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谢道韫研究论文

2023-03-04 12:5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谢道韫研究论文

谢道韫(约350—405年),陈郡阳夏(今太康)人,东晋著名女诗人。她是东晋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谢安侄女,左将军王凝之妻。谢道韫素有雄才,文思敏锐,兼长于书法。原来诗文2卷,可惜早已散佚,现仅存《登山》、《拟稽中散咏松》等诗。

由于存诗极少,找不到少于八句的五言诗。
登山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
非工复非匠,云构成自然。
气象尔何然?遂令我屡迁。
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

《红楼梦》金陵12钗中,研究人物判词与人物命运的关系,并以相关情节加以证明,800字论文,急求。

800字论文只给五分,太少了吧!
算了,给你点提示吧。
其一:黛玉宝钗。
画着是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条玉带。地下又有一堆雪,雪中一股金簪。也有四句道: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两株枯木是林字,悬着玉带,是林黛玉。林黛玉有咏絮之才。咏絮才,用的是晋代谢道韫典故。表明林黛玉学识渊博,很有文采。
文中黛玉《葬花吟》便是证明。还有帮宝玉改祭词,与宝琴宝钗同敌湘云等等。
一堆雪,雪中一股金钗,便是薛宝钗。“雪”谐音“薛”,与“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是一样的。宝钗有停机之德。停机德,典故,是汉代乐羊子的妻子,在乐羊子中断学业回家时,她停机断布,以厉丈夫继续求学。宝钗有这样的德行,结果如何?金钗雪里埋而已。埋,也从侧面体现贾宝玉对她的冷落。令人感慨。

其二:元春。
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也有一首歌词云: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香橼上弓,暗含着元春进宫。
二十年来辨是非,是说元春明理。榴花开处照宫闱,榴花开指女子出嫁,是说元春一嫁嫁到宫中,光耀家门。三春争及初春景,是说贾家自元春入宫,家道由三春又回到初春的景致。但是,还是走向反面:虎兔相逢大梦归。第九十五回,元妃死。在虎兔相交之年死去,即立春在虎年,死在立春后一日,从命理上来说,便是兔年开始。名义上死在虎年,实则死在兔年,便是所谓的虎兔相逢。而这点点知识,可不是谁都知道的,只有对阴阳八卦天干地支都通晓的作者本身,才会有此笔墨,只有懂得算卦打命的先生,才会用这样言辞。

其三:探春。
画着两个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画后也有四句: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两个人放风筝,两人,是指贾政和王夫人,风筝暗示探春。大海大船,是说贾政王夫人做主,把探春远嫁到海一带的富贵人家。才自清明志自高,探春有才有志,连凤姐也不敢小瞧探春。这样的才志又能如何?生于贾家末世,而且又是庶出,可谓命苦。远嫁到海,只能清明涕泣江边望,思念故乡故园。那是离别的凄苦,也是多舛的命途使然。

其四:湘云。
画着几缕飞云,一湾逝水。其词云: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
这词,写的是史湘云。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是说湘云生在富贵之家,但自幼父母双亡,纵然富贵,也是寄人篱下。展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是说湘云开朗,活泼,找个好丈夫,可得到的只是一点斜辉而已。婚后,丈夫得了痨病,活不得几年了。还是无常。这一无常,谁也逃不过。红楼的女子,大多薄命,这也是这一司名字的含义了。 有一回,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应该指她和宝玉吧。
有诗说:
笑问如何出红楼
情空才可大自由
麒麟本是无情物
阴阳才可到白头
骐麟:有二,一大一小,小金骐麟是指湘云所配戴的骐麟,那大金骐麟主人不知是谁,只是宝玉在礼品中拣出,想送给湘云,反被香云拣到。丫环翠缕一见大骐麟,便说“可分出阴阳来了”。
双星:是指一阴一阳,阴为月,阳为日,便是双星;
白首双星:白首者,一阴一阳,谓之白首双星。阴阳本是一体,阴不离阳,阳不离阴,永不分离,谓之双星白首。

其五:妙玉。
画着一块美玉,落在泥污之中。其断语云: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妙玉欲洁,结果不洁;妙玉云空,可结果未空。被贼劫到海中,终陷淖泥。人世间,不如意事七八九,求不得的。
程高本后四十回不该暗示妙玉自杀,实则不然。刘心武解读红楼梦时,说,妙玉有可能是为救宝玉而献身,若果如此,那,她也算得巾帼了。

其六:迎春。
画一恶狼,追扑一美女,有欲啖之意。其下书云: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梦黄梁。
迎春是贾家二小姐,当然是金闺花柳了。可结果如何?仍是走向反面,不如人意。子系,是繁体字的“孙”。恶狼即是孙绍祖,迎春之夫。贾家对他家有恩,他却忘恩负义,虐待迎春。不足一载,迎春被折磨而死。

其七:惜春。
画一所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看经独坐。其判云:
堪破三春景不常,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秀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惜春是贾家四小姐,是秀户侯门之女。结局如何?看破三个姐姐无常之苦,缁衣出家了。也是无常。三春看破,三春指“元春,迎春,探春”她正是第四春。

其八:凤姐。
画一片冰山,山上有一只雌凤,其判云: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可哀。
凡鸟猜字为凤。凤是贵鸟,却落冰山,无常也。
风姐之干才,男人也多不能及,令人爱慕。一从,是说从上,讨贾母欢心;二令,是说令下行权,掌贾府实权。凤姐一生,争强好胜,露脸出头,可结果呢?“三人木”而已,即一个“休”字。这个休字,对凤姐来说,可比死还难堪。作者文笔这般锋利,刀子一般,凤姐这般人物,争了一生,居然还她个“休”字了结,真是妙极。 还有一说。一从,指开始时贾琏对她很服从。二令,后来,贾琏对她喝令。三人木,最后,贾琏休了她。哭,体现她心内的悲苦。“机关算尽”却落得如此下场,可悲可叹。

其九:巧姐。
画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织。其判曰: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村妇,巧得遇恩人。
灾难来了,积得阴骛,总有救星,还是走向反面;凤姐无心之下接济的刘姥姥,却成了巧姐的恩人,巧姐被救到了乡下,躲过一劫。画中含意,正是说巧姐被救村野之中;纺织,将来嫁到村野中的富贵人家,而成为贤慧主妇。
这也在告知读者及九泉之下的凤姐:恶故有恶报,可善也有善报的,行的那点善事,终落在女儿身上了得了善报。用意颇深。

其十:李纨。
画一盆茂兰,旁有一凤冠霞帔的美人。也有判云: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便说李纨和其子贾兰,最后母以子贵。李纨守寡,终有个好的结果。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这两句是说,李纨如冰那般清,如水那般柔,这样的好人,又有这样的得了富贵的好儿子,将来会怎样?仍要走向反面的,终归仍是空,谁也逃不过这空的妒恨。冰水空三字,是佛法常用的一个比喻。冰不常在,能化成水;水不常在,能化成冰,一切都是无常,无常便是空,便是梦。里面也有不变者,那就是水性。人生也是如此,千变万变,不变的是真心自性。
枯后便是荣,荣后又是枯,循环往复,无有了期。看罢红楼梦,不知这红楼是梦,依旧计较在那荣字与枯字上,纠缠在情字与爱字上,便是不解其中味了。

十一:秦可卿。
画一座高楼,上有一美人悬梁自尽。其判云: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
慢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一情字,指秦可卿。“情”,谐音秦。高楼大厦,红楼红红也;美人悬梁自缢,指秦可卿悬梁自缢。藏一大迷底,那便是跳出红楼,在那“空中”,情才可清。
情天情海:一百十一回交待,“看破凡情,超出情海,归入情天”,正是情天情海幻情身。“警幻宫中,原是个钟情的首座,降临尘世,自当为第一情人”,这第一情人,是指宝玉的第一情人,即在此第五回书,太虚幻境中和宝玉有了情字,可卿此身当然是幻情之身了。这身字,甲戌手抄本、庚辰手抄本都写作身,但脂批改成深字。细分析,身字不可改。判词前两句,幻身、幻淫,本回便都见到了。一个身字,妙极,幻身,谁能知道此身是幻呢?
情既相逢必主淫: 宝玉之欲,逢了可卿之情,岂能不淫?即便幻境,也是意淫,以宝玉地位来说,也是爬灰。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单看表面,既骂荣府,也骂宁府,骂宁府更重些。实际上,更有深意。深意何在?到可卿判词止,读懂的,当然要清那情字了,换句话说要空了。佛家讲,宁住有如须弥山,不住空如芥子,住空比住有还可恶。住有败如来家业,住空更败如来家业。住空者是邪门外道。宁府之宁字,便是静,便是空,书中骂贾敬胡参,莫轻易看过。

判词里,有很深的寓意,用心读,才会明白真谛!

有关谢道韫的一些材料

分类: 资源共享
问题描述:

急需!~~~~~~~~~~~~~~~~

解析:

谢道韫(349—409),东晋女诗人,著名才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她出身于晋代王、谢两大家族中的谢家,成人后又是王家的媳妇。谢道韫是东晋后期打败苻坚的百万大军的一代名将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王凝之的妻子。谢道韫聪慧有才辩,被后人称之为绝代才女、奇女。

在谢家众多的儿女中,历史上所说的“谢家风范”,在谢道韫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因此,谢道韫的才情倍受伯父谢安的欣赏。有一次,谢安问谢道韫:“《毛诗》中哪首诗写得最好?”谢道韫轻松地回答道:“周朝贤臣文能安邦、武能治国的尹吉甫写的《民》一诗最好,其诗‘词清句丽,穆如春风’。”谢安与自己的这位侄女也有着同样的感觉。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谢道韫对《诗经》也读得如此之熟。谢安当即称赞谢道韫颇有“雅人的深致”。

还有一年冬天,天空中雪花纷纷扬扬,谢家子弟正围坐在火炉旁谈诗论文。雪越下越大,谢安笑了笑问在座的侄儿侄女们:“白雪纷纷何所似(大雪纷纷而下像什么样子)?”

谢朗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像是空中撒下的一把白花花的盐)。”谢朗是谢安的二哥谢据的儿子,谢安听了侄儿的回答后,没置可否,只是默不作声。

谢道韫随即答道:“未若柳絮因风起(满天飞舞的雪花就像春天随风起舞的柳絮)。”听了谢道韫的回答,谢安一面鼓掌,一面口中对谢道韫的文学才华赞赏不已。此后,人们称有文学才能的女子为“咏絮之才”。

从此谢安心中一直在暗自盘算,一定要给自己的这位侄女物色一位才华相配的丈夫。时下人们都知道王家子弟个个才华出众,谢安自然也想到在王家子弟中挑选一个。谢安最初的意思是想将侄女许配给王羲之的第五子王徽之,不久得知王徽之“雪夜访戴”一事以后,谢安担心王徽之是一个办事随心所欲,不能始终如一的人。因而选择了他的哥哥,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做他的侄女婿。

王凝之字叔平,为人禀性忠厚,行止端方。有较深厚的文学造诣,工草隶。历任江州刺史、左将军及会稽内史。

谢道韫15岁时嫁到王家后,恪尽妇道,受到王家老少的一致好评,都认为她是一位难得的好媳妇。

晋代清谈之风盛行,文人雅士,经常围坐在一起,一杯茶,一壶酒,天南地北,无所不谈。连大家闺秀也常常参与其中,发表各种高见,不过女子参加其中的讨论,则先要设置 好“青绫幕幢”,然后,端坐其中,使那些与之对谈的男性士人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有一次,凝之的弟弟献之与友人讨论诗文,正被友人说得理屈词穷,处于尴尬境地之时,被从这儿经过的他的嫂嫂谢道韫听到了。谢道韫二话没说,立即躲到屏风后面参加了讨论。谢道韫接着献之的话说下去,并在他的基础上引经据典,大加发挥,讲得条条有理,使友人无言以对,只好甘拜下风。在座的人对谢道韫的才华无不折服。

不过谢道韫嫁给凝之后,对她的这位丈夫还是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一次,谢道韫的叔父问她:“王郎(指王凝之),逸少(王羲之)子,不恶,汝何恨也?”道韫回答说:“一门叔父则有阿大(指谢安),中郎(指谢万),群从兄弟复有封(谢韶的小名),胡(谢郎的小名),羯(谢玄的小名),末(谢川的小名),不意天壤之间乃有王郎!”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丈夫王凝之比起她的众位叔父及各个兄弟那要差得多。谢道韫对丈夫王凝之的评价是正确的。

其后,以海盗起家的匪盗孙恩作乱,并率兵进攻会稽。时任会稽内史的王凝之,手握军政大权。面对强敌的进攻,部下劝他早作准备,而一味相信道教的他却居然相信道祖能保佑一郡百姓不遭涂炭,于是闭门祈祷,然后告诉部下说:“吾已请大道,许鬼兵相助,贼自破矣。”致使贼兵一到城下,便长驱直入,王凝之及其子女都被贼兵杀害。

谢道韫目睹丈夫和儿女蒙难的惨状,怒火万丈,于是手持兵器带着家中的女仆向贼兵冲去。谢道韫杀死贼兵数人。然而终因寡不敌众,被贼兵俘虏,此时她还抱着只有3岁的外孙刘涛。孙恩以为谢道韫抱的这个孩子就是王家的后代,随即下令部下将这孩子杀死。谢道韫面对刽子手,正气凛然地对孙恩厉声喊道:“事涉王门,何关他族?这个孩子是我的外孙刘涛,你们一定要杀他,那就先杀了我吧!”

孙恩早已听说过谢道韫是一位才华出众的女子,今日又见她义正词严,毫不畏惧的样子,不免也被她所折服,于是改容相待,不但没有杀死她的外孙刘涛,而且也没有加害于谢道韫,还派人将她和她的外孙刘涛一起送回会稽。从此谢道韫寡居会稽,直至离开人世。

孙恩之乱平定之后不久,新任会稽郡守的刘柳前来拜访过谢道韫。事后,刘柳常对人夸奖谢道韫说:“内史夫人风致高远,词理无滞,诚挚感人,一席谈论,受惠无穷。”

谢道韫所著诗、文集原有两卷,后散佚,今存文1篇,诗2首。

谢道韫和丈夫王凝之有四子一女。四子是蕴之,平之,亨之,恩之。一女成人后嫁给庾氏。据《晋书?烈女传》记载,谢道韫的子女在孙恩之乱中全部遇难。

好一个才华横溢的谢道韫(从《咏雪》来赏)

《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言语》,它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文章通过神态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谢道韫的文学才华。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文章第一句交代咏雪的背景。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相当多。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为首的是谢太傅即谢安。在这样的家族里,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召集人兼主讲人自然是谢安,听众是“儿女”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 接着写主要事件咏雪。其实是主讲人出题考听众。主讲人何以有此雅兴?原来是天气发生了变化:“俄而雪骤”,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于是“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录下了两个:一个是谢朗说的“撒盐空中”;另一个是谢道韫说的“柳絮因风起”。主讲人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欣赏及赞扬谢道韫的才气。

读诗 | 《咏雪》:借东晋才女谈谈诗歌理论

精讲中学古诗文系列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这是一则《世说新语》中的小品,主人公是谢安和他的侄子侄女。谢氏是东晋大族,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说的就是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永嘉之乱,西晋亡于匈奴,王导辅佐琅琊王司马睿南渡建邺,有拥立之功,王家权倾一时。而谢家也不含糊,领军人物谢安后来在淝水之战中,指挥八万军队击败号称百万的前秦大军,力挽狂澜于不倒。

这则小品中的谢太傅就是谢安,兄子胡儿是谢安哥哥谢奕的长子谢朗,兄女是指谢朗的妹妹谢道韫。谢道韫是历史上有名的才女,《晋书》专门为她做传,说她“聪识有才辩”,一次她的小叔子王献之(谢道韫的丈夫是王羲之次子王凝之,王献之的哥哥)与客人清谈辩论,快要理屈词穷了,谢道韫遣婢女悄悄告诉王献之:欲为小郎解围。于是隔着一幅青绫,用王献之的观点与客人辩论,“客不能屈”。

今天就借着文艺女青年谢道韫,谈一点诗歌理论的问题:什么是诗歌?诗歌的功能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听着好像没什么用,是的,这类问题属于美学理论的范畴,对于考试就业确实没有什么帮助,就像哲学一样。但我还是主张学习和思考这些问题,因为它们就像武侠小说中的内功,常见的桥段是某个主人公因为意外的机缘练就了或是获得了深厚的内功,只是不知如何运用,所以表现的与常人无异,而一旦他们学习了具体的武术招式,哪怕只是最基本的入门招式,配合上深厚的内力,也立刻跻身高手之列。

什么是诗歌?

给诗歌下个定义可不容易,但从这则小品文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诗歌的特点。显然,“未若柳絮因风起”要比“撒盐空中差可拟”更好,可是它好在哪呢?一个关键的因素是更有朦胧感。史书对谢朗的评价也是“少有逸才”,他的“撒盐空中”应该也是有依据的,我猜测谢朗描写的是雪刚下时的情景。雪初下时往往不是大片的雪花,而是小小的冰粒,积在地上也不是松软的,而是略硬,有时被风吹起还会滚动。这种初雪其实有个学名叫“霰(xiàn)”,《春江花月夜》里就有“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这个阶段的雪,用“撒盐空中”来比拟,其实还挺写实的,但问题就在于太写实了,少了美感。“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这些句子也整齐,也押韵,但我们不认为这是诗,就是因为它们过于写实,没有朦胧感。

“未若柳絮因风起”则不同,它描写的是雪大了以后飘飞的样子,以柳絮喻飘雪,似乎也是写实,但这个写实进了一层,因为柳絮这个形象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更大,“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柳絮飞时已近晚春,是人们感慨春光易逝时很容易想到的意象,而柳絮飘飞不定,倏忽东西,也容易让人兴起人生无常之感。总之,柳絮引发的联想比撒盐多太多了,它提供给读者在面对实体对象时更朦胧的观感,更丰富的体验,从而引发更多的阅读快感。所以诗要有朦胧感,不能纯写实。

此外,诗还有一些形式上的要求,比如句子整齐,音韵悦耳。谢家几位老少这几句,虽不成诗,也有点联句的感觉了,不管谢朗还是谢道韫,都能与谢安的起句“白雪纷纷何所似”压上韵。现代诗在对仗和押韵上已经不像古诗那么严格了,但与散文还是有明显不同的,尤其是在音韵节奏上,虽然不见得严格押韵,但断句、轻重音等等其实都有细致的考虑。

诗歌有什么用?

事物之存在必有其缘由,诗歌也不例外。但诗歌的用处是什么,这个问题要是认真琢磨一下,还真令人困惑。说理有议论文,叙事有记叙文,抒情散文可以很好的表达我们的情绪,那么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价值何在?

一个广为接受的说法是,掌握和运用诗歌能提高我们表达的文学性和美感,比如面对美景,你可以来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我K,真TM美!”但同样是才女谢道韫的一则故事,却颠覆了这个观点。

晋书谢道韫传记载,有一次谢安问《诗经》中哪一句最好,道韫答: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谢安很满意,认为她有“雅人深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它出自《诗经-烝(zheng)民》,诗的意思是周宣王命大臣仲山甫到齐地去筑城,大臣尹吉甫赞叹周宣王任人唯贤,在仲山甫临行时作诗送别,鼓励他勤勉工作,不辱使命。这是什么样的文学趣味?我们很难想象林徽因和张爱玲,或任何一位今天的文艺女青年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谢道韫如此选择自有其道理,这里我们卖个关子,等会儿再说。先让我们来到几万年前亚欧大陆上一个幽深宽阔的山洞,山洞中熊熊燃烧的的篝火旁,正是诗歌产生的地方。

今天人类的语言文字已经十分成熟,普通人都有读写能力,所以我们才会疑惑于诗歌的功能。让我们设想在语言刚出现不久的时候——别说文字,那还要等几万年才出现——在一个原始部落里,能把话说明白的人也凤毛麟角。文字在出现之后的漫长时间里都被赋予神秘的意义,甚至作为祭拜的对象,语言在刚出现时也必然有着神秘的色彩。当部落中最德高望重、最有知识的人(通常是巫师)说出了几句长短规整、押韵动听的话语,对众多初民来说,那不啻来自神的喻示。人们在漫长的黑夜里,围绕着熊熊的篝火,齐声呼颂着那几句话,个体渐渐融为一个整体,人们发现在这样的仪式和口号中,他们对自然的恐惧似乎减少了,对集体的认知似乎增加了,诗歌就在这人类最初的类宗教仪式中诞生了。

所以诗歌在产生之初的功能是宗教性、仪式性的,那些在集会时齐声吟诵的朗朗上口的诗句似乎具有某种魔力,让人中枢神经兴奋,对于身处的群体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在打猎之前,或与其他部落战斗之前组织这样的仪式,显然是大有裨益的。

直到今天,这样的基因可能还镶嵌在我们的DNA中,比如在演讲和辩论中,你如果想赢得听众的支持,一个大忌是进行逻辑和理论的分析,相反,一段充满激情和韵律的排比句将会立刻激起热烈的掌声。克服感性的冲动,客观理性的看待问题,对现代人来说仍远远不是本能,而是需要后天学习才能达到的。

负责诗歌创作的是部落中知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巫师,日积月累,巫师们创作的诗歌记录了本部落的历史,这就是史诗的原型。在没有文字的漫长岁月里,历史和知识全靠口口相传,富有节奏韵律的诗歌当然是帮助记忆的最好载体。

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史诗,而它们共同的特点,都是本民族的神话和英雄传说。比如希腊两大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这是最著名的。印度也有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德国有《尼伯龙根之歌》,俄罗斯有《伊戈尔远征记》,英国有《贝奥武甫》,西班牙有《熙德之歌》,法国有《罗兰之歌》。中国来说,藏族有《格萨尔王传》,柯尔克孜族有《玛纳斯》,蒙古族有《江格尔》。但很奇怪的是汉族没有史诗,这是文学史上一个难解之谜,中外学者有很多研究和解释,但还没有定论。 

诗歌的神秘主义传统到了公元前五百年左右为之一变,因为各大文明不约而同的在这个时期开始进入理性时代,中国的孔子、老子,印度的释迦牟尼,古希腊的苏格拉底,都是这个时代的人物,他们的思想一直影响人类至今,因此人们把那个时期称为“轴心时代”——历史从此围绕着这个轴心转动。

苏格拉底说:“最荒唐的莫过于把最伟大的神描写得丑陋不堪。如赫西俄德描述的乌拉诺斯的行为,以及克洛诺斯对他的报复行为,还有描述克洛诺斯的所作所为和他的儿子对他的行为。”(乌拉诺斯和克洛诺斯分别是希腊神话中第一代和第二代众神之王,克洛诺斯推翻了父亲乌拉诺斯,而乌拉诺斯预言说克洛诺斯的孩子将推翻他,于是克洛诺斯把自己的孩子都吃了)

苏格拉底还说:“对于天真单纯的年轻人,这些故事最好闭口不谈,如果非讲不可,也只能许可少数人听……绝不能让年轻人听到诸神之间的明争暗斗的事情。”

而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干脆主张把诗人赶出城邦。

孔子没有柏拉图那么绝对,他有点像苏格拉底。广为人知的是,今天流传的《诗经》是被孔子删改过的,据说孔子从三千多首诗里挑选了三百首,并且修改整理,流传至今。删改的标准是什么呢?《论语-为政第二》: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如果当年孔子和苏格拉底有机会见面,他们一定会惺惺相惜:那些民间流传的诗歌,真的是污人耳目,怎么能让年轻人接受这样的教育呢?应当用高尚的情操和正直的原则去引导他们,得让他们学好啊!两位老人越谈越投机,双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所以从孔子之后,诗歌的主要功能是教化,即所谓“诗教”。于是乎,我们也就理解了,为什么东晋的文艺女青年谢道韫会选择“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为《诗经》的最佳金句。她选择的标准不是美不美,而是是否有利于教化。

在今天,诗歌的神秘主义功能早已被人淡忘,诗歌的教化功能也成为了陈芝麻烂谷子,那么诗歌在今天有什么用,我们为什么学习诗歌,仅仅是为了说话时显得有点学问吗,还是有它更深刻的功能?希望大家都来思考这个问题。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