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国内硕士毕业论文

2023-03-06 13:2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国内硕士毕业论文

硕士毕业论文格式要求及字数规定

时间稍纵即逝,充满意义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大家都知道毕业前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有计划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我们该怎么去写毕业论文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硕士毕业论文格式要求及字数规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篇硕士学位论文的引言,大致包含如下几个部分:

1、问题的提出;

2、选题背景及意义;

3、文献综述;

4、研究方法;

5、论文结构安排。

一般而言,非211、985学校的硕士毕业论文字数在6000—8000左右(工程类需要制图的专业则会超过这个数字),而一些要求较高或者重点学校则要求论文字数在1万左右或以上,总之各个学校在论文字数上的规定都有细微的差异。

一、硕士生毕业论文主要内容

1、题目(宋体,小二,居中)

2、中文摘要(200字以上),关键词;字体:宋体、小四号,字符间距:标准;行距:20磅

3、英文摘要,关键词;

4、目录

5、正文;字体:宋体、小四号,字符间距:标准;行距:20磅

6、参考文献。期刊内容包括:作者、题名,刊名,年,卷(期):起始页码—结束页码。著作内容包括:作者、编者,文献题名,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7、附件:开题报告和检查情况记录表

二、格式要求

1、书写格式要求:填写项目必须用碳素或蓝黑墨水钢笔书写;

2、文稿要求:文字通顺,语言流畅,版面整洁,便于装订。Word文稿A4纸打印。

3、图纸要求:图面整洁,布局合理,线条粗细均匀,圆弧连接光滑,尺寸标准规范,文字注释必须使用工程字书写;

4、曲线图表要求:所有曲线、图表、线路图、流程图、程序框图、示意图等不得简单徒手画,须按国家规范标准或工程要求绘制;

5、公式要求:所有公式不得徒手书写,利用Microsoft公式编辑器或Mathtype编辑。

三、毕业论文份量要求

毕业论文字数一般不少于1.5万字或相当信息量。外文文献阅读量的具体要求,由指导教师量化。

四、毕业论文规范

审查工作由指导教师具体负责,从毕业论文质、量、形式等规范方面对论文答辩资格进行审查。审查合格者方能参加答辩。凡质、量、形式等方面审查不合格者,应责令其返工,直到达到要求为止,否则不准参加毕业答辩。对于在校外进行毕业论文的学生,其论文答辩资格审查回校进行。

五、毕业论文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1、大学毕业论文(设计)封面(教务处统一印制);

2、毕业论文,包括题目及目录、开题报告、内容提要、正文及相关图表、参考文献及其他附件等;

3、指导教师、答辩委员会评阅意见、成绩评定表;

4、其他附件。

写作建议

(一)要有信心,树立积极的科研态度

做研究,要有积极和严谨的科研态度,要有耐心、恒心、信心和决心,同时也要保持一颗平常心。2005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毕业论文获得者、武汉大学年轻的博士生导师王树良教授认为,论文的.写作、发表过程是科学研究深化、完善的过程。对写论文要抱着一种百折不挠的快乐的心情,没有一个真正的学者仅为发表论文才去研究,也没有一个真正的学者会认为发表论文的多少与学术贡献可以等同。但是,每一个真正的学者都会爱惜自己的论文,关心他人对自己论文的评论和引用。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武汉大学张培刚教授总结自己的学术人生,说了一句哲理感言:“认真,但不能太认真,应适时而止;看透,岂能全部看透,须有所作为。”

(二)经常交流,依靠团队的思想

智慧碰撞才能产生火花,交流才能丰富想象。合作是一个科研工作者要学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硕士同学要多交流,多听专门讲座,多参加学术会议,要依靠学术团队的思想和智慧来激发创新思维。华中农业大学校长邓秀新院士在指导硕士学习时,非常强调“要更多地通过交谈与讨论来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三)善于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

毕业论文的关键是要有新的发现,有自己的创新点。创新需要以积极的精神、平和的心态,去寻找与常规不相符合的偏差以及有矛盾和异常的结果。往往正是这些非正常现象后面隐藏着发现的线索,这些线索有可能向流行的思想和传统的解释提出挑战。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教授告诫硕士同学:“学习是创新的基础,思考是创新的灵魂。”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谭x文教授在总结硕士学习的特点时指出:“学习需要艰苦的探索,但更需要聪明的探索。”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和归纳,敢于提出新观点,注重细节的分析和发现,对于写出高水平的毕业论文非常重要。

医学硕士毕业论文

医学硕士毕业论文

临床医学研究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决定了他们对医学事业的认同感、使命感和对医患关系的正确理解程度,也决定了他们所掌握的临床科研和诊疗等技能如何造福民众。接下来是我带来的医学硕士毕业论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摘要: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特别是其思想政治素质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的前途。调查显示,当前临床医学研究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遍存在理性认识欠缺、情感认同不足以及信念意志动摇等问题。这就需要高校不断加强舆论引导,优化育人环境;丰富教育形式,提高理性认知;关注学生需求,融入情感体验。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临床医学研究生

临床医学研究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决定了他们对医学事业的认同感、使命感和对医患关系的正确理解程度,也决定了他们所掌握的临床科研和诊疗等技能如何造福民众。因此,探讨如何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临床医学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以地域分布、学校特点和学科类型等为基础,选取国内10所具有代表性的综合类高校和医学类高校临床医学研究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共发放问卷3168份,回收有效问卷302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39%。调查结果分析如下。1.1理性认识欠缺从概念认知和内化的层面看,有超过50%的研究生不能准确表述“三个倡导”中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具体内容,其中6%的研究生甚至不知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42%的研究生不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代表着国家、社会和个人3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很多研究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缺乏深刻认识,不了解其真正内涵。1.2情感认同不足从个人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的情感来看,研究生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非常认同”和“认同”观点者分别占58%和38%,但仍有不到10%的学生在情感上持保守甚至消极态度。在如何看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关系时,有4%的学生崇尚个人主义且从情感上排斥集体主义;约有4%的学生对“医疗服务态度问题”等表示“无所谓”。这表明,临床医学研究生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方面仍存在某种程度的情感缺位,他们还不能从情感角度出发对周围信息进行过滤、筛选和辨别。1.3信念意志动摇从理想信念、职业道德、操守意志来看,大部分临床医学研究生对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有着坚定信念,对道德理想信念和个人理想信念也有着执着追求,但仍有9%的研究生信念不够坚定,无法正确处理社会理想信念、道德理想信念与个人理想信念之间的关系,对个人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看得较重;有1%的学生甚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效用表示怀疑,认为其过于注重“形式”;约有3%的研究生对“请客、送红包”表示“可以理解”;有6%的研究生对个人诚信和社会公平正义持“无所谓”或“不关心”态度。

2加强认同教育的必要性

2.1摆脱西方价值观和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

一方面,虽然当前国际和国内局势总体安定,但是以某些大国为首的西方对我国进行的意识形态渗透和价值观演变却从未停歇,特别是在当前中国经济和军事等综合实力突飞猛进的背景下,这种渗透和演变更成为它们能够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经济迅猛发展,在人们的物质生活还未得到极大丰富和满足的情况下,诸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功利和实用主义思想“应运而生”。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高层次人才,知识丰富,思维敏捷,思想开放,愿意接受新的思想,因此也更容易被西方价值观念和社会不良思潮干扰和影响。临床医学研究生作为其中的特殊群体,无论是在校科研抑或临床实践都与社会大众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价值认同,既是筑牢研究生精神防线的`必要手段,也是提高研究生自觉远离西方价值观和社会不良思潮的重要途径。

2.2转变传统单一滞后的德育模式

临床医学研究生在校课程学习时间普遍较短(一般为一个学期,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时间更短),课程学习结束后进入临床科室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规培”)或临床科学实践。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课程学习期间,很多医学高校普遍采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内容;有的高校则只是通过校内网络宣传、张贴标语等,缺少理论讲解,更无其他教育手段。研究生进入“规培”或临床实践阶段后,由于临床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进行相关思想政治学习;学校和导师也更看重研究生的临床科研和实践技能培养,忽略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因此缺少了依托。

2.3守好医学人才培养的最后一道防线

国家主席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医学研究生教育是医学学历教育的最后阶段,理论授课结束后,临床医学研究生将进入医院临床医疗岗位,与患者直接接触。与专业技术水平相比,研究生思想道德水平更能决定他们事业的成败和患者的安危。在医学人才培养的最后阶段,高校应更加重视德育,这既是对前期教育成果的巩固和深化,也是对某些思想“跑偏”的学生所做的最后弥补和修正,为研究生未来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教育和引导研究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认同,是此阶段高校德育的中心任务,也是研究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前提,更关系到“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

3加强认同教育的对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关键是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教育的长效机制,并融入医学研究生科研和临床实践,促使其内在精神信仰和价值追求的形成。

3.1加强舆论引导,优化育人环境

高校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舆论导向的主动权,始终不能放松意识形态工作,及时清除影响高校舆论安全的障碍,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营造积极向上、风清气正的和谐环境[1]。可组织校内外权威专家大力开展揭露和批判错误舆论思潮的活动,通过广泛、权威的舆论宣传帮助研究生及时认清形势、辨别是非,达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识,坚定人生理想信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营造健康、可持续的学术研究氛围,构建由高校、院系(或部门)、学科、导师、研究生等组成的学术道德和职业道德文化生态圈,确保研究生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场合都可以接受这类文化的熏陶并接受道德水平的评价和考核。

3.2丰富教育形式,提高理性认知

高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理论细化为契合研究生科研、临床和生活实际的学习材料,构成具体、形象和生动的教育内容,拉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研究生的距离;应立足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并赋予其新的时代价值;应主动链接现代信息媒体优质资源,借助先进科技手段,在研究生中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积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用榜样的模范行为和高尚品格来感召和激励研究生;还应建立起政治过关、理论过硬的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师资梯队,其中既要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教师,也要有研究生导师、研究生辅导员和心理咨询教师,实现多层次、全方位宣传教育引导。通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和要求融入科研学习和临床实践,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促进研究生对美好人生价值的追求。

3.3关注学生需求,融入情感体验

高校应重视研究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关注其内心困惑,了解其成长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特别要关心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其他临床实践的研究生的工作和生活情况,有效缓解其身心压力;在研究生参加临床实践和科研实践的各个环节中,都要配合开展实践教育,引导研究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和规范自身行为,在实践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进而自觉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b

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临近毕业之际,毕业论文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不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还是硕士博士,一份好的毕业论文都关乎你的毕业。在这里,我为你准备了硕士毕业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各位毕业生更好的写自己的毕业论文,顺利毕业。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的传播与网络技术的普及,给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网络与高校德育工作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规律,对网络环境下德育的作用、目标等根本性问题作出新的思考,是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崭新课题和时代责任。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校德育;目标

  网络已经成为人们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和国际舆论斗争的新领域,也成为高校德育工作一个新的重要阵地。高校德育工作对网络的回应不能仅是知识技术和工具层面上的,更要发挥高校的优势,认真研究网络与高校德育工作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规律,对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的作用、目标等根本性问题做出新思考,这是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崭新课题和时代责任。

  一、培养大学生辩证的思维方式

  网络正在成为年轻一代亲密的伙伴,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收集资料、聊天或游戏,网络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也为他们创造了精彩的娱乐时空。大学生对网络的运用远远超过了社会许多群体,网络化的生活环境正在形成。有人认为,“网络”是狼来了,我们的学生是无援的小孩,他们只有一个结果,被狼咬走。对此看法笔者不敢苟同,这种观点未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实网络没有那么可怕,我们要做的事情是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方式,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独具慧眼的“神枪手”,那么还怕狼来吗?诚然,网络时代的到来,给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课题,但是要辩证看待网络信息,它既不是“洪水猛兽”,不能用大棒来打压;也不全是“正中之音”,不能漠视它的不足。网络社会是由人所拓宽的另一生命空间,人是现实社会的主体,也应成为网络社会的主体。它对于开阔青年学生的视野、拓宽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启迪他们的智慧、增进彼此交往是很有益处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是新时期人才的道德教育标准。学校德育就是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政治立场、思想观点,培养他们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良好品德,培养他们对人生目标较高层次的追求。而对于网络,这些目标不再是空泛的概念,而是更加具体的要求。由于网络使他们的道德主体地位得以实现,因此,学校教育最迫切的目标,就是要着力培养和形成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具有正确的辩证思维方式。

  1.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辨能力。网络具有及时性、综合性、开放性和虚拟性的特点,给学生学习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方便、快捷、高效的全新平台。但虚拟网络上不负责的批判攻击,以及一些低级恶俗的言论,对学生健康思想的形成极为不利。因此,学生一方面对网络上的信息要具备审视和判断能力,分清良莠,不被垃圾信息所淹没,善于辩证思考并作出甄别,把有用的信息进行有意识和有目的的应用与归类,把信息加工成为真正的知识,并且懂得不把已取得的知识成果作为发展的终点,而是作为发展的起点,使他们从知识传递中找到的不仅是已有的结论,更主要的是找到尚未解决的问题,从而树立变革的观点和革新的精神,实现以辩证法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为指导的思想解放;另一方面,要懂得承认差别,在对待网络不同文化时,应学会尊重有差异性的他人和有差异性的文化,从而使大学生们能放眼世界、接受差异、见贤思齐。

  2.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在网络时代,大众传媒迅速而有效地渗透并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大众文化的反复强化使人来不及思考就接受了网络传媒所灌输的有关政治、伦理、职业、娱乐等观念,而且人们往往趋同,肯定既成秩序与价值观,文化批判能力弱化,从而形成马尔库塞所谓的“单向度的人”。网络传媒的影响隐蔽而强制,其结果是,一方面现代化过程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创造性,并且也确实为个体创造力的展现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现代工业社会在通过企业管理制度、国家机构及法律体系等实现对个体外在控制的同时,又借助大众文化操纵个人内在的精神世界,从而使人的主体性有形无形地受到窒息。由于现代化的“后发性”,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网络传媒建设的速度相对高于发达国家传媒发展所经历的自然发展的速度,因此在较短的时间里,在没有充分心理准备的条件下,如何理性地生存于现代传媒的剧烈辐射之中,这是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人民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学校德育如何正确利用网络传媒影响,削弱其负效应,也是这一挑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3.加快大学生德育观念的转变。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特别是网络时代需要,必须在观念和模式上实现转变。首先,从封闭式德育向开放式德育转变。传统德育的特点表现为封闭性和一元性,与网络时代的开放性、多元性不兼容,因此,必须使学校德育从信息隔绝的世界转向直面“让人欢喜让人忧”的外部世界。针对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网络,面对扑面而来的信息无所适从的现状,德育要敞开思维的大门,走进不同制度的社会和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构成的信息时空,让学生经受信息的冲击“洗礼”,从而增强对不良信息的抵制力。其次,从认知式德育向实践式德育转变。德育可起于认知但不可止于认知。实践既是德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德育的重要目的,不良信息最容易从认知和实践脱节之处打开缺口,重实践而达知行统一,是青年学生远离不良信息的重要保证。最后,从他律式德育向自律式德育转变。对无孔不入的网络不良信息,唯有自尊、自爱、自律、自强方可拒其于千里之外,而培养自律精神的关键则是要提高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具有时代特征的价值观念

  大学生应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随着网络作为“第四媒体”越来越普及,它对人们的社会行为和价值观念等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大学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网络对他们的影响和冲击也最为强烈。因此,高校德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抢占网络这一高地以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对学生进行现代价值观念引导。创造性人才的健康成长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对知识创造的内驱力源于探索未知、寻求真理的强烈兴趣和不懈追求,源于他们对社会、对国家的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据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心态环境一定范围内存在“一个中心”、“两个矛盾”、“三种压力”。其中,“一个中心”就是以自我成才为中心;“两个矛盾”就是自我期望值高与现实实现率低的矛盾,对环境高要求与自身低奉献的矛盾;“三个压力” 就是学习、生活和就业压力。就目前学生的思想状态和网络德育的现状来看,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培养大学生重视科学和知识的价值观。在网络信息时代,科学和知识的功能大大扩展,它们的功能不仅表现在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方面,同时,也已经成为我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实行精神和思想解放的重要武器。在科学技术革命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占领科学知识的前沿,赶上世界科学知识发展的步伐,已经成为一个关系到国家兴亡的战略性问题。由于我国过去是一个科学和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国家,科学和知识的社会功能并不显著,加之受极左思想的影响,读书无用论、知识越多越反动、文化虚无主义和狭隘的经验主义等轻视科学和知识的思潮在人们脑子里还占有相当的位置,导致人们对科学和知识缺乏应有的价值认识,严重影响到人们对科学和知识的执着追求。这种观念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十分有害的,我们要彻底改变这种错误的价值观,引导大学生们充分认识科学和知识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巨大功能,特别是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方面所起的革命杠杆作用,培养学生重视科学和知识的正确价值观,以及热爱科学和知识的道德品质,刻苦学习,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丰富科学和知识的当代大学生。

  2.培养大学生确立正确的市场经济价值观。由于我国长期受儒家思想影响,在经济效益的问题上,人们形成了“只计其义,不计其利”等错误思想。而市场经济是具有注重效益和勇于竞争的特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体制基础上派生出的人的独立意识、效益意识、时间观念、平等竞争思想等等,不仅反映了市场经济的需要,同样也符合人类进步的需要。高校德育应充分吸收这种文化精神成果,使高校德育能更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德育在现实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因此,要培养学生树立与市场经济相契合的价值观,高校德育工作应纳入重时效、勇于竞争、诚信合作等内容。但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市场经济意识与高校德育在价值取向上有相悖的一面。市场行为必然具有一定的个人性,市场经济意识呈现一种泛化的态势,有一些人对社会义务、社会责任、无私奉献等等已漠然,但是我们社会上还存在也需要许多非自利的以及公利性的“无偿行为”。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要勇于对市场经济影响下的不良行为和观念进行剖析。在建立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在学生面对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时,要引导他们树立利他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3.培养大学生树立合理的时间观念。随着生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每一个时间单位所能创造的价值日益增大。为此,珍惜时间、节约时间、讲究效率是当代在学生必须具备的价值观。毫不懈怠地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珍惜分秒,刻苦学习,才能学到与时代同步的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

  三、培养大学生树立开放的人际交往关系和行为准则

  随着生产力发展浪潮的冲击,封闭的社会趋于瓦解,使社会的人际交往趋于开放,也使以往的交往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得“交往”成为时代的一个主题。一个现代人参与了各种政治、社会、学术等团体,处于一种十分复杂的角色,所以一个现代人决不能按照一种单一、机械的行为准则来与人相处,而是要针对不同的交往对象,按照各种不同角色的要求来调节自己的行为。网络技术实现了人们快捷联系的梦想,但容易造成人际关系淡薄,人际交往能力下降。网络把世界联系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整体,人们活动在“人一机一人”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可视性与亲和感的人际交往大大减少,容易加剧人们的自我封闭,造成人际情感的逐渐萎缩和人际关系的淡薄,导致学生出现人际关系的冷漠。这与开放社会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学会“交往”也就成了在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1.学会乐众合群。人与人交往的开放加强,表现为交往频率的增加。与过去的社会相比,人们在一定时间内相互交往的数量、次数大大增多。频繁的人际交往要求人人都能合群,懂得尊重他人,理解关心他人。大学作为社会中最为神圣、最为高洁的地方,自身具有许多独到的光彩,作为在校大学生要理所当然用自己的文明行为去演绎出真、善、美。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是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交朋友时要在坚持原则性下承认差异,有差异性的统一才是和谐的人际关系。不讲原则的交往则不可能保持健康、持久的交往关系,也会使人际关系庸俗化,而且可能被引入歧途。

  2.学会相互协作。人与人交往的开放还表现为交往水准的提高。生产力迅速提高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使得社会上每个人的活动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科学性的工作中,人与人构成有机的整体,一个人的活动必然影响到其他许多人的活动。人际交往发生质的变化,那种“各人自扫门前雪”的交往模式和由此产生的行为准则必然成为科学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消极因素。爱因斯坦曾指出,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因此,学生在学习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学会做人,善于团结协作、严守集体纪律、高度的集体主义精神、乐于奉献应当成为新一代青年的行为特征。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