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冷山毕业论文

2023-03-06 11:3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冷山毕业论文

浅谈从精神分析角度看《弗兰肯斯坦》的悲剧

浅析《冷山》和《山楂树之恋》看东西文化之差异

试论劳伦斯《白孔雀》的伦理思想分析

浅谈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战争文本

浅谈英国华裔文学批评的透视与恩考

电影《梦》与《冷山》的异同点

下面是我整理的电影《梦》与《冷山》的异同点的论文,欢迎各位英美文学毕业的同学借鉴!

摘 要: 《梦》与《冷山》分别是个人化的电影与商业电影的代表,不过两者也不是完全对立的。个人化的艺术电影虽然在表现上偏个人色彩,但很多独特的新颖的思想和表达方式深受观众喜爱,也能带来更持久和丰富的经济效益。商业大片为了追求更高的境界,同时也是提升其商业竞争力,而在一些技巧上借鉴艺术电影的视角或者手法,往往也获得票房和影评的双赢,他们同样为电影这个领域共同建设着美好未来。

关键词: 商业性 艺术性 观赏心理 主题

《梦》与《冷山》分别是个人化的电影与商业电影的代表,本文围绕这两部电影,分析个人化电影与商业电影的相同点于不同点。

首先,对于这两种类型的电影,各有其侧重点与特点,从心理上分析,一部电影的商业性,往往通过它迎合观众的本质属性而定,而个人化的艺术电影则大多充满特殊的、个人风格化的电影语言,很多时候甚至主动与观众造成不亲近的感觉,以达到自我表达的目的。

从观众的心理承受力上来看,《梦》中暴风雪那段就是在挑战观众的心理承受力,在一片朦胧的风雪中,观众几乎看不见演员的脸部特征,整段也没什么台词,一直是几个模糊的人在缓慢艰难的行走,人人都疲劳的想要沉沉睡去,此时也包括观众,几乎要看到睡着。不过黑泽明是要通过这个梦告诉我们人的意识或许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东西。而这种表现手法是商业电影中绝对不会出现的,商业电影会完全抓住观众的情绪,让观众在观看当中保持兴奋状态,情节和线索都直观可见,至少是那些最为重要的部分,一定要让观众第一眼看去就感受到魅力。电影《冷山》在故事上情节紧凑,时时都能调起观众的兴趣,让人应接不暇,当中也穿插了不少搞笑幽默的'成分,比如在一切陷入沉闷和危机时,女孩露比的出现让险些掉落下去的情绪又高涨了,如女神一样拯救了悲伤无助的女主角。这也正迎合了观众的心理,此时观众也正担心着女主角的安危。

在主题的表达上,《梦》是一位经历风风雨雨的人的梦,是属于黑泽明自己的梦,从小到老所做的梦,不同时期不同的梦。拍摄手法上没有刻意追求高度技巧性的回闪镜头,快慢镜头……也没有可以寻找新奇的独特的角度,曲折迷离的情节等,这也许就是到这样年纪的他的在艺术上的追求。中间的梦让观众看过后都心有余悸,那些关于战争、死亡、以及环境污染等那些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画面,那些我们不愿意想起,不想接受或者承认的错误都依依深刻地展示在观众面前,这正是个人化电影的表达上的个性和导演思想的真实。而作为商业性比较强的《冷山》来说,在主题的选择上偏向了浪漫爱情,带有诗意的悲天悯人风格,是观众都所喜爱的,也是大多数人心中都向往的那种一生忠贞不移的爱情。在现代社会中显得更加宝贵,这正迎合了观众的兴趣,在一些深情文字信件的朗读下,与观众的感情产生共鸣,催人泪下。另一方面影片中展现了战争中人性的美丑,一种对生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批判与反思,并没有刻意表现的痕迹,它更多地是借助于不动声色的叙述,但正是在这种看似平静的不动声色,让观众更强烈地体会到冷静的镜头与动人心魄的画面之间的巨大反差,在心灵上产生震骇力量,让观众久久沉浸在白色的重山压迫之下的巨大伤痛之中。

而且《梦》与《冷山》最表象的区别还在于演员的选择上,《梦》中没有什么俊男美女,完全是表现个人的思想主题,而《冷山》中演员都是非常养眼的,能吸引大众视线,这也是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不同之处的表现。

不过两者也不是完全对立的。同绘画、音乐、文学和舞蹈一样,电影是一种表现手段。一部商业电影也或多或少带有艺术成分。完全的商业和完全的艺术几乎不存在。商业大片为了追求更高的境界,同时也是提升其商业竞争力,而在一些技巧上借鉴艺术电影的视角或者手法,往往也获得票房和影评的双赢。比如《冷山》中那些带有诗意的艺术表现。商业电影与个人化的电影也没有这么严格的却分界限。个人化的艺术电影虽然在表现上偏个人色彩,但很多独特的新颖的思想和表达方式深受观众喜爱,也能带来更持久和丰富的经济效益。

所以说,个人化电影和商业电影虽然各有千秋,但还是两个不可拆开的兄弟。他们同样为电影这个领域共同建设着美好未来。我们应该将每种电影的特点与优势发挥出来,扬长避短,让其艺术魅力共同造福于当代观众。

参考文献

[1]周冠生,《审美心理学》[M],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5

[2]彭玲,《影视心理学》[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3]姚文泰,《中国商业电影的几个问题》[J],福建艺术,1999(03)

[4]杨远婴,《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M],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6

[5]彭吉象,《中国经典电影作品赏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谁能提供一个英语本科毕业论文题目

Red and White-----the Dual Symbolic Colors of Tess白色和红色-----苔丝的双重象征色
Fang Hongjian-the Tragic Figure Struggling in “Fortress Besieged” 挣扎于“围城”中的悲剧人物-方鸿渐 Hester and Dimmesdale’s Attitudes towards Love and life in The Scarlet Letter 论《红字》中海斯特和丁梅斯代尔对爱情、罪恶、生活的态度
On Sister Carrie’s Criticism upon American Society论<<嘉莉妹妹>>对美国社会的批判意义 On Scarlett’s Attitude towards Life关于斯佳丽的生活观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Picaresque Huck论哈克的流浪汉形象
On the Moral Spirit in the Great Gatsby.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道德观
Thomas Hardy’s Pessimism in Tess of the D’urbervelles托马斯.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的悲观主义 A Study of Tom Joad in the Grapes of Wrath《愤怒的葡萄》的中汤姆 约德研究
Mark Twain’s Linguistic Style in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浅析《汤姆索娅历险记》中马克 吐温的语言风格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ncle Tom汤姆叔叔的性格分析
A Study of the Themes in a Farewell to Arms《永别了,武器》的主题思想研究 The Tragic Fate of “a Pure Woman” in the Conflict of the Individual and the Society “一个纯洁女人”在人与社会发展冲突中的悲剧命运
On the Language Style of a Midsummer-Night's Dream论《仲夏夜之梦》的语言风格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Swift's Gulliver's Travels《格列佛游记》的社会意义 The Psychological Analysis in Macbeth论莎士比亚《麦克白》的心理刻画 Inflexible Ada in Cold Mountain《冷山》中执著的艾达
On the Romanticism and Realism of Alice in Wonderland论爱丽丝梦游仙境的童话性与现实性 On the Tragicomedy of Rebecca in Vanity Fair论《名利场》中利蓓加的悲喜一生 On the Humour of Oliver Twist论《雾都孤儿》的幽默艺术
Tom Jones, a Dissipated but Kindhearted Man放荡而又善良的汤姆琼斯
The Free Will and Rebellious Spirit in Paradise Lost失乐园》中的自由意志和反叛精神 《On the Development of Shylock’s Character论夏洛克的性格发展 Morality and Criticism in Tom Jones评《汤姆 琼斯》中的道德观与批评观
On Imogen, the New Feminine Image in Cymbeline论《辛白林》中伊慕琴的新女性形象 Burns’ View on Love and Friendship论彭斯的爱情友谊观
The Reflection of Art and Life in Ode on a Grecian Urn and Ode on a Nightingale希腊古瓮颂》《夜莺颂》中艺术与生活的对照
The Womanism in "The Color Purple"紫色》中的《妇女主义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ers in Non-language Communication谈中国人和英美人非语言交际的差异
On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American Blacks during American Civil War美国黑人在美国历史上的贡献 On American Black English浅谈美国黑人英语
On the Differences of the Marriage Concept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浅谈中美婚姻观念的差异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able Manners and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中西方国家的餐桌礼仪与文化的对比分析
On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in Bacon’s Essays论培根散文的思想性 Women's Movement in 1960s in American美国六十年代的妇女运动
Analysis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violent television and movie on children浅析影视暴力对青少年儿童的负面影响

英语论文有什么好点的题目?

提供一些英语专业的毕业论文题目,供参考。

语言学研究
英语在香港的传播
英语在中国文化中的重生
英语帝国:是现实还是神话
二战后英语发展的非正式化趋势
英语的全球化和区域化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
英语中的女性歧视现象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和西方妇女的社会地位
女性语言特点及其社会根源
论广告英语的语言特点
浅析商务信函的文体特征
源自英语的汉语表达为汉语和文化注入新鲜血液:一个社会语言学调查
语音与语义---音义关系中的非任意性
笑话致笑的原因
论幽默的因素
英语幽默中的语用学
幽默的跨文化障碍分析
拉丁文对英语词汇的深远影响
英语发展史中法语对英语的影响初探
网络英语词汇和构词方式
网络语言对日常语言的渗透
英美民族文化心理及其在词汇中的映射

翻译研究
浅谈中文标牌语的英译
商标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
耶希斯图尔特的短篇小说《劈樱桃树》的翻译与评析
意志的力量--短篇小说《无视失败》的翻译与评析
英语谚语在口语中的运用及其翻译
怎样翻译英语习语
隐藏的主角们——《我们的生存之道》的翻译与评析
短篇小说《我的俄狄浦斯情结》的翻译与评析
跨文化在中菜西译的体现
文化差异对旅游翻译的影响
论译者主观情感在作品中的体现
科技英语中词汇翻译的技巧与策略
英汉基本颜色词汇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浅谈机器翻译
文化感知与文化翻译
翻译中双关语的处理
在新的语言中新生---翻译中的转类

跨文化研究
从“赵燕在美被打”事件看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中英科普文章对比研究
教育使美国移民融入主流社会:比较犹太家庭与亚裔家庭对子女的教育理念
从《成长的烦恼》看中美家庭教育模式之差异
奥普拉和陈鲁豫的成功范例给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启示
现代中西方家庭淡化的透视
中英姓名文化内涵比较
中西文化礼仪的异同及其反映的文化内涵
冲突与融合 —— 好莱坞与亚洲电影的互动
跨文化在中菜西译的体现
中西方商务礼仪的比较
中美跨文化商业行为比较
国际商务礼仪中的文化冲突
商务礼仪差异对中国涉外商务洽谈的影响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决策因素浅析
礼貌原则的不同视觉
中西方广告的差异
中西方时间观差异对比
中美婚姻观新视角
中美性状比较
从文化象征意义、宗教信仰及例行仪式看中西婚礼
论中西方恐怖电影的差异
论英国骑士精神与中国武侠主义
中希腊神话中女性形象的比较研究
英汉基本颜色词汇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中英色彩文化与语义对比的研究
美国生活方式对中国年轻一代的影响及其原因
论跨文化价值观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从养生观看民族特性
从电影角度看决策中的文化差异
幽默的跨文化障碍分析
美国文化霸权下的民族文化保护策略---法国叫板美国"文化帝国主义"
从<围城>看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从王家卫电影看中西方文化交融
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作品中的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
文化意识与跨国交流
中国古代太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兼论现代大学的起源
从中美英语教学的差异谈如何改进中学英语教学

英语教学研究
浅谈语境引入在中国高校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语法意识
合作学习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从多元智力原理分析中学生课堂英语学习策略的个体差异性
交互式语言教学在乡村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多媒体课件对大学英语教学影响的思考
构建课堂英语教学新模式——从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入手
英语习语的理解和教学
论外语习者与二语习者英语词汇扩大的途径
教师在英语网络教学中的角色
网络教育资源和高校英语写作教学
浅谈教师在教学中的中介作用
外教在当代中国英语教育中的作用
背景知识和听力教学
通过问卷调查对农村中学生听力问题的分析和展望
英语词汇教学的问题和应用
论记忆的联想策略
少儿英语教育的问题及策略
儿童学习第二语言的优势
第二语言从儿童学起的意义
寓英语教学于游戏
论中国大学生英语阅读技能的提高
词汇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
非英语专业大学新生的英语学习策略——一项基于实证的研究
新加坡与中国在推广双语教学中具体措施的比较与分析
英语演讲中的艺术与技巧
大学英语写作的措辞缺陷及解决方案
大学生英文作文中的中式英语现象
从中美英语教学的差异谈如何改进中学英语教学
“注意”的规律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意义
英国儿童文学的特色与贡献

文学研究
从《飘》到《冷山》:看美国南北战争文学作品的变迁
俄狄浦斯情节初探
论《呼啸山庄》艾米莉勃朗特的哥特情结
评呼啸山庄中Katherine自我意识与传统道德间的冲突
浅析艾略特诗歌的转变
解析《嘉莉妹妹》中的自然主义
逃离“社会”----《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主题分析
荒诞与理性 --- 论《第二十二条军规》
宿命与现实——从《苔丝》看哈代的宿命论
从拉尔夫埃里森的《看不见的人》看美国黑人现状
从《隐身人》中看爵士乐在黑人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脆弱的心灵,虚伪的面孔--简析《红字》中蒂姆斯韦尔的悲剧命运
《紫色》中的女性主义:至等待解放或为解放而
论狄金森诗歌独特优美的意境
《Mrs Dalloway》看Virginia Woolf的意识流写作
存在的代价---解读
海明威作品中的女色意识
海明威作品悲剧因素分析
从《白象似的群山》谈海明威的写作风格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争平等意识
从Sthphen Crane 看美国自然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论后现代主义中的女性主义—看美国影片《时时刻刻》
从“指环王”到“龙与地下城”-奇幻作品所反映的欧洲中古文化
浅论《远大前程》的理想主义倾向
从“自愿贫穷”到“返朴归真”—重新发掘梭罗在瓦登湖的生活
《一报还一报》——莎士比亚问题剧新解
《伟大的盖茨比》:美国梦的破灭
安徒生童话故事对中国儿童的影响
追求自由的灵魂遭到宗教的扼杀:裘德的悲剧
从《飘》的人物分析看开拓不屈的美国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从雪莱的诗看英国浪漫主义
福克纳献给艾米莉一朵什么玫瑰——谈威廉姆福克纳的《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
文学叙事形式在侦探悬念片中的运用
论《红字》中的性别错位
从<围城>看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作品中的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
苔丝的悲剧和它的社会原因
英国儿童文学的特色与贡献

文化研究
中东文化与其商业行为
民族动物与民族精神
一路上的疯狂——从《在路上》看“垮掉一代”的精神实质
冲破枷锁,自由呼吸—从西方服饰演变看妇女解放运动
从“指环王”到“龙与地下城”-奇幻作品所反映的欧洲中古文化
殖民地时期英国文化对美国的影响
欧洲人的城堡心结:通过对城堡文化的研究看欧洲社会的变迁和特点
美国文化霸权下的民族文化保护策略---法国叫板美国"文化帝国主义"
《绝望的主妇》中的妇女形象分析——西方男权社会中女性的妥协与抗争
对骑士文化的研究
浅析哥特文化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英美民族文化心理及其在词汇中的映射
论地理、政治、宗教对文化的影响
韩流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
朋克音乐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香水文化在社会交际中的作用

汉语言文学是学什么?

汉语言文学 百科内容来自于:

汉语言文学是研究中国语言的词语、句法,赏析古今诗歌、散文、小说等众多的文学作品,熟悉有关编辑出版的基本知识。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可以具备扎实的中国语言功底和较强的写作能力,直到如何去评价一个文学作品,进行编辑出版工作也会得心应手。而且,你还将拥有一笔财富,那就是宽广的知识面和优秀的人文素质。

历史发展

新时期汉语言文学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经历了从复兴、繁荣、理性和回归四个阶段。从二十多年的文学创作与文学发展的轨迹看,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事实上是一个文学创作与文学风格逐渐回归本源的过程,这有两个标志,一是内容上向现实主义回归,一是风格上向写实传统回归。当代文学的这种嬗变的过程今天看来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改革开放初期,当时全中国思想刚刚解放,作家积压在心中的十年郁闷希望一吐为快,这以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为代表。伤痕文学虽然感情上比较饱满,切中人心,直抒胸臆,但从艺术上来说未免粗糙,这就为紧接着出现的寻根文学、先锋派等文学流派的出现做了铺垫。事实上,其后出现的意识流、寻根文学、先锋派和新写实主义等,从广义上说,都可以称之为先锋文学。先锋文学的集中出现,有其深厚的社会背景和土壤。八十年代中后期探索性的作品大量涌现,是中国当代作家尤其是年轻作家对以往文革遗风的一种反拨和革命,是对“老三篇”式的高、大、全文学的一次反动。在时代精神上也契合了改革开放学习西方文明和先进思想的社会思潮,这种进步思潮反映到文学中来,便是八十年代中期以后的文学革命,这种革命首先表现为形式上的革命。中国当代作家们尤其年轻的一代,他们不满以往的传统模式和八股传统,希望学习西方文学借鉴西方作家的技巧,并与本国的文学创作相结合,探索出一种适合中国新时期文学的表现形式。这种努力表现为一大批新老作家在形式上不断探索,主要采用新瓶装旧酒的方式。比如王蒙的早期小说,以及以池莉《烦恼人生》为代表的新写实主义等等,总体上这个时间的小说,在内容上创新的同时,更多的是在形式上,借鉴西方早已出现的先锋小说和新潮小说的形式,多数以形式的创新给读者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种革新既体现在语言上、叙述风格上,也体现在故事结构、文体等方面,这个阶段可以说是中国当代作家和当代文学集中向外国同行学习的时期,作家们力图在形式上寻求一种突破,一改以往传统单一的叙述方式和刻板的表现形式,改变以往文以载道以及高大全的文学观念,各种形式不断涌现,流派纷呈。意识流、先锋派、新写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等一并包收并容,并在中国当代文坛进行某种形式的复制和实验,文坛和读者对这种探索表现出相当的宽容、支持与欢迎,这使八十年代的文学实验和文学创作形成了文革后的第一个高峰,文学创作从内容到形式取得了从来没有的自由,真正可以称得上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个时期的文学革命是与当时的全社会思想解放运动相吻合的。但回过头来看,这种对西方文学技巧文学形式的学习,基本上还是囫囵吞枣式的生吞活剥,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并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就其本质来说,还是一种形式上的革新和风格上的变化。但它对当代文学和当代作家思维的冲击却是巨大的,其影响也是深远的,中国作家第一次开始学会以开放的眼光来认识世界文学,意识到自己与世界的差距,同时也开始以世界的眼光审视当代文坛和当代文学创作,文学开始有了创新的意识,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可以称得上一次文学上的革命。虽然还带有幼稚学步的成分。

深刻改革

汉代汉语
当代汉语言文学的改革是与中国社会特定的变革联系在一起的,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时代在文学身上打上了鲜明的烙印。这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创作局面,在九十年代兴起的全民经商的大潮中,很快土崩瓦解。经济基础再一次显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文学也逐渐从过度的繁荣兴盛逐渐走向式微。这表现为文学形式上的探索越来越少,而且也越来越与现实脱节,以往那些繁复的丈学形式已经越来越受到读者的摒弃,甚至在评论界也鲜有喝彩,许多杂志开始转向,读者的热情日渐低迷。真正在文坛坚守的作家已经越来越少,一些人下海经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阅读取向也更趋理性,更加现实。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社会与读者在生活中也发生了变化,文学也开始让位于经济,文学回归到它本来的位置。具体表现为早期的实验性的各种风格流派的文学创作渐渐淡出文坛,有的很快销声匿迹,一些曾经红极一时的作家也昙花一现。当代丈坛的这种嬗变有着深刻的社会因素。其一,九十年代后期,中国社会已经开始逐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经济建设成了压倒一切的中心,当代文学完成前一阶段的历史使命后,开始回归本源,成为真正茶余饭后消闲,文学功能也不再盲目夸大。其二,随着中国对外立体开放,外国文学翻译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时期,以往那种资源短缺的现象早已成为过去,各种风格流派的外国古典和当代作品充斥大小书店,曾经给人耳目一新的当代文学各种探索之作各种风格的作品在这里都能找到源头,似曾相识。随着对外开放,大量以往很难看到的外国文学作品,甚至一些禁止出版的小说也大量出现在中国读者面前。所以那种早期拿来的东西已经没有新鲜感。其三,经过多年的改革,读者的阅读兴趣也因为现实的改变而发生了变化,他们要求更加务实更加贴近生活的作品,能满足他们休闲娱乐的需要,而不是要在文学中接受教育,或者迷失在形式的迷宫中。这种客观的现实,给当代文学的创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这些都客观上给当代文学带来了潜在的影响,引起作家的思索。中国读者经过一段狂热以后,也趋向理性,他们希望读到的是反映他们生活,能为他们接受的真正有内容的作品,而不是形式上的花花苹草。这些反映到创作中,就是风格的转变。总之,从九十年代开始,这一转变已经十分明显。这呈现两种变化,一个是内容上,开始以现实生活为主,更加贴近现实,反映中国人尤其当下读者关心的话题,在形式上,或者说在风格上,开始以现实主义或者说写实主义为主,那种过渡的形式主义已经被基本摒弃,早期那些热中于形式的作家也变得门庭冷落,最终不得不放弃初衷,向读者靠拢。这主要体现在一大批早期实验探索形式的青年作家,纷纷改弦易辙,重新回归传统。格非的《欲望的旗帜》、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苏童的《米》等都基本回归了现实,与早期的风格相去甚远。就连王蒙、莫言、刘恒、韩少功、林白、方方等人的小说也都体现了这种变化。这可以以莫言的红高梁系列和刘恒、刘振云、张炜等人的后期小说为代表,虽然作家和评论家们都不屑于重拾现实主义这个标签,事实上,在骨子里,当代作家们已经整体上回归了现实主义,或者说现实主义传统。他们开始意识到,文学无论怎样创新,还是不能离开生活,还是不能离开故事的内核,还是要讲故事,要让读者喜欢。当然这种回归并不是简单的在历史原有基础上的踏步,不是对历史的简单的回归,而是体现一种螺旋式的上升。这种回归打上了新的烙印。这种转变形成的原因也有几方面的因素,一方面,读者对以往那种形式上的奢华而内容空虚的作品已经失去兴趣,评论家对此模仿也从当初的喝彩转向批评,人们需要一种在吸收西方先进创作技巧创作成果基础上,更加民族化更加中国传统并能与世界传统相融合的真正创新之作,而不是简单的照抄照搬。另一方面,全社会进入一个市场经济时代,这种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对全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说是建国以来最为深刻的影响,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一切不符合市场与价值规律的东西都受到了挑战,虽然文学属于一种精神产品,但其外在形式也在日渐商品化,受到经济的制约。首先是文学杂志因为订数下降而大量停刊转行,出版社更是把图书作为一种商品,努力追求效益的最大化,那种流于形式内容空洞而没有读者的小说即使是知名作家的作品也难以出版,作家的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开始走下神坛,那种早期一篇作品定终身,拿文学作为敲门砖的好事已经成为过去的神话。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本人,也开始在这股大潮中反思何去何从的问题。作为社会人,他们也要生存发展,于是只能在创作独立与适应社会变化方面寻找一种结合点,达到一种和谐。这些无疑都反映到作家的选材与风格上来。他们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顺应潮流,接受现实,适应读者,另一种是自绝社会藏诸名山,显然对大部分人来说,他们无法把文学作为个人的东西,与现实妥协是最明智的选择。走下神坛的文学,开始渐渐回归到其本来的位置上。这种转变始于九十年代,完成于新千年之初。这种转变事实上也有深刻的内存外在因素。首先是社会现实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文学开始回归本源。读者也渐趋理性,他们要求看到的是真正的文学创作,希望得到的是精神的享受,而不是导师。其次,从世界文坛看,文学创作也基本上都回归到现实主义这个大旗下,从西方著名作家的小说创作到好莱坞大片,像《英国病人》、《冷山》、《兄弟连》等等,甚至《廊桥遗梦》这样的爱情小说,近年来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库切的《河湾》、《耻》等等,都基本上是一种对现实的回归,作家追求的是扎实的内容,但不盲目追求形式的繁复,这也是对中国文学的一个警示,或者说是一个世界文学趋势。
九十年代后期,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及整个大环境的转型,当代文学对此也相应地做出了反应。作家开始从早期浮躁盲目中走出来,全社会对文学本身的认识与评价也渐趋理性,作者不再仅仅寻求在形式上的翻新,他们认识到真正被读者认可,并能经受考验的,还是作品质量本身。随着全社会欣赏水平的提高,读者也对作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仅靠华而不实的形式上的所谓创新已经很难赢得读者,更无法赢得市场。价值规律再一次反映到文学创作中来,于是作家们开始认真对待这种转变,并作出相应的反应。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文学更加泛社会化,更加适应读者的口味,更体现出对读者的人性关怀。当代中国文学的回归也是十分明显的,如铁凝的《大浴女》、阿来的《尘埃落定》、贾平凹的《怀念狼》、陈忠实的《白鹿原》、莫言的《檀香刑》、王蒙的《青狐》、池莉的《水与火的缠绵》,以及二月河、唐浩明的历史小说,都可以看作是当代文学传统回归的最明显的标志,这些小说大多以内容扎实著称,形式上也日趋平实,真正体现为一种现代化的中国传统中国风格,很易于为读者接受并理解。

趋于平实

汉语言文学
文学传统的回归以及风格的日趋平实,是九十年代后期以来当代文学的一个整体走向,除了上述社会因素影响之外,网络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九十年代后期出现的网络文学对自号正宗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不小的冲击波。自从网络出现后,以往的神圣而不可攀的发表变得轻而易举,相比传统媒体,网络影响似乎更大,成名也更快,流传速度与广度都是传统的文坛无法比拟的。网络为更多的作者提供了一个更易于攀登的平台,他们很容易实现文学的梦想,而且在创作内容与形式上更不受限制,基本是“我手写我口”,比起传统文坛,网络文坛为作者提供了更大的创作自由更大的创作空间,基本上可以随心所欲。网络对传统文学的挑战是十分强大的,迫使传统文学做出一定的改变。传统文学不得不适应新的阅读环境。九个年代后期的中国文学总体上体现了一种文学价值的回归,与读者要求趋同。更加贴近读者更加注意故事,体现了一种对读者的人文关怀与阅读关怀。一方面早期先锋派小说逐渐淡出文坛或者改弦更张,有的干脆放弃了创作,另一部分则回到传统,开始认真考虑读者的接受问题,反映的内容更加贴近当下现实人生。那些曾经下海的作家也纷纷上岸,他们此时更带着丰富的生活经历,他们的小说一改早期的内容空虚的做法,开始以自己下海的经历为主,反映改革大潮对人们的影响以及人生际遇。另一部分作家则向历史寻找新的突破,并用新的历史观来看待历史,以唐浩明和二月河为代表,在这里,历史不仅有它本来有的样子还有它应该有的样子。历史小说获得了比以前更大的突破,人物也开始血肉丰满,是历史的也是真实的。它们的成功也就是一种证明。作者更多的不是在形式上的翻新,而是寻找在内容上的突破,内容上的创新。经历前一段时间的试验与市场检验,当代作家们终于明白一个道理,作品的内在品质对于一部小说来说,才是最重要的,而形式只是为内容服务的,并不能凌驾于内容之上。一个生动的故事,扎实的内容,鲜活的人物,这对小说来说才是最为重要的。有一点对今天所有的作家来说,都是相同的,即他们再也无法忽视市场,虽然他们并不公开承认这一点,事实上,他们还是自觉不自觉地跟着市场的节拍起舞。二十世纪末和二十一世纪初当代文坛这种市场化趋势已经十分明显,这对当代文学的影响是深远的。

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学
本专业培养具备一定的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关于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
2.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及新闻、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的相关知识;
3.具有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以及较强的写作能力;
4.了解我国关于语言文字和文学艺术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
6.能阅读古典文献,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学科:
中国语言文学。

主要课程:
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马克思主义文论汁“较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外国文学史、民间文学、汉语史、语言学史学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包括教学实习、论文写作等,一般安排8周左右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相近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编辑出版学。

师范类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师范类)
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

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教育及教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教师职业素养,初步具备从事本专业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正确的文艺观点、语言文字观点和坚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并具有处理古今语言文字材料的能力、解读和分析古今文学作品的能力、协作能力和设计实施语文教学的能力;
2.了解语言文学学科的新发展,并能通过学习,不断吸收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新的研究成果,根据社会需要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拓宽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在将新知识引人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富有开创精神;
3.了解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各学科学术发展的历史,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具有一定的哲学和自然科学素养。掌握资料收集、文献普查、社会调查、论文写作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逐步学会在文理渗透、学科交叉的前提下,开辟新的领域;
4.熟悉教育法规,具有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和汉语言文学教学基本理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
5.存良好的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能力。

主干学科:
中国语言文学。

主要课程:
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汉字学、汉语史(或文字、声韵、训估学)、中外语言学史、语言文字信息处理、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文献学、文学概论、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民间文学、比较文学、写作、文艺心理学、中国文学批评史、语文教学论、自然科学基础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包括教育实习、见习、教育调查、社会调查或毕业论文等,一般安排15~20周。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相近专业:汉语言。
希望对你有用,望采纳~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