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寺庙毕业论文

2023-03-06 13:2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寺庙毕业论文

藏传佛教,又称为喇嘛教,是指传入西藏的佛教分支。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佛教三大体系。藏传佛教是以大乘佛教为主,其下又可分成密教与显教传承。虽然藏传佛教中并没有小乘佛教传承,但是说一切有部及经量部对藏传佛教的形成,仍有很深远的影响。

藏传佛教始于松赞干布时期,自寂护论师传入大乘佛教及随瑜伽行自续派,莲花生大师来到西藏,制服了外道(苯教),逐渐建立了密教的基础,此一时期称为前弘期。此后经过朗达玛灭佛的波折,佛教经过灭佛运动的破坏后重新振兴,并逐渐形成了宁玛、噶举、噶当、萨迦、格鲁、觉囊等各派的传承,此一时期称为后弘期。在宗喀巴大师创格鲁派,成为藏传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现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近现代,藏传佛教逐渐流传到世界各地。
中国藏传佛教开始於西元七世纪中叶。当时西藏的松赞干布藏王,在他的两个妻子,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尔毗俱底公主(藏名尺尊或赤尊公主)共同的影响下皈依了佛教。他派遣大臣端美三菩提等十六人到印度学习梵文和佛经,回来後创造了藏语文字并开始翻译了一些佛经,到了八世纪中叶藏王赤松德赞迎请寂护大师及弟子莲花戒入藏,逐渐奠定藏传佛教的基础,但此时仍有许多人反对。後寂护大师返印,敦请莲华生大士由印度入藏,传入密宗,折服了原来盛行的苯教,佛教於是得到了弘扬。

寂护与莲华生大士入藏之後,首先建立了桑耶寺,度僧出家,成立僧伽,并请译师从梵文翻译大批佛典,同时也从汉文翻译一些佛经,据现存的登嘎尔目录(布敦认为是赤松德赞王府所编),当时译出的大小显密经律论有738种(内从汉文转译的32种),故当时佛教流传是很兴盛的。莲华生大师另一个重要的贡献,是他吸取了许多西藏传有的传统与信仰的元素,加入印度佛教之中,使得佛教信仰得与在西藏生根,建立了独特的藏传佛教风格。

当时唐朝禅师摩诃衍(Mahayana),藏文称其为「和尚」(Hva-san)或「大乘和尚」(Mahāyāna Hva-san)入藏宏扬禅宗,後与莲花戒辩论失败,赤松德赞下令不得再修顿门法[1]。因为西藏王室刻意压抑汉传佛教的影响力,使得汉传佛教无法进入西藏。但是在西藏固有的大圆满、大手印传承中,仍然可以看出它受到汉传佛教影响的痕迹。
在九世纪中叶,西藏佛教曾一度遭到破坏,即朗达玛灭佛,曾有一段时间(公元842-978年)佛教沉寂了。後来由西康地区再度传入,藏传佛教又得复甦。在朗达玛灭佛後,因经典散失,开始有人发掘编辑旧有保留的佛经,称为伏藏,根据前弘期旧译经典及伏藏所建立的教派称为宁玛派,又称旧派。而在朗达玛灭佛之後,重新由印度取回重译的经典,称新译。西藏史上称朗达玛灭法之前为前弘期,之後由大译师仁钦桑波重兴的佛教为後弘期。此後印度的佛教学者,特别是遭遇变乱时期的那烂陀寺、超岩寺等的学者,(印度比哈尔邦省的佛教各大寺庙在1203年被入侵军全部毁坏),很多人前往西藏取经,传译事业因而兴盛,著名的译师有马尔巴等人。

十一世纪时有孟加拉佛教大师阿底峡尊者入藏(1042年),又大弘佛法,重建僧伽,传播中观应成派大义,同时藏族比丘仁钦桑波(宝贤)等翻译了很多的经论。

印度传入西藏的佛学,主要的称五大部,就是『因明』,『戒律』,『俱舍』,『中观』,『现观庄严论』。藏文大藏经(包括《甘珠尔》和《丹珠尔》)近六千部中绝大多数是直接由梵文翻译的,少数是从汉文转译的,因此,印度後期佛教的论著丰富保存在藏文大藏经裏,尤其是因明、声明、医方明等论著数量庞大,这些译著都非常重要。

喇嘛教传播的另一高潮是在明神宗时代,俺答汗与索南嘉措在青海仰华寺见面殿下在蒙古传播的种子,蒙古源流说,俺答汗的从孙切尽皇台吉是第一位信仰喇嘛教的皇族,到十七世纪中几乎所有蒙古人已信仰喇嘛教

平面设计毕业论文----寺庙视觉形象方面

多看点这方面的书,我也在写毕业论文,<谈广告形象设计>,发现很难写,有机会我们可以讨论一下.

我大四快毕业了,论文题发下来了,是《宗教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该从哪些方面着笔呢?

1000年前的世界的社会你选择何种宗教对其生活方式也是一种选择当时的宗教对人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也内涵。而现在宗教对于人类的影响已没有如此大的地步,现在似乎已经变成了一种生活的附属品了。特别是在中国这个从来没有形成过祭祀阶级的国度来说更是成为了一种没有多少实际意义消遣。本文重要探讨旅游对宗教文化的影响。
那宗教又是什么呢?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虚幻的反映,要求人们信仰上帝、神道、精灵、因果报应等,把希望寄托于所谓天国或来世。据1996年的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宗教信徒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四。其中,世界三大宗教的信徒人数为:基督教徒19.55亿,占世界人口的33.7%;伊斯兰教徒11.27亿,占世界人口的19.4%;佛教徒3.11亿,占世界人口的6%。其他传统宗教的信徒人数占前几位的是:印度教徒7.93亿;犹太教徒1385.8万;锡克教徒约1700万。另外,各类新兴宗教信徒1.23亿。
另据一份最新统计资料,估算至2001年,世界人口61.28亿,其中基督教徒20.24亿,伊斯兰教徒12.13亿,佛教徒3.63亿,印度教徒8.23亿,犹太教徒1455.2万,锡克教徒约2368万,各类新兴宗教信徒1.03亿。
那旅游又是什么呢?旅游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现代旅游是一种大规模的各种文化的交流。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新的旅游市场的开拓,吸引了更多的客人前来游览、朝圣和学术考察交流,这些都有利于宗教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发展,对宗教文物古迹也起着保护、修缮的作用。
发展旅游业,就要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其中对宗教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是过去和今后的重要任务。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落实及有关文物保护法规的颁布执行,许多宗教文物古迹都得到了恢复和维修。如承德避暑山庄、敦煌莫高窟等都置于国家的保护之下;云南的筇竹寺、承德的外八庙、北京的潭柘寺等也修缮一新;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的泉州也被列为中国第一批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许多宗教组织恢复了活动,宗教文化遗产得以整理、传播,文物古迹也得到保护和修缮,重现昔日的风采。由于党和人民政府有关政策的贯彻落实,许多濒临消失或年久失修的宗教文物古迹得以保护和修复,重新发挥了作用,而旅游业的发展,也迫切要求对宗教文物古迹进行保护和开发,经过恢复和修缮的宗教。文化遗产如寺庙宫观,使游客可以身临其境,欣赏各种宗教的文化艺术,增长各种宗教知识,使宗教这一人类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传播。而随着海外各种宗教旅游团的到来,为中外宗教界人士提供了许多加强联系互相交流的机会,对宗教文化的传播和学术研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另外,随着信徒和游客的不断增多,许多人捐赠钱款,为宗教文物古迹的保护和维修提供了大量的资金。
当然,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宗教文化不只是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由于旅游人数的增多,带来了一些人为的破坏和环境污染,如游客在宗教旅游区内乱涂乱刻乱扔东西,大声喧哗,破坏了宗教名胜古迹独有的宁静和超凡的气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也会给宗教文物古迹造成一定的损害。如峨嵋山金顶,198l年旺季时游客蜂涌而上,一些年轻人竞劈床板,扯草垫来烤火;食堂的饭碗也被搞得一个不剩,三天之内,仅金顶一处就造成直接损失一万元。游客造成的火灾使峨嵋金顶被焚于一炬。再如驰名中外的佛教石窟敦煌壁画也由于人数的大量增多,游客的呼吸和汗水所起的化学作用而引起大量剥落,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由此可见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宗教文化遗产不只是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如何防止和消除这些不利的东西,是我们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有的宗教名胜古迹已制定出相应的保护条例,如在宗教旅游区范围内禁止乱扔乱涂乱刻行为;禁止游客烧烤、野炊、砍伐树木;禁止燃放爆竹、烟花;禁止对各种宗教雕塑、壁画摄影;限制游客人数等等都起到了较好的效果。总之,不能"保"了旅游,而"丢"了宗教文化遗产。
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宗教文化的继承、传播、交流和研究都起到促进的作用。旅游活动是人们需求层次提高的一种表现,能满足人们求知的需要,通过旅游可以增长人们的宗教文化知识,陶冶性情、修心养性。到宗教名胜古迹的人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不仅有一般游客,更有朝圣者、宗教信徒和专家学者。因此旅游活动的发展也是人们传播了解、探讨和研究宗教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如古代的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播佛教,明代外国传教土利玛窦来华传播基督教。现代旅游更是一座沟通各种宗教文化交流、研究的桥梁。如来华的游客中,就有大量的宗教信徒、朝圣者和专家学者;有的更组成了宗教文化考察团,而国际上还有专事宗教旅游的旅行社。1991年年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活动,他们所到之处,就提出对宗教名胜考察和学术交流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国际上最新的宗教文化信息。通过游览、考察和研讨等活动,促进了各国各地宗教文化的交流和研究。
再者,旅游活动的发展也使得一些宗教节日、仪式、用品、教规、音乐和饮食逐渐地传播开来为人们所熟知和接受。当然,旅游活动的发展对宗教文化也有一些冲击,如一些宗教独有的教规、仪式等慢馒地失去了神秘感和特性,有的甚至变成一种纯商业性的娱乐活动。
最后,宗教文化遗产的开发,不仅抢救继承人类的传统文化,而且开辟了人文旅游景观,应该注意的是:宗教文物古迹的保护维修如不与旅游活动的开发相结合,最终只能是“保”了宗教文物,“丢”了旅游,宗教文化、“国之瑰宝”也无法为国家创造出新的财富、发挥应有的作用,宗教文化本身也无法得到广泛的传播和交流。中外成功的实践经验证明:宗教文化的继承、保护和传播离不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也有赖于宗教文化遗产这一宝贵的资源。如西藏拉萨和青海西宁的佛教寺院其规模之大、价值之高是少有的,然而由于地处青藏高原,气候、交通等条件的限制,使得游客无法大量出入,难以领略藏传佛教独有的风采;再如泉州这座“世界宗教博物馆”,其宗教种类齐全是国内罕见的。佛教影响力最大,有“泉南佛国”之称;保存着全国最为古老的伊斯兰教寺--清净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摩尼教遗址--草庵;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老君岩;此外还有印度教、婆罗门教的珍贵文物,这些丰富的宗教文化遗产,使得泉州被列为国务院公布的全国第一批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十多年来泉州开发这些资源,发展旅游业并使之成为本地经济的支柱产业,既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也引起了不少宗教信徒、专家学者的兴趣,从而促进了泉州与外界在宗教文化方面的交流和研究。如近年来先后举办了“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讨论会及在泉州的宗教史迹考察活动、中国泉州南少林武术节和泉州南少林学术研讨会、伊斯兰教文化与泉州学术研讨会等等,不仅有利于宗教文化的传播、交流和研究,而且吸引了大量的海内外游客,促进了本地旅游业的发展。总而言之,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是密切的,是互相结合、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
宗教对未来的世界影响也许会越来越少,相反其他事物对其影响反到会越来越大。也许宗教只是人类在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的阶段行产物吧。希望宗教以后不要完全成为旅游或其他事物的附属品。

《金阁寺》的心理学探析论文

《金阁寺》并非单纯的虚构 ,实有其原型本事。这部成长小说 ,表达了作者的美学观 ,特别是作者受希腊思想尤其是日本禅文化影响之下的成长观、人生观。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金阁寺》的心理学探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金阁寺》的心理学探析全文如下:

[摘要] 《金阁寺》是一部描写细腻入微的心理小说,就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变迁来说,折射出许多有价值有意义的心理学问题。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作为切入点,论说三岛由纪夫创作《金阁寺》的潜在意图和小说中人物的无意识心理,并将其上升到整个人类无意识的层面,具有一定的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 三 岛由纪夫 《金阁寺》 自卑情结

《金阁寺》是三岛由纪夫的代表作之一,奥野健男也曾直言这部小说代表了三岛由纪夫文学创作的最高水平,也是三岛美学的集大成之作。在笔者看来,这部作品不仅昭示了三岛由纪夫的美学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他潜意识的自卑心理。奥地利心理哲学家阿德勒认为,人是天生自卑的,因为人刚生下来是弱小、卑微、无力的,需要完全依赖成人。在这样的成长过程中,人随时都体验着自卑。但是,正是自卑促使人们去努力克服自卑,追求成功和优越,所以自卑从某种程度上成为人格发展完善的动力。但若被自卑所压倒,则会产生自卑情绪,导致神经症人格,抑郁、悲观、消沉,甚至以畸形的形式如暴虐、嫉妒、自欺欺人等方式表现出来,由此上升为“自卑情结”。简而言之,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对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出现的就是自卑情结。” 这是潜伏于人类内心无意识的精神暗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三岛由纪夫的人生就是这样一条从自卑到超越自卑的轨迹,他的代表作《金阁寺》中的主人公就是表现作者生与死、哀与乐的载体。众所周知,诗是最能表达作者内心情感的一种文体,而战后日本最具影响力的文学评论家小林秀雄就曾怀疑《金阁寺》并不是小说,而是一首诗,因为作家在文中过于直露地坦白了自己对美的态度和理念。

《金阁寺》中的主人公沟口,从小身体羸弱,是一个寺庙住持的儿子,长的丑陋,而且还口吃,这无疑是造成他自卑情结的遗传因素。“结巴,不消说在我和外界之间设置了一道屏障。”“我是一个结巴而寡言的暴君。我还乐于幻想我成为内心世界的国王,成为冷静观察的大艺术家。”对于一个体弱家贫而且天生口吃的孩子来讲,自卑体现得尤为突出,特别是天生口吃的毛病,使他无法表达别人轻而易举就能表达的东西。这是沟口存在的基本事实,他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他从小就听父亲讲金阁的故事,慢慢地金阁在他心中幻化成美的象征,但是,美对他来说是一个很遥远、无法言说的幻影。因为他天生的缺陷,他不自觉地将自己游离于美之外的状态,他觉得他的丑陋配不上金阁的美,这是他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也是根植于他内心深处的自卑心理在起作用。但同时他在内心幻想着自己拥有金阁的美,幻想自己是一个大艺术家,这也是潜藏在他内心的追求优越的心理。当他有机会进入鹿苑寺当一个小和尚,可以天天目睹金阁的美的时候,这种美显得更加可望而不可及,似乎处处皆在,但是现实中却看不见。于是现实的遥远和内心的渴望产生了强烈的冲突,作为一个残缺的自我,他在这种矛盾中苦苦挣扎却无法得到解脱。

当他有机会进入大谷大学学习时,他的生活环境有了改变,和周围的同学相比,他生理上的残缺使他的自卑情绪又一次地凸显。鹤川是一个有着纯洁善良的心灵的人,有一段时间他成为沟口心目中美的代表,他能“把一切阴影演绎成向阳,把一切黑暗转化为白昼,把目光变为日光,把一切午后的苔藓潮湿化作艳阳之下沙沙作响的翠叶。”但是,就像沟口之于金阁一样,他觉得自己的丑陋配不起鹤川的美,于是他与天生就有严重X型内翻足的柏木交好,柏木也是一个天生残缺丑陋的人,但是他却蔑视人的理性和本能,他憎恨那些美的东西,追求瞬间的快乐,游戏人生,他“丝毫不像我那样时时感到羞怯、惭愧”。他引导沟口去勾搭姑娘,教给他如何从封闭的内心走向人生极致的黑暗。这样,在沟口看来,美和丑、善与恶已经和世俗没有关系了。正因为他和柏木都是天生有缺陷的人,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心灵共鸣,所以他们在一起不会感到自卑,相反他和柏木交好的日子让他感到很舒适。“我人生中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美。”这是贯穿于沟口整个人生的难题,对他来说,美和天生残疾的自己是无缘的,他向往美,但是他怕被美排斥于外,这就是他自卑情结产生的根源。

三岛为我们塑造了这样一个有着强烈性格冲突的个体,这并不是偶然的,或者我们可以说,他有着三岛自己的某些影子。三岛从小也是矮小羸弱,三岛在四岁的时候就因“自家中毒症”险些丢了性命。他从小被性格孤僻的祖母养大。他的祖母出身名门世家,“她有孤高不屈的灵魂,疯狂的诗一般的灵魂”,“她把我关在她那终日紧闭房门、充满令人窒息的病痛和老朽气味的病房里,她的病床和我的床并排着,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祖母无疑对三岛由纪夫的影响最为巨大,她一方面把他当做娇贵的日本小姑娘来抚养,另一方面又将贵族气质和武士道精神慢慢地灌输给他。这造成了他性格的二重性,一方面怯懦软弱,一方面个性强硬。因为他的羸弱,他崇拜所有“未被理智侵犯过的肉体的所有者――赌徒、船夫、士兵、渔夫”,但是也因为他的羸弱,他注定“只能以热烈的冷淡,远远离开他们,仔细凝望他们”。三岛的文学主体从来都远离平民阶层,聚焦上层人物,并且在残酷中享受癫狂般的快感,他认为死得越残暴、越痛苦,就越美,以至于他认为日本传统的切腹自杀仪式具有无法比拟、无法超越的美感。于是他便成了“站在不稳定的点上,不断分裂、破碎的自我,存在于永远的矛盾张力上的自我”,他一手触摸天堂,一手留恋地狱,这种恰似“菊与刀”的矛盾使得三岛无法在人生中寻求到一种平衡。可以说,少年时代身体和精神的残缺是他产生自卑情结的根源。

正如小林秀雄说的,三岛在《金阁寺》中过于直白地袒露了自己的情感,主人公的身上有太多三岛自己的影子,所以人物刻画才会突破表面,浸入骨髓。就像沟口和柏木一样,三岛也是天生弱小的孩子,虽然没有他们那么明显的身体残缺,但是瘦弱的身躯依然让三岛感到深深的自卑,就像他自己所说:“我耻感于自己有那瘦骨嶙峋的胸膛和苍白细小的胳膊”。1944年5月,三岛还没有毕业就接受了征兵站对适龄青年的体检,检查体力时,别的孩子能轻松地把一袋米上下高举十几回,但三岛连齐胸举起一次也做不到,检查官大声嗤笑着他,这个嘲笑声可以说萦绕于三岛由纪夫的一生。

1945年时三岛由纪夫因为体检不合格未被征兵处征录,其实在这次体检中,三岛由纪夫对征兵站的医生撒了谎,当他被医生误诊为“肺浸润”令他即日返乡时,他走出军营的大门就开始狂奔,三岛此后质问自已“我是不是背叛了自己的愿望”。他一方面渴望参军打仗,但另一方面又不自觉地逃避着。在之后的日子,他开始刻意地锻炼身体,坚持塑造希腊式的完美肌肉。四十多岁时,当他伸出手臂,再也不是少年时代那苍白瘦弱、可怜兮兮的胳膊,而是强健的肌肉,丰满隆起的臂膀。

三岛将自己对美的理解和向往毫无保留地赋予于《金阁寺》的主人公身上,不管是自卑至极的沟口,还是不可一世的柏木,都是三岛自己的化身,他们两个就像两条相反方向的线,勾勒出了三岛的内心世界。一方面,三岛像沟口一样背负着沉重的自卑感,沟口因为口吃而不敢讲话,但内心深处向往永恒的美;三岛因为羸弱的身躯遭人嘲笑,但他一生也向往希腊式的强健肉体。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