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鼠疫最新研究论文

2023-03-07 13:0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鼠疫最新研究论文

遇到了黑死病的老堂兄贾斯汀的瘟疫,但同样致命。大约在公元540年到达君士坦丁堡,它杀死了多达1亿人,促成了罗马帝国的衰落,并逗留了两个世纪。然后就消失了。

在昨天发表在《柳叶刀传染病》上的一篇论文中,科学家们第一次重建了这个古老病原体的基因组时间。黑死病和查士丁尼瘟疫都是从同一种致命细菌耶尔森菌中分离出来的。

由于症状相似,科学家们一直把早期的瘟疫与黑死病联系在一起,但他们从未确定这两种流行病之间的确切联系。一些研究甚至表明,查士丁尼瘟疫是一种流感病毒。

确定第一种瘟疫起源的部分困难在于,发现死于查士丁尼瘟疫的人的遗骸可能相当困难,而科学家可以求助于细致的政府财产记录中的黑死病遇难者集体墓地的位置,没有这样的记录存在之前的瘟疫。该论文的合著者、生物学家、北亚利桑那大学的戴夫·瓦格纳(Dave Wagner)与包括德国考古学家在内的同事合作,在德国巴伐利亚一处6世纪墓地的人类遗骸中发现了鼠疫杆菌的碎片。

现代鼠疫菌株的血统可追溯到黑死病,所以科学家们想知道,贾斯汀的瘟疫是同一种病菌吗?

为了找出这种贾斯汀毒株如何与鼠疫家族树相适应,他们需要整个基因组。“我们可以使用[DNA测序]技术,在时间上越走越深,以揭示古代病原体的基因组,”Hendrik Poinar说,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一位进化遗传学家和另一位合著者说:“如果黑死病和贾斯汀家族有关联的话,它们是分别出现的,还是有某种内在的生理机制允许它们重新出现?”

Poinar的实验室分析了两具巴伐利亚尸体的牙齿,这两具尸体分别埋在公元504年和533年左右。在古代的骨骼遗骸中,找到杀死死者的病原体基因证据的最佳地点是牙齿。“牙齿就像保险箱,”波纳尔说。但不是不可渗透的安全品;牙齿还含有共生细菌、土壤真菌、其他病原体和个人的DNA。于是,研究人员摘下牙冠,碾碎牙髓,在火药中寻找古代鼠疫基因组的片段。

幸运的是,他们找到了足够多的片段,将负责查士丁尼鼠疫的病原体的整个基因组拼凑在一起。然后,他们将重建的基因组与黑死病和现代菌株进行了比较。

的研究结果显示,尽管查士丁尼瘟疫是第一次出现,但它已经绝迹,只与黑死病和后来大流行所产生的毒株有着远亲关系。贾斯汀鼠疫与中国啮齿动物种群中长期存在的两种毒株关系最为密切,这表明,与黑死病一样,它起源于亚洲,并可能通过最繁忙的贸易路线丝绸之路前往欧洲。但由于某种原因,黑死病更为成功,因为它幸存下来并继续蔓延。根据研究人员的血统分析和先前的研究,它从欧洲跳到地中海和非洲,然后再回到中国。”

在那里产生了第三种大流行性鼠疫,帮助通过人类的运输路线将这种鼠疫传播到全球,这就是我们今天偶尔感染人类的现代菌株的来源。

弗朗索瓦·巴卢克斯,伦敦大学学院的遗传学家,注意到两个菌株出现在同一个“分支”或病原体家族树的分支上并不是那么罕见,但是什么使一个菌株更可能在时间里徘徊而另一个菌株则消失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没有明确的候选突变能使一个菌株更成功或更具毒性,巴卢说。瓦格纳和波纳尔寻找的基因可能会注入增加的毒力,但没有找到任何主要竞争者。

环境因素可能在确定鼠疫的生命周期中发挥作用,因为降雨往往对啮齿动物种群有重大影响。作者指出,气候可能影响了查士丁尼瘟疫的兴衰。三次鼠疫大流行前都是大雨季节,到每一次鼠疫结束时,气候已经稳定下来。但是,没有证据表明,在查士丁尼瘟疫结束时气候变化更为严重,仅靠环境因素无法充分解释该菌株消失的原因。

瓦格纳还指出,人类活动在每一次瘟疫之间增加。到了第三次大流行病爆发时,汽船技术使人类得以环游全球,这正是现代毒株抵达马达加斯加的方式,那里的非本土老鼠种群更为广泛。在美国,鼠疫的低水平仍然在本地啮齿动物种群中循环,这是第三次大流行病的遗留物。但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定期对西南部的草原犬和其他啮齿动物进行筛查,以防出现任何异常情况。

这两种古老瘟疫随着时间的推移分别出现,意味着未来可能出现一种新形式的瘟疫这是令人担忧的,”巴卢说。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一种新的瘟疫可能会发现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要容易得多。但在过去的一百年里,卫生状况有所改善,抗生素的使用率也有所下降,城市老鼠的数量也有所减少。

会不会有另一场大流行?当然,”瓦格纳说。“但是,我们认为这些条件在世界上太多的地方还不成熟。”所以,我们短期内不会出现一个月的Python场景。“

鼠疫(人类因感染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传染病)详细资料大全

鼠疫是鼠疫杆菌借鼠蚤传播为主的烈性传染病,系广泛流行于野生齧齿动物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倾向等。鼠疫在世界历史上曾有多次大流行,死者以千万计,我国在解放前也曾发生多次流行,病死率极高。

炭疽与鼠疫:一种疫苗如何抵御两种生物错误威胁

一种疫苗可以潜在地抵御两种最大的生物恐怖主义威胁——鼠疫和炭疽,一项早期研究表明。

研究人员在小鼠、大鼠和兔子身上测试了一种新的“双价”炭疽鼠疫疫苗,这些小鼠、大鼠和兔子后来同时暴露在鼠疫和炭疽中时间。他们发现,这种疫苗对这两种典型的致命疾病都提供了100%的保护。

“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第一个概念性的证据数据,证明二价炭疽-鼠疫疫苗在生物错误攻击的情况下可能保护疫苗,”使用武器化炭疽或鼠疫细菌,研究人员在6月26日出版的《免疫学前沿》杂志上写道因此,作为国家应对生物恐怖主义威胁的准备工作的一部分,这种二价疫苗是一种很好的储备疫苗,”他们说。

然而,研究人员说,还需要对人类进行额外的研究,以确定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27毁灭性传染病]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炭疽病和鼠疫都被认为是潜在的用于生物攻击的药物,在生物攻击中,微生物被故意释放以致病或杀人。此外,炭疽和鼠疫都是致命的,通常在3到6天内造成快速死亡,除非受害者在症状出现后24小时内接受抗生素,研究显示,

“故意释放这些生物体作为生物武器可能导致大量死亡、公众恐慌和社会混乱,研究人员说:

对付这种攻击的最好方法是在攻击前给人们接种疫苗,他们说。疫苗也可以在攻击后给予,以尽量减少进一步的伤亡和减少未来攻击的伤害。

然而,在美国,没有一种针对炭疽或鼠疫的疫苗被批准用于普通人群。(有一种炭疽疫苗只推荐给那些暴露于炭疽病风险增加的人,包括一些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军事人员。)

在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含有三种蛋白质的疫苗——两种来自鼠疫菌,一种来自炭疽菌。这三种蛋白质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单一的大蛋白质。研究人员的想法是,人体可以建立对这些蛋白质的免疫力,当暴露于这些蛋白质时,可以对它们发起成功的攻击。

研究人员用它们的疫苗免疫了8只小鼠,23天后,通过注射将这些小鼠暴露于炭疽病中,和肺鼠疫(最严重的鼠疫形式,可以通过空气传播)通过鼻喷雾剂。另一组对照鼠暴露但未接种。

接受疫苗的所有小鼠均存活,而未接种疫苗的所有小鼠均在暴露于两种细菌后两天内死亡,研究发现。

大鼠实验结果相似,由于所有接种过疫苗的大鼠都能在鼠疫和炭疽感染下存活下来,所有未接种过疫苗的动物都会死于这种疾病,研究人员还用兔子测试了他们的疫苗,因为兔子是一种更好的动物模型,可以用可吸入的“雾化”炭疽进行实验。接种疫苗的10只兔子均在炭疽气溶胶中存活,而未接种疫苗的所有兔子均在炭疽暴露后2-4天内死亡。

这项研究首次表明疫苗能完全保护动物免受炭疽和鼠疫的同时暴露,研究人员说,

如果新疫苗在未来的临床试验中成功,它“可以简化储存炭疽和鼠疫生物防御疫苗的工作,

20世纪鼠疫还是夺命瘟神吗?医师全方位告知传染方式,如何预防与治疗

鼠疫为鼠疫杆菌的感染,在历史上有过多次严重流行记载,其中包括三次世界大流行,因为造成重大的死伤,也成为历史上著名的黑死病。台湾在19至20世纪初仍有疫情,经过长期防疫工作,台湾本岛自1948年起已无病例报告,全国自1953年迄今亦告绝迹。

中国于2019年爆发疫情,首例为9月发生于甘肃省酒泉市之败血性鼠疫死亡案例,而后于内蒙古陆续有案例报导。

曾经席卷欧洲的黑死病在医疗发达的今日有多大的杀伤力?对于中国的疫情我们应该感到担忧吗?

鼠疫杆菌

鼠疫杆菌(Yersinia pestis),为革兰氏阴性,呈卵圆形,利用Wayson或Giemsa染色可看到两极浓染中间淡染(类似安全别针Safety pin)情形。研究指出第一个确定感染的病患可能出现在将近5000年前,但是当时细菌传播力尚未完整,要等到3000到3700年前,由于种种基因突变促使鼠疫杆菌能把跳蚤当作载体,又在进一步的变异使得传染更具效率成为人畜共通传染病(Ra *** ussen, S, et al. Cell, 2015)。

流行病学

历史上有过多次鼠疫严重流行的记载,包括三次世界大流行。首次大流行发生于6世纪,起源于埃及的西奈半岛,经巴勒斯坦而波及欧洲所有国家,死亡近1亿人。

第2次发生于十四世纪,起源于美索布达米亚,因十字军远征波及欧亚两洲及非洲的北海岸,仅欧洲就死亡2,500万人,占当时欧洲人口的四分之一,即历史上著名的黑死病。

许多历史学家认为「黑死病」起源于中国、印度、中亚和俄罗斯南部。后来调查研究也证明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确实存在着古老的鼠疫自然疫源地。

第3次发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至少波及32个国家,死亡1,200万人。1910-1911年中国大陆东三省及北部诸省罹患鼠疫者,计有6万人之多。

台湾最早发表鼠疫之时间为1896年,每年皆有病例发生,其中以1901年患者4,496人、死亡3,670人及1904年患者4,494人、死亡3,370人,这二年最为猛烈。经过长期防疫工作,台湾自1948年起已无病例报告。1950年金门曾发生病例,迄1953年亦告绝迹。

目前鼠疫之流行地区主要为南美洲、非州及东南亚。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每年约有1,000-2,000个病例。

传染方式

鼠疫为存在囓齿类及其跳蚤的一种人畜共通传染病,并藉跳蚤传染给各种动物及人类,潜伏期通常为1-7天,肺鼠疫潜伏期较短为1-4天。

腺鼠疫是由被感染跳蚤叮咬吸取人类血液或是人类处理被感染动物(尤其老鼠和家兔)或鼠疫感染者尸体的组织时,不慎接触脓液而感染。

肺鼠疫和咽鼠疫藉空气散播,人类因吸入带有致病原之飞沫(原发性肺鼠疫病人或已发展出末期鼠疫肺炎的腺鼠疫病人之飞沫)而感染。

临床症状

出现发烧、寒颤、头痛、不适、虚脱及白血球增多,下列一种以上主要临床型态:

 局部淋巴腺炎(腺鼠疫)。

 没有明显淋巴腺肿之败血症(败血性鼠疫)。

 肺鼠疫:腺鼠疫或败血性鼠疫经血行蔓延造成肺部感染(次发性肺鼠疫)或直接吸入飞沫造成肺部感染(原发性肺鼠疫)。

 由飞沫或食入受感染组织(咽鼠疫)所造成之咽炎和颈部淋巴腺炎。

鼠疫如未经治疗其致死率为30-60%,使用有效抗生素治疗已可显著降低致死率。

预防方法

最主要为避免跳蚤叮咬,接触具感染性之组织及暴露于肺鼠疫病人活动地区。在流行地区宣导民众疾病的传染方式,防止囓齿类动物进入住屋并避免接触及处理其死尸,如发现该类动物尸体须报告卫生当局。

定期调查囓齿类动物之族群,并评估其发病流行情形及防治效果。清除鼠类及蚤类,灭蚤须在灭鼠之前或同时进行。因为老鼠死亡时其寄生之跳蚤有可能跳到新的宿主(人)继续吸血。

来自疫区之轮船或港区仓库须防鼠、灭鼠及灭蚤。死菌疫苗主动免疫可提供数月防护力,适用于高发病率地区的居民、旅客、处理鼠疫杆菌或被感染动物的实验室人员或防疫人员,且须与其他防护方法一并使用。

治疗照护

感染鼠疫或疑似鼠疫病患须尽快接受适当治疗,治疗时间为10天或治疗至病患退烧后2天。抗生素治疗之方法及剂量,须依病患临床状况调整,例如:病患年龄、病史、健康状况、或过敏反应等等考虑因素。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