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肺癌研究论文

2023-03-05 04:5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肺癌研究论文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问题综论文

【 摘要 】 目的 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8例肺癌患者为肺癌组, 6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 采用微粒子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CEA、CYFRA21-1、NSE、SCCA含量, 并比较肿瘤标志物单独或联合检测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 肺癌组血清CEA、CYFRA21-1、NSE、SCCA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4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81%, 准确度为86%, 明显高于单独检测,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CEA、CYFRA21-1、NSE、SCCA检测在肺癌诊断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度, 且具有较好的特异度, 有助于提高肺癌的检出率。

【关键词】 肺癌;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

目前, 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于我国恶性肿瘤之首[1]。肺癌早期发现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血清肿瘤标志物不仅可用于肿瘤诊断, 并且对肿瘤分期、疗效及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2], 但单项检测肿瘤标志物具有局限性, 本文通过检测CEA、CYFRA21-1、NSE、SCCA这4种肿瘤标志物在肺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 探讨肿瘤标志物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联合检测的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7月~2013年12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肺癌患者68例为肺癌组, 男39例, 女29例, 平均年龄(67.2±14.9)岁, 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鳞癌的27例, 腺癌24例, 小细胞肺癌17例, 同期健康体检者65例为对照组, 男37例, 女28例, 平均年龄(67.6±15.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检测方法 采集受检者清晨空腹静脉血4 ml, 及时分离血清, 采用微粒子化学发光法, 用深圳新产业PLUS200仪器及配套试剂检测CEA、CYFRA21-1、NSE、SCCA水平, 严格按仪器标准操作规程及试剂说明书操作, 检测当日室内质控均再控。正常参考区间分别为CEA 0~5 ng/ml, CYFRA21-1 0~7 ng/ml, NSE 0~10 ng/ml, SCCA 0~2.5 ng/L。

1. 3 阳性判定标准 单项检测时以结果大于正常参考区间上限为阳性, 联合检测时4种肿瘤标志物中有一项为阳性即判定为阳性。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按照标准公式计算肿瘤标志物对肺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灵敏度=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100% ;特异度=真阴性/(真阴性+假阳性)×100%;准确度=(真阳性+真阴性)/(真阳性+假阳性+真阴性+假阴性)×100%。

2 结果

2. 1 4种血清肿瘤标志物含量比较 肺癌组血清CEA、CYFRA21-1、NSE、SCCA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不同病理组织类型肺癌患者4种血清肿瘤标志物阳性率比较 CEA在肺腺癌中的阳性率高于鳞癌和小细胞肺癌(P<0.05);cyfra21-1在3种肺癌中的阳性率均较高, p="">0.05);NSE在小细胞肺癌中的阳性率高于鳞癌和腺癌(P<0.05);SCCA在鳞癌中的阳性率高于腺癌和小细胞肺癌(P<0.05)。4项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均高于单项检测。见表2。

2. 3 4种肿瘤标志物单项和联合检测用于诊断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 4种肿瘤标志物单独用于诊断肺癌时, 灵敏度最高的是CYFRA21-1(56%), 最低的.是CEA (29%), 4种指标联合检测后灵敏度可达81%, 4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准确度均明显高于各项单独检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后特异度略有下降, p="">0.05)。见表3。

3 讨论

肺癌是一种恶性肿瘤。近年来, 虽然临床肿瘤诊断和治疗学有着很大的进展, 但肺癌的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3], 肺癌的诊断除影像学、细胞学和组织病理学以外, 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也是一种主要方法。肿瘤标志物主要是指在血液、体液及组织中可检测到的与肿瘤相关的物质, 这些物质达到一定的水平时能揭示某些肿瘤的存在, 肿瘤标志物在肿瘤发生明显影像学改变之前就可以通过血清学方法检测出来, 为肿瘤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由于肺癌组织病理的多样性, 同种病理组织细胞的异质性和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复杂性, 多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不失为一种能有效提高肺癌检出率的手段[4]。

CEA属于非器官特异性肿瘤相关抗原, 也是最早被发现的肿瘤标志物之一, 在肿瘤的发生和转移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5]。肿瘤状态时, 癌细胞分泌CEA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 因此肿瘤患者血清中CEA含量可见不同程度的升高。本研究表明, 肺癌患者血清CEA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并且在肺腺癌中的阳性率达到75%, 在鳞癌和小细胞肺癌中的阳性率较低, 分别为26%和24%, 因此CEA可作为肺腺癌的辅助性诊断指标之一。

NSE是一种糖酵解酶, 为烯醇化酶的同工酶, 存在于中枢、周围神经组织和神经外胚层起源的恶性肿瘤中, 小细胞肺癌是一种神经内分泌起源的肿瘤, NSE作为小细胞肺癌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6]。本研究结果显示NSE在小细胞肺癌中的阳性率为71%, 在鳞癌和腺癌中的阳性率较低, 分别为22%和25%, 也证明了NSE在鳞癌和腺癌的诊断中意义较低, 可作为小细胞肺癌的辅助性诊断指标之一。

CYFRA21-1是细胞角蛋白19的片段, 为正常及恶性的上皮细胞支架蛋白, 主要分布在单层上皮细胞, 在上皮组织来源的肿瘤组织中的含量明显增高, 是非小细胞肺癌较敏感的肿瘤标志物[7]。本研究观察到CYFRA21-1在肺鳞癌中的阳性率为78%, 其次是肺腺癌, 阳性率为54%, 在小细胞肺癌中的阳性率很低, 与文献报道一致。

SCCA为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 是用单克隆技术从肿瘤相关抗原TA4提纯出的一个糖蛋白片段, 本研究观察到SCCA在肺鳞癌中的阳性率为67%, 在腺癌和小细胞癌中的阳性率均较低。

本研究结果显示4种肿瘤标志物在肺癌患者血清中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明这4种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在肺癌的临床诊断中均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单项检测的阳性率均不高, CEA仅在肺腺癌中阳性率较高, NSE可作为小细胞肺癌的辅助性诊断指标之一, CYFRA21-1在肺鳞癌中的阳性率较高, SCCA是具有较好特异度的鳞癌标志物。而这4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后在各组织类型的肺癌中均具有较高阳性率。研究也表明, 它们作为单一诊断指标应用于临床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但灵敏度和准确度均不理想, 联合检测后提高了灵敏度和准确度, 有利于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参考文献

[1]代敏, 任建松, 李霓, 等.中国2008年肿瘤发病和死亡情况估计及预测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2, 33(1):57-61.

[2]Hu W, Chen H, Shi Z, et al. Dual signal amplification of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imaging for sensitive immunoassay of tumor marker. Anal Biochem, 2014, 4(453):16-21.

[4]陈建忠, 顾利江. 肺癌患者血清CEA、NSE、CA19-9、VEGF检测的临床意义.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8):28-29.

[5]Canbay E, Ishibashi H, Sako S, et al. Preoperative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level predicts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pesudomyxoma peritonei treated with cytoreductive surgery and 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 World J Surg, 2013, 37(6):1271-1276.

[6]Pujol JL , Boher JM , Grenier J, et al. Neuron specitic enolase and prognosis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prospective study in 621 patients. Lung Cancer, 2001, 31(3):221-228.

肺癌研究进展 | Cell及其子刊上那些关于肺癌的多组学研究

肺 癌 是 全 球 发 病 率 和 致 死 率 最 高 的 恶 性 肿 瘤 ,据2018年全球肿瘤统计分析报告显示,全球肺癌的男女发病率分别为:年龄标化率(ASR)1.5/10万和14.6/10万;死亡率为ASR 27.1/10万和11.2/10万。

关于肺癌的多组学研究为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寻求更精确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提供参考。7月9日出版的《 Cell 》连发三篇关于肺腺癌的蛋白组学+基因组的综合研究成果,之前 Cell 子刊《 Cell Metabolism 》也发表过关于小细胞肺癌的转录组+代谢组综合研究成果,这些多组学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研究人员利用蛋白质组学、磷酸蛋白质组学和基因组学数据对103例肺腺癌(LUAD)及其配对的非癌性邻近组织(NATs)进行了综合组学分析:

揭示了癌症相关的特征,例如肿瘤相关的蛋白质变体,独特的蛋白质组学特征以及早期患者或具有EGFR和TP53突变的患者的临床结局; 

基于蛋白质组的LUAD分层显示出与不同的临床和分子特征相关的三种亚型(S-I,S-II和S-III); 

发现了潜在的药物靶标,并验证了HSP 90b的血浆蛋白水平是独立队列中LUAD的潜在预后生物标志。

原始蛋白质组学数据已上传至iProx,项目编号:IPX0001804000.

原始转录组数据已存入GEO,数据编号:GSE140343.

由于原始基因组数据的公开共享受到中国人遗条例限制,外显子组测序的详细结果见表S2。

研究人员对110个LUAD和101个NATs进行了全面的组学表征,包括基因组学,表观基因组学,深度蛋白质组学,磷酸蛋白质组学和乙酰蛋白质组学。

揭示了包括拷贝数、体细胞突变等基因层面改变的下游生物学功能;

通过磷酸化蛋白质组学方式鉴定出ALK-fusion作为诊断标记物和靶点的潜力;

鉴定得到了多个候选药物靶点:PTPN11(EGFR)、SOS1(KRAS),中性粒细胞脱颗粒(STK11);

LUAD肿瘤标记物蛋白磷酸化和乙酰化修饰也可能参与其中。

原始蛋白质组学数据可通过CPTAC数据门户网站获得:



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文件可在GDC获取:

? https://www.ncbi.nlm.nih.gov/projects/gap/cgi-bin/study.cgi?study_id=phs001287.v5.p4.

研究人员在中国台湾收集了103名未经治疗的LUAD患者肿瘤组织和NATs,并进行了全外显子测序、RNA测序、蛋白质组学和磷酸化蛋白质组学检测。

首次展现了东亚人群中非吸烟LUAD患者的蛋白质基因组学景观,鉴定出23145个非同义体细胞单核苷酸变异(SNVs)。在转录组水平上,共量化了30155个RNA。在蛋白组水平上,超过10000个独特的蛋白质和20000个磷酸酶被量化;

突变特征分析揭示了年龄和性别相关的突变机制,高APOBEC突变特征存在于74%的年轻女性(≤60岁)和所有无EGFR突变的女性中,而男性患者中没有观察到类似的趋势;

通过蛋白质组特征对LUAD早期阶段进行临床分类;

找到了一个有潜力作为非小细胞肺癌早期检测和治疗的生物标志物MMP11。

蛋白质组学和磷蛋白组学分析的原始数据文件和处理后的数据已上传至NCI蛋白质组学数据共享平台:





研究人员运用代谢组和转录组等多组学研究手段,首先对小细胞肺癌细胞系,继而对基因工程小鼠和临床原发肿瘤组织等进行分析。

发现ASCL1低表达的小细胞肺癌细胞中嘌呤核苷酸的含量显著上升,同时伴随嘌呤合成通路中相关基因,特别是嘌呤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限速酶—次黄嘌呤脱氢酶(IMPDH)的表达显著上调。代谢流分析结果显示,嘌呤合成途径的反应速率显著增加;

进一步的机制研究表明,ASCL1低表达的小细胞肺癌伴随了致癌基因MYC高表达,MYC作为转录因子通过激活IMPDH的转录从而促进了嘌呤合成速率;

在裸鼠移植瘤模型和肿瘤细胞中,抑制IMPDH能够降低ASCL1低表达的小细胞肺癌细胞和肿瘤组织的生长速度,提示IMPDH是一个潜在新型药物靶点。

研究相关资源和试剂的更多信息可向研究的主要联系人申请:ralph.deberardinis@utsouthwestern.edu.

国家基因库序列归档系统(CNSA) 可实现【基因组】和【代谢组】数据的一站式归档服务 (蛋白组数据归档功能正在开发中,敬请期待)。

? 操作指引:登录CNGBdb → 导航栏点击 数据提交 →  进入CNSA:导航栏点击 提交入口 或 在页面点击 提交 按钮 → 数据提交页面可根据数据类型完成数据提交。

数据提交过程遇到任何问题都可直接联系。

CNGBdb 的数据[存]储功能由旗下的国家基因库序列归档系统(CNSA,db.cngb.org/cnsa)负责,这是国内首个实现在线批量上传和审编的组学数据归档库,可支撑全球科研成果发表。截至2021年3月4日,CNSA已支持论文发表228篇,发表期刊127个,包括 The   Lancet、Nature、Science、Cell 等。 

首发公号:国家基因库大数据平台  

参考文献

[1] 周彩存, 王洁, 步宏, 等. 中国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专家共识 (2019 年版)[J]. Chinese Journal of Lung Cancer, 2020, 23(2): 65.

[2] Xu J Y, Zhang C, Wang X, et al. Integrative proteomic characterization of human lung adenocarcinoma[J]. Cell, 2020, 182(1): 245-261. e17.

[3] Gillette M A, Satpathy S, Cao S, et al. Proteogenomic characterization reveals therapeutic vulnerabilities in lung adenocarcinoma[J]. Cell, 2020, 182(1): 200-225. e35.

[4] Chen Y J, Roumeliotis T I, Chang Y H, et al. Proteogenomics of Non-smoking Lung Cancer in East Asia Delineates Molecular Signatures of Pathogenesis and Progression[J]. Cell, 2020, 182(1): 226-244. e17.

[5] Huang F, Ni M, Chalishazar MD, et al. Inosine Monophosphate Dehydrogenase Dependence in a Subset of Small Cell Lung Cancers. Cell Metab. 2018;28(3):369-382.e5. 

“3年发46篇SCI”惹争议的华西博士,已发82篇!1篇入选ESI前1%高被引论文

去年,“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 2019 届毕业生发表 46 篇 SCI 文章”引起热议,在过去近一年之后,近日,这个话题再度被提起。

我发现,当事人 邓汉宇博士 ,目前已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肺癌中心(胸外组)医师,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八年制本科 生导师 。担任Langenbeck's Archives of Surgery、PLOS ONE等 多个SCI杂志审稿人 。据邓博士的ResearchGate(一个科研社交网络服务网站)显示,邓博士目前已经发表 文章82篇 。其中一篇发表在 EJSO 上的文章 入选了ESI前1%高被引论文 (谷歌学术显示该论文已被引25次)。



入选ESI前1%高被引论文题为:“ Sarcopenia is an independent unfavorable prognostic factor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fter surgical resection: A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邓博士发微博表示:“我们的精准肺外科诊疗研究论文继续成为ESI(到十一月/十二月2019为止)高水平论文!(Web of Science统计中, 四川大学外科学研究方向中仅有的5篇高水平论文之一! )”。

01

争议不断

是“开挂”还是灌水?

去年,按照惯例,华西临床医学院公布了的2019届荣誉毕业生。但 3名荣誉毕业生发表的SCI数量之多,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质疑。

3个荣誉毕业生发表的文章分别为:

荣誉毕业生A:SCI论文46篇(第一作者41篇,共同第一作者5篇),影响因子大于120分。

荣誉毕业生B:SCI论文30多篇。

荣誉毕业生C:发表SCI论文31篇,影响因子95.56分,其中第一/并列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20篇。

荣誉毕业生A就是争议最大的华西胸外科邓汉宇博士 ,从2016年入学以来,他已经发表SCI论文46篇(第一作者41篇,共同第一作者5篇),影响因子 大于120 分,40多篇论文包括:

Original research:16 篇

Comments: 9 篇

Meta 分析:10 篇

其余为 letter。

很多网友质疑其文章的真实性和质量,认为无法在如此短的时间类完成这么多篇文章,是否存在抄袭和灌水的可能。甚至有华西医学院内部人士匿名评论。

46篇文章多为 2-3 分左右的期刊或者杂志,其中一篇 11 分左右的高分文章是 letter to editor,SCI 论文中一些 comments,letter 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算科研论文。

SCI杂志的文章的几种类型

Original Artical 论著: 这个是最为常见的一类,分为基础性和临床性文章。基础性文章就我国现在普遍在发的文章,属于前瞻性的一个研究,通俗的一个说法就是我们假设一个思路,然后通过实验来得出一个结论来证明我这个思路,得出的结果两种情况一个是阳性(符合我的思路)一个是阴性的(不符合)大家不要认为阴性的结国就发不了SCI,阴性的同样可以发SCI,可以想象它告诉了我们这样的思路是得不出来这样的结果,也是对国际科研的一个贡献。这类文章需要经过peer review,审稿周期较长,哪怕是低分杂志,从投稿到录用半年多是家常便饭。

Review: 也就是综述,是在对某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综合和思考。一般认为,学术文章没有综述是不可思议的。需要将“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 与“背景描述 (Backupground Deion)”区分开来。“文献综述”并非一般的“背景描述”,还需要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思考。

Meta分析: 针对一个不同研究得出的结果有争议的科学问题,利用统计学方法将这些研究(以RCT为主)的结果放在一起,得出结论的文章。

Comment、invitedcommentary、editorial评论: 对最新发表(时效性)的某篇论文进行评论,一般是杂志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受邀评论,被评论的文章往往具有重大临床或科研意义。录用周期较短,基本可以控制在一周内。

Letter to editor: 致编辑函/信是读者针对某篇感兴趣的文章写的读后感,或延续要告诉期刊内容。字数限制约300-500字,也有杂志要求不超过150字,一般无具体格式要求。杂志接受针对最新发表论文写的letter(时效性),超过规定的时间不再接收。 读者若具备相应研究基础,能提出独到观点,一般容易被杂志接收,甚至是一些顶级杂志。

因为不同类型的SCI撰写难易度和接受周期不一样,综合来看, 三年一作发46篇SCI是一个可以做到的事情。

网友争议的点主要集中在邓博士发表的文章类型和 文章质量。

根据 2019 年公布的影响因子,计算 Nature、Science、Cell 三大顶级期刊杂志影响因子总和为:

43.07+41.037+36.216=120.323

也就是说邓博士三年发表论文影响因子达到了 CNS 之和。

试想如果邓博士三年发了 CNS 级别杂志的一作文章,相信他作为博士毕业生的优秀代表不会引起任何非议。

因此,网络上对邓博士的评论,渐渐的分成了两个大阵营:

一种认为,这就是一种论文“灌水”行为。

孔柚: 我只能承认他很能写,是不是灌水,有没有含金量,也只有他本人知道了。

fromiccas: 不喜欢灌水型研究,真要比,井冈山大学不是还有人一年一百多篇吗?我是希望学生都能够在主流杂志上发表文章,但是我的学生能发到macromolecules我就心满意足了。做研究,要有代表性的方向,代表性的工作。

知行合一: 三年46篇,三年就是36个月,不到一个月一篇,这种短平快的东西做出来能有多大学术价值,我表示怀疑。

一种则认为,“承认别人的优秀没那么难,能发这么多篇是能力的一种体现。”

Jenny: 没问题啊,那是人家能力和实力,存在就是合理的。他又没造假。

E.: 如果没有科研条件去写高分的,小课题做的快,多发几篇也是错吗?况且 16篇research都是实实在在的呀,没事时看看别人的研究写写与自己课题相关的letter和meta 也是一种努力啊,为什么要说人家水?个人觉得他只是在能力范围能尽了全力而已。

木兰舟: 那也不可否认16篇original article。三年16篇还要怎样。

02

本人发文回应

瞎喷没用,干点实事提升自己才是正经

面对争议,2019年8月20日,邓博士本人在知乎上曾对此事进行了回应:

我是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2019届荣誉毕业生本人(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我们荣誉毕业生是针对本科生,八年制是作为本科生进行评比,所以不涉及和传统博士的评比;其次,荣誉毕业生是同专业同学选举出来,而不是学院老师指定)。等最近忙空了,我想在知乎上给大家分享sci思维、写作、投稿等方面的经验,希望能够让没有sci的同学,也能够有机会发表sci,至少能够不为毕业而焦头烂额。在这里给大家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第一,我是华西临床医学院的8年制本硕博连读专业的学生(2011年入学)。华西的八年制,大概比清华北大录取线少20分左右吧。八年前,我高考失利,与清华北大无缘(可以去我的高中调查一下真相),于是选择学医,选择八年制。所以,本人学习能力可能比较强吧,因此读文献、写文章的能力也相对来说比较强吧。

第二,8年的时间里,我分成了两个阶段。前4年的本科学习,所以我花了高中努力程度的70%,轻松达到平均分90分的成绩,单科解剖学,诊断学等临床基础课程,专业第一。临床功底,可以去春雨医生或者好大夫检索一下我的治病救人诊疗经验以及病人对我的评价。后4年研究生的学习,我很庆幸自己选择了胸外科专业,因为我热爱这个专业,我每天看专业文献就像放松心情一样地娱乐,所以我会写原始研究,写meta分析,写letter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请注意,这是我的爱好,因为能够和全世界胸外科医师交流,这是我感觉愉悦的事情。)。做科研,在我最开始的时候,我是抵制的。后来培养了兴趣,尤其是我能够把临床问题,转化为科研(所以我的文章,都是临床的。关于基础研究,我确实不太通晓),为我的病人提供最新的诊疗意见,我觉得值了。(可以参考一下我在春雨或者好大夫平台发表的自己的研究成果)。

第三,我对待科研文章,如同对待挚友,进行交流和学习。 不做科研的医生,不是一名合格的医生,因为他不懂得思考和解决临床问题,一味地去接受他人的观点,没有自己的想法,不去解决自己的问题的医生,是很危险的。因为病人情况都是个体化的,医学作为实践性经验性学科,就是需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里补充一下——胸外科有很多没有一致定论的东西,包括早期肺癌的手术,如果一个医生不去思考如何为病人做一次最佳的切除范围,那他只会给病人和家属带来不必要的担心,甚至术后复发转移。我见过太多这些的医生,所以我才发出此感慨。

第四,关于灌水。 我很庆幸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发表在自己的专业杂志上,没办法我们胸外科相关的杂志,大概就是几分的水平。试问,高影响因子的文章,谁不想要呢?但我想,懂行情的人都会知道,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有这样的机会和资源!况且,各大医院的院长、主任们,也不见得都是发表高影响因子的文章吧。

第五,大家如果感兴趣,我很愿意和大家分享科研经验:

微博:



第六,我最后给大家解释一下,我在最后三年,也就是从2016年开始,在华西医院各科室实习一年,从2017年,在华西医院肺癌中心上临床作为住院医师参与一线工作(收治病人、值班等)一年半左右。 最后半年多时间里,完成专业博士毕业论文。

第七,我总结我以上所说的,我并不觉得自己怎么样怎么样,大学的八年里,相比于其他的荣誉毕业生,别人从一开始就叱咤风云,而我并不属于学院的知名人物(毕竟我不喜欢搞学生会工作,不喜欢互联网竞赛,不喜欢加各种协会……我们同一届的其他专业的,大多都没有听说过我这个名字),没想到在最后毕业的时候被选出来作为本科荣誉毕业生,我只是觉得自己的付出和努力,没有白费。我常常给同学朋友开玩笑说,“我是拿了5年的励志奖学金,最后一年终于励志成功,拿到了国家奖学金”。

最后总结一下,我做这一次的正面回应网络各种形形色色的人,就是要让你们知道,大学里努力了的人,你们瞎喷、瞎黑,是没有用的!别一天没事干了,吃饱了就在网络上消化,干点实事,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和学习能力,对你自己才是最好的!

邓汉宇,男,中共党员,胸外科博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肺癌中心(胸外组)医师,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八年制本科生导师。师从于被誉为“中国肺外科第一人”的周清华教授,获四川大学临床医学学士学位及胸外科学博士学位。现为欧洲胸外科医师协会(ESTS)会员、美国外科医师学院(ACS)会员、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会员、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会员、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抗癌协会癌症转移专业委员会会员。

累计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JAMA Surgery、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European Journal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World Journal of Surgery、European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Diseases of the Esophagus、Interactive Cardiovascular and Thoracic Surgery、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等杂志发表胸部肿瘤外科学相关英文SCI文章5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大于120分()。受邀作为Langenbeck's Archives of Surgery、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PLOS ONE、World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Surgery等SCI杂志审稿人。多次受邀参加ISDE、OESO、ASCVTS、ESTS、MRS、WCLC等国际会议以及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年会、青年医师论坛、川渝食管癌年会及四川省胸心血管外科年会并作大会发言和壁报展示。荣获2017年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青年医师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2019年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青年医师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

虽然回应的最后言辞比较激烈,但 平心而论,邓博士绝对算得上优秀。

在现行评价体系下,每个医院的评价体系不同,邓博士虽有争议,但无可厚非。其发表在EJSO上的一篇一作文章还入选了ESI前1%高被引论文。

2月23日, 科技部正式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通知,明确要求破除“唯论文”论不良导向,鼓励发“三高”论文,过几年再看,会不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你怎么看?

本文由 科研大匠 综合自知乎、@邓汉宇ResearchGate、微博,华西医院等

如何防止癌症 小论文

1)癌症的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指促进健康及减少危险因素。从引起癌症的病因入手,进行预防。

不要:吸烟、过量饮酒,吃已发霉的花生和粮食,食用发霉花生榨成的油,吃热烫烟熏食品及过分刺激性食物。

少吃:腌制、熏制、油炸及含硝酸盐类等食品。如火腿、熏肠、熏鱼、午餐肉、炸土豆片等。高脂肪食品,可降低消化道癌、乳腺癌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玻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动物内脏、蛋黄、奶油、人造奶油、黄油、猪油。

避免接触:石棉、苯胺染料、苯等致癌物质、离子射线和大量的紫外线。

预防感染:乙肝病毒、人乳头瘤病毒、血吸虫等感染。

多吃:具有抗癌、防癌作用的食品,并提倡生食。如西红柿、深绿色蔬菜(如芹菜、甘蓝,颜色越深,防癌能力越强)、十字花科蔬菜(包括甘蓝、花椰菜、洋白菜、西兰花、芥菜及萝卜,这类蔬菜最好生食)、大豆制品、柑橘类水果、麦芽与麦片(可有效预防直肠癌与结肠癌的发生)、葱、姜、蒜(对肠癌、胃癌、肝癌、肺癌的发生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酸奶(对肠道癌有预防作用)。

4)癌症的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是筛检癌前病患或早期癌症病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自我检查是早期发现癌症的重要措施之一,可以发现浅表和检查方便部位的肿瘤。检查方法主要是手模、镜子照。可以检查口腔、皮肤、皮下、颈部、乳房、外生殖器、肛门等一切可以摸到的部位。腹部检查可在清晨起床前自上而下逐一按摸,按摸时,双腿要屈膝,检查内容主要是有无肿快,有无与平时不一样的状

况和感觉,如有异常可到医院检查。此外,了解一些常见癌症的早期征兆,也可帮助你早期发现癌症。

膀胱癌:经常性血尿,但小便不痛,吃药不见效。

胃癌:长期心口痛、胃口不好、恶心、呕吐、呕血、黑便。

鼻咽癌:长期鼻塞、并有耳鸣、头痛、流鼻血现象,或伴有单侧性颌下无痛性肿快。

食道癌:进食有梗塞感,时有呕吐、进食后胸骨后疼痛但无其他原因可找。

乳腺癌:乳房出现肿快,挤压乳头有血水流出,乳房皮肤粗糙象橘子皮。

肝癌:原患有慢性肝炎,右上腹长期刺痛或涨痛,胃口不好。

宫颈癌:月经不正常,白带增多且有臭味,同房后阴道常有少量流血。绝经者有不规则无痛性出血。

咽喉癌:声音长期嘶哑,吃药也不管用。

肺癌:长期吸烟、干咳、痰中带血丝,间歇性胸痛,呼吸困难和发热、恶寒。

肠癌:长期便密、腹泻、或两者交替出现,大便带血、变形,腹部疼痛或摸到肿快,出现不明原因的贫血。

癌症的自我检查:

1、每日:注意大便的习惯有无改变,特别注意大便时有无疼痛感、下坠感,大便的形状是否变细,是否呈柏油色或带血。注意小便时射程是否缩短,有无白色分泌物排出,有无血尿,会阴部有无不适感等。女性观察白带是否混有血性分泌物,是否带有腥臭味。

2、每月:自行触摸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检查有无肿大的淋巴结(小于花生米大小的淋巴结属于正常),肿大淋巴结质地如何,是否固定,有无肿痛,生长的速度。注意身体表面各部位的黑痔,是否在短时间内生长迅速、破溃。男性注意尿道口处有无溃疡结节,阴茎冠状沟有无易出血的菜花样肿物。

3、每年:由专业医师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或参加一次癌症普查。

癌症的普查:

肿瘤普查或称筛检,其目的是人群中检出患某病的病人。早期发现肿瘤病例

主要靠筛检措施。筛检是指用快速的检查、实验或其他方法,将表面健康的人群分为可能患病者(实验阳性)和可能无病者(实验阴性者),对未被识别的疾病的发现提出推断的依据。筛检实验不具有诊断意义。筛检阳性者必须经医师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肿瘤普查包括:

1、由医生进行的体格检查。

2、甲胎蛋白(AFP)用于肝癌普查。

3、B超检查。用于检查腹部肿瘤。

4、宫颈涂片细胞学检查。此法并已被充分肯定在宫颈癌普查方面的价值。宫颈涂片阳性者宫颈癌的确诊率为95.5%,可疑阳性者确诊率亦近70%。

5、粪便潜血试验,有阳性结果者做纤维胃镜或钡灌肠检查。用来检查消化道肿瘤。

6、线胸片或透视,做痰液脱落细胞学检查。作为肺癌普查的方法。

7、对乳腺癌的普查首先由妇女自行检查,发现可疑的病人,由医师进行检查。可采用热图像,乳腺钼靶X线摄影等检查。

总之,目前的肿瘤普查方法大多尚不理想,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积极治疗癌前病变:

如发现血管上皮重度增生、胃黏膜的不典型增生、化生和萎缩性胃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结肠息肉,支气管上皮的增生和化生等,应引起高度重视,密切随访,积极治疗。

3)癌症的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是对已患癌症患者,减少并发症,防止致残,提高生存率,康复率,以及减轻由癌症引起的疼痛。

一旦得了癌症,首先需要的是尽快得到治疗,治疗有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或免疫治疗等。治疗后的病人需要康复。康复中需要营养支持,需要心理治疗,需要体育锻炼。在肿瘤晚期可能遇到非常严重的疼痛问题,肿瘤科医生会给予专业处理。

防癌的日常食物

合理饮食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防癌措施,在此基础上,可适当补充一些防癌食物,以下供参考。

玉米:其营养价值超过面粉、大米,经常食用能预防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疾并癌症、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等玻

红薯:含有较多的胡萝卜素、赖氨酸、植物纤维、去氢表雄酮,能预防肠癌和乳腺癌。

南瓜:含极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C、还含有钙质和纤维素、色氨酸-P等,可预防肥胖、糖尿并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血症,是预防癌症的好食品。

麦麸:麦麸是小麦主要营养成分的仓库,含有B族维生素、硒、镁等矿物质,很多植物纤维。有利于防治大肠癌、糖尿并高脂高胆固醇血症、便秘、痔疮等。

萝卜及胡萝卜:含有大量维生素C,胡萝卜还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所以它们具有极好的防癌作用。

蘑菇:营养丰富,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多种维生素的矿物质,含硒和丰富的维生素D,能增强人体免疫力,有利于预防胃癌和食管癌。

芦笋:它含有硒和植物纤维等,可用来防治多种癌症。

苦瓜:苦瓜的抗癌作用是由于它含有一种类奎宁蛋白,能激活免疫细胞的活性,苦瓜种子中含有抑制细胞侵袭、转移的成分。

茄子:它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还含有龙葵碱、葫芦素、水苏碱、胆碱等物质,其中龙葵碱和葫芦素被证实具有抗癌作用。

大蒜:实验已证实,大蒜素、大蒜辣素对许多癌细胞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大蒜素还能阻断在体内合成亚硝胺。大蒜富含硒、锗,锗能激活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海带:海带提取物对多种癌细胞有抑制作用。

豆类及豆制品:在豆类中,大豆、豌豆、扁豆、绿豆和刀豆等都含有可以防癌抗癌的核酸。

百合科(葱、洋葱、蒜等)和十字花科(元白菜、白萝卜、芜菁等)蔬菜:它们含有多量的硫化合物,能够增强肝脏对异物解毒时所需酶的作用,能增强人体预防癌症的效果。

绿茶:据国内外广泛研究,认为茶叶,尤其是绿茶具有非常明显的防癌作用。

其它:如大枣、山楂、猕猴桃、葡萄、乌梅、大白菜、包心菜、多种海产品等。

吸烟与肺癌的关系

一项关于中国人群肺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表明:目前影响中国人群肺癌发生的主要因素为精神因素,吸烟,室内环境污染,呼吸系统疾病及家族史,蔬菜和水果摄入量等。

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已有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吸烟是导致肺癌的首要的危险因素,肺癌死亡有87%是由于吸烟所引起的,吸烟过程中可产生40多种致癌物质,其中与肺癌关系密切的主要有多环芳烃类化合物、苯、砷、丙烯、烟碱(尼古丁)、一氧化碳、和烟焦油等,这些致癌物质可通过不同的机制,导致支气管上皮细胞DNA的损害,某些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突变和失活,导致细胞遗传信息转化癌变。

吸烟与肺癌危险度的关系与烟草的种类、开始吸烟的年龄、吸烟的年限、吸烟量有关,不同烟草类别中以长期吸卷烟最为危险,相对危险度可达9.0,仅抽雪茄或烟斗者危险度较低,吸不带过滤嘴烟或多焦油者肺癌的危险度高于过滤嘴或低焦油者。美国癌症协会对25个州的队列研究表明,开始吸烟年龄小于15岁,15-19岁、20-24岁和25岁以上,其肺癌的相对危险度依次为15.10、12.81、9.72、3.21。吸烟与肺癌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Doll对英国医生的肺癌队列研究结果表明,每天吸烟5-14支、15-24、25-49支者,其肺癌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7.5、9.5和16.6。在吸烟量固定情况下,吸烟年限分别为15年、30年、45年时,肺癌超额发病率之比约为1:20:100。研究表明吸烟与不同肺癌细胞类型都有剂量-效应关系,但在联系强度上,吸烟与鳞癌和小细胞癌的关系明显高于腺癌,且吸烟年限对细胞类型的影响比每日吸烟量更重要,吸烟年限对所有细胞类型都有剂量-效应关系,但与鳞癌的关系比对腺癌更明朗。上海肿瘤研究所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细胞类型的人群归因危险度(PAR%),男性鳞/燕麦的PAR为85%,腺癌为33%,女性分别为48%,6%,说明无论男或女吸烟引起鳞/燕麦癌的PAR%大于腺癌。

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戒烟可导致肺癌发病率的下降,这也从反面说明了吸烟使肺癌发生的危险增加。英国自1950年以来全国的吸烟、戒烟和肺癌的流行趋势以及与1950年、1990年两项大样本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进行比较。结论:吸烟者即使到中年戒烟,也会减少以后患肺癌的危险。中年以前戒烟可减少90%以上归因烟草的危险。如果现在的吸烟者放弃吸烟习惯,在不久的将来和21世纪的上半期死亡率会持续下降。而年轻人以后变成持续吸烟者,将大大影响其在21世纪中期或下半期的死亡率。由于限制吸烟的法律和条例的实施,近些年来在英国、美国、荷兰等一些欧美国家,男性肺癌死亡率已处于稳定或下降状态,英国男性肺癌死亡率1950年为38.28/10万,1974年增长到75.24/10万,以后呈下降趋势。美国男性死亡率1950年为18.13/10万,1990年达58.16/10万,从1990年后逐年下降,2000年为46.89/10万。肺癌年龄曲线多出现65岁以上年龄组有不同程度的增高,45岁-60岁稳定或波动,40岁组略有下降,预示今后这些国家肺癌死亡率将呈下降趋势。

吸烟和肺癌的其他危险因素的协同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一项关于肺癌患者p53、K-ras基因突变的Meta分析表明,吸烟者此二基因突变率均高于非吸烟者,p53基因总的OR为2.588(95%CI为2.358-2.842),K- ras基因突变总的OR为4.597(95%CI为3.764-5.615)。

1996年全国吸烟行为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全国人群总吸烟率为37.6%,现在吸烟率为35.1%,常吸率为34.1%,开始吸烟年龄较1984年提前了3岁。男性吸烟率为66.9%,现在吸烟率为63.0%,常吸烟率达61.4%,较1984年上升了5%,开始吸烟的年龄较1984年提前了2.7年。女性吸烟率为4.2%,现在吸烟率为3.8%,常吸率为3.4%,开始吸烟年龄比男性晚5年,且年龄别吸烟率一直呈上升趋势。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工业化进程的加剧以及人类生活环境的污染与破坏,特别是吸烟人口的不断增加,在未来20年间,我国肺癌的发病和死亡率还将继续攀升。

吸烟不仅危害吸烟者本人健康,还会因为非吸烟者被动吸入大量环境烟草烟雾(ETS)而危害其健康。ETS主要由侧流烟雾和主流烟雾组成,侧流烟雾比主流烟雾含更高水平的致癌化合物,如苯、甲醛、肼、N-亚硝胺、苯胺等。据报道,吸一支烟,主流烟中的强致癌物N-亚硝胺为4.1-31.1mg,而侧流烟却为597-735mg。日本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表明,重度吸烟者的非吸烟妻子患肺癌的危险性较高,且存在剂量-效应关系。Blot 将多项有关被动吸烟与肺癌关系的研究综合讨论,指出非吸烟者的妻子因丈夫吸烟而患肺癌的危险性增加30%(RR=1.30),丈夫重度吸烟的RR值达1.70。我国高玉堂等研究上海女性肺癌病因时,认为妻子不吸烟而丈夫吸烟,由于被动吸烟引起肺癌的RR随丈夫共同生活时间年限的增加而上升,共同生活40年以上者RR=1.7,鳞和小细胞肺癌的RR更高。
根据各国的大量调查资料都说明肺癌的病因与吸纸烟关系极为密切。肺癌发病率的增长与纸烟销售量增多呈平行关系。纸烟中含有苯并芘等多种致癌物质。实验动物吸入纸烟烟雾或涂抹焦油可诱发呼吸道和皮肤癌肿。有吸烟习惯者肺癌发病率比不吸烟者高10倍,吸烟量大者发病率更高,比不吸烟者高20倍。本世纪末,西欧国家随着妇女吸烟者日益增多,女性病人肺癌的发病率也明显升高。临床确诊的肺癌病例中,每日吸纸烟20支以上,历时30年以上者,约占80%以上。近20~30年,我国吸烟的情况非常严重,近3亿人口有吸烟习惯。京、津、沪等大城市男性成年人吸烟率近50%,女性近5%,青少年中吸烟者亦为数不少,如不采取必要措施,控制、劝阻吸烟,则今后10~30年我国肺癌发病率必将进一步增长。长期吸烟可引致支气管粘膜上皮细胞增生,磷状上皮生,诱发鳞状上皮癌或未分化小细胞癌。无吸烟嗜好者,虽然也可患肺癌,但腺癌较为常见。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