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晶体研究论文

2023-03-07 05:1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晶体研究论文

你说的是人工晶体学报吧,如果是人工晶体学报的话,它的信息如下:
刊名: 人工晶体学报
Journal of Synthetic Crystals
主办: 中材人工晶体研究院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0-985X
现用刊名:人工晶体学报
曾用刊名:人工晶体
创刊时间:1972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11)
SA 科学文摘(英)(2011)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11)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影响因子:0.462
不是SCI是EI。

世界上最薄半导体晶体中光线传播研究取得进展

导读

背景

在隐藏于笔记本电脑或者智能手机中的每个现代微型电路中,你都会看到晶体管。晶体管是一种小型半导体器件,它控制电流流动,即电子的流动。

如果用光子(光的基本粒子)取代电子,那么科学家们将有望创造出新型计算系统,这种系统将能够处理以接近光速流动的大量信息。

目前,在量子计算机中,光子被认为是传递信息的最佳方案。然而,这些仍然只是假想计算机。它们按照量子世界的规律运作,并且能比大多数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更加高效地解决某些问题。

虽然创造量子计算机没有基本限制,但是科学家们仍然没有选择出哪种材料平台可以最方便且有效地实现量子计算机概念。目前,超导电路、冷原子、离子、钻石中的缺陷以及其他系统,为了被未来量子计算机选中而展开竞争。

创新

这一次,科学家们提出了半导体平台和二维晶体。近日,维尔茨堡大学(德国)、南安普顿大学(英国)、格勒诺布尔-阿尔卑斯大学(法国)、亚利桑那大学(美国)、西湖大学(中国)、俄罗斯科学院约飞物理技术研究所、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的科学家们组成的国际科研团队研究了光子是如何在世界上最薄的半导体晶体平面中传播的。结果是,空间中的光线偏振分布类似于三色的海螺。物理学家们的研究成果为创造单原子光学晶体管(量子计算机的组件)开辟了道路,有望实现光速计算。研究论文发表在《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期刊上。

技术

研究人员研究了光线在二硒化钼(MoSe2)二维晶体层中的传播。二硒化钼只有一个原子的厚度,是世界上最薄的半导体晶体。研究人员发现,偏振光在这种极细晶层中的传播取决于光线传播的方向。这个现象是由于晶体中的自旋轨道相互作用引起的。有意思的是,正如科学家们所指出的,这幅图展示的偏振光空间分布非同寻常,看上去像五彩缤纷的的海螺。

实验中所用的非常精细的二硒化钼晶体是在维尔茨堡大学 Sven Höfling 教授实验室中合成的。它是欧洲最佳的晶体生长实验室之一。在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教授 Alexey Kavokin 的监督下,科学家们在维尔茨堡和圣彼得堡进行测量。Mikhail Glazov 在开发理论基础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是俄罗斯科学院的通信成员、圣彼得堡国立大学自旋光学实验室的雇员、约飞物理技术研究所的首席研究助理。

价值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自旋光学实验室的领头人 Alexey Kavokin 教授表示:“我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二维单原子晶体将用于量子设备中的信息传输。对于经典的计算机与超级计算机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完成的任务来说,量子计算设备完成起来非常快。因此,量子技术有着巨大的危险,可以与原子弹的危险相提并论。例如,在量子技术的帮助下,非常迅速地非法入侵银行保护系统将成为可能。这就是如今密集的研究工作在进行的原因所在。这些工作包括创造保护量子设备的手段,即量子加密技术。而我们的工作主要为半导体量子技术作出了贡献。”

此外,正如科学家们所提到的,这项研究是朝着研究光诱导(即出现在光线下)的超导性迈出的重要一步。当材料允许电流以零电阻通过时,超导现象就发生了。目前,这种状态无法在零下70摄氏度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实现。可是,如果找到合适的材料,这项发现有可能将电力零损耗地传输到地球上的任何位置,并创造出新一代的电动马达。应该被记住的是,2018年3月,Alexey Kavokin 的研究团队曾预测,含有超导金属(例如铝)的结构,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如今,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的科学家们正在寻找途径获取他们理论的实验证据。

参考资料

【1】

临床工程的眼内人工晶体的研究

白内障是首位的致盲疾患,世界范围的主要眼病,全球约有白内障患者2000万。我国约有500万白内障患者。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是目前最好的白内障治疗方案。复明率几乎100%,其中60%以上患者的视力可达到0.8以上。全球约有500万患者进行了人工晶体的植入。据2004年统计我国每年植入人工晶体的数量已超过50万例。目前已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硅凝胶以及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等多种材料制成的人工晶体上市,临床应用。人工晶体已成为最重要的眼科植入器材。我国人工晶体的生产也已初具规模。人工晶体的研究蓬勃开展。天津医科大学著名的眼科专家袁佳琴教授与人工器官生物材料专家顾汉卿教授长期合作、共同攻关从1989年开始进行人工晶体的研究,先后研制了氟—肝素表面修饰人工晶体,钛表面修饰人工晶体和类金刚石表面修饰人工晶体。这类晶体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与光学特性。长达一年的兔眼和猕猴眼内植入结果表明此类人工晶体不仅植入早期可减少感染、蓝视等并发症的发生。后期还能延缓和减少后发障的发生。他们指导的有关表面修饰人工晶体的博士生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生论文。在国家十五攻关项目的支持下,已实现了产业化。他们现在正在研究开发表面修饰软性人工晶体和注射型人工晶体等新产品。为进一步提高人工晶体植入患者生活质量和减少植入并发症的发生而辛勤努力工作。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