生感叹,不知道如何选好学术论文的选题。俗话说得好,“题好一半文”,学术论文能否选取一个好选题,是论文写作工作能否顺利完成的重要基础。

文科类研究生撰写学术论文应当从选好论文标题做起,通过对论文选题的锤炼,学会从整体上把握学术论文的水平,这也是培养提高自身研究能力的基本要求之一。

在最感兴趣的问题探究中选择论文题目

研究生撰写学术论文应该是一件十分愉悦的创造性工作,不应当成为负担。我反对为论文而写论文。许多高校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都有对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若干篇学术论文的要求,研究生完不成规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发表任务就不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或不能取得学位。

某些高校甚至规定,在导师的科研考核中,研究生发表的学术论文只要加挂导师的署名,就可以算作导师的科研业绩,这更加助长了导师极力鼓动研究生写学术论文的风气,然而论文的质量却每况愈下。

笔者以为,对硕士研究生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首先在于培养研究生写作学术论文的兴趣。这种兴趣就是发现科学问题、探求科学规律的兴趣。只有当研究生对某一问题产生了浓厚的科学兴趣之后,才会萌发撰写学术论文的强烈冲动,没有写作冲动很难写出一篇上佳的学术论文来。

这种写作冲动可以来源于阅读,在阅读他人学术著作时产生共鸣、发现谬误,或产生重大疑惑时,也可能激发出写作冲动。但研究生学术论文的写作冲动更多地来源于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在细心的观察中发现“问题”、产生灵感、激发冲动。

如果研究生没有写作冲动,最好不要尝试写作学术论文,可以在导师指导下继续阅读,也可以参加一些社会调查活动,或者加入老师和同学们组织的讨论之中,进行必要的知识积累。

令许多研究生困惑的是,他们不知道自己应当积累哪些知识,才有可能最终激发出写作冲动。事实上,可以激发研究生写作冲动的知识积累,并非来自那些基础性的知识或基本理论学习。能够催生写作冲动的知识积累,往往来源于对学术前沿问题的探究性研究文献的阅读。在这些文献中存在大量争议,一些观点甚至对已经存在的系统的理论体系构成冲击。

这里,我以自己亲历的一件事对此予以说明。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我读到一篇介绍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SA8000)的翻译文献。当初我对SA8000很不熟悉,就去企业做调研,问过十几个企业的高管层,结果发现只有两家企业厂长知道有这么个标准,但他们认为这个标准是西方大国借我国“入世”搞的“绿色贸易保护”措施。

我再深入企业调研,观察到企业生产现场缺乏劳动安全保护、经常性出现职工连续加班、企业缺乏诚信等现象。于是,我回过头来再查阅国内外有关SA8000的研究文献,产生了写作《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缺失》这篇学术论文的冲动。这篇论文发表在2005年5月的《企业改革与管理》杂志上,发表后很快就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管理科学》2005年第7期全文转载,并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

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把握问题的本质

文科硕士研究生撰写学术论文必须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在写作学术论文之前,首先必须清晰地回答所写的论文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这是确定论文主题最重要的基础。严格地讲,任何学术论文所论述的核心问题只有一个,切忌一篇论文有多个主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研究生就是因为对问题把握不准,因此很难选好学术论文题目。

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看到的“现象”当成“问题”。其实,“问题”不是某个孤立的概念,“问题”是深藏于“现象”之下、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更本质化的关系。

举个例子来说,农产品的价格波动,这只是一种现象。但是,在一个较短时期内的价格异常波动,这就是“问题”了!为什么在几个月内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且涨幅很大呢?这种价格异常波动就是“问题”,我们需要研究价格异常波动所造成的影响,产生价格异常波动的原因,以及控制价格异常波动的措施等。

又如,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例如30年),研究农产品价格波动规律,也属于“问题”研究。为什么价格呈周期性波动?为什么价格前20年持续下降而后10年又持续上涨?为什么价格在30年内平均在3%水平内维持较低涨幅?等等,这些才是真正的“问题”。一般性地研究现象没有特殊的意义,只有找准了“问题”,对现实“问题”进行针对性研究,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还有一种常见的错误就是把“伪问题”当成“真问题”加以研究,研究者费了很大劲,最后得不出正确的、有说服力的结论。

也举个例子来说,最近我看到有位著名的农业经济学家写的一部书,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的农业政策。书中有一篇短论文,研究政府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增长所产生的影响。他的结论是政府财政支农支出不断增大,农民收入不断增长。论证的过程就是摆了两方面的数据,前者增加,后者也增加,因此,他得出“两增”这么一个有重要影响的结论。

看起来,他所研究的“政府财政投入对农民增收是否有影响”是一个“问题”,但在中国的政府财政支农支出制度框架内,这实际上是一个“伪问题”。因为,更深入地分析可以发现,30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贡献来源于“工资性收入”的增长(即打工收入),其次是“农业生产经营收入”,主要贡献来源于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上涨所致。而“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支付收入”并非农民增收的重要原因。

如果我们用数量分析方法去检验会发现,“转移支付收入”与农民收入增长并不显著相关。换言之,30年来农民的增收主要是通过市场交易获得的,包括劳动力交易与农产品交易两大部分。同时我们还发现,政府财政支农支出主要用于农林水等事业费支出,通俗地讲就是对农村“七站八所”事业单位的“人头费”增加了投入,而这种事业费的增加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农民增收,也难以间接地转变为农民增收。

因此,研究“政府财政投入对农民增收是否有影响”是一个“伪问题”。当然,政府财政支农支出影响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农民享受了政府提供的农村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但这种公共享用并没有直接转化为市场利润而使农民明显增收,至少二者之间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意义。

选题必须有牢靠的理论基础作支撑

学术论文与调查报告、工作报告或其他论文相比,可能都离不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基本研究范式。但是,学术论文与其他论文的最大区别,也可以说是本质区别,那就是学术论文必须强调有理论基础作为支撑,用一定的理论指导分析研究过程。这种理论支撑作用往往直接反映出学术论文选题本身的理论价值。

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不紧密地进行理论指导下的科学分析与论证,即使作者看准了所要研究的“问题”,也无法凝炼出逻辑严密的科学选题,更谈不上写出优秀的学术论文。

例如,对农村新型合作医疗问题的研究,为什么出现政府出一部分钱让农民参合,但农民仍然不愿意参合的现象呢?许多新闻报道、调查报告、工作总结都将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归结为“对新农合的宣传力度不够”、“农民没有认识到新农合的好处(意义)”等。这是一种简单的分析,当然,这种分析在实际工作中容易被接受并有利于进一步改进相关工作。

但是,从学术论文的角度来看,原因并非如此简单。

这里涉及到“农民就医决策是否理性”的问题。我们认为,农民是经济理性人,他认为参加新农合就诊并不合算,所以不愿意参合。

这里涉及到农民与医院之间的医患关系,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虽然政府补贴了,但医疗机构增加了不必要的医疗服务项目、提高了用药标准及价格等,导致农民比不参合时还要付出更大的就医代价,无法真正实现政府主办新农合要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目的。

医疗机构医药不分,存在着“内部人”失控的现象。所以,学术论文的选题就要从决策理性、信息不对称、内部人控制等理论基础出发,通过深入严密的逻辑分析才能完成。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研究相同的“问题”,但研究的目的不同、视角不同,其选择的基础理论也会不一样,这也常常成为一篇学术论文引发众多争议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争议往往直接表现在学术论文的标题上。

例如,同样是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有学者依据钱纳里的理论计算我国农业地劳比率,推算出我国必然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因此撰写出“只有转移农民才能使农民增收致富”这样的学术论文。

另外有学者则根据“联系系数效应理论”认为,经济越发达,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越走向高级化,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容纳劳动力的数量越来越有限,不可能实现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完全转移,因此,只有在农村就地发展农业现代化,通过农村工业化和小城镇化的途径实现农民致富。

当然,后者所写论文的标题也就会反映出另一种理论观点。同一“问题”得出两种完全不同的结论,源于两种不同的研究视角,研究过程建立在两种不一样的理论基础之上。

除上面所讲三个重要选题原则外,文科硕士研究生选好学术论文的选题还要注意掌握其他一些技巧。

有的学术论文在标题中写出论文所采用的先进研究方法,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的论文直接用计量模型名称作为标题核心内容,采用实证分析方法的论文还用副标题将研究对象或抽样样本写在学术论文的标题中,采用案例分析方法的论文以案例名称的研究直接作为标题也属常见,这些方法有利于彰显学术论文的创新点及其创新价值。

有的学术论文以研究结论为标题,这些结论可能很清晰地做出某些科学判断,也可能通过给定某种限制条件的情况下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学术讨论,或是对已有理论体系的印证与继承,或是对已有理论体系的突破与发展。

这种方法能够突出其学术论文对解决现实问题的意义,也很受广大读者欢迎。还有的学术论文在标题的用词上动脑筋,例如对某问题原因分析的ABC、对某问题对策建议的“新几条”、对某问题的“60年拷问”,等等,都容易吸引读者的注意。

这些方法,笔者建议硕士研究生在学术论文写作实践中,根据写作学术论文的实际需要酌情采纳。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