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弘扬传统黑陶文化论文
摘要: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陶瓷制作工艺享誉世界,千百年来享有“陶瓷母邦”的美誉。而距今有4500多年悠久历史的黑陶艺术更是中华民族渊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孕育的一颗璀璨明珠,被当今社会各界誉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
关键词: 弘扬黑陶文化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陶瓷制作工艺享誉世界,千百年来享有“陶瓷母邦”的美誉。而距今有4500多年悠久历史的黑陶艺术更是中华民族渊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孕育的一颗璀璨明珠,被当今社会各界誉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的黑陶文化以历史底蕴深厚和文化内涵丰富等特点,构成中华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代名词。
黑陶具有黑如漆、明如镜、硬如瓷、声如磬四大特色,其以制作之精致、造型之优美,形意丰富,魅力超群,古朴典雅,渗透着浓郁的东方文化气息,更为世人所倾倒,被中外史学家称为“原始文化的瑰宝”。
黑陶文化源于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河姆渡文化,至良渚文化时达到鼎盛。历经千年,愈发弥足珍贵,点土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令世人深深感慨迷恋。河南洛阳一位专门研究、收藏、制造黑陶的大师索望说:“黑陶本身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特殊的含义,成为人们追求时尚、彰显财富的象征。”
黑陶所与生俱来的那份质朴纯真,凝聚着千年灵性的精魂,在火焰中无数次涅槃后重生出绰约的风姿,为世人所认识。承载着无数先贤的灵欲,我们把更多的感知和时代的烙印溶入到这深深的景仰之中。用最具本色的塑造语言去表达灵魂,注入现代艺术理念的黑陶反而更具韵味,在强烈冲击力的视觉效果下掩饰不住的是千年古幽的深刻内涵。
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一直为社会各界热议的当今,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对精神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黑陶作为陶类中的极品,不但作为国礼赠予国际友人而飘洋过海,而且作为文化产品正逐步进入了百姓的家庭和店堂,这夺民族工艺的奇葩,正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知。如今的制陶艺人们充分发挥各种想象与雕刻手段,不但增加了黑陶的艺术价值,同时也赋予黑陶更深刻的文化内涵。正因黑陶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精湛的制造工艺,使其具有铸成文化品牌、建成大产业、发展大经济的巨大潜力。
在中华文化历经数千年的过程中,造就了许许多多文化艺术精品。其记载着特定时代人们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传达着千百年来的传统精神和民族风格,展示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及深层的精神信仰,其带来的强烈震撼常常使人惊叹之为“天工之作”。其中黑陶以其独具艺术的魅力,传承了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近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渊源。在当今的文化繁荣、精神需求多元化的新时代,弘扬黑陶文化具有以下几个有利条件:
首先,黑陶产品的市场前景广阔。黑陶产品不仅具有物品存储的实用性,而且具有人文艺术的观赏性,既可作为装饰家庭、宾馆、饭店、店铺以及办公环境的陈设,也可作为馈赠单位和个人的礼品,更可专款定制为纪念品用于单位庆典、会议接待、企业宣传、来宾参观等活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黑陶艺术的认识和对黑陶产品的需求,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日常家居看,已由原来高文化层次家庭收藏,发展到进入普通家庭作装饰品,市场潜力巨大;从礼品市场看,黑陶产品已开始成为社会交往、馈赠亲友的高档礼品,使用面极为广泛;从国际收藏品角度看,黑陶产品的流向已远远超出了原来所谓汉文化圈专项市场范围,已经受到西方一些国家的青睐,许多精品更是创出了拍卖新高,深受高雅收藏人士珍爱。
其次,黑陶产品开发空间大。黑陶产品虽然要经过选料、练泥、手工拉坯、反复手工压光、手工雕刻、土窑人工烧制等十八道原始复杂的工序制作而成。但不论是进行原始黑陶复原的开发,还是进行创新开发,题材十分广泛。近几年,松阳旭日黑陶产品的研制水平也达到了一定高度。其处州古窑瓷大胆创新与陈设巧妙结合,从继承和保护原始黑陶艺术中走出来,向着黑陶艺术的广度和深度开发。一方面,在黑陶产品制作上,着重在形意统一的艺术形式上下功夫,在塑造完美造型的同时,更注重创作意境的深刻展现,使作品改变呆板孤立之形,透出栩栩如生之感。在造形设计上有仿古的瓶、罐、鼎、尊、鬲、簋、垒、简、熏、炉等几十个系列,上千个品种;也有现代的奖杯、纪念盘、壁挂、人物、动物、花、鸟、虫等。在图案饰方面有以龙、凤、虎、雀等传统图案,也有根据当地的风土民情、人文景观、名胜古迹、产品商标等随意设计制作。另一方面,在发扬原始黑陶黑、薄、光、硬特点的同时,着意于现代的造型和富有节律感的纹饰雕刻,在色泽纯化和形意丰富的统一中,赋予黑陶以新的生命内涵。在工艺技法上沿用线刻、镂空、浅刻、雕刻、彩绘、影雕、浮雕、高浮雕等传统的技法基础上又加以创新,创造出了现代韵味的黑陶艺术精品。并开发出了中华一绝——红陶艺术精品,使黑陶制品超越了远古的实用束缚,以其独特的.审美形象进入普通百姓的生活。丰富多彩的题材内容,无所不及、应有尽有的陶器造型,最大限度地适应了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为黑陶生产发展、黑陶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空间。
再次,产品原材料资源丰富,生产区域广泛。具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的松阳县城既是处州粮仓,也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山川秀美,泥土资源丰富,且分布面广,发展黑陶文化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况且历史上著名的龙泉窑址就广泛地分布在松阳周边邻近的龙泉、庆元、云和、景宁、丽水、遂昌、缙云、武义、青田、永嘉、文成、泰顺等县市及福建的浦城、松溪等县。黑陶产品即采用当地独有的陶泥,这对于资源利用和市场拓展是一个有利的条件,对发展黑陶大产业提供了有利的生产空间。
最后,地域文化底蕴深厚。松阳县历史悠久,始建于东汉建安初距今有1800余年,历史上曾是浙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境内至今仍保留着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明清商业街店铺古风犹存;北宋延庆寺古塔建筑精巧;叶法善、张玉娘等名扬后世,丰富底蕴的文化底蕴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宝藏。盛唐诗人王维曾有“按节下松阳,清江响铙吹”的动人咏唱,宋状元沈晦更有“唯此桃花源,四塞无他虞”的由衷赞叹。不论是奇佳的“十景”,还是原始猴头杜鹃林,抑或是凄美的鹦鹉冢故事各个生动感人,都能给人以教育和启迪,经过消化吸收的这些典故系列产品经销不衰,成为的畅销产品。
黑陶经历岁月与呵护,其愈黑、愈亮更现黑陶价值空间。为了发扬这种濒于灭绝的宝贵文化遗产,在保持“黑如漆、明如镜、硬如瓷、声如磬”的传统黑陶艺术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以期发扬光大。这要求我们陶艺人:在总体上不失先民的仪型,在品种上力求多样,在造型和图案上注意更符合现代人的视觉心理,在艺术节奏上保持一种特有的凝重气氛,它将使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获得更广泛的心理感应,从而使黑陶这一远古的艺术获得辉煌的新生。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于古老的民族的本土的文化,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提炼中的接受,传承与创新才是实现现代优秀文化产品的价值取向的精髓所在。艺术的成长从来就不存在脱离外在影响的自身建构,历史告诉我们:“没有了深厚的传统基石,再伟大的创想也只会是空中楼阁,继承与发展永远是人类发展不变的主题”。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来看,在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
陶器是用泥巴(粘土)成型晾干后,用火烧出来的,是泥与火的结晶.我们的祖先对粘土的认识是由来已久的,早在原始社会的生活中,祖先们是处处离不开粘土,他们发现被水浸湿后的粘土有粘性和可塑性,晒干后变得坚硬起来.对于火的利用和认识历史也是非常远久的,大约在205万年至70万年前的元谋人时代,就开始用火了.先民们在漫长的原始生活中,发现晒干的泥巴被火烧之后,变得更加结实、坚硬,而且可以防水,于是陶器就随之而产生了.陶器的发明,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做斗争的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从目前所知的考古材料来看,陶器中的精品有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1万多年的灰陶、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红陶、有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的彩陶、有6000多年的大汶口的“蛋壳黑陶”、有4000多年的商代白陶、有3000多年的西周硬陶,还有秦代的兵马俑、汉代的釉陶、唐代的唐三彩等.到了宋代,瓷器的生产迅猛发展,制陶业趋于没落,但是有些特殊的陶器品种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如宋、辽三彩器和明、清至今的紫砂壶、琉璃、法花器及广东石湾的陶塑等,都是别具一格,倍受赞赏.
但是陶器始终是文明初级阶段的低级产品,它本身存在的缺陷注定了它逐渐被历史淘汰的命运.
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勤劳智慧的中国先民们点土成金,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亨有盛誉的中华古瓷,已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里的明珠,也将越来越广泛地成为中国和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的研究对象,并受到广大收藏家和陶瓷爱好者的珍重.
中国瓷器的发明和发展,是有着从低级到高级,从原始到成熟逐步发展的过程.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已出现了原始青瓷,再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到东汉时期终于摆脱了原始瓷器状态,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器,这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代共330多年的发展,到了唐朝中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制瓷业的发展,如北方邢窑白瓷“类银类雪”,南方越窑青瓷“类玉类冰”.形成“北白南青”的两大窑系.同时唐代还烧制出雪花釉、纹胎釉和釉下彩瓷及贴花装饰等品种.
宋代是我国瓷器空前发展的时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的局面,瓷窑遍及南北各地,名窑迭出,品类繁多,除青、白两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绘瓷纷纷兴起.举世闻名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的产品为世所珍.还有耀州窑、湖田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磁州窑等产品也是风格独特,各领风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好局面,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元代在景德镇设“浮梁瓷局”统理窑务,发明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烧制出大型瓷器,并成功地烧制出典型的元青花和釉里红及枢府瓷等,尤其是元青花烧制成功,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宋、金时战乱后遗留下来的南北各地的主要瓷窑仍然继续生产,其中龙泉窑比宋时更加扩大,其中梅子青瓷是元代龙泉窑的上乘之作.还有“金丝铁线”的元哥瓷,应是仿宋官窑器之产物,也是旷世希珍.
明代从洪武35年开始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200多年来烧制出许许多多的高、精、尖产品,如永宣的青花和铜红釉、成化的斗彩、万历五彩等都是希世珍品.御窑厂的存在也带动了民窑的进一步发展.景德镇的青花、白瓷、彩瓷、单色釉等品种,繁花似锦,五彩缤纷,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还有福建的德化白瓷产品都十分精美.
清朝康、雍、乾三代瓷器的发展臻于鼎盛,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景德镇瓷业盛况空前,保持中国瓷都的地位.康熙时不但恢复了明代永乐,宣德朝以来所有精品的特色,还创烧了很多新的品种,并烧制出色泽鲜明翠硕、浓淡相间,层次分明的青花.郎窑还恢复了失传200多年的高温铜红釉的烧制技术,郎窑红、缸豆红独步一时.还有天兰、洒兰、豆青、娇黄、仿定、孔雀绿、紫金釉等都是成功之作,另外康熙时创烧的珐琅彩瓷也闻名于世.
雍正朝虽然只有13年,但制瓷工艺都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雍正粉彩非常精致,成为与号称“国瓷”的青花互相比美的新品种.
乾隆朝的单色釉、青花、釉里红、珐琅彩、粉彩等品种在继承前新的基础上,都有极其精致的产品和创新的品种.
乾隆时期是我国制瓷业盛极而衰的转折点,到嘉庆以后瓷艺急转直下.尤其是道光时期的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力衰竭,制瓷业一落千丈,直到光绪时稍微有点回光返照,但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清王朝寿终正寝.长达数千年的中国古陶瓷发展史,并至此落下帷幕.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古陶瓷发展史,它虽然是以衰退而告终,但是它给后人留下的这份珍贵而又丰富的遗产,将永远放射出灿烂的光辉.
我不是学历史的,但对秦国时期兵器标准化曾经读过一篇文章,粘过来你参考一下:
两千多年前,在消灭了中原六国之后,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人就成了秦军主要的对
手。在秦军进行统一战争的时候,匈奴骑兵乘机南下,侵占了黄河以南大面积的土地。
在帝国地都城咸阳,如何对付剽悍的匈奴骑兵就摆到了秦始皇面前。
当匈奴骑手高速冲锋的时候,传统的步兵很难抵挡。从历史记录来看,一种叫弩的
远射兵器很可能在秦军击溃匈奴的战斗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在兵马俑坑,由于时间太过久远,弩的木制部分已经朽烂,但完整的遗迹仍然可以
复原当初的秦弩。据此复原的秦弩,有着惊人的力量。
与弓不同,秦弩必须用脚蹬、借助全身的力量才能上弦。专家估计,这种秦弩的射
程应该能够达到300米,有效杀伤距离在150米之内,秦弩的杀伤力远远高于当时任何一
种弓。
在弩腐烂后留下的痕迹中,考古人员发现了青铜制作的小机械。这些小小的青铜构
件就是弩用来发射的扳机。它的设计得非常精巧。令人不解的是,秦人为什么不把它做
得更简单一些呢?
假设一种最简单的方案,制造成本可以大大降低。但是,射手完全靠手指的力量把
勒得很紧的弓弦推出勾牙, 就要用很大的力气,在击发瞬间,弩肯定会抖动。今天的射
击训练,击发瞬间连呼吸调整不好都有可能影响射击的准确性。
秦军的弩机通过一套灵巧的机械传递,让勾牙在放箭瞬间突然下沉,扣动扳机变得
异常轻巧。这恰恰是弩对弓的优势之一,拉弓要用很大的力气,时间越长,越难控制瞄
准的稳定。
可以推想,在与匈奴骑兵厮杀的战场上,秦军弩兵射击的情形。当瞄准远处的目标
时,射手参照望山估算弩抬高的角度,弩箭沿抛物线轨迹就可以准确命中敌人。望山,
很可能是步兵武器最原始的瞄准系统。
在兵马俑坑,出土最多的青铜兵器是箭头,由于在坑中没有发现弓,考古人员认为,
这些青铜箭头都是为弩配备的。
战国时代,箭头的种类繁多,这些箭头上的倒刺和血槽让人感到阵阵杀气。而在兵
马俑坑中发现的箭头,几乎都是三棱形的。秦军为什么单单选择了这种三棱箭头呢?
三棱箭头拥有三个锋利的棱角,在击中目标的瞬间,棱的锋刃处就会形成切割力,
箭头就能够穿透铠甲、直达人体。
带翼箭头有凶狠的倒刺,但翼面容易受风的影响,使箭头偏离目标。
秦军的这种三棱箭头取消了翼面,应该使射击更加精准。专家对这些箭头进行了仔
细地分析。当检测数据最终摆到桌面上的时候,研究人员确实感到难以置信。
检测结果发现:箭头的三个弧面几乎完全相同,这是一种接近完美的流线型箭头。
这种箭头的轮廓线跟子弹的外形几乎一样。子弹的外形是为了减低飞行过程中的空
气阻力。我们有理由推测,秦人设计这种三棱形箭头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
秦人凭经验接近了现代空气动力学的规律。这种古老的箭头是早期飞行器当中的范
本,它和今天的子弹一脉相承。秦弩,连同它配备的弩箭,在那个时代很可能是技术含
量最高的武器,它使秦军的攻击力大为加强。
公元前214年,秦军发动了针对匈奴骑兵的全面战争。仅仅一年的时间,30万匈奴骑
兵就被彻底击溃,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重新回归秦国。
秦军之所以能够取胜,弩的作用至关重要。可以设想,在匈奴骑兵还没冲到眼前时,
强劲的秦弩就密集准确地击中战马和骑手。持弩的秦骑兵射击的准确程度是匈奴人的弓
无法相比的,匈奴人的皮甲也抵挡不住弩箭强大的穿透力。
对马背上的匈奴骑手而言,弩是最致命的武器。中国兵书经典《武经讲义》中说:
弩是对付古代游牧部落袭击最为有效的武器。青铜弩机的设计是一个惊人的成就,对于
匈奴人而言,这种机械装置太复杂了,他们很难装配或仿制。
当专家们对秦军兵器的研究逐步深入时,他们又有了新的发现。
铍是一种起源于短剑的长柄兵器,它的形式曾经五花八门。但是,在俑坑中发现的
铍,尽管生产日期相隔十几年, 造型和尺寸却完全一致。
湖北鄂洲是楚国的旧地,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一把秦剑。细长的秦剑和当年楚国
的青铜剑完全不同。但是,它的造型跟陕西兵马俑坑中的秦剑却完全相同。
在兵马俑坑中发现的三棱箭头有4万多支,但它们都制作得极其规整,箭头底边宽度
的平均误差只有正负0.83毫米。
北京理工大学的冶金专家对秦军箭头做了金相分析,结果发现它们的金属配比基本
相同,数以万计的箭头竟然是按照相同的技术标准铸造出来的。这就是说,不论是在北
方草原,还是在南方丛林的各个战场,秦军射向对手的所有箭头,都具有同样的作战质
量。难道,地处秦国各地的兵器作坊都在有意识地,甚至是强制性地按照某个固定的技
术标准生产兵器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秦人就远远地超越了自己的时代。
标准化,是现代工业的基础。标准化生产使不同的供应商生产的零部件可以组装在
一起,也使大规模的生产成为可能。在两千年前农业文明刚刚开始成熟的时代,假如秦
人真的有过标准化的兵器生产,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秦军使用的弩机,由于制作的十分标准,它的部件应该是可以互换的。在战场上,
秦军士兵可以把损坏的弩机中仍旧完好的部件重新拼装使用。秦军的其他兵器虽然也可
以互换,但对于大多数古代兵器来说,互换性要求的精确度并不很高。专家推测:秦人
的标准化应该还有更重要的目的。
兵马俑坑中发现的各种兵器,在战场上应该有优异的表现。很可能是秦军从几百年
的战争实践中优选出来的。专家推测,秦人很可能将优选兵器的技术标准固定,国家再
通过法令将这些技术标准发放到所有的兵工厂。
尽管按今天的工业标准看,这些兵器的标准化仍旧是比较粗糙和初步的,但是,在
两千多年前,秦人执著于统一标准,肯定是为了保证所有秦军战士使用的都是当时最优
秀的兵器。
秦军的兵器制作得相当精致。在青铜剑上有三条90多厘米长的棱线,将细长的剑身
分成八个面,手工要完成这样的表面加工有很大的难度。
戈的圆弧部分加工得十分规整,箭头上三个流线型的表面也完全对称。
让专家迷惑的是,某些天才的工匠制造出几件这样的兵器是可能的,但实际情况是,
兵马俑坑中几万件兵器几乎都是同样的质量。
根据司马迁的记载,秦军的数量超过了100万。不仅如此,这支军队高度专业化,装
备极其复杂的武器系统。在差不多同一时期的欧洲,亚历山大的军队是5万人左右,最为
强盛时的罗马军团也不过几十万人。
为一支100万的军队提供兵器,是一个可怕的任务,在十年统一战争的岁月里,秦国
的兵器作坊肯定是全世界最繁忙的地方,他们必须开足马力,日以继夜。问题在于,怎
样才能既保证标准,又大批量生产呢?
仔细观察这只戈的圆弧处,打磨的痕迹还清晰可见,手工打磨,会有交错的磨痕,
那是锉刀往返摩擦造成的。奇怪的是,这些磨痕没有交错的痕迹。专家推测,秦军青铜
兵器的表面加工很可能是用砂轮实现的。两千多年前是否有砂轮还有待考古证据,即便
是用砂轮,靠手的感觉来完成这些弧形表面的加工,要让成千上万件兵器达到同一个标
准也是不可能的。
在兵马俑坑中的兵器上面,刻着一些文字。这些文字和今天的汉字很相像。研究人
员发现,它们大多是人名,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人是“相邦吕不韦”。
吕氏春秋是秦国最重要的一本历史文献,它的编撰者就是吕不韦。吕不韦是当时秦
国的丞相,相当于今天的国家总理。吕氏春秋上说:物勒工名,意思是,器物的制造者
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
对于历史学家来说,这些看似普通的文字透露的是秦国军事工业的管理机密。吕不
韦作为内阁总理,是兵器生产的最高监管人。他的下面是工师,就是各兵工厂的厂长,
监制这只戈的厂长叫“蕺”。
在厂长的下边是丞,类似车间主任,这位主任的名字叫“义”。
而亲手制作这只戈的工匠,叫“成”。
专家由此推断:秦国的军工管理制度分为四级。从相帮、工师、丞到一个个工匠,
层层负责,任何一个质量问题都可以通过兵器上刻的名字查到责任人。我们已经无法知
道管理的细节,但秦国的法律对失职者的惩罚是非常严酷的,这就是物勒工名的用意。
透过这些冰冷的青铜铭文,我们或许还能看到那个遥远年代中一些普通人的命运。
这个叫Zhe的人做了好多年兵工厂的厂长,ZHE每天都要检查兵器生产,他得向丞相
吕不韦负责。如果兵器质量有问题,按照秦国的法律,厂长首先遭受处罚。为了自己和
一家老小,他必须尽职尽责。
处在这个金字塔式的管理体系最底层的,是数量庞大的工匠。专家在铭文中一共发
现了16个工匠的名字。
在秦国的手工工场,工人一般都是终身制。无论如何,这个叫DIAO的工匠一生都得
在工场度过了。16年的劳作,“窵”不知道经历过多少次的坎坷。就是这些像“窵”一
样的普通人,制造出了留到今天的这些精良兵器,从一丝不苟的加工痕迹上,我们至今
还能感受到他们粗糙的双手和专注的目光。
秦国众多的兵工厂能够按照统一的标准大批量地制作高质量的兵器,金字塔式的四
级管理制度是根本保证。当世界上大部分地方仍然被荒蛮和蒙昧包围的时候,而秦人就
以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智慧,创造出了那个时代最强大的兵器制造业。
黑陶,诞生于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四千多年,是黄河中下游原始文化的杰作。1928年,我国著名考古学者吴金鼎,在山东省章丘县(现章丘市)龙山镇的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了这一史前遗存,故被命名为“龙山文化”。因以黑色陶器为主要特征,又称为“黑陶文化”。
黑陶产地
绥棱黑陶
绥棱灵透黑陶被誉为“黑土国宝"是远古文化的结晶。绥棱作为中国现代黑陶的发源地,至今已有近百年的生产制造历史,绥棱也因此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土陶工艺品之乡”,被文化部确认为“中国现代黑陶第一窑”,被省文化厅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灵透黑陶是2008年6月由绥棱现代黑陶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研制成功的,获得了“黑陶的制备方法”“炎黄陶的制备方法”两项国家专利,绥棱灵透黑陶先后被许多博物馆和收藏爱好者珍藏。
日照黒陶
日照黑陶被誉为“华夏艺术之魂”的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日照历史悠久,在日照境内目前发现的800多处重要的龙山文化遗址,其出土的文物主要是陶类。日照的黑陶制作具有4000多年的历史,工艺精湛,陶文化源远流长。东海峪等地出土的龙山文化器具“高柄镂空蛋壳陶杯”,系珍贵文物,无釉而乌黑发亮,胎薄而质地坚硬,其壁最厚不过1毫米,最薄处仅0.2毫米,重仅22克,其制作工艺之精,堪称世界一绝,被国家定为国宝并收藏。 日照市东港区两城镇,是典型的龙山文化遗址。关于两城类型的黑陶文化特征,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先生曾说:这种陶器最占优势的颜色是黑色,所以就有了“黑陶文化”的称号。两城类型的陶系以黑陶居多数,其中以陶质细腻、表面磨光而呈黝黑光亮尤为突出。其它还有灰陶、褐陶、红陶、白陶、黄陶。 两城类型的陶器外表修饰以素雅光洁为其特征,故多为素面,有的经磨光,即使有纹饰者也一般都很熟练。并且陶器制法先进,快轮普遍使用,一般陶器胎薄而轻巧。常见的蛋壳陶高柄杯,陶胎厚度大都在0.5-1毫米之间,尤其在少量器型的盘口部分只有0.3毫米左右,可见以蛋壳比喻其胎之薄并非夸大其词。概括以上主要特征,形成了龙山文化两城类型的独特的文化面貌,成为历史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生长在日照的龙的传人,为了继承和发展这一古老的黑陶制作工艺,弘扬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黑陶制作工艺代代相传,自古至今从未间断。从生活用品的盆盆罐罐,到装饰等工艺品,每年生产达六、七十万件。特别是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日照文化、文物部门,着手系统地发掘、研究和开发利用龙山文化黑陶技艺,成立了“日照市龙山文化黑陶工艺研究所”,集民间和科研机构之大成,至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日照黑陶技艺的研究已渐臻顶峰,不仅使龙山文化黑陶艺术瑰宝重现异彩,而且还研古创新,在制作、烧制待方面较前人有了发展与创新,在制作上采用轮制与、模制、印坏、灌浆、手塑等方法;在造型上讲究美观、古朴、高雅,形式多样,各具特色,陶面有浮雕、烤彩,并刻有古字画等;融古老制陶工艺与现代美术、工艺于一体;在烧制上,一般采用高温密封窑烟渗碳之法,根据不同要求,可分别掌握达到毛光、乌光、漆光的程度。现在已经形成仿制、复制、创新三大系列,仿古、移植、复制、工艺、观赏、实用等六个类别300多个品种,并相继发展起日照黑陶工艺研究所实验厂、日照开发区黑陶厂、龙山艺术院黑陶厂等七个工厂,现已形成规模生产能力。
遂昌黒陶
遂昌黑陶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著名的良渚文化的珍贵遗产,它采用“好川”文化所在地的陶土为原料,运用二十余道手工工艺,采用独特的碳化窑变技术精制而成,形成细腻、精致、无釉无彩的特色。昔日,遂昌黑陶曾鼎盛一时,成为香供、馈赠的上等品。 九龙工艺品厂的老总包宗仁祖祖辈辈以制作黑陶为生,包宗仁自然也精通黑陶制作工艺。农闲时,他和家人加工黑陶,尔后,用箩筐挑去变卖贴补家用。1989年,遂昌县委县府提出了复兴黑陶文化的口号,包宗仁等一批制陶艺人赶上了大展身手的好时光,建厂房招兵买马,投资金改进工艺,并邀请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大学等专家出任顾问。运用独特的压光工艺及雕刻艺术手法,遂昌黑陶光亮如镜,突显高贵、典雅、古 黑陶
朴、神秘的特色。古老的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芒,散发着无穷的魅力,销量迅速攀升。在一些大中城市,遂昌黑陶一时引领礼尚往来的潮流。浙江省人民政府多次指定遂昌黑陶作为贵重礼品馈赠给国外元首、著名人士,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等,遂昌黑陶成为了工艺品中的“黑珍珠”。
馆陶黒陶
中国的造型艺术始于陶,史书记载: “ 神农作瓦曰陶 ” 。宋应星在其所著的《天工开物 · 陶埏》对陶器工艺有这样一段概括: “ 水火既济而土合 ” 。 公元前 2600年 —— 公元前 2000年,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距今7000年以上的仰韶半坡彩陶艺术的衰落,中国文化历史上孕育出了 “ 黑陶文化 ” 。 相传,古时候馆陶县有座大山叫陶山,陶山一带以盛产黑陶而闻名,据说馆陶的名字就源于陶山黑陶,古人所谓 “ 陶山者,山如陶,陶如山也 ” 即为明证。沿馆陶卫河两岸的毛圈、刘圈一带有皇窑 72座,主要烧制皇城砖和黑陶。据有关专家考证,北京紫禁城所用砖即产于此地,这一点从窑址残存的残迹和发掘出的古陶制品也大可证实。 1928年春,济南龙山镇城子崖一处崖坡坍塌,使一处距今四千多年以磨光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得以重见天日,也确凿证实了龙山文化即黑陶文化的存在。 馆陶黑陶文化博大精深,它上袭仰韶,下启殷商、左挽彩陶、右携青铜,是原始社会后期龙山文化的代表,是馆陶先祖们勤劳和智慧的杰作。即使最粗砺的陶,也会让我们联想到承载人类生活的土、照耀人类精神的火,以及滋养人类生命的水。它不仅蕴籍着深厚的农耕文明,而且也闪烁着朴素的诗歌光芒。
龙山黑陶
黑陶是在烧造过程中,采用渗炭工艺制成的黑色陶器。最早发现于龙山文化,是龙山文化最重要的一个特征。龙山文化的时间为公元前2310——前1810年左右,分有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三类,统称为龙山时代。龙山时代的陶器有灰、红、黑陶,其中最著名的是黑陶。 龙山黑陶分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以细泥薄壁黑陶的制作水平最高,胎壁厚仅0.5-1毫米左右,表面乌黑发亮,故有蛋壳黑陶之称。纹饰一般比较简单,仅以磨光透亮的光泽作为器皿的主要装饰内容,与黑色有机结合,是黑陶显出秀美韵致的风格之所在。 黑陶的造型千姿百态,以复杂造型为主,简单者较少,但都端庄优美,质感细腻润泽,光泽沉着典雅,具有一种如珍珠般的柔雅沉静之美,欣赏价值极高。常见器型有碗、盆、罐、瓮、豆、单耳杯和鼎等。 黑陶的制作一般采用快轮,其器型匀称、规整,作工精细,火候极高,质地坚硬。由于其应用范围大多为礼器,很少用于日用器皿,所以产量较少,却因此而弥足珍贵。龙山黑陶作为原始礼仪的载体和精致的艺术品,永远具有黑色珍珠的神秘而诱人的魅力。 通高19.5厘米,口径4.7厘米,1973年山东日照东海峪出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泥质黑陶,造型细高,有喇叭形大侈口,深腹,圆底的杯形,下加细长柄,柄中部凸起一段作鼓腹状,表面布满竖向细小镂孔,整齐匀和,柄下端为圈足形座,腹部饰有弦纹。造型别致秀美,制作精巧,杯身最薄处不足0.5毫米,令人惊叹。通体透射着黑色光泽,质感细腻温润,散发着高雅气质和诱人的魅力,堪称绝代之作,是古代陶艺的精华。 黑陶,也许是它的工艺偏于繁琐复杂,或是传播区域太小,致使这种技术失传。黑陶文化的发现,标志着中国制陶工艺达到空前发展,也向后人展示了制陶由实用性转向审美要求的历史过程。 历史上 ,较彩陶烧制技术更先进的黑陶出现在彩陶之后,黑陶制作工艺的繁复先进,让世人惊叹来自古老的文明。当时,馆陶的先人已掌握了先进的封窑技术,让弥漫在窑中的浓烟通过科学的渗碳原理,将烟中的碳粒渗入坯体而呈黑色,黑陶制作工艺让世人体会到了通过 “ 熏陶 ” 成品、成性的过程。 黄河的恩赐,大量优质粘土的沉积,为馆陶制陶业的兴盛奠定了基础。勤劳、聪慧的馆陶人经过不懈的研究和发掘,黑陶的制作工艺终于被诠释破译。 馆陶黑陶叩之有鸣玉之声,富墨玉之美,泛青铜之光,做工细腻考究,形意丰富统一,古朴典雅,奇丽华贵,高则三米之巨,富贵豪华;微则火柴盒可容,精致考究,颇宜室内装点,更具欣赏、收藏价值,深受各界人士喜爱。 “ 那长发少女的头像,似乎我在巴黎一位诗人书房墙壁上看到过。那变形的大力士又把我引到东柏林古老的博物馆之岛,各种小鸟联飞的透雕台灯株,似乎在西柏林一家宾馆里伴过我思乡之梦。而那似乎走了很远很远的路坐下来闭目沉思的女佛,在曼谷木雕商店里诱惑过我。 ” 在外地的馆陶籍著名诗人雁翼初识家乡黑陶时惊喜不已,欣然作《黑陶初记》以作纪念。 黑陶制作工艺在我国代代相传,从古至今从未间断。从生活用品的盆盆罐罐,到装饰等工艺品,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黑陶技艺渐臻完善。被誉为 “ 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 ” 的馆陶黑陶的再现,标志着中国制陶工艺达到历史颠峰的同时,也向后人展示了制陶由实用性转向审美要求的历史过程,黑陶文化跨越时空的对接,续接了馆陶人的一个梦想。
德州黑陶
德州黑陶的制作工艺却一直是个迷。黑陶流行二4000年前的原始社会的父权制度阶段,祖先们以其制造的生动简朴、形态万别的黑陶器皿创造了继仰韶、大汶口之后的新文化支—龙山文化。史学界亦称“黑陶文化”。据考证,龙山文化约兴盛于公元前2800年到公元前2300年。只可惜这种工艺精致、魅力夺人的远古技艺,至汉代(公元前200年至公元200年间)基本消失无迹。到20世纪80年代,在鲁西北平原的古运河畔,德州工艺美陶研究所的青年职工,把这些古老的工艺挖掘整理,再现了龙山文化的风采。这就是今日的德州黑陶。德州黑陶选用京杭大运河两岸特有的红胶泥作原料,这种泥土质地纯净细腻,土质密度大。用传统手工轮制成型后不上釉,在坯体晾干过程中压光、雕刻,高温烧结后封窑,做焦烟渗碳处理,烧制出来的陶器黑中透莹,望之如金,坚实凝重;叩之如馨,给人以“乌金墨玉”之感。 “金山丽水,玉出昆岗”, “如铁之质似玉之润”……,文人墨客的词赋,可以使人想见黑陶的艺术魅力。 德州黑陶在造型上别具一格。它采用手工轮制,既保留了传统的单层拉型成坯,也创造出一底双层合成坯。或复制、或衍化、或创新,各种仿商绢简、仿青铜陶鼎,镂空花瓶、浮雕瓶、笔洗、笔筒、葫芦、香炉、烟壶、挂盘等,简洁酣畅,古朴典雅。坯体刻花采用红雕、浅雕、透雕等多种表现手法。纹饰多取材于自然景物,如松、竹、梅、菊、牡丹、鸟、蝶、鱼、虫,并汲取了剪纸、木雕、刺绣等艺术形式的特点。除少数几件盘龙雕凤的宫廷式样外,绝大部分显露出浓郁的民族民间特色。诸如双层套的大肚子香炉,镂空浮雕十分精致。腹部刻有龙凤呈祥浅雕图案的“龙凤瓶”,整个瓶体都是云型镂空图案,两侧有立体比龙对卧,恰好为瓶的双耳,构思叫绝。其中蛋壳陶,《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评价:这种轮制陶器薄如蛋壳,厚仅0.3毫米,漆黑发亮,是龙山文化中最富有特征的珍品。 几年来,德州工艺美陶研究所研究人员认真探索,对黑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制和开发,目前已达600多个品种,受到海内外人士的青睐。1989年春末,德州黑陶在巴黎第八十届国际技术博览会上荣获银质奖章。1989年月10月,在纪念我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诞辰2540周年之时,版画家石可、工艺美术家家陶天恩与德州工艺美陶研究所共同研制成的黑陶壁画---《孔子世迹图》,全长50米,高1.7米,刻画面积共达85平方米,系统介绍了孔子主要生平事迹,镶嵌在孔府院内。其独特的艺术效果,为中华壁画艺苑又增添了一朵奇葩。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也将德州黑陶作为珍品长期收藏。我国外交部、中联部将德州黑陶定为国家级礼品,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用德州长黑陶送给外国首脑和国际友人。1991年夏季,德州黑陶参加了在日本的黑陶艺术展销会。目前德州黑陶已远销远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荷兰等国家及香港和台湾地区。
秦源黑陶
在中国五千年人类历史文化的长河中,代表“龙山文化”的黑陶,作为造型艺术独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以它固有风采和神奇的魅力,展示着我们祖先自觉地改造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的直接成果。在世界工艺美术史上放射着灿烂的光辉。 我国黑陶艺术,品种丰富多彩、制作精美独到,但在漫长的封建时代和旧中国,工艺美术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那时的人们也没有意识到这种传统的古老艺术具有潜在的巨大震撼力。黑陶,多被奴隶主和贵族们所利用,他们用于装饰宫殿、点缀厅堂、成为夸耀富有、显示地位和等级的标志,而在民间却少有问津。 建国后,黑陶艺术得到了重视,引起社会各界的瞩目,多年来,黑陶的制作在我们民间一直承袭仿制,其制作场所多为原始家庭作坊,规模小、设备旧、产量低而难以形成系列,随着改革开放的形势发展,黑陶生产再次兴起。为了挽救濒于绝响的传统文化遗产而得到继承和发扬,为使中国黑陶工艺在继承中创新发展,从而用精美的艺术品丰富现代文化生活的需求,一九九五年,在三秦大地渭水之滨傲然萌生一个黑陶界的新秀——秦源黑陶。 受着一种精明置业理念的支配和挽救、继承中而求得创新和发展,厂长刘清源先生曾几度拨山涉水走访各地、遍览出土文物原件和各种文献资料,撷取了大量宝贵经验。几年来,历经坎坷和艰苦不懈的努力,如今的“秦源黑陶”以烧制之精、造型之美、图案之绝、品种之多、规模之大被誉为黑陶中的佼佼者。 “秦源黑陶”,取材于纯净、细腻的红胶土,经过水力和风力的卫刷和扬弃,从而成为一种纯化的“漂渍土”其中含铁量和含碱金属氧化物较高,以致使它在制作成形中达到薄而坚的程度。其需要匀和、沉淀、起胎、拉胚成形、压光、书画、雕刻等一系列精细的手工操作,最后装点、封窑、烧制而成的秦源黑陶其胎质极为细腻,给人以柔滑温润之感,器壁颇为单薄,具有欲吹即透之功。表面特别光亮,尤如明镜一般,质地非常坚硬,令人视之生钢,不仅如此,它的质色分为乌黑、银灰、橙黄三种,其色调有深有浅、有浓有淡,依不同器物各类特点要求而增减其不同色度,形成各有其色而色泽适度。 秦源黑陶,在器物的图案设计上,它延续和发展了仰韶文化彩陶艺术中的几何纹,所不同的是其直接用凹凸单线和复线轮纹,而不用彩绘,其效果使图案趋向质朴无华,使整体造型与图案结合形成一种完美的和谐。秦源黑陶,在表现方法上既注重运用传统手法,又大胆地结合现代工艺技巧,既追求物品外在的形态美,又注重画面造型的神态美;秦源黑陶——精品荟萃、琳琅满目,陶艺的不断推陈出新,令人叹为观止,它把我们带进远古梦幻般的追忆和遐想当中,使我们仿佛清楚地看到了祖先们在远古时代劳动生息的画面。 经过多年的求索和锤炼,秦源黑陶已近炉火纯青,鉴赏中人们仿佛可以从远古的新石器时代走进夏、商、周、秦、汉、隋、唐七个朝代的历史陈列,可以从陶器的静感中产生动感,从现实返回先古,不仅能领略到商、周青铜器的风格和气势,而且不乏隋唐五代越窑青瓷的风采和韵味,这一切仿佛构成一部时代感十分强烈的无声交响曲。 秦源黑陶,在保持“黑如漆、明如镜、硬如瓷、声如馨”的传统黑陶艺术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在总体以不失先民仪型,而力求品种多样,在造型和图案上更贴近现代人的观赏心理,在艺术节奏上保持一种特有的凝重气氛,在质量上力求完美无疵。喜睹精美之外观,品味丰厚之内涵,秦源黑陶——巧夺天工。
编辑本段现代黑陶
现代黑陶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收藏品、高档艺术品、高档礼品。黑陶被作为一种高档商务礼品广泛用于各大企业、行政单位、教育机构以及各行各业,尤其是服务行业、客户关系主导的行业等。国内黑陶加工企业纷纷设计出适合现代人审美标准的黑陶商务礼品,各黑陶厂家聘用均聘用国内一流的黑陶工艺美术师、黑陶行业大师进行设计、烧制。特别强调青岛无言阁陶艺公司,综合了龙山文化的精髓,不局限于地域隔阂,以黑陶文化为核心,综合国内黑陶业精髓,产出了现代化的黑陶杰作,实为收藏佳品,馈送好友、客户的高档礼品。类似黑陶企业还有思月陶艺,日照兆启,茌平陶元等。
陶艺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代名词。然而,当中国的陶艺家们猛然从“传统”、“实用”、“日用”等字眼中惊醒重新打量世界时,却发现自己落后了。的确,现代陶艺已不仅仅只是作为一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工艺美术而存在,也不是仅仅“实用”、“美观”、“经济”、“大方”的观念便能涵盖得了的。它已经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形成广泛的参与到现代艺术运动中,成为艺术家表达自己的观念,进行文化批判的利器。
中国人开始关注现代陶艺,并在舆论上形成规模应该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事情了。当然严格说来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起源和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美术学院前身)、景德镇陶瓷学院等院校中的那些最早实践者有关。20年来,老一辈陶艺家如祝大年、杨永善等在现代陶艺方向作出了有益的尝试,而且产生了一大批中青年陶艺家如吕品昌、罗小平、白明等,风格流派众多,技法日趋多样。他们中大多数是高校教师,或受过高等教育中传统陶瓷艺术的薰陶,因此,中国的陶艺在一开始便与学院有着不解情缘。
然而单纯的学院发展,不管是在观念上,还是在传播上都受到极大限制,而且在学术层次上也是狭窄的。在90年代,首先是1991年“北京国际陶艺研讨会”,继而是1995年的“景德镇国际陶艺研讨会”,1998年5月在宜兴举办了由罗小平等人策划的规模更大、学术研讨更具深度的“98中国宜兴国际陶艺研讨会”,同年秋在中国美术学院由刘正等人策划的“首届中国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也与观众见面。1999年岁初在广州美术馆由左正尧策划的“超越泥性——中国当代陶艺家学术邀请展”更是颇具水平。这几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学术研讨性的展会,预示着中国的陶艺正在兴起,其规模和范围及影响正在向全社会拓展。
然而,现代陶艺作为一项新鲜事物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更大的意义上、更大的程度上组成了中国陶艺现状,更值得我们去研讨。归结为以下几个问题,以资读者玩味。
一、“传统”与“现代”的隔阂
“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在如今的各个艺术领域都是一个争不完的话题,陶艺也不便外。然而,在关于陶艺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许多讨论中却轻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陶艺的功能问题。它不仅关系到陶艺品的功能与价值,而且对于陶艺在整个文化体系中所担当的角色及陶艺家的社会定位都关系很大。只有摆正了“现代陶艺是干什么的?”这样一个问题,而不只是“现代陶艺是什么样子?”,我认为陶艺才能真正从“传统”走入“现代”。
中国传统陶艺是附属于陶器的,“实用而尽量美观”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限制了当代中国陶艺发展。在这种观念下,陶艺只能属于工艺美术,其功能只是实用加玩赏。在这种情况下,陶艺家的才智更多的受到了“制器”的局限,只能在追求设计与形式美的领域里探索,陶艺家也更接近于工艺家,无法融入现代艺术的潮流。
现代陶艺的作用在于它扩大了原有陶艺的艺术属性,使陶艺家不受“制器”的限制,可以在其审美和价值批判领域里驰聘。他既可以在原来的设计领域里继续有所作为,又可以充分发挥其艺术家的天性,针对现实进行有价值的文化批判,从而涉足到雕塑、装置等众多艺术领域。丰富了自己又补充了其它艺术门类,从而丰富视觉艺术的门厅。
因此,传统陶艺无论如何发展都有“器”的约束。现代陶艺发展,在认识上首先做到的便应是功能论上的转移,从而脱离对“器”和固定造型的依赖,而真正走向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这种隔阂是可以通过观念转变而化解开的,它的存在也是当代陶艺不断发展的动力。
二、传播与接受的局限
现代艺术中的诸多流派,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80年代中晚期,如暴风骤雨般进入中国。虽然当时中国人还不懂得欣赏,有的甚至产生厌恶之情,然而在客观上承认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并从观念上日益接近它们。现代陶艺没有赶上那段风潮,从传播的角度看似乎错过了黄金时节。从现状看,许多业内人士也指出现代陶艺仅在某几个瓷区和都市中基础较好,如景德镇、广州、上海等地,然而从面上讲其群众基础相当薄弱,没有培养出一个大范围的陶艺欣赏群,这是不利于现代陶艺的发展的。我们也注意到由于当前中国的日用陶瓷和美术陶瓷产业并不景气,所以即使在原来有着深厚传统的许多瓷区,其群众对陶艺的兴趣也在减弱,这种情况是十分令人担忧的。
另一方面,媒体、报刊对现代陶艺的介绍是零星的,形不成规模,更不用说专门的陶艺刊物了。现在担当着传播任务的是一些陶艺工作室,但他们的作用未受到重视,有识之士指出一个国家陶艺整体发展的前提是要把民间的力量调动起来,只有水涨才能船高。
从接受者来看,中国人固然不缺少对陶瓷的感情,然而确实谈不上他们对现代陶艺的感情,因为大多数人对陶艺的看法都停留在传统的观念上。再加上传播不力,欣赏者的口味自然很难调动起来。
然而,我们要看到,现代陶艺在精神上与现代艺术运动是相通的,人们能接受现代艺术便能接受现代陶艺,这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三、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成为现代陶艺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陶艺家夏德武说:“广州美院的一批人请了中央美院的某位艺术评论家去评论现代陶艺,他可以拿现代艺术观念、现代哲学来评论现代陶艺。但我认为这是远远不够。”他指出现代陶艺批评家很难形成的原因是中国现代陶艺不发达,他认为非常需要理论家。笔者曾在中央美院图书馆找到一本所谓“现代陶艺”的书,实际上书中的陶艺品只是现代的“活人”做的陶艺。可见,现代陶艺在理论上是相当匮乏的,能找到的介绍现代陶艺书也相当少,且多不正规。
看来,现代陶艺实践与理论的脱节在相当的一段时间内,将成为一个让人头痛的问题。理论人才急待培养,为此许多陶艺家提出一边实践,一边做一些理论研究,这可谓是无奈之举。
此外,现代陶艺在创作体制、销售体制、创作理念等方面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问题,好在从当代陶艺家的言词中我们都能体会到一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壮志豪情。
现代中国陶艺虽然路漫漫,随着中经济的发展,它必然会有一个辉煌的明天!
回答者:qqbluebh - 魔法学徒 一级 5-4 16:03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5 个人评价
好
80% (4) 不好
20% (1)
其他回答共 2 条
自拓荒时代起,美国人便有着一种勇往直前、富于探索的革命精神,此种精神也深远地影响了美国的艺术史。这个年青的国家之所以能成为现代陶艺的起源地也是与之分不开的。
美国陶艺界公认,现代陶艺形式的表达以1954年彼得·沃克思到洛杉矶县美术学院(后改为奥蒂斯美术学院)教授陶艺为起始标志。彼得·沃克思反对陶艺创作中过分强调工艺性的特征,主张一种带有随意性的返朴归真的创作风格,从而开辟了一条实验新颖造型及外表肌理效果的探索之路,史称“奥蒂斯陶艺革命”。
50年来,美国的现代陶艺有了巨大的发展。从源头上讲,它受到了日本民间陶瓷、美国民间陶瓷、中国传统工艺造型、现代艺术流派等众多艺术形式的影响,在创作中形成了异彩纷呈的局面。抽象表现主义、极限主义、超级写实主义,波普美术、写实主义都有其代表艺术家和作品;同时作为容器设计,那些更重形式规则的优雅陶瓷也有发展,这些都显现了美国文化巨大的包容性。
现代陶瓷运动的最大贡献是使陶艺超越了狭窄的“工艺美术”范畴,使之与绘画、雕塑等主流美术创作观念相结合,从而丰富了传统的陶瓷艺术史;对于陶艺家来说,他们的身份也非“工艺家”能概括,他们已经拿起一种具有永恒性质的材料——陶瓷加入到主流美术创作中,进行有价值的文化展现与价值批判,摆脱了“容器”对他的束缚。
美国是现代陶艺的策源地,介绍其历史发展以及著名艺术家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在此,我们先选择11位当代美国的著名陶艺家向大家做一番简要介绍,希望您能够对现代陶艺有所了解。
回答者:yamming - 魔法学徒 一级 5-4 16:41
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世界各国的制瓷技术多是从中国传入的。在古代,外国人称中国为“瓷器之国”。直到现在,英语中的“china”一词的另一个含义就是“瓷器”。可见中国瓷器的巨大影响。但是,瓷器是在制陶工艺的基础上发明的。要想了解瓷器,首先要从陶器谈起,何况,中国古代的制陶工艺也有着灿烂的成就。
我国在距今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已发明了陶器。在我国已发现的7000多处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丰富多彩的陶器。它包括贮存器、炊器、食器和汲水器等。从陶器的造型和装饰来看,艺术成就最突出的当数各个文化类型的彩陶。这些丰富多彩的陶器,充分体现了实用与美观的完美统一。比彩陶稍晚的胎质细腻、漆黑光亮、造型灵巧、薄如蛋壳的黑陶,把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工艺推向了顶峰。这些丰富多彩的陶器,在当时多是普遍使用的生活器具,为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促进社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从它体现的完美的艺术设计来讲,它又是人类文明的艺术明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