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落叶研究论文

2023-03-04 21:2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落叶研究论文

现如今,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落叶议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在这万里清秋的日子里,一位老人的身影闪入我的眼帘。他转过身来,我看到一张清癯的面庞,上面刀刻一样的皱纹像条理分明的叶脉,向人们显示着他饱经沧桑的阅历,一双明亮的眼睛闪着慈祥的光,显得格外亲切。他正挥着扫帚打扫街道,温柔的阳光照着他发白的头发和弯腰用力的身影,构成了一幅格调鲜明的动人的画面。

老人姓黄,是位离休老干部。16岁当了“红小鬼”,身经百战,历尽艰辛。解放战争中,他渡江南下,在一次战斗中,他为了保护一位战士,毫不犹豫地用身体挡在前面,于是,弹片就在他的鬓角下咬了一块铜钱大的伤疤。“文革”起,他因当过侦察员,于是被扣上了特务帽子受检查、挨批评,在监督劳动时摔伤了腿,落下了腰腿疼的病根。如今他离休了,整天在街道上忙里忙外——————

黄伯伯慢慢地走过来,亲切地抚摸着我的头,笑着说:“孩子,发啥愣?”我望着片片落叶,问:“黄伯伯,您都怎么一大把年纪了,为什么不好好享受清福呢?”“傻孩子”,黄伯伯长吁一口气,接着说:“我要像这落叶一样。”“像这落叶?”我不解地问道。“孩子,你知道吗?”黄伯伯语重心长地说,“当落叶还是一片嫩芽时,就向人们报告了春的信息;当它长成一片翠叶,便尽力吸收阳光养分,来增强大树的枝干。秋天,它衰老了,欣然离开了树木,投向大地的的怀抱,化作一份肥料。没有赞美诗,只有秋风飒飒;没有墓志铭,大地是归宿,树木记住了它的功绩。它用自己的奉献换来金秋的累累硕果,用自己的生命,赢得了秋日的无限生机。这是多么崇高的牺牲精神呀!”黄伯伯说着,就热泪盈眶了。我听后,心头微微一震,顿时明白了“像这落叶”的含义,黄伯伯不正是一位具有落叶精神的老前辈吗?

夏日轻轻离开,秋日悄悄来临,她带来了凉爽与丰收。人们喜不胜收。可又有谁知道和关心那秋日的落叶?

-题记

如有人问我世间什么最无私最美丽,我会毫不犹豫的说:“落叶”。

他们从树上落下,去滋补大地,去做大叔妈妈的养料。也许他们在心底怨过,但他们还是落了下来。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他们的使命。他们也许在夏日做小青叶子时,就明白了自己的一生,明白了做为一片叶子应该做些什么。在夏日,他们为人们服务,而到秋天,他们又为大地做了贡献。他们从来不祈求什么,也不敢奢求什么,他们只是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的为大自然贡献一份力量,去竭尽所能。

他们不敢奢求人们的称赞,哪怕从不为人知也会勤勤恳恳做着属于自己的那份工作。这,就是落叶。我夸赞落叶,是因为我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我喜爱落叶,也正是因为他们的精神。这秋日的落叶,不正是如今世上不求功禄,只求国家富强的人吗?他们不就是默默无闻去为国家做贡献吗?

秋日的落叶,拥有着宝贵的精神。

心情真的很乱,仿佛平静之后依然是暴风雨,无边无际的暴风雨,我哭,我躲,几乎无处可逃的时候只能默默的许下心愿:让暴风雨过去吧!可是每一次想到高尔基《海燕》中说到: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我就克制不了自己激动又充满忧愁的小小心灵……

每个人都会说过,人生就是要品尝快乐的,何必这样折磨自己呢?不要没精打采的,你看,不还是有值得你笑一笑的事情吗?可是每一次,都会压抑不住自己无法平静的心情。我是懦弱的女孩子,我不承认我不是坚强的,每一天我都会问自己:你笑了吗?其实不然,笑,只不过是伪装自己那大大咧咧的外表,伪装自己那看似十分平静的言语。发自内心的笑我几乎是笑不出来的,那苦笑冷冷的,刺痛着我,不得不笑,我要让别人看到我阳光开朗的一面,不可以整天愁眉苦脸,我不是一个喜欢傻笑的女孩子吗?怎么我变了?变了,彻底的变了,变得更加虚伪了……我的'心呀,冷冷的,一碰仿佛就会碎。。

不去想过去自己有多少快乐,不去拥有遗失的美好,只想静静的思考一下子,只是一下而已……

—— 题记

我看过一切的风风雨雨,当然却从未见过多愁善感的自己。我真的是多愁善感了吗?我不知道,我也不想知道,因为这并不重要。妈妈说,我必须要早一点适应老师,早一点适应环境。是啊,自己不可以狼狈下去了。作为英语课代表,当然压力是有的,这也是唯一可以与同学说上一两句话的唯一途径。

落叶卷起,狂风怒吼着,斥责着我那些傻傻的心事。今天学校举办年会,我和自己最好的朋友,想一想呀,又何尝不是最大的敌人呢?往往最信任的人可能会伤害自己最深啊!!

虚伪的年会,虚伪的友谊,不,这段友谊不是虚伪的。是纯洁的。今天我和她约定好了,再次来到那个向往已久的小学时,感觉像做梦一样。今天是星期五,老师都在,真的好爱她们啊,真的好思念她们啊,每次都是离开了才懂珍惜,自己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啊。

走在那熟悉的小路上,轻轻的蹲下身子,抚摸抚摸那走了六年的小路,我默默的……哭着,好像做梦般,再次轻轻的漫步在这条漫长的幽幽道路上,感觉好恍然啊,一切都变了。没有往日她的笑容,她的大大咧咧,我与她的缘分也再次结束了。但是我会永远记得她,至少在我的记忆中,是她陪我度过那一在沉沦的思想境界中。

“哭吧,哭吧,这一切都不是我的错啊!”能让我摇着头对她说句谎话吗?说我已经不再想她了,可是我不能,残忍,还是做梦,我好白痴啊。

落叶的日记本里曾经夹着一层很深很深的友谊,这天,我将撕破她,埋没在漫天飞舞的落叶中……凄凄凉凉的协奏着痛苦的声音。

觉得好奇怪啊,自己再次来到了这个并不陌生,却感觉十分陌生的地方,对,这早已不属于我们了,这属于另一个充满活力的学生。侵犯了这个不属于我的地方,当然会觉得很奇怪了。

同样的梦,同样的环境,没有变,却感觉变了。变得冷清了一些,这只是我想的罢了,没有了往日六二班的欢声笑语,总是会感觉好像少了什么。

还在上课,觉得校园一片静寂,安静的令自己感到恐怖。我紧紧的牵着她的手,胆小的我感到十分的无奈。她拉着我,来到了老师的办公室。看到了老师,那一瞬间,我简直傻了,老师没有变,还是那么漂亮,我的心态变了,变得更加难过,那么好的老师偏偏要分开,这是为什么呢?

老师的笑容还是那么的活泼,而我那淡淡的笑容却早已僵硬。老师的浅浅言语中透露出对我们的期待,一句句话中,看出早已不是老师的声音,而是一个知心朋友般的语气。

我知道自己很笨,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氛,自己紧张什么啊。感觉老师对我们越好,我就越不适应,数学老师是我最不喜欢的老师,今天我却觉得好惭愧。学校真的变得好多啊,时代不同了吗,同是一个时代了,一年过去了,却没想到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倘若不是,那就是自己夸张了罢。铃声变了,眼保健操变了,上学节奏变了,一切的一切……都已经不是那个萌芽的时期了。我听的出来,老师十分想念我们,我也不是很想念老师吗?

我说出了自己说烂了的心事,再说一次,只不过想舒缓一下压力,老师作为一个后者,知道的毕竟比我多得多,自己幼稚的想法在老师的眼里是多么的纯真啊!说了一遍又一遍,感觉一切都只是梦境般,这也只是在做梦的时候才会想的到的。

老师说他现在的班级和六二班很像,调皮的小孩子,调皮的讨价还价,嘿嘿,一切都是那么熟悉啊!是啊,六二班永远存在于每一个六二班学生和老师的心中,永远也不会变!

就让你我在心中默默的唱着骊歌吧!就算离别,也要含着泪笑着说,I MISS YOU!

南风又轻轻的吹送

相聚的光阴匆匆

亲爱的朋友请不要难过

离别以后要彼此珍重

绽放最绚烂的笑容

给明天更美的梦

亲爱的朋友请握一握手

从今以后要各奔西东

不管未来有多遥远

成长的路上有你有我

不管相逢在什么时候

我们是永远的朋友

……

——后记

赠六二班的歌

是啊,我,妮子会永远的记住你们,因为是你们,让我获得最纯真的笑容。老师,谢谢你,同学们,谢谢你,我的母校,谢谢你,这片土地,我谢谢你,曾经让我悄悄的来过……走时,我会跟你说一声:“我爱你!!!”

求一篇小学科学探究论文 课题是树叶为什么会从树上脱落 急!!!

toky1
每当到了秋天,树叶就会脱落,这已经成了秋天的特征了,落叶时,绿叶先是变成黄色或深红色,而后,被阵阵寒风从树上刮下。这是什么缘故呢?
植物的叶在生物圈中的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它们利用太阳能来合成菅养质,并把氧气排入大气层但这只有在存在着热、水份和光的条件下才可以实现。当寒冷来临的时候,叶片处于积极工作状态植物很容易受到伤害。因为光合作用需要源源不断的、大量的水。在空气和土壤温度降低时,寒冷就能够扼杀被保护的植物,把其细胞中的水份变成冰。为防止这一点,植物摆脱多余的水分,落去叶子,以落叶来适应气候的变化。这样一来,叶子脱落能保护植物不脱水。可见,秋天的时候叶子脱落是植物进行自我保护采用的一种方法。
秋天是自然界生物的一个养精蓄锐的极为重要的时期,落叶也是树木为来年正常生长所作的一种准备。

800字议论文或记叙文,以落叶为中心

落叶

窗外的法桐绿得深沉,浅得调皮,淡得默然,浓得俏丽,有风时风姿绰约,静谧时显得丰满而端庄的样子,像一个少妇做一个妩媚的笑,回眸一笑百媚生,迷人心魄,好一幅意象图。

甚至于作者也开始羡慕起那枝间的的鸟夫妻,他们停在叶下欢唱,有时闲暇偶尔间问,是他们给法桐带来了快乐还是绿使他们产生了美妙的歌声/如此矛盾又符合逻辑。但,事实总是残酷的,无法以人的主观意强加改变那充满着幻想的叶子长大如蒲扇般,旧被向来以肃杀而臭名昭著的秋风一扫而空了。法桐变得如此消瘦,寒战起来,变得赤裸裸的,惟有些嶙嶙的瘦骨。眼前的人形形色色,少男少女欢乐活泼,老人那沧桑的脸上写满了将离去的悲哀。为何上天要如此的残酷,既然给了我们生命,却又毫不留情的收回了我们所珍惜的呢?难怪婴儿是哭着来这个世界的,因为他们知道这世界的残酷。

作者也疑惑,感伤。然而第二年,法桐又长满了叶子,依旧是浅绿的好,深绿的妙。拿出历年收藏的落叶和新的比较。叶的轮廓是一样的。法桐不变的忧伤,竟一年大出一年,长过窗台与屋檐齐平了,而且更精神了。落叶归根是为新叶,曾经的郁郁葱葱的树叶落得只剩下树叉,有多少人感叹过风刀霜剑的无情,可惜那一树的积累。春风又过。绿意又出时我们是否为自己去年的浅薄而自嘲呢?

前进的东西总是牺牲一批成就另一批的,在新旧交替中,不断向前推进。放弃比代表着失去。适时的放弃只是为了更长久的拥有,固执的守旧只能带来衰老和死亡,没有年年的花谢花落,何来百年大树,没有一代新人换旧人,人类有怎会延续至此。当我们存在时如新叶般快乐,该自己离开的时候如落叶般释然。懂得这般以退为进,才算是真正的智慧。

从不同角度看落叶这一事物能得到什么结论?

人世间,美无处不在,但是,谈起落叶,给人带来的多半是丑陋、寂寞。

  人们总说春天那翠绿的新叶才是完美无缺的,因为人们大多数是最求完美的。而我却认为,落叶经历过温暖的春天,酷暑的夏日,当秋天来临时,它任由大树将其抛落在泥土中,化为乌有,像年迈的老人牙齿脱落一般。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像落叶那样,生意失意、考试失败时,自己就像那一片落叶,在竞争的舞台上,成了那片飘落地面,任人践踏的落叶。

  一阵秋风吹过,树叶呼呼作响,我抬头看看树,几片叶子随着风轻轻地飘下来,我仔细看着,原来叶子不是软绵绵地飘落下来,而是在空中旋转、起舞,在空旷的舞台上展示自己。即使没有观众,它还是继续展示,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更没有因此而落泪,它只是继续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秋天,走在林荫路上,道路两旁最吸引你的是什么?无疑,是那从树上落下的落叶。那黄色的落叶,铺成了金黄的道路,仿佛金色的田野,在给这短暂的旅行奏乐,让人陶醉其中,看着这样的景色,令人感到心旷神怡,一切的烦恼都会抛到九霄云外。

  落叶总把自己最美丽的一面展示给大家,虽然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光彩夺目,但它还是没有放弃,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光彩夺目。当我们考试失败时,应该振作起来,虽然失败了,但这不能代表永远无法成功,只要努力拼搏,就能重新出现在这闪耀的舞台上。

  落叶也美丽。

议论文落叶情怀

人生的价值在哪里?一个人的价值应该如何体现、如何衡量?丛飞用他一生的实践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丛飞,一名义工歌手,10年来倾其所有,累计捐款捐物300多万元,资助失学儿童178人,自己却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直至去世前,他还立下遗嘱捐献眼角膜,以他最后的爱心之举,将光明永远馈赠社会、长留人间。

丛飞短暂的人生普通而平凡,但他的人生价值堪称崇高而伟大。丛飞虽然英年早逝,可他早已实现了对个人有限生命的超越,因而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丛飞精神不是一种偶然。丛飞这个典型的出现,是深圳的骄傲、广东的骄傲。丛飞精神最令人感动的是他那博大的爱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助人为快乐之本,尽管丛飞在金钱物质上并不富足,在身体上饱受癌症的折磨,可他依然乐观地、积极地生活,并不遗余力帮助他人。他在奉献中超越自我,在助人中完善自我,一步步从小我迈向大我,追求人生境界和人生价值的升华。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我们从丛飞精神感动中国这一事例中再一次得到证明。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地位有高低,财富有多寡,生命有长短……但这些都不足以体现一个人的价值,不能成为衡量人生价值的砝码。在今天的深圳乃至全国,比丛飞有钱有地位甚至于捐献钱物更多的大有人在,为什么惟独丛飞如此令人感动、令人敬仰?“自尊自强文明慈善堪称楷模;乐于助人爱心使者一生无愧”的挽联,无疑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备受推崇的主要原因。

我们今天举行“弘扬丛飞精神”座谈会,就是要学习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就是要讴歌他的英雄事迹,为的是让这种崇高的精神成为推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春风,成为我们提升人生价值的精神动力。

伟大的时代呼唤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

把丛飞精神变成自觉意识和实际行动

蒋斌(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丛飞的先进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在全省引起了强烈反响,他的崇高精神深深感动着南粤大地每一位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丛飞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

弘扬丛飞精神,就是要学习他一心向着党,向着社会主义的忠诚品质。

丛飞是在广东深圳这片热土上成长起来的。正是由于对党、对社会主义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所以他在病重中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表达了“在有生之年能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强烈愿望,充满了对党、对社会主义的无限深情。丛飞的先进事迹体现了一名有志青年对人生和理想的崇高追求。正如张德江书记指出的:“我们要学习丛飞正确认识世界、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人生的丰富精神内涵。丛飞朴实而崇高的精神,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主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弘扬丛飞精神,就是要学习他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丛飞把人生最大的快乐放在帮助别人上,把为人民做好事,看作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总是那么热情和一贯。他参加义工8年,为社会义务服务的时间长达3600小时。他的演出有60%以上都是义演。在自己没有固定收入的情况下,10多年来他捐赠钱物300多万元。他自己曾说:“奉献是我最大的快乐。”这既反映了丛飞崇高的品德和风格,又反映了他无私奉献的人生态度和博大胸襟。乐于助人、无私奉献是贯穿在丛飞短暂一生中最突出、最感人、最完美的主旋律,也是丛飞精神的核心内容。

伟大的时代呼唤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丛飞精神是我们广东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所代表的那些优秀的思想品德,对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于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构建和谐广东,对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促进党风政风的根本好转,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把弘扬丛飞精神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结合起来,把丛飞精神变成我们每个人的自觉意识和实际行动,为实现“三个走在前面”,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治社会与和谐广东而努力奋斗。

丛飞没有要求别人接受他的“教育”,但成千上万的人被他教育了

丛飞,感动中国,震撼人心!

李萍(中山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导、博士)

我没有机会去为丛飞送行,也没能在他的“网上灵堂”中为他点上蜡烛,可和千万市民一样,我的心一直在被丛飞这个平凡、平常,却把生命融入永恒的爱的人所深深地震撼!

为什么丛飞震撼了这么多人,为什么丛飞感动了中国?在送别好人丛飞之际,这也许是更值得我们活着的人思考和回答的。

一、感动与震撼表达了人们对道德之善的诉求

早在20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先贤就已明确地将是否懂得“仁义道德”作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之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就开宗明义地指出,善是道德的最高目的,是人的幸福之源。历史更迭,社会变迁,道德的具体之义亦随之而丰富、变革。但道德作为人的类特性却始终没法改变它与人深刻的内在联系。

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了社会,也改变了生活,它在给人们创造了许多奇迹和满足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困惑,其最具普遍性的困惑就是道德的困惑。因为不知从何时起,多样多元的丰富性模糊了人的道德底线;物质与财富的增长,却使一些人与道义渐行渐远。有人感叹世风日下;有人忧虑道德滑坡;更有人怀疑没有道德的堕落还有救吗?

成千上万的人被丛飞感动、被丛飞震撼的事实,有力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它表达了人性的复苏,表达了人们对道德之善的诉求!哀莫大于心死,悲莫大于无耻。人们被善所感动,就有求善的希望。

二、感动与震撼诠释了道德的真谛

这应是一个本根性的问题,但在我们看来却似乎越来越不清晰了。道德变成了宣传的口号,道德变成了政绩的标签,道德变成了利益的代名词,道德变成了教导别人的要求。其实,道德是人类给自己的立法,是以人的主体意识去把握的,是人类自我反省的自觉。因而道德首先是律己的,不是要求别人的,自律才是道德的根本。

丛飞感动中国,震撼人心,并不在他发表了什么道德宣言,而在于他用真情和挚爱去温暖了这个有点冰冷的世界,178个孩子的“代理爸爸”使他成为精神最富有、最幸福的人;在于他超越了个人狭隘的自我满足,直至身后仍将光明留给别人。他的行为是道德最有力的诠释!

三、感动与震撼开出了道德教育的良方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一直在困惑,为什么我们教了这么多的道德,却难以育出道德之人?道德教育的无力,到底原因何在?虽然这是一言难尽的问题,但被丛飞所感动、所震撼的事实是否也从另一个角度给我们开出了道德教育的良方呢?丛飞没有要求别人接受他的“教育”,但成千上万的人被他教育了。因为他真实的人生揭示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道德教育是一种价值教育,它不同于科学教育,后者是从不知到知的过程,而前者是从知到信的过程,不信,就不可能让人心悦诚服,要让人信所教之“道”就必须行道。

即如果“道”不能“有得于心”,也就失去了道德教育的意义。

有人说,在道德的实践性上,先说后做是贤人,先做后说是圣人。我想说,只说不做是小人,不说不做不是人。道德对于文明社会、幸福生活是一个基座,没有它,人类与禽兽的差别也就快没有了。

纪念丛飞,最好的方式就是践行道德,用道德之心去关怀我们周围的人,去关怀我们共存的社会。

丛飞精神,已经成为一座不朽丰碑,永远矗立在南粤人民心中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杰出典范

丁晋清(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副处长)

丛飞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人们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增添了新内涵,树立了典范。

丛飞是服务人民的典范。十几年来,丛飞的心中只装着别人,惟独没有他自己。丛飞生前曾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质量,在于活得有价值。”他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人们作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榜样和最好注解。学习丛飞,就是要学习他热爱人民、服务人民、毕生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丛飞是无私奉献的典范。十几年来,他不求名、不求利,专心致志奉献社会,真正做到生命不息、奉献不止。他把扶弱助贫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把奉献做到了极致:节衣省吃,甚至连女儿上幼儿园的学费也要由父母代交;遭受无数的误解和委屈,甚至第一个妻子也离他而去;舍不得花钱住院,宁愿把钱省下来寄给山区需要资助的孩子。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特别需要弘扬丛飞这种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增强人们的爱心意识、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

丛飞是艰苦奋斗的典范。丛飞作为深圳一名著名歌手,每场演出费高达万元,本可以过上安逸无忧的体面生活。但他倾其所有助人为乐,累计捐款捐物300多万元,家里却一贫如洗,甚至身患晚期胃癌,连医药费都负担不起。他自己曾说:“我少吃一点少喝一点,住得差一点,却改变了孩子们的命运,使他们不再是文盲,这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学习丛飞,就是要学习他甘于清贫、不计个人得失的崇高思想境界,学习他抛弃安逸、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拼搏精神和革命意志。

丛飞精神的内涵是丰富的、深刻的。他虽然走了,但唤醒了许多人对人间真善美的向往,留给我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鼓舞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和美好家园的强大精神动力。丛飞精神,已经成为一座不朽丰碑,永远矗立在南粤人民心中!

南粤大地响彻云霄的一曲动人乐章

深圳这片沃土孕育了丛飞精神

范英(广东省社科联副主席)

丛飞,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青年歌手,不幸被病魔夺去了风华正茂的生命。

但他的逝世重于泰山,他的风范永垂不朽。

丛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集于一身的时代楷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特别看重“修身”,看重“仁者爱人”,看重“舍生取义”。丛飞短暂的一生,就是这样做人、做事的。“帮助别人是一种快乐,只要给我生命,我就要给别人带来快乐”:“生命的意义在于质量,在于活得有价值”。这些朴实的语言,正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再现,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彰显。正如张德江书记所说的,“丛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文明的实践者、传播者”。丛飞的事迹感动中国,丛飞精神是时代的强音。

丛飞是在深圳这片改革开放的沃土上成长起来的优秀人物之一,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杰出典范。深圳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区,20多年来,不仅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辉煌成就,而且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深圳经济特区既是经济建设的排头兵,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排头兵,这是张德江书记的评价。在这片沃土上,曾经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先进人物,为深圳经济特区的“三个文明”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丛飞,作为1994年才进入深圳经济特区的“新客家人”之一,以其扶困助弱、无私奉献的事迹,感动深圳、感动广东,也感动全国。在丛飞身上,人们真实地、真切地看到了他对人生、对理想、对事业的忘我追求,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主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丛飞精神是南粤大地响彻云霄的一曲动人乐章。

扶危济困、无私奉献是丛飞精神的核心

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吴灿新(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丛飞走了,然而,他给我们留下了人世间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扶危济困、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谱写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动人时代乐章。

扶危济困历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高度赞扬扶危济困的德行,认为这不仅是一种仁爱之举,而且是圣人之为;一个仁者,应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墨子也说,兼爱者,天之欲:“欲人之有力相营,有道相救,有财相分”。同时,扶困济弱、无私奉献更是优良的革命传统。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高度赞美了白求恩大夫“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并指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后来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毛泽东同志又说:“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正是这种精神,使我们的民族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使我们的革命队伍凝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丛飞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又是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反映。社会主义社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走共同富裕之路,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是,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不是造成两极分化,而是共同富裕。因此,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人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尚未富起来的地区和人们。这就必然要求人们弘扬扶困济弱、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丛飞正是以自己的行为,践行了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

人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

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和光大

刘卓红(华南师范大学行政学院教授、博导、副院长)

丛飞走了,然而他却留给社会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丛飞精神深入人心、震撼大地。10多年来,他坚持不懈地服务社会,不图回报地扶困助弱,集中体现了当代“传播文明、奉献社会”的义工精神。这一精神是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和光大,是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高尚品格的真实体现,是当代青年用自己的行动塑造光辉人生的突出典范。

我们必须看到,当今社会是一个物质财富极大增长的社会,它诱发了人们的物欲,有的人对财富向往的天平倾斜了。加上受西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一些人变得追求物质享受,推崇及时行乐,关注自我价值,社会责任感在不知不觉中被淡漠了。理想离人们远了,责任变得与己无关了,“我需要社会”的自我意识取代了“社会需要我”的责任意识。不可否认,人的自我价值的完善是社会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础,然而,有无社会责任意识,有无回报社会的自觉行为,则是自我价值得以实现并得到社会认同的根本。

因而,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自我价值是空虚的、不健全的、无意义的。

丛飞在那么长的时间里用自己的行为和人生履行着社会责任,甚至在家人的不理解和朋友的质疑下仍然义无反顾地走到底,关键在于三点:一是他有着与别人不同的对待人生的看法。“人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的人生目标也正是丛飞所热切追求的人生理想。二是他有着高尚的幸福观。“幸福在于为别人而生活”,列夫·托尔斯泰的格言就是丛飞人生境界的表白。三是他有着对生命的真正解读。“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的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的人生哲理在丛飞身上得到生动体现。

丛飞的事迹感动中国。他之所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首先源于具有明确而坚定的目标。一个人如果确立了坚定的目标,并执着地通过自己的行为实现这一目标,就能排除各种干扰,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其次源于他有着理性而崇高的追求。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丛飞具备了别人所缺乏的对社会责任的理性认同,因此,他在回报社会中没有掺杂任何个人的目的,并能够一如既往地履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践美好人生。从丛飞精神中,我们深刻地领悟到现代人生的最高境界,那就是:在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完美统一的基础上,以爱心和奉献回报社会;以坚定的目标导引自己的言行;以理性的追求为人民服务。

为群众做事,为社会尽责,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同和尊重

“社会责任感”的最好诠释

温宪元(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今天,我们弘扬和学习丛飞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我认为,丛飞精神折射了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特别是在当今建设和谐社会,树立和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践中,他的这种社会责任感十分值得提倡。如果每一位公民都对社会多一份责任,整个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什么是社会责任感?简单地说,社会责任感就是在一个特定社会里,个人感觉对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是一个人承担社会责任自觉性的体现。社会责任感对一个人能否立足社会,能否对社会的发展有所贡献至关重要。在经典的社会学家眼里,社会绝不是无数个独立个体的集合,而是一个相辅相成和不可分割的整体。对一个公民来说,实践社会责任,就意味着他要坚持道德上正确的主张或真理,坚持实践正义原则,乐于为他人作出奉献和牺牲。

丛飞用37年短暂的人生,坚定地走着一条为社会无私奉献之路。他把奉献精神作为人生的第一需要,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动摇不了他的信念,只要能够为社会尽一分力,只要能为别人带来欢乐,他总是不辞辛劳、踊跃参与,他几乎倾其所有用于助学、助残、救灾等社会公益事业。他的所作所为,唤醒了许多人对美好情感的向往,激发起人们内心深处的爱心和向善的力量。

丛飞用自己的行动为“社会责任感”作了最好的诠释,对什么是“奉献”作出了最出色的回答:为群众做事,为社会尽责,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同和尊重,这样的人生最有价值。

丛飞所演绎的爱心故事昭示:爱人者人恒爱之

大爱无言下自成蹊

夏泉(暨南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团委书记、博士)

“从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顾前,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没有丝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他曾经用舞台构筑课堂,用歌声点亮希望。”这是央视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评选委员会献给刚于日前病逝的爱心大使丛飞的颁奖词。

丛飞生前马不停蹄地参加了很多捐款助学或为残疾人募捐的各类义演,他倾其所有,10多年里捐了300多万元,而自己却欠下17万元的债务。爱,是丛飞心灵和人生的全部,这也是他短暂的人生中人性最善良的一面。因此,在盖棺定论时,人们不惜用善心若水、厚德载物、爱人以德、大仁大义来褒扬丛飞的善举。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丛飞无私关爱他人的善举正在社会上激起阵阵温馨的涟漪,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爱心和向善的力量。

带着无限的热爱与眷念,丛飞短暂的人生之旅如流星划过。丛飞所演绎的爱心故事,昭示了这样一个深刻的人生命题:爱他人者,自然也被他人和整个社会所关爱,爱人者人恒爱之。正可谓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个行善者走了,但其精神永存。今天,我们学习丛飞、怀念丛飞,就是要在全社会倡导一种关爱正义、关爱善良、关爱良知的浓郁氛围,让全社会充满温暖的善意和人文关怀,在爱心的传递中,激发、整合社会的各类慈善资源,涌现出更多的爱心大使和义工,用爱心温暖他人、温暖社会,为建设和谐广东而尽心尽力

你最好再删点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