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运营论文
引导语:资本运营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实现资本有效配置和提高资本运行效率的重要方式。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资本运营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中小企业资本运营问题的原因分析
1.资本市场因素
资本市场是影响中小企业资本运营效果的主要因素,虽然近些年我国资本市场制度日益完善,但是其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资本市场的结构不完善。我国资本市场主要是依靠主板市场为企业提供融资平台,虽然二板市场也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平台,但是其要求条件比较高,企业很难从中获得融资;二是我国专业中介服务机构缺乏规范性管理。针对对当前中介结构的调查发现,中介机构真正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数量非常少,而且他们为企业提供的服务多半是参杂为企业提供虚假包装的服务,其主要目的就是促进企业的上市,最终结果是不利于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
2.金融体制因素
首先我国金融信贷政策不利于中小企业资本运营。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比较倾向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小企业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得融资,虽然我国近些年出台了系列关于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但是与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相比,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还是不够;其次金融管理机制的影响。一般企业要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就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可抵押物,而且进行融资的程序时间也比较长,这样对急需用钱的中小企业而言具有很大的难度,另外我国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导致中小企业利用信用担保的实际案例还不成熟。
3.中小企业自身的因素
首先中小企业的诚信状况不理想。在资本市场环境下,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更加困难,因此金融机构在与中小企业合作时不得不考虑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盈利能力等因素;其次中小企业的经营模式比较落后。由于中小企业采取的家族史管理模式,因此中小企业的管理制度以及风险防范意识都不健全,这样对资本运营而言具有很高的危险性。
二、促进我国中小企业资本运营的具体对策
1.建立健全金融服务体系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我国要建立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首先我国要加强政策扶持力度。我国政府部门要积极跟进中小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一方面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领导作用,引导中小企业朝着正确的道路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要制定富有“含金量”的政策,解决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其次我国要建立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政府要放宽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放松对中小经济内生性金融创新的限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到金融机构改革中,组建有中小企业形成的金融机构,以此为中小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最后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国要深化信用担保体系,以此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所遇到的无担保物的现实问题。
2.加强中介机构建设,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中小企业的资本运营必须要重视中介机构的作用,因为中介机构具有专业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其能够将企业资本经营中的风险降低到最低,因此:企业在资本运营中要广泛的借鉴中介机构的意见,让中介机构参与到企业的资产重组等活动中,以此提高资产运营的效率;另外中介部门应该加大创新力度,从事企业并购、重组等相关业务,为中小企业资本运营提供有力的保障。要培育专门的资信评估机构,积极开展对中小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的评级活动。
3.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与管理能力
首先中小企业管理者要树立正确的资本运营管理意识,理顺资本运营的本质概念,强化资本运营与经营生产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为了资本运营而进行资本运营的现象。另外中小企业也要加强人力资源的投入,培育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要想完善与提高资本运营的效果就必须要从人力资本投入方面入手,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使得员工积极投入到具体的工作中;其次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减少资本运营风险。中小企业在资本运营中要时刻保持风险防范意识,建立风险预警机制,运用科学的方法把握企业内外环境风险因素,以此及时将资本运营风险降低到最小;最后中小企业要创新管理模式,积极引入现代公司治理结构。通过建立董事会、监事会等结构强化企业内部权力制约。总之,中小企业资本运营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是中小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途径,因此中小企业应逐步自我完善,充分利用相关政策,强化自身改造,激发资本运营综合优势价值。
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如何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由过去的管资产为主向管资本为主转变。通过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在改革试点期,企业的诸多管理制度也同时面临着巨大的转变[1]。本文在讲解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性质及治理要求的基础上,重点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内部审计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最后结合工作阐述了自己对于内部审计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公司治理;内部审计
一、绪论
1.研究背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为适应经济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的新形势,继续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监管体制指明了方向。经过多年改革探索,经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开展国企改革“十项改革试点”,确定了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企业,其主要职责是进行资本经营,而资产经营则由他们所投资的企业进行,这些企业要尽可能的进行公司化改造,对于自由竞争的行业主要向混合所有制的公司制企业转变。这一变化对于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内部审计提出了新的课题。
2.研究意义在当前国有经济转型升级和布局优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推动实现监管国有资本,强化资本管理和资本运营,实现资本聚焦和保值增值成为了下一步国企改革的重点。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发挥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内部审计作用成为了实现国企改革目标的关键因素。基于以上问题,本文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以及公司治理及内部审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介绍,并对如何在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运作模式下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二、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概念
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是国家授权经营国有资本的公司制企业,通过划拨现有国有企业股权组建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即以资本营运为主、不投资实业的公司形式,营运的对象是持有的国有资本(股本),包括国有企业的产权和公司制企业中国有股权,运作主要在资本市场,既可以在资本市场融资(发股票),又可通过股权产权买卖来改善国有资本的分布结构和质量。公司运营强调资金的周转循环、追求资本在运动中增值,运作的形式多种多样,通过资本的运营,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是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的市场化专业化平台。以市场化手段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主要目标是提升运营效率、提高国有资本回报;核心功能包括但不限于国有资本市场化运营的专业平台,依据授权对所出资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推动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调整;以财务性持股为主,提高流动性和运营效率,实现保值增值。
三、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1.公司治理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其目标是保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防止经营者对所有者利益的背离,主要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管理层所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行内部管理。其本质是解决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而产生的代理问题,而解决代理问题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所有者对经营者进行监督。
2.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指企业内部建立的独立的`审计部门,基于内部管理的需要,以公司内部控制为对象,日常业务流程为内容,按照董事会的要求,站在管理层的高度,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对企业日常管理和其他相关方面做出评价和判断,从而有效降低内部经营风险,保证企业良性运转,并促进企业管理的高效与透明,是公司管理权限的延伸。内部审计是一个组织内部建立的一种独立的评价活动,并作为对该组织的活动进行审查和评价的一种服务。内部审计对企业管理起制约、防护、鉴证、促进、建设性和参谋作用。
3.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相互影响的关系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委托责任理论及契约理论等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共同理论基础,决定了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目标是一致的,他们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一方面,合理有效的内部审计是良好公司治理结构的内在要求,它既可以维系公司治理结构中的股东、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制衡关系,促进企业内部形成上下沟通、左右协调的合力,又可以确保企业的信息披露真实、有效,最大限度的保护相关利益主体的权利;另一方面,公司治理是实施内部审计的制度环境,是促使内部审计有效开展,保证内部审计功能发挥的前提和基础。
四、构建于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治理结构
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治理结构主要是基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基本目的,有效界定公司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营管理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制度性安排。国家是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唯一股东,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控制手段应以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成员任免权为主。因此,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治理结构必须在国家所有者代表即政府的主导下,依据现代企业制度以及经济规律对董事会、监事会进行合理配置,建立以董事会为决策核心和以监事会为内部监督核心的公司治理结构。董事会在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治理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国有资本的所有者代表,也是衔接国家利益与公司利益的重要环节,代表国家选择经营管理者并对公司经营行为进行监管。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负责行使公司内部监督职责,监督公司董事和执行人员的职责履行情况,确保公司有序运转,对发现的问题直接向政府主管部门报告。
五、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内部审计的几点思考
1.高度重视内部审计的作用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应规范审计制度,建立专门审计委员会,由董事会进行管理,从机制上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公正性。使审计委员会真正成为超脱于企业本身之外的代表政府、投资主体等各方利益的,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权利组织[2]。
2.建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双负责制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应同时对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及总经理负责,一方面直接向总经理报告工作,另一方面受审计委员会管理,定期向其报告工作情况。既有责任为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提供监督、评价公司高级管理层以及决策咨询服务,同时也承担为公司高级管理层监督、评价各业务部门活动、鉴证信息以及咨询服务等义务。从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利用内部审计成果的速度和效益,更好的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3.明确内部审计功能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内部审计应以促进管理、提高效益为目标,实现从差错纠弊向管理效益审计的转变。其内部审计功能应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关注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有无漏洞和风险,公司制定的政策有无得到兑现;公司计算机系统是否安全、可靠;二是关注公司直接投资的项目的情况。
4.划分内部审计范围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特殊的运作模式,决定了其内部审计工作的范围应该是公司内部所有部门的各项业务活动,包括公司高级管理层的经营管理活动和决策,但不应包括对下属企业的审计或其内部审计部门的管理,仅承担对下属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技术指导工作。下属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只需向本公司的总经理和审计委员会报告。
5.完善内部审计人才队伍支撑一是改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提高专业化水平,在具备财务、审计等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熟悉法律、计算机、金融等方面的知识;二是提高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内部审计人员的道德修养,在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品质;三是加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内部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根据国有企业改革的最新动态和要求,及时开展最新的财经、法规专业培训,增强理论知识,更好的满足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治理模式下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
六、结语
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更应抓住变革的契机,积极主动地适应新的运作模式,充分发挥自身管理咨询、风险监管的作用,寻找自己新的定位和均衡,以为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来实现自我价值。充分做好在转型期间迎接各项挑战的准备,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内控制度、提升管控能力以及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等方面逐步改进、持续完善,根据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战略规划不断进行适应性调整,争取实现自身价值和公司价值的协同提升[3]。
参考文献:
[1]谢志华,胡鹰.国有资产管理:从管资产到管资本[J].财务与会计,2014(7).
[2]张治强.新加坡淡马锡控股有限公司的内部审计[J].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2002(2).
[3]张鹏豪.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综合转型期内部审计发展挑战与对策——以中国长城资产公司为例[J].中国内部审计,2014(9).
多层次资本市场与中小企业融资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中小企业融资规律和融资特点,针对我国中小企业亟待解决的融资问题,提出以私募融资为工具和场外交
易市场作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有效途径,并对私募融资、场外交易市场和中小企业融资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对建立场外交易市场监管
体系的主要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私募融资;资本市场;多层次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是提供中长期资金供需的场
所,为适应各种不同性质的资金需求,采用
了各种不同性质的中长期筹资工具。投资
者和融资者在资本市场根据各自的需要
进行运作。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
发展,企业上市融资的步伐也随之加快,
市场规模继续扩大,但对于我国中小企
业来说,由于自身的原因使其难以进入
这一市场,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
资金不足而又难以在资本市场融资等问
题依旧难以得到解决,中小企业的资金
来源主要依靠自身内部积累;银行贷款
则是中小企业重要的外部融资渠道(银
行主要提供的是流动资金,很少提供长
期信贷);中小企业广泛采用私募融资、
亲友借贷、内部集资以及民间借贷等非
正规金融工具。中小企业普遍缺乏长期
稳定的资金来源,权益资金的来源极为
有限。对中小企业开放资本市场的大门
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有效措施。加快
资本市场发展的步伐、完善资本市场结
构,建立和完善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是
当前我国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方面之
一。完善的资本市场应具有适应我国不
同类别企业需求的市场。特别是要建立
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资本市
场。随着我国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迫
切性增强以及众多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
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不断增强,对私募融
资和股权融资的需求正日益增加。由此
看来,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已成为完善
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私募融资
随着我国经济连年持续高速增长,吸
引了不少国外资本对我国企业的私募融资
意愿,目前是以收购优质企业和金融机构
为主要目标的国外私募基金呈快速增长势
头,这一事实从一个侧面也说明国内企业
对私募融资的需求非常大。从企业的数量
看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超过1000万
家,这些企业大都面临融资难问题,资金需
求量大。从现实需求的角度分析,目前我国
非常需要发展自己的私募融资制度,加快
和完善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私募
融资市场,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多层次有
序建设。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针对中小企业融资
难问题所作的中小企业融资状况调查报
告,当企业出现资金紧张情况时,样本企业
均主要采取向银行借款的方式来缓解资金
困难(占比62%),23%的样本企业会采取
向内部职工、亲友及其他企业等借款的方
式筹集资金。如果取得银行贷款较为困难,
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从而形成
资金需求缺口,就会使得中小企业融资难
问题极为突出和集中,此时,私募融资和民
间借贷成为银行贷款的一种补充机制。其
调查表明,无论是过去的投资还是新的投
资,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自筹和
银行贷款两种方式,这既说明资本性融资
与债务性融资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重要
性,又说明企业融资渠道过于单一。中小企
业要在加强管理,提高自我积累能力的同
时,致力于拓宽融资渠道。除银行贷款外,
企业债券和股票等其他融资方式所占筹资
比重依然很小,在样本企业的融资结构中
仍然是明显的弱项。中小企业资产规模的
大小是决定其能否获得银行借贷以及长期
债务资金的决定性因素,其最大的障碍在
于中小企业在申请贷款时无力提供必要的
抵押品。中小企业的不动产是唯一被银行
等贷款机构认可的抵押物,如果银行借款
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将会影响
到中小企业的正常运转和发展。
私募融资是指通过非公共市场的手段
定向引入具有策略价值的股权投资人,是
面向特定投资者、在特定范围内发行股权
或债务并且其股权或债务主要在场外市场
交易的融资制度,私募融资是构建多层次
资本市场体系重要的基础性制度。私募融
资在中小企业融资中最具有效率和效益,
他们在信息、评价、风险承担和收益分享合
约安排和监控等方面比银行更有效。私募
融资的领域主要集中于大部分高增长型中
小企业,这类企业的融资受制于商业银行
贷款规则而不能实现,同时又达不到债券
市场投资等级要求和上市条件。但这些企
业中有部分企业具备了成长为大企业的条
件,而私募融资正好适应了这类企业的需
要,既可以为他们带来资本又为他们的发
展带来管理和发展经验。
二、证券市场
证券市场是证券交易的场所,证券市
场的本质功能是优化资源配置。检验证券
市场功能效率的标准是:所有企业是否有
均等的融资机会和尽可能低的融资成本。
从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的现实来看,我国现
有的证券交易所无法达到这一目标。这是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层次单一,特别是没有
从制度上确立非公开发行股票及股票的场
外交易市场的地位,致使除在上海证券交
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两地的公开上市公
司外,绝大多数企业缺乏正规的股权融资
渠道,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债券市场及信
托基金融资规模也有限。这一现状显然不
符合国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需要,
也不符合“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关于大力推
进自主创新以及推进风险投资和产业投资
基金试点的战略需要,同时也制约了资本
市场自身的发展,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中
一个重大基础性制度缺陷。因此,从现实需
求的角度分析,目前我国非常需要发展自
己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和完善资本市
场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场外交易市场,促进
我国层次资本市场的有序建设。
由于受交易技术和管理能力等方面的
约束,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的数量必
然会受到限制,而且所有需要融资的企业也不可能都达到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的
要求。从各国证券交易所的情况看,一个证
交所容纳的上市公司的平均数量约为2 000
到3 000家左右。如纽约证券交易所大约
有2 800间公司;纳斯达克市场约为3000
家;日本东京证交所约为2 300家;英国伦
敦证交所约为2 900家;目前,在沪深两家
证交所上市的公司有1 462家。目前我国
中小企业的数量超过1 000万家。显然,仅
靠我国两家证交所的场内资本交易市场是
不能满足这些企业融资需求的。
三、场外交易市场
场外交易市场主要是针对中小企业和
创业性企业的资本市场,为中小企业和创
业性企业提供融资渠道和股票的流通。由
于中小企业资本规模小,盈利能力不稳定,
处在发展初期,因此,在场外交易市场的上
市的条件要低于主板市场,在场外交易市
场上市的企业由于具有规模小,增长潜力
大的特征,与主板市场相比较,场外交易市
场上市公司一般都要求有高度集中的业务
范围、严密的业务发展计划、完整清晰的业
务发展战略和较大的业务增长潜力等特
征。由于场外市场的上市标准低于主板市
场,上市费用也较低,因此成为中小企业、
创业企业股份的流通场所。场外交易市场
为这类企业的股份提供了流通场所,提高
了这类企业股份的流动性,对改善这类企
业的融资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总之,分
层次的证券市场结构不仅适应了企业不同
成长阶段的融资需要,而且保证了公司质
量,从而奠定了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制度
基础。场外交易市场还具有融资速度快、再
次融资成本低的特点。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于2004
年正式批复深交所设立中小企业板块,中
小企业板是在现行法律法规不变、发行上
市标准不变的前提下,在深交所设立的一
个相对独立与主板的中小企业板块即运行
独立、监察独立、代码独立、指数独立的板
块。中小企业板块为业绩突出和具有高成
长性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平台。设立中小
企业板块是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
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一
个重要步骤。自1990年我国证券市场建
立以来,证券市场规模不断扩展,但结构性
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市场层次结构单一,难
以适应企业和投资者多层次的投融资需
求。在深交所设立中小企业板块,是我国多
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中小企业板块的建立,有利于更大范围地
发挥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有利于缓
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有利于优化我
国金融市场的整体结构,是在现有条件下
分步推进创业板市场体系建设的现实选
择。对推动中小企业发展、扩大中小企业融
资渠道、建立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具有
重大的意义。
中小企业板块自2005年开始建立
以来,到目前为止已经发行上市了约一
百家公司左右,中小企业板块被认作是
主板市场的一个子板块,没有改变其按
主板市场的发行上市标准,只是把符合
主板市场发行上市条件的企业中规模较
小的企业划分到中小企业板块,仍按照
主板市场的要求条件在运作,仅从制度
安排上可以看到它似乎在独立运作和以
代码独立和指数独立与主板市场相区
别,设立中小企业板块实际上并没有达
到完善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目的。由
此看来,构建我国场外交易市场的首要
任务是制订和完善中小企业准入要求和
建立分级监管机构等,尽管深圳证券交
易所针对中小企业特点,制定了相应的
《中小企业板块交易特别规定》、《中小企
业板块上市特别规定》和《中小企业板块
证券上市协议》,但我国绝大部分中小企
业难以达到其规定,对此,我国不少中小
企业远赴美国的OTCBB市场寻求融资,
由于对国外市场的了解程度和维持成本
等因素,融资效果受到影响。如何尽快构
建我国的场外交易市场已是我国资本市
场发展的大问题,发达资本市场的经验
已给出了一些参考依据,首先,不同层次
的资本市场之间必须具备差异性。这种
差异性是由投融资双方的特性所决定
的,能满足不同投资者和融资者的需求。
因此,对于深圳中小企业板这类在同一
交易所内设立,在上市标准、交易制度、
监管标准上应具有差异性,没有差异性
则不能认为是一个区分资本市场层次的
做法。建立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主要
目的是应能满足各层次投融资方的需
要,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渠道。
四、场外交易市场的准入标准
场外交易市场的准入机制应建立在能
满足大多数中小企业在市场上市和融资这
一目的上,降低中小企业入市的门槛是其
首要条件,使大部分一般的中小企业能达
到在其市场上进行股票交易的标准。中国
人民银行在2006《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报
告》中建议,场外交易市场以股东在200人
以上的未上市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挂牌交易
的基础条件,并实行合格机构投资者
(QIB)准入制度。场外交易市场是主板市
场的补充,场外交易市场的准入条件应较
主板市场更为宽松,由于中小企业在企
业管理、财务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不足,
加强中小企业管理的水平和完善信息披
露制度可有效提高投资者的投资意愿,
要求中小企业提供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
财务报告则是其具体要求之一,对此,场
外交易市场的准入标准可定义为:具有
完善的管理体系、执行严格的信息披露
制度;具有健全的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
财务报告;具有较高的业务增长潜力、有
高度集中的业务范围、周全的业务发展
计划和业务发展战略,并遵守《公司法》
和《证券法》。在企业达到这些标准后就
应允许其在场外交易市场挂牌上市。
对比国外的资本市场结构可以了解到
不同的市场对上市公司的要求是有本质差
别的,不同层次市场之间的区别主要有以
下方面:
公司上市标准不同:纳斯达克全国市场
首次上市对有形净资产的要求为600—
1800万美元,而纳斯达克小型资本市场的
要求为500万美元(企业满足下列条件可向
NASD提出申请升入纳斯达克小型资本市
场:一是企业的净资产达到500万美元或年
税后利润超过75万美元或市值达5000万
美元;二是流通股达100万股;三是最低股
价为4美元;四是股东超过300人;五是有
3个以上的做市商等),在OTCBB(针对中
小企业及创业企业设立的电子柜台市场)和
粉红单市场挂牌则没有财务要求。
交易制度不同:证券交易所采用集合
竞价的拍卖制,场外交易市场采用做市商
造市的报价制,更低一级的市场(如四级市
场)则采用一对一的价格谈判制。
市场监管要求不同:对于不同层级的
资本市场,监管对象、范围和严格程度也是
不同的。例如,美国对证交所场内交易的监
管最为严格,其监管对象囊括了与上市证
券有关的各个方面,包括证券发行人、上市
公司及其高级职员和公司董事、证券承销
商以及会计师和律师等等。美国监管当局
对交易所内交易活动制定了严格的信息披
露要求并确保其实施。而在纳斯达克市场,
监管重点主要是会员和做市商。尽管近年
来针对OTCBB市场买壳交易暴露出来的
问题,美证监会对其监管趋于严格,但相对
于纽约证交所和纳斯达克市场而言,对
OTCBB市场的监管要求还是宽松得多。至
于粉红单市场,只要在每天交易结束时公
布挂牌公司报价即可。
上市成本不同:在小额资本市场挂牌的
公司只需要交纳很少的挂牌费用即可交易。
上市风险不同:由于小额资本市场对
公司治理的要求不像主板市场那样严格,
因而投资者的风险也要高于纽约证交所和
纳斯达克全国市场。
五、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监管体系
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首先
应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与政策条款。中小
企业融资难只是个现象,其本质在于我国多
层次资本市场的监管体系的不发达,多层次
资本市场的监管体系不发达的主要原因是
没有建立相应的法律约束和监管政策约束,
在企业成长过程的初期由于经营风险比较
大,财务风险承受能力低,融资来源主要是
私募风险股权资本,在2006年我国开始执
行的新《公司法》、《证券法》中,虽然两法修
订仍未对私募发行及场外市场进行直接界
定,但是已经把公开发行的投资者人数明确
界定为200人以上,并将股份公司设立的最
低出资额由1000万元下调为500万元,同
时将专利权等非现金出资的比例提升至
60%。还有,发改委制订的《创业投资企业管
理办法》以及正在制订的《产业投资基金管
理办法》,其实质都面向特定投资者募集和
投向特定领域的私募融资形式。这些事实都
说明,私募融资已经引起了法律和管理层的
高度重视,这些规定无疑为建立私募发行制
度和场外市场打开了制度空间。
从监管角度看,私募融资制度的核心
源于特定发行人与投资者之间在供求关
系、亲缘、地缘、人缘方面内在的经济、技
术、社会联系以及由此派生的信息对称
优势和利益关联优势,离开了特定发行
人和特定投资者,这些优势也就不复存
在。正因如此,私募市场监管的核心,也
就是对特定发行人和投资者范围的界
定,即将私募对象限制在具有风险识别
和控制能力的机构投资者,而不是普通
中小投资者,从而既充分发挥私募方便
快捷的优势,也能防止由此可能导致的
对公众投资者利益的损害。
从我国情况看,对私募融资对象资格
的界定,应特别注意以下两点:首先,私募
对象作为财务投资者,其负债率不能高,要
用自己的钱而不是银行的钱去投资,保证
其能够承担财务风险;其次,私募对象作为
战略投资者,还应在技术引进、产品创新以
及公司治理方面有别于一般的“有钱人”,
能够在上述方面给私募发行人带来实实在
在的好处。当然,不同目的的私募,对投资
者要求也不同。如果仅仅是储蓄替代型私
募证券投资基金,那么有财务投资能力就
可以了。但如果是产业型的私募投资基金,
或是对特定企业的投资,就要二者兼备。
我国建立私募融资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能够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以非
上市企业产权和债务为主要投资对象的各
类产业投资基金或创业投资企业,而不是
目前市场广泛存在的、以炒作上市公司股
票为主要投资对象的民间私募基金。
资本市场的核心功能是提高全社会的
资金配置效率,促使资金向最有效率、最有
竞争力的企业流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资
本市场发展战略、市场组织和市场结构、市
场运行规则以及监管体制,都应以培育规
范的、无歧视性的、高度竞争和高效率的资
本市场为目标。调整资本市场的监管模式
也是重要方面,由集中监管转向分层监管,
由单一监管转向多元化监管。美国市场监
管模式就是一个实例,美国证券市场实行
分层监管,最顶层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整个市场进行监
督,享有法定的最高权威;各州也设有市场
监管机构,在其辖区范围内对证券业进行
监督;中层为自律组织———包括纽约证券
交易所、其他证券交易所、全美证券交易商
协会、各清算公司等———监测市场的交易
并监督其成员的活动。自律组织所作出的
规则修订须由证券交易委员会批准。上市
公司的监督部门、证券中介机构及社会舆
论构成这座金字塔的基础,监督公司与公
众的交易,调查客户申诉。随着层次的降
低,来自外部的监管力度也逐级下降。纳斯
达克市场主要由全美证券交易商协会负责
监管,除对上市公司有一定的要求之外,监
管侧重于做市商;OTCBB则主要对做市商
的报价信息和交易活动进行监管,对上市
公司没有挂牌要求,监管仅限于要求上市
公司向美国证监会提交财务报告,位于最
底部的粉红单市场则几乎没有来自政府部
门的监管,基本上依靠行业自律进行治理。
这种分层监管体制的最大优点就是可以节
约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将有限的监管
资源用于保证对最有可能影响公众利益的
市场的监管能力。尽管某些市场几乎没有
任何具体的监管,完全依靠市场参与者的
自我约束来维持交易秩序,但在严格而完
整的法律体系特别是民事追究制度下,挂
牌公司、证券商和其他中介机构的行为还
是得到了有效约束。
由于我国尚未建立起分层监管的体
系,证券市场的监管责任几乎完全由证监
会承担。受监管成本和能力的限制,管理层
不得不对开放新的市场领域十分谨慎,从
而进一步固化证券市场的畸形结构,使得
中国证券市场长期仅有交易所一个层次,
不仅降低了资本市场的融资效率,而且加
大了市场风险。
建立和完善证券市场监督体系。除了
目前正在执行的《证券法》、《公司法》等以
外,还应制定相关市场监管的法律和规定,
完善证券市场监管法律体系。制定《证券市
场监管法》,加强在证券市场监管政策制定
程序、监管政策实施程序、处罚的对象和程
序的规定。制定《证券监管机构管理规定》,
明确证券监管机关的机构设置、职能界定
等,从法规上进一步规范各机构的权力与
责任。对证券市场从业人员要有相应的规
范,规范证券市场从业人员的行为准则是
保证市场稳定的重要方面。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实行统一的监管模
式,即由中国证监会实施对所有证券机构、
上市公司和证券市场的监管,监管者不仅
要对证券市场安全和稳定负责,还要防范
和化解系统风险,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
股本经营、公司行为进行全面的合法性监
管。证监会的监管任务重、责任大、权力大
也成为将其职责分解的原因。因此,从立
法、执法、行政相制衡的角度出发,应建立
分层监管体系以促进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
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Doyle,William M.Capital Structure
and the Financial Development of the
U.S.[J].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2000.3.
[2]Davis,Lance,and Robert Cull.《Inter-
national Capital Market and American
Economic Growth》[M].Cambridge Uni-
versity Press,1994.
[3]纪敏.为私募融资与场外市场打开制度
空间[R].上海证券报,2006-03-27.
[4]张承惠.中国需要多层次资本市场[J].中
国改革,2005年第6期.
[5]梁冰.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状况调查报告
[R].21世纪经济报道,2005-11-27.
[6]宋一欣.建设中国场外交易市场的若干
法律问题[R].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发
展论坛专题,2007-01.
[7]王丽.美国资本市场分层状况及对我国
的启示[J].中国金融,2006-03-23.
当代资本主义以其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质的飞跃、社会结构的深层次变动为世人所瞩目。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资本主义新变化论文,供大家参考。
何谓新资本主义
新资本主义有三个主角:跨国公司,参与者,与作为旁观者、伙伴和人质的国家。这里主要讲跨国公司、参与者这两个角色,国家这一主角就自然明了了。
跨国公司
我们注意到跨国公司的几个要点:
(1)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它到世界各地寻求市场份额取得市场地位;它收购兼并企业。但是收购和兼并的目的不在于获利和增加生产能力,而是为了增加在世界市场中的份额。
(2)跨国公司不是自然而然产品的社会化。80年代跨国公司主要是扩大生产领域,铺开经营阵线。现在则是想搞专业化生产,发挥自己的核心能力和优势,扬长避短。这就意味着风险也增大了。这样一来,跨国公司就面临一对矛盾的两个诱惑:获利的专业化和减少风险的多样化。
(3)跨国公司也会涉足到金融业务。生产性跨国公司也拥有自己的金融部门,它们就在做着股票买进卖出的工作。
参与者
主要的参与者有如下几类:
一是国际投资者。他们占有世界58%的金融资本,控制了按世界平均人数计算每人四千美金的财力。其主要分布于保险、退休养老基金、互冲基金等领域。
二是家庭式资本主义。
三是二战后繁荣过30年的资本主义。如福特公司的流水作业线、大规模生产、标准化产品等。这类公司的管理人员其理念是,利润不是唯一目的,目的是把业绩做上去,扩大量。
四是我们指称的新资本主义。这类资本主义是建立在信贷基础上而不是直接把钱投进去。新资本主义的基础就是直接金融。据资本市场的直接需求而决定策略。新资本主义的另一特点是资本股权的高度分散。所以公司的精力放在股票价值上而不是公司的眼前利润上,通过发行股票而占有资本,获利更大。投资人关心股价升涨。因此,体制性投资人想取得最大的收益。
对于新资本主义的反对意见
新资本主义的特征就是把自己大众化。即搞人民资本主义。但是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这不可能,反对意见如下:
金融市场制造了不平等。大投资者制造市场;大投资者投资引导大家的投资;因此我们面临的是垄断而非公平竞争的金融市场。
反对对企业认知的肤浅,及对整个经济认知的肤浅。这种肤浅导致他们对经济的评估是从外部去看经济的运作。金融资本的银行评估企业则是从资金进出账情况来评估。这样,作为体制性投资者的银行往往就大错特错。另外也存在一些金融委员会,只是听企业领导的话,他们对子公司的内幕也是不了解的,知之甚少。第二种就是经济审计部门。搞审计可能对公司的状况也知之不多。审计师对跨国公司的作弊防不胜防。第三种就是金融顾问(分析师),如会计事务所。可分析师对于企业资产的评估也是没有太大客观依据的。
直接金融投资总的来讲成本要贵得多。因为在金融市场中需要中介人。而中介人的收费是令人咋舌的。他们需要的报酬比公司上层所要花的费用还大。因此,金融市场实际上是高风险的市场。投资人有风险,企业也有风险。为了保护自己,就需要一个衍生产品。问题是,当今世界上衍生产品市场经济已经到了非常大的规模。只要把金融市场参与者加起来,他们每一环节都要捞一把。有一个提法是,这种金融投资的回报达20%-50%。但买股票的人可能只能拿到5%,甚至5%都拿不到,所以直接投资方法要比信贷的成本大得多。
现在的金融市场助长了腐败。投资人买不买股票决定因素是什么呢?是对股票的预期。生活中有一个现象,因特网上股票还很热门,而企业实际已经开始亏本了。往往在买股票时有很高的期望值。因为买股票的人是指望将来升值的可能性。这样一来,腐败和贿赂就不可避免了。企业的领导人对公司情况再清楚不过了。但他们越做假对他们的好处越大。只要他们股票市值很高,他们就可以去买新的公司。他们通过纳斯达克为自己创造很大的剩余价值。公司上层可以先表示要买股票,定好价钱(这是他的权力),等股票涨的时候才用,一旦涨上去了,他马上就卖出去了。公司经理层也有好处,因为他们的报酬与股票价格相联系。这样,公司的股东与经理层形成同谋。银行不希望失去客户也要作同谋。审计师不希望丢失客户对这些骗局也会睁只眼闭只眼。还有一些身居要职的人可能事先会知道一些情况,他们也会从中获利。而作为金融警察性质的委员会(如证监会)可能会查处,但是这种可能性很小。
金融市场不稳定性造成。在买股票过程中,如果你的意见与众人不合,你就会采取与他们一致的行动。因为你不可能去买人家认为不好的股票。所以企业金融评估是由自己主观决定的,而不是由客观情况来决定。因此,金融市场起伏不定。由此可以断言,这就是金融市场固有的经济泡沫。问题是我们在这样的泡沫中已经生活了20多年了。我们已经形成了群体性信仰,没有个人的看法,"从众心理"严重。新资本主义的寿命有多长
我个人认为,从长期来讲,金融资本主义即新资本主义寿命长不了。
1.从经济角度来看,新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回报不丰。至少可以说它不会促使经济的快速增长,原因一,制造不断与日俱增的不平等。它只能去刺激社会上层奢侈性的消费。少数人的奢侈消费绝不可能和老百姓大众消费相提并论。二,这种投资往往不会做长期投资,它希望捞现钞。所以直接金融投资方式成本很高。三,金融投资人眼睛就盯着股票升值,他绝对对环境成本不感兴趣。四是,从劳工的成本来讲,环境往往要增加他的成本。由此可以说明生产力的回报是不高的。从最近二十年来看,除了美国的高新技术之外,很清楚一点是回报率是不高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样的资本主义不可能很快取得高的速度。
2.从社会政治层面来看,新资本主义支撑不了很久。有三个理由:
一是企业老板利益对员工利益的胜利。90年代以来出现的新情况是,评估企业出现新的标准,即企业管理的"经济增值标准"。只有所有的持股人钱增加了,才能说明它增值了。很简单的理由,你投资,就相当于你把钱借出去,你就是公司的债权人,相应的就要承担风险,要有回报。你拿到的收入就是超额利润。这样就有两种态度:一是风险不能承担太大,但还要保证收入;二是风险越大赚得越多。但是现在的投资则二者都要达到,既要有稳定的进账,又要有高额的利润。金融投资人指望的就是这个。回过来,金融投资人有这样的要求,那就要求企业、企业职工创造这样的价值和业绩出来。作为企业领导,你要保证你的收入稳定,那你企业职工的收入就不稳定,那么劳工关系如何达到妥协呢?这就是企业老板利益对员工利益的胜利。
二是收入对投资的胜利。即要使买的股票升值。只能根据一个季度一个季度的账目来判断,这就是短期行为对长期行为的专政。由此可见,这样的收入绝不能比长期收入要高。
第三个胜利就是金融市场对民主的胜利。西方经济当中,每个企业可以看作是一个小的共和国。股东不仅要求经济回报率高,还会提出社会福利的、政治的和其它的要求。企业能够自己调节,而不需要民主政治的调节。这个美好的社会自我调节愿望使国家渐渐消亡了。民主政治成为多余的东西,有公司的调节,政府成为不需要的了。也可以看出,经济的游戏规则由三大角色来调节。现在出现的矛盾是,表面上相安无事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现在已经开始出现敌对的情况。
[摘要]本文详细论述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发生了重大变化,但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没有变,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没有变,因此资本主义的本质也没有变。
[关键词]新技术革命 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 本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主要表现有:发生了新的技术革命;垄断有了新发展;实行某些改良措施;垄断资本进一步国际化;殖民主义采取了新的形式;采取协调措施,缓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变化是由许多因素造成的,笔者认为其中最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点:
第一,是生产力自身发展规律起作用的结果。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生产经济不断积累,劳动技能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对生产发展的促进,推动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相对稳定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
第二,是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作用的结果。资产阶级生产的唯一目的是追逐剩余价值以获取最大利润。为此,各企业、各垄断集团之间进行着激烈的竞争。资本家集团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总是千方百计地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更新生产设备、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以求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就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三,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部进行调整的结果。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了国家资本主义,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推行了高工资、高消费、高福利政策以及鼓励工人入股等措施。生产关系方面的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暂时缓和了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同时,他们实行了所谓的“人民资本主义”。另外,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盛行股份化、股权分散的做法。垄断资本印发小额股票,鼓励职工购买本公司的股票或把股票直接以奖金的形式发给职工。这样,社会上持股的人就急剧增加。在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里,普遍推行了所谓的“管理民主化”制度,其形式多种多样。科技革命的发展和跨国垄断组织的活动,加强了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现代工业产品的结构工艺越来越复杂,使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的分工越来越细,协作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这说明社会生产已进一步向国际化方向发展,而这种高度发达的社会化生产完全被控制在极少数十分庞大的垄断组织手中。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另一表现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联合加强了,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合为基础的国际垄断同盟代替了传统的国际卡特尔。
第四,是对内加紧剥削、对外扩张掠夺的结果。殖民主义采取了新的形式:战后,随着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不断成长和壮大,以赤裸裸的暴力统治和掠夺为特点的旧殖民主义已完全行不通了,垄断资产阶级不得不改变策略,于是新殖民主义就成了帝国主义奴役和掠夺落后国家的主要方式。新殖民主义的特点是:表面上承认殖民地国家的独立要求,实际上是用一种较隐蔽的形式从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向这些国家进行渗透和扩张,妄图继续控制和掠夺发展中国家,如:在经济方面的“援助”和“贷款”,其实质都是资本输出,是帝国主义实现其国际政治经济战略的一种手段。现代资本主义还在“援助”和“合作”的幌子下通过对外掠夺来发展自己。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虽然发生了以上新变化,但这些变化并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由基本矛盾引发的其他矛盾必然要导致资本主义的最后灭亡。
战后西方发达国家虽然通过生产关系的某些调整而暂时适应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但是这种调整并未从根本上触动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因而也就根本不可能消除社会化大生产和私人占有之间这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消除剥削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本性。
首先,资本主义生产更加社会化。其表现如下:一是生产向最全面的社会化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通过国有企业直接掌握了相当部分的社会化程度很高的生产事业,通过国私合营企业和国家采购直接地或间接地控制了一部分社会化的生产力,通过“经济计划化”等国家调节手段使整个社会化和资本社会化都达到很高程度。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各种国家垄断调节形式的广泛发展,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各个领域里的管理职能和管理机构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从而使资本主义管理也日益走向全面的社会化,同时资本的社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
其次,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私有制并没有改变。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这迫使帝国主义国家不得不在所有制方面进行调整,帝国主义的“国有制”(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就是在不改变私有制的基础上,而对生产关系的一种局部改变。实质上,国有经济并没有改变资本的性质,因为一种经济的性质毕竟要取决于国家的性质。资本主义社会,国家是资产阶级的国’家,是资产阶级利益的总代表,是总资本家。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制,不过是由生产资料的单个资本家所有、集体资本家所有转到为“总资本家”所有。这种国有化只是适应资产阶级通过国家来加强对经济直接干预的需要。而资本主义国有化企业大多集中在国防、科研、金融、保险、邮电、交通、公共设施以及新兴工业等投资多、利润低、风险人的部门,国家经营这些企业,正好体现了资产阶级国家维护资本家总体利益的“总资本家”性质。以便把这些部门可能带来的风险和负担转嫁到广大劳动者身上。可见,这种国有经济只对整个资产阶级有好处,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仍然一无所得。
第三,资本主义国家的分配方式仍然是按照资本的份额来进行的,工人阶级处于被剥削地位的现实没有改变。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各垄断财团按其资本多寡和平均利润率来瓜分工人所创造的社会财富。工人则依然只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取劳动力的价值,维护劳动力的再生产。在二战后,虽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工资和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是遭受的剥削依然如故。工人工资增长的速度大大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速度,这反映了资产阶级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反而大幅度提高,工人所得在其创造的财富总额中的比重越来越小,剥削不仅存在,而且还在加深,工人阶级所处的被剥削地位没有丝毫改变。
第四,资本主义的所谓“福利国家”和“人民资本主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谓的福利开支不过是国家通过税收等形式而集中起来的财政收入的一部分。国家支出的福利开支,无非是把从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那里扣除的收入重新还给他们,并没有改变剩余价值归资本家占有这一本质。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股票分散化,使工人手中也有了少额股票,但这并不是“人民资本主义”。其实,这不过是垄断资本支配更多社会财富以谋取巨额垄断利润的一种形式。在股票持有分散化的背后,隐藏着社会资本的进一步集中和垄断程度的进一步增强。资本主义企业仍操纵在少数大股东手里,而大量劳动者并没有因手中握有少量股票而使自己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劳动者仍然是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谋生。因此,这些小额股票并不能改变劳动者的被剥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