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读硕士研究生,研究了个啥?
我研究个“屁”!
不许骂人,正经问你话呢,你这几年到底研究了什么?
没骂人,我确实研究了屁!
这是段子吗?并不是,而是确有其事。近日,一篇《关于屁的社会研究》的论文在网上引起热议,读了几年硕士,毕业论文就写这个?难道这几年光研究屁了?让吃瓜群众感到意外的是,这篇论文还被评为“优秀”!专家说,只要学术态度端正,题目再怎么光怪陆离,也一样可以成为经典。
我还无缘拜读过这篇被称为经典的关“屁”的文章,不知道里面到底写了什么东西,我在想,如果给我这个题目,我应该从哪些方面去研究?“屁”的社会研究有没有必要?
虽然很多人觉得这个研究对象挺不雅,但是“屁”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那有没有研究的必要呢?
从医学上来说,还是可以研究一番的。一般手术过后医生都会问患者,有没有放屁?可见屁是是人身体健康的重要指标,中医讲究的是通畅,痛则不通,所以如果从医学的角度写一篇关于屁的研究文章并没有什么不妥。
至于说什么社会学研究,我是在想不就来放屁能放出什么社会研究?莫不是段子中的那个领导放了屁就立马背锅的社会学?那些也不应该叫屁的研究呀?应该叫马屁的研究才是。
如果是出于吸引眼球,博取关注,那这种研究当休矣
不知道这位硕士生出于什么想法要写这么一篇论文,如果说《论屁与身体健康》大家都能接受,但是《屁的社会研究》确实让人有点迷糊,这么个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还能研究出社会意义?风力发电吗?
所以我认为这多半是为了吸引眼球,博人关注的东西吧,又是一个炒作,事实上这样的招数屡试不爽,只要没有底线,没有下限,总能引起人们的关注,热议一波。
总结语:屁不是不能研究,要看有没有研究的意义,研究医学方面的,人体方面的都可以,如果说搞什么《屁的社会研究》那只能说研究个屁!
最近大四了,在准备毕业论文。真的好痛苦啊!
论文就是你找一个想要研究的东西来写。
可我没啥想研究的啊!
再说你研究的东西必须要有学术性,我好不容易有找到想要研究的对象,还要往学术方向上扯?
我感觉我就不是适合写论文的人,考试,刷题,背诵啥的都比写论文简单。
这也是我不考研究生的理由之一吧。好不容易千军万马走过了独木桥,研究生还要写论文?
我要晕过去了 。
我感觉工作都比写论文要好 。
有人会说,你是没有工作过,工作可比坐在教室写论文辛苦多了,你以后会后悔的!
我从不认为工作是轻松的。工作有痛苦的地方,但写论文也有痛苦的地方啊!
你不能说工作是非常痛苦的,所以你去考研吧,去写论文吧,一把否定了写论文的痛苦。
每年研究生都死多少人了!
每天坐在图书馆上,吹着空调,对着电脑写毕业论文。
怎么样看起来很美好是吧?
但其实我看一天的先行研究还是半个屁都憋不出来。
就算终于憋出来了,不用想,肯定会删掉重写的 。
你每天早上起来看别人优秀的论文,然后制造自己的学术垃圾,一边忍受垃圾的恶臭一边制造垃圾,然后第二天再把这些垃圾删掉,制造新的垃圾。持续一个学期或两个学期。
最后再把这些垃圾呈到老师面前,老师忍受一番你的不知所云的学术垃圾,然后不知所云的说了几句,就放你毕业了。
这有啥意义啊!
就没有更好的毕业方式吗!
学生是多样的。分为学术性和实践性的。学术性的学生,不会觉得写论文辛苦。
但你硬把不适合学术性的学生让他去写论文,这能只能徒增垃圾和痛苦啊!
拜托了,放过不适合写论文的学生去干别的来毕业吧 !
你知道便秘吗?
你知道便秘的痛苦吗?
你知道每天便秘的痛苦吗?
你知道每天便秘,别人还骂你不懂得感恩便秘的痛苦吗?
你知道每天便秘,别人说这有什么痛苦又不死人的痛苦吗?
你知道每天便秘,别人还劝你去考研究生争取天天便秘的痛苦吗?
我真的不想写论文了!
1,论文应该是单一主题还是面面俱到?
大学生碰到的第一个诱惑是想在论文里写很多东西。比如有个学生对文学感兴趣,他第一个念头就是给论文起一个《今日文学》这样的标题。如果迫不得已要缩小范围,他会选择《从战后到70年代的西班牙文学》。
这类论文是非常危险的。这种题目会让即使是成熟得多的研究者们也直挠头的。对一个20多岁的大学生来说这是不可能完成的挑战。它要么会变成各种名字和主流观点的简单罗列,要么对原始材料的引用会有失偏颇(这常常是由于省略了不该省略的东西引起的)。1961年,当代作家冈萨罗·托兰特·巴雷斯特写了一本《当代西班牙文学面面观》(瓜德拉玛版),然而,如果这是一篇博士论文的话,人们是一定会把它毙了的,虽然它厚达几百页。它被指责出于疏忽或者无知而没有提到一些被认为非常重要的人物的名字,或者他有时会花一整个章节来写一些“不怎么样”的作家,而对于一些被认为是“重要人物”的则只给了寥寥数笔。当然,我们知道该作者的历史学识以及批评能力都是得到认可的,所以这些遗漏或者比例失调都是有意为之,对某个人物避而不谈比为他洋洋洒洒地写上一整页更能够说明问题。不过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一个二十二岁的大学生身上,谁又能保证他的沉默背后不是别有用心呢?或者他的避而不谈是因为会在其他地方花上几页纸来讨论这个问题?或者这个作者到底知不知道应该怎样写啊?
写这种论文的学生常常会向评审委员会的成员抱怨说他们没看懂自己的意思,但是那些成员实际上“无法”看懂他的意思,所以一篇面面俱到的论文常常被看作是傲慢的表现。并不是说(论文中所体现的)学术上的傲慢就一定要被否定掉,我们甚至可以说但丁是个糟糕的诗人,但必须至少先写个300页,对但丁的文本进行深入的分析之后才能说。而这些在一片面面俱到的论文中是看不到的。正因为这样,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与其写什么《从战后到70年代的西班牙文学》,还不如选一个更切实际的低调一点的题目。
我可以很直接地告诉你什么才是好题目,它并不是《阿尔代科阿的小说》,而是《“天堂鸟”的两种不同版本》。听上去是不是有点无趣?可能吧,不过那会是更加有趣的挑战。
只要好好想一想你就会看到归根到底这是一个如何讨巧的问题。如果写一篇关于四十年的文学的面面俱到的论文,学生将会面对各种可能的反对声音。如果有个提案人或者评审委员会的成员正好想要标榜自己知道某个不太知名的作家,如果那个学生正好又没有把那个作家包括在论文内,他将如何面对前者的发难呢?只要每个评审委员会的成员在看目录时都发现了三个没有被提到的人,那个学生就将在一顿猛烈的轰炸中变得脸色惨白,他的论文顿时好像变成了屁话连篇。相反的,如果学生认真地选择一个范围很小的题目,他就只需要牢牢把握住一份评审委员会大多数成员都不知道的材料就可以了。我并不是在兜售什么下三滥的伎俩,这的确是一种伎俩,但并不低俗,而且它很管用。只要学位申请人以“专家”的面目出现在不如他专业的公众面前,而且看得出为了成为专家他是花了一番心血的,这样占一点便宜是无可厚非的。
在这两种极端之间(也就是写四十年文学史的面面俱到的论文以及两种文本之间区别这样严格的单一主题论文)存在着许多中间形式。比如我们可以写《四十年代先锋派文学家的经历》或者《胡安·贝内特和桑切斯·菲尔罗西奥对地理的文学处理》,甚至《卡洛斯·埃德蒙多·德·奥利,埃杜瓦多·奇恰罗以及格罗里亚·富埃尔特斯:三位后岛屿诗人的异同》。
我们来看一下一本小册子上的一段话,虽然那是科学领域的,但它所给出的建议适用于所有学科:
比如说,《地质学》这个题目就太宽泛了。《火山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但是也太大了。《墨西哥的火山》是个不错的着手点,但是同样不够深入。我们把范围在缩小一点就有可能引出非常有价值的研究了:《波波卡莱佩伊尔火山的历史》(科尔特斯的征服者中的某人可能在1591年登上过那里,直到1702年它都没有猛烈喷发过)。一个范围更小,所涉及年份更少的题目是《帕里库丁火山的诞生和死亡》(它的生命仅仅从1943年2月20日延续到了到1952年3月4日)。
好吧,我还是推荐最后一个题目。因为到了这个地步,只要申请人能够对那座不幸的火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就可以了。
很久以前,有个学生跑来跟我说他要写一篇题为《当代思想中的符号》的论文。这样的论文是不可能的。连我也不知道“符号”到底指的是什么,实际上这个词在不同的作者那里具有不同的意思,有时,两个作者会用它来表达意思完全相反的两件东西。我们只要考虑一下形式逻辑学家或者数学家所理解的“符号”,它们是没有意义的,在计算公式中占据特定位置,具有特定功能的东西(比如代数公式中的a,b,x,y神马的),而其他一些作者则可能把它们看做充满了模棱两可含义的东西,比如梦中出现的那些图像,它们可能指一棵树,或者性器官,或者想要长大的愿望等等。所以,我们怎么能把这个作为论文的题目呢?我们必须分析当代文化中所有关于符号的理论,列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在它们的不同点里寻找所有作者和理论共有的基本的单一概念,看一下这些不同在不同理论中是否是不相容的。没有当代的哲学家,语言学家或者心理分析学家能够令人满意地解决这个问题。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即使他早慧也只不过接受了最多六七年的成年人的教育,他又怎么能够完成这样的研究呢?最多又是一个像托兰特·巴雷斯那样有失偏颇的东西了。或者他会提出自己的关于符号的理论,而把前人所说的东西晾在一边,下一节我们还要再来说说这种做法值得商榷的地方。我和这个学生交谈了一会儿,我建议他可以写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符号,他需要忘记其他各种观点,专心考虑上面的两个作者。可惜这个学生不懂德语(关于语言的问题我们会在第五节谈到)。最后我们决定将题目定为《皮尔士,弗莱和荣格的符号概念》,论文将讨论这三位分别是哲学家,评论家和心理分析家的不同作者那里的三个用同一个词表示的不同概念。由于他们用了同一个词结果造成了混乱,常常有人把其中一位的概念安到另一个人身上。在文章的最后,作为假设的结论,这个学生试图在这些同名异义的概念间寻找平衡,找出它们的相似点。他还提到了一些自己所知道的其他作者,但表示因为论文篇幅所限就无法对他们更多展开了。这样,虽然他的论文只提到了作者X,Y,Z,但没有人能够指责他没有考虑作者K。也没有人能指摘他对引述的那些其他作者不够详细,因为那是在论文的结尾处顺带说一下的,而论文的主体是讨论题目中所出现的那三位作者。
现在我们看到了论文不必非要恪守单一主题,一篇面面俱到的论文也可以变得中规中矩,让所有人都接受。
需要指出的是,“单一”这个词的意思比我们在这里所用的要多得多。一篇单一论文只涉及一个主题,与“XXX的历史”或者一本手册或者一本百科全书完全相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世纪作家的“颠倒的世界”这个主题》应该也是一个单一主题。它涉及许多作家,但全都是围绕一个具体的主题(从他们想象的假设到所举的例子,悖论和寓言,比如在天上飞的鱼,在水里游的鸟神马的)。看上去这是一个理想的单一主题。但事实上,为了写这样一篇论文,我们需要讨论所有与这个主题有关的作者,特别是那些没有得到公认的不知名作者。所以这个题目还是要被归在“具有单一主题的面面俱到式论文”中,它是很难写的,需要准备无数的材料。如果有人一定要写的话,我建议把题目改成《卡洛林王朝时期的诗人的“颠倒的世界”这个主题》,范围一缩小,我们就知道该到哪儿不该到哪儿去寻找材料了。
当然,面面俱到的论文写起来更加有劲,毕竟花一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研究一位作家显得很无聊。但是我们要明白,写一篇严格意义上的单一主题的论文并不意味着在视角上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写一篇关于阿尔德科阿的小说的论文需要我们深入了解西班牙的现实主义,我们还需要读桑切斯·菲尔罗西奥或者加西亚·奥尔特拉诺,需要研究阿尔德科阿度过的美洲小说以及古典文学。只有把作者放到全景当中我们才能理解和诠释他。但是把全景用作背景和绘出一幅全景的图画是两回事。前者只是以一片田野和一条河流作为背景画了一幅骑士的肖像,后者则要画许多田野,山谷和河流。我们必须要改变技法,或者用摄影的术语来说,改变焦距。从单一作者的角度出发拍摄的全景是有点失焦的,不完整的和劣质的。
最后我们要记住下面这个基本结论:范围越小,干起活来就越是省心和安心。单一主题由于面面俱到,论文看起来最好像是随笔,而不是历史或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