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燃烧理论毕业论文

2023-03-05 08:2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燃烧理论毕业论文

大学毕业后,张同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数学所,研究偏微分方程,研究室主任为吴新谋。偏微分方程是当时国内基础十分薄弱而需重点发展的学科。1年以后,正当苏联专家来华讲学之际,张同奉命响应全国干部下放劳动的号召,于1957年12月下放农村劳动。8个半月后,在大跃进形势下奉调提前回所。1960 年,因两位进修教师期满回校之需,吴新谋组织丁夏畦和张同与他们合作完成了关于常系数方程组椭圆性定义的论文。该文实际上只是玩了一点矩阵论,不料却引出了华罗庚、林伟和吴兹潜之玉石之作。但不无遗憾的是,这却是张同从1956至1962年6年间参加的唯一一项数学研究工作。大跃进之后进入了困难时期,一切政治运动暂停。此前,原子弹及三峡大坝工程的研究部门分别向数学所提出了有关冲击波及涌波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非线性双曲型守恒律的间断解研究。按照领导的安排,政审不能参加国防任务的张同和郭於法等4人组成一个小组,由张同任组长,自行研读文献,各自选题从事有关基础理论研究。在调研中,张同被I.M.盖尔范德(Gelfand)的文章《拟线性方程理论中的某些问题》中有关黎曼问题的论述所深深打动。描写气体运动的基本方程是欧拉方程,它由质量、动量和能量3个守恒律组成,它的最大特点和困难在于解中会出现间断现象,冲击波就是一种压缩性的间断。1858年,黎曼紧紧抓住了间断现象这一特点,提出并解决了欧拉方程一种最简单的间断初值问题(即初值为含有一个任意间断的阶梯函数),被后人称为黎曼问题。黎曼构造出了它的4类解,它们分别由前、后向疏散波(记为和)和前、后向冲击波(记为和)组装而成,即(或)+(或),并利用相平面分析方法给出了此4类解的判别条件。黎曼的这一工作开创了微分方程“广义解”概念及“相平面分析”方法之先河,具有极大的超前性。黎曼用敏锐的洞察力和巨大的原创力为非线性双曲型守恒律的数学理论奠定了第一块基石。1975年美国出版的《科学传记词典》中的《黎曼传》称,这一工作是“黎曼在数学物理方面最好的工作”。但由于黎曼所研究的是一个简化模型(一维等熵流)而不为力学家们所接受。直到二战期间,在原子弹及超音速飞行研究的推动下,应用数学权威R.柯朗(Courant)和K.O.弗里德里希斯(Friedrichs)才将黎曼的结果推广到一维非等熵流,在前向波及后向波之间添加了一道接触间断(记为J,它是不同密度气体的界面)。黎曼解被推广为(或)+J+(或)。R,S和J统称为欧拉方程的基本波。1962年,张同被这一工作的简洁、优美和深刻所深深打动,毅然将黎曼问题选定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希望把黎曼的工作推广到更一般的方程,甚至高维的情形。他在几乎不被周围人们理解和接受的情况下,兴致盎然地走上了一条充满挑战的探索之路。几个月后,张同对盖尔范德文中提出的未解决的问题悟出了一个富有几何直观的想法:用构造凸包的方法将欧拉方程中的凸函数推广至非凸函数,从而巧妙地将黎曼的结果推广至非凸方程的情形,并澄清了有关的熵条件。1963年张同在指导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首届毕业论文时,这一想法演化成李才中、肖玲等4人的毕业论文。该工作进一步推广完善后,由张同和肖玲联名于1963年底投稿《数学学报》。遗憾的是该文直到1977年才以3页的摘要在《数学学报》发表,而全文直到1981年才在美国Journal of Math.Anal.Appl.发表。当1984年张同首次出访德国的海德堡大学时,听众们对凸包方法仍感到十分新鲜有趣。与此同时,吴新谋指导的毕业论文小组曾试图将黎曼的结果推广至初值含有两个间断的情形,其实质是研究两个黎曼解中所含的四道基本波的相互作用,该情形可划分为16种子情形,其中只有(+)+(+)一种子情形获得解决。在此基础上,张同和郭於法找出了前向疏散、后向压缩的一般初值,并用相平面分析方法,证明了整体解的存在性,以及初值所具有的前向疏散、后向压缩性质对时间的不变性。这是欧拉方程整体间断解存在性证明的第一个结果。1965年在《数学学报》上发表后,1967年至1975年间,后续性研究在美、苏和我国先后出现,其中包括对方程和对初值的推广以及惟一性的证明3个方面。在1985年丁夏畦、陈贵强和罗佩珠的著名工作出现以前,此文被视为我国在间断解研究方面在国际上最有影响的工作,美国国家科学院P.拉克斯(Lax)院士曾称其为“中国初值”。1963年的大好工作形势在1964年再次被政治运动所打断,直至1972年才逐步恢复。1972年至1979年间,张同和肖玲、丁夏畦、王靖华、李才中共合作完成论文6篇,内容涉及凸与非凸的黎曼问题及波的相互作用。在这些工作中,他们以硬分析为工具,在相平面上深入地研究了R线和S线的几何性质,发展了相平面分析方法,形成了自己的风格。1978年终于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45岁以下的研究人员大批被公派出国进修,而时年46岁的张同在国内继续研究黎曼问题,并致力培养更年轻的一代。他曾去中科院研究生院讲授数理方程,颇受欢迎。为了帮助青年学者尽快走向研究前沿,1983年张同和北大姜礼尚完全自发地在北京香山植物园联合主办了“偏微分方程暑期讲习班”。当时国家基金委尚未成立,经费十分困难,幸好得到数学所微分方程研究室主任王光寅的大力支持,使得当时国内偏、微分方程学科的青年教师和绝大多数研究生得以参加,学员达80人之多。王光寅,姜礼尚和吴兰成,张同和肖玲分别开设了3门课程,传授自己的专长。结业考试后,选出了陈贵强、辛周平、吉敏和胡钡4名优秀学员,分别在数学所和北大免费培训。他们后来大都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就,成为国际知名学者。在办班期间,张同既任负责人又授课,由于劳累过度,出现大便潜血,经医院诊断为十二指肠溃疡出血;但他仍坚持工作,直到讲习班圆满结束(此病迁延多年,8次出血,直到老年才痊愈)。由于讲习班成效显著,在许多高校要求下,连续办了五届。从第四届起复旦大学李大潜也参加合办。最后一届在苏州大学(姜礼尚时任苏州大学校长),为期一学期,共开设了8门课。这5届学员中不少人已活跃于国内、外的学术圈中。始料未及的是,学员中有5人先后成了张同的学生,在他的带领下共同开创了对二维黎曼问题的系统研究。在对一维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的基础上,1984年张同开始考虑二维问题,和学生陈贵强合作完成了两篇论文,一篇澄清了二维非线性双曲型守恒律的一些基本概念,另一篇给出了二维冲击波反射问题中出现正规反射的充要条件(它是对J.冯·诺伊曼(von Neumann)提出的有关判别法在数学上的精确化,二维冲击波的反射问题可以看成是二维黎曼问题的一个特例)。欧拉方程的二维黎曼问题是一个著名难题,在20世纪80年代甚至它的提法都有待澄清。1985年,张同和学生郑玉玺研究了以下最简二维模型(单个守恒律)的黎曼问题:初值:u(x,y,t)当t=0时在(x,y)平面上的1至4象限分别为任意常数u1,u2,u3,u4。当t>0时,初值在原点发出的4条射线上的间断,将生成四道平面基本波R或S。此问题的实质是研究这四道平面基本波如何相互作用,即要研究初值在原点的奇性当t>0时如何演化。通过深入分析原点所引起的R和S的奇性,构造出了上述问题的5类解。它是二维黎曼问题研究的一个实质性的突破,1989 年发表于《美国数学会会刊》。汇集了张同与其学生和同事们1963至1986年间合作的有关工作,张同和肖玲联名于1989年在英国朗文出版社著名的Pitman丛书中出版了专著《气体动力学中的黎曼问题和波的相互作用》。两年后,美、荷、德的数学家和力学家在《美国数学会公告》等杂志上发表了4篇书评。J.斯莫勒(Smoller)在书评中写道,“乍一看,人们可能会感到惊讶,整本书就贡献给这样一个很特殊的问题(指黎曼问题)?回答是:这个问题是整个非线性双曲型守恒律领域中迄今最重要的问题。”其他书评还称该专著可以认为是柯朗和弗里德里希斯1948年出版的名著《超音速流和冲击波》的“有价值的补充”或“续篇”。国门打开后,国际同行对张同的工作予以高度评价。春天终于来临,1978年丁夏畦与张同等同获《全国科技大会重大成果奖》;1983年张同与肖玲同获《中国科学院二等成果奖》。在1985年对单个守恒律的二维黎曼问题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后,张同就转向了欧拉方程的二维黎曼问题:初值:(p,U,p)(x,y,t)当t=0时,在(x,y)平面上1至4象限分别为常状态。1986年9月根据中科院与美国国家基金会的有关协定,由美方提名,张同赴马里兰大学访问刘太平教授半年。期间张同访问加州伯克利时,与前学生郑玉玺一起对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以下的分析和猜想:(1)初值在原点发出的4条射线上间断,每条初始间断线在t>0时发射出3道平面基本波(或)+J+(或)。这12 道波在(x,y,t)空间中将在一个以原点为顶点的锥体中相互作用。为了使问题简化而又不失实质,他们引进了假设:每条初始间断线在t>0时只发射出一道平面基本波。这样问题就简化成四道基本波的相互作用。(2)根据四道波的不同组合,将问题分成16类。(3)利用他们自创的广义特征分析方法,对每类都找出了相互作用锥的边界,它们由若干固定边界(特征面、音速面)和/或自由边界(冲击波面)组装而成。锥外的解为超音流动,由初值的4个常状态和四道平面基本波构成;锥内为待求的跨音流动。(4)对锥内的解的结构(冲击波、滑移面、音速面和漩涡如何分布与组装)提出了一套猜想,它包括了气体的膨胀、冲击波的反射及漩涡的形成等结构。猜想中提出了跨音流动中若干新的定解问题。总而言之,一维黎曼问题澄清了守恒律的基本波,而二维黎曼问题则揭示出这些基本波在跨音流动中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基本流场结构。此套猜想于1987年5月在伯克利举行的有关会议上宣布后引起强烈反响。会议主持人美国国家科学院J.格利姆(Glimm)院士在次年发表的综述性文章中称:“一套完整的猜想已经形成”。1990年“猜想”以38页的篇幅在美国发表。后续性的工作有以下三方面:A.完善分类:根据漩度的符号将滑移面分为两类(J+,J-)舒尔茨—里恩(Schulz-Rinne),拉克斯和刘旭东,张同、陈贵强和杨树礼将分类最终完善为19类。其中主要的6类(四道R,四道S和四道J各两类)都包含在原来的分类中。B.数值实验:从1993到2002年舒尔茨—里恩,科林斯(Collins)和格莱兹(Glaz),拉克斯和刘旭东,张同,陈贵强和杨树礼,库尔干诺夫(Kurganov)和塔德莫(Tadmor)分别用4种完全不同的计算格式对猜想做数值实验,计算结果完全相同,与猜想基本相符。C.严格证明:严格证明极其困难。从1986年起,张同先后带领他的9位学生从简化模型入手,逐步向欧拉(Euler)方程逼近,主要进展如下:C1.最简模型(单个守恒律)已完全解决。除前述与郑玉玺合作的工作外,张同与张朋在进一步考查初值为3片常数的情形时,发展了广义特征方法,得到了冲击波相互作用时出现类马赫反射的充分必要条件。19世纪马赫在实验室中发现了马赫反射,冯·诺伊曼(von Neumann)曾给出过一个出现马赫反射的判别条件,至今有关的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结果无数,但数学上严格的证明尚无。此结果可以认为是向这一难题迈出的第一小步。C2.根据力学的启示,李荫藩和曾亦明于1985年在进行计算方法研究时曾将欧拉方程可拆分为零压流方程(反映惯性效应)和压差流方程(反映压差效应):张同等进一步澄清了前者的基本波为J±,后者的基本波为R±和S±。前者的黎曼问题已由张同、盛万成、李杰权和陈绍仲完全解决。其中主要结果于1999年被收入《美国数学会专题报告》系列中。有意义的是一类新的非线性波一Dirac-Delta冲击波出现在J+和J-的相互作用中,它由密度的Delta函数支撑在冲击波面上而构成,描述了质量在低维流形上的集中现象。(最有趣的是此一新现象在欧拉方程的数值实验中也有所反映,Delta冲击波在亚音流中被磨光成smoothed delta波。)此前,这类新的非线性波由张同、谭得春和杨树礼在研究一个非物理的守恒律组时发现,除澄清了它出现的数学机制及传播规律外,还证明了它对粘性扰动的稳定性。关于Dirac-Delta冲击波的研究至今不断。压差流为跨音流,共分12类。在超音光滑解的范围内,张同和戴自换发现了方程的一种“特征分解”,进而证明了静止气体向真空的膨胀(第一类情形的极端情况)存在超音解,它不含间断,波的相互作用锥的边界由特征和真空构成。C3.欧拉方程: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美学者曾考虑过静止气体向真空的膨胀,但问题远未解决。1999年张同的前学生李杰权,经过数年的探索,十分巧妙地找到了一组黎曼不变量,将非性双曲型方程组变换成线性退化双曲型方程组,从而圆满解决了该问题,终于跨出了严格证明“猜想”的第一步,这是高维欧拉方程非轴对称解大范围存在性的第一个证明。还应该提及的是,张同和郑玉玺曾将4片常状态的初值推广为无穷多片常状态,而考虑欧拉方程的轴对称解,将问题归结为一个三维动力体系的奇点连接问题。不同于有关经典理论,此时轨道可通过间断(冲击波)来过渡。他们经过精细分析将问题完全解决,共构造出5类解,其中包含了漩涡、真空、冲击波、疏散波及常状态的不同组合,并找到了一个漩涡的精确解。1996年,张同与杨树礼联名申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时,所长龙瑞麟写信征集美国国家科学院J.格利姆(Glimm)院士(2004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的评议意见。格利姆在回信中写道:“张教授关于气体动力学中二维黎曼问题的工作,在国际学术圈中定义和领导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方向。我认为二维黎曼问题是非线性守恒律研究中最重要的理论问题。张教授对此问题已经做出了权威性的(definitive)贡献。他的工作是原创性的纯理论的,之后被补充以数值计算的研究。”“张同教授的主要成就是对全部二维黎曼解给出了一套内容丰富的图像,这些图像远远超过了人们过去的认识,并引发出广为传播的兴趣。”是年,张同和杨树礼同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84年以来张同曾多次应邀赴美、德、法、日、台、港、澳开展合作研究、进行学术访问、参加国际会议。1989年8月在日本召开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及其应用研讨会”上做90分钟邀请报告。1998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上做45分钟邀请报告。张同和他的9位学生在1986至1998年间的有关工作汇集成一本专著《气体动力学中的二维黎曼问题》,它也被收入了英国朗文出版社著名的Pitman丛书中,于1998年出版。2000年,美国数学会的《数学评论》杂志上发表的书评中称这一研究群体为“中国学派”。2004年张同和李杰权、张朋同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986年,张同和郑玉玺完成了论文《气体燃烧理论的黎曼问题》,美国《微分方程杂志》的审稿意见称:“此文给出了具反应项的一维气体动力学方程黎曼问题第一套完整的解。此问题于1945年由柯朗和弗里德里希斯基本上按同样的形式提出,并给出了一个特解。直到此文出现之前,人们关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差不多一直停留在那个状态。……它是一个巨大进展,且肯定会给此题目的研究带来崭新的面貌。……一个重要的问题……确实是一次有价值的努力。”此后,张同在1988年美国数学会和美国工业及应用数学会联合主办的《夏季讨论会》上对此问题提出了一套全面的构想:考虑了反应速度从有限(ZND)到无限(CJ);粘性从有到无,方程从最简模型到气体动力学。经过他与合作者的不断努力,已完成论文6篇。对最简模型这套构想已基本得到证明,对气体动力学方程也取得了一些实质性进展。张同性格开朗,待人真诚;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坚持探索,独创一派。他带领学生们经过40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一个重要的难题上开创出一条新路。他曾说:“我喜欢数学就像我喜欢音乐一样,都是为了追求世上的美”。他总是陶醉于数学和音乐的美好境界之中,快乐地与学生们一起做着他们自己的数学,也品味着人生。他还说:“中国数学界有许多人比我聪明,比我用功,我非常佩服他们。就我个人而言,只是很幸运地来到了数学所这块宝地,很幸运地选了一个好题目,把精力都集中到了这个小小的领域中,形成了一点特色而已,它的真正的价值还有待时间的考验。”“这个题目的攻坚战才刚开始,我最大的愿望是能有青年人把我们找到的这条路坚持走下去,胜利正在向他们招手”。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形式

因为你引用的都是著作的书籍,括号里面都是[M],如果有期刊,才用[J]
在城市左侧加上逗号,

其余的就没啥问题了。

锅炉运行方面技术论文(2)

  锅炉运行方面技术论文篇二
  锅炉经济运行技术浅谈

  【摘要】锅炉机组运行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电厂运行的经济性。衡量燃煤发电厂经济性的主要指标是供电煤耗。供电煤耗的大小取决于发电煤耗和厂用电率,影响发电煤耗的主要因素是锅炉效率。因此,研究电厂锅炉的经济运行方式,对提高电厂的经济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锅炉,经济,燃煤

  1、概述。锅炉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热能供应设备。电力、纺织、造纸、食品、机械、冶金、化工等行业, 以及工业和民用采暖都需要锅炉供给大量的热能。锅炉是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变为热能的燃烧设备,它尽可能的提供良好的燃烧条件,以求能把燃料的化学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并使其转化为热能,并利用热能加热锅内的水。

  2、锅炉的分类。锅炉按照不同的方式分为以下几类:按锅炉的用途分为:生活锅炉、工业锅炉、电站锅炉和热水锅炉。按锅炉燃用的燃料分类可分为:燃煤炉、燃油炉和燃气炉。按燃烧方式分类可分为:层燃炉、室燃炉和介于二者之间的沸腾(流化床)炉。按有无汽包可分为:汽包锅炉和直流锅炉。按蒸汽压力分类可分为:低压锅炉、中压锅炉、次高压锅炉、高压锅炉、超高压锅炉、亚临界压力锅炉和超临界压力锅炉。按锅炉水循环方式分类可分为:自然循环锅炉、强制循环锅炉和复合循环锅炉。

  3、锅炉的应用。利用锅炉产生的热水或蒸汽可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提供所需要的热能,也可通过蒸汽动力装置转换为机械能,或再通过发电机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提供热水的锅炉称为热水锅炉,主要用于生活,工业生产中也有少量应用。产生蒸汽的锅炉称为蒸汽锅炉,是蒸汽动力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多用于火电站、船舶、机车和工矿企业。

  4、锅炉的结构。锅炉是热能生成设备的主要构成,锅炉中的炉膛、锅筒、燃烧器、水冷壁过热器、省煤器、空气预热器、构架和炉墙等主要部件构成生产蒸汽的核心部分,称为锅炉本体。是由“锅”和“炉”两部分组成的。“锅”是汽水系统,它主要任务是吸引收燃料放出的热量,使水加热、蒸发并最后变成具有一定热能的热水或过热蒸汽。它由省煤器、汽包、下降管、联箱、水冷壁、过热器和再热器等设备及其连接管道和阀门组成。炉膛又称燃烧室,是供燃料燃烧的空间。锅筒的主要功能是储水,进行汽水分离,在运行中排除锅水中的盐水和泥渣,避免含有高浓度盐分和杂质的锅水随蒸汽进入过热器中。

  5.锅炉的工作原理。锅炉主要有以下系统来完成燃料的化学能到蒸汽具备足够的动能(以煤粉炉为例):汽水系统、风烟系统、燃料(煤粉和助燃油)系统、制粉系统、灰渣系统等。制粉系统用于磨制合格的煤粉储存于粉仓内,通过给粉机,由一次风送入炉膛进行燃烧。煤粉在炉膛内和高温烟气充分混合燃烧加热水冷壁内给水,同时产生大量的高温烟气,经各级低温、高温过热器通过辐射、半辐射半对流、对流充分换热冷却后的烟气由风烟系统中的引风机在经过电除尘、布袋除尘器等使烟气粉尘达标后由烟囱排向大气,炉内给水通过各级吸热后,形成高温高压蒸汽输送出去。煤粉燃烧产生的炉渣通过灰渣系统输送出去。

  6.锅炉的维护保养。在锅炉的日常运行过程中,各系统辅机运转正常,要注意维持各项参数在许可范围之内,严格控制压力、温度等超标,定期排污维持合格汽水品质,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锅炉停运后仍要进行保养,锅炉保养的方法都是通过尽量减少锅炉水中的溶解氧和外界空气漏入来减轻锅炉的腐蚀。最常见的保养方法一般有湿式保养法、充氮置换法、烘干防腐保养法等几种。

  7.锅炉的经济运行。锅炉机组运行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电厂运行的经济性。衡量燃煤发电厂经济性的主要指标是供电煤耗。供电煤耗的大小取决于发电煤耗和厂用电率,影响发电煤耗的主要因素是锅炉效率。因此,研究电厂锅炉的经济运行方式,对提高电厂的经济性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炉膛内燃料的燃烧工况、温度水平、各级受热面的沽污与热交换状态以及辅助动力消耗的不同,其运行经济性也各不相同。必须进行精细的燃烧调整试验,以求得各种负荷下的最佳运行工况,作为日常运行调整的依据,以保证锅炉机组的经济运行状况良好。运行中应根据煤种变化掌握燃烧器特性、风量配比、一次风煤粉浓度及风量调整的规律,重视燃烧工况的科学调整,使炉内燃烧处于最佳状态。为了使燃料在炉膛内与氧气充分混合燃烧,实际送入炉内的空气量总要大于理论空气量。虽然多送入空气可以减少不完全燃烧热损失,但排烟热损失会增大,还会加剧硫氧化物腐蚀和氮氧化物生成。因此除通过合理的风粉配比、调节火焰的充满度和合适的火焰燃烧中心外还应依据锅炉的性能试验,设法改进燃烧技术,争取以尽量小的过量空气系数使炉膛内燃烧完全。

  煤粉炉通常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锅炉的经济性能:

  7.1合理配煤以保证燃煤质量。将各煤种精心混配,减少燃煤的大幅度变化,维持运行参数基本稳定。

  7.2合理调整煤粉细度。煤粉细度是影响飞灰可燃物含量的主要因素。经济煤粉细度要根据热力试验进行选取。

  7.3控制适量的过量空气系数。煤粉燃烧需要足够的氧气,但过多的冷空气会降低炉内温度水平,且使排烟容积增大。合理的过量空气系数应根据燃烧调整试验及煤种确定。

  7.4重视燃烧调整。炉内燃烧状况的好坏、温度水平及煤粉着火的难易程度直接影响灰渣可燃物的含量。

  为了考核性能和改进设计,锅炉常要经过热平衡试验。直接从有效利用能量来计算锅炉热效率的方法叫正平衡,从各种热损失来反算效率的方法叫反平衡。考虑锅炉的实际效益时,不仅要看锅炉热效率,还要计及锅炉辅机所消耗的能量。 单位质量或单位容积的燃料完全燃烧时,按化学反应计算出的空气需求量称为理论空气量。为了使燃料在炉膛内有更多的机会与氧气接触而燃烧,实际送入炉内的空气量总要大于理论空气量。虽然多送入空气可以减少不完全燃烧热损失,但排烟热损失会增大,还会加剧硫氧化物腐蚀和氮氧化物生成。因此应设法改进燃烧技术,争取以尽量小的过量空气系数使炉膛内燃烧完全。

  8.排放锅炉烟气中所含粉尘(包括飞灰和未燃尽的煤粉)、硫和氮的氧化物都是污染大气的物质,未经净化时其排放指标可达到环境保护法规限定指标的几倍到数十倍。控制这些物质排放的措施有燃烧前处理、改进燃烧技术、除尘、脱硫和脱硝等。借助烟囱只能降低烟囱附近地区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不能彻底根除污染物。烟气除尘所使用的作用力有重力、离心力、惯性力、附着力以及声波、静电等。对粗颗粒一般采用重力沉降和惯性力的分离,在较高容量下常采用离心力分离除尘静电除尘器和布袋过滤器具有较高的除尘效率。湿式和文氏—水膜除尘器中水滴水膜能粘附飞灰,除尘效率很高还能吸收气态污染物。为了达到较高的除尘效率,一般燃煤机组通常采用多级除尘,电除尘、布袋除尘等并通过脱硫脱销,使烟气的各项指标达到国标要求。

  9.锅炉的发展。锅炉未来将向着进一步提高锅炉和电站热效率的方向发展;将进一步降低锅炉和电站的单位功率的设备成本;将极大的提高锅炉机组的运行灵活性和自动化水平;将会发展更多锅炉品种以适应不同的燃料;将会继续提高锅炉机组及其辅助设备的运行可靠性;将会下大力气采取措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参考文献:

  [1]张爱存.发电厂燃煤锅炉运行调整与经济性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 毕业 论文,2003.

关于火的理论

人类对于火的认识
人类究竟何时开始懂得用火,至今众说纷纭,据考古表明,人类约在300年前就懂得用火,火的力量给人类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而火的利用给了人类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变化,例如火能用来照明,烤熟食物,烤暖身体,驱走猛兽,保护安全等等。化学也是随着火的利用中发展起来。人类对于火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由神话到传说,发展至燃素说到后来的燃烧理论。
人类用火约经历了以下几步:
第一,使用天然火。火山爆发、雷电轰击、陨石落地、长期干焊、煤和树木的自燃等等,都可以形成天然火。这种过程反复多次,使人们看到了火的威力和作用,逐步学会了用火,可能是把火种引到洞,内经常放入木柴,形成不易熄灭的火堆供人们使用。
第二,钻木取火。通过钻木摩擦生火,再引燃易燃物,取得火种,点燃火堆。
第三,用火石、火镰、火绒取火。传说是原始的人们,打猎时用石块投掷猎物,因石块相碰冒出火星,欠而久之,学会用石头互相撞击,打出火星,再引燃植物的绒毛取火。后来,这方法经多方改良,形成了火石、火镰、火绒的系统取火工具。
人类由于懂得利用火,因而逐步学会了烧制陶瓷、冶炼金属、制造玻璃等。

燃素说
人们很早就探索火的本质,欧洲的燃素说曾在十八世纪的时期占着统治地位,并内流传了100多年。
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科学家达芬奇曾指出:物质燃时,若无新鲜空气补充,燃烧就不能进行,这已十分接近得出“空气助燃”的结论。
1630年,法国医生雷伊发现,锡和铅与空气进行燃烧后,都增加了重量。
真正提出燃素说的是德国化贝竭尔和医生施塔尔。他们都认为,燃烧是由于燃素的作用,因为可燃物都含有燃素,燃烧时,燃素于,出所以公式应如下:
燃烧物-燃素=灰烬
但是,试验发现,大部分物质燃烧后,重量变轻,而金属则不然,它们燃烧以后,重量反而增加,所以燃素说又有如下的公式:
金属+火的微粒(燃素)=灰
这两个公式是互相矛盾的,因此造成了燃素学说的悖论。后来一些理论家们为解决这个悖论,提出了种种说法,其中一种说,燃素有负重量,因此,金属燃烧时,负重量跑了,所以灰的重量增加了。
燃素说虽然有些牵强,但能说明了当时所知道的大多化学现象,并流行了100年。在这段时间所累积的化学知识,使化学供燃素说从炼金术中解放了出来。燃素说把化学的映像当作原形,使真实的化学关系被颠倒了,造成了许多错误。
燃素说还使“素”和“力”的概念变得空洞无物。物质为甚么会燃烧——因为有“燃素”。至于生物为甚么活着呢——因为“生命力”。物质之间为甚么会化合——因为“化学亲合力”。如此等等,看来把问题都回答了,事实上甚么也没有回答。这和神学说“一切都是由上帝安排的”,从本质上没有甚两样,因此实际上还仍是把科学禁锢在神学之中,只不过用臆想出来的东西代替了神的意志。

氧气的发现
十七世纪以后,人类逐步发现了许多气体,懂得了空气的复杂成分,例如:1755年发现了CO2,知道了以下公式:
石灰石-固定空气(CO2)=苛性石灰
苏打-固定空气(CO2)=苛性碱
还有卡文迪许及后来的勒每里等发现了氢;舍勒发现了氮等等。但是给化学带来革命性变化的是氧的发现。
氧的发现应归功于普利斯特列和舍勒。
1733年,普利斯特列出生在英国费尔特赫德附近近的农村,收入微薄,生活清苦。小时,被寄养在姑妈萨拉家中。12岁入学读书,1755年以优异作绩毕业于神学院,并在萨尔菲克教当当了神父。1767年着<<电的历史>>,同年被选为伦敦皇家学会会员。
1774年,开始研究用聚光镜加热各种化学物质。同年8月1日,普利斯特列用聚光镜加热汞 灰(HgO)。他把汞 灰放在玻璃皿中用聚光镜加热,发现放出气体。起初他为这气体是一般的空气,后来好奇心驱使他对这种气体进行认真的研究。
普斯特列在经研究发现,蜡烛在他制得的气体中燃烧,火焰非常明亮。后来,他又把老鼠放在这种气体中,发现,一开始老鼠并无异常,但过了一会,这些老鼠都很活跃。他自己试着吸入这种气体,觉得这种气体使身心特别舒畅。
普利斯特列在解释他所发现的气体时,却犯了错误。因为他是一个燃素说的信奉者,所以认为他所获得的空气是所谓“脱燃素的空气”。是他发现了氧,但他却不承认氧。错误的燃素说,使他从歪曲的、片面的、错误的前提出发,循着一条错误的理论道路前进,使得在真理碰到鼻子尖的时候,还没得到真理。他的蜡烛试验,本应而易举地得氧气助燃的结论,但他却没有做到这一点,而是设法用新的试验成果.为旧理论做注释,错过了现真理的机会。
同时发现氧的另一位科学家是瑞典的舍勒。舍勒早年是一个药店的学徒,1773 年以前他利用业余的时间做了许多实验,较系统地研究过燃烧现象,1775年着成<<论火与空气>>,但一直到1777年才出版。他制取氧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其一是加热某些含氧的化合物,如硝酸钾、氯化汞、碳酸银等;其二是用黑锰矿(MnO2)与硫酸反应制取。
舍勒发现了氧气,但对他自己发现的解释犯了和普利斯特列同样的错误,因为他也相信燃素说。他认为是空气中火气成分与燃物中燃素结合的过程,火是火气与燃素结合的化合物。他一味地去给错误的燃素说做批注,从来也不想自己的发现中,引出合乎实际的结论。
真正对燃过程进行理论研究的是法国化学拉瓦锡,他的学说给化学带来了一次革命。

拉瓦锡的燃烧理论
拉瓦锡于1743年8月26日出生在法国巴黎,18岁以优异成绩毕业于马特兰学校。1761年入蓬尔索纳学院读法律,1763年毕业,他虽然学的法律,但对法律不感兴趣,工作时每天在法律事务所打盹,回家以后却自己做化学实验。在拉瓦锡23岁时,撰写了,一篇解决城巿照明问题的论文,受到科学院奖励。
1766年,拉瓦锡放弃了律师工作,专心研究化学,初期是研究石膏的性质,并撰写了两篇论文,1768年被选为科学院助教。
1771年,拉瓦锡经多次实验证明:物质反应前后的总重量不变,这是著名的质量守恒定律。他的主要贡献是证明了空气共不是单一的简单物质,而是由多种气体的混合物。
拉瓦锡实验证明,空气主要是由维持燃烧和不能维持燃烧的两部分组成,他把可维持燃烧的部分称为“活的部分”,他叫“好气”,后来改称为氧气。
拉瓦对空气成分的研究与普利斯特、舍勒都不同。特点是使用天平和密封,严格定量研究。经研究,木炭、铝、汞以及其它金属,在密封的玻璃容器中燃烧以后,不论其灰烬的质量是增加或减少,但总质量保持不变。由此他认为:燃烧只是物质进行化学反应的现象,根本不存在“燃素”,所谓“燃素”只是因为人们对燃烧现象不暸解而臆造出来的东西。
在研究燃烧过程中,拉瓦锡还研究了空气中二氧化碳、氮等其它成分,指出:敝口的实验设备,不能隔绝空气的干扰,必须封闭起来,才能严格定量说明问题。
拉瓦锡经对氧化过程详细研究,提出了氧化燃烧理论,推翻了统治人们头脑100多年的燃素说,给化学带来了一场革命。但是,他的理论起初得不到承认,还有人指责他剽窃盗了普利斯特列的研究成果。1785年,拉瓦锡的燃烧理论得到了著名科学家拉普拉斯的支持,终于得到了承认。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