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关于军人论文题目

2023-03-04 18:1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关于军人论文题目

克劳塞维茨在探讨战争的属性问题时认为,战争的目的就是要战胜敌人、打败敌人,透过战争的全部现象就其本身的主要倾向来看,战争是个奇怪的三位一体:暴烈性的要素,使战争成为一种盲目的自然冲突,概然性和偶然性的活动,使战争成为一种自由的精神活动;作为政治工具的从属性,使战争成为一种纯粹的理智行为。这三个方面,分别主要同人民、统帅和它的军队以及政府有关。他说:"这三种倾向像三条不同的规律,深藏在战争的性质之中,同时起着不同的作用。"(《战争论》,第1卷,46页,商务印书馆,1982,以下凡引自该书只注明卷次和页码)
他在探讨战略和战术区别的问题时指出:"战术和战略是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相互交错,但在性质上又不相同的两种活动,如果不精确地确定它们的概念,就不可能透彻地理解它们的概念,就不可能透彻地理解它们的内在规律和相互关系"。(第1卷,110页)
他还在把所谓绝对战争和现实战争联系起来考察的基础上指出,由于在纯概念的抽象领域里:所思考的对象"是一场自行其是的、除了服从本身内在的规律以外不受任何其他规律约束的那些力量的冲突",(第1卷,28页)因而它导致了战争的行动在经常不断的相互作用下趋向极端。
要根据概然性的规律推断战争,必须依靠情报。他指出:"情报是指我们对敌人和敌国所了解的全部材料,是我们一切想法和行动的基础。(第1卷,93页)由于战争是一种敌我双方互相欺诈的行为,一方为取胜对方,总要千方百计地隐蔽真实企图,制造出种种假象,互相诱骗,因而使得在战争中所获得的情报中,往往有很大一部分是互相矛盾的,更多的是假的,绝大部分是不确实的。
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战争的特性:首先,战争是充满危险的领域。战争是充满着艰难险阻的活动,当一个人接触到程度不同的危险时,只具有普通的勇气是不够的。要在各种困难的条件下泰然自若,就必须具备巨大的、百折不挠的、天生的勇气、强烈的荣誉心或久经危险的习惯。
其次,战争是充满劳累的领域。在战争中,劳累是暗中束缚人的智力活动和消磨人的心理状态的许多因素之一。要想不被劳累所压倒,就需要有一定的体力和精神力量。为此,指挥官应要求军队和部下,在战争中自觉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
其三,战争是充满不确实的领域。在战争中,一切行动所追求的只是可能的结果,战争行动所依据的情况有3/4好像隐蔽在云雾里一样,是或多或少不确实的。人们对隐藏着的敌情,只能根据不多的材料进行推测,同时也很难每时每刻都确切地了解自己的情况,从而增加了认识和把握战争规律的困难。
其四,战争是充满偶然性的领域。人类的任何活动都不像战争那样,给偶然性这个不速之客留有这样广阔的活动地盘。偶然性会增加各种情况的不确实性,并扰乱战争事件的进程。由于偶然性的不断出现,就会不断发生预期计划与战争实际不符的情况,它直接影响到作战计划的实施。
克劳塞维茨通过阐述战争特性,指出了战争认识的特殊性,他说:"在实际生活里本来很少能做到一切行动都符合实际情况,在战争里,就更难做到了。在战争同人类其他活动中比较起来,人的认识显得更不完善,人们会遇到更大的危险和更多的偶然现象,因此,战争中的贻误……也必然要多得多。"(第2卷,707页)
然而,他又过分夸大了战争的不确实性和偶然性的特性,他说:"战争中的一切情况都很不确实……一切行动都仿佛是在半明半暗的光线下进行的,而且,一切往往都像在云雾里和月光下一样,轮廓变得很大,样子变得稀奇古怪。这些由于光线微弱而不能完全看清的一切,必须靠才能去推测,或者靠幸运解决问题。因此,在对客观情况缺乏了解的场合,就只好依靠才能,甚至依靠幸运了。"(第1卷,121页)
[编辑本段]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克劳塞维茨在探讨什么是战争的问题时,仿效黑格尔以所谓'绝对观念'构建理论体系的方法,把战争区分为"绝对战争"和"现实战争"两种形态。并通过分析"绝对战争"认为,不应该把战争看成是一种单纯的暴力和消灭敌人的行为,不应该根据这种简单的概念,按逻辑推出一系列与现实现象不相符合的结论,而应把绝对战争作为整个社会的一部分,放到现实生活中去进行考察。
在现实战争中,总是存在着某种足以促使作战的紧张程度趋向缓和的客观因素。这种客观因素在克劳塞维茨看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战争决不是孤立的行为。战争不是突然发生的,它的扩大也不是瞬间的事情,相反,它需要一定的准备,它同战前的国家生活密切联系,是由一定时期内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政治关系引起的。
第二,战争不是短促的一击。整个战争是由一系列边疆的军事行动组成的,由于交战双方都可以把对方前一行动及其一切现象,作为衡量下一行动的尺度,因而军事行动向极端发展的趋势又会得到大大的缓和。
第三,战争的结局也不是绝对的。战败国往往把失败看成是在将来的政治关系中还可以得到补救的暂时不幸。
为了简要说明战争与政治的这种内在联系,克劳塞维茨明确地做出了"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的经典表述。在此基础上,克劳塞维茨进一步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作了具体的探讨。
一方面,政治决定战争,它又表现为如下三点:
其一,政治是整体,战争是部分,政治产生战争。他认为,在考察战争与政治这两个相互矛盾着的因素时,既应注意对它们进行分别的研究,又应善于把它们结合成为一个统一体,进而从总体的意义上认识战争的起因问题。
其二,政治是目的,战争是手段(或政治是头脑,战争是工具),政治操纵战争,军事观点从属于政治观点。
其三,政治贯穿于战争的全过程,不因战争的爆发而中断。在探讨这个问题时,克劳塞维茨批判了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战争在爆发之后,就会脱离政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东西,一种按自己路线发展的东西。
另一方面,战争反作用于政治。克劳塞维茨认为,尽管战争是由政治目的引起的,战争必须服从战争意志的支配,但政治目的并不"因此就可以任意地决定一切,它必须适应手段的性质"。(第1卷,43页)因为战争虽然是一种政治交往,但它又是一种与人类其他政治交往不同的活动方式,"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如果说战争有特殊的地方,那只是它的手段特殊而已。"(第1卷,43一44页)
他还在论述战争手段的特殊性时指出:"战争是一种巨大的利害关系的冲突,这种方式是用流血方式进行的,它同其他冲突不同之处也正在于此。"(第1卷,135页)
他论述说,如果政治提出战争所不能实现的要求,就会违背政治应该了解它想使用的工具这一必不可少的前提;如果政治能正确判断战争事件的进程,就会同战争的目标相适应。如果政治期待从某些战争手段和措施中,得到同战争的性质不相符合而又不可能得到的效果时,政治就会通过它的决定作用对战争发生有害的影响;而如果政治与战争的目标相一致时,就能够对战争产生有利的影响。
[编辑本段]消灭敌人军队的企图是战争的长矛
克劳塞维茨既认为政治意图是目的,战争是手段,同时又认为,战争的政治目的不能任意地决定一切,而必须适应手段的性质,并由此探讨了战争自身所要达到的目的,亦即战争的目标。
他认为,要确有把握地达到战争的政治目的,就必须使敌人无力抵抗。就是说,战争中的目的必然始终而且只能是打垮敌人,也就是使敌人无力抵抗。在他看来,这是从所谓"绝对战争"的纯概念中推出来的抽象的战争目的。
按照克劳塞维茨的看法,打垮敌人这个抽象的战争目的,包括三个要素:一是消灭敌人的军队;二是占领敌人的国土;三是征服敌人的意志。因为敌人的抵抗力量是由军队、领土和意志组成的,所以不摧毁这三个要素,则不可能将敌人打垮。在三个要素中,首先应消灭敌人军队,然后占领敌人的国土,最后迫使敌人情和。但这个顺序并不是绝对的,因为这三个要素往往是相互影响的。
他还提出,在现实中,并不是到处都有打垮敌人这个抽象的战争目的的地位,因此决不能在理论上把它当作一个定则。也就是说,在战争中可以达到目标的方法很多,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只限于打垮敌人。如消灭敌人军队,占领敌国领土,占据敌国地区,入侵敌人地区,破坏敌方同盟,消耗敌人力量,等待敌人进攻等都是方法。这些方法都可以用来挫伤敌人的意志,但哪种方法比较有效,则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在论述战争目的的过程中,克劳塞维茨突出强调了消灭敌人军队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关于消灭敌人军队的含义,他除在打垮敌人的意义上理解外,还包括以下两层意思:一是消灭敌人的军队,"并不是仅仅指消灭敌人的物质力量,而且还包括摧毁敌人的精神力量。"(第1卷,61页)二是消灭敌人的军队,主要是指敌我双方在"相互杀伤和破坏过程中直接取得的利益。"(第1卷,255页)
克劳塞维茨还曾对消灭敌人军队和保存自己军队的关系作了精辟的阐述,他写道:"消灭敌人军队和保存自己军队这两种企图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它们是相互影响的,它们是同一意图的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第1卷,63页)
他在论及消灭敌人军队和保存自己军队的地位及其作用时说:"消灭敌人军队这一企图具有积极的目的,能产生积极的结果,这些结果最后可以导致打垮敌人。保存自己军队这一企图具有消极的目的,能粉碎敌人的意图,也就是说可以导致单纯的抵抗,这种抵抗最后只能是延长军事行动的时间以消耗敌人。"(第1卷,63页)从行动的表现上看,具有积极目的的企图能够引起歼灭性的行动,具有消极目的的企图则只能等待歼灭性的行动。
但他紧接着又说,保存自己军队这一具有消极目的的等待,"不应该成为绝对的忍受,而且在等待时所采取的行动中,消灭正在同我们作战的敌人的军队,同其他任何对象一样,也可以作为我们的目标。因此,如果认为有了消极意图就只能寻求不流血的方法,就一定不把消灭敌人军队作为目的,那么,他就在根本观念上大错特错了。"(第1卷,63页)
固然,当消极目的占主要地位时,它会促使人们采取不流血的方法。但这种不流血的方法,决非迫切希望保存自己军队时的当然手段。如果这种方法不适合当时的情况,那么,反而会使自己的军队遭到覆灭。实际上,"当消极企图占主要地位时,它的唯一的必然的作用是推迟决战的时间,使人们等待决定性的时刻。(第1卷,63页)也就是说,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可以通过推迟军事行动的时间,去变换军事行动的空间。但这种时间的推迟是有限度的,如果无限制的一直推迟下去,就会使保存自己军队这一消极目的的优越性完全丧失掉,继续让位给消灭敌人军队的积极目的。"
[编辑本段]战争理论不是死板的规定而应是一种考察
克劳塞维茨通过军事活动的考察认为,军事活动具有自己的特点,"企图为军事艺术建立一套死板的理论,好像搭起一套脚手架那样来保证指挥官到处都有依据,这是根本不可能的。"(第1卷,121页)事实上,无论这种死板的理论多么面面俱到,都不可能完全解决战争理论与战争实践之间的矛盾。
为消除战争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克劳塞维茨提出,战争理论不应是对战争实践的规定,而应是一种考察。"这种考察就是对事物进行分析探讨,它可以使人们对事物有一个确切的认识,如果对经验进行这样的考察(对我们来说也就是对战史进行这样的考察),就能深入地了解它们。"(第1卷,122一123页)也就是说,理论不应当成为一套供战场上使用的代数公式,不能通过规定死板的原则,为人们指出狭窄的必然的道路。
相反,理论应该"成为通过书本学习战争问题的人的指南,到处都为他们指明道路,使他们顺利前进,并且能培养他们的判断能力,防止他们误入歧途";"理论应该培养未来的指挥官的智力,或者更正确他说,应该指导他们自修,而不应该陪着他们上战场,这正像一位高明的教师应该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智力,而不是一辈子拉着他走一样。"(第1卷,123页)总之,战争理论主要是帮助指挥官和从事战争的人们"确定思考的基本路线,而不应像路标那样指出行动的具体道路。"(第1卷,124页)
只有根据上述观点,才能消除战争的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建立一种令人满意的作战理论,即是说,建立一种有目的、切合实际的作战理论。而且这种理论只要运用得当,就会不断接近实际,以致消除理论脱离实际的反常现象。克劳塞维茨认为,要考察战争,必须要有相应的知识。这些知识可以从研究和思考中获得,也可以从战争实践中获得。指挥官应该像蜜蜂从花里采蜜一样,善于从战争生活中吸取精华。
在克劳塞维茨看来,是否运用战争史例是一回事,运用得是否恰当则是另一回事。并认为,能否正确地运用战争史例,直接关系到能否正确地说明和理解有关的战争问题。还由此扶出了运用战争史例的四个着眼点:"第一,用史例说明某种思想。在论述问题时,当作者的思想不能为人们所理解,或者容易被人误解的情况下,引用战争中的史例来说明自己的思想,以保证读者能正确理解作者的原意。
第二,用史例说明某种思想的运用。既一般地论述某种战争手段有效性的思想,又应注意引用战争史例指明使用手段时的各种具体情况。
第三,用史例证明自己的论点。当需证明战争中的某种现象或某种行动,可能会产生何种效果或结果时,用过去已发生的事实往往更有说服力。
第四,通过详细叙述某一史例或列举若干史例从中吸取某种教训。
[编辑本段]运用战争史例的两条原则
一是必须详举史例。如果叙述某种历史事实是要证明某种一般的真理,那么就必须确切而详尽地阐述同这个论点有关的一切,必须把史实毫无遗漏地展示在读者的眼前。"(第1卷,170页)详尽地叙述一个事件,往往要比简单地提示十个事件更为有用。当然,还应注意在详尽叙述战争史例的同时,把握史实的内在联系,否则,也不可能用史实证明理论上的真理。
二是尽量选择最近的史例。只要最近的史例是大家都熟悉和经过研究的,就永远是选择史例的最好的来源。由于最近的史例往往同现代战争很近似,便于我们从中吸取教训。相反,由于较远的年代的条件不同,作战方法也不同,因而它对现代作战的教育意义和实际意义都比较小,当然,这些较远年代的史实只要恰当,也并非绝对不能用。
克劳塞维茨在考察了鞑靼人出征、古代共和国的战争、中世纪的战争,直到拿破仑的战争的历史后指出:"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战争,各有其特有的限制范围。因此,尽管到处和时常有人企图根据哲学原理制定战争理论,每个时代仍然保留有自己的战争理论。"(第3卷,877页)即是说,根据战争实践而制定的某种战争理论的原则是具有客观真理性的,但它们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它们总会随着时代、国家、军队和作战方式的变化而改变。因此,战争理论的建立"必须考虑各个时代的特点"(第3卷,877页)必须符合时代的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克劳塞维茨还看到了战争理论的发展与社会关系变革之间存在着的必然联系。他在分析战争及其作战方法变化发展的问题时认为,法国革命战争以及拿破仑战争所产生的令人惊叹的成果,都是"社会状况改变的结果"。"在军事艺术领域内的新现象中,只有极小一部分可以算作新发明和新思想的结果,而大部分则是新的社会状况和社会关系的改变所引起的。"(第2卷,729页)
[编辑本段]精神要素是战争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克劳塞维茨所说的精神因素(或精神力量、精神要素、精神素质等),主要是指统帅的才能、军队的武德等。他在"军事天才"一章中,专门探讨了统帅的才能问题。在他看来,军事天才是一种擅长军事活动的高超的精神力量,它不是某一种力量,而是各种精神力量和谐的结合,是各种精神力量的综合表现。
他还概括道,被称为军事天才的人,"与其说是有创造精神的人,不如说是有钻研精神的人,与其说是单方面发展的人,不如是全面发展的人,与其说是容易激动的人,不如说是头脑冷静的人,在战争中我们宁愿把子弟的生命以及祖国的荣誉和安全委托给这种人。"
克劳塞维茨认为,武德是军人在战争这一特殊事业中所应具有的美德,是一种可以单独考察的特殊的精神力量。
在他看来,武德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武德不同于单纯的勇敢,更不同于对战争事业的热情。普通人的勇气是一种天赋的品质,而军人的勇敢则必须服从更高的要求:服从命令,遵守纪律,遵守规则和方法,二是组成武德的晶体,必须依靠军队的团体精神才能凝结起来。所谓军队的团体精神,应是通过从军队这个团体的制度、规章和习惯,把战争中的种种精神要素固定下来。这种团体精神如同是把起作用的各种力量在一起的粘合剂。
他还对武德在个人和军队的特殊表现分别作了阐述"武德表现在个人身上就是:深刻了解这种事业的精神实质,激发、锻炼和吸取那些在战争中活动的力量,把自己的全部智力运用于这个事业,通过训练使自己能够确实而敏捷地行动,全力以赴,从一个普通人变成称职的军人。(第1卷,192页)
他指出:"军队的武德是战争中最重要的精神力量之一。"(第1卷,195页)它只有在军队经历了一系列战争并取得很多胜利,以及军队经常经受极度的劳累和困苦的结合中才能产生。一旦武德的幼芽长成粗壮的大树,就可以抵御不幸和失败的大风暴及和平时期的松懈。
针对当时军事理论界偏重物质因素而轻视精神因素的倾向,克劳塞维茨强调了精神因素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精神要素是战争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它"贯穿在整个战争领域,(第1卷,187页)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惊人的作用,并对"军事力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第1卷,101页)在战斗过程中,精神力量的损失是决定胜负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双方物质损失相等的情况下,起决定作用的就只是精神力量。
克劳塞维茨也注意到物质因素的作用。在他看来,所谓物质因素,是指军队的数量、编成、各兵种的比例等。他认为,只有在摧毁对方物质方面得到的利益才是确实可靠的,在杀伤敌人、俘获敌人和缴获敌人火炮等方面获得的利益,是"绝对的利益"。
他还阐明了战争的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在决定战争胜负中的作用的融合互助性。首先,"物质力量的作用和精神力量的作用是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其次,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是相互助长的。在战斗过程中,"一方面,使敌人的精神遭受损失,可以看作是摧毁敌人的物质力量从而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另一方面,"缴获的火炮和俘获人员的数量也是产生精神效果的一种新的力量。"(第1卷,259页)
尽管克劳塞维茨提出战争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是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的,但又过分夸大了精神力量的作用。他曾作过这样的比喻:"物质的原因和结果不过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结果才是贵重的金属,才是真正的锋利的刀刃。"

急求一份大学生军事论文,以“富国强兵,共筑长城”为主题,1500字左右,周一前用噢。

富国强兵,共筑长城
抗战的硝烟虽然早已散尽,那段血与火的历史也早已尘埃落定,和平与发展,这是人类生活永恒的主题。对于饱经战争创伤的中华民族来说,没有什么比和平更珍贵的了,然而一个优秀的民族,必定是一个尊重历史的民族,必定是一个懂得反省的民族,十四年抗战,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永远的国殇,永远的国耻,永远的警钟,永远的反省,它告诉我们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国力落后就要挨打,放松警惕就要挨打,武备松弛就要挨打!发生战争的危险时刻存在,它警示人们,对和平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我们珍爱和平,希望化剑为犁。但是,为了和平,必须铸剑;为了和平,必须做好战争的准备。“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居安思危,思则有备”,这是一条永恒的真理。不珍爱和平是可悲的,但认识不到为了和平必须做好战争的准备更是不可原谅。在这个世界上,和平是强者的和平,是实力、力量的均衡。一个国家要对战争说不,必须要以强大的实力作后盾,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国防,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任何期望通过祈求来实现和平的想法,都是迂阔之见,都是天真的幻想。能战方能言和。在战争没有彻底消亡之前,只要战争的根源还在,战争的策源地还在,对军队来说,只有善于辨析战争与和平之间的内在联系,时刻准备战争,才是对和平的真正保护,也才是对和平的真正珍爱。这也是抗日战争给我们的最深刻的启示。
牢记使命,浓烈的爱国热情化作精武动力。
作为军人,应当牢记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品质修养,努力提高爱军习武的职业道德水平。抗日战争中,人民军队英勇奋斗,前赴后继,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创造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光辉业绩。这种精忠报国、威武不屈的崇高精神,来自于广大官兵始终把自身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始终把英勇抗敌、浴血奋战作为革命军人的崇高职责,牢固确立了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发展、民族振兴,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潮流汹涌逼人,军事斗争准备的任务紧迫而繁重。继承和发扬抗战精神,要不断激发官兵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克服长期和平环境下形成的当“和平兵”思想,坚持爱军习武、爱岗敬业,深化我军根本职能教育,培育过硬的战斗精神,明确爱国必须爱军,爱军必须习武的基本道理,立足本职岗位建功立业,在部队上下形成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打赢的浓厚氛围。同时,还要把爱国热情转化为良好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求实进取的创新活力。爱国主义不能仅仅停留在热情的层面,而是要内化为过硬的能力、素质和作风,体现在扎扎实实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准备的行动上。要发扬战争年代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推动爱国热情从感性向理性转化、从自发向自觉转化、从思想向行动转化,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发愤图强、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使抗战精神发扬光大,为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准备提供不竭动力。

求一篇3000左右的军人修养学论文,,, 百度的也可以!之间写上去

军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生活实践是军人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但并不是说参加了社会实践就等于道德修养。军人道德修养能达到目的还必须有正确的方法。军人道德修养的方法不能千篇一律,总的原则是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
首先给大家讲个笑话:有个青年人要去肛肠医院,由于不识路,就问路边的一位老大爷:“哎,我说老头,去肛肠医院他妈的怎么走?”老大爷抬头看了看说道:“一直向前过了桥然后向右一拐就是了。”小青年走了。这时候旁边人问老大爷:“您刚才说的不是口腔医院吗?”老大爷笑道:“他这种人无礼无德,就应该先治口腔再治肛门。”这虽是个笑话,但这也说明了,在我们中间道德修养是多么的重要。那么,什么是道德修养呢?作为军人应怎么样加强道德修养呢?今天我同大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课题:加强革命军人道德修养
目的:通过本课学习,使同志们了解什么是军人道德修养,掌握加强道德修养的方法,培养良好的生活情趣。
内容:一、军人道德修养的含义
二、军人道德修养的意义和作用
三、军人道德修养的实质
四、正确的修养途径和修养方法
重点:二、四问题
时间:50分钟
要求:1、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2、课后做好讨论
常言说:玉不琢,不成器。一个人的良好道德品质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经过长期的锻炼和自我改造而形成的。我们作为军人,都应自觉加强道德修养。什么是道德修养呢?
一、军人道德修养的含义
首先,我们先弄清几个名词:
道德: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修养:“修”的本意是整治,修正之意;“养”的本意是培育,抚养之意。修养主要是指人们在政治,道德,学识,技艺等方面自觉进行的学习,磨练,涵肓的功夫,以及经过长期努力达到的某种能力和素质。
道德修养:是指人们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等行为活动,以及经过这种努力所形成的相应道德情操和达到的道德境界。
军人道德修养,主要是指军人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一定阶级军队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等活动,以及经过这种努力所形成的相应道德情操和所达到的道德境界。历史上不同阶级军队的道德要求不同,军人道德修养的内容和境界也就不同,革命军人道德修养是指革命军人按照共产主义道德和革命军人道德的要求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的行为活动,以及在这基础上所形成的相应道德情操和所达到的道德境界。我们了解了军人道德修养和含义,那么,革命军人为什么要加强道德修养呢?
二、军人道德修养的意义和作用
道德修养,包括军人道德修养,在道德活动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军人道德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军人道德修养。道德具有自觉性的特点,军人道德的作用,是通过个人的行动来实现的。
其次,军人的道德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军人道德修养的自觉程度,军人道德水平的提高,需要进行道教育。
道德修养,包括军人道德修养,历来为历史上各个阶级,各派伦理学家们所重视。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说,他最忧虑的事情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孔子不仅强调“修已以敬”,而且强调“修已以安百姓”。认为只有修好自已的品德,才能严肃认真地对待一切事物,也才能使百姓得到安定。
我们党,我们军队历来重视道德修养。旱在人民军队建立时期,毛泽东就提出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用以塑造军人的高尚道德品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十分重视道德修养,并大力倡导。,周恩来同志在45岁时,还专门制定了七条“修养要则”,在以后的岁月中一一身体力行,受到了千百万人民的敬仰;陈毅元帅在诗词中写道:“应知学问难,锻炼品德纯。”为了“锻炼品德纯”,“中夜尝自省”。陈毅同志为革命奋斗一生的历史,也是他锲而不舍地“中夜尝自省”,“锻炼品德纯”的自我修养的历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号召全军指战员,向雷锋,高建成等同志学习,加强道德修养,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四有三讲两不怕”的革命战士。“修养”是革命军人的成才之路,也是成人之路。那么,军人道德修养的实质又是什么呢?
三、军人道德修养的实质
要了解军人道德修养的实质,必须深人分析它所要解决的基本矛盾,弄清了这个问题,也就从根本上把握了军人道德修养的实质。
军人道德修养要解决的矛盾很多,基本矛盾有二:一是道德必然性和军人道德选择能力之间的矛盾;二是新道德和旧道德的矛盾。军人道德修养所要解决的这两对基本矛盾,决定了革命军人在道德修养过程中,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和革命军人的道德要求,通过积极的思想斗争,不断提高自已道德选择的能力,不断抵制,克服和消除自己身上的一切旧道德的残余和消极影响。这也是革命军人道德修养的实质。要使革命军人道德修养卓有成效,那么就必须掌握正确的途径和方法。
四、正确的修养途径和方法
(一)、正确的修养途径
无产阶级革命军人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即按照革命军人道德原则和规范,在社会生活和军事生活实践中经受锻炼,自觉改造。
首先,社会生活和军事生活的实践,是军人产生优秀道德品质的源泉。革命军人的道德修养,就是要培养自己的优秀道德品质。
其次,社会生活和军事生活实践,是检验军人道德修和道德品质状况的标准。列宁说:旧社会给我们的最大祸害之一,就是书本与实践完全脱节。在道德修修养上,就是道德与社会实践相脱节。离开了社会生活和军事生活的实践,军人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不仅无法表现出来,而且也无法进行评价。
再次,社会生活和军事实践,是推动军人道德修养不断发展的动力。
(二)军人道德修养的方法
军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生活实践是军人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但并不是说参加了社会实践就等于道德修养。军人道德修养能达到目的还必须有正确的方法。军人道德修养的方法不能千篇一律,总的原则是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具体说,这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勤于学习。古代希腊人认为“知识即美德”,而知识的获得只有通过学习。孔子在回答子贡问“而后世何以称夫子?”时就说:“吾何足以称?”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他要求为子们“行有余力,本文来源于则以学文”。“不学礼,无以立”。军人道德修养是军人自学的、理智的活动,要避免这种活动的自发和盲目性,也必须勤奋刻苦地学习。革命军人在道德实践中要勤奋刻苦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共产主义道德和革命军人的道德理论,学习共产主义道德和革命军人的道德理论,努力3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革命军人的冼信念,自觉地用共产主义道德和革命军人道德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同时,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科学文化知识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方面认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军人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共产主义道德和革命军人道德理论的基础,也是军人形成高尚道德品质的基础。
二是树立大志。“立志”是指明确修养目标,军人立志就是立下实现崇高目标的宏愿和决心。立志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历史是很多有作为的人物,都注重道德修养上的立志。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说:“平日立志,应该想做大事,不可想做大官。”现实生活中,许多重视个人品德修养的人都有有他们明确的目标。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马克思的“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列宁的“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毛泽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等。他们都是用明确的电向提醒自己战胜困难,鼓励自己永远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革命军人在道德修养上也要树立大志,要把目标定在具备共产主义军人道德品质达到大公无私的最高道德境界上,而且要一辈子艰苦修养,决不动摇、决不放松。
三是兼听内省。兼听闻过,反躬内省。是革命军人道德修养的又一重要方法。所谓兼听就是听取他人、社会对自己的评价,勇于接受别人对自己的批评革命军人在道德修养中,首先要严于反省。陈毅在代了的六十风生日述怀诗中说:“灵魂之深处,自掘才可能。”其次,要兼听闻过,“兼听作为”内省的补充,有着重要的意义,古人说:“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于凶。”兼听内省即是军人在道德上成熟的标志,又是促进其道德水平不断提高的主要手段。
四是躬行实践。用共产主义道德和革命军人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统一,方行一致,表里如一。刘少奇同志说:“革命者要改造和提高自己,必须参加革命的实践,绝不能脱离革命的实践。”躬行实践是军人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也是军人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作为基本方法,要求革命军人在道德修养的过程中,必须把自己学到的那些道德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运用到保卫和建设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斗争中去。
五是持之以恒。军人道德修养贵在自觉,功在坚持。“奉命”修养,无济于事,一曝十寒,也必然前功尽弃。重要的是持之以恒,一个人修养一时,为祖国为人民做几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毕生修养不懈,一辈子为祖国,为人民作贡献。
今天,改革深化发展,军队建设在不断前进,军人道德也将不断丰富、发展,不断地向军人提出更高的要求。军人只有支持不懈地抓紧自身修养,才能跟上时代和军队建设的步伐,做一个永远有益于人民的品德高尚的革命军人。
[1]总政宣传部,《军人思想道德修养》, 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3
[2] 王联斌,徐德清,王宏君主编,《军队道德建设》,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0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