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关于新疆论文题目

2023-03-07 00:1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关于新疆论文题目

每天打开电脑打开网页都有一种特别魔幻的感觉。你曾经在儿时疯狂设想过的种种不靠谱的想法,总在某个阴暗的角落里被人当成是救国救民的大事在一本正经地讨论。比如牟其中老师的理想是,在喜马拉雅山上炸个五十公里的口子,引进南太平洋的暖风,把青藏高原变成鱼米之乡。后来葛优把这个段子弄到《不见不散》里了。当时电影院里人们笑得前仰后合——真敢想啊。

又比如——把渤海之水引到塔克拉玛干沙漠上。这是一些专家最近刚刚开研讨会后给出的建议,还言之凿凿说6年内即可实现。恐怕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海水在沿海地区引发的土地盐碱化尚未解决,假如海水到了内地,盐碱化只有更严重。而且由于新疆特殊的地形地貌,即便增加地表径流,也未必能够增加蒸发量。

蒸发量大,不等于降雨量大。当年在新疆腹地的湖比如说罗布泊,1942年时尚有3000平方公里水面,1972年以后干涸。罗布泊的面积够大,但也没能影响新疆的降雨量。罗布泊干涸在于塔里木河的的流入量急剧变小。整个塔里木河,水库有130多座,抽水泵站有400多个。这才是罗布泊消失的原因。

不是说没有地表径流,而是人为破坏了地表径流,导致水资源未被科学利用。新疆不是洪水多发区,建坝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发电。现在水少了,又酝酿从东部调水,这种思维不是解决问题的思维。犯了一个错误,不从根子上找原因,而是要再犯一个错误去弥补前一个错误的窟窿,无异于拆东墙补西墙。

大家可以想想看,偌大的一个中国地图上,南水北调中线和东线工程就是两个大渠,从丹江口和扬州调水到北京。如果再加一条引渤入新工程,又是一条大渠,而且与我国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基本特征相矛盾。从运输条件上看,势必消耗大量电能。专家说的利用落差以海水发电基本不可行,如果他们愿意看看涡轮机的构造,肯定后悔自己说出这样的话。

再来说淡化的事情。虽然中国的海水淡化技术已经很成熟,但每天依然只能生产大约50万吨的海水,主要用于沿海的工业企业,总量约占世界的百分之一。这个数字比较少,是因为淡化海水的定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并未形成。南水北调到京每吨水的成本已经10元左右,调来的淡水比本地地下水贵多了。北京前一阵子还在研究海水淡化入入京的问题,但淡化水比调水更贵,只好暂时搁置。新疆这个问题更复杂,调海水既有距离成本,又有淡化成本,只能是贵上加贵。

再者,渤海湾污染严重,是半封闭的海域,流动性很差,本来淡化成本就很高。世界上淡化水做得好的地方,基本都是在海水比较干净的地方淡化。如果把渤海海水调到新疆,淡化时产生的浓盐水,以新疆的排污净化体系而言,根本无法承受,成本又比上述分析更高。假如开放水价,那对用水居民和企业来说,算是个天文数字了。

专家们拍大腿拍脑袋的时候,心里基本上不算账,好多人都是张嘴就来,按照主办方规定的议题鼓掌通过,完全不考虑实际上的可行性。这种水平跟牟其中老师差别也就不大。什么给“长城贴瓷砖、给太平洋装栏杆、给赤道镶金边”的主意都能想出来。这种主意本来主要是去忽悠领导的,被媒体一报道,就变成忽悠人民了。广大人民群众一定不要被这一小撮的专家忽悠了。

新疆财经大学论文选题怎么选

经济学需要研究的学科和范围都非常广。
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参考如下:1、我国绿化工程监理微观环境分析。
2、知识产权对微观经济的作用机理研究。
3、外生驱动互联网消费增长的微观空间计量研究。
4、房地产市场反周期宏观调控政策绩效的微观探析。
5、劳动力成本上升对现代服务业企业升级的影响研究--基于微观企业财务层面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例。

写关于新疆的论文怎么写?有哪些类型的题目

新疆经济建设;新疆旅游业发展;新疆民族团结

《感恩祖国 建设新疆》为题的论文

  感恩祖国 建设新疆

  在新中国60周年华诞即将到来之际,自治区迎来了以“感恩伟大祖国,建设和谐新疆”为主题的第27个民族团结教育月。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广泛开展不忘党的恩情、不忘祖国的温暖、不忘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历程的教育,是当前贯彻落实中央统一部署,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

  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也肯定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强调正确的意识对社会进步的积极意义。作为主流的社会意识形态,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也是当前新疆各族人民迎接挑战、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新疆历史的宏伟画卷中,曾一次次写下爱国主义的光辉篇章。积淀至今的这种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和热爱,随着时代的发展焕发出新的光芒。

  感恩是什么?

  感恩是一种崇高的情感,集中反映了反哺之情和回报之心。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你才懂得去孝敬父母,去尊敬师长,你才会为伟大的祖国奉献一切,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才因此变得更加和谐。感恩与报恩紧密相连,有着因果关系。有感恩之心,才会有报恩之举;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才会将感恩化作充满爱意的行动。

  感恩知报的传统在我国古已有之,《诗经》里就有“投桃报李”之说,古语中还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等名言。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了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名垂青史,彪炳千秋。

  感恩是一种美德,体现了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伟大祖国关系的正确认识。

  正如德国大哲学家康德所说的,感恩是崇高的义务,我们反对功利主义的感恩,但是每个人必须怀有感恩的心态,珍惜别人给予自己的恩惠。

  在当前社会转型期,由于人们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出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不少人在享受祖国改革开放成果,共享社会文明、进步的同时,感恩意识却在逐渐淡漠与缺失,有的人甚至不懂得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在需要感恩的时候,却出现失语,毫无反应。那不是含蓄、内向,更不是持重,而是寡情薄义与违情悖礼。

  感恩的最高层次、至高境界是感恩伟大祖国。

  从亲情、友情、乡情,到对自己的祖国之情,感恩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感恩伟大祖国体现了人们对祖国母亲至高至纯、有恩必报的价值取向,是引导各族人民自我感化、激发爱国主义情感的有效形式,是锤炼报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的必由之路。

  感恩是反映历史和现实要求的一种民族文化。

  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自身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用这段经典之语来解读,感恩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民族文化。中华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与历史形成的这种感恩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传统的感恩价值观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之后,感恩文化就具有了更多时代精神的属性。

  普及感恩文化、重塑感恩精神,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更体现了以人为本、建设和谐新疆的时代发展要求。完成这样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

  二

  为什么要感恩伟大祖国?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历史和现实的对比中寻找答案。

  从“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封闭落后,到“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的翻身解放,再到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进程,开启了新疆发展的新纪元。

  站在历史的新坐标上,我们可以看到: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的新疆在告别封闭的同时,也摆脱了贫穷、落后,走向进步,走向富裕,走向和谐稳定。近60年来,天山南北用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诠释着祖国大家庭内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走向共同繁荣的必然趋势。

  新疆经济社会从未像现在这样充满朝气和活力。与伟大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同发展、共繁荣,新疆迈向全面小康的步伐走得如此自信、如此坚实。

  有数据为证:2008年,新疆生产总值达4203.41亿元,比1952年增长341.46倍;按可比价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166元提高到2008年的19893元,增长119.84倍。

  崛起的新疆,让世人刮目相看。有位西方学者甚至撰文评论说,由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存在,中国将成为21世纪亚洲的重要因素……“新疆经验”有潜力变成一种模式,证明亨廷顿的“文明冲突”之说是一个错误。

  曾在新疆师范大学留学过的吉尔吉斯斯坦的阿依别克说:“新疆真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我在这里了解到了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实在令我惊奇。”

  从来就没有无源之水。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着特定的因果条件。如果没有新中国的成立,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如果没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以及随后在“中国特色”方面与时俱进的探索,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和发展,如果没有祖国大家庭内从中央到各兄弟省区对新疆现代化建设的大力支援,你绝对难以想象新疆漫长的历史长河会在这一时段激荡起这样一朵朵精彩的浪花,会有这样一种一泻千里、势不可挡的迅猛发展。

  无论如何,祖国的繁荣昌盛是2100万新疆各族人民的福祉。祖国的繁荣昌盛使我们有底气有实力斩关夺隘,一路向前,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三

  怎么样感恩伟大祖国?答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要把感恩之情转化为报国之志、报国之行。

  仅有感恩的爱国激情是不够的。

  不仅要有赤诚于心的崇高精神,而且要有奉献于行的具体行动。对于任何一个普通的新疆人来说,这种精神的实质和行动的基本要求就是全力以赴地做好本职工作,立足岗位作贡献。各族干部群众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工作是报效祖国,大中小学生们在校园里好好学习是报效祖国,为祖国西北边防稳定尽责也是报效祖国。

  就每个个体而言,报国之行表现形式虽然各不相同,但只要情是真的,意是浓的,心是诚的,行动的目标方向一致,实际达到的效果也会是一致的。发奋图强,扎实工作,以最大的努力,干出最好的工作业绩,这就是我们对伟大祖国最好的回报。

  感恩伟大祖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把爱国激情转化为建设美好未来的动力,把新疆建设得更加繁荣富裕和谐。

  改革开放的巨轮在激流勇进30年之后,已全面驶入攻坚克难的“深水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复杂变化,面对矛盾凸显期和战略机遇期的复杂形势,破浪前行尤其需要毫不动摇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毫不动摇地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毫不动摇地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民族大团结,用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回报伟大祖国。

  我们坚信,用一颗感恩的心报效伟大祖国,使爱国主义转化为迎接挑战、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心和坚强行动,坚定不移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新疆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