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化工毕业论文安全

2023-03-04 20:3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化工毕业论文安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工行业发展迅速,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我国化工行业经营环境也日趋复杂,面临的风险和安全隐患也越来越大。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化工类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化工类毕业论文 范文 一:化学工程学科集群分析

一、我国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科集群现象

经过调查统计,我国共有100多所高校招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该专业研究方向过多,一个专业出现87个研究方向。研究方向的划分有的甚至是跨学科的。如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是属于工学的,应用化学专业是属于理学,可应用化学居然是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的一个研究方向。同属于一个研究方向,研究方向的名称也是多样化的,缺乏统一标准,如安徽大学、南昌大学的绿色化学工程,上海大学就称为绿色化学与工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请教了化工领域的专家,给这87个研究方向做一个归类,分为9个大的方向(表1)。由表1可以发现我国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是存在学科集群现象的,表现在:专业的学科建设,已经不单是化学工程的问题,而涉及到了化学化工研究的所有领域,包括应用化学、环境化工、工业催化、资源与材料工程、新能源技术、生物工程与技术、过程系统工程、油气加工及石油化工等。我国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科集群的力度较大,表现在:各个高校的研究方向基本上都比较多,如清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其研究方向都是传统与现代并存,传统化学化工的研究方向所占比例较大,如化学工程,包含的研究方向较多。部分代表21世纪化学化工发展方向的研究方向,在很多学校都受到重视,如资源与材料工程,研究方向也比较多。

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科集群的创新及竞争优势

本文选择山西省高校做研究,分析其师资力量情况,以分析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集群的创新及竞争优势。山西省作为我国化工3大生产基地,化学化工产业是山西省的支柱产业,化学化工专业是山西省高校、特别是工科院校的学科优势之一。选择山西大学、中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的化学化工学院为样本(见表2),按照前文对学科集群的认识,这些学院都有9个以上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科集群规模。其中论文指该学院教师被SCI、EI、ISTP3大检索刊物收录的论文数。中北大学的数据包含了CA论文。山西大学的数据不包括ISTP论文。专著指该学院教师出版的学术专著数,不包括教材。项目及奖项指该学院教师申请的省部级以上项目、经费及省部级以上奖项。发明专利指:该学院教师申请并且授权的发明专利。3所高校的化学化工学院拥有一定数量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博士学位的教师也占到了较大比例。3所学院教师的科研成果也较为可观,被3大检索刊物收录的论文数量较多,出版了一定数量的专著,申请了一定数量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大攻关项目,以及“863”项目,甚至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各1项。中北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承担过“973”项目,获得过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中北大学和山西大学还拥有发明专利十几项。从师资力量来看,应该说学科集群让山西省高校化学化工领域的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使得山西省高校化学化工专业在全国具有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和影响力。

三、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科集群的协同创新模式

山西大学至今已与国内2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与日本岩手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及科研单位签订协议,开展交流。在校企合作方面,与山西三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太原钢铁(集团)公司、天脊集团等大型企业,在产品研发、岗位培训等多方面进行了良好的合作。太原理工大学与山西化工研究所建立了山西省化学工程技术中心,还与山西焦化集团公司等6个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中北大学安全工程系与航天一院、航天三院、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和相关生产企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科研项目合作。从产学研合作角度来看,三所高校都与国内外相关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从企业合作的视角来看,在研发方面,与山西省的产业集群密切相关,合作领域主要为新能源技术、环境化工、生物工程与技术。3所高校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集群与山西省的产业集群具有一定的协同关系,构建了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模式,围绕着山西省的产业特色,为山西省地方经济服务。

四、我国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集群的路径

从以上3所高校的情况来看,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单个高校某个学科的集群,在3所高校内部相关专业之间建立了学科集群,集群的方式是建立化学化工学院,统筹化学化工各个专业,从多学科、多专业、多研究方向的角度,进行学科集群。关于区域性学科集群,即单个高校与该高校所在地高校、研究所和企业之间的集群,3所高校都作出了一定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实效。集群的方式是产学研合作,与山西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从而服务地方经济。关于跨区域性学科集群,即单个高校与该高校所在地之外高校、研究所和企业之间的集群,中北大学有一定的建树,却没有进一步深入。中北大学之所以能够有一定建树的原因是该校原来是部属院校,与其他部属院校具有一定的合作关系。因此,中北大学的跨区域学科集群,仅仅局限于与兄弟院校的合作,还没有进一步深入到与其他省份企业的合作上。

五、结论

第一,我国高校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有87个研究方向,扩散性较强,涉及到了化学化工的各个领域,表明该专业的建设具有学科集群现象,并且已经以建院的形式,完成了单个高校某个学科的集群。第二,学科集群有利于团队建设,从而能够产生一定的创新成果,与产业集群一样,使得高校学科建设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和影响力。第三,学科集群与高校所在地产业集群存在一定的协同关系,也就是说,学科集群首先必须与高校所在地经济发展特色密切相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产学研结合,服务地方经济。第四,从学科集群的路径来看,单个高校某个学科的集群已经完成,区域性学科集群也具有了一定的规模,跨区域性学科集群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当然,我们相信,在区域性学科集群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走向跨区域性学科集群。

化工类毕业论文范文二:生物质化学人才培训思考

一、生物质化学工程人才的需求分析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能源消耗快速增长,已跃居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我国能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却严重不足,石油供需约缺口1亿吨,天然气供需约缺口400亿标准立方米。而且,由于清洁利用的技术难度较大,化石能源在使用过程中引发了诸多的环境问题。生物质能是第四大一次能源,又是唯一可存储和运输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生物质能将缓解能源紧缺的现状和减少化石能源造成的环境污染。我国幅员辽阔,又是农业大国,生物质资源十分丰富。据测算,我国目前可供开发利用的生物质能源约折合7.5亿吨标准煤。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生物质能”。同时,随着化石资源日益枯竭,化学工业的原料也将逐步由石油等碳氢化合物向以生物质为代表的碳水化合物过渡。目前,世界各国纷纷把发展生物质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以生物质资源替代化石资源,转化为能源和化工原料的研究受到普遍重视。政府、科研机构和道化学、杜邦、中石油、中石化、中粮等大型企业争相研发和储备相关技术,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海南正和生物能源公司、四川古杉油脂化工公司和龙岩卓越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依托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柴油生产技术,相继建成规模超过万吨的生产线,产品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质量标准,各项性能与0#轻质柴油相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俱佳。我国对以生物质为原料生产化学品(即生物基化学品)极为重视,已列入科技攻关的重点。例如,生物柴油生产过程中大量副产的甘油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非化石来源的绿色化工基础原料。从甘油出发生产1,2-丙二醇、1,3-丙二醇和环氧氯丙烷等大宗化工产品,已经实现或接近产业化。新兴产业的发展,最根本的是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其核心是人才的竞争。浙江是经济大省和能源小省,能源资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次能源消费自给率仅为5%;而气候条件优越,是我国高产综合农业区,森林覆盖率达60%,生物质资源居全国前列。浙江省乃至全国的生物质能源产业和生物质化学工业的蓬勃发展,对生物质化学工程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

二、生物质化学工程人才的知识结构

生物质化学工程(专业)模块是一个新生事物,并未包含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之中。在《专业目录》中与之接近的是生物工程专业。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掌握现代工业生物技术基础理论及其产业化的原理、技术 方法 、生物过程工程、工程设计和生物产品开发等知识与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生物工程专业重点关注围绕生物技术进行的工程应用,而生物质化学工程重点关注通过化学工程技术(包括生物化工技术)对生物质资源进行加工利用的工业过程。可见,生物质化学工程(专业)模块与生物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体系存在着明显差异,其人才培养模式仍处于探索之中。生物质的组织结构与常规化石资源相似,加工利用化石资源的化学工程技术无需做大的改动,即可应用于生物质资源。但是,生物质的种类繁多,分别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属性,利用技术远比化石资源复杂与多样。可见,生物质化学工程人才必须具有扎实的化学工程基础,并熟悉各类生物质资源的特点、用途和转化利用方式。因此,浙江工业大学将生物质化学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既能把握和解决各种化工过程的共性问题,胜任化工、医药、环保和能源等多个领域的科学研究、工艺开发、装置设计和生产管理等工作;又能将化学工程的基础知识灵活运用于生物质资源的转化利用和生物质化工产品的生产开发等领域,胜任生物质能源和生物质化工等新兴行业的工作。

三、生物质化学工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一)组织高水平学术会议,营造人才培养氛围

2007年4月,浙江工业大学与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和浙江省科技厅共同主办了“浙江省生物质能源与化工论坛”。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局李仁涵副局长分析了我国能源技术的发展状况,强调了发展生物质能需注意工艺过程的绿色化。浙江省科技厅寿剑刚副厅长介绍了浙江省能源消费状况和新能源技术研发动态,鼓励省内外的科技工作者为改善浙江省能源紧缺现状而努力工作。浙江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汪晓村回顾了浙江工业大学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科在生物质能源领域的科学研究特色和人才培养思路。浙江工业大学的计建炳教授和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的蒋福康教授主持了学术交流与讨论。闵恩泽、李大东、舒兴田、岑可法、沈寅初、汪燮卿等六位院士分别从我国发展生物能源的机遇与挑战、我国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状况、生物质燃料(清洁汽柴油、生物柴油)利用技术、生物柴油联生产物利用技术和以生物质为原料进行化工生产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精辟论述。2009年4月,浙江工业大学承办了“中国工程院工程科技论坛第84场———生产生物质燃料的原料与技术”。浙江工业大学副校长马淳安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介绍了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科在生物质能源领域开展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浙江省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重大科技专项咨询专家组组长、浙江工业大学化工与材料学院生物质能源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计建炳教授主持了学术交流与讨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院院士闵恩泽做了题为“21世纪崛起的生物柴油产业”的 报告 ,重点阐释了我国发展生物能源和生物质化工的机遇与挑战。在两次会议上,来自石油化工研究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和中粮集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分别介绍了生物质原料植物的选育、生物质原料的收储运物流供应体系、生物质原料的梯级利用、生物质液体燃料的制取技术、生物柴油的生产实践及其副产物综合利用和生产生物柴油的反应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会议期间,闵恩泽院士等人应邀参加了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建设暨生物质化学工程专业方向建设研讨会。闵恩泽院士指出,迈入21世纪以来,针对日趋严峻的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国家高度重视能源替代战略的发展和部署,新能源代替传统能源、优势能源代替稀缺能源、可再生资源代替非可再生资源是大势所趋;因此,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根据国家发展需求调整学科设置、进一步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也势在必行。闵恩泽院士认为,在降低能耗和保护环境的时代背景下,生物质能源和生物质化工的产业发展为生物质化学工程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生物质化学工程(专业)方向的建设思路符合当今化工产业的发展趋势。近距离接触学术泰斗,聆听专业领域的前沿进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通过组织高水平学术会议,浙江工业大学营造了培养生物质化学工程人才的良好氛围。

(二)理论与实验课程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浙江工业大学将生物质化学工程(专业)模块的主干学科确定为化学工程与技术,针对生物质资源加工利用过程的特点,对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化学工艺学、化工设计、分离工程和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等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此外,增设了生物质化学与工艺学和生物质工程两门专业课程。生物质化学与工艺学重点讲授糖类、淀粉、油脂、纤维素、木质素、甲壳素、蛋白质、氨基酸等生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以及加工转化为化工产品的生产工艺。生物质工程从原料工程学、转化过程工程学和产品工程学等角度出发,为学生讲授生物质资源转化利用过程中的工程原理、工程技术和生产实例。化学工程与工艺国家特色专业综合实验室在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共建专项资金的资助下,为生物质化学工程(专业)方向增设了酯交换法制备生物柴油和生物质热解制备生物原油两个实验,并在积极筹备开设生物柴油品质测定、淀粉基两性天然高分子改性絮凝剂的制备和易降解型纤维素-聚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等实验。

(三)实习、实践和毕业环节

生物质化学工程模块依托化学工程省级重点学科和生物质能源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专职教师14人。其中,正高职称5人,副高职称7人,11人具有博士学位,7人具有海外 留学 经历。生物质化学工程模块教师的科研成果成功实现产业转化,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生物质化学工程模块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与宁波杰森绿色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温州中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了共建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合作协议,设立了企业专项奖助学金,拓展了实习实践 渠道 ;还依托化工过程模拟基地,引入计算机模拟实习、沙盘模拟等方式,丰富了生产实习环节的教学手段。同时,生物质化学工程模块修订完善生产实习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根据实习厂和仿真软件编写实习手册,强化对实习的质量监控与反馈,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增加“内培外引”师资的力量,加快实习指导师资队伍建设;从实习方式、实习内容、考核办法和师资队伍等多个角度出发,确保生产实习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生物质化学工程模块教师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厅重大招标项目、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和企业委托开发项目数十项。从这些科研和工程开发项目中选取的毕业环节课题,更加贴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或工业生产的实际情况,能够全面检验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及其综合运用能力,全方位增强学生结合工程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依托实践教学平台,从“产品工程”的理念出发,选取若干个恰当的产品,串联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毕业环节和课外科技活动等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顺知识体系,建立起绿色化学和节能环保的基本理念。以生物柴油为例,核心反应是酯交换反应,可以采用水力空化等技术强化反应过程;产物需要采用精馏方法分离,生产废水需要采用电渗析等方法加以分离;生产过程中还涉及流体流动和传热等问题;生物柴油这一产品可以将多个实验内容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有效降低实验原料的消耗。教学可以选取其中部分内容作为单元设备设计进行,可以将生物柴油生产车间作为化工设计的教学内容,可以选取部分内容作为学科课外科技项目或毕业环节的研究内容,还可以将生物柴油生产作为创业大赛的竞赛内容。学生可以到生物柴油生产企业进行实习,将工艺革新、过程强化和产品工程融为一体,并通过实验室规模与工业化规模的对比,强化工程意识。

化工企业管理论文范文(2)

  化工企业管理论文范文篇二
  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浅谈

  摘要:企业安全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单凭向本质安全化管理一方面发展是不够的。还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安全技能和安全意识),增强职工执行安全规章的自觉性和自我保护能力。本文对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进行论述。

  关键词:石油化工;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714 文献标识码: A

  一、目前石油企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安全管理意识淡薄

  目前我国石油化工企业的发展参差不齐,对于一些较大型的石油化工企业,其在安全管理方面都具有较高的水平,具有非常好的安全管理意识,无论是在技术还是人员、设备的管理上都较为完善,发生事故的几率也非常低。但对于一些小型的化工企业,由于管理人员没有强烈的安全管理意识,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基本上是呈一种粗放式模式,在生产上没有先进的技术支撑,同时在各项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许多不科学的地方,从而使其安全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使企业的各个环节中都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同时企业管理人员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片面的追求企业经济效益上面,对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较为忽视,因此在这些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安全隐患较多,从而也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也较为频繁。

  2、在安全管理上投入资金较少

  这主要是源于部分石油化工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所以在实际生产中对安全管理不重视,这样就导致用于安全管理方面的投入较少,不仅在安分管理人员的数量上较少,没有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同时在应该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和安全设备的地方也没有进行设置,从而导致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安全系数较低,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安全事故频繁发生。

  3、人员素质较低

  这主要体现在一些乡镇级的石油企业当中,这部分石油化工企业中的无论是生产技术人员不是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普遍都存在着素质低下的问题,这也是导致这部分石油化工企业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这部分企业中的生产技术人员由于在专业知识上的欠缺,无法在生产中做到安全管理的要求,一旦在生产过程中碰到一些紧急情况,无法进行冷静的判断和处理,最终酿成悲剧的发生。另外在这部分企业当中的安全管理人员多数都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管理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在进行安全管理工作时,法律知识缺乏,不能科学合量的制订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没有严格、规范的制度约束,从而导致生产过程中各项隐患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从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4、惩罚力度不够

  从我国目前对于石油化工企业发生安全事故的惩处上来看,存在着惩罚较轻的问题,由于惩罚的力度不够,从而更加重了部分企业对于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管理的不重视。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导致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石油产品是易燃、易爆的高危险产品,所以安全是石油化工企业必须重视的问题。但在实际生产中,部分企业由于经济效益的驱使,往往忽视安全而去片面的强调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导致安全隐患越来越多,致使安全事故的发生。但国家对安全事故的处罚力度较轻,更促使这部分企业对安全管理的漠视,因此导致石油化工企业安全事故长期的居高不下的局面。

  二、加强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的对策

  1、高度重视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问题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意识淡薄的现实,必须从管理层到基础员工都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管理问题,防患于未然,将问题熄灭在萌芽阶段。将政府提倡的安全责任制落到实处,把每个员工的利益和安全问题联系起来,向员工强调企业安全对企业长治久安的决定性作用。加强企业内部培训工作,不可眼高手低,必须从实际操作中训练每一名员工,只有通过了培训和审查的员工才能上岗工作。

  2、健全安全管理机构

  石油化工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危险性,需要更加严格的安全管理工作来保证生产的安全。这就需要一个非常完善的石油化工企业管理部门,做为一个完善的管理机构则需要有决策、职能和管理三个部门相互辅助完成整个安全管理工作,决策机构负责审查、评估和指导各项工作的进行,职能机构负责落实决策机构的下达的各项安全管理事务,负责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制定工作,管理机构则负责各项安全管理工作的落实,并在落实中做好管理和监督,其也是整个安全生产中的重点部门。从而形成一个健全的安全管理机构,负责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安全。

  3、构建科学的安全管理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的石油化工企业都是把安全管理工作重点放在对事故的管理上,这是一种事后管理,缺乏一定的科学性,所以应转变思路,把安全管理工作重点放在对事故的发生隐患的管理上,在平时生产过程中,制定各种合理的措施,起到有效的防止隐患发生及及时消除隐患的目的,这样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中,才会有效的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所以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模式,从而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使企业的生产得以顺利进行。

  4、加强企业安全培训工作

  首先,企业应该针对企业员工开展安全培训工作,提高企业员工安全意识,杜绝个人因素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目前,我国部分石油化工企业职工生产技术方面和个人素质方面都存在非常大的问题,违规操作是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企业在安全培训工作开展过程中,应该制定详细的安全培训计划,帮助企业员工了解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做好员工的生产技能指导工作,使员工掌握正确的生产技术,端正员工的工作态度。同时,企业还应该帮助员工掌握对一般生产事故的处理方式,在保证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如何降低生产事故的影响。此外,石油化工企业需要加强对安全管理人员的引进和培训工作。石油化工企业属危险系数较高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管理知识,因此,企业必须要加强同专业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加强对专业性人才的引进工作,以提高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团队的整体素质水平,确保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开展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时,需要有针对性,帮助管理人员了解和掌握正确的管理方法,如何进行安全隐患的排查,针对常见安全事故如何进行预防和处理,并帮助安全管理人员及时补充安全管理知识,了解先进的安全管理模式,促进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5、安全管理评价体系的设立

  整体的生产过程安全与否受系统安全的影响,因此,在安全管理体系里面,系统安全评价非常重要。对于安全管理系统的综合性能,石油化工企业应该积极地进行安全评测,找出其中的不足之处甚至漏洞。提高信息体系,可以对各级的安全管理工作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约束监督,同时也为决策层的决策提供了根据。系统而完整的安全评测对石油化工企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安全管理效率、整体安全监控等都可以通过安全评价来进行提高与实施。

  火灾、爆炸以及毒气的设备和车间都属于石油化工企业进行安全测评的范围,所以对石油化工企业来说,其进行安全评测的目的就是预测出可能产生的爆炸事故、机械事故、特大火灾、高空坠落以及中毒事件等。

  结束语

  经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一个石油企业的生命线就在于其能否将安全管理问题解决,总是带着安全隐患的企业不但无法在市场上立足,而且严重威胁到国家和群众的生命安全。因此,企业必须运用最有效的管理方法,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才能使我国石油化工企业实现规范化管理,彻底解决生产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1]刘炳新,马向民.浅谈石油石化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的转变[J].中国科技信息,2010,(01).

  [2]刘寅生.安全评价在某化工企业中的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3.

  
看了“化工企业管理论文范文”的人还看:

1. 化工企业安全管理论文

2. 有关化工类毕业论文范文

3. 化工企业安全生产论文范文

4. 化工论文范文

5. 化工毕业论文范文大全

求关于化工的毕业论文

酶法双甘酯的制备论文字数:19829,页数:36摘 要
双甘酯(Diacylglycerol, DG)是甘三酯(Triacylglycerol, TG)中的一个脂肪酸被羟基取代的结构脂质。双甘酯是天然植物油脂中的微量成分及体内脂肪代谢的内源中间产物,它是公认安全(GRAS)的食品成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双甘酯具有许多独特的生理作用和物化性质, 可广泛地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妆品及其他化工产品, 是一类很有开发前景的新型化工原料。本论文主要对双甘酯的酶促甘油醇解、水解以及超声波外力场辅助酶促水解制备进行了研究。
首先研究了酶促棕榈油甘油醇解反应制备双甘酯,研究表明:在搅拌、棕榈油与甘油底物摩尔比为2:1、加酶量为油脂质量的8%、甘油加水量0%、反应温度42℃的条件下,酶促甘油解制备双甘酯反应较慢,反应30小时,DG的质量分数才达40%。试验同时发现,体系中游离脂肪酸生成速率较快,尤其在前12小时。体系中没有加入水,参与反应的水主要源于酶中以及油脂中已有的水分,这二者的水分含量均不高,在此情况下,水解反应却较快,这说明,酶催化水解反应的能力很强。既然酶催化水解易于进行,因此,下文进行了酶促水解制备DG的研究。
试验显示,在机械搅拌条件下,酶促水解的最优条件为:底物摩尔比(水∶棕榈油)为1.1,加酶量为油脂质量的6%,反应温度42℃,反应时间4h,产物中双甘酯的含量达到42.6%。该试验表明,酶促水解反应比甘油醇解反应快得多,且双甘酯产率高。
为了进一步加快反应速率,本文在超声波作用下,对脂肪酶催化棕榈油水解制备双甘酯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底物摩尔比(水∶棕榈油)为1.1,加酶量为油脂质量的6%,反应温度为37℃,超声功率为50W,仅需反应2h,产物中双甘酯的含量即达到50.72%。
关键词:双甘酯 脂肪酶 甘油醇解 水解 超声波 The Preparation of Diglyceride catalized by Enzyme
Abstract: Diglyceride (DG) is a kind of structured lipid that hydroxyl replace acyl in the sn-1, 2, 3 position of triglyceride (TG). DG is a natural minor component of various edible oils and the endogenetic intermediate metabolite of lipid. Moreover, it is generally recognized as safe (GRAS) by FDA. Recent investigations have shown that diglyceride can be extensively applied to food, pharmaceuticals, cosmetics and other chemical products due to its specific physiological actions and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Diglyceride is one kind of new and promising chemical product. In this paper, the preparation of DG in different conditions were studied.
Firstly, the preparation of DG by enzymatic glycerine alcoholysis of palm oil was studied. The research indicated that the DG content in the yield was only about 40% under the following conditions: mechanical agitation, ratio of palm oil to glycerol 2:1,lipase content 8%, water content of glycerol 0%,reaction temperature 42℃ and reaction time 30h. At the same tim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bility of enzymatic hydrolysis reaction is strong compared to the enzymatic glycerine alcoholysis reaction.
Secondly, the preparation of DG by enzymatic hydrolysis of palm oil under the mechanical agitation condition was studied. The optimum reaction conditions were got by single-factor experiments and they are as follows: ratio of palm oil to water 1∶1.1, lipase content 6%, reaction temperature 42℃, reaction time 4h. The DG content in the yield was 42.62% under the above conditions.
Thirdly, the preparation of DG by enzymatic hydrolysis of palm oil in the ultrasonic field were studied. The optimum reaction conditions are as follows: ratio of palm oil to water 1∶1.1, Lipase content 6%, reaction temperature 37℃, Ultrasonic power 50W and the reaction time 2h. The DG content in the yield was 50.72% under the above conditions.
Key words: Diacylglycerol(DG);Lipase;Glycerine Alcoholysis;Hydrolysis;Ultrasound 目 录
1 绪论 1
1.1 前言 1
1.2 双甘酯的组成、结构与功能 1
1.2.1 双甘酯的组成与结构 1
1.2.2 双甘酯的生理功能 2
1.3 双甘酯的应用 3
1.3.1 双甘酯在食品添加剂中的应用 3
1.3.2 双甘酯在医药中的应用 4
1.3.3 双甘酯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4
1.3.4 其他应用 4
1.4 双甘酯的各种制备方法 5
1.4.1 双甘酯的化学制备方法 5
1.4.2 双甘酯的酶法制备 6
1.4.3 双甘酯各种制备方法的特点分析 8
1.4.4 双甘酯的分析方法 9
1.5 超声波及其在酶促反应中的应用 10
1.5.1 超声波 10
1.5.2 超声波工作原理 11
1.5.3 超声波在酶促反应中的应用 12
1.6 课题研究内容 13
2 测定方法 14
2.1 样品制备 14
2.2 羟基值的测定 14
2.2.1 乙酰化试剂的配置 14
2.2.2 测定步骤 14
2.3 单甘酯的含量测定 14
2.4 游离甘油含量测定 15
2.5 游离脂肪酸的含量测定 15
2.6 双甘酯的含量 16
2.7 甘三酯的含量 16
3 酶促棕榈油甘油醇解、水解制备双甘酯 17
3.1 试验材料与仪器 18
3.1.1 试验材料 18
3.1.2 试验仪器 18
3.2 试验方法 18
3.2.1 酶促甘油醇解反应 18
3.2.2 酶促水解反应 19
3.3 结果与讨论 19
3.3.1 酶促甘油醇解反应影响因素 19
3.3.2 酶促水解反应影响因素 20
(1)反应时间对双甘酯产率的影响 20
(2)加酶量对双甘酯产率的影响 20
(3)反应温度对双甘酯产率的影响 21
(4)底物摩尔比对双甘酯产率的影响 22
3.4 结论 23
4 超声场中酶促水解制备双甘酯 24
4.1 试验材料与仪器 24
4.1.1 试验材料 24
4.1.2 试验仪器 24
4.2 试验方法 25
4.3 结果与讨论 25
4.3.1 超声功率对双甘酯产率的影响 25
4.3.2 超声场与机械搅拌条件对比 26
4.4 结论 27
5 结论与展望 28
5.1 结论 28
5.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28
参考文献 29
Abstract 31
致 谢 32以上回答来自:

化学工程毕业论文怎么写得优秀?

  毕业论文格式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