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学术前沿论文

2023-03-07 00:1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学术前沿论文

学术前沿就是科学研究的新领域或者说尖端的问题。学术是指系统专门的学问,是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

探索新领域,主要是指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或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事关国计民生又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要有追求卓越的抱负。攻读博士学位不能仅为获一纸文凭,谋份职业,更不能只是为了发表几篇文章,而是为了获得真知、探求真理。

这样,就不会浮躁或贪恋眼前的功利,就能够甘于寂寞,潜心探索未知的新问题。其次,要有科学的态度与求实的精神。

博士学位论文所探讨的必须是经过认真准备、理性思考,并且与导师及相关学者充分交流后提出的理论上或实践中的一个真问题,是与个人的研究兴趣、研究条件相符合,通过努力可以完成的问题。再次,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人们自觉探究未知的意向与追求,表现在善于独立思考、标新立异,不迷信书本,不崇拜权威,敢于入冷门、辟蹊径。

此外,敢于探索未知新领域还需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勇于奉献的精神、敢于冒险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意志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维家论文入选全球计算机视觉顶会ECCV,AI技术已走在学术前沿

近日,被誉为全球计算机视觉三大顶级会议之一的ECCV 2022(European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发布了论文录用结果。 本届ECCV论文录用率不足20%, 其中,由云工业软件企业三维家图灵实验室与国内外顶尖高校合作撰写的论文——《通过强化学习解决室内场景相机定位问题(Towards Accurate Active Camera Localization)》成功入选!

01

三维家首次入围国际顶会 技术有望率先在家居场景落地

ECCV每两年举办一次,与CVPR和ICCV并驾齐驱,被称为国际计算机视觉领域三大会议。随着AI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视觉的研究和应用逐渐深入,每届ECCV的举行都会吸引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专家学者、研究机构及企业等投稿。

而今年ECCV 2022的总投稿数超过了8170篇,接近上一届的两倍,创下 历史 新高。其中有1629篇论文中选,录用率不足20%。

此次三维家入选的论文是与山东大学、北京大学、斯坦福大学、腾讯AI lab共同完成,论文中创造性地提出利用强化学习算法解决室内场景相机定位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优于当前最先进的马尔可夫定位方法,能有效提高在仿真场景中相机定位的精准度。

三维家图灵实验室负责人王胜表示,此次入选对于三维家来说是一次学术上的飞跃。在应用层面,该研究可以深度运用在智能设计领域,三维家旗下3D云设计等产品能加以应用和落地,呈现更真实、更优秀的视觉效果。

“在AI智能设计领域,三维家走到了世界学术最前沿。我们将利用这些最前沿的技术服务我们的用户。”王胜说到。

02

四大技术实验室 锻造三维家科研硬实力

近年来,在加快建设 科技 强国,实现高水平 科技 自立自强的战略方针下,越来越多的中国 科技 企业频频亮相国际学术顶会,让世界看见中国前沿 科技 力量的崛起。其中,三维家正逐渐走向台前,传递国产自研的云工业软件企业的信念与坚持。

创立于2013年,三维家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以一张“图纸”贯穿家居全产业链,通过3D云设计、3D云制造、数控系统三大工业软件矩阵,帮助家居企业、从业者实现门店营销、仿真设计、生产制造全流程一体化,为消费者带来“所思即所见、所见即所得”的家居消费体验。

工业软件是一条长期主义的道路,而技术引领需要长期的研发创新。据了解,三维家拥有数百人的技术研发团队,每年投入上亿元研发资金,并设立三大实验室——阿凡达实验室专注于3D渲染技术和XR新锐技术,图灵实验室深研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鲁班实验室则主攻云工业建模、云工业制造核心技术难题。

定位家居行业云工业软件服务商,三维家深刻认识到要改变传统制造业重硬轻软、长期依赖国外软件的现状,不能只停留在“纸上谈兵”。2020年,三维家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共建“先进制造联合实验室”,推动最新产研成果在家居行业落地应用。

合作很快就取得了成效——联合实验室以知名上市企业志邦家居为试验基地,三维家和中国科大算法团队通过深度学习志邦家居的业务流程,以软件技术优化材料算法,通过多订单混合排产使板材利用率提高2%以上,真正实现降本增效。

03

让更多技术人才走向台前 代表国产工业软件发声

为激发产研活力,三维家与国内顶尖院校、专家学者保持着频繁的学术交流。去年11月,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刘利刚教授,浙江大学冯结青教授、蔺宏伟教授等中国顶尖的应用数学、几何建模、计算机图形学领域专家学者走进三维家,与三维家研发团队深度交流,进行元宇宙下的建模技术探讨。

今年,三维家推出“元矩阵” 科技 计划——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顶尖学府建立更深入的链接,有望在学术交流、“产学研”合作上走得更远;与阿里云、华为云、英伟达NVIDIA等技术伙伴深化合作,让三维家在实时光追渲染、图形建模、虚拟仿真等底层技术上接连突破,构筑起坚不可摧的技术护城河。

三维家创始人、CEO蔡志森曾表示,希望把一直处于幕后的技术研发团队推向台前,向行业、学术圈发出三维家的声音。近年来,三维家技术团队频频在顶级 科技 峰会上“献出首秀”,分享技术成果。去年阿里云栖大会上,三维家3D产品负责人曹健、解决方案架构师、中科院博士周子超等均亮相发表演讲,介绍三维家在企业上云、产业数字化等方面的突破。

而在8月即将举行的QCon全球软件开发大会上,三维家技术研究院基础平台负责人陈江豪将以“webassembly技术背景下工业软件云上实战”的主题进行分享。同时,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图形学领域的“奥斯卡”CAD&CG大会、华为HC全链接大会、英伟达GTC China等峰会上,也将看到三维家的强势发声。

结语:

科技 创新的背后,是企业对前沿技术的 探索 、对商业模式的不断打磨,和对产业场景的落地应用,这需要有长期主义的坚持。三维家正在将论文研究、产学研合作成果、自研技术优势等优先应用在家居产业,让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XR、工业建模等技术能在更多商业场景中落地,为产业发展搭建起一条数字化的“高速路”。

张志鹏的学术论文

[1]张志鹏,深化我国农村市场化改革的策略,《社会科学》,2001年第8期。[2]高波、张志鹏,“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集群培育与南京市地点竞争力提升”,《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增刊。[3]高波、张志鹏,“文化与经济发展:一个文献评述”,《江海学刊》2004年第1期。[4]高波、张志鹏,“文化成本约束与企业文化选择”,《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F31《工业企业管理》2004年第5期全文转载。[5]高波、张志鹏,“文化资本:经济增长源泉的一种解释”,《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第10期“学术卡片”摘要转载。《新华文摘》2004年第24期 篇目辑览。《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1期转载4000字。[6]高波、张志鹏,“城市文化扩展与企业家精神形成”,《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增刊。[7]张志鹏,“中国缺少‘格林斯潘宏观调控’的产权基础”,《经济学消息报》2004年9月。[8]张志鹏,“经济学视野的宗教信仰市场”,《经济学消息报》2004年10月。[9]张志鹏,“基于企业文化认同的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现代管理科学》2005年3期。[10]张志鹏,“企业文化选择与资源配置:激励理论的一个新视角”,《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11]张志鹏,“剖析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几个伪问题”,《经济学消息报》2005年3月。[12]张志鹏,“马克思地租理论与我国农地制度改革”,《天府新论》2005年第5期。[13]张志鹏,“公司治理创新:从企业文化视角的解释”,《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7期。[14]张志鹏,“劳动市场行为理论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现代管理科学》2005第4期。[15]张志鹏,“文化价值观的经济学”,《学术前沿》2005年第3期。[16]张志鹏,“企业文化选择与资源配置的经济学分析”,《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17]高波、张志鹏,“文化约束与文化投资:对南京市民营企业成长的一种解读”,《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增刊。[18]高波、张志鹏,“文化成本:概念与范式”,《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19]和萍、张志鹏,“品牌的经济学分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20]张志鹏、王仕军,企业文化:从管理学走进经济学,《当代经济管理》2005年第4期。[21]高波、张志鹏,文化视角的企业理论:综合与发展,《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11期。[22]张志鹏,论企业家精神向企业文化的扩展,《管理研究》2006第2期。[23]张阳、张志鹏,基于中国传统管理文化的多元战略创新:机制、模式与路径,东方管理评论(第1辑),2007年3月,复旦大学出版社。[24]张志鹏,长三角创新之谜:基于文化资本视角的诠释,《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25]张志鹏,文化全球化与经济增长:趋同或分化,《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7期。[26]汪群、张志鹏 张阳,跨国文化战略: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重要竞争力,《经济导刊》2007年第8期。[27]张志鹏,觉醒、认同与合约的重订——读《第四次大觉醒及平等主义的未来》,《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第6期。[28]张志鹏、张耀文,城市转型、产业集聚与开发区发展战略选择,《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保增长、促转型”与南京跨越式发展高层论坛专辑。[29] 季红军、张志鹏、荆磊,信息化条件下陆军武器装备形成战斗力的路径探讨,《中国国防经济》,2010年第2期。[30]张志鹏,灵性资本:内涵、特征及其在转型期中国的作用,《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该文被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宗教》2010年第4期全文复印。[31] 张志鹏,不该忽视的经济周期常识,《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第3期。[32]孙建波、张志鹏,主动城市化: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依托,《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该文被《新华文摘》2010年第22期转摘。[33]张志鹏、张耀文,创意城市与城市发展的动态路径:南京的应用,《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专辑。[34]孙建波 张志鹏 ,反周期政策作用下的资产收益特征变化,《上海金融》,2010年第8期。[35]张志鹏,社会资本、宗教资本与传教策略—对宁夏基督宗教传播的一个解释,《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1]张志鹏,信仰均衡、制度环境与基督徒企业家的行为选择,第7届宗教社会科学研讨会论文,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0。[2] 张志鹏,哈耶克的宗教演化论及其对中国转型启示,The Six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Chinese Hayek Society,Hong Kong Shue Yan University,2010。[3] 张志鹏,基督宗教在宁夏的传播:阻力与策略,“边缘与多元:近代以来甘宁青地区的中西文化交流——以基督宗教的传播为中心”学术研讨会,兰州·兰州大学,2010。[4]张志鹏,转型期中国的灵性资本:源于本土还是全球?《第六届宗教社会科学研讨会》,2009,无锡。[5]张志鹏,宗教信仰与经济增长:如何解释中国奇迹?,中国宗教与社会高峰论坛暨第五届宗教社会科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8,北京。[6]张志鹏,竞争、代价与增长:对南京基督教团体的分析,第四届中国宗教社会科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7,上海。[7]张志鹏,发现信仰市场:从宗教经济学的一个启示,第三届宗教社会科学国际研讨会,2006,北京。[8]张志鹏,战略成功因素:对中国企业管理者认知的实证研究,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2006年研讨会,南京。 [1]在《中国民族报》开设“宗教变迁与经济发展系列随笔”,已撰写发表随笔102篇(每周1篇)。[2]在《上海证券报》发表财经评论9篇。 [1]张志鹏,家庭时间分配与教堂出席(Corry Azzi, Ronald Ehrenberg),《制度经济学研究》,2009年第3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