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佛学论文题目

2023-03-05 04:3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佛学论文题目

僧肇(384~414),中国东晋僧人。他的四篇深邃、精辟、简洁、优美的论文《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和《涅槃无名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直至今天仍被众多佛子和佛学专家研读。除此以外他的佛学论文还有:《维摩经注》等。(学术堂里有更多佛学论文)

关于佛教的论文

一、关于佛教的论文,这个题目太大了!佛教的经典如大海这么多,五部大论,大藏经,那不是三五年,十年八年能看完的。佛陀宣讲的八万四千法门,没有一个世间人能有智慧参透!你能看到的佛教论文,你能写的佛教论文,只能是一个大概,或者一个细节!

二、佛教不是宗教,而是一种教育。作为修行佛道的人,把佛教当做一种知识,当做一种文化,又是佛教的一种悲哀!因为佛教是教你了生脱死的,让你断除一切烦恼和痛苦的!如果你大家佛教当做一种文化知识,而没有实修,而没有去证悟,佛教很快就会毁灭掉了!

求《禅宗》论文1000字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之前我写的一些文章,希望对您有帮助。 禅是什么? 文/槛外白衣 写这个题目是比较难,因为禅是不可以说,说者即不为禅。但以我自己的感受体悟确实想说说。那么就班门弄斧地侃一下。如果说错了大家尽量包含。不昧因果,别落入野狐禅。哈哈! 禅:(Dhyana)全称禅那又作禅那、驮衍那、持阿那。意译作静虑。静思维。《五灯会元》卷一。:“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柯迦叶’ ”这大概是普遍认同禅宗的由来。 现在的禅宗一般指六祖慧能大师传下来的顿悟法门,禅宗讲的是明心见性,以心印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破除一起执著。历史上禅宗最兴旺的时期是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特别在唐朝从皇帝士大夫,到市井百姓谈玄论妙成为茶余饭后。禅最大的特点是破除执著,破除常见的逻辑思维和惯性思维。一般来说参悟禅主要有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很难用语言来表达的。我用《五灯会元》卷十七一则语录说明一下: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善知识,有道行的人),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榭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这中境界三般见解是什么状态?难言也。前一种是常见。中间一种是扫除一切执著,见到真实。最后一种显然不是同于第一种。而是证得一种更高的真实,这就是禅悟的境界。很难用语言来表达。是一个经过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只能通过比喻来说明,而这种比喻又不是通过逻辑能表达的,佛家的比喻往往是追求结果,逻辑思维和惯性思维只是过程。用通常的逻辑思维和惯性思维,来比喻超逻辑的惯性思维的结果,只有开悟的人才能感知印证开悟人。即以心印心。所以说难言也。 关于禅,是不能用通常的科学思维去理解。我们相信科学,禅者也和常人一样适用科学,也尊重科学规律。但是讲到禅,不同于一般的科学,因为科学是归纳法,是把概率作为宗旨,把实验作为依据。立足于外部世界。禅是内部世界,是自我内心世界的学问,如果这种归类只有禅者可以讲出。没有禅实践的人是无法了解的。所以对于学人只能靠前人传的经验来对照自己。至于禅有百千三昧(三摩地),究竟哪种是和自己相应的,这就要靠自己实践了。但禅究其根本不外乎止(舍摩他)观(毗钵舍那)二字。 经论中有许多关于禅的讲述,有浅显的,有深奥的。一般学人都喜欢浅显易懂的,不去深入探究。正如鸠摩罗什大师说的“秦人好简”(后秦的中国人喜欢简单)。《六祖法宝坛经》之所以得到广传被大家喜欢,正是和我们的口味。大家都喜欢顿悟,恨不得你告诉我一个方法,马上让我开悟。事实上哪有那么简单的事情。 譬如一个人问月亮在什么地方,佛把手指向月亮说:“在那”。那个人以为手指就是月亮。其实佛是要告诉他顺着手指看。《金刚经》云:“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这句话是说,谁要是把手指看成月亮了就是谤佛,因为他没有理解我所说的。因此我们看禅宗公案不能简单参。其实禅宗公案都是遍学止观经论的大成就者。 在譬如有人问爱因斯坦什么是相对论。他回答说:“当你一个人在等人的时候你会觉的时间过的很慢,当一个美丽的姑娘和你在一起的时候,你会觉的时间过的很快”。那人明白了什么是相对论。其实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根本不是他所讲的那么简单。只是要通过一个比喻来说明相对论。如同上面的指月一样。 一次妙境长老在讲《瑜伽师地论》后,回答弟子关于禅方面有关问题的时候说到,“曾经在佛学杂志上,看到一位非常有名的法师讲禅,结果一看他根本不懂什么是禅,而且讲的道理一大套。非常是可叹!”那是一位居士写信给那位有名法师,请教关于禅的问题,那位法师写信回答了那位居士,此居士认为这篇回信非常好,就发表在佛学杂志上了。后来妙境长老看到了这篇文章。 (注:妙境长老原美国法云寺佛学院院长,妙老讲止观修习方法,及弘扬唯识宗一系堪称当今一位高僧。2003年圆寂) 关于禅要真的谈是非常复杂的,禅有百千三昧,按照三界划分,有欲界的未到地定,色界的四禅,无色界的空四定。按照寻伺划分,色界初禅以下是有寻有伺地,初禅和二禅之间中间禅是无寻有伺地,二禅以上是无寻无伺地。按照修禅次第有师子奋迅三昧,不按照次第修有超越三昧。还有按照功德支分的,按照所缘境分的,按照对治分的,按照九住心分的,按照十六特胜分的,按照七作意分的,按照四十业处得分等等 上面提到的禅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就自己学过的提及一下。至于修末学实在不敢说参禅悟道,只能简单介绍一下,供大家批评指正。 中国汉传佛教八宗个有什么特点? 文/槛外白衣 中国大乘佛教八宗是律宗、华严宗、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真言宗、禅宗、净土宗。 佛教八宗偈诵: 富密贫禅方便净,唯识耐烦嘉祥空。 传统华严修身律,义理组织天台宗。 此偈简单叙述中国大乘佛法的八个宗派 - 密宗,禅宗,净土,唯识(法相) ,嘉祥(三论) ,华严(贤首) ,律宗及天台宗。 八宗修学各有其特色:密宗仪轨繁复,修法须备佛像法器,金银珠宝,故称之为“富”。禅宗只须参话头,万事皆抛,什么都不须要,故称为“贫”。净土一句“阿弥陀佛” 随时随处可修,故曰“方便” 。唯识名相繁复难学,须耐得住烦。嘉祥宗研究空理,华严为传统八宗之首,律宗着重戒律,天台将经论分门别类以利修学,特种义理组织。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八个宗派修学都可以成就,为便于初学记住这八宗,故有此偈。 此外还有两个小乘宗派。即小乘空宗成实宗,小乘有宗俱舍宗。共成十宗。 1,俱舍宗,以世亲菩萨造的俱舍论为主,发扬诸法的有谛,阐明无我之理。认为宇宙间的业力不灭,所以万法皆是实有。至于人,则系诸法的假和合而成,所以在诸法中,实无有虚妄的我,这法有我空的看法,便是本论的主旨。本论主张以无漏真智,观四谛之理,而证涅槃之果。始祖:梁武帝时真谛三藏。 2,成实宗,以诃黎跋摩法师的成实论为依据,发挥人法二空之理,立我法二空观以断除烦恼及所知二障,人法既空则世间万有悉归于涅槃寂灭之境。始祖:姚秦时僧睿等。 3,禅宗(又名佛心宗),以不著言论,不立文字,偏重修心,以心传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教义。在印度以摩诃迦叶为始祖,在中国以梁武帝时达摩为始祖。 4,天台宗,以法华经为主,对宇宙万象都用三谛说明。讲修持要断三惑,故立一心三观以断惑。此宗肇始于北齐慧文,而集大成于隋之智顗。 5,华严宗(又名贤首宗)以华严经为依据,显示法界缘起,十玄六相的妙义,表现事事无碍,相融相即的旨趣。始祖:唐初杜顺和尚。 6,真言宗(又名密宗),以大日经金刚顶经等真言秘教为依据,以六大(即地、水、火、风、空、识六大)四曼(即大、三、法、羯四种曼荼罗)及三密(即身口意)为教义,谓三密相应,可以即身成佛。始祖:唐玄宗时善无畏及金刚智。 7,法相宗(又名慈恩宗、唯识宗、相宗、有宗),以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及成唯识论等为主要依据,其教义为宇宙万有,悉为识所转变,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晓得了一切事物的实相,就可以转识成智而入佛智。在印度以戒贤大师为祖,在中国以唐时玄奘三藏为始祖。 8,净土宗(又名念佛宗、莲宗),以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为依据,教人起信发愿,以念佛为行持,以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那里受阿弥陀佛的教导,寿命无限,直到成佛为止。始祖:东晋时慧远大师。 9,律宗(又名南山宗),以五部律中的四分律为依据,主张遵守释迦牟尼佛所制定的戒律来节制日常的思想行为与观念,久后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就可以证得佛果。始祖:唐初终南山道宣律师。 10,三论宗(又名法性宗、性宗、空宗、般若宗),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理论根据,说宇宙间万事万物皆无固定的自性,是随关系变动的,所谓缘生的,因之说“自性本空”。主张理解佛理,使内心解脱流转,证入真空本性。始祖:东晋时鸠摩罗什。 附注:释尊说法,皆随众生根机,方便立说,初无所谓宗派。大法东来,中国后世学者,见佛法如汪洋大海,为便利修习计,各择一条道路,以求专精,于是乃有各种宗派之形成。

最近想写一篇批判佛教的论文,该怎样写最好?

你也许可以这样写!佛教可以分成两部分,创教之始是没错的,释迦摩尼家破人亡后,经受人生大起大落,世间人情冷暖,他创下的教义和经文的确是有大道理,大智慧的。后期传教者的愚昧其实已经更改了教义,甚至被别有企图的人利用。那么这后来的佛教就是可以拿老批判的。例子举不胜举,当然好的也很多。最早佛教就是人生哲理,没有轮回邪说的。“轮回”就是变质的开始!传到中国就被统治者利用,用来愚民。历来大凡长久点的封建王朝建国之初是不倡佛教的,他们的创建者大多来源于现实,知道民间疾苦。所以注重“黄老学说”,所以大凡封建君主的国家矛盾尖锐后,那么佛家的天命论,和轮回说就会被利用起来,然而好景都是不长的,几乎都成为王朝开始衰亡的象征!有趣的是朱元璋小时候是和尚的,他作为开国皇帝,却是信道教的。像武则天、慈禧这样的霍乱者更是推崇佛教思想。更容易愚民,利于统治。当然佛教教人向善,让人平心静气,百忍成金,某些意义上也是右可取之处的!希望对你有帮助,你找找相关材料吧!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