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试论莫扎特《g 小调弦乐五重奏》第一乐章中对中提琴地位与作用的提升
2. 优雅的男高音——论大提琴在乐队中的作用
3. 大提琴演奏中国民族音乐的几点探索
4. 大提琴演奏发音问题探讨
5. 论二胡演奏的内心感觉与艺术修养的提高
6. 古筝演奏与心理音色
7. 浅谈想像力与心理调控力在小提琴演奏中的作用
8. 长笛演奏的基本技巧分析与实践
9. 关于借鉴西方作品分析法分析传统古琴曲的几点思考
10. 小议视唱练耳在乐器演奏中的重要性
11. 谈儿童学习乐器演奏的意义
12. 探析铜管乐器演奏的音准问题
13. 浅谈中小学铜管乐队的训练
14. 如何组织开展中小学小乐队的活动
15. (某器乐)演奏中的准确读谱与正确理解
16. 论(某器乐)作品的音乐风格与演奏
17. (某器乐)演奏右手技术问题之我见
18. 如何处理好(某器乐)教学中音乐表现与弹奏技术的关系
19. 浅谈(某器乐)考试、比赛前的心理的准备
20. 《二泉映月》的创作分析与演奏实践
21. 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与现状之研究
22. 论杨琴演奏的思维
23. 浅析关于(某器乐)演奏的发音问题
24. 如何演奏好《莫扎特C大调长笛与竖琴协奏曲》K299
25. 小提琴的左手技巧
26. 浅析现代杨琴的演奏技巧及表现力
27. 简述萨克斯的气息
28. 浅谈琵琶演奏与教学心得
29. 论扬琴演奏中手臂运动与力度控制
30. 少年儿童古筝考级教学浅谈
31. 长笛演奏中的呼吸气息运用
32. 浅析二胡曲《洪湖人民的心愿》
33. 女子十二乐坊现象分析
钢琴
1. 怎样提高钢琴伴奏的演奏水平
2. 论钢琴演奏情和理的统一
3. 临场演奏中的心理因素
4. 浅谈钢琴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演奏能力
5. 论钢琴演奏艺术中的想像力
6. 浅谈钢琴演奏的基本技巧
7. 浅谈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演奏
8. 试论钢琴表演艺术中的共性与个性关系
9. 试论钢琴表演艺术中的二度创作与实践
10. 论钢琴教育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11. 论钢琴教师的职业素养
12. 即兴伴奏与音乐表现
13. 论钢琴演奏中音乐表现与弹奏技术的关系
14. 论钢琴踏板的重要性及运用
15. 试论儿童钢琴教学的特殊性
16. 论钢琴教学中弱指的训练
17. 论钢琴演奏中的放松问题
18. 论巴赫钢琴作品的演奏风格
19. 论钢琴的指法艺术
20. 对钢琴演奏心理问题的研究
声乐
1. 当前适应中小学音乐新课程的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刍论
2. 民族声乐演唱中字正腔圆探究
3. 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
4. 透过声乐套曲《冬之旅》浅谈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演唱
5. 演唱中国作品的发声与吐字
6. 歌唱心理素质在演唱中的影响
7. 花腔技巧在古典歌剧演唱中的运用与表现
8. 论赵元任声乐作品的民族性与演唱表达
9. 浅析黄自艺术歌曲的音乐特征与演唱表达
10. 试论多媒体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11. 释析巴罗克(古典/浪漫)时期声乐作品的风格特征
12. 试论声乐教育的评价体系
13. 怎样运用歌声传达情感
14. 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演唱通俗歌曲
15. 歌唱艺术中的情感体验与表现
16. 论学校声乐人才培养方案如何适应社会要求
17. 中国古代声乐美学发展初探
18. 童声训练的原则与方法
19. 高师音乐专业声乐课改革之我见
20. 声乐教学中应注意民族问题
21. 歌唱心理调控在人声训练中的作用
22. 民族声乐歌唱方法探析
23. 通俗演唱方法探析
舞蹈
1. 浅谈舞蹈教学中表演意识的培养和训练
2. 论舞蹈的教育功能
3. 浅谈音乐与舞蹈的关系
4. 文化对舞者的重要性——浅谈舞蹈理论对舞蹈实践的指导作用
5. 儿童舞蹈教学中的寓教于乐原则
6. 舞蹈对幼儿成长的作用
7. 论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
8. 中小学音乐舞蹈教育的现状及创新发展探讨
9. 论普及性舞蹈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10. 论节奏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11. 加强高师民间舞教学中“民俗”的渗透
12. 论中小学舞蹈教育
13. 浅谈中小学舞蹈课程设置
14. 浅谈幼儿师范学校的舞蹈教学
15. 谈儿童舞蹈教学的制作
16. 浅谈中国民间舞的表演
17. “鼓”在民间舞中的运用和发展
18. “道具”在中国民间舞教学与创作中的运用和发展
19. 论舞蹈作品与社会生活
20. 浅谈舞蹈表演形式的创新
21. 浅析现代舞动作的发展
22. 浅谈中国古典舞对戏曲舞蹈的借鉴
23. 新时期大学生校园舞蹈教育的思考
24. 浅谈中等师范学校的民间舞教学
25. 浅谈地域文化对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影响
音乐教育
1.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高师音乐教育
2. 从普通高校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现状所引发的思考
3. 浅议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4. 音乐素质的培养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
5. 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6. 音乐新课程标准下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
7. 合唱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8. 论音乐教师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9. 论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10. 美育与音乐教育
11. 试论童声合唱的训练方法
12. 音乐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方法研究
13. 中小学音乐教育与合唱活动
14.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如何体现师范性的要求
作品分析
1. 析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唐·吉诃德》中的引子的主题内涵
2. 浅析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奏鸣曲——Scherzo》的写作特征
3. 浅析莫扎特钢琴作品的和声曲式结构特征
4. 现代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因素
5. 对某某作曲技法的分析
6. 简述车尔尼练习曲
7. 论肖邦夜曲
8. 肖邦第一叙事曲解析
其他
1. 关于现代大众审美的思考
2. 浅论音乐音调与基本情绪运动状态的关系
3. 胶片上流淌着的音乐篇章——有关电影音乐的综述
4. “文化融合”视野下的探戈音乐
5. 17世纪古式风格与新式风格
6. 试论前古典时期的情感风格对古典主义音乐的影响
之前也是为论文苦恼了半天,网上的范文和能搜到的资料,大都不全面,一般能有个正文就不错了,而且抄袭的东西肯定不行的,关键是没有数据和分析部分,我好不容易搞出来一篇,结果还过不了审。
还好后来找到文方网,直接让专业人士帮忙,效率很高,核心的部分帮我搞定了,也给了很多参考文献资料。哎,专业的事还是要找专业的人来做啊,建议有问题参考下文方网吧
下面是之前文方网王老师发给我的题目,分享给大家:
埃尔文·舒尔霍夫《长笛与钢琴奏鸣曲》演奏分析
李斯特钢琴改编曲——圣桑《死之舞》S.555音乐特征及演奏探析
《小河淌水》《槐花几时开》的演唱特点与艺术分析
吉纳斯特拉《阿根廷舞曲》的演奏分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9的曲式分析与演奏
肖邦《F大调第二叙事曲》(Op.38)曲式分析与演奏研究
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的多声部研究
巴托克《小宇宙》曲式分析与教学研究
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式结构研究——以九首钢琴奏鸣曲为例
万哈尔《D大调低音提琴协奏曲》曲式分析及演奏诠释
乔治·利盖蒂钢琴组曲《利切卡尔》分析研究
从曲式分析到风格分析——音乐分析课程的发展现状与改革设想
中国民歌《茉莉花》之研究——以江苏、河北两地《茉莉花》为例
对我国现行常用曲式学教材的比较研究
拉赫玛尼诺夫《音乐瞬间》Op16教学与演奏分析
王立平与《红楼梦》声乐作品研究
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特点——以贝多芬奏鸣曲《热情》为例
古典隽永,情融浪漫—勃拉姆斯三首钢琴三重奏创作技法研究
论奏鸣曲式在胡梅尔钢琴奏鸣曲的运用
钢琴基础教材的音乐性与技术性的阐释与展望——以《布格缪勒钢琴进阶25曲》(作品100)为例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9演奏技巧剖析
论肖邦E大调第四首谐谑曲
谈王建民的二胡狂想曲
勃拉姆斯三首钢琴奏鸣曲的演奏与教学研究
穆索尔斯基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音乐分析研究
《第二二胡协奏曲—追梦京华》之创作与演奏风格探究
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音乐理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以《曲式分析》课程为例
勋伯格Op.15/1,《在茂密绿叶的遮掩下》-声部连接、和声和谐度、歌词、曲式分析
舒曼《C大调幻想曲》演奏中技术与情感的统一
罗德里戈早期吉他协奏曲研究
一曲壮丽的革命诗篇——柯达伊交响变奏曲《孔雀飞》的曲式分析与内容初探
格拉祖诺夫钢琴奏鸣曲的结构思维研究
李斯特《塔兰泰拉》音乐特征与演奏分析
刘文金二胡作品研究
黎英海钢琴作品《夕阳箫鼓》民族化元素及演奏研究
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中杨晓冬的咏叹调研究——以杨晓冬的两首咏叹调为例
偏而不离——认知诗学视角下《裂缝》的解读
合唱准备练习探究
巴赫《意大利协奏曲》创作风格与钢琴演奏分析
勃拉姆斯e小调大提琴奏鸣曲演奏技法分析
黄虎威长笛独奏《阳光灿烂照天山》结构分析及演奏难点
莫扎特歌剧《牧人王》中咏叹调《我爱你,这爱情坚贞》的演唱分析
徐景新创作歌曲的演唱探微——以《飞天》、《春江花月夜》、《卜算子 咏梅》为例
维奥蒂《a小调第二十二小提琴协奏曲》研究
歌剧咏叹调《你也知道他,妈妈》的艺术特征研究
试论民族歌曲创作与演唱中的风格性与兼容性——结合朝鲜族民歌《阿里郎》的演唱体会
马思聪四首小提琴作品解析
探究小夜曲的艺术特征及演唱分析——以舒伯特、托斯蒂《小夜曲》为例
浅谈绛州鼓乐<滚核桃>的演奏技法应用及艺术表现
申克音乐分析体系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乔治·格什温歌剧《波吉与贝丝》中二首唱段分析研究
由《我爱这土地》分析陆在易艺术歌曲创作特点及演唱处理
浅析约翰·约阿希姆·匡茨《c小调三重奏奏鸣曲》创作背景和演奏特点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20号Op.49.2第二乐章的双排键电子琴编配与演奏解析
探究小夜曲的艺术特征及演唱分析——以舒伯特、托斯蒂《小夜曲》为例
伊萨伊《第六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Op.27)作品及演奏分析
筝曲《醉·舞倾城》的创作特点与演奏分析
德彪西《萨克斯管与乐队狂想曲》的音乐学分析
琵琶独奏曲《狼牙山五壮士》探微
艺术歌曲《梁祝新歌》的演唱诠释与研究
歌曲《淋湿的梦》的艺术特点及演唱探析
歌曲《我怎样去爱你》的演唱分析
歌剧咏叹调《前天夜里,我的孩子》演唱分析
民族声乐作品《土家撒叶儿嗬》的演唱分析
格拉纳多斯钢琴组曲《戈雅之画》之研究
论陆在易艺术歌曲《我爱这土地》的艺术分析和演唱处理
艺术歌曲《湘累》的音乐特点与演唱分析
四川大竹盘歌的音乐特征及演唱风格研究
交响音乐史诗《成吉思汗》创作技法
希曼诺夫斯基《第三钢琴奏鸣曲》的分析与研究
论米夏克低音提琴第一奏鸣曲的创作风格与演奏技巧
贝多芬早期变奏曲的艺术特征——以变奏曲WoO 71为例
怀揣思乡情 盼望归故乡——探究《望乡词》的艺术情感及分析
交响组曲《五行》之创作体会与技法分析
库夏科夫《冬季素描组曲》音乐创作及演奏分析
特奥巴尔德·波姆《大波兰舞曲》Op.16作品与演奏分析
歌曲《孟姜女》的艺术风格及演唱分析
套曲《夏夜》中浪漫主义风格与演唱元素的呈现——以《在滨海湖上》和《离别》为例
论歌剧《茶花女》中咏叹调《永别了,过去的美梦》的演唱分析
歌剧咏叹调《你也知道他,妈妈》的艺术特征研究
舒伯特《a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D.845)的音乐特征与演奏分析
肖邦《降B大调华丽变奏曲》的音乐特征与演奏分析
舒曼钢琴组曲《森林情景》音乐与演奏分析
古筝协奏曲《红高粱叙事曲》的音乐与演奏分析
许学东扬琴作品《瑶山夜画》的演奏分析
路易斯·斯波尔单簧管协奏曲的音乐分析与演奏技法——以No.20为例
二胡作品《曾侯乙传奇》的二度创作探索和实践
巴拉基列夫“回教风幻想曲”《伊斯拉美》演奏技巧研究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9演奏技巧剖析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演奏分析——以《A大调钢琴奏鸣曲D.664》为例
巴赫《创意曲集》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裕固族民歌《木拉呗哩》的演唱探析
豫剧风格在叙事歌曲《木兰从军》创作与演唱中的呈现
塔克塔谢维利《C大调长笛与钢琴奏鸣曲》的音乐与演奏技巧分析
Max Reger三首中提琴无伴奏组曲音乐演奏分析
何占豪古筝三重奏《姐妹歌》的演奏分析
宋词新曲的演唱分析——以音乐会中两首曲目为例
肖邦《波兰舞曲》Op.26结构特征研究
舒伯特《即兴曲》D.935的音响版本比较
莫扎特F大调第十九钢琴协奏曲K.459音响版本研究
选题是音乐学 毕业 论文的基础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音乐毕业论文的质量。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音乐学毕业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音乐学毕业论文题目(一)
1. 浅谈初中 音乐欣赏 教育 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2. 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研究
3. 浅谈音乐教育中的欣赏教学
4. 浅谈音乐教育中创造能力的培养
5. 如何开发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创新能力
6. 浅议音乐教学中的课堂语言美
7. 让民族音乐之花在学生心中开放
8. 音乐表演中的美学原则
9. 音乐创作中的灵感与审美
10. 深化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之我见
11. 中小学音乐课的意境教育探索
12. 浅谈少儿钢琴教学
13. 谈音乐记忆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14. 唐代燕乐繁荣之原因
15. 早期音乐教育与 儿童 思维发展
16.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
17. 我国戏曲音乐的发展
18. 如何搞活音乐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19. 论音乐与情感
20. 试论歌曲演唱的二度创作
音乐学毕业论文题目(二)
1. 谈乐曲的节奏美
2. 浅谈合唱训练
3. 谈合唱指挥的教学原则
4. 论怎样提高中学音乐教师的钢琴即兴能力
5. 如何提高学生的钢琴演奏的表现力
6. 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
7. 试论舞蹈中人体动作的造型性
8. 谈声乐教学中的呼吸训练
9. 论呼吸在歌唱发声的运用
10. 声乐学习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11. 浅谈美声唱法
12. 浅谈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
13. 论歌唱中的咬字吐字
14. 多媒体技术与音乐教学
15. 西洋唱法与民族唱法
16. 歌唱与情感
17. 声乐教学中真假声结合的混合声训练
18. 谈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的研究范围
19. 音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 方法
20. 心理学与儿童音乐教育
21. 音乐才能的形成、结构、测试
22. 美声唱法的学派与风格
23. 歌唱的呼吸与发声
音乐学毕业论文题目(三)
1. 歌唱的共鸣与语言
2. 论儿童发展与音乐学习
3. 儿童音乐趣味的培养
4. 儿童歌唱技能的培养
5. 儿童表演技能与音乐运动觉能力的培养
6. 歌唱心理状态的重要性
7. 浅谈合唱指挥对歌词主题思想的研究
8. 歌词声韵的研究
9. 歌词形式特点的研究
10. 科学的发声状态在歌唱中的作用
11. 关于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
12. 真声位置在歌唱中的运用
13. 歌唱的吐字与发声
14. 哈欠状态在歌唱中的运用
15. 混合声在歌唱中的运用
16. 歌唱语言中字音之间的衔接
17. 歌唱中气息的控制与功能的发挥
18. 母音在歌唱练习中的运用
19. 混合共鸣在不同声区中的运用
20. 生活语言与歌唱语言
21. 歌唱语言的艺术特征
22. 歌唱的艺术表现对声乐作品的再创作
23. 歌唱的艺术中声与情的关系
24. 儿童的早期音乐创作能力的开发
25. 儿童音感训练的时践与方法
26. 儿童的绝对音感的训练方法
27. 歌唱与声音控制
猜你喜欢:
1. 音乐学毕业论文
2. 音乐学毕业论文范文
3. 音乐学毕业论文获奖范文
4. 音乐系毕业论文参考
5. 本科音乐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那么就给你来点民歌的论文资料吧
民歌地方色彩辩析
一、何谓地方色彩?
中国民歌的地方色彩,是民歌风格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涉及中国音乐的基本风格,在音乐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中已逐渐成为一个比较热门的课题。
所谓色彩,乃借用绘画术语,以通感之法,表达对音乐美感特点的整体体验。民歌地方色彩意味特定地区民歌音乐上的独特个性,各地民歌都有不同的个性,构成不同的美感效应,由此形成千差万别的“地方色彩”。
地方色彩的形成与诸文化要素密切相关。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地理悬殊很大,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也不平衡,导致各地在语言、风俗、审美心理和文艺传统上都形成了不同特点,这些文化因素综合作用于各地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民歌形式,遂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色彩差异。
民歌色彩的形成由来已古,早在先秦汉魏时期中国民歌就有南音北音东音西音之别,以后更有楚声粤曲吴歌秦音之异。这种现象至今犹存,很象中国的方言文化,各地民歌也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方言”,以此展示出其地方色彩。
中国民歌地方色彩之丰之美,为世界各国难与并能,它是中国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的艺术体现,是民间音乐的重要属性和深受人民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稍稍懂得音乐的人都不难从听觉上模糊感受到各地民歌的色彩差异,但一般都只能停留于隔岸观花,雾中看月的状态。若欲作细致区分和准确辩认,并能说出一些依据和道理,达到理性的把握,即使身为专业研究的学者们也深感不易。其原因在于,人们对于民歌色彩所由表现的具体形式表徵尚未作比较专门细致的探究,缺乏理性分析的手段和方法。
本文拟围绕这个课题作些初步的理论分析,以期能对民歌的色彩特点既可意会,也可言传,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加深对民间音乐本质的理解。
民歌作为一种以乐音为媒介的艺术形式,我们对它的审美体验,首先经由一些形式要素的综合效应来具体把握。因而,若欲解开地方色彩的奥秘,势必先要条分缕析出民歌色彩的形式表徵。
二、民歌色彩的形式表徵
民歌是音乐与文学的综合艺术,民歌的美感体验和地方色彩主要表现于音乐形式要素的具体特点上,而唱词的特点,通常也可作为辅助性的分析因素。音乐形式方面,主要涉及音阶、结构、音调、音律、旋法等要素的特点,歌词方面,主要涉及方言词汇、衬词和声韵调等要素的特点。以上词曲形式中任一要素的特点,或多个要素特点的综合作用,都可构成民歌色彩的个性及其变迁,这些要素也正是辩析民歌地方色彩的理性依据。下面以两首民歌的分析为例,从中了解民歌地方色彩的具体表现和辩析的基本方法。
1、山西左权民歌《樱桃好吃树难栽》,此歌是体现“北音”色彩的作品,其具体形式表徵为:带变宫的六声音阶,宽羽声韵的音调结构623,对应性质的上下句体结构,旋法含有六度大跳,方言唱词“开”的韵母特点,为e,而不是ai,等等;
2、四川民歌《康定情歌》。此歌为体现南音色彩的作品,具体形式表徵为:五声音阶,四句体结构,窄羽声韵的音调结构612、356,级进为主的旋法,四川特有方言衬词“跑马溜溜的”等的运用。
这两首民歌分别体现了中国北音南音的地方色彩个性,在美感体验上,北歌有悠远高朗之美,南歌为柔和婉转之美,从以上简析中可以见出,南北民歌音乐的审美色彩差异并非玄虚而不捉摸的,它具体清楚地由音阶、结构、音调旋法和方言声韵衬词诸要素特点的综合作用而达成。我们完全有可能从词曲形式要素及其特点的细致分析中对之作出理性的分析和把握。
既论地方色彩,就离不开地理特点和地区范围这些参数。民歌地方色彩总是与特定地区范围相联系的,不同区域范围的民歌,其色彩表现的浓度有所不同,组成色彩的形式参数也有相应的复杂变化。以此而言,民歌色彩具体表现上具有多层性和多样性,需要因地而宜地作出具体分析,不可简单地一概而论。在这些复杂因素的综合参与中,也仍有一定规律可循。
三、民歌地方色彩的区域性
中国有句家喻户晓的古话叫“乡音难改”,民谣有云:“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音”,“锣鼓不出乡,各是各的腔”等说法。可见甚至在不同乡镇之间,其方言和民歌也有不同色彩,这固是很极端的例子,但也表明民歌色彩是与地区结合而体现的,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为了说明的方便,本文只拟从大范围方面作些理论分析和探讨。根据地理面积的不同,民歌色彩可相应划分为多个层次的色彩区来加以体认。一般规律是,区域面积越大,民歌的个性色彩越鲜明,差异也越彰显;反之,则个性色彩越模糊,差异越细微。故地区面积与色彩浓度成反比例关系。相应的,在辩析不同区域民歌色彩时,所运用的分析参数会有变化。基本原则是,色彩区面积与分析参数呈反比关系,即色彩区面积越大,民歌色彩越彰显,分析中所用的形式参素就越少,分析方法越粗略;反之,分析参数增多、细化。
比如,从宏观层次看中国南北民歌的色彩,就只须考虑音阶、结构、音调三因素特点即可清楚辩认。北歌多为六声或七声音阶,结构为较规范的上下句体,音调多用大、宽音韵(135、512)。而从中观层面看南北方内部各省区之间的差异,则由于都用同样的音阶、音调和结构,就需要添加更多更细的形式参数如旋法、润腔等来作更深一层次的划分,才能找出其间的色彩差异。如此等等。
下面结合民歌色彩区的具体实例来体认其具体的形式表现要素,提出一些初步分析的技术和方法。
(一) 南北中的色彩差异(宏观层面)
从宏观层次看,中国民歌可划分为北方南方和中部三大色彩区域,各区色彩有很明显的差异,并具体体现于一些形式要素的综合作用上。
曲例3陕北信天游《三十里铺》是北音色彩的典型曲调,其形式特点为:对应性的三上一下四句体(二句体的变体),带FA偏音的六声音阶,宽宫声韵结构512,旋法多用五度跳进。歌词“我”的方言读音为E,曲情苍凉凄凉。
同样是体现北音色彩的信天游《红军哥哥回来了》一曲,其形态表徵与《三十里铺》雷同:上下句体,带FA、SI两个偏音的七声音阶,宽商声韵623,多跳进,旋法多用七度大跳。方言词汇有“鸡娃子,狗娃子”等;“了、来、咬”等字具有方言声韵的发音特点,如“咬”字读为“NIO”,“来”为“LE”。曲情开阔慷慨。等等。
再随手拈来一些南音民歌作品,其风格韵味和形式表徵就截然不同了。如江南小调《无锡景》为典型的南音色彩。其形式要素特点为:五声音阶,窄徵声韵561、653和小声韵123的综合运用。级进为主的旋法,连续发展、渐层下移的四句体结构,旋律修饰细腻华丽,曲风柔宛妩媚。
同样是江南小调的《码头调》,其色彩美感及形态特点略同上曲,兹不赘述。
到了南北中介地带的荆楚湖北,民歌色彩又另有一番意趣。湖北地处中国南北交界地带,其文化和音乐均有不南不北,亦南亦北的中性色调,由此形成其独特的个性。千里江汉平原潜江县的打麦歌《崔冬崔》,即是典型的中音色彩曲例,全曲以大宫声韵135三音腔及其各种转位、换序形态行腔,曲风明朗活泼,刚柔兼容。湖北宜昌山歌〈上茶山〉,亦具中音色彩,旋律音调与上曲大同小异,更添一股清新的山野风韵。
(二) 南方不同省区的色彩差异(中观层面)
中国南北民歌色彩的差异是明显的,那么,南方内部或北方内部各省区间的民歌,还有无色彩差异呢?当然也有,作为民歌色彩的亚层次体现,各地民歌色彩差异虽稍趋淡弱一些,但其间仍有理脉清晰可辩。现以四川云南两省为例作一简析。
两省地理紧邻,音乐文化共性颇多,民歌都具南音的最基本特点如五声音阶,以羽小声韵613为核心音调,四句体的典型结构等等。但两省民歌因具体旋法的偏爱不同,又形成了色彩差异。四川民歌多用曲折跳进式旋法,故带有几分泼辣情调,如流行全国的四川宜宾农村小调《绣荷包》,采用小羽声韵的换序曲折旋法631,乐汇多随方言语调走势成腔,如“缎子”等。方言衬词“衣儿牙儿哟、猪儿嘎、金刚梭罗妹”的大量运用,更加强了四川的地方色彩。而云南民歌则偏爱下行音阶式级进旋法,更显旖旎柔宛的风采。再加上其它音乐形式和歌词方言的特点,其色彩差异仍清晰可辩。如《放马山歌》,采用典型的羽小声韵下行音阶式旋法,3216,其在乐句尾固定地不断出现,给人强烈的印象。
(三) 省区内部的色彩差异(微观层面)。
民歌地方色彩不仅体现于中国南北的不同省区,即使在同一省区内,也会因地理、方言声调及传统审美习惯的不同,而有微妙的色彩差异。兹以湖北省为例分析说明之。如果我们周游湖北各地,聆听当地的音乐,就可感到其色彩丰富,或具南方韵味,或带北方风味,或有西南巴蜀色彩,或染下江东吴音韵,境物变迁,音乐亦异其趣。真是五光十色,绚丽缤纷。据湖北民歌专家杨匡民教授研究,湖北民歌可划分为五个色彩区:
1.【鄂东南色彩区】今咸宁地区,以窄声韵音调[SOL LA DO]、[LA DO RE]分布最多,旋法常作小六度、纯四度的跳进。2.[鄂东北]:今黄岗与孝感两地区,多为低丘陵,有江南风景之致。受江南文化影响较多,音乐风格偏于婉转优美。音调以“宽徵”声韵的[SOL LA RE]为主。其与鄂东南只有一江之隔,但民歌的音调与旋法,却有明显的区别色彩。3.【鄂中南】:今荆州地区,号称千里江汉平原,富饶的鱼米之乡。地理上北近襄阳,南近洞庭湖。音调以“大宫声韵”为主。声腔华丽优美。4.【鄂西南】今宜昌与恩施两地区。全区山峦重叠,峡谷纵横,地势险要,交通不便,语言很统一,属西南官话区,与川东方言无异。音调“窄羽”声韵[LA DO RE]的旋律为典型样式。5.【鄂西北】今襄阳和郧阳两地区,地处我国南北交汇线略偏南,自然风貌兼有南北景色,当地人的生活与风习也兼有南北特点,音乐风格在兼容并包基础上略偏重于中原北方的风味,古人称当地人“多秦音、好楚歌”。民歌旋法强调四度跳进,曲风较活泼开朗,有北音风味。 湖北五个地区都流行一首《十绣荷包》小调,各地的唱词都一样,但因地方文化不同的影响,旋律形态如调式,旋法音调等都相应形成了不同样式
,体现了五区的地方色彩,真是五音杂处,色彩缤纷。
民歌地方色彩是很复杂的音乐现象和论域,更深入的研究将涉及到音乐和文化的多方面因素,本文的初步探讨,若能加深人们对民歌特质的理解,引发更精之研究,则幸甚。
谢谢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