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宗璞红豆毕业论文

2023-03-06 19:2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宗璞红豆毕业论文

50年代的作家基本无法挣脱政治意识的束缚,无法跳出“爱情+革命”的枷锁,而宗璞的《红豆》却能够真正从爱情本身出发,真实地描写青年知识分子的真实情感生活,写出了丰富性和复杂性,反拨了传统的“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模式,体现了作家对爱情、对人性的一种关怀。

读宗璞的《红豆》,满眼的兰芷,宗璞在小说语言的运用中描摹真切、语言简约,纯净沉郁,以质朴无华的文字传达爱之深,痛之切的情思,真实而感人,字里行间充满雅韵逸致,文化气氛浓郁。

可以说宗璞是一位沐浴在西方艺术之中,又为中国传统文化所“化”过的知识性女作家。宗璞原名冯钟璞,祖籍河南唐河,生于北京。乃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幼承家学,抗战胜利次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后曾就职于中国文联及编辑部工作。又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正是有着这样特殊是文化气息,使她在后来的创作中流露出一种真实的创作风格。

她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成名作为1957年的短篇小说《红豆》,1953年毕业后,大部分时间在《世界文学》编辑部工作。新时期她开始大量发表作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三生石》(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蜗居》、《我是谁》等。1988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南渡记》,1996年由华艺出版社出版四卷本《宗璞文集》。近年来又抱病创作反映中华民族知识分子命运的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

世事纷争,岁月留下了一些难以忘却的记忆。当江玫不期然而面对那两颗色泽依旧“十分匀净而且鲜亮”的红豆时,一段不寻常的往事如潮般涌上心头。宗璞的《红豆》是运用倒叙的方式描写全国解放前夕女大学生江玫与银行家少爷齐虹之间的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恋爱故事,揭示了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艰辛而曲折的心灵历程。小说通过一个爱情悲剧,表达了一个在时代巨变面前如何选择自己道路和前途的人生命题。这篇作品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内涵与艺术激情,远远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爱情小说。它在短小的篇幅内可贵地表达了知识分子自己的叙事视角,虽然浮光掠影,却隐晦地表现出知识分子在大痛苦与大欢乐交织在一起的时代洪流中所面对的人生选择和内心矛盾,突现出作者在当时特殊年代对青年的爱情观和心理活动的人性关怀。

然而,《红豆》面世以来,由于当时读者对《红豆》理解的视角和主题的切入点不同,以及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等因素,造成了读者的解读产生了分歧,并且有许多纠缠不清的政治问题,在1958年“反右”的大风波中,难免受到严厉的批判。令人遗憾的是,生活在当时环境下的作家没有重视《红豆》发表后所引起的读者的注意和知识分子的共鸣与欣赏,而一味地站在政治的角度上看《红豆》。具体的说,《人民文学》10月号上刊登了孙秉富的《批判〈人民文学〉七月号上的几株毒草》和《这是什么样的革新——本刊编辑部整理》两篇文章,无疑将《红豆》一棍子打进了死胡同。孙在文中明确指出“小说《红豆》也是一株莠草,受了党的六年教育的女主人公江玫在回忆她过去的那个极端仇视人民革命,在解放前夕怆惶逃往美国的贵族大学生的时候,是多么惋惜,怅惘和悲痛。”让人更加痛心的是,1958年7月,北大海燕文学社召开了题为“《红豆》问题在哪里?”的座谈会更把《红豆》往死里送。几乎全部与会者都义无返顾或者言不由衷地判定《红豆》是一个宣扬小资产阶级恋爱至上,暴露了作者思想改造不彻底的坏作品。

其实,为什么会出现当时这种恶劣的批判情况,应该是当时的作家在“双百”方针提出来的一个历史性的错误理解。结合当时作家的革命心理,我们不难发现,主要是当时的作家将“文艺为社会服务”错误理解为“文艺为政治服务”,然后片面地强调政治的重要性,演绎着“文艺为社会——社会为政治”的怪圈。谢冕先生曾说:“中国特有的社会忧患总是抑制文学的纯美倾向和它的多种价值,总是驱使它向着贴近中国现实以求有助于改变中国生存处境的社会功利方向。”整体上说,当时文艺界存在的目的就是歌颂无产阶级英雄的纷纷涌现,而不是为探索人性奥秘、表达真情实感,挖掘并感染人性中真切存在的爱情、亲情等元素。所以出现了这种政治意识形态深刻影响创作主体的荒诞现象,并在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中泛滥成灾。有些文章尖锐地指出:“这篇小说特别突出的陈旧恋情的痛苦回忆,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值得党的工作者江玫如此痛苦的怀念?”这些指责完全歪曲了文本误读了作家,是毫无道理的恶意攻击,在今天看来是极为荒谬可笑的。事实上,当时许多作家仍然没有跳出“爱情+革命”的枷锁,而宗璞却能够正视现实,正视具体的人生,写出了江玫、齐虹这样生活在充满了复杂矛盾是世界中活生生的人,真切而生动。

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主人公江玫与齐虹从相识,相恋到最后决裂分手的全过程。幻想、期待、甜蜜、痛苦、矛盾、悲伤……这一系列丰富的心理活动,在爱情和革命两条线索的交错发展下,小说真实而令人信服地记录下江玫性格与心灵的清晰脉络。拨开纷扰的爱情雾霭,透露出的正是主人公热诚而透明的心,江玫的信仰与追求,也是祖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那个生机勃勃、孕满希望的年代里一代人拥有的共同的真诚信念,符合一代青年知识分子从迷惘到觉醒、软弱到坚强的思想感情发展逻辑。不但揭示了“爱情为革命服务”的主题,而且显示了人的本性和感情的丰富和复杂性。

其实作家宗璞在真实地将这对恋人恋爱中的欢乐、痛苦、缠绵描写得细致入微,感人肺腑的同时,就是要激起当时在爱情上的种种正确观念的产生。让这种对爱情如泣如诉的抒写能够在那个以歌颂为主的“文学独白”的年代绽放光彩,让更多的人特别的作家更多地去思考人的思想,人的内心活动,以及人的价值观念等因素,让中国的文艺界多生产一些具有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的作品。可以说《红豆》是一篇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小说,它不仅讲述一个爱情故事,而且表达了一种爱情观念。所以小说中齐虹与江玫的三次冲突中表现出来的“凶残”本质,可以理解为青年人对爱情的痴迷、深情。

可以肯定,宗璞的《红豆》是一部真真切切的爱情小说,它通过江玫与齐虹的一场恋爱表明了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爱情观念。同时,作品中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深刻刻画也正表明了《红豆》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人性关怀和人文精神的痕迹,这是一种文艺界真实美的启明星。

《宗璞·红豆》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文学名作《宗璞·红豆》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作者简介 (见 “丁香结”条)

内容概要 江玫在X大学校园走着,想起6年前她走着这条路离开学校,走上革命的工作岗位。6年后作为校党委新派来的干部回到这里,回到西楼,当年是学生宿舍,现已作了单身女教职员宿舍。传达室老赵高兴的领江玫去她的房间,非常凑巧,还是她当学生时住的那间房。这房间还是老样子,只是少了一张床。江玫的眼光落到墙上嵌着的一个耶稣受难像上,好像是有一个看不见的拳头,重重地打了江玫一下。她怔了一会儿,用力一揿耶稣的右手,那十字架好像一扇门一样打开了。墙上露出一个小洞,江玫用手指箝出了一个小小的有象牙托子的黑丝绒盒子。她用发颤的手揭开了盒盖。盒中露出来血点儿似的两粒红豆,镶在一个银丝编成的指环上。江玫拿起这两粒红豆,往事像一层烟雾从心里升了起来。那是8年前的事了。江玫刚20岁,上大学二年级。1948年正是动荡不安、翻天覆地的一年。新年后的一天,江玫从练琴室走出来,浓密的雪花安安静静地下着,江玫伸出手想去弹动那雪白的树枝,又不好意思地缩回来,按了按头上母亲给她的旧发夹,那是用黑白两色发亮的小珠串成的,还托着两粒红豆,她的新同屋物理系的肖素说好看。在这寂静的道路上,一个年轻人正急速向练琴室走来。他身材修长,半低着头,眼睛看着自己前面三尺的地方。也许是江玫身上活泼的气氛,脸上鲜亮的颜色搅乱了他。他抬起头来看了她一眼。江玫看见他有一张清秀的象牙色的脸,长长的眼睛,有一种迷惘的做梦的神气。江玫想,这个人虽然抬起头来,但是一定没有看见我。不知为什么,这个念头使她觉得很遗憾。晚上,她的同屋肖素给她一本名为“方生未死之间”的小书,这本书中的道理,把江玫带进了一个新的天地。江玫5岁时,大学教授的父亲突然去世,她是在母亲的尽力遮蔽下过着较平静的日子,她从母亲那里承袭了一种与世隔绝般的清高。她还是每天去弹琴,天天碰见那个年轻人,他叫齐虹,是肖素一个班的。有一天,江玫总也练不好贝多芬的《月光曲》,心里烦躁,就提前结束了。一出来就看见齐虹站在门口。他神色非常柔和,让江玫看他的示范。齐虹神采飞扬,目光清澈,仿佛现实这时才在他眼前打开。江玫惊奇地想到“学物理的,弹一手好钢琴,那神色多么奇怪。”练完琴,他们开始了第一次的散步。就这样,散步成了经常的事。只要晚上江玫是一个人从图书馆出来,身后也总是出现齐虹修长的身影,总会听到温柔的一声“江玫”。一个礼拜天,江玫第一次没有回家,她和齐虹去颐和园。他们一路赞叹着春天和生命,来到玉带桥旁。江玫满心欢喜地向桥洞下跑去,她笑着想摸一摸那湖水。齐虹几步就追上了她,正好在最低的一层石阶上把她抱住。“我救了你的命,知道么?小姑娘,你是我的。”“我是你的。”江玫觉得世界上什么都不存在了。她靠在齐虹胸前,觉得这样撼人的幸福渗透了他们。江玫抬起她那双会笑的眼睛悄声对齐虹说:“咱们最好去住在一个没有人的岛上,四面是茫茫的大海,只有你是唯一的人——”齐虹快乐地喊了一声,“那我真愿意!我恨人类! 只除了你!”对于江玫来说,正由于深切的爱,才想到这样的念头,她不懂齐虹为什么要联想到恨,未免有些诧异地望着他。她在齐虹光亮的眼睛里感到了热情,但在热情后面却有一些冰冷的东西,使她发抖。江玫温柔的衰弱的母亲不大喜欢齐虹。母亲忧愁地微笑着,说他是聪明极了,也称得起漂亮,但他性格中似乎少些什么?究竟少些什么,母亲也说不出。肖素也严肃地劝告江玫: “你是一个好女孩,虽然天地窄小,却纯洁善良。齐虹憎恨人,他认为无论什么人彼此都是互相利用。他有的是疯狂的占有的爱,事实上他爱的还是自己。”江玫虽然感到她和齐虹在很多地方的看法永远也不会一致,但她忍受不了肖素这么批评她爱的人。另一个星期天,江玫没有回家,她答应肖素帮助编壁报。齐虹约她去春游,江玫抽不出时间。齐虹便拦住她,不让她出去办刊。争执中,江玫头中的发夹掉地上让齐虹踩碎了。江玫觉得自己整个的灵魂正像那个发夹一样给压碎了。齐虹捡起那两粒红豆,答应江玫以后绝不再惹她生气。以后这两粒红豆就被装在一个精致的盒子里面,放在耶稣像后面的小洞里了。那小洞是齐虹偶然发现的。那一次争吵以后,齐虹和江玫并不是再也不,而是把争吵、哭泣变成了爱情中的一部分。齐虹反对江玫跟肖素在一起搞什么游行、朗诵、张贴标语。肖素被逮捕了,母亲这才告诉江玫,15年前,她的父亲也是这样不明不白地再也没有回来,那些人说他思想有毛病。父亲是真正屈死的,江玫和母亲抱头痛哭,仿佛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支持她走自己选择的路。局势越来越乱,身为大银行家的齐虹的父亲,初秋就带着全家飞往美国了,只有齐虹一个人留在北京。齐虹在等江玫回心转意,他根本不相信江玫会不跟他去美国。1948年冬天,北京已经到了解放的前夕。齐虹家里几乎是一天一封电报催他走,并且代他订了飞机座位。那时江玫为即将到来的解放感到兴奋,而同时,她和齐虹那注定了无可挽回的分别啮咬着她的心。一天,齐虹直到晚上还没露面。江玫忽然想到很可能他已经走了,这想法差点让江玫哭出声来。她勉强回到自己的宿舍,却看见齐虹正焦急地在房中等她。他是来带她一起走的,江玫还是坚决留下来。齐虹看着她的眼睛,还是那亮得奇怪的火光。他叹了一口气,“好,那么,送我下楼吧。”江玫温柔地代他系好围巾,拉好了大衣领子,一言不发,送他下楼。纷飞的雪花在夜里飘荡。他们一出楼门,马上开过来一辆小汽车。从车里跳出一个魁梧的司机。齐虹对司机摇摇手,把江玫领到路灯下,看着她,摇头说:“我原来预备抢你走的。我预备了车,飞机票也买好了。不过我看出来,那样做,你会恨我一辈子。”他拿出一张飞机票,也许他还希望江玫会忽然同意跟他走,迟疑了一下,然后把它撕成几瓣。碎纸片混在飞舞的雪花中,不见了。“再见!我的玫。我的女诗人!我的女革命家!”他最后几句话,语气非常尖刻。江玫看见他的脸因为痛苦而变了形,他的眼睛红肿,嘴唇出血,脸上充满了烦躁和不安。江玫忽然想起,第一次看见他时,他脸上那种漠不关心,什么都看不见的神气。江玫想说点什么,但说不出来,好像有千把刀子插在喉头。她心里想:“我要撑过这一分钟,无论如何要撑过这一分钟。”她觉得齐虹冰凉的嘴唇落在她的额上,然后汽车响了起来。周围只剩下一片白,天旋地转的白,淹没了一切的白——她最后对齐虹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不后悔”。江玫果然没有后悔。那时称她革命家是一种讽刺,这时的她已经成长为一个党的工作者了。外面的雪还在下着。江玫手里握着的红豆已经被泪水滴湿了。

作品鉴赏 宗璞的《红豆》发表之时,正值1957年反右斗争开始之际。《红豆》被当作宣扬资产阶级恋爱观点、表现资产阶级“人情味”的毒草,受到批判,并被作为文学上修正主义思潮的例证。批判者认为,《人民文学》居然向读者推荐《红豆》这样的毒草,实际上是对文艺上的反党逆流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红豆》被口诛笔伐的年代掩埋了,作者也被迫放下手中的笔。只有当年读过这篇小说的人们,还记得它的美好。当20多年后的1979年,《红豆》作为“重放的鲜花”之一重新出版时,它赢得了众多新老读者的喜爱和好评。《红豆》这篇小说就像书中女主人公江玫手中握着的红豆一样,依然那么鲜亮,散发着不可磨灭的艺术感染力。小说在政治倾向上是积极向上的,作者用赞美的笔调写了肖素和江玫这些青年学生对革命事业的热爱和向往,歌颂了他们在新中国诞生前夕,为彻底推翻国民党腐朽、末落的统治所从事的学生运动。通过江玫与齐虹的爱情悲剧,用艺术的手段表明了爱情也是有阶级性的,它受现实生活中政治立场和人生观的制约。尤其是当它处在一个特殊的政治环境之中,当双方的爱和理想不能统一,发生冲突时,必然会产生矛盾、痛苦甚至造成爱的破灭。作者将这段爱情放在一个非常的时期去描写它的滋生和破灭,目的就是要说明,爱情并不是可以包容一切、替代一切、支配一切的,恋爱中的情侣并非生活在世外桃园之中,势必会受到现实中各种因素的影响。江玫和齐虹的爱情,在起初,是弃满了浪漫色彩的。共同的爱好和互相的倾慕使他们走到了一起。他们心中只有爱、有诗、有音乐。他们眼中只有双方脸上的光彩和热情。他们像一切热恋中的情侣一样,觉得周围世界是那么美好。宗璞的文笔那么优美、抒情,把江玫和齐虹的初恋渲染得如诗如画如歌。但是人毕竟不能脱离社会,脱离现实。江玫受到肖素革命思想的影响,受到学校里迎接解放的气氛的感召,知道了父亲含冤而死的真相,她的思想逐渐发生了变化,再也不是原来那个清高得像从另一个世界上来的单纯姑娘了。她懂得了要为大家脱离苦难,过上真正的新生活而奋斗的道理。她积极的投入到这个行列之中。她的变化引起了和齐虹间的分歧和争吵。齐虹认为人活着就是为自己。他憎恨人类,觉得无论什么人都是互相利用。他要属于他的爱情一切都服从他,像一个生活在梦里的人一样,除了物理、音乐和爱情,其它的事情都不关心。江玫和齐虹是有着不同的人生观,走在不同道路上的两个人,如果说由这些不同的分歧引起争吵是隐藏着的炸药,他们彼此难以割舍的爱情仍然把他们维系在一起的话;那么导致他们分裂的原因则是导火索,当江玫面临着人生重大抉择的路口:是跟着齐虹去美国,享受安宁、富裕的生活,享受爱的温馨和甜蜜。还是留在国内,留在革命的队伍中,留在母亲的身边,为自己的信仰和理想奋斗。江玫的抉择是痛苦的,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感人至深地描述了江玫复杂的内心世界,也许正因为这种复杂,才被称为资产阶级“人情味”吧?江玫对齐虹的爱没有变,虽然他们有那么多的不同。但她永不会忘掉这个闯入她的生命中的男子,除非她死。正因为这样刻骨铭心的爱恋,才使得她的选择格外的艰难,格外的痛苦,她要忍受难以抗拒的爱的诱惑,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毅力!作者正是通过这样复杂的心理活动,通过这一抉择的艰难,烘托出女主人公对革命事业的向往,对革命即将成功的盼望。她失掉了生命中至为宝贵的爱情,却从革命工作中焕发了新的热情。从作者的笔下,我们感受到了她们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对党的事业,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挚爱之情,他们是那么的坚定,那么的执著,付出了那么多的代价。爱是美丽的,也是痛苦的; 爱的故事也正因了这中间的痛苦而越发显得美丽动人。

宗璞《红豆》齐虹的人物形象分析

齐虹,出身于富裕之家,父亲是银行家。他温文尔雅,有一张清秀的象牙白色的脸,具有艺术家气质,不但熟谙苏轼、莎士比亚的经典爱情诗句,而且通晓音乐。

另一方面,他憎恨人类,厌恶现实世界,醉心于物理和音乐,极度以自我为中心。他有的是疯狂占有的爱,当意识到自己无法独占江玫,而且正逐渐失去江玫时,他变得暴躁易怒,不通情理。

齐虹有着宁静淡泊的处世态度,在那个要人放弃尊严在伪造的“神”面前下跪的时代,他不管任何斗争,只是一心做自己喜欢的事:爱自己喜欢的人,听喜欢的音乐,看喜欢的书籍。人生最幸福的境界莫过于此了,宠辱不惊,相忘于江湖。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作家宗璞从大学开始创作小说,1950年后以她感到文学的范围越来越窄,只能写工农,而且有模式。她认为与其写一些公式化的东西,不如不写。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后,她觉得可以依个人意愿写东西了。

于是,结合平素的所见所感,她以自己熟悉的知识分子和校园生活为题材,创作小说来表现知识分子在时代巨变的十字路口的内心搏斗。在当年的年底,她完成了小说《红豆》。

作品赏析

作者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象征、隐喻等手法。例如,小说以“粉红色的夹竹桃”作为江玫安稳生活的比喻,在遭受爱情磨难,眼见母亲病重,得知好友被捕,发现父亲之死的真相后,她平静的生活彻底粉碎,这时“借着闪电的惨白的光辉煌,看见窗外阶上夹竹桃被风刮到阶下”。

“小鸟儿”,是萧素给江玫取的绰号,带有追寻人生方向的喻意,小鸟飞出粉红色夹竹桃的过程,便是她从不谙世事的大学生到成熟的革命工作者的成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红豆

宗璞的《红豆》解析谁能告诉我啊?

作品通过大学生江玫与齐虹由于生活态度和政治立场的分歧而导致的爱情悲剧,讲述的却是一个在时代巨变面前知识分子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的故事。爱情虽然是故事内容的主要承担,但并不是作品的主题。作家要想表现的就是这种人生在“十字路口的搏斗”。世事纷争,岁月留下了一些难以忘却的记忆。当江玫不期然而面对那两颗色泽依旧“十分匀净而且鲜亮”的红豆时,一段不寻常的往事如潮般涌上心头。宗璞的《红豆》是运用倒叙的方式描写全国解放前夕女大学生江玫与银行家少爷齐虹之间的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恋爱故事,揭示了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艰辛而曲折的心灵历程。小说通过一个爱情悲剧,表达了一个在时代巨变面前如何选择自己道路和前途的人生命题。这篇作品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内涵与艺术激情,远远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爱情小说。它在短小的篇幅内可贵地表达了知识分子自己的叙事视角,虽然浮光掠影,却隐晦地表现出知识分子在大痛苦与大欢乐交织在一起的时代洪流中所面对的人生选择和内心矛盾,突现出作者在当时特殊年代对青年的爱情观和心理活动的人性关怀。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