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喉癌论文文献

2023-03-05 05:4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喉癌论文文献

  食管癌患者红细胞变形性研究

  关键词:食管肿瘤;红细胞变形性

  【摘要】 目的:研究食管癌患者红细胞变形能力(RCD)的变化及其与食管癌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 100 例食管癌患者50 例头颈部良性肿瘤患者及 100 例健康查体者进行 RCD 测定。结果:食管癌患者 RCD 明显低于正常人(P<0.01),病情越重,RCD 下降越明显。RCD 下降与血液粘度增高、RBC膜过氧化性损害加重有关。血液粘度增高及 RCD 下降有利于肿瘤细胞的附壁、癌性血栓形成,使肿瘤免疫失效,有利于肿瘤生长及转移。结论:改善血流变性、提高RCD,有助于延缓肿瘤生长及转移。

  中图分类号:R7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571(2000)06-0598-02

  Clinical Studies on RCD in Patients With Esophagceal Cancer

  WU Bo.SHANG Xian-rong,LI Feng-yan.

  (Lai cheng People's Hospital,Laiwu 271100)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Red cell defo-m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esophaeal cancer,To investigate patient's condition and prognosis.Methods:To determine Red cell deformabilitly in.100 patients with esophageal cancer.Results:The RCD of esophaneal cancer was lower than that of normals (P<0.01)The more severe the condition,the lower the value of RCD.The mechanism of lowered RCD is related to the increased viscosity of whole blood and lipid peroxidation damage to membrane of RBC. The changes of both contributed to the tumor cell adhesion microthrombi of carcinoma and deficience immunity to tuvor.They aggravated growth and metastases of tumor.Conclusions:The approach which improved hemoviscosity and RCD couldslow down the development of breast cancer and prevent matastases.

  【Key words】 esophgeal cancer;Red cell deformability

  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C)红细胞变形能力(rcd cell deformability,RCD)为观察 RCD 与 EC 发生发展、临床分期、复发及转移与疗效、预后的相关性,我们于1996年6月~1999年12月,对100例EC患者进行了RCD检测,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EC组(A组):经食管钡透、纤维胃镜及活检明确诊断的住院EC患者 100 例,男 51 例,女 49 例;年龄40~78岁,平均62.5岁。其中治疗前患者组(A1组)45例,临床分期:Ⅰ期 10 例,Ⅱ期 12 例,Ⅲ期 11 例,Ⅳ期 12 例;治疗后患者组(A2组)25 例;食管癌转移组(A3组)20 例;食管癌术后复发组(A4)组 10例。

  良性肿瘤组(B组):选择头颈良性肿瘤患者 50 例,包括纤维瘤,甲状腺瘤等。男 26 例,女 24 例;年龄39~78岁,平均年龄 62 岁。

  正常人组(C组):选择健康体检的干部、知识分子及工人,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及脑血管病史者 100 例,男 50 例,女 50 例;年龄39~79岁,平均 63岁。

  1.2 方法

  RCD 测定:应用国产KBH-30初始滤过细胞变形测定仪(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制的核孔滤膜孔径 5 mm)。抽取正常人及患者晨空腹肘静脉血 2 ml,注入抗凝试管,进行红细胞滤过指数(IF)的计算,IF越大,RCD越小。

  2 结果

  2.1 EC患者与头颈良性肿瘤及正常人IF值比较

  EC患者IF值均比良性肿瘤患者及正常人增高,提示EC患者的RCD明显较正常人及头颈良性肿瘤患者低(表1)。

  2.2 EC患者治疗前后及复发和转移的IF 值比较

  EC患者中,治疗后患者的IF值明显低于治疗前患者,而EC转移及复发者的IF值明显高于治疗前患者,除治疗后患者外,治疗前、转移及复发者的IF值均明显高于正常人。提示治疗后的EC患者RCD基本接近正常人。治疗前、转移及复发者RCD均明显低于正常人,而转移及复发者降低程度更为明显(表2)。

  表1 三组IF值比较(±s)

  组别 n IF值 A组 100 0.26±0.10 B组 50 0.21±0.08※ C组 100 0.19±0.06※
  注:※P<0.01 vsA组。

  表2 EC患者IF值比较(±s)

  组别 n IF值 A1组 45 0.25±0.06 A2组 25 0.20±0.05# A3组 20 0.30±0.10#※ A4组 10 0.30±0.09#※
  注:#P<0.05 vsA1组;※P<0.01 vsA2组。2.3 EC患者IF值与临床分期的关系

  治疗前临床各期EC患者RCD情况均不同,随病情加重IF值增高,RCD逐期下降,除Ⅰ期外,Ⅱ、Ⅲ、Ⅳ期的IF值均明显高于正常人(表3)。

  表3 EC患者临床分期IF值比较(±S)

  临床分期 n IF值 Ⅰ组 10 0.20±0.05 Ⅱ组 12 0.23±0.06 Ⅲ组 11 0.26±0.07# Ⅳ组 12 0.29±0.07※
  注:#P<0.05 vsI组,※P<0.05 vsI组。

  3 讨论

  RBC 的粘性、粘弹性、弹塑性及其综合表现称为 RBC 的变形性或变形能力。RCD 是维持微循环有效灌注的必要条件。RCD 降低与 RBC 的几何图形改变、膜生化特性异常及其内粘度增高有关〔1〕。RCD 降低时,RBC 难以通过口径(5 μm)比其直径(7~8 μm)细的微血管,导致微循环障碍,发生各种疾病。本文 EC 患者的 RCD 较头颈良性肿瘤及正常人明显降低(P<0.01)。且病情越重,降低越显著(P<0.01),显然 RCD 的改变与 EC 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由于机体生理生化的改变,引起血流变性的改变,血粘度增高、血小板功能亢进、RBC 聚集,导致 RBC 内粘度增高、其流变性下降。由于血粘度的增高,微循环障碍、组织缺血缺氧,使机体内产生大量自由基,过氧化反应增强,RBC 膜过氧化性损害加重,其变形性下降〔2〕。当机体血粘度增高、RCD 下降、血流缓慢或滞流时,血流中的肿瘤细胞易形成附壁粘着,其周围由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包被,使肿瘤免疫及其他杀灭食管肿瘤细胞的手段失效,有利于肿瘤细胞穿过血管壁进入周围组织中,形成新的癌转移灶〔3〕。

  我们对 EC 患者 RCD 观察分析,认为检测 RCD 对了解 EC 患者的病情及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可改善微循环,降低血粘度,提高 RCD 有助于延缓食管癌的生长、转移,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董蕴.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的机理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3,10(3):145-148.

  〔2〕 贾兵.过氧化脂质对体外微循环中红细胞变形能力的实验研究〔J〕.微循环技术杂志,1993,1(1):8-11.

  〔3〕 农辉图,黄光武,小杉忠诚,等.喉癌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3,28(6):364-366.

气管切开术后护理论文

气管切开术是临床抢救和治疗呼吸道梗阻、急性脑血管病致中枢呼吸衰竭、格林-巴利(Guillain-Bsrre’s)二氏综合症或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致呼吸肌麻痹的重要 措施 之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气管切开术后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 气管切开术术后细致、恰当、周密的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通气功能,从而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败和患者的预后。因此,护理人员必须顺应整体护理的发展,掌握并利用广泛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更科学、更专业地为患者提供舒适护理,解除患者痛苦。

关键词 气管切开 护理 吸痰 预防感染

人性化护理

气管切开后的患者,呼吸通过气管套管维持,这一通道一经堵塞,往往导致窒息,危及生命。另一方面,术后气流从气管套管进出而不经过声带,患者不能说话,更不能表达自己的痛苦和需要,容易产生急躁、恐惧。因此,护士应充分体谅其痛苦,采取一系列措施,消除患者的心理不适。

向患者解释失声的原因,告知预计拔管的时间,病情好转的情况等,介绍同类患者的恢复情况,解除顾虑,增强其康复信心。

教给患者简单的哑语。如大拇指-大便、小拇指-小便、食指-饥饿、中指-口渴、鼻翼耸动-吸痰,闭合双眼-睡觉等。并给患者备有写字板、纸和笔等,用文字表达患者的需求[1]。

重视人文关怀,注意自己的言行,判断患者的心理和精神状态。患者置管期间虽无法言语,护士仍应主动与其交谈,真诚地关心、体贴患者。或用眼神与之交流,判断其生理需求。从而使患者在生理与心理得到最大程度舒适的同时,也增强其对护理人员的信任。

环 境

气管切开患者因人工气道的建立,气体失去鼻部过滤湿化调温的过程,以至气道分泌物黏稠,痰不易吸出,易形成痰痂造成堵塞[2]。因此,术后需专人、专室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室温18℃~20℃,湿度50%~70%[3]。病室空气可用紫外线灯消毒。若条件允许,患者可在术后进入先进的层流室。严格控制探视,探视者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

体 位

术后患者需去枕平卧,保持头颈伸展位,保证气管套管在气管内的居中位置,防止套管移动,堵塞或脱出而造成窒[4]。

生命体征的观察

病室备好急救设备。术后24小时内注意创口渗血及呼吸道梗阻情况,及时吸尽气管内血性分泌物。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时测量血压、体温、脉搏、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和深度,注意局部有无出血、皮下气肿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

保持呼吸道通畅

气管切开术后在护理上最为重要的就是防止套管堵塞。气管切开患者大多病情危重,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保护性咳嗽反射减弱甚至缺失,自行排痰障碍。但是,过于频繁的吸痰可导致不必要的气管黏膜损伤,使分泌物增多,并增加感染及出血机会。因此,适时吸痰清除气道分泌物,是保证呼吸道通畅,确保治疗效果的关键[5]。当听到呼吸道有痰鸣音要及时吸痰,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轻柔,减少吸痰时的痛苦。吸痰时注意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四肢的动作等非语言行为表现,了解痛苦程度,以此判断缺氧的改善和停止吸痰。

吸痰前后给患者提高氧流量吸氧1~2分钟,减轻吸痰时憋气症状,吸痰一般不超过15秒,如患者出现气促、紫绀或抽搐等缺氧的表现,立即停止吸痰,给予吸氧。

吸痰宜选用专用吸痰管,或内径较大的12或14号橡胶或硅胶管。一般1~2小时深吸痰1次,插入深度10~14cm。吸痰管一定要达到气管深度才能启动吸引器。

吸痰管须每次更换,进入气道内吸痰,一经退出气管套管外,不能再次使用。进入气道的吸痰管绝不能被污染,如疑似污染应及时更换。吸引器的连接管、引流管应每天更换[6]。

吸痰前后听诊有无痰鸣音,评价吸痰效果。

由于气管切开患者呼吸的空气未经鼻黏膜过滤、润湿或患者高热等多种原因。呼吸道干燥,疾液易形成硬痂,而发生堵管现象。因此,为了减少吸痰时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可使用湿化气道的 方法 使患者痰液稀薄便于吸出。

吸引负压以6.7kpa(50mmHg)为宜。

预防感染

气管套管口敷盖双层潮湿纱布,1次/日更换,以防止灰尘及异物的吸入。

使用庆大霉素8万U+地塞米松5mg+α-糜蛋白酶4000u+生理盐水20ml,每隔30分钟向气管套管内滴入3~4滴。合理的湿化气道可起到溶解稀释痰液,使痰液及时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消炎抗菌,有效预防肺部感染的作用。

气管内套管每天用生理盐水清洗1~2次,洗去附着其上的黏液。清洗时,取出内套管,并将另一清洁内套管插入外套管内。取内套管时,应注意内套管的弯曲度,一手固定外套管,一手打开管锁,顺套管弯度缓慢取出,不可粗暴用力强行拔除,以防止外套管同时被拔除,造成窒息。

外套管托下的敷料一般1次/日更换,污染严重者应及时更换,无菌操作更换敷料,防止细菌的感染。

注意防止脱管

每天检查调节外套管的系带松紧度,其程度以通过一食指为限。患者不宜过多更换体位,避免套管滑出。昏迷、意识不清者及小儿应适当约束,以免自行拔管。一旦发生脱管,护士要沉着冷静,立即通知医生,给患者吸氧,将管芯插入外套管,沿中线从气管壁切口借气管软骨的弹性原位压入,必要时以食指触摸到气管前后壁引导止血钳撑开气管,再行插管。重新置管后,抽出管芯,放入内管。

取内套管及拔管

住外套管底架,右手旋转管口上的活瓣,然后顺其弯度,慢慢取出内管,忌用暴力外提以至将外套管一并拔出。且内管取出时间也不宜过长,以防分泌物黏于外套,引起堵塞。如内、外套管黏连,可点滴稀释液后1~2分钟待分泌物松动后再取。

拔管前应做堵管试验,观察呼吸2~3天,如呼吸平稳发声好,咳嗽排痰功能佳,即可拔管。拔管后的伤口,用无菌凡士林纱布覆盖,使其愈合。

参考文献

1 邵建丽,金磊,李笑雨.气管切开患者的舒适护理.吉林医学,2007,28(4):99.

2 郎美玲.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防痰痂形成的护理.中国社区医师,2009,11(2):97.

3 吕淑华.气道管理的护理.实用护理杂志,2007,17(2):38.

4 杨雪嫔.浅谈气管切开术前后的护理.中国医药卫生,2008,3(9):80.

5 缪争.气管切开患者适时吸痰的临床体会.实用护理杂志,2007,17(2):37.

6 凌文娟.42例喉癌患者术前、术后护理体会.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8,16(3):238.

【摘要】:气管切开术作为创伤性人工气道抢救危重患者有着重要意义,不仅可以立即解除呼吸危机,还可以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功能减退或麻痹,呼吸功能不全衰竭,需长期使 用呼吸机者,气管切开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立即得到缓解或消除。然而,这只是解决问题的 第一步,由于气管切开是有创的治疗手段,从手术完成到顺利拔除气管套管,稍有疏忽大意,极有可能发生并发症,随时有发生生命危险的可能,而术后恰当、细致、周密的护理,使病人安全渡过危险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关键词】气管;切开;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 编号】1004-4949(2014)01-0148-01

1气管切开适应症

1.1 解除上呼吸道梗阻

1.2 清除下呼吸道分泌物

1.3 头颈部手术患者气道建立

1.4 各种原因导致的呼吸衰竭

1.5 检查和治疗一些疾病

2气管切开并发症

2.1 脱管

2.2 出血

2.3 皮下气肿

2.4 感染

2.5 气管壁溃疡及水肿

2.6 气胸

2.7 声带功能失常

2.8 窒息

3气管切开护理

3.1 气管切口的护理 由于气管切口术是有创的治疗手段,易受周围皮肤细菌和呼吸道分泌物污染,很容易形成气管切口感染。临床上常采用在气管切口处放一无菌纱布套管垫的方法来预防感染。严格观察气管切口有无渗血,如渗血较少及时更换纱布,保持切口干燥、清洁即可,渗血较多应 报告 医生,急需拆开缝线,查找原因止血。观察切口周围皮肤有无皮下气肿,若有痰污染应及时更换纱布,一般每天更换2次,每次更换时用0.5%碘伏棉球擦洗伤口及套管5cm。

3.2 呼吸道的护理

3.2.1 环境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室温18~20 ℃,湿度50%~70%,气管套口覆盖2―4层温湿纱布,对病室采用紫外空气消毒法,目前有条件的医院配有先进的层流室为气管切开病人创造了良好的病室环境。对气管切开的病人,应该严格控制探视,探视者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对病人实行保护性隔离。

3.2.2 气道湿化 气管切开的病人失去湿化功能,容易产生气道阻塞、肺不张和继发性感染 等并发症。湿化的主要目的在于分泌物的稀释以利于吸出或咳出,经过湿化的氧气可以防止分泌物结痂而导致的气道阻塞。可以采用气管内滴生理盐水、湿化氧气等方法来湿化气道;也有采用气道内给药来预防呼吸道感染,也可以达到湿化气道的目的,其中气雾化的方法给药的效果较好[1]。

3.2.3 吸痰

①适应症 呼吸困难;气管导管内可以看见分泌物;哮鸣音;不明原因的血氧饱和度下降。②吸痰前后给予充分的吸氧 有研究表明,气管切开的病人在吸痰时常出现低氧症状[2],导致组织缺氧,加重器官功能损害,甚至威胁危重病人生命。吸痰前后给予预充氧,可预防吸痰导致的低氧血症和组织缺氧,即吸痰前给予吸纯氧5min,吸痰结束后5min内仍给予纯氧吸入[3]。

③方法 一次吸痰不超过15秒,连续吸痰不超过3分钟。吸痰管左右旋转向上提拉,边吸边退,吸痰前后视病情加大氧流量每分钟3~5升。吸痰的最终目的是清除分泌物,促进气体交换。美国呼吸道管理协会将呼吸音改善、峰值吸气压降低、呼吸道阻力降低或动力顺应性增加、潮气量增加、动脉血气值或氧饱和度改善作为成功吸痰的标准[4]。

3.2 气管套管的护理

3.2.1 脱管预防 保持头颈部展位,保证气管套管在气管内的居中位置,防止套管移动或脱 出造成窒息。防止外套管脱落的措施有:意识不清的患者需用约束带束缚双手;固定带应用致密布料制作,不可用稀薄纱布。一旦外套管脱落,立即以止血钳分开切口,将套管沿切口插入或进行插管抢救。

3.2.2 气囊的管理 气囊的主要作用是避免口腔分泌物、胃内容物误吸入气道,并能防止气体由上呼吸道反流,以保证有效通气量。术后72小时内气囊充气以防止术后伤口出血流入 肺部,一般充气8~10ml。如果不需要机械通气,72小时后气囊没必要充气,有利于呼吸;在进食时气囊充气,避免异物进入气道影响呼吸。

3.3 心理护理 对于清醒病人,应多关怀,体贴病人,给予精神安慰,尤其是清醒患者经气管切开术后不能发音,可采用书面交谈或动作表示,告知病人一些相关知识,给予心理安慰 ,

预防病人因急躁而自己将套管拔出,必要时可设法固定双手。对于气管切开病人,应给予专人护理,留有陪护一人。护士娴熟的技术,和蔼的态度,亲人的陪伴,给病人较强的安全感 ,有利于病情的好转。

3.4 营养 由于吞咽的问题和食欲下降,气管切开的病人极易发生误吸和营养不良等并发症。术后24小时可给病人通过鼻饲注入法喂米汤、蛋羹等易消化的食物,慎喂牛奶,豆浆等易引起腹胀腹泻的食物。术后7-14天切口愈合后,病人可试行经口进食。嘱咐病人循序渐进,避免剧烈咳呛,预防吸人性肺炎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气管切开作为一种急救手段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其手术比较简单,它的术后护理尤为重要,护理不当会引起许多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所以此类手术病人需要我们的精心护理,才能达到预期的愈合。在各种护理操作中,如何有效地预防呼吸系统感染问题,仍是今后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车杰,卢玉淑,汪明欣,等.喷雾与滴药疗法用于气管切开后抗感染效果的对比研究.护士进修杂志,1998,13(6):13

[2]Guglielminotti J, Desmonts J M, Dureuil B. Effects of tracheal suctioning on respiratory resistances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 Chest, 1998,113(5):1335

[3]朱艳萍,杨言诚,刘夕珍,等.预充氧对减少吸痰导致组织缺氧的临床观察.中华护理杂志,1999,34(12):714

咽炎和扁桃体炎患者必读的作者简介

谢景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中华医学会广东省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广东省鼻变态反应学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广州市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师学会常委。1994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获肿瘤学医学硕士学位。从事耳鼻咽喉、头颈肿瘤外科20多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耳鼻咽喉科各类疑难疾病的诊断、治疗及手术,尤其对急慢性咽喉炎、急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各型鼻炎、中耳炎、声嘶、鼾症等疾病,及对鼻咽癌、喉癌、甲状腺肿瘤、腮腺肿瘤等头颈部肿瘤的诊治有深入的研究。开展了经鼻内镜下鼻咽血管瘤切除术、垂体瘤切除术等颅底、侧颅底手术、颈动脉切除术后重建术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吉晓滨,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从事耳鼻咽喉科学工作20多年。熟练诊治耳鼻咽喉头颈的常见、少发、疑难病和救治急危重症。擅长鼻、头颈和中耳外科,至2009年负责广东省科技厅、卫生厅、市科技局等课题8项,以第一作者在《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等国家、省级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多篇论文作为重点文献被刊出。作为第一完成人,主持了一项成果的完成,并通过鉴定、获奖励。是广州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的专家。

急求有关癌症的论文一篇

论文不会写,提供点资料吧1 癌症与饮食有关肝癌 在我国沿海地区尤其在长江三角洲及珠江三角洲等地发病率最高。肝癌的发生与饮食的关系如下: ①食物的黄曲霉菌污染:我国肝癌的地域分布与黄曲霉菌污染分布基本相一致,粮、油、食品受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的地区,肝癌的发病与死亡率也高。 ②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染:我国人群中,约有10%的人曾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由于饮食习惯和饮食卫生不好,肝炎病毒主要是通过饮食和未消毒的餐具传染给健康人的。-部分慢性肝炎病人会发生肝癌。 ③水源的污染:饮水污染的程度与肝癌发病呈正相关,提示污染的水中含有致癌促癌物质,例如蓝绿藻毒素、腐植酸等。 ④酗酒:酗酒明显损伤肝脏,可导致营养不良、肝硬变,在这基础上可发展成肝癌。食管癌 经调查研究,已发现以下几个要点: ①缺少维生素A、维生素C和维生素E。 ②缺少某些微量元素,如钼、锌、镁、硒等。 ③进食腌制和霉变食物。致癌物质亚硝胺可引发多种癌症,其中,二甲基亚硝胺、二乙基亚硝胺以及甲基苄基亚硝胺都能在腌制的肉类与鱼类、粗制的鱼露中发现。此外,在陈萝卜干、陈玉米面、酸菜及某些霉变食品中,甚至香肠、啤酒中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发霉食品中除亚硝胺外还有霉菌毒素,这些毒素本身可以引起癌症,还与亚硝胺有协同致癌作用。 ④喝酒加吸烟则食管癌的发生率会显著上升。胃癌 据国内外流行病学研究,胃癌的发生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美食中国] ①好吃熏烤食品:食品在熏烤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多环芳烃化合物,其中含有苯并芘等强致癌物质,它可渗透至整个食品。熏烤过程中,蛋白质在高温下,尤其在烤焦时会分解产生致癌的成分。 ②饮水及粮食中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偏高。而硝酸盐、亚硝酸盐在人体胃中可能与胺类结合,形成亚硝胺,这是很强的致癌物质。 ③喜吃腌制食品。 ④吃霉变食物,发现胃癌高发区的粮食与食品受霉菌污染严重,甚至在胃癌患者的胃液中,也检出霉菌及其毒素。  ⑤饮酒:酗酒可损伤胃粘膜,引起慢性胃炎。酒精可促进致癌物质的吸收,损害和减弱肝的解毒功能。结肠、直肠癌 ①高脂肪膳食:吃高脂肪膳食的人群,其结肠、直肠癌的发生率比吃低脂肪膳食的人群高,这在动物实验中已得到证实。 ②膳食纤维不足:饮食中植物纤维素多的国家如非洲、芬兰、日本、我国,结肠、直肠癌的发病率明显低于欧、美国家。 ③其他因素:多吃含丰富维生素A的食物,可降低大肠癌的发生,多喝啤酒或既喝啤酒又喝其他酒的人群,其大肠癌发病率较高。其他癌 很多资料证明,高脂肪与高热最的饮食与乳腺癌发生呈正相关,肺癌病人常缺维生素A和硒。有报告认为高脂肪饮食可能与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前列腺癌和胆囊癌的发生有关。喉癌、口腔癌与吸烟、酗酒有关,甲状腺癌与饮食中缺碘有关,鼻咽癌与饮食中亚硝基化含物(如亚硝胺)污染有关。2 九类食品对抗癌症这九大类食物是由国防医学院生理学科副教授金忠孝所提供,分别是:一、鱼:因鱼类含有ω3脂肪酸,可降低胆固醇,降低血管内的血小板凝集,减少冠状动脉阻塞及心肌梗塞机率,动物实验发现可抑大肠癌。二、十字花科蔬菜:花椰菜、芥菜、高丽菜、白菜、绿花椰菜等,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维生素C及胡萝卜素,能对抗自由基对细胞的伤害。此外,这些蔬菜还含有「引朵类」及「含硫有机化合物」,前者有预防乳癌的功能,后者能在体内产生许多酵素,解除致癌毒素危害。三、黄豆:黄豆中含「异黄酮类物质」,对预防部份癌症的发生有帮助。而医学研究证实,每天吃进60公克的黄豆,血中抗癌有效浓度足以抑制一半的乳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及前列腺癌的生长。四、五谷杂粮:五谷杂粮含丰富「皂角」,能解除肠道中致癌物质的活性,丰富的纤维质已确定有防止肠癌发生的功效。五、含硒、硫等有机化合物的蔬菜:葱、蒜含丰富的硫、硒及「磺烯丙基半胱氨酸」,能帮助肝脏解毒及防止肝癌发生。根据美国大规模研究显示,大蒜除能预防心脏病外,也能降低大肠癌的发生;每周吃3瓣蒜头的人,罹患大肠癌的机率比不吃的人少三分之一。六、含维生素C的食物:维生素C可减少体内自由基对细胞基因的伤害,避免细胞癌化,而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包括葡萄柚、柑橘、柠檬、文旦等。七、红色蔬果:西红柿、木瓜、洋香瓜、番薯等都富含胡萝卜素,摄食后能在体内转化成维生素A,达到保护眼睛及抗细胞氧化压力的目的。研究还发现,多摄取胡萝卜素能抑制摄护腺癌发生。八、茶和红酒:红酒是连葡萄皮一起发酵,可保存葡萄皮中珍贵的抗氧化剂,防止自由基对人体的侵害。目前已知人体细胞氧化产生的自由基会引起高血压、糖尿 病、心肌梗塞、脑中风及癌症。研究显示,每日喝一小杯红酒可减少这些疾病的发生率,但过量反会增加酒精性肝炎及肝硬化死亡率。此外,茶和红酒都含有黄酮类 物质,对部份癌症具有预防效果。九、菜叶:绿花菜、花椰菜、甘蓝菜和菠菜含丰富叶酸,能提高血中甲硫胺酸的量,具有防癌作用。

胃病的罪魁祸首,很多时候都是TA?

1984年,巴里·马歇尔在自己身上进行的大胆试验,成功证实了人类胃病的罪魁祸首正是幽门螺杆菌(Hp)。时至今日,想必绝大多数人都听说过Hp,也都对它的危害有所了解。然而,寄生在人体的Hp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对我们的身体带来的仅仅是负面效应吗?一系列的研究告诉我们,Hp的身份其实很复杂,但总体而言,可并不是什么好东西。

胃肿瘤和慢性胃病的罪魁祸首

当年巴里·马歇尔对Hp进行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证明它能够引起人类的一系列胃病。目前,Hp被公认为是胃腺癌的首要(尽管不是唯一)病因,可使胃腺癌的患病风险增加3倍,而且和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明确相关[1][2]。值得一提的是,Hp的分布非常广泛,全球范围已经有约20万人感染,但其中只有不到0.5%的感染者将发展为胃腺癌[1]。除此之外,Hp感染有时还可以引发一种罕见的胃部淋巴瘤——胃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虽然这种肿瘤通常可以靠Hp根除治疗而治愈,但诊断往往非常困难[3]。

Hp导致胃部疾病的机制非常复杂,不过一般离不开它所制造的胃部炎症环境和胃黏膜细胞损伤。首先,Hp在胃黏膜的寄生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增强胃酸对黏膜的刺激,引起炎症反应和微环境改变,导致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一种胃癌癌前病变)。其次,Hp制造的炎症反应则会进一步损伤胃黏膜细胞的遗传物质,增加细胞的遗传不稳定性和基因突变的概率,促进细胞向癌变的方向发展。此外,Hp与胃内物质的相互作用可以减弱胃酸分泌(尤其是在Hp形成了萎缩性胃炎时),使得其他对消化道有害的微生物更容易在消化道定植,而Hp与这些有害微生物相互作用之后的产物则往往都具有致癌性,能够进一步促进癌前病变乃至胃腺癌的发展[2]。在少数情况下,寄生在胃黏膜的Hp本身,可以被免疫系统识别为一种抗原,从而长期持续性地吸引免疫系统的攻击,导致B淋巴细胞产生异常克隆,从而引发胃MALT[3]。

喉癌的潜在重要病因

Hp对消化系统的影响目前已经被基本明确了,然而,关于Hp究竟只是单纯作用于消化系统还是对全身都具有影响这一点,医学界依然在进行探讨。不过最近进行的一项高级别分析,则在Hp对喉癌发病的影响这一方面添加了新的证据:Hp很可能是喉癌的一种潜在重要病因。

在这项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进行的系统分析之中,11项对Hp与喉癌和鼻咽癌之间关系进行探讨的研究被纳入,结果表明Hp感染使受试者患上喉癌的风险增加了2.9倍,但患鼻咽癌的风险却几乎没有改变[4]。根据这项研究结果,未来可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证实Hp对喉癌患病风险的影响。

Hp真的对人有益吗[2]?

然而尽管医学家们一直以来花了这么大心思研究如何清除Hp,总是有这样一种声音传来——“清除Hp是没有必要的,因为Hp在人体扮演着不可或缺的生理角色”,有些支持者甚至煞有介事地拿出了不少数据来支持这一假说。不过根据严谨的论证和研究,这一说法实属无稽之谈。至少现在为止的数据表明,Hp根本不太可能给人们带来有意义的益处,或者说,带来的益处和危害相比实在不相称。

此前的确有研究探讨过Hp与哮喘之间的关系,这是基于Hp根除治疗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流行之后,儿童哮喘发病率随即在欧美国家大幅上升这一情况所开展的。然而最近的数据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儿童哮喘发病率已经达到了顶峰,部分国家(如英国)的儿童哮喘发病率,居然随着儿童的Hp携带率一起下降,而这些数据均不能说明Hp与哮喘存在什么明显的关联。此外,也有学者尝试过用动物模型来评估Hp清除和哮喘发病之间的关系,但不同研究得出了相互矛盾的结果。

目前还有一种小众的观点认为,Hp感染的根除导致胃部的生理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们的食欲随之大幅增加,从而导致肥胖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明显上升。不过,人体的能量代谢与相关调控机制非常复杂(这点可以参考文章《激素决定了你会不会胖?》),目前为止关于Hp与能量调控只有非常微弱的证据,基本可以认为Hp和肥胖之间不会有明显的关联。

人类离消灭Hp还有多远?

正如前面所述,Hp和相当多的人类疾病有着密切关联,且不少人都感染有Hp但并不自知。根据2015年的《幽门螺杆菌胃炎京都全球共识意见》,所有Hp感染者无论有无症状,无论有无消化性溃疡、胃腺癌等并发症,都应该被视作传染病患者,只要无禁忌症,都应接受Hp根除治疗[4],可见Hp感染治疗的严肃性。

而在今年6月30日,关于Hp的一个好消息传来:由中国企业研发的一种幽门螺杆菌疫苗,在中国著名流行病学专家朱凤才教授带领下完成的III期临床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功,研究结果发表在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The Lancet)》上。

在这次临床试验中,这款幽门螺杆菌疫苗被接种给2000多名6~15岁受试儿童,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安慰剂组均为7%,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安慰剂组均为<1%,且没有与疫苗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可谓是十分出众。而且在保护效力方面,一年保护率高达71.8%,三年保护率也有55.8%,成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款真正能够提供可靠保护效力的幽门螺杆菌疫苗[6]。

当然,尽管这款疫苗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历练,但正如在《柳叶刀》杂志中评价它的范德堡大学教授理查德·皮克(Richard Peek)所言,“这项研究的结果是有纪念意义的。”也许,我们离消灭Hp,已经不远。

参考文献与书籍:

[1]Thrumurthy Sri G, Chaudry M Asif,Hochhauser Daniel, Mughal Muntze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gastric cancer. BMJ  2013; 347 :f6367

[2]Graham D. Y. Helicobacter pylori update:gastric cancer, reliable therapy, and possible benefits. Gastroenterology 2015 Apr;148(4):719-31.e3. doi: 10.1053/j.gastro.2015.01.040.

[3]Kenneth Kaushansky , et al.《Williams Hematology》,8E

[4]Zhou J, Zhang D, Yang Y, 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nd carcinoma of the larynxor pharynx. Head Neck 2015 Aug 28. doi: 10.1002/hed.24214.

[5]Sugano K, Tack J, Kuipers E J, et al.Kyoto global consensus report on Helicobacter pylori gastritis. Gut 2015 Sep;64(9):1353-67. doi: 10.1136/gutjnl-2015-309252.

[6]Zeng M, Mao X H, Li J X, et al.Efficacy, safety, and immunogenicity of an oral recombinant Helicobacter pylorivaccine in children in China: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phase 3 trial. Lancet 2015 Jun 30. doi: 10.1016/S0140-6736(15)60310-5.

有知识,你就来!百度知道日报开放入驻,还犹豫什么,快来报名!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