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麻省理工研究论文

2023-03-05 06:0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麻省理工研究论文

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团队,开发出了一种新方法,可以很直观的观察到癌症治疗手段有没有奏效。这种方法有点像红绿灯,当癌细胞发出红光时,就表明治疗起作用了;相反,如果癌细胞发出绿光,就说明治疗可能还没有效果。

治疗癌症的方法不断出新,从目前三大传统治疗方式:手术、化疗以及放疗,到近年精准医疗兴起后的标靶、免疫治疗,但其实,无论是什么治疗方式,医患最关心的问题还是,到底治疗有没有效果?毕竟,癌友的时间宝贵,如果发现治疗的方式没有效果,就要尽快换一种尝试。

8月7日,一项麻省理工学院团队的研究,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并得到了MIT官网的特别报导,团队研究的,正是如何观察癌症治疗效果。

过氧化氢

要了解这项技术,首先要先认识过氧化氢。癌症的肿瘤细胞是由一般细胞突变而来,当太多癌细胞突变,会导致体内的过氧化氢代谢旺盛,而过氧化氢本身对于细胞是由毒性的,因此不断突变的癌细胞,会演化出抗氧化的系统,移除体内的过氧化氢。

题外话是,之前也有团队看中了癌细胞的这项特性,设计了一类药物,让癌细胞的抗氧化系统被破坏,透过过氧化氢来消灭癌细胞,目前已经有这类的药物进入到临床实验了。

观察过氧化氢来判断疗效

过氧化氢能够消灭癌症,那能不能拿来检测癌症治疗成效呢?大家都知道,癌症的治疗手段,常常是对甲有效、对乙却没有效果,有时候连治疗团队都说不上为什么。「所以,我们需要一款有效的检测工具,可以迅速的告诉医生,这种疗法有没有效果,」论文作者Sikes说。

于是,团队跳脱了拿过氧化氢当治疗癌症手段的思维,想利用过氧化氢的含量,来检测癌症的治疗状态。Sikes团队设计了一种能够检测人类细胞内过氧化氢多寡的传感器,观察被治疗的癌细胞对于药物的反应。

红绿传感器:红的有效,绿的没效

具体来说,这个传感器是使用了人类的一种蛋白质,团队在蛋白质的一端加入了绿色萤光蛋白,另一端则是红色萤光蛋白。在周遭环境没有过氧化氢的情况下,传感器只会发出绿光。

刚刚已经提过,癌细胞会移除体内的过氧化氢,因此如果药物没有作用,癌细胞仍在持续运作的话,周围环境就不会有过氧化氢。研究人员只要看到传感器仍然维持着绿色,就知道治疗没有效果。

相反的,如果治疗发挥了效果,癌细胞被消灭打压,就没有机制能够去处周围环境的过氧化氢,抗癌疗法生效,癌细胞里出现大量过氧化氢的情况下,传感器的结构会发生改变,使细胞发出红光。

未来临床应用

Sikes表示,这个发明至少有两个应用前景。首先,它可以被用来筛选现有的新药库,观察它们对哪些类型的癌细胞有效,从而开发新的疗法;其次,它也可以在患者接受治疗前,就筛选不同药物的治疗效果,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MIT科学家造出纸一样薄的扬声器,可铺满全屋

MIT科学家造出纸一样薄的扬声器,可铺满全屋

MIT科学家造出纸一样薄的扬声器,可铺满全屋,这种薄膜扬声器需要的能量仅为传统扬声器所需能量的一小部分,但却能够产生极小失真的高品质声音,MIT科学家造出纸一样薄的扬声器,可铺满全屋。

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程师们开发出了一种像纸一样薄的扬声器,可以将任何表面变成音源。

它的重量相当于一个 10 美分的硬币,无论粘在什么表面上都能生成高品质的声音。

这种薄膜扬声器产生的声音失真最小,而且使用的能量也比传统扬声器少得多。

为了实现这些特性,研究人员开创了一种看似简单的制造技术,只需要三个基本步骤。利用这种技术,他们可以制造出足够大的超薄扬声器,覆盖汽车内部或整个房间。

此外,这种薄膜扬声器可以通过产生振幅相同但相位相反的声音,在嘈杂的环境(如飞机驾驶舱)中进行主动降噪。这种灵活的设备还可以用于沉浸式娱乐,比如在剧院或主题公园里提供三维音频。由于它重量轻,运行时需要的电量很少,因此非常适合电池寿命有限的智能设备应用。

这项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 of Industrial Electronics》期刊上。

论文链接:

「拿起一张看起来很薄的纸,用两个夹子夹住它,把它插到你电脑的耳机接口上,然后开始听到它发出的声音,这种感觉很棒。它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只需要一点点电力就可以运行,」MIT.nano 的主任、论文作者 Vladimir Bulovi 表示。

这种薄膜扬声器是怎么做出来的?

耳机或音频系统中常见的典型扬声器使用电流输入,电流通过线圈产生磁场,磁场移动扬声器薄膜,带动薄膜上方的空气,从而产生我们听到的声音。相比之下,MIT 工程师设计的新扬声器简化了传统设计,使用了一种成型的压电材料薄膜。当电压施加在其上时,薄膜会移动,从而带动其上方的空气并产生声音。

大多数薄膜扬声器都被设计成独立式(不需依靠支撑物),因为薄膜必须自由弯曲才能发声。将这些扬声器安装在某个表面上会阻碍振动,并妨碍它们产生声音的能力。

为了克服这一问题,MIT 的团队重新思考了薄膜扬声器的设计。他们给出的方案是:不让整个材料振动,而是依靠压电材料薄层上的微小圆顶振动发声,其中的每个小圆顶都是单独振动。

这些圆顶每个只有几根头发那么宽,被薄膜顶部和底部的间隔层包围,保护它们免受安装表面的影响,同时仍然使它们能够自由振动。在日常操作中,相同的间隔层保护圆顶免受磨损和冲击,提高了扬声器的耐用性。

为了制造扬声器,研究人员使用激光在 PET 薄片上切割出微小的孔,PET 是一种轻质塑料。他们在穿孔 PET 层的下面贴上一层非常薄(8 微米)的压电材料薄膜,称为 PVDF。然后他们把粘合的薄片上方抽成真空,并在薄片下方施加 80 摄氏度的热源。

由于 PVDF 层很薄,真空和热源产生的压力差导致它膨胀。PVDF 不能强行穿过 PET 层,所以在没有被 PET 阻挡的地方会有微小的圆顶突起。这些突起与 PET 层中的孔自对准。然后,研究人员将 PVDF 的另一面与另一层 PET 层压在一起,作为圆顶和粘合表面之间的隔离物。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明了的过程。如果我们将其与卷对卷制程工艺(roll-to-roll)相结合,我们就能量产这些扬声器,然后用类似贴墙纸的方式将其覆盖到墙壁、汽车或飞机内部。」论文一作 Jinchi Han 表示。

高品质、低功耗

薄膜扬声器中的小圆顶高 15 微米,大约是人类头发厚度的六分之一,它们振动时只能上下移动大约半微米。每个圆顶都是一个单独的发声单元,所以需要成千上万个这样的小圆顶一起振动才能产生听得见的声音。

制造过程简单的另一个好处是可调性强——研究人员可以改变 PET 上孔的大小来控制圆顶的大小。半径较大的圆顶能带动更多的空气振动,产生更大的声音,但较大的圆顶也有较低的共振频率,这会导致音频失真。

在完善了制造技术之后,研究人员测试了几种不同的圆顶尺寸和压电层厚度,以达到最佳组合。

他们将薄膜扬声器安装在距离麦克风 30 厘米的墙上,测试其声压水平(以分贝为单位)。当 25 伏特的电压以 1 千赫兹的频率通过该装置时,扬声器产生了 66 分贝的高质量声音。在 10 千赫时,声压级增加到 86 分贝,大约相当于城市交通的音量。

这种节能装置每平方米扬声器面积只需要大约 100 毫瓦的功率,相比之下,如果在类似距离内产生相近的声压,一个普通家用扬声器可能要消耗超过 1 瓦特的电力。

Han 解释说,因为是微型的拱顶在振动,而不是整个薄膜振动,扬声器有足够高的共振频率,可以有效地用于超声波应用,比如成像方面。超声成像使用极高频的声波产生图像,更高的频率能够产生更高分辨率的图像。

Bulovi表示,这种装置还可以利用超声波探测人类站在房间里的位置,就像蝙蝠会利用回声定位一样,然后跟随人类的移动形成声波。如果在薄膜的振动圆顶上覆盖一层反射表面,它们可以用来为未来显示技术的发光模式提供思路。如果被浸泡于液体中,振动膜可以提供一种搅拌化学品的新方法,使得化学处理技术能够比大批量处理方法使用更少的能源。

「我们有能力通过激活可伸缩的物理表面,精确地生成空气的机械运动。这种技术带给人的想象空间是无限的。」Bulovi说道。

近日,来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工程师们开发了一种新型超薄扬声器,这种灵活的薄膜设备,有可能将任何物体表面变成低功耗、高品质的音频源。

这种薄膜扬声器需要的能量仅为传统扬声器所需能量的一小部分,但却能够产生极小失真的高品质声音。根据研究团队的演示,手掌大小的扬声器,重量仅为一角硬币,而且无论该薄膜粘合到什么表面,都可以产生高质量的声音。

为了实现这些特性,研究人员还开创了一种看似简单的制造技术,并且可以按比例放大以生产大到足以覆盖汽车内部或房间墙纸的超薄扬声器。使用这种方式,薄膜扬声器可以在嘈杂的环境(例如飞机驾驶舱)中通过产生相同幅度但相反相位的声音,来提供主动降噪(即让两种声音相互抵消)功能。

此外,这种新型设备还可以用于沉浸式娱乐,比如在剧院或主题公园游乐设施中提供 3D 音频。而且由于它重量轻且运行所需的电量非常少,因此该设备非常适合电池寿命有限的智能设备上。

「看起来像一张薄薄的纸,在上面贴上两个夹子,将它插入电脑的耳机端口,然后开始听到它发出的声音,感觉很了不起。它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只需要一个运行它的电力。」研究论文通讯作者、MIT.nano 主任、有机和纳米结构电子实验室(ONE Lab)的负责人 Vladimir Bolovi 说。

Bulovi 与论文第一作者、 ONE Lab 博士后 Jinchi Han,以及电气工程教授 Jeffrey Lang 共同撰写了这篇论文。该研究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 of Industrial Electronics上。

全新的超薄扬声器

我们都知道,耳机或音响系统中的传统扬声器使用电流输入,当不断变化的电流输入通过能够产生磁场的线圈,并推送扬声器膜的振动,进而使其上方的空气振动,从而产生我们听到的声音。

相比之下,这款新的扬声器设备,通过使用一种压电材料(piezoelectric material)薄膜来简化扬声器设计,当电压施加在其上时,该薄膜会移动,从而使其上方的空气振动并产生声音。

由于薄膜扬声器设计为独立式,因此薄膜材料必须自由弯曲才能产生声音。但将这些扬声器安装在物体表面上会阻碍振动并妨碍它们产生声音的能力。

为了克服这个问题,麻省理工学院的团队重新考虑了薄膜扬声器的设计。他们的设计不是让整个材料振动,而是依靠一层薄薄的压电材料上的微小圆顶,让每个圆顶都单独振动。

这些小圆顶,只有几根头发的宽度,被薄膜顶部和底部的间隔层包围,保护它们免受安装表面的影响,同时仍然使它们能够自由振动。相同的间隔层可保护圆顶在日常操作过程中免受磨损和冲击,从而提高扬声器的耐用性。

制作过程看起来也十分简单。首先,研究人员使用激光在PET(这是一种轻质塑料)薄片上切割出小孔,穿孔的' PET 下侧层压了一层非常薄的压电材料(薄至 8 微米),称为 PVDF;然后他们在粘合的薄片上方施加真空,并在下方施加 80 摄氏度的热源。

由于 PVDF 层非常薄,真空和热源产生的压力差导致它膨胀。但是 PVDF 无法强行穿过 PET 层,因此微小的圆顶会在未被 PET 阻挡的区域突出。而这些突起与 PET 层中的孔各自对齐。然后,研究人员将 PVDF 的另一面与另一个 PET 层层压在一起,作为小圆顶和粘合表面之间的隔离物。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直接的过程。如果我们将来将其与卷对卷(roll-to-roll)工艺集成,它将允许我们以高通量方式生产这些扬声器。这意味着它可以大量制造,就像墙纸可以覆盖墙壁、汽车或飞机内部。」Han 说。

高品质、低功耗,应用潜力无限

每个圆顶都是一个单独的发声单元,由于圆顶高 15 微米,约为人类头发厚度的六分之一,振动时仅能够上下移动约半微米,因此需要数千个这样的小圆顶一起振动才能产生可听的声音。

此外,该超薄发声设备的制造还有另一个好处,就是它的可调性,因为研究人员可以改变 PET 中孔的大小来控制圆顶的大小。半径较大的圆顶会推动更多的空气并产生更大的声音,但较大的圆顶也具有较低的谐振频率(resonance frequency)。谐振频率是设备运行效率最高的频率,较低的谐振频率会导致音频失真。

(来源:MIT)

经过多次的测试,研究人员找到不同的圆顶尺寸和压电层厚度的最佳组合。然后,他们通过将薄膜扬声器安装到距离麦克风 30 厘米的墙壁上来测试他们的薄膜扬声器。

当 25 伏特的电流以 1 千赫兹(每秒 1,000 次循环的速率)通过该设备时,扬声器会产生 66 分贝的会话级别的高质量声音。在 10 千赫兹时,声压级增加到 86 分贝,与城市交通的音量水平大致相同。

这种节能扬声器设备每平方米面积只需要大约 100 毫瓦的功率。相比之下,一个普通的家用扬声器可能会消耗超过 1 瓦的功率才能在相当的距离上产生相似的声压。

研究人员解释说,由于该设备只有微小的圆顶是振动的,而不是整个薄膜,扬声器具有足够高的谐振频率,因此还可以有效地用于超声应用,如超声成像。超声成像使用非常高频的声波来产生图像,而更高的频率能够产生更好的图像分辨率。

比如,该设备可以使用超声波检测人在房间中的站立位置,并跟踪位置,就像蝙蝠使用回声定位一样。如果薄膜的振动圆顶覆盖有反射表面,则它们可用于为未来的显像技术创建光图案。如果浸入液体中,振动膜还可以提供一种搅拌化学品的新方法,使化学处理技术比大批量处理方法使用更少的能量。

「我们有能力通过激活可扩展的物理表面,来精确地产生空气的机械运动。而如何使用这项技术的选择是无限的,」Bulovi 说。

据媒体近日报道,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工程师们开发出了一种薄如纸张的扬声器,它可以将任何表面变成有源音源。

这种薄膜扬声器产生的声音失真很小,而使用的能量只是传统扬声器所需能量的一小部分。

该团队展示的手掌大小的扬声器,其重量约相当于一角硬币。无论将薄膜粘合在什么表面,都能产生高质量的声音。为了实现这些非凡的特性,研究人员开创了一种看似简单的制造技术,只涉及三个基本步骤制造超薄扬声,并且其面积可以大到足以覆盖汽车内部或在房间内贴壁纸。

薄膜扬声器可以在嘈杂的环境中,如飞机驾驶舱,通过产生相同振幅但相位相反的声音,从而提供主动噪音消除。这种灵活的设备也可用于沉浸式娱乐,也许可以在剧院或主题公园的游乐设施中提供三维音频。而且,由于它很轻,只需极小的功率来操作,该设备很适合应用于电池寿命有限的智能设备上。

据了解,在耳机或音频系统中,典型的扬声器使用电流输入,电流通过线圈产生磁场,磁场可移动扬声器膜,使其上方的空气移动,从而产生声音。相比之下,这种新型扬声器通过使用一种成型的压电薄膜材料,从而简化了扬声器的设计。当电压施加在薄膜上时,薄膜会移动,从而移动其上方的空气并产生声音。

具体而言,为了制造这种扬声器,研究人员使用激光在PET薄片上切出小孔,PET是一种轻型塑料。他们在穿孔的PET层的底部铺上一层非常薄的压电材料PVDF薄膜(只有8微米厚)。然后他们在粘合的薄片上方施加真空,在薄片下方施加80摄氏度的热源。

由于PVDF层太薄,真空和热源产生的压力差导致它膨胀。PVDF不能强行穿过PET层,所以在没有被PET阻挡的地方,微小的圆顶突起。这些突起可以自对准PET层中的孔。然后,研究人员在PVDF的另一侧铺上另一层PET层,作为圆顶和结合表面之间的间隔层。

他们的设计不是让整个材料振动,而是依靠压电材料薄层上的微小圆顶,每个圆顶单独振动。这些圆顶,每个都只有几根头发的宽度,在薄膜的顶部和底部被间隔层所包围,保护它们不受安装表面的影响,同时仍然使它们能够自由振动。同样的间隔层保护穹顶在日常操作中免受磨损和冲击,增强了扬声器的耐用性。

研究人员说,“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直接的过程。如果我们将来能把它与卷对卷加工工艺结合起来,我们就能以高通量的方式生产这些扬声器。这意味着它可以大量制造,像墙纸一样覆盖墙壁、汽车或飞机内部。”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个用WiFi信号发电的完全柔性设备问世!

背景

如今,我们身边的各种电子产品,例如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等,几乎都离不开电池供电。然而,电池却存在着使用寿命有限、续航能力有限、需要反复充电、安全隐患等问题。因此,电池也成为了影响现代电子产品性能与用户体验的关键因素之一。

为此,科学家们一直在积极研发让电子产品摆脱电池的新型供电方案。之前,笔者也为大家介绍过许多这方面的案例。接下来,让我们先来看几个经典案例:

(一)美国华盛顿大学发明的全球首款无需电池的手机,能从周围环境中的无线电信号或者光线中获取几微瓦的能量,保证正常手机通话。

(二)美国哈佛大学维斯生物启发工程研究所和约翰·保尔森工程和应用科学学院的科研人员团队创造出一种无需电池的折纸机器人,它能够通过磁场,无线地提供能量和进行控制,展开可重复的复杂运动。

(三)中国科学院、重庆大学、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台湾 科技 大学等机构的科研人员组成的团队,在中华传统剪纸艺术启发下,开发出一种轻量的、剪纸式样的摩擦电纳米发电机(TENG),能采集人体运动的能量,为电子产品供电。

(四)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科研人员开发出由铁电驻极体纳米发电机(FENG)组成的柔性设备,让电子设备直接从人体运动中采集能量。

创新

今天,笔者要为大家介绍一项让电子产品摆脱电池的新科研进展。

近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其他科研机构(马德里理工大学、美国陆军研究实验室、马德里卡洛斯三世大学、波士顿大学、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开发首个能将WiFi信号的能量转化为电力的完全柔性设备,它可以为电子产品供电。

能将交流变化的电磁波转化为直流电的设备被成为“整流天线”。在《自然(Nature)》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中,研究人员们演示了一种新型整流天线。

技术

该整流天线采用了一个柔性射频(RF)天线,以交流变化的波形捕捉电磁波(包括携带WiFi信号的那些)。然后,这个天线被连接至一个由仅为几个原子厚度的“二维半导体”制成的新型器件。这种交流信号传送到半导体中,被半导体转化为直流电压,而直流电压可用于为电子电路供电或者为电池充电。

通过这种方式,无需电池的设备被动地捕捉无处不在的WiFi信号,并将其转化为有用的直流电源。更进一步说,该设备是柔性的,并能通过“卷对卷(roll-to-roll )“工艺制备,从而可以覆盖非常大的面积。

所有的整流天线都依赖一个称为“整流器”的元件,这个元件将交流输入信号转化为直流电源。传统的整流天线将硅或者砷化镓用于整流器。这些材料可以覆盖WiFi频段,可惜它们是刚性的。尽管采用这些材料制造小型器件相对便宜,但用它们覆盖大面积,例如建筑物与墙壁的表面,成本过高。长期以来,研究人员们一直在尝试解决这些问题。但是目前所报告的柔性天线很少工作在低频率下,并且无法捕捉与转化千兆赫频率的信号,然而大多数相关的手机和WiFi信号都处于这个频率。

为了构造他们的整流器,研究人员们采用了一种称为“二硫化钼(MoS2)”的新型二维材料。它只有三个原子的厚度,是全球最薄的半导体之一。MoS2 可用于构造柔性的半导体元器件,例如处理器。

这么做时,团队利用了二硫化钼的一种“奇特”行为:当接触特定的化学物质时,材料的原子会重新排列,表现得如同开关一样,产生一种从半导体到金属材料的相变。这种结构也称为“肖特基二极管”,它是利用金属与半导体接触形成的“半导体-金属结”原理制作的。

论文第一作者、电子工程与计算机博士后 Xu Zhang(不久将成为卡耐基梅隆大学的助理教授)表示:“通过将 MoS2 设计成二维的半导体-金属结,我们构建出了原子薄度、超高速的肖特基二极管,它可以同步减少串联电阻与寄生电容。”

在电子器件中,寄生电容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情况。这种情况下,特定的材料存储少量的电荷,将使电路速度变慢。因此,寄生电容越低,整流器速度就越快,运行频率也越高。研究人员们设计的肖特基二极管中的寄生电容,比目前最先进的柔性整流器中的寄生电容,要小一个数量级。因此,这种二极管的信号转化速度更快,可采集并转化10GHz的无线信号。

Zhang 表示:“这种设计将带来一种完全柔性的设备,它快到可覆盖我们日常使用的电子器件的大多数射频频段,例如WiFi、蓝牙、蜂窝LTE等。”

研究人员所报告的工作,为将WiFi转化为电力的其他柔性设备提供了蓝图,这些柔性设备具备足够大的输出和效率。根据WiFi输入信号的输入功率,目前设备的最大输出效率约为40%。在典型的WiFi功率等级下,MoS2 整流器的能量效率约为30%。相比而言,目前最佳的硅和砷化镓整流天线(由更加昂贵的刚性材料硅和砷化镓制成)实现了差不多50%到60%的效率。

价值

论文合著者之一、麻省理工学院微系统技术实验室的 MIT/MTL 石墨烯器件与二维系统研究中心主任 Tomás Palacios 表示:“假如我们开发出的电子系统,能够环绕大桥,或者覆盖整个公路,或者覆盖办公室墙壁,并将电子智能带给我们周围的每个物体,那将会如何?你如何为这些电子产品供电?我们提出了一种新办法来为这些未来的电子系统供电,通过一种可简单大面积集成的方式采集WiFi的能量,为我们身边的每个物体带来智能。”

科学家们提出的这种整流天线的早期应用包括为柔性与可穿戴设备、医疗设备、“物联网”传感器供电。例如,对于主要的技术公司来说,柔性智能手机将是一个热门的新市场。在实验中,当研究人员们将器件放置到典型的WiFi信号功率级别(150微瓦左右)的环境中,它可以产生出40微瓦的功率。这个功率足以点亮一个简单的移动显示屏,或者为硅芯片提供电力。

论文合著者之一、马德里理工大学的研究员 Jesús Grajal 表示,另外一个可能的方案就是为植入式医疗设备的数据通信供电。例如,研究人员们正在开始开发能被患者吞服的药丸,并将 健康 数据发回给计算机诊断。

Grajal 表示:“理想情况下,你不会想用电池来为这些系统供电,因为如果电池泄露锂,那么患者可能会死亡。从环境中采集能量,为体内的这些小型实验室以及与外部计算机的数据通信提供电力,具有明显的优势。”

目前,团队正在计划打造更加复杂的系统并提升效率。

参考资料

【1】

【2】Xu Zhang, Jesús Grajal, Jose Luis Vazquez-Roy, Ujwal Radhakrishna, Xiaoxue Wang, Winston Chern, Lin Zhou, Yuxuan Lin, Pin-Chun Shen, Xiang Ji, Xi Ling, Ahmad Zubair, Yuhao Zhang, Han Wang, Madan Dubey, Jing Kong, Mildred Dresselhaus and Tomás Palacios. Two-dimensional MoS2-enabled flexible rectenna for Wi-Fi-band wireless energy harvesting . Nature, 2019 DOI: 10.1038/s41586-019-0892-1

天才少年曹原再发Nature,在这上面发表文章有多难?

天才曹原发了五篇nature。2018年3月5日,《自然》连刊两文报道石墨烯超导重大发现。值得关注的是,本次两篇Nature论文的第一作者、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生曹原来自中国。这名中科大少年班的毕业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生发现:当两层平行石墨烯堆成约1.1°的微妙角度,就会产生神奇的超导效应。这一发现轰动国际学界,直接开辟了凝聚态物理的一块的新领域。有无数学者试图重复、拓展他的研究。2020年5月6日,曹原再次背靠背连发两篇Nature,在魔角石墨烯取得系列新进展。其中一篇Nature,曹原是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另一篇Nature,曹原为共同第一作者。2021年2月1日,曹原又发《Nature》,这是他发在这家全球顶尖学术期刊上的第5篇论文。

在《自然》上发表文章是非常光荣的,《自然》上的文章会经常会被引用。这有助于晋升、获得资助和获得其它主流媒体的关注。所以科学家们在《自然》或《科学》上发表文章的竞争非常激烈。与其它专业的科学杂志一样,在《自然》上发表的文章需要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在发表前编辑选择其他在同一领域有威望的、与作者无关的科学家来检查和评判文章的内容是否正确有效。作者要对评审做出的提问与质疑给予处理,如更改文章内容,提供更多的试验结果,否则的话编辑可能拒绝该文章,从而不能发表。

而现代科学的发展,基本发端于西方,几百年来西方科学在全球也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像《科学》、《自然》、《细胞》、《柳叶刀》等,全球有影响力的杂志期刊都在西方,而全球一流的科学家也都在西方,包括评判科学发展的评价体系也是由西方提出并打造出来的。科学是同行评价体系,如果一个顶尖的研究脱离了同行的评价体系,其成果和地位就很难在业界认可。

所以说,如果你能在nature上面发表文章的话,说明你在这一领域有非常深的认识,研究和了解,并且能够在这个领域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mit麻省理工论文在硕士学位查重的数据库中吗?

估计有一部分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