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反驳论文范文

2023-03-05 03:4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反驳论文范文

议论文包括立论文和驳论,立论是自己确立一个论点,而驳论是用反例驳斥原有观点,证明自己观点正确。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驳论型议论文范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上海的教授对人讲文学,以为文学当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久长。例如英国,莎士比亚和别的一两个人所写的是永久不变的人性,所以至今流传,其余的不这样,就都消灭了云。

这真是所谓“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胡涂”了。英国有许多先前的文章不流传,我想,这是总会有的,但竟没有想到它们的消灭,乃因为不写永久不变的人性。现在既然知道了这一层,却更不解它们既已消灭,现在的教授何从看见,却居然断定它们所写的都不是永久不变的人性了。

只要流传的便是好文学,只要消灭的便是坏文学;抢得天下的便是王,抢不到天下的便是贼。莫非中国式的历史论,也将沟通了中国人的文学论欤?

而且,人性是永久不变的么?

类人猿,类猿人,原人,古人,今人,未来的人,„„如果生物真会进化,人性就不能永久不变。不说类猿人,就是原人的脾气,我们大约就很难猜得着的,则我们的脾气,恐怕未来的人也未必会明白。要写永久不变的人性,实在难哪。

譬如出汗罢,我想,似乎于古有之,于今也有,将来一定暂时也还有,该可以算得较为“永久不变的人性”了。然而“弱不禁风”的小姐出的是香汗,“蠢笨如牛”的工人出的是臭汗。不知道倘要做长留世上的文字,要充长留世上的文学家,是描写香汗好呢,还是描写臭汗好?这问题倘不先行解决,则在将来文学史上的位臵,委实是“岌岌乎殆哉”。

听说,例如英国,那小说,先前是大抵写给太太小姐们看的,其中自然是香汗多;到十九世纪后半,受了俄国文学的影响,就很有些臭汗气了。哪一种的命长,现在似乎还在不可知之数。

在中国,从道士听论道,从批评家听谈文,都令人毛孔痉挛,汗不敢出。然而这也许倒是中国的“永久不变的人性”罢。

班门弄斧,历来被用来批评到行家里手面前卖弄本领之人的不自量力。而现实生活中,弄斧者也确实畏葸不前,不敢到班门放手一搏。为什么?怕输。

然而,时过境迁,在这个彰显个性的多元时代,一个人要想让自己早日脱颖而出,到班门弄斧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

先不论输赢之后的面子问题,单是敢于到行家里手面前挑战,就是一种胜利。弄斧到班门,其行为本身,就彰显着勇气。和行家里手较长短、分高下,没有一定的勇气是做不到的。这一点,先贤已经为我们做出表率。亚里士多德曾断言,质量不等的铁球从同一高度下落,大者先着地。对于这个百科全书式的权威人物的这一断言,几乎没人敢质疑。而伽利略,这个1900年之后的晚辈,就是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在世人的嘲笑声中,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论断,名扬四海。

退一步说,就算是伽利略错了,他这种到班门弄斧的勇气,也同样令人钦佩。

当然了,既然是较量,必定会有个输赢。那么,输了是不是一定很可怕呢?

弄斧到班门,即使败下阵来,也不用担心。一方面,弄斧者可以从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争取早日成功。另一方面,弄斧者敢于质疑,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即使输了,也虽败犹荣,何况弄斧者本人与困难斗争的意志品质也得到了提升。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经济实力还比较弱,而美国早已是世界经济巨头,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怕输,就不和美国开展进出口贸易了。虽然我们在和美国的经济交锋中吃了不少亏,但也在一次次“交学费”之后认识到了自己的缺失,随之不断改进我们的管理和经营模式,提升了我们的经营和管理水平。

古人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可见,弄斧到班门不一定会输。如果赢了,又会怎么样呢?

赢了,就会极大地增强弄斧者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力争上游的热情,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功。当然,弄斧者如果因此而飘飘然,那恐怕就避不开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命运了。

由此可见,弄斧到班门,在勇气、意志品质、自信心等各方面对弄斧者的综合素质提升都大有裨益。为了提高自身素质,我们不妨大胆地到班门去弄斧。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地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地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驳论文的格式

驳论文的写法
第一部分:驳论文应该怎么写
一、 什么是驳论文?
所谓驳论,就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进行反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从而表明自己的正确的主张和观点。 驳论文,就是以反驳为主的议论文。在反驳对方错误的、片面的、虚假的观点时,同时也要表明自己正确的立场和主张。也就是说,立论和驳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二、驳论文的分类:议论文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立论文,二是驳论文。而驳论文也可以分为四类:
1. 针对某个人或某件事持有怀疑态度的文章
2. 对文章或词句怀有不符合逻辑态度的文章
3. 对相关报告、事件或结果持反对意见的文章
4. 针对辩论会中将可能会说的话进行分类、概括、总结的文章。
驳论文的驳法主要有三种: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
三、范文解析
与我有关,彰显道义与责任
不知何时,这样一句话时常被人们挂在嘴边——“与我无关”。于是,光天化日之下,有人抢劫行凶,肇事逃逸,你低头匆匆而过,“与我无关”,明哲保身为好;于是,雪灾、地震的捐款中一毛不拔,助学救贫的基金你一分不捐,“与我无关”嘛!
然而,真的如此吗?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鲁迅先生的警戒之言回响耳畔,“与我无关”?不,你并非生活于真空的瓶子之中,世态冷暖、国家兴衰与你息息相关。“与我无关”不过是懦夫自保的借口,不过是麻木者自我安慰的理由;在道义与责任的拷问下,这些搪塞之辞就如阳光下的积雪,转瞬即逝,根本立不住脚。
社会就像一个日夜不息、运转不停的机器,每个人都是其上一颗不可或缺的螺丝钉,如果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兴衰果真与你无关,那么,你的作用又在哪里?你人生的价值又如何体现?顾炎武曾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拥有国家责任感,才有了屈原的《离骚》, 才有了文天祥的《正气歌》,才有了梅兰芳的蓄胡罢演,才有了刘和珍的为民请愿……爱国主义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国家责任感是责任意识的最高境界。
或许你又会说,我对于社会不过是一粒沙,微不足道,不过是一滴水,平凡无奇。国计民生的大事,我的努力不过九牛一毛,雪灾、地震的大难,我的付出也不过杯水车薪,无力回天。然而,朋友,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再大的困难除以十三亿也会变得可以承担,再小的奉献乘以十三亿也 会变得重如泰山。你的一小步,对于社会就是一个飞跃,为什么不把自己纳入社会这架机器,发挥自己的作用呢?或许我们很难名垂青史,流芳百世,但我们可以坦然地告诉子孙,我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作了应有的贡献,我无愧于心。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从中我们看到了强烈的责任感,一种以天下兴衰、民间疾苦为已任的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让鲁迅先生登上了二十世纪的巅峰,祓除苦痛,医治创伤。当他身披“民族魂”的大旗远去时,华夏的青史上也早已刻下了他的功勋。
朋友,放弃那看似充分正当,实则软弱无力的借口吧,那只是掩耳盗铃的自我安慰;重拾那被人忘却但日益重要的社会责任感吧,这才是中华民族再次崛起的阶梯。
在他人遭受欺侮时,请出手相援;在他人深陷苦痛时,请以爱呵护;当国泰民安时,我们才能自豪地宣布,这与我相关。
范文解析:这篇文章是典型的驳论文。首先作者在开头便对准了靶子——“与我无关”,进行了狠狠地批斗,摆出了要反驳的谬论或错误观点。作者将相关的反面材料一一列举出来,随后开始对准靶子进行批驳。作者引用了鲁迅先生的名句,顾炎武、屈原等人飞事例,更加强有力地证明自己的观点,驳斥“与我无关”的错误主张。作者主要通过两个方面进行反驳,一是“与我无关”的自私思想,二是“我”奉献的力量过于渺小,脉络清晰,条理分明。最后,作者再次重申自己的正确观点:与我有关,彰显道义与责任。语言自然流畅,说理深刻到位。
四、如何写好考场中的驳论文?
1、摆出对方错误的观点:在进行反驳之前,一定要先摆出对方错误的观点,即树立靶子,要用概括的语言说出对方的荒谬观点,或者是摘录对方反面材料的相关部分,然后对准靶子开始批驳。
2、抓住对方观点的漏洞:在对方的错误观点及其虚假事实中,要找出漏洞,寻到突破口。正所谓“打蛇打七寸”,抓住对方的要害进行批驳,才会事半功倍。
3、展开议论:理性批驳在批驳过程中,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我们要用确切的事实进行反驳,或者是直接批驳对方错误的论点。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结合实际,符合实际。
4、破中有立:做出总结在批驳对方观点之后,我们一定要阐述自己正确的观点,要做到破中有立。得出正确的观点之后,我们可以进行引申或呼吁,让读者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文章的立场。
总的来说,就是在文章第一部分阐述对方错误的观点;第二部分则是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反驳其错误事实;第三部分便是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并且进行论述,最后要进行总结与提升。
第二部分:重读经典
论“费尔泼赖应该缓行”鲁迅
一、解题
《语丝》五七期上语堂先生曾经讲起“费厄泼赖”(fair play),以为此种精神在中国最不易得,我们只好努力鼓励; 又谓不“打落水狗”,即足以补充“费厄泼赖”的意义。我不懂英文,因此也不明这字的函义究竟怎样,如果不“打落水狗”也即这种精神之一体,则我却很想有所议论。但题目上不直书“打落水狗”者,乃为回避触目起见,即并不一定要在头上强装“义角”之意。总而言之,不过说是“落水狗”未始不可打,或者简直应该打而已。
二 论“落水狗”有三种,大都在可打之列
今之论者,常将“打死老虎”与“打落水狗”相提并论,以为都近于卑怯。我以为“打死老虎”者,装怯作勇,颇含滑稽,虽然不免有卑怯之嫌,却怯得令人可爱。至于“打落水狗”,则并不如此简单,当看狗之怎样,以及如何落水而定。考落水原因,大概可有三种:(1)狗自己失足落水者,(2)别人打落者,(3)亲自打落者。倘遇前二种,便即附和去打,自然过于无聊,或者竟近于卑怯;但若与狗奋战,亲手打其落水,则虽用竹竿又在水中从而痛打之,似乎也非已甚,不得与前二者同论。
听说刚勇的拳师,决不再打那已经倒地的敌手,这实足使我们奉为楷模。但我以为尚须附加一事,即敌手也须是刚勇的斗士,一败之后,或自愧自悔而不再来,或尚须堂皇地来相报复,那当然都无不可。而于狗,却不能引此为例,与对等的敌手齐观,因为无论它怎样狂嗥,其实并不解什么“道义”;况且狗是能浮水的,一定仍要爬到岸上,倘不注意,它先就耸身一摇,将水点洒得人们一身一脸,于是夹着尾巴逃走了。但后来性情还是如此。老实人将它的落水认作受洗,以为必已忏悔,不再出而咬人,实在是大错而特错的事。
总之,倘是咬人之狗,我觉得都在可打之列,无论它在岸上或在水中。
三 论叭儿狗尤非打落水里,又从而打之不可
叭儿狗一名哈吧狗,南方却称为西洋狗了,但是,听说倒是中国的特产,在万国赛狗会里常常得到金奖牌,《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狗照相上,就很有几匹是咱们中国的叭儿狗。这也是一种国光。但是,狗和猫不是仇敌么?它却虽然是狗,又很像猫,折中,公允

求 英文反驳文范文一篇哈

这个行么~`
"Most of the people we consider heroic today were, in fact, very ordinary people who happened to be in the right place at the right time."

I agree with the statement insofar as our heroes tend to be ordinary people like us. However,I strongly disagree with the further assertion that people become heroes simply by being "in the right place at the right time." If we look around at the sorts of people we choose as our heroes, we realize that heroism has far less to do with circumstance than with how a hero responds to it.

I concede that heroes are generally ordinary people. In my observation we choose as our heroes people with whom we strongly identify——people who are very much like us. In fact many of us call a parent, grandparent, or older sibling our hero. Why? My intuition is that the more a person shares in common with us——my terms of experience, heritage, disposition, motives, and even physical attributes——the more accessible that person's heroic traits are to us, and the stronger their attraction as a role model. And few would dispute that we share more in common with immediately family than with anyone else.

这明显的又是一篇半让步式半反驳式文章。

典型句子结构:

I concede that……In my observation……In fact……Why? My intuition is that……

然后用渐强式句子来强调原题观点的正确:

The more……the more……, the more……

Few would dispute that……

但,在第二段就正式进入反驳并衍生观点了:However, the statement's further

suggestion that……is simply wrongheaded.

However, the statement's further suggestion that people become heroes merely as a result of circumstances not of their own choosing is simply wrongheaded. Admittedly, circumstance often serves as a catalyst for heroism. After all, without wars there would be no war heroes. Yet this does not mean that we should lionize (把……视作名人)every member of the armed forces. I find quite telling the oft-used idiom "heroic effort," which suggests that mere coincidence has little to do with heroism. If one examines the sorts of people we select as our heroes, it becomes evident that heroism requires great effort, and that the very nub(=key point) of heroism lies in the response, not in the circumstance.

精华:If one examines……it becomes evident that……the very nub of……lies in……not in……

Consider the ordinary person who overcomes a personal obstacle through extraordinary effort, fortitude, or faith——thereby inspiring others toward similar accomplishments. Sports heroes often fall into this category. For example, Lance Armstrong, a Tour de France cycling champion, became a national hero not merely because he won the race but because he overcame a life-threatening illness, against all odds(=smooth away all obstacles), to do so. Of course, widespread notoriety(=fame) is not a requisite for heroic status. Countless individuals with physical and mental disabilities become heroes in their community and among their acquaintances by treating their obstacles as personal challenges——thereby setting inspirational examples. Consider the blind law student who inspires others to overcome the same challenge; or the amputee distance runner who serves as a role model for other physically challenged people in her community. To assert that individuals such as these become our heroes merely by accident, as the statement seems to suggest, is to completely misunderstand the very stuff of which heroes are made.

精华:……often falls into category

To assert that……, as the statement seems to suggest, is to completely misunderstand the very stuff of which heroes are made.

Another sort of hero is the ordinary person who attains heroic stature by demonstrating extraordinary courage of conviction——against external oppressive forces. Many such heroes are champions of social causes(社会事业), rising to heroic stature by way of the courage of their convictions; and, it is because we share those convictions——because we recognize these champions as being very much like us——that they become our heroes. Such heroes as India's Mahatma Gandhi, America's Martin Luther King, South Africa's Nelson Mandela, and Poland's Lech Lawesa come immediately to mind. None of these heroes was born into royalty or other privilege; they all came from fairly common, or ordinary, places and experiences. Or consider again our military heroes, whose courage and patriotism in battle with the statement would serve to completely discredit as merely accidental outcomes of certain soldiers being“in the right place at the right time." I think the preposterousness of such a suggestion is clear enough.

Powerful sentences: It is because……because……that……

I think the preposterousness of such a suggestion is clear enough.

In sum, the statement correctly suggests that heroes are ordinary people like us, and that opportunity, or circumstance, is part of what breeds heroes. However, the statement overlooks that serendipity alone does not a hero make. Heroism requires that "heroic effort," or better yet a "heroic response," to one's circumstances in life.

最后,作者例行总结了自己的观点,间接向阅卷者传递了一个完美的信息:

作者的最终观点是:heroism is also made of another two prerequisites:

1. personal efforts against all odds similar or greater to other ordinary peoples

2. outstanding responses towards those obstacles

但我认为,作者还可以特别阐释一下heroism,这样就不会让整篇文章头重脚轻了。这篇文章符合5分标准的,但不大可能拿到6分,因为作者在论辩过程还是在内容深刻度方面略微欠缺了。即使是,也是匆匆带过。

做好事是否要回报为话题800字作文高中议论文

过去,我们一直在讲:只管付出,不望回报;只讲奉献,不讲报酬。这实际上是一种误导,是对人性心理的一种扭曲。

其实,就人的心而言,大凡付出了,就一定期望有所回报,而且付出的越多,回报的期望值也就越高。当然这种付出和回报既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如果付出了而没有得到回报的话,至少人的心理是失衡的。

至于那些曾经付出了而没有得到回报却又能一切如常的人,如果不是自欺欺人的话,就一定是心理素质比较高的人了,前者自欺求得心理平衡,以欺人显示出自己的大度。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能说出自己付出不望回报的话,这本身就昭示了渴望回报的酸溜溜的潜在心理。

我想,这只不过是难以得到回报或根本得不到回报时一种说辞而已,并不是其心理的真实写照。试想,如果上述表白出真心的话,那么当其得到爱的回报时,他是否还会再向对方说出:”我为你付出了很多,但并希望得到你的回报,那些付出都是我心甘情愿的。

由此可见,人的内心深处还是渴望得到回报的。这就好比给老弱病残让座,为灾区群众捐款捐物一样,当为而为罢了,自然是不求回报的了。如若他的付出超过了一定的界限,那么,他会产生渴望回报的情结的。

其实,就一段人的心理而言付出了就希望能够得到回报,譬如:帮助别人了,就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感谢,为别人付出了就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回报等等。

既然我们中间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平常人都有平等的心理需求以及平常的心态表现,那么,我们就应尊重彼此的这种心理需求。这样做,于人于已皆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过去,我们常常说我们这个民族是一个知恩图报的民族,甚至还提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德准则,这都没有错。因为这种道德准则其实就是人的一般心理需要。至于是否涌泉相报,这似乎无关紧要,重要的“报”的表示。

听说这样一个故事:“孔子有个学生救了一位溺水的孩子,孩子的父亲送他一头牛,他接受了。结果有人议论说他太贪心,但孔子说,你做的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这便说明了付出与回报的关系。

是的,我认为孔子的看法更符合人性,更接近人的心里,且更具有社会效应,在今天应该提倡。

如果在付出的时候少一点回报的期望,多一点助人为乐的精神。在得到回报的时候的少一点对等的要求,多一点满足的情感,那么,我们就一定活得更加开心快乐!

议论文范文

后面有分析的
给你三篇2005年的申论范文,以供参考。

申论写作参考范例(1)
决不能用损害群众利益的方式搞建设
湖南省嘉禾县强制拆迁和陕西省周至县非法圈占耕地违法违规事件,有关责任人已经
受到了严肃处理(有关报道见第二版)。这两起事件都是地方政府滥用行政权力、用损害
群众利益的方式搞建设的典型案例。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需要保持合理的发展速度和适度的建设规模,拆迁
和征地都是必要的。但是,各地区、各部门必须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
以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好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从维
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出发,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坚决纠正
城镇房屋拆迁中侵害居民利益和土地征用中侵害农民利益的问题。
城镇房屋拆迁和农村土地征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践证明,做到了这一点,就
会形成社会效益、企业利益和个人权益共赢的局面,反之,片面追求建设速度,片面强调
降低成本,超越了资源环境和群众承受能力,其代价必然是损害群众的合法权益。在征地
拆迁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做到决不能因为地方财力有限,就降低拆迁和土地征
用补偿安置标准;决不能为了招商引资,满足开发商的要求,而牺牲人民群众的利益;决
不能为了要政绩、谋形象,用损害群众利益的方式搞建设。
城镇房屋拆迁和农村土地征用必须坚持依法行政。为规范房屋拆迁和土地征用,维护
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
正确履行职责,实现从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到依靠法律手段管理的根本性转变。决不能
以政府行为替代市场行为,决不能以行政命令替代法定程序,决不能片面强调为政府的“
重点工程”让路而破坏拆迁和土地征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城镇房屋拆迁和农村土地征用必须坚持量力而行。各级政府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
端正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根据当地社会经济承受能力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合理确定城市
建设规模和土地征用规模。坚决制止脱离实际,大规模投资建设行政中心、中央商务区、
会展(博览)中心、大草坪、大广场、宽马路等盲目攀比、贪大求洋、劳民伤财的“形象
工程”、“政绩工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切按客观规律办
事,一切按勤俭节约原则办事。
加强城镇房屋拆迁和农村土地征用管理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经
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各地区、各部门要从这两起事件中
深刻吸取教训,举一反三,引以为戒。把控制城镇房屋拆迁和农村土地征用规模作为落实
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措施和确保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今年政府工作的重要
任务,列为廉政建设专项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依法行政,严格依据城市建设规划,合理
确定拆迁和土地征用规模,规范审批程序,完善补偿安置政策,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
顿,坚决查处城镇房屋拆迁和农村土地征用中违法违规损害群众利益的事件,坚决维护中
央宏观调控政策的统一性、权威性和有效性,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申论写作参考范例(2)
严守考纪 诚信做人
在全国高考前夕,教育部出台《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这一办法对考生和监
考工作人员可能发生的违规行为及处罚等都做了明确规定,深得民心,受到考生和家长们
的普遍欢迎。
近几年,考试中的作弊和违规现象愈演愈烈,已成为一大社会公害。从大中小学日常
考试延伸到普通高考,从招工招干考试延伸到各类专业技术职称考试,从在校学生作弊发
展到公职人员作弊,从考生作弊发展到监考等工作人员合伙作弊、集体作弊,从一般夹带
“小抄”变成利用现代化工具作弊。应当看到,考试舞弊已经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一些
人利用各类“假文凭”混进了公务员队伍,一些人借助别人代考得到了“硕士”“博士”
学位。特别令人忧虑的是,这些现象威胁了国家教育统一考试的权威性、公正性和严肃性
,损害了群众切身利益,败坏了社会风气。
高考对考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十年寒窗,日日苦读,就是为了考出好成绩,考上好
大学。有人临场发挥正常,取得了高分;有人未能发挥水平,成绩不理想,这都是正常的
。无论考得好坏,考试对每个人都是一视同仁的,上大学的机会对每个人也都是均等的。
考试既是对一个人成绩的检验,也是对公平的检验。如果有人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就是
对其他人的不公平,就等于通过不正当手段,剥夺了别的考生应有的权利,窃取了别人上
大学的机会。这是对考生最大的不公平不公正。
作弊不仅危害考场秩序,也败坏社会信用。一个社会的诚信是由各个方面构成的。诚
实守信是对人的基本要求,更是大学生必备的思想道德品质。“人无信不立。”讲诚信的
人越多,社会诚信水平就会越高。人在社会中,必须遵从一定的规则,否则个人就失去立
身之本,社会就失去运行之规。诚信考试是学生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考风考纪是社会诚
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今年高考起,每位考生都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希望考生有诺必践
,遵章守纪,向社会交上一份诚实答卷。
消除考试中各种作弊违规现象,既要加强考风考纪建设,加大对替考及利用各种手段
作弊的防范和查处力度,又要把诚信考试作为治理教育环境的一项系统工程,加大对诚信
、守规、守纪、守法考试的宣传力度,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有效监督,营造“诚信考
试光荣、作弊违纪可耻”的社会风尚,使神圣的考场真正成为平等竞争的“赛场”。
高考在即,700多万考生经历了多年的学习,将面临实战检验。这是考生们施展个人才
华的重要时刻,更是考生们人生中的重要时刻。衷心祝愿每一个考生都能正常发挥,取得
佳绩,以实际行动为全社会的诚信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申论辅导系列之十:申论写作参考范例(3)
人民时评:根治“慢作为”为政府机关提速
武汉市法制办传来消息,武汉市相关政府部门将采用“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
制度”,来对付公务员的“慢作为”。
在社会经济取得突飞猛进的今天,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政府系统在工作作风转变
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一些干部作风态度差,中心意识、服务意识不强,
不作为,慢作为,甚至乱作为。
眼下,各级政府正在积极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公务员的“不作为、乱作为”成
为监督的焦点,然而公务员“慢作为”却因为种种原因一度被忽视。有人对“慢作为”这
样解释:习惯于按部就班,不论问题的难易缓急,都是研究研究,请示领导后再答复,使
一些当天可以处理的事宜不能迅速处理。
其实,“慢作为”和“不作为”、“乱作为”在本质上并没什么不一样。它们与中纪
委三次全会提出的“四大纪律”、“八项要求”格格不入,与公务员的基本要求格格不入
,损害政府的机体和功能,降低行政效率水平,影响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甚至从某
种意义上说,“慢作为”比“不作为”、“乱作为”更可怕。因为“慢作为”比较隐蔽,
难以被察觉,即便被察觉了,也难以给予“定罪”。换句话说,“慢作为”就像是糖尿病
,看起来没事,可实质上隐患大,并很可能会危及到“生命”,即政府机体功能的正常运
转。
因此,对“慢作为”的治理势在必行,但更应该提前着手,趁在“病入膏肓”之前。
如今,为了解决“慢作为”带来的危害,武汉市相关政府部门明确提出,将在系统内实施
首问负责制和一次性告知制度:凡本部门的事情,部门内任何一职员都要给当事人明确的
答复并限时办理。这种为人民服务、对民众负责的态度和举措显然值得肯定和借鉴。
然而,要彻底根治“慢作为”,仅仅依靠“首问负责制”和“一次性告知制度”显然
不够,还需要根据工作特点,找准薄弱环节,细化、完善公务员的相关考核标准和措施办
法。比如,规范处理一些没有明确处理时限的工作;统一一些既怕不作为,又怕乱作为,
公务员自身又把握不定的复杂问题的处理原则等。与此同时,各级监察机关作为政府行使
监察职能的专门机构,要加强对政府部门履行职责的监督检查。
人们常说,社会在转型,政府需再造。现代意义上的政府应该是有限政府、有效政府
、服务政府、透明政府、责任政府等等。不管对政府的要求和目标如何定位,我们都可以
看出,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应该讲效率,应该有责任意识,应该为人民服务。在政府具体行
为的落实过程中,只有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一项制度有效执行的参照标杆,民意与政情才可
能通过一些小小的平台实现无缝对接。从这个意义上讲,细节造就现代政府。正如交易成
本经济学大师奥利弗·威廉姆森所言:“行动在于细节”。
其实,民众衡量政府所提出的一项服务改革措施的标准很简单,就是看政府如何做,
是否做得比以前更好,如果没做好如何实现改进。可以说,细节在时刻考量着每一个政府
公务员的服务水平,也深深地影响着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现代化需要现代政府,现代政府推进现代化。中国告别了"短缺经济",但并不意味着
告别了“短缺社会”,与现代化的经济社会相比,我们在许多供给上过剩的同时,却面临
着许多“短缺”:短少信用、短少人才、缺少市场秩序等等。可对于转型时期的政府而言
,缓解乃至消除社会"短缺"服务,为政府机关提速应该是其努力的最明确方向;而要实现
这一切,就应该从根治“慢作为”开始。

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一)论点
(1)什么是论点: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
(2)论点有几个:一篇文章的论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不止一个。如果论点不止一个,那就需要明确中心论点。这几个论点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递进的,但它们都应该服从全文的中心论点。
(3)论点的位置:文章的论点可以安排在开头,也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中间或结尾。即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任何位置。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段落论点也是如此。
(4)论点的呈现方式:有的议论文的论点在文章中用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我们只要把它们找出来即可;有的则没有用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述出来,需要读者自己去提取、概括。
(5)论点的提出和确立要注意:
①正确性。论点的说服力根植于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而这又取决于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方法是否正确,如果论点本身不正确,甚至是谎谬的,再怎么论证也不能说服人。因此,论点正确是议论文的最起码的要求。
②鲜明性。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非常鲜明,而不能模棱两可,含混不清。
③新颖性。论点应该尽可能新颖、深刻,能超出他人的见解,不是重复他人的老生常谈,也不是无关痛痒、流于一般的泛泛而谈,应该尽可能独到、新颖。
(二)论据
(1)什么是论据:论据就是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
(2)论据的类型:①事实的材料,②理论的材料。
①作为论据的事实材料,可以是a. 具体的事例,b.概括的事实,c. 统计数字,d. 亲身经历、感受。
②作为论据的理论材料,可以是a.前人的经典著作、至理名言,b. 民间的谚语和俗语,C.科学上的公理、规律等等。
(3)使用论据的要求:①确凿性。我们必须选择那些确凿的、典型的事实。引用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材料作为论据时,必须注意所引理论本身的精确涵义。②典型性。引用的事例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这一类事物的普遍特点和一般性质。③论据与论点的统一。论据是为了证明论点的,因此,两者应该联系紧密一致。
(三)论证
(1)什么是论证: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议论文的论点是要解决“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要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而论
证是解决“如何进行论证”的问题。论证的自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2)论证的类型:议论文的论证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①立论是以充足的论据正面证明作者自己论点正确的论证方式;②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都是一种证明,无非一个是从正面证明其正确,而另一个是从反面证明其错误。它们可以使用基本相同的论证方法。
(3)基本的论证方法:包括三大类五种:归纳法、例证法、演绎法、类比法、对比法。
①归纳法。归纳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它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归纳法可以先举事例再归纳结论,也可以先提出结论再举例加以证明。前者即我们通常所说之归纳法,后者我们称为例证法。例证法就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实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②演绎法。演绎论证是一种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它由一般原理出发推导出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须的。演绎法有三段论、假言推理、选言推理等多种形式,但最重要的是三段论。三段论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如大前提“凡金属都可以导电”、小前提“铁是金属”、结论“所以铁能导电”。
③比较法。比较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通常将它分为二类,一类是类比法,另一类是对比法。类比法是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从而引出结论的方法。对比法是通过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反或对立的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4)驳论方法:驳论有三种方法,即①反驳论点、②反驳论据、③反驳论证。由于议论文是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有机构成的,因此驳倒了论据或论证,也就否定了论点,与直接反驳论点具有同样效果。一篇驳论文可以几种反驳方式结合起来使用,以加强反驳的力量和说服力。
①反驳论点,即直接反驳对方论点本身的片面、虚假或谬误,这是驳论中最常用的方法。②反驳论据,即揭示对方论据的错误,以达到推倒对方论点的目的;因为错误的论点论据必须引出错误的论点。③反驳论证,即揭露对方在论证过程中的逻辑错误,如大前提、小前提与结论的矛盾,对方各论点之间的矛盾,论点与论据之间矛盾等等。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