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原奶检测论文

2023-03-04 13:2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原奶检测论文

1  感官检验 1.1 色泽和组织状态:取适量式样于50ml烧杯中,在自然光下观察色泽和组织状态 1.2 滋味和气味:取牛乳50ml于250ml三角瓶中置电炉上煮沸,冷却至70-80℃,保持瓶口与鼻子之间的距离在10cm左右,用手煽动瓶口上方的气体,使空气吸向自己,闻其气味。冷却至25℃时,用温水漱口,品尝其滋味。

2  理化检验

2.1 全脂乳固体 2.1.1 仲裁检验按GB 5409中规定的方法 2.1.2 验收检验按本标准4.2.1.2.1~4.2.1.2.2进行  2.1.1.1 仪器:FT120型(或S50型)全组份分析仪、50ml烧杯 2.1.2.2 方法:取约40ml、20~40℃经过滤、混匀的牛乳样品于烧杯中,将烧杯放在全组份分析仪的吸样管下,选择相应的检测程序,按检测键,待电脑显示屏出现检测结果时,即可读数。

2.2 脂肪:按GB/T 5413.3检验。取样量为10克。

2.3 蛋白质:按GB/T 5413.1检验。取样量为4克。

2.4 酸度:按GB/T 5409检验。

2.5 杂质度:按GB/T5413.30检验。

2.6  乳糖:按GB/T5413.5检验 2.7牛奶温度:取样后,立即将校准过的温度计插入样品中,待温度计温度不再变化时(一般为1分钟左右),读取读数。

3 卫生检验 3.1  抗生素:按GB/T 4789.27检验。

3.2 六六六、滴滴涕:按GB/T 5009.19检验。

3.3 黄曲霉毒素:按GB/T 5009.24检验。

3.4 铅:按GB/T 5009.12检验。

3.5 汞:按GB/T 5009.17检验。

3.6 无机砷:按GB/T 5009.11检验。

3.7 锡:按GB/T 5009.16检验。

3.8 铬:按GB 14962检验。 3.9 马拉硫磷:按GB/T5009.36检验。

3.10 倍硫磷:按GB/T5009.20检验。

3.11 甲胺磷:按GB/T14876检验。 3.12 菌落总数:按GB/T 4789.2、GB/T4789.18检验;平板法按3M Petrifilm细菌总数检测法检验

3.13 耐热芽孢 3.13.1仪器和材料:生化培养箱(36℃±1℃)、高压蒸汽灭菌锅、恒温水浴锅(46℃±1℃)、天平、电炉吸管(1ml和10ml,标有0.1ml单位的刻度)、三角瓶(容量为250ml、300ml)、平皿(皿底直径为9cm )、试管(15mm×150mm)、酒精灯、试管架、试管筐、灭菌刀或剪刀、灭菌镊子、酒精棉球、记号笔、白瓷缸(用于煮开水)、温度计(1℃~100℃)、超净工作台

3.13.2培养基和试剂 3.13.2.1营养琼脂培养基:营养琼脂按说明分装于300ml三角瓶中,高压灭菌(121℃、15分钟)。

3.13.2.2生理盐水:8.5g氯化钠溶于1000ml蒸馏水中,分装、高压灭菌(121℃、15分钟~20分钟)。

3.13.3方法 3.13.3.1 用10ml灭菌吸管吸取5ml乳样加入灭菌试管中。

3.13.3.2 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与乳样等量的水。

3.13.3.3在装水的试管中插一根温度计。 3.13.3.4 将装有乳样和水的试管同时放入热水中(在电炉上用白瓷缸把水煮至有小气泡时)。

3.13.3.5 直至“装水试管”的温度达到80℃,计时,保温10分钟。

3.13.3.6 10分钟后,取出试管,用冷却水冷却奶样至室温。 3.13.3.7 用1ml灭菌吸管分别吸1ml冷却后混匀的乳样于两个灭菌平皿中。 3.13.3.8 及时将凉至46℃的营养琼脂注入平皿约15ml,并转动平皿使之混匀;同时做环境对照试验。

3.13.3.9 待营养琼脂凝固后,翻转平板。置于36℃±1℃的培养箱内培养72h±2h,取出计数(同菌落总数测定计数方法)。

3.14 耐热芽孢的测定 3.14.1设备和材料:生化培养箱(55℃±1℃)、高压蒸汽灭菌锅、恒温水浴锅(46℃±1℃)、天平、电炉、吸管(1ml和10ml,标有0.1ml单位的刻度)、三角瓶、平皿(皿底直径为9cm )、试管(15×150mm)、酒精灯、试管架、试管筐、灭菌刀或剪刀、灭菌镊子、酒精棉球、记号笔、白瓷缸(用于煮开水)、温度计(1-100℃)、超净工作台

3.14.2 培养基和试剂 3.14.2.1 营养琼脂培养基:营养琼脂按说明制备、分装于300ml三角瓶中,高压灭菌(121℃、15分钟)。

3.14.2.2 生理盐水:8.5g氯化钠溶于1000ml蒸馏水中,分装后高压灭菌121℃、15分钟。 4.3.14.3 方法 3.14.3.1 用10ml灭菌吸管吸取5ml乳样加入灭菌试管中。

3.14.3.2 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与乳样等量的水。

3.14.3.3 在装水的试管中插一根温度计。 3.14.3.4 将装有乳样和水的试管同时放入沸水浴中(在电炉上用白瓷缸把水煮沸,并保持沸腾)。

3.14.3.5 直至“装水试管”的温度达到100℃,计时10分钟(如果水不到100℃就沸腾,则等候时间需延长;或在水中加入盐以提高沸点温度,但要避免奶样沸腾)。

3.14.3.6 10分钟后,取出试管,用冷水冷却乳样至室温。 3.14.3.7 用1ml灭菌吸管分别吸1ml冷却后混匀的乳样于两个灭菌平皿中。 3.14.3.8 及时将凉至46℃的营养琼脂注入平皿约15ml,并转动平皿使之混匀;同时做环境对照试验。

3.14.3.9 待营养琼脂凝固后,翻转平板。置于55℃±1℃的培养箱内培养72h±2h,取出计数(同细菌菌落测定计数方法)。 3.15 嗜冷菌:按IDF101A:1991检验。

4 掺假

4.1 掺碱的检出 4.1.1仲裁按GB/T 5409中2.8检验。 4.1.2 验收检验按本标准中4.1.2.1~4.1.2.4进行    4.1.2.1 原理:鲜奶中如掺碱,可使指示剂变色,根据颜色的不同,粗略判断加碱量的多少。

4.1.2.2 试剂配制:玫瑰红酸(0.05%乙醇溶液):称取0.05g玫瑰红酸溶于100ml 95%的乙醇中。

4.1.2.3 检验方法:于盛有2ml牛乳的试管中加入2ml玫瑰红酸溶液,摇匀,观察颜色变化。

4.1.2.4 结果判定:

关于食品生物技术论文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食品生物技术得到了更多的重视,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食品生物技术论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食品分析中的生物技术应用分析

摘要: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重视程度的与日俱增,食品检测领域的快速检测的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在该技术领域,生物检测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现在,生物技术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这必将促成生物检测方法的不断补充和完善。

关键词:食品分析 生物技术 应用分析

食品分析是食物营养评价和食品加工过程中质量保证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始终贯穿于食物资源的开发、食品加工与销售的全过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我国食品走向世界的关税壁垒将逐渐被技术壁垒所取代,一方面,食品的功能性和安全性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其分析精度和检测限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作为食品生产企业和政府监管机构,对食品品质的控制则要求能实现现场无损检测和快速检测,而对分析精度和检测限的要求则相对较低。因此,食品分析技术正向着省时、省力、廉价、减少溶剂、减少环境污染、微型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

1 生物检测技术种类

1.1 生物酶技术。基于生物酶的食品安全生物检测技术具有较强的特异性,该技术是非常常用的生物检测技术,能够从代建样本中成功检测出残留农药和毒性微生物的准确含量。不仅如此,该技术还可跟其他技术相结合产生先进的检测技术,如,将该技术跟免检测技术,由于其优异的特性,已在食品安全领域检测的各个领域广泛使用。酶联免疫分析(ELISA)检测技术的最大优点就是准确度和敏感度都非常高,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检测技术对蔬菜和瓜果类食品样本中的农药残留的检测限为0,对奶制品中各种除草剂残留的检测限为0。所以,世界粮农组织(FAO)已经向许多国家的食品安全检测部门大力推广该技术,美国的食品安全部门也将基于酶联免疫分析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作为检测农药残留的主要技术。

1.2 PCR技术。PCR(Polymemse Chain Reaction)的中文意思是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种在体外快速扩增特定基因或DNA序列的方法。该技术最初的应用领域为基因克隆领域和转基因检测领域。但是,由于该技术具有众多优点,比如具有微量性、精确性等,使得该技术成功应用于其他领域。特别是随着对食品中微生物性质的了解,该技术在主要食品安全检测中显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技术最早应用于生物检测领域是在1992年,而应用于对食品安全的检测则要更晚,也就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直到2002年国内才见相关技术应用干食品检测的文献报道。通过建立基于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的检测体系,对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的肉类、奶类和水产类食品中容易感染的致病性小肠耶尔森氏菌进行了检测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检测结果。研究人员进行不断改进,希望通过将基于PCR技术的生物检测技术跟其他方法相结合,找到一种全新的更加有效地食品检测方法。

1.3 生物芯片。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世界主要经济大国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对进出口食品的卫生检疫已经成为各主要经济体的贸易壁垒。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也都相继开展了基于生物芯片技术的食品检测技术的研制和开发工作。基于生物芯片的检测技术采用光导原位等方法,能够将检测样本中的生物大分子有序地固化于支持物表面,进而构成密集的分子排列,然后与已经过标记的待测样品中的靶分子进行杂交,最后通过对杂交信号的强度进行分析,能够非常快速、高效、准确地对待测样品中的中靶分子数量进行判断,因此可说,基于生物芯片的食品检测技术是现有检验、检疫领域中速度最快、适用范围最广的高新技术。所以,基于该技术的生物检测技术可以对食品的安全状态有一个科学、快速的了解。

1.4 生物传感器。基于生物传感器的检测技术是通过具有较高选择性的生物材料对各种有毒分子进行识别,当待检测样品中的毒性物质分子与识别材料结合后,把所产生的复合物通过信号转换器转变为光电信号后输出,进而得到对检测样品的检验结果。该项检测技术具有快速、准确、可靠的的优点,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各种要求。因此,该项检测技术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农产品的药物残留检测和病原菌检测等众多领域。当然,基于该项技术的食品检测体系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如该技术的使用寿命和检测稳定性还不尽如人意,使得该技术的商业化进程受到一定的制约。

2 具体应用实例的分析

2.1 食品中的药物残留检测。对于食品中残留的药物成分对人体的危害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因而对农产品中残留药物成分的分析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现在,在农产品中成功应用的药物残留检测技术是生物酶技术和生物传感器技术。用生物技术对药物残留进行检测的方式出现的更早,早在1989年,人们就开始用电流式生物传感器来测定检测样本中的有机磷杀虫剂,其中使用的就是人造酶,该技术可以对样本中的硝基酚和二乙基酚进行有效检测,且时间较短。

2.2 有害微生物的检测。食品中的有害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性也不容忽视,所以,采用快速有效地检测方法是限制有害微生物扩大传播的有效途径。生物检测技术在领域已经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我国一些学者应用酶联免疫分析方法对奶制品样本中的沙门氏菌进行了成功检测,证明了该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2.3 转基因食品检测。随着转基因食品的出现和普及,以及各种转基因产品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影响的不确定性,能对各类转墓因产品进行有效检测技术也随之出现,现在,应用于该检测领域的生物检测技术主要包括:酸检测方法、酶活性检测方法以及蛋白质检测方法等。

2.4 样本成分和品质的检测。最早应用于食品样本成分和品质检测的生物检测方法,是基于生物传感器的食品检测技术,只不过开始的检测种类较少,如最早的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主要是葡萄糖传感器,只针对食品样本中的含糖量进行检测。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用于对样本成分和品质检测的技术也越来越多。

3 结束语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人们已逐步认识到生物技术在食品分析中的重要作用。生物技术检测方法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在食品分析中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能,其应用几乎涉及到食品分析的各个方面,包括食品的品质评价、食品的质量监督、生产过程的质量监控及食品科学研究等,尤其是它能够对许多过去难于检测的成分进行分析。目前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生物技术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还不普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不久的将来,生物技术在食品分析中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孙秀兰.生物芯片技术与食品分析[J].生物技术通报,2011.4:22-25

[2] 刘荣.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分析检测中的应用[J].乳业科学与技术,2009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关于食品生物技术论文

原奶需不需要检测氯酸盐

需要。原奶需要检测氯酸盐,其关系到牛奶的质量。原奶是牛奶的核心原材料,主要可分为生鲜乳和大包粉。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