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建构主义毕业论文

2023-03-07 00:5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建构主义毕业论文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作为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兴起的一种当代教学思潮,它在教学观、学习观、知识观、教学评价四个方面与中国传统教育存在显著的差异。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观,知识观,教学评价,学习观

1什么是建构主义

1.1建构主义的由来

建构主义并不是一个理论流派,而是一个理论思潮,兴起于欧美国家,康德(Kant)的不可知论已经有了建构的元素,苏格拉底著名的“产婆术”无疑是建构教学的成功范例。建构主义思想来源于人们对科学的态度、皮亚杰的认识发生论、维果斯基的语言习得理论以及美国心理学家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等。

1.2建构主义的主要类别及其基本特点

关于建构主义的分类有许多不同的方法,马修斯(Matthews)把建构主义大致分为三类:即教育学建构主义、哲学建构主义和社会学建构主义。本文只对与科学教育密切相关的建构主义给予探讨,教育学建构主义可分为个人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

2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看中国古代教育

2.1教学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背景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知识,而是要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转换,在中国教育的课堂中,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现有的老师认为正确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老师是权威,知识是绝对真理,不可反驳的,完全采用的是行为主义的刺激和反应的教学方式,学生自由思索的时间和空间都缩小了,没有正确的教学方式,学习的兴趣也下降了,学习变成了无意义的机械僵化的固定模式,训练的次数增多了,两者之间的固定联接也就增强了,教师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也就变成自动化了。虽然在最后的学绩测试中学生得到了优秀的成绩,但是他却丧失了最宝贵的财富―创新批判的思维方式,而建构主义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则与中国课堂教育的方式存在差别,例如抛锚式教学主要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真实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相互交流,即合作学习,建构主义将学习视为用知识理解经验的过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重视四个方面的因素,即社会互动过程、理解经验和现有知识教师考虑到如何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这个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还教给了学生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真理不是固定不变的知识。

其次是教师的角色不同。在中国的教育中教师是主体、是权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古代时期,便有视老师如父母的习惯,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尊重教师并没有错,如果把教师当作课堂中的主体与权威,学生就失去了与之交流沟通的机会,老师也失去了了解学生的机会,何谈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正确掌握教学进程?建构主义中认为教师是学生的协助者、支持者而非权威的代言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师生互动,相互了解彼此的想法,相互质疑,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在相互的交流中达成对问题的一致看法和具有相对确定性的认识。学生不仅明白了知识的真谛,还培养了勇于挑战、批判的精神。在具体的教学中,建构主义保证了学生有机会接触有效的学习经验,使他们在正确的指导下进行知识建构,让学生相互帮助,没有理解好的学生可以通过同学简单易懂的说明找到更好的学习方法,而学习好的同学可以通过自己的讲解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2.2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被动的信息的吸收者,而是有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2.2.1从学习观看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首先,学习方式不同。建构主义强调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通过自己原有经验和新知识经验的反复相互作用,最后达到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建构主义者对学习者有了新的认识,学生不在是一快等待着老师描绘的“白板”,在学习之前,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经验世界,学习是在他们已有的知识和基础上进行的,老师根据学生理解的风格,指导他们找到可行的方法,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比正确的答案重要的多,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建构主义认为应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思考,让他们在纠正自己错误的过程中去学习,必须创设有利于思考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科学的快乐。在生活中充分的感知周围的事物,对每一件东西都倾入自己的感情,这样知识就变成能动的、有灵性的,才能真正成为孩子自己的东西,杜威还强调要使学校生活成为儿童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契和点,从而使教育合乎社会的需要,有益于儿童社会发展和社会改造。从生产实践中学习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仅有助于更好更快的融入社会,还让他们获得了探求客观世界的精神,培养科学思维的方式,做到实事求是。

其次,学习目的不同。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中,一般的仁人志士要当封建君主的顺民,而具有非凡才能的、品德高尚的人则作为封建王朝的臣子,统领顺民,为封建专制服务。古代的学子热衷于考取功名,枯燥的八股文让总多青年学子为了功名枉费心机,但不是由此都能得志,有的人终生努力难求,也难以实现愿望,“结首入学,空首而归”则是对这种状况的真实写照。森严的等级制度,“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让学生受害匪浅,由此看来儿童变成了考试的工具,学习变成了通往仕途的捷径,古语中“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则印证了现实。中国教育中的伦理关系演变成森严的等级制度,即伦理政治化,而西方教育培养主体良好的美德,以求真为目的,探求世界的真理,自然的本原,即伦理本质化,促进了科学探索精神和批判精神的培养,使儿童超越了功名的羁绊,勇于向自然开战,攀登科学的高峰,而中国教育缺乏创新精神与学习的功利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2.3知识观

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其次知识不可能以实体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自己的建构来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新的知识及其合理性。学生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学习知识不能教条式的进行。

2.3.1从知识观看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首先,知识内容不同。古代中国教育内容以儒家思想为主,以培养人的高尚人格为目标,知识内容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以个体自己的悟为主要手段,达到对事物的精确理解,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作为个体为人处事的原则。知识内容重人文、轻实证,在古代,作为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家与儒家是相对立的学派,墨家主张消除社会等级,强调社会实利在教育上的作用,信奉经验与实践,讲究思维训练,十分重视科学知识的价值,但随后因墨家不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便销声匿迹。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发展的,是内在建构的,是以社会和文化的方式为中介,学习者在认识、解释、理解世界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需要在人际互动中通过社会性协商建构知识,不能将知识与学习者和学习发生的情景分开,不能将知识视为将要被学习的独立部分,课程源于文化,所以在课程设置时,不能不考虑到这一点,科学教育的宗旨是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核心内涵在于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主要概念、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与文化的关系,通过这三个方面形成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其次,对知识的态度不同。在中国古代教育中知识以外界固有的事物作为真理,不会怀疑被大家视为经典的儒家思想,认为孔子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忽视了事物的运动发展规律,把知识看作静止不动的实体,用静止片面地眼光看问题,犯了形而上学地错误,而建构主义则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基于个体经验活动的产物,是在不断变化的社会情境中形成的,知识存在于认知主体的心中,在书本上的知识只不过代表一些可以被施以不同解释的符号,没有认知主体,就没有知识。考虑科学课程不能脱离学习者,理解科学是辩证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国与西方对待知识的态度可用信息处理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加以比较,首先,信息处理理论的观点:使得我们对世界确切的表征。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的知识观是静态的、固定不变地,而建构主义地知识观则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不断的接近客观的本原。静态的知识观不利于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养成。

2.4教学评价

在中国教育的历史上,对学习结果向来是十分重视的,而评定学习结果的方式古代有科举考试,现代有高考、中考各种形式的笔试测验,学习成绩是结果,不管过程如何,只重视结果,在现实生活中,教师虽然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更关注学生能否得到更好的教育机会,而这必须依靠优异地成绩作保证,所以教师虽然意识到理解过程很重要,但又不得不向“升学率”妥协,根据课程内容和考试要求设计自己的教学,以便学生可以高效地掌握考试的内容,在学绩测验中夺得优异的成绩,这种重分数轻能力的目标,必然导致教学方式的机械和僵化,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形成不恰当的评比之风,学生学习不是因为学习本身,关注的只是个人的名次和分数,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这种教学环境是不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学习不能受限于分数名次的评比,尽管评比是建立良好学习环境的重要环节,但是合适的评价方式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建构主义的教学方式采用的是过程和结果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过程寄予结果之中,不仅重视最后的成绩,而且关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思维方式、态度等方面。加德纳(Gardner)的多元智力理论说明了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一般智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地提高,应该认识到评价的功能不仅仅是甄别与选拔,更重要的是激励和反馈。评价的内容应注重发展多方面的潜能,评价技术更重视质的分析,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更多采取多样式和开放化的方式进行评价,而不是只依靠纸笔测验,评价的角度应倾向过程性和发展性,关注学生的现状、潜力和发展趋势。

3结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精神又是科学发展的关键,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当代我国教育培养出来的多是知识应用型人才,缺乏创新意识,但是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自主建构、自主发现、要求将这种自主学习与基于情景的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特别有利于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尽管建构主义的观点有益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但是建构主义提供的教学方法也并非完美,它适合于高级知识的学习,但是不利于初级知识的传授,我国传统的教育方法有利于初级知识的学习,而不利于高级知识的学习,如果学校的教学改革能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改革原有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同时与传统的教学相结合,使两者同时发挥优势,互相补充,我相信国家的教育改革会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丁邦平.《建构主义与面向21世纪的科学教育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1:5-7.

[2]林崇德,冯忠良,伍新春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59-169.

[3]赵蒙成.《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评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2、29(9):15-19.

[4]吴式颖,李明德,单中惠等.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钟启泉.《建构主义“学习观”与“档案袋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04、10:20-21.

[7]熊艳,丁邦平.《建构主义给科学的课堂带来了什么》[J].比较教育研究,2005、10:73-76.

[8]薛国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实践影响及效果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3、30(11):5-7.

[9]辛自强,林崇德.《创新素质培养的建构主义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2006、5:5-8.

致谢

时间如梭,四年的大学生活伴随着这篇毕业论文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在写作的过程中有许多让我感激和感动的人。首先,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宋福钢。在论文开题前,对论文题目和写作方案给予认真指导;在写作过程中,对修改论文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老师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谆谆教导让我由衷的钦佩,在此特地感谢宋福钢老师。

浅谈建构主义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建构主义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浅谈建构主义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 外语教学 自主学习

论文摘要: 本文首先阐述了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及特点,强调建构主义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教学为辅,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以及自己知识层次的建构,最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引言:新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要求》)是如此描述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的:“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质,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学多年来一直为此目标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及时间,可相对于投入,我们的产出明显不足。很明显的,现在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英语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因此,教育部近年来将对现行的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作为重点,具体为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借助网络、计算机等多媒体使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主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教学为辅,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此关键环节上建构主义理论是非常适用的。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认为,既要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

(一)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二)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三)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

二、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辅导学生学习的角色,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角”,让学生自学、讨论、质疑以及总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明确“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点对于教学设计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还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出发将得出两种全然不同的设计结果。至于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建构主义认为发挥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可以说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要素。

(二)强调“协作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话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课堂讨论能够有效地开拓学生的思路,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同时还能还能增进同学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后由学生来做presentation。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又能使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强调“意义构建”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学目标为目的,一切教学环节以及过程都是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的。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在课堂上讲授大量知识,因此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学生的想法,使学生或多或少的失去了兴趣。这就是学生英语学习停滞不前的症结所在。建构主义认为在学习环境中,“教学目标”被“意义建构”所取代,教学设计通常不是从分析教学目标开始,而是从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不论是学生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教师辅导,总之,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从属于这一中心,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结语: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样,我们就可以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南成玉.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外语教育研究,2011(1).

[2]王萍.建构主义外语教学论和大学英语教学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J].2008(24).

[3]赵金柱.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J].教育与职业,2007(2).

[4]赵迎宪,虞影.批判思维是创新思维的精髓———兼谈大学生创新能力之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09,(12):88-89.

[5]皮亚杰,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M].吴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论建构主义理论在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论建构主义理论在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 英语 写作

论文摘要:英语写作是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体现,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写作能力是当前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拟阐述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写作理解理论和建构主义论,根据建构主义学习设计,设计出了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设计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

写作是心智技能,它借助于文字实现概念具体化。写作源于语言文字和思想,语言文字因写作而丰富,思想因写作而深刻。英语写作与英语学习相伴而生,与英语教学相随而长。中学英语教学因听、说、读、写而存在,因写作和阅读的发展而发展。中学英语写作是学生英语语言发展的需要,是学生维护自身教育权益的需要,是学生内心情感、思想和自由的表达,是学生心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将英语语言信息转化为自身知识,将知识提升为自身智慧和将智慧提炼为自身德性的有效途径。写作对于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写作教学对于中学生英语学习的意义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1、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1.1建构主义知识观
在对知识的看法问题上,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科学的知识包含有真理性,但不是绝对的、唯一的答案。所以知识是不确定的。就知识的本质而言,它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也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而是个体适应现实的结果,是个体经验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是一种暂时的解释、假设,随着人类的进步会不断地被推翻,并出现新的假设。知识并不能精确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实用的办法。
1.2建构主义学习观
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双向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1.3建构主义教学观
由于知识的动态性和相对性以及学习的建构过程,教学不再是传递客观而确定的现成知识,而是激发出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以促成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换和改造。教学要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推理、分析、鉴别等高级的思维活动,同时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处理信息的工具以及适当的帮助和支持,促进他们自身建构意义以及解决问题的活动。
2、中英语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英语写作一直是中学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形成了对待英语写作“学生发怵,教师犯难”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2.1写作教学脱离其他知识与技能的教学
英语教学是系统工程,阅读教学、词汇教学和写作教学之间具有互动互补与彼此关联的整体性。但在实际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真正把写作教学置于这个整体性框架之中,存在着为写作而写作的现象。
2.2学生缺乏用英语思维的良好习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英语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对新课程指导下的写作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实际的英语教学进程中,与词汇教学和阅读教学相比较,写作教学的改革相对滞后。很多教师未能真正重视对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训练,未能有效采取各种方法训练学生英语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发散性和创造性。
2.3跨文化意识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增进学生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无论从词汇与句法上还是从篇章结构上,一种语言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因此“跨文化”应是英语教学的显著特点,但在实际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未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3、建构主义理论在英语写作中的运用
3.1在写作教学中使用问答写作法
在写作教学中使用问答写作法。由于学生所学词汇量有限,为此教师可以根据写作话题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及作答。当学生回答完所有问题后,把这些问题的答案串联起来就形成了一篇完整的文章。如学到“music”单元时,写作话题与音乐运动有关,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多个问题,使学生学会并熟悉有关音乐的词汇。在具体实施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就上述问题展开小组讨论,并将讨论结果撰写成文。学生完成写作后,教师从中选出一篇习作与学生一起讨论和修改,直至形成一篇理想的作文。
3.2应用情景教学,开展想象性活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与情景联系紧密的自主操作活动。所以情景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显得格外重要。情景教学就是通过设计出一些真实性的具体场合的情形和景象,为语言功能提供充足的实例,并活化所教语言知识。这种情景的生动性与形象性,有助于学生把知识融会于真实生活场景中[3]。建立在情景教学基础上的想象性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被视为语言技能由形成到运用之间的关键环节。其主旨在于通过班组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进他们的思维,从而使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更为话可写。
3.3组织小组进行协作
一方面,小组成员通过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减少了按学习成绩或能力分组带来的负面影响,改变了因长期处于个体的、竞争的学习状态中所形成的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的性格,增强集体的荣誉感、竞争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领导意识、社交技能和民主价值观,这些难以用笔头测试测量出的素质,可以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悄然形成,而这种素质却是终身受用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4、结论
该模式不仅能够增加听力课的趣味性,也能够增强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听力课的学习,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活跃了课堂,让学生能够将精力时刻被课堂吸引,小组内的讨论给学生创造了语言环境,有利于扫除学生听力时的心理障碍,由此表明建构主义学习设计下的听力课堂教学模式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刘道义,龚亚夫,郑旺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谢金霞. 初中英语递进式写作教学模式[J]. 基础英语教育,2006,(8).

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 、 行政管理论文 、 毕业论文 ;

建构主义翻译学中的交往观

建构主义翻译学中的交往观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翻译学;交往观;实践哲学;交往理性;共识性真理;言语行为理论

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 、 行政管理论文 、 毕业论文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翻译学的理论基拙有实践哲学、交往理性、共识性真理观、言语行为理论等等,但是交往观是始终贯穿在建构主义的各个理论基础之中的。探讨了交往观是如何体现、贯穿、连接各个理论基础的,并坚持以语言为本体,最终实现正确、合理的理想的交际。

我国的翻译研究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到%年代后期,经历了 语文 学研究阶段、结构主义现代语言学阶段、解构主义阶段,而这几个理论都有其缺陷与限制,要么是语言决定论的极端,要么有主体意志过分张扬的弊端。在对这些翻译研究范式的批判与反思基础上,有学者提出了建立建构主义翻译学来解决原有这些理论所存在的问题。

所谓建构主义翻译学,是一种以交往理论为基础,以建构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翻译研究,并把这一研究对象作为独立的学科知识体系来建构,是一种重建性质的研究。它的哲学基础是实践哲学,理性基础是交往理性,真理观是共识性真理,语言学基础是言语行为理论。所有这些理论基础都是和交际理论分不开的,都是在言语行为中来研究,可以说,建构主义翻译学虽然强调翻译研究应该回归到语言研究的间题上来,要以语言为研究主体,但是也是非常强调翻译活动中的交际交往问题的,并且交往观始终贯穿在建构主义的各个理论基础之中。

关于教育学的本科毕业论文

   教育 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教育学百年进程中,教育学中国化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育学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教育学的论文篇一:《试谈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实践》
  摘要: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兴起,世界各国对教师教育研究的中心逐渐从注重教师教育的外部因素如教学环境、政策因素等转移到教师教育的内部因素,即教师本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如何发展上,即自我专业成长上。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师范教学模式由于能够“通过集中精力对教学过程进行思考、分析、评估、或者改变教育意义、教育目的、教育信仰、教育决策、教育行动或者教育产品而提升教师课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充分利用教学的内部知识,提升 反思 能力,因而日益成为教师教学专业化运动中的一项基本教育原则。

  关键词:反思能力;实践;参与式学习;建构主义

  有关教师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当前研究者的分析主要从两个视角展开。一是教师教育机构转型视角,分析我国自中等师范院校升格后,在新的两级师范教育体系内教师培养的不足与缺陷;二是师范生职业生涯发展视角,将师范生培养与教育培养模式联系起来,探讨制约师范生胜任教学岗位的因素。

  (一)教师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

  从教师教育机构转型视角出发,研究者认为当前教师培养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生源素质下滑严重;

  2.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陈旧、封闭(李尚卫等,2009),没有地方特色,偏重学术性,实践环节偏弱(苏春景等,2010)。从教师培养的学段来看,小学与幼儿教师培养中出现的问题更为严峻。有研究者认为(彭小奇等2011),除生源质量下降之外,小学与幼儿教师培养还遇到了学生可塑性和培养潜质不足,培养模式不适应小学教育要求的突出问题,甚至于出现“高师 毕业 生站不稳三尺讲台”的情况。就其原因的分析而言,研究者认为(李尚卫,2009;阮成武,2008),随着我国传统的三级师范教育体系向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的转型,原有的教师教育、特别是面向农村培养教师的职能被削弱的“去师范化”演进。并且,随着教师教育体系的升格,中等师范学校相对于普通高中教育的政策性优势并未转化到高等教育层次的教师培养当中,再加上教师职业的社会声望、福利收入等方面差强人意,部分地方师范院校或师范专业生源质量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其次,在转型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培养机构盲目追求综合化、研究型,缺乏服务于基础教育需求的意识,没有投入精力和资源去了解幼儿园教育需求,探索培养教师的有效模式和路径,导致课程陈旧,教学模式单一,毕业生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因此,面对此现状,笔者尝试在教学中采取了一些尝试来改进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模式。

  (二)学前教育学教学模式改革尝试

  1.突出实践性,实行模块化教学针对实践环节薄弱的状况,结合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大专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学前教育学》课程构建了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内容体现为“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两大模块。两大部分指在每一个模块中均分为理论教学部分和实践教学部分内容。第一大模块指:专业理论学科教学模块。如理论学习内容包含学前教育历史、目标、任务、等内容,与其相对应的实践学习内容则为与之理论相对应的实践技能。模块二的内容主要指通过课外社团活动进行的非正式学习,如:通过组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评比,真正调动起学社国内参与学习的积极与主动性。

  2.突出参与性,项目化教学教材部分共有十二章,由学生自己来确定将其分为六大主题13个项目,尤其强调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与有效性。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结合项目研讨,开展研究性学习,凸显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教学模式.非正式学习以小组 报告 、小型研究的形式,重在提升合作能力和反思意识。探索实践———讨论———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学前教育学》基本理论为依托,将周教育见习活动与课堂教学活动结合,将课外活动与学校教学技能大赛相结合,同时结合本专业周见习活动(20学时)或者隔周半天下园开展专题性研究,使学生对学前教育理论的学习更为扎实。另外学生思维模式僵化不具备一定的反思能力仍是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教学反思是形成实践性知识的过程。舍恩主张实践在本质上是一系列的问题解决过程(赵明仁,2009)。教学反思以发现问题为起点,在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调试,不断交流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实践性知识(陈向明,2010)。站在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 方法 的角度来讲,师范生通过教学反思将已有的理论运用于具体的实践,不断积累实践 经验 并在此基础上更新其思想观念、丰富其知识结构,从经验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教师,从而有助于其专业能力的提升(陈薇,2012)。因此,从实践与参与的角度去对教学模式进行重新组合,将有利于培养出具有一定反思意识和参与合作学习能力的师范生,这也就立于将实践性知识与显性知识融合,真正提高理论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范式探索-实践———反思的教育质性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04):41-53.

  [2]陈薇.幼儿教师教学反思个案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2.

  [3]李尚卫.袁桂林.我国农村教师教育制度反思.教师教育研究,2009,21(3):34–38.

  [4]苏春景.张济洲.从农村教师教育现状调查看地方高师课程改革.课程•教材•教法,2010,30(8):84–87.

  [5]彭小奇.刘志敏.陈梦稀.蒋蓉.李茂平.创新师范教育培养模式,培育农村优秀小学教师.中国高等教育,2011(8):29-31.
  教育学的论文篇二:《浅谈高等教育学专业认同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本文通过对近12年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研究进行综述,了解当前现状、分析影响专业认同因素,为完善该专业培养模式、提高该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使得该专业学生有效服务社会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专业认同;影响因素

  1.概念的界定

  在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通过搜索关键词“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可搜索到1678篇,然而以“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为研究对象的 文章 只有3篇,时间是从2011年到2014年,其中两篇是同一人所写。最早学者开始发表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文章是在1993年,总体来讲从1993年到2014年学术界对“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的关注持上升趋势。关于“专业认同”的概念至今未有统一的定义,我个人更倾向王顶明的说法,将专业认同分为认知、情感和持续三个维度。首先是认知性专业认同,即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了解,是产生其专业认同的基础。其次是情感性专业认同,指个人与专业的情感连结程度。再次,对所学专业的情感认同使个体获得心理上的安全与情感愉悦满足会直接导致积极的行为动机和外显的行为效果,从而形成可持续性的专业认同。

  2.影响因素

  找出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是提升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水平关键。通过搜索的文献可以看出影响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水平主要受学校、社会、个人三个大方面因素的影响,高等教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影响因素也是如此。一是学校方面,比如导师、专业认识、专业课程、人才培养模式等等。(1)学者袁长林通过个案访谈的方法得出,导师具有比较丰富的研究经历与比较高的专业水平,经常指导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开展研究工作,学生对导师的喜好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认同水平。(2)刘旭指出因缺乏对该专业的专业属性的清晰认识导致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出现理论性与实践性并未相统一的问题,从而影响学生对该专业的认同。(3)学者萧琳指出现行的高等教育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质上是一种“本科化”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形式与本科雷同,科研训练不足和考核流于形式,阻碍着该专业教育质量的提高。(4)学者王艳表明“应试教育”在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中依然存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纯理论的教授、就业竞争的加剧造成很多学生不愿意投入到专业课的学习中降低了其对专业认同度的水平。二是社会方面,主要社会人才需求的狭隘观念。当今社会需要全方位的创新型人才,然而高等教育学的专业课程培养注重理论忽略了实践能力培养,再加上高等教育学的就业方向与其他专业相比更为单一、社会上对此专业的认识较少,使得高等教育学这种看似“没有专业”的专业失去了与其他专业公正的就业竞争机会。此外,社会人才选拔机制存在缺陷。

  比如看重学历而忽视能力,看重工作经验而忽视潜力,看重考试成绩而忽视素质,看重人才的录用而忽视人才的培养等等。高等教育学专业刚刚毕业的学生不是因为学历层次低而无法从事高校教育工作,就是因为经验缺乏而影响就业,还有的学生希望 考公务员 来改变命运,放弃专业课程的学习、以拿到学历为目的,专攻公务员考试等等,这些都使得高等教育学专业的学生降低了对其专业的认同度。三是学生个人方面,比如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专业了解、 自我评价 、 职业规划 等等。(1)学者袁长林通过访谈的方式了解到,一些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之所以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或者学习热情不高在于他们认为自己专业的价值不高,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对自己将来的工作帮助不大,更愿意把精力花在其他方面。(2)学者王艳表明,高等教育学专业的学生自身对所学专业的相关知识掌握匿乏,该专业成为了很多仅仅想要获得硕士学位又想短时间内投机取巧的学生的“避风港”,缺乏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入校后也不积极去增加对专业的认识,这种不积极的态度让部分学生的专业认同度普遍低。(3)李俊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并没有对自己职业进行规划的习惯,因此多数该专业学生并没有较强的增强专业能力的倾向,而是以获得学历为目的,从而降低了该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度。综上,学校、社会、个人三个方面在不同的具体方面、不同的程度上影响着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相比较于 其它 两方面因素,个人认为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个人方面的因素对该专业的认同度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自我评价、职业生涯的规划。较低的自我评价不仅会影响专业认同度,还会造成个人自卑心理,最终导致自己一事无成;过高的自我评价可以提高专业认同,但是会形成自负心理,影响成败。合理的自我评价不仅可以提升专业兴趣,还可增强对专业的了解,从而自信满满处理相关专业问题,拥有较高的专业认同。再者,完整、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提升专业认同的关键。

  学生做出一个符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它将是一切前进的动力,不仅可以提高专业兴趣、提升专业能力,提高专业认同,明确合理的职业规划还可以丰富学习生活、获得较高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王顶明,刘永存.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07(8).

  [2]李俊.N大学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调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3]萧琳.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6.

  [4]王艳.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生专业认同度调查研究———以庆西省为例[D].西北大学,2011.

  [5]刘旭.高等教育学的专业属性及其对人才培养的规定性[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

  [6]袁长林.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与社会支持、自我意识的关系研究[D].云南大学,2012.
  教育学的论文篇三:《试谈教育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若干问题》
  前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一些地区已经全面实行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制度改革,且对于改革工作来说,就是要将各级的责任落实到实际中,并由中央地方来共同承担,做好省级的统筹管理。

  一、目前教育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农村中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改革中的一条,从制定到实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它不仅可以提高会计监督效果,还能够有效提高共工作的效果,促进了财务上的监督。但是对于这一项监督管理制度来说,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一)增加了会计监督中的难度。就其实际来讲,由于会计人员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因此只能从财务制度的角度上出发,对凭证与手续等方面的合法性与完整性等进行审核,这样也就不能掌握好业务的实际情况,只是采用了相关的规定与办法来进行判断,并进行机械式的财会核算,这样也就对一些被精心包装后的“支出”难以识别。

  (二)收入不报账与体外循环。对于学校来说,所进行的财政拨款已经由财政部门直接划入到了教育会计核算中心中了。虽然控制好了这一源头,但是对于一些预算外的收入等却并没有纳入到会计核算中心核算中,出现了体外循环的现象。

  (三)会计信息质量不高。就目前的会计中心来说,只能够进行核算、管理及对校产明细账的登记等方面,但是在实际中,一些单位中的固定资产明细账却存在存在着众多的问题,如账实不符以及资产流失等现象。对于经费的使用部门来说,过于重视财政资金的运作,这样也就没有进行科学的管理。尤其是对于资产的后期控制来说,也没有有效的进行,这样也就出现了只核算不清查的现象,最终也就出现了信息失真的现象[2]。

  二、提高教育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 措施

  (一)加大审查的力度。针对体外循环与虚假发票来说,核算人员要对所要进行的核算业务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同时还要参与到核算单位的管理工作中去,明确各项收支项目等。且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还要对收入的来源进行重点审查,明确是否全部入账,避免发生不报账或是漏账等现象的发生。此外还要加强与相关部门之间的联系,以此来形成有效的管理方法,全面落实管理制度。

  (二)做好内外中的监控工作。要做好对固定资产进行的管理,制定出严格的资产范围,同时还要制定出有效的固定资产入账标准,以此来完善资产的审批制度。对于预算单位来说,还应当要最好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健全资产的保管制度,坚持做好固定资产的清查工作,以此来保证账面与实物上的一致性。此外还要制定出全面的资产清查制度,以此来及时对资产的变动情况进行跟踪与掌握。

  (三)做好自身的管理工作,避免出现形式化的管理。首先对于核算中心来说,要做好定期岗位的轮换。对于核算中心会计人员来说,如果处于固定的工作状态,那么就很容易与单位中的报账人员产生出工作之间的感情,这样在进行报账审核时,也就不可避免会出现情面上的问题。所以针对这一现象,就可以采用岗位的轮换制度,以此来避免出现人情关系。且对于核算中心的人员来说,在面对全新的核算单位时,就可以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要求来进行报账,这样也就增大了会计上的监督管理效果。其次,是要做好内部中的审计工作。在实际中可以将学校与核算中心共同纳入到检查的范围中去,同时还里可以对会计资料进行定期或是不定期的审计,这样也就规范了财务上的管理工作,对收支的行为也起到了约束的作用。此外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还要不断适应好会计核算形式的相关要求,在此基础上来对方式方法等进行调整,这样也就可以有效降低教育内部中的审计风险。最后,是要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的制度。对于核算中心来说,在进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相关的管理制度与要求,以此来保障会计核算的质量。此外还要不断健全相关的管理措施,对于出现错账等现象要严格追究其责任,通过以制度来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可以有效保证资金的运转。

  结语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