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诗经鉴赏论文格式

2023-03-06 11:4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诗经鉴赏论文格式

《诗经》毕业论文提纲

摘要:《诗经》反映的女性形象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爱情中的女性形象、婚姻家庭中的女性形象、被弃妇女的形象等几个方面。《诗经》中的女性在表达感情的变化过程中,是她们对爱情的深刻体验,是文明人所特有的爱情表现,并上升成为古典审美文化意蕴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文大纲如下:

一、整体陈述诗经这部作品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二、陈述《诗经》中描写女性的部分

(一)纯真热情的女性,列举一些代表诗来分析这一形象的女性。

(二)怯弱胆小的女性形象,列举一些代表诗来分析这一形象的女性。

(三)温柔贤淑的女性形象,列举一些代表诗来分析这一形象的女性。

(四)悲惋凄凉的女性形象,列举一些代表诗来分析这一形象的女性。

三、后世对《诗经》女性女性形象的评价

(一)外在之美,如《关雎》、《卫风--硕人》中的描写。

(二)内在之美,如贤淑、执著、纯洁等,分别从《邶风--燕燕》、《周南--卷耳》等几首诗歌中评价分析。

四、《诗经》中女性形象对后世的影响

(一)整体陈述《诗经》从古至今对后世的`影响。

(二)《诗经》对后人的教育性意义 。

(三)《诗经》对古今文学的意义及重要贡献。

(四)《诗经》中的情感观对古今社会的影响。

参考文献:

杨天宇:《诗经---朴素的歌声》;国学基础教程——经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褚 斌杰:《诗经全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褚 斌杰:《中国文学史纲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聂石樵:《诗经新注》,济南、齐鲁书社,2000

张 晶:《诗学与美学的感悟》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谁能提供议论文说明文古诗鉴赏古文的答题格式

一、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二、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三、论证方式:立论、驳论。(议论文可由此标准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二大类。)
四、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1、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作用二个要点。具体如下: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⑤、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2、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二种类型答题要点二个方面:(1)、明确论据类型;(2)、具体分析作用。这个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无论是与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都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所以,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
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如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
补充论据作为一种新题型正在流行,做这种题目,注意以下二个方面:(1)、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2)、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限制。当然,作为应考,可以准备“勤奋”、“处世”等常见主题的名人事例和名言。名言字数要少,事情要熟悉,不要为求新而准备那些较长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
3、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
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4、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开头的内容有:
(1)、提出中心论点;(2)、引出论题;以上二个方面,要具体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的具体方试,有的是通过名人名言、有的是通过名人佚事、有的是通过趣闻笑话等。
结尾的内容:
(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
(2)、重复或强化……的中心论点;
(3)、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
(4)、补充论证了……。(有时候会考查这方面作用,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做这个题目,就是把文章的引论、本论、结论具体化地陈述出来。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我们可以这样表述:首先引用法国思想家帕斯卡的名言“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芦苇”提出中心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然后举阿基米德、王尔德事例证明了“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最后举一个火车上读书的少女为例向人们发出“人应该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的劝勉。
5、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
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只有二个角度:(1)语言特点;(2)语体特点。做这类题目,要掌握语言风格一些关键词: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而语体特点,就是抓信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了。一个应特别注意的事项就是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6、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
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多,如修辞手法、论证方法、写作手法等
(1)、修辞:如比喻,可结合比喻特点谈,那就是形象生动;如排比,增强了文章论证的气势;如引用古诗文,使文章富有文采等。
(2)、论证方法:参考论证方法的作用谈。
(3)、写作手法比较固定,常见的就是:(1)、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夹叙夹议);(2)、以……论证方法为主。同样,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7、文段结构作用:
(1)、引出(全)下文;(2)、总结前(全)文;(3)承上启下。
作为议论文段的作用,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加答。
如开头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论题),那么,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二个具体答题规范格式的例子使用或变通使用:
①、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也起到吸引读者下读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结尾段的作用,请参照4:“结尾的内容”回答。

语文说明文阅读题的答题技巧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信息:转载 日期:2006年8月21日
说明文主要考查考生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设题主要围绕准确认读、准确理解、准确筛选来考虑。
考题常设置干扰性因素:(1)增减扩缩,就是对原文的句子加以改动,通过增加某些字或减少某些词语的办法,扩大或缩小说明范围。(2)鱼目混珠,就是用似是而非的词语或句子来替代正确的,造成歧意。(3)颠三倒四,是指设置选项时,有意将原文的句子关系打乱,造成理解的难度,如颠倒因果关系,搅乱先后次序。(4)无中生有,就是利用考生的思维惯性,诱考生用想当然代替清醒的理性思考。

解题的程序,有句顺口溜:“先读原文通大意,再读题干做标记,找出范围对应句,比较选项看差异。”

先读原文,完成3个任务:(1)了解文章大意,即说明的对象,各段之间的联系,作者的见解及相关材料。(2)给段落标上序号。(3)给重要句子和关键词语做上记号。

其次,读题干很重要,要给重要词语做上标记。如1999年卷第1题,可做如下标记:“本文第一自然段提出了一种假说,对这种假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标记。第一处是命题点所在的位置,第二处是试题考查的内容,第三处是选择答案的标准。

第三,找出答题的范围和对应句是答题的实质性阶段。一般来说,答案的检索区间应在命题点的附近,如第1题答案在第1段或第2段。找对应句更重要了,可以说找到了对应的句子,就基本上找到了答案。比较选项找出差异是最后一步,即完成答题。如第1题B项说:“比起人类来,冬眠的哺乳动物在更宽的范围里发生了变化。”漏了“调节性”几个字,与文章原意不合。

说明文阅读题都是单项选择题,选择正确选项方法有三:直选法、排除法、类推法。

直选法,即直接选出正确答案。这种方法适用于一目了然的题目,有的答案自己一下子能够确定。也适用于“选非题”,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排除法,可适用于一切类型的选择题。它通过排除不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将正确的答案显露出来,提高答案准确性。用排除法要找准“第一知识点”,即首先要排除的选项被排除的依据,须具备2个特征:一是判断得最准确,二是最有价值,确定这个知识点后可排除较多的选项。

类推法,适用于部分选择题。根据合理推断,迅速排除某些选项,或根据已知情况推断未知情况,迅速确定答案。

一、分类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二、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数: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标准化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顺序对__________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三、说明的方法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四、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规范性的答题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像这样的例子文章中还有很多。

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

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

五、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是一篇生动地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怀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答题的规范性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六、说明语段的作用

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三: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

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06年全国卷2)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再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5年全国卷2)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答: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步骤三 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示例: 1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05年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解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答:第一问: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
第二问: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古代诗歌鉴赏论文3000字左右

诗经——《出其东门》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虽则如云,匪我思存。
缟(gao)衣綦(ji)巾,聊乐我员。
出其闉阇(yin du),有女如荼(tu)。
虽则如荼,匪我思且(cu)。
缟衣茹藘(lǘ),聊可与娱。

大意:漫步走出城的东门,美女多如天上彩云;虽然多如天上的云,可并不是我思念的人;唯有素衣暗绿色头巾,还能欢乐我的心;漫步走出外城的门,美女靓丽如茅花;虽然靓丽如茅花,可是我不思念她;唯有那素衣红佩巾,还能娱乐我的心。

评析:纵然美女如云,却不能重情、不丧志,所需要的坚定意志,大概不逊于疆场上刀光剑影下的英雄气概。英雄可以视死如归,却不一定能在万花丛中不懂一点杂念;就是皇帝一向叱咤风云,也有爱美人不爱江山的前例;更不用说普通百姓了,“痴心女子负心汉”,这当中肯定包含了不少风流的事。
可是,世上真有坐怀不乱的汉子。虽然不多,毕竟有。这也构成了一道人生风景。美丽的花几千万朵,最心爱的只有那一朵。道理其实也很简单:秀色可餐固然使人愉快,但不一定可爱。美丽而可爱,美丽且有气质者,才能打动心灵最深处。漂亮的不一定是最好的,最好的才是最适合的。
男子汉当中也有坚贞者,不全是无情郎、负心汉。坚贞应当是对自己的选择有清醒的认识,对自己的目标有不懈的追求。这有可能是凭着直观感觉来进行,也有可能是以深刻的内省为基础。
请相信,男子汉的忠贞也有不可动摇的时候。

忽忽~~终于写完了,可能是有点不符合你的要求,但是我已经是绞尽脑汁了。。。毕竟,3000字 要求原创 ——20分,出200分应该也不会有几人。
上面的应该基本符合你的要求,我也是因为要备课才写这个东西的,也就顺便在网上写下来发给你。注意,不要抄的一模一样,自己在中间加点语句,我写的只是赏析而已,你可以加点其他的观点进去论证。比如说我说的“爱江山不爱美人”的前例,你可以去举点例子,加以论证。
最后说一句,文章,还是自己写的好,最好把我的当做抛砖引玉,相信你会写出更好的原创论文。

诗经赏析

作品鉴赏: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中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一、现实主义精神与传统

《诗经》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描述的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

展现的是周代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这一“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精神传统为后世所代代继承和发扬。

二、抒情诗传统

从《诗经》开始,抒情诗成为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三、风雅与文学革新

《诗经》中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为屈原所继承和发扬,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

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陈子昂感叹齐梁间“风雅不作”,李白慨叹“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杜甫更是“别裁伪体亲风雅”,白居易称张籍“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以及唐代的许多优秀诗人,都继承了“风雅”精神。

而且这种精神在唐以后的创作中,从宋代的陆游延伸到清末的黄遵宪。

扩展资料

《诗经》的编集本身在春秋时代,其实主要是为了应用:

其一,作为学乐、诵诗的教本;其二,作为宴享、祭祀时的仪礼歌辞;其三,在外交场合或言谈应对时作为称引的工具,以此表情达意。

通过赋诗来进行外交上的来往,在春秋时期十分广泛,这使《诗经》在当时成了十分重要的工具。《左传》中有关这方面情况记载较多,有赋诗挖苦对方的(《襄公二十七年》),听不懂对方赋诗之意而遭耻笑的(《昭公二十年》),小国有难请大国援助的(《文公十三年》)等等。

这些引用《诗》的地方,或劝谏、或评论、或辨析、或抒慨,各有其作用,但有一个共同之处,即凡所称引之诗,均“断章取义”——取其一二而不顾及全篇之义。这种现象,在春秋时期堪称“蔚成风气”。这就是说,其时《诗经》的功用,并不在其本身,而在于“赋诗言志”。

想言什么志,则引什么诗,诗为志服务,不在乎诗本意是什么,而在乎称引的内容是否能说明所言的志。这是《诗经》在春秋时代一个实在的,却是被曲解了其文学功能的应用。

赋诗言志的另一方面功用表现,切合了《诗经》的文学功能,是真正的“诗言志”——反映与表现了对文学作用与社会意义的认识,是中国文学批评在早期阶段的雏形。如《小雅·节南山》:“家父作诵,以究王讻”。《大雅·民劳》:“王欲玉女,是用大谏”等。

诗歌作者是认识到了其作诗的目的与态度的,以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态度,从而达到歌颂、赞美、劝谏、讽刺的目的。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赋诗言志,也是使赋诗言志真正切合《诗经》的文学功能及其文学批评作用。

《诗经》社会功用的另一方面,是社会(包括士大夫与朝廷统治者)利用它来宣扬和实行修身养性、治国经邦——这是《诗经》编集的宗旨之一,也是《诗经》产生其时及其后一些士大夫们所极力主张和宣扬的内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经

诗经鉴赏:赋比兴等修辞 举例和论文

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它是根据《诗

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最早的记载见于《周礼·

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

曰雅,曰颂。”后来,《毛诗序》又将“六诗”称之为

“六义”:“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

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

对此解释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

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

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

事,是故同称为义。”今人普遍认为“风、雅、颂”是

关于《诗经》内容的分类;“赋、比、兴”则是指它的

表现方法。

“赋、比、兴”之说提出后,从汉代开始两千多年

来,历代都有许多学者进行研究和论述,但在具体的认

识和解说上,一直存在着各种分歧意见,众说不一。

汉代对赋、比、兴的解释 汉代解释“赋、比、兴”

最具有代表性,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的是郑众和郑玄

两家。郑众说:“比者,比方于物……兴者,托事于物。”

(《毛诗正义》引)他把“比兴”的手法和外在世界的

物象联系起来,认为“比”是修辞学中以此物比彼物的

比喻手法,“兴”是“起也”,即托诸“草木鸟兽以见

意”的一种手法。论述虽较简单,但总的说,是抓住了

“比兴”这一艺术思维和表现手法的特点的。郑玄的解

释则不同,他认为:“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

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

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毛诗正义》引)这

里,除了讲“赋”的特点是表现手法上的铺陈其事,比较

符合实际外,其他的解释则都跟政治、教化、美刺联系

起来,这就把一定的表现手法看成了某一特定文体的特

征,不免牵强附会。《毛传》、《郑笺》中对于《诗经》

的解释,常常在径情直遂的诗歌中,离开艺术形象去寻求

有关君臣父子的“微言大义”,例如把爱情诗《关雎》

说成表现“后妃说乐君子之德”等,和这种对于“赋、

比、兴”的穿凿曲解,是有直接关系的。所以后来孔颖

达就不同意郑玄把“比兴”分属“美刺”的说法,指出:

“其实美刺俱有比兴者也。”(《毛诗正义》不过,郑

玄把“比兴”提到美刺讽谕的高度来看待,对唐代陈子

昂、白居易等所标举的“美刺比兴”说,是有启迪作用

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论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论述“赋、

比、兴”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挚虞、刘勰和钟嵘。挚虞继

承了郑众的观点,认为:“赋者,敷陈之称也;比者,喻

类之言也;兴者,有感之辞也。”(《艺文类聚》卷五

十六)他并且对汉赋的不“以情义为主”而“以事形为

本”、极尽闳奢巨丽之能事,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赋”

的表现手法在汉赋的创作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发

展,以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体,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

面,也造成了相当一部分汉赋专门去铺采□文地描摹宫

室之美、田猎之盛等,以致缺乏深刻的、有意义的思想内

容。挚虞对汉赋的批评是切中其弊的。由于汉赋中大量

运用了比喻性的辞藻,容易使人误认为“赋”与“比”

有较密切的联系,和“兴”似乎无关,所以刘勰在谈到汉

赋时,称其“日用乎比,月忘乎兴,习小而弃大”,结果是

“比体云构”,“兴义销亡”(《文心雕龙·比兴》)。

实际上这里所说的“比”是“赋”中之“比”。由于这

一原因,同时也由于中国古代抒情诗远比叙事诗发达,所

以人们有时略“赋”而标举“比兴”,以“比兴”概括

诗的“三义”。

刘勰对“比兴”的论述,曾受到《毛传》和《郑笺》

牵强附会说诗的影响,如他说过“《关雎》有别,故后

妃方德;‘尸鸠’(指《召南·鹊巢》贞一,故夫人象

义”(《文心雕龙·比兴》)等等。但他同时又继承了郑

众的见解,并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认为:“比者,附也;兴

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

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又认为“比”的要求

是“写物以附意,□言以切事”。这就概括了“比兴”

作为艺术思维和表现手法的特点。他还指出“诗人比兴,

触物圆览”。即认为“比兴”的思维和手法必须建立在

对外部事物观察、感触的基础之上。这些意见,都是很

可取的。

刘勰之后,钟嵘对“赋、比、兴”的论述,有了更

多的新内容。他说:“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

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强调“兴”

的特点是“文已尽而意有余”,应该有诗味或“滋味”

(《诗品序》),从而把艺术的特殊的感人作用与艺术

的思维表现特点联系起来,这是一个明显的进步和对传

统的突破。正是由于这一点,后来一些株守传统观念的

人对钟嵘的这一贡献不仅不予承认,而且颇加非议,如

说他“解比兴,又与诂训殊乖”(黄侃《〈文心雕龙〉

札记》);“说得不明不白”(黎锦熙《修辞学·比兴

篇》)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钟嵘还正确地指出“赋、

比、兴”“三义”各有特点,各有所长,不能割裂开来

对待和运用。他说:“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

词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

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因此,他要求兼采三者之

长:“闳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

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诗品

序》即认为真正的好诗,既不能单用“比兴”以致“意

深”、晦涩,又不能单用“赋”法以致“意浅”、芜累,

只有兼采三者之长,酌情运用,才能感动人,“使味之

者无极”。钟嵘的这一见解无疑是正确的。写诗要把事

情写清楚,为读者所了解,就少不了要用“赋”的手法。

同时,诗歌要抒发情思,驰骋想象,感染读者,耐人寻

味,就又少不了要用“比兴”的手法。钟嵘的“闳斯三

义,酌而用之”以及“文已尽而意有余”的观点,是符

合诗歌创作的艺术规律的,对后代诗论有很大的影响。

唐宋时期的论述 唐代评论家对“比兴”的论述,

又有新的发展,即不仅仅把它看作表现手法,而是赋予

了美刺讽谕的内容要求。这跟郑玄的说法,是有继承关

系的。不过,郑玄是用政教美刺去牵强附会地解释“比

兴”的本义和《诗经》的篇章;唐人则是运用“比兴”

的概念来表述自己的创作主张,强调诗歌应发挥美刺讽

谕的作用,这就不存在牵强附会的问题。刘勰、钟嵘谈

论“比兴”,有时也是涉及内容的,如刘勰所说的“诗

刺道丧,故兴义销亡”(《文心雕龙·比兴》),钟嵘

所说的“兴托不奇”、“托谕清远”(《诗品》卷中)等。

唐代评论家更进一步把“比兴”称之为“兴寄”,如陈

子昂批评齐梁诗风“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修竹

篇序》,元稹批评唐初“沈、宋之不存寄兴”(《叙诗

寄乐天书》),而认为自己的诗“稍存兴寄”(《进诗

状》)等,所说“兴寄”,也就是“比兴”。陈子昂又

说:“夫诗可以比兴也,不言曷著?”(《喜(嘉)马

参军相遇醉歌序》)殷□也批评齐梁诗风说:“理则不

足,言常有余,都无比兴,但贵轻艳。”(《河岳英灵

集》序)所说“比兴”,也就是“兴寄”。可见,唐人

论“比兴”,大都是从美刺讽谕着眼的。柳宗元就明确

地指出:“导扬讽谕,本乎比兴者也。”(《杨评事文

集后序》)白居易甚至还把“美刺兴比”作为一个词组

来使用,如说:“凡所适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

谓之讽谕诗。”(《与元九书》)他们标举“兴寄”或

“比兴”,强调诗歌要有社会内容,要发挥社会作用,这

对于促进唐诗的健康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宋代学者对“赋、比、兴”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欧阳修在《诗本义》中、郑樵在《诗辨妄》中,都对汉

儒解诗的穿凿附会之风提出了批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李仲蒙和朱熹,他们对“赋、比、兴”的解释,对后世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李仲蒙认为:“叙物以言情谓之赋,

情物尽者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

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胡寅《斐然集·与李叔易

书》引)他分别从“叙物”、“索物”、“触物”的角

度来解释“赋、比、兴”。所谓“叙物”,不仅是一个

“铺陈其事”的问题,还必须和“言情”结合起来,把作

者的情感和客观的物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这就

比传统的解释大大前进了一步,更加符合诗歌创作中对

于“赋”这一表现手法的要求,从而对后来关于“赋”

的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为数不多的古代叙事诗中,

也存在着这类范例。例如长达1745字的叙事诗《孔雀东

南飞》,除了发端两句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起“兴”外,通篇全用“赋”体,而叙述惟妙惟肖、出

神入化,正如沈德潜所说:“淋淋漓漓,反反覆覆,杂

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

(《古诗源》)其后象北朝的《木兰诗》、杜甫的《石

壕吏》,白居易的《卖炭翁》等,也都具用“赋”法而

表现出类似的特点。所谓“索物”,即索取和选择物象

以寄托感情,不仅是一个运用比喻进行修辞的问题,还必

须在比喻中寄托作者深挚的感情。这样的“比”法,自

然就会具有艺术的感染力,而不会象汉赋那样成为各种

比喻性的词藻的堆砌排比。所谓“触物”,即接触外物

而引起作者主观感情的冲动,也就是梅尧臣所说的“因

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愤世嫉邪意,寄在草木虫”

(《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汝见赠述诗》),由外

物的激发以兴情,又把情感浸透、寄托于所描写的物象

中。显然,李仲蒙对“赋、比、兴”的阐述,较之他以

前的许多解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的这些论点,后

来曾被南宋王应麟的《困学纪闻》、明代王世贞的《艺

苑卮言》、杨慎的《升庵诗话》等辗转引载,后人的见

解也大都是对他的观点的引申和发挥,很少新的突破。

朱熹对“赋、比、兴”的解释是:“赋者,敷陈其

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

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集传》)这

和黄彻所说的“赋者,铺陈其事;比者,引物连类;兴

者,因事感发”(见《诗人玉屑》),基本是相同的。朱

熹虽然比较准确地说明了“赋、比、兴”作为表现手法

的基本特征,但他的概括不如李仲蒙的解释更切合文学

创作的实际。他的说法之所以在后世发生了较大的影响,

主要是由于他的思想学说在封建社会后期受到统治者大

力倡导的缘故。朱熹虽然也批评过汉儒解说《诗经》的

某些迂腐论点,但是,他自己论诗也不乏微言大义的迂

腐见解,如他在《诗集传》中注《关雎》一诗说:“兴

也。”“周之文王,生有圣德,又得圣女姒氏以为之配。

宫中之人于其始至,见其有幽闲贞静之德,故作是诗。言

彼关关然之雎鸠,则相与和鸣于河洲之上矣;此窈窕之

淑女,则岂非君子之善匹乎?言其相与和乐而恭敬,亦

若雎鸠之情挚而有别也。后凡言兴者,其文意皆放(□)

此云”。像这样来分析《关雎》的“兴”义,显然是受

了《诗序》、《毛传》、《郑笺》牵强附会说诗的影响。

而且他也没有象钟嵘那样注意到“三义”在创作中不可

或缺的互相作用,往往把一首诗简单地归之为“赋也”、

“比也”或“兴也”,甚至对《楚辞》也这样加以分解,

结果不能不生穿硬凿,招致后人的讥议。如陈廷焯在《白

雨斋词话》中就说:“风诗三百,……后人强事臆测,系

以比、兴、赋之名,而诗义转晦。子朱子于《楚辞》,亦

分章而系以比、兴、赋,尤属无谓。”

应当指出,这种离开诗歌的具体艺术形象而去探求

形象以外所谓君臣、父子、夫妇微言大义的做法,在宋

及宋以后仍是比较普遍的。黄庭坚就曾对宋代穿凿附会

解说杜诗的现象提出过尖锐的批评:“彼喜穿凿者,弃其

大旨,取其兴于所遇林泉人物、草木虫鱼者,以为物物

皆有所托,如世间商度隐语者,则子美之诗委地矣。”

(《大雅堂纪》)在南宋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中,也

有不少这方面的记载。不仅说诗,还有说词。如清代常

州派的词论就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周济论词的某些观点

也曾因此遭到王国维的批驳。清代的统治者甚至接过这

种穿凿比附、深文周纳的方法,不止一次地大兴文字狱,

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后果。

明清时期的研究 明清时期关于“赋、比、兴”的

研究,值得注意的有明代的李梦阳和清代的周济。明代

前七子的首领李梦阳曾引王叔武的话说:“诗有六义,比

兴要焉。夫文人学子比兴寡而直率多。何也?出于情寡

而工于词多也。夫途巷蠢蠢之夫,固无文也。乃其讴也,

□也,呻也,吟也,行□而坐歌,食咄而寤嗟,此唱而彼

和,无不有比焉、兴焉,无非其情焉,斯足以观义矣。”

(《诗集自序》)在当时缺乏真情实感的诗文普遍流行

的情况下,李梦阳虽然也提倡拟古主义,但他又指出“比

兴”出自真情,真诗乃在民间,主张正统诗文应该向民

歌学习,这一意见是正确的。清代的周济则将“比兴”

用之于词论,提出了“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的著

名论点(《介存斋论词杂著》)。“寄托”即“比兴”的

艺术思维和表现手法在创作中的运用。诗词写作,既不

能没有寄托,又不能刻意追求寄托,不然的话,就会影响

作品的感染力。这意见也是比较精辟的。此外,像王夫

之所说的“兴在有意无意之间,比亦不容雕刻”(《□斋

诗话》),强调了“比兴”的运用应当自然浑成;陈启源

所说的“故必研穷物理方可与言兴”(《毛诗稽古编》),

强调了广博的生活积累对于“比兴”运用的重要性;沈

祥龙认为“兴”是“借景以引其情”,“比”是“借物

以寓其意”,要求“比兴互陈”(《论词随笔》),则

把“比兴”和艺术描写中的情与景结合了起来。但这些

论述,大都比较零星,缺乏特别值得重视的见解。在专门

的研究著作方面,陈沆的《诗比兴笺》和姚际恒的《诗

经通论》,较有可取之处。

总之,关于“赋、比、兴”的研究,除了穿凿说诗

的消极影响外,它的积极意义是:通过长期地研究和探讨,

不仅认识到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表现方法各自的特

点,它们在文学创作中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而且认识到

广博的生活阅历、真挚的情感、形象化的表现等等对于

它们的重要性,以及意余言外的浓郁诗味对于读者产生
强烈美感的重要性,这样,就使得关于“赋、比、兴”
的艺术思维和表现方法在理论上的认识日趋深刻和完善,
在创作中的表现和运用日趋丰富和完美。这些对于创作
规律的认识,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