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知青论文研究

2023-03-05 00:4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知青论文研究

2007年8月25日下午,大兴安岭上海知青联谊会成立大会暨知青座谈会在上海紫金山大酒店隆重举行。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林管局局长宋希斌出席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当天,坐落在上海浦东新区的紫金山大酒店,迎来了一批批久别的客人。阔别大兴安岭30多年的上海老知青们来了。他们深情地说,联谊会就是知青之家、感情之家、发展之家。要借助联谊会这个平台,为第二故乡发展建设添一块砖,加一块瓦,在有生之年为第二故乡再献上一份力量。
宋希斌代表大兴安岭地委、行署、林管局对上海知青联谊会的成立表示诚挚的祝贺。宋希斌指出,大兴安岭开发建设40年来,为我国改革开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些贡献凝聚了当年老知青们的心血和汗水。他说:“你们把宝贵的年华、青春、智慧和力量献给了大兴安岭。在今天的大兴安岭青山绿水当中,正是有了包括老知青在内创造出的大兴安岭精神,才使我们40年的建设充满了活力,充满了生机,充满了希望。当年你们种下的株株小树,现在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当年你们亲手开垦的土地,如今已经变成了万顷良田;当年你们走过的那条小路,现在已经变成了宽阔、畅通的大道。”宋希斌说,我们真诚欢迎老知青们能够回到第二故乡,开展第二次创业,大兴安岭将给你们提供更加优惠的条件,创造最好的环境,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宋希斌还对知青联谊会的发展建设提出了殷切希望。他说,地委、行署将全力支持各个联谊会的工作。一是在政策上给予倾斜。二是帮助解决困难。三是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同时希望联谊会在今后的发展中,起到一个桥梁和纽带作用,真正把老知青和大兴安岭地委、行署以及大兴安岭人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希望联谊会还要起到一个团结和凝聚的作用,服务知青、信息共享的作用,满足知青愿望的作用和知青们欢乐及避风港湾的作用。

知青小说的主要意义

由此看出,知青文学的主要意义还在人文方面。知青文学不是一个艺术流派,仅是同一种题材的文学作品的汇集。这同一题材便是知青的共同下乡经历。这一经历在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后不会有来者,是极其独特的经历,又是千百万人共同分享的经历。所以知青的题材便有了其特殊也是普遍的意义。知青文学涉及到人的生存价值,人的生活意义,人的承受能力,适应能力和潜力,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之间的关系和矛盾,人的道德理想和道德实践的矛盾,人对苦难的种种不同反应和感受,人与人关系(特别是文化背景不同人之间的关系)的各个层面,人在普通环境中不易暴露的弱点等等。知青的经历有共同之处也有大量的不同之处,为人生提供了种种启示。知青因为自己那段非同寻常的经历也对人生有某种深刻的认识。因此,不论知青群体是否在历史,社会上起重大作用,知青文学会永远流传下去,成为人类精神财富的一部分。笔者即将完成的研究知青文学的英文论着,就是着重挖掘知青文学在人文方面的意义。

知青小说的文学背景

知青文学的提法始于1983年。当时出现了一个知青作家群。一批出身知青的作家以写知青生活步入文坛。最初知青文学指文革中下乡的知青写知青生活的作品。这些作品基本上是短,中,长篇小说。后来有些学者把知青文学的研究扩大到包括文革前及文革中描写知识青年的作品。有的研究包括知青的地下文学作品或诗词日记。稍后的有些研究把报告文学及知青回忆录等都纳入知青文学。自1979年起知青文学作品开始增多,而且与文革中的知青作品有了明显分野。比如涉及到上山下乡阴暗面及知青的悲惨遭遇。这时期影响较大的作品有竹林的小说《生活的路》,叶辛的小说《蹉跎岁月》及孔捷生的短篇小说《在小河那边》。八十年代初和中期是知青文学的高峰,出现了一大批怀旧的作品。这些作品可分三类。第一是写知青与农民,牧民等的情谊。代表作有张蔓菱的《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陈村的《我曾经在这里生活》及懿翎的《十三界》等。第二是表现知青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代表作有梁晓声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及晓剑的《世界》和《青春梦幻曲》。张承志的作品《金牧场》等兼有以上两类的内容。第三是写知青回城后感到不尽如意而怀念乡村或兵团生活,如陆星儿的《达紫香悄悄的开了》,孔捷生的《南方的岸》等。八十年代中后期,出现了一批用批判眼光反思上山下乡运动及知青历史的作品。比如孔捷生的《大林莽》,阿城的《树王》,张抗抗的《隐形伴侣》以及李晓和王明浩的系列短篇小说。然而,把知青文学的发展概括为从伤痕到到旧到反思等是过于简单化了。很多作品不能归入这些类别,能归入的作品也远远非这些类别能概括。比如老鬼的《血色黄昏》既有强烈的伤痕特点又表现了知青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即使同是表现知青理想主义的作品,不同作家也都强调的是不同的侧面,表现的是不同的主题。另外如乔雪竹的《寻麻崖》,彭瑞高的《贼船》和阿城的《棋王》等都是极有特色又比较深刻的作品,但无法归入以上任何类别。知青文学的内容实际相当丰富,从不同视角,不同侧面反映了知青的独特生活体验,是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的书远远不可能囊括的。

梁晓声后期的作品有什么特点?如果写毕业论文要从哪个方面入手?

以下是个人浅见:梁晓声49年生人,是个知青。创作从79年开始,早期中期的作品,朴实敦厚,带有很强烈的时代政治色彩,基本上属于最中规中矩的作家了。 到了后期,文风大变了。《浮城》《苦恋》《红晕》,从书中的内容,形式题材,甚至是语言,都有了非常强烈的转变。《浮城》很玄幻,很暴力,很血腥,书里面甚至有很多不堪入目的人性丑陋;《红晕》,开篇跟一部流行穿越文似的。就好像二十多岁的梁晓声,穿越到了今天。用一个文革时期大众的视角,来看当今的社会现象。 总之,梁晓声到了后期,经过几十年的文学创作和思考的沉淀,开始进行更深度的思考和探讨。我觉得,真正上升到人性和哲学的高度上的小说家是非常了不起的,可以作为“大家”和“作家”的分水岭。所以说梁晓声这个人,还是很有代表性的。有点像一个御用文人,一个擅长写故事但是并没有自成一派的小说家,后期的梁晓声,才是一个真正文学家。 这些都是偶一个半吊子的看法,比不上专业地,但是希望这些对楼主有帮助。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知青小说的看法。

梁晓声创作多以知青题材为主,有人称为“北大荒小说”,多描写北大荒的知青生活,真实、动人的展示了他们的痛苦与快乐、求索与理想,深情的礼赞了他们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美好心灵与情操,为一代知识青年树立起英勇悲壮的纪念碑。代表作有《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年轮》等,长篇小说《雪城》最为出色;后期作品开始探讨现实与人性,长篇《浮城》以社会幻想的形式展现了作者对人类末世预测,十分深刻。其作大多被香港、台湾出版,并译为英、日、法、俄等国文字。他的名字被收入到英、美、澳三国“世界名人录”。

“知青”小说:“知青”出身的作家们对知青生活的缅怀、对农民问题的独到探讨、对人生真谛的求索,使知青小说成为新时期小说中最凝重、最奇特的组成部分。代表:张承志《绿夜》(象征着发现“美丽瞬间”)、《黑骏马》(象征着“永远的缺憾”)《北方的河》(象征着人生的理想境界)、《黄泥小屋》(象征着“人的念想”)、《金牧场》(象征着“人类的理想”)、《心灵史》等。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