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展望科技论文篇二
对生物基塑料的未来展望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全球已经面临巨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各种资源匮乏、气候变暖及环境污染问题让人们不得不探寻新的材料和能源,生物基塑料成为人们减轻环境污染、缓解资源矛盾的新方式,它也因此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分析了生物基塑料的概念、当前生物基塑料发展状况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生物基塑料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从而为减轻资环环境压力,促进人类社会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生物基塑料 概念 存在问题 未来展望
近年来随着生物基塑料的研发和应用,一些传统的塑料制品已经被其替代,生物基塑料已经在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生物基塑料的研究状况及当前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并对生物基塑料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一、生物基塑料的概念
1.生物基塑料的定义
2003年11月日本的生物塑料协会将生物塑料定义为生物分解塑料和生物基塑料。所谓生物分解塑料(BDP)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这类塑料能够由细菌、藻类、真菌等微生物的作用分解,而不会带来环境问题,目前生物分解塑料既来源于石油又来自可再生资源。所谓的生物基塑料(BBP)是指可再生资源例如淀粉、蛋白质、纤维素、木质纤维素、生物聚合物及二氧化碳等,以这些材料为原料加工而成的塑料,就被称为生物基塑料。所谓生物塑料就是指绿色的生物材料,它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或能够减轻对环境的污染,是给空气带来二氧化碳负担的“碳中性”材料。
2.具有代表性生物基塑料产品的特点比较
3.生物基塑料的检测标准
对生物基塑料的检测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其进行C-14分子标记,然后测量其产品中各组分的碳原子是生物碳或化石碳及含量在总有机碳中的百分比(质量分数)。例如计算以淀粉为原料制造的淀粉基塑料的生物基含量:
50%淀粉与50%聚乙烯的淀粉基塑料,其中淀粉生物C含量为41%、聚乙烯生物C含量为82%,其生物基含量的计算方法为(50%×41%)÷(50%×82%+50%×41%)=33.3%。日本的生物含量的等级分为4个:25%~50%,50%~75%,75%~90%,>90%,其中25%~50%的产品所占的比例最大。
二、当前生物基塑料发展状况
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逐步增强,探寻资源的可再生方法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将一些常见的可再生资源例如谷物、木材、甜菜等制造成生物聚合物,实现资源的再生。目前,生物基塑料的研究已经完成了由初级研究到商业化、规模化方向的发展,截止到2012年全球生产制造的生物基塑料产量达500Kt左右,其所能带来的能量达1060kt,根据美国Fredonia集团的研究报告表明,生物基塑料的需求量在未来的几年里其增长率仍会大幅度提高。欧洲的生物塑料协会预测在未来的几年里生物基塑料的生产规模仍然会扩大,今后可被生物分解的生物基塑料中制造业产品如儿童玩具、汽车装饰用品、汽车零件及家用电器等的需求量最大且增长速度最快,预测增长速度会超过20%。目前生物基塑料在我国的应用主要是在以下5个行业:一包装行业;二制造业;三纺织业;四农用地膜;五医学业。
三、生物基塑料使用的主要技术
1.“生物成型”技术
作为世界知名的可口可乐公司承诺在2020年,本公司所使用的所有的PET容器都将使用生物材料,该产品主要是由美国著名的生物技术公司Virent、Gevo共同研发生物合成PX工艺,实现PTA的绿色化。Virent公司已经成功的采用了“生物成型”技术,将玉米、甘蔗等含糖作物与糠醛生物共同转化为PX,实现了完全由可再生材料合成生物基PET。
2.分子重组技术
目前,国际上知名的生物化工企业Virent、Gevo、Avantium等已经成功的应用生物技术从植物、农作物的废弃物等资源中进行分子重组转化为PX,并通过氧化技术生产出PTA,从而实现了100%的PET生物基产品。
3.“YXY”技术
美国生物化工Avantium公司与美国高校共同研发了“YXY”技术,该技术将植物源获得的呋喃糖通过生物技术转化为2,5-呋喃羧酸,从而与MEG酯化聚合生成PEF,目前 已经实现了PEF聚酯瓶的商业化生产。
四、几类生物基塑料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目前国内外研究较多且开发和技术相对成熟的生物基塑料主要有:淀粉基生物降解塑料、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等。
1.淀粉基生物降解塑料
淀粉基生物降解塑料是淀粉经过改性、接枝反应后与其他聚合物共混加工而成的一种塑料产品, 具有投资少、成本低、方便快捷、等特点。目前共研发出填充型、光-生物双降解型、共混型及全淀粉型四种可降解塑料。经过30年的研发历史,淀粉生物降解塑料已广泛应用于化工、农业以及化妆行业等。
2.聚乳酸生物降解塑料
聚乳酸是以乳酸为原料合成的材料,具有无毒、无害、高强度、易加工成型及可全降解性能等特点。因此,聚乳酸是一种能真正达到生态和经济双重效应的环保材料,是近年来国内外着重研究和关注的生物降解塑料。但价格较高对其大规模应用有一定的限制。
3.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生物降解塑料
丁二酸和丁二醇经缩聚形成聚丁二酸丁二醇酯, 其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和耐热性,并且其加工定型和稳定性方面也比其他生物基塑料好。总体而言,其综合性能优异, 性价比合理, 具有良好的应用推广前景,。
另外,国内外正在研究开发一些新型生物基塑料。例如:美国农业部研究由柠檬酸和丙三醇制得的生物降解聚合物,美国加州大学正在推出的利用碳水化合物和肽合成生物材料以及国内相关研究部门研究以农产品为原料制造可塑淀粉生物降解材料,显示出未来生物技术塑料发展的前景巨大。 五、生物基塑料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物基塑料的性能较石油基塑料有差距
目前形成产业的生物基塑料的性能(力学性能、稳定性、耐热性、燃烧性、阻隔性等)较石油基塑料的性能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很多要求严格的领域中,生物基塑料不能够替代石油基塑料,因此必须通过对其性能进行改造的手段,尽量使其性能达到可利用的标准。
2.生物基塑料的生产投资大、成本高
相关国外《生物基生命周期对环境影响的全面分析》调查研究表明,生物基塑料的制造所使用的农作物,较普通的农作物而言使用的农药、化肥的量更大,其产品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更大,因此在投资项目时一定要全面分析,慎重做决定。
六、展望生物基塑料的发展前景
1.生物基塑料替代传统能源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全球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日趋加剧,环境污染、资源匮乏、能源短缺都迫使人们急切探寻新能源来替代传统的能源。用可再生资源替代石油资源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石油资源的需求量只会与日俱增。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日益严峻,美国能源情报署2006年初预测,到2025年,世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达3.88×107kt,而中国目前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达到3.8×106kt,因此中国面临的减排工作还是十分严峻的,同时相关研究表明,生物基塑料的节能减排效果显著,生物基塑料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石油基塑料的排放量少20%~30%。因此,生物基塑料的发展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2.生物化学工艺技术发展为生物基塑料发展带来新革命
生物化学工艺技术的发展为生物基塑料的性能、生产工序、生产成本等都有了突破性的改变,其不仅能够使生物基塑料的性能达到最佳状态,而且能够大幅度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淀粉及纤维素的含量,并且还能够直接或间接的使用非粮食淀粉,节约粮食资源。
3.生物基塑料产品种类不断增加,应用领域不断扩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绿色食品、绿色包装都是人们追求的新事物,而生物基塑料就是绿色包装的典型资材。而且今后不会单单仅仅将生物基塑料的产品种类局限于包装上,会将生物基塑料的应用领域扩大到农业领域、医药领域、纺织领域等,他们都将在各自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实现资源替代和环境资源矛盾的缓解,更加有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七、结语
近年来,生物基塑料的生产技术体系目前已经得到了确立,并且随着生物材料和生物生产技术的发展,其在节能减排和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发挥着显著的优势,通过对生物基塑料的研究和应用的现状进行综合分析,生物基塑料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并且当前生物基塑料作为石油基的替代品使着我国的资源利用正朝着绿色、高效、高附加值、规模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从而为我国走经济可持续、能源可持续、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奠定了基础,因此生物基塑料具有十分美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唐赛珍.生物基材料发展前景展望[J].新材料产业,2013(03).
[2] 李洋.研究报告称生物基材料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J].印刷技术,2010(04).
[3]张慧君.生物塑料在汽车上的应用与展望[J].橡塑资源利用[J].2013(04).
[4]杨中文.生物基塑料带来绿色革命[J].国外塑料,2006(05).
[5]王战勇,张晶,苏婷婷.可生物降解塑料的研究与发展[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3(08).
[6]关文.生物塑料有望替代90%传统树脂[J].中国石化报,2009(12).
[7]杨二.佳能产品应用阻燃性生物基塑料[J].中国质量报,2008(10).
作者简介:姓名:周毅;出生年:1976年10月;性别:男;籍贯:广东省普宁市;工作单位:广东楠洋职业安全事务有限公司;职务或职称:工程师;学位:学士;研究方向:化工。
看了“未来的展望科技论文”的人还看:
1. 未来人生规划的论文范文3篇
2. 对未来的展望的话
3. 展望未来的演讲稿3篇
4. 展望未来的发言稿3篇
5. 关于科技论文2000字
铝酸镧(LaAlO3)和钽酸钾(KTaO3)是两种绝缘体,但当它们组合在一起时,界面就能导电甚至出现超导现象。这种刚刚“问世”的界面超导引发了科学家强烈的兴趣,来自浙江大学物理学系、中科院物理所等机构的学者发现,可以像调控半导体器件那样,用电压连续调控LaAlO3/KTaO3界面的导电性质:随着门电压的变化,它呈现了从超导到绝缘体的连续转变。同时,研究团队还在这一界面观测到了可被连续调控的量子金属态等许多新奇的物理现象。
5月14日,相关论文Electric field control of superconductivity at the LaAlO3/KTaO3(111) interface (电场控制LaAlO3/KTaO3(111)界面超导)在《科学》杂志上线。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为浙大物理系博士生陈峥、刘源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后张慧,共同通讯作者是浙大物理学系谢燕武研究员,中科院物理所孙继荣研究员和周毅研究员。这一发现为人们 探索 低温量子现象呈现了一个崭新的视野,也为超导器件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后浪”的潜力
LaAlO3/KTaO3界面超导今年2月才刚刚在《科学》杂志正式“亮相”。在氧化物界面超导家族中,它是第2位入列的成员。第1位成员亮相于2007年,瑞士日内瓦大学的Triscone教授等首先发现了LaAlO3/SrTiO3界面存在超导现象,这标志着一类新的超导体系的诞生:氧化物界面超导。
Triscone曾用一堆乐高积木来形容这一领域的奇妙:不同的氧化物可以产生千变万化的组合,每种组合都有可能蕴含着未知的、新奇的性质。随后的研究发现,LaAlO3/SrTiO3的超导电性可以通过电压来开启或关闭,就像我们熟知的半导体晶体管。这不禁让人畅想,或许有一天我们能制造出像半导体一样可以精确调控的超导器件。
而一年多前“新生”于美国阿贡实验室的“后浪”LaAlO3/KTaO3的表现似乎更加抢眼。今年2月发表在《科学》杂志的论文指出,“LaAlO3/KTaO3的超导转变温度可达2.2 K,比“前浪”的0.3 K高出整整一个数量级。那么,它会有哪些新奇的性质?它的超导性能也能被调控吗?它对超导机制研究会有哪些价值?神秘的“后浪”吸引着谢燕武与他的合作伙伴们去一探究竟。
新的调控,新的机制
调控,是实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手段和内容。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调控机制,实现了LaAlO3/KTaO3导电性能的连续可调,器件随电压变化呈现了从超导到绝缘体的连续转变。
博士生陈峥和刘源在实验室制备样品
谢燕武介绍,导电电子在低温下两两配对,就会形成超导,目前已知的超导体系已经非常多,但能被电场调控的凤毛麟角。“”我们的调控方法本质就是调控电子‘队形’的空间分布,让它们在更靠近或更远离界面的地方运动。”大量的电子在氧化物界面附近运动时,会受到晶格缺陷(也称为“无序”)的影响。“就像开车时遇到障碍物。”谢燕武说,这种“无序”越贴近界面分布越密集,越远离界面则越稀疏。基于这一认识,研究团队提出了改变电子空间分布的思路,“如果有更多的电子靠近界面,那么整体来看它们遇到的‘障碍物’就变多了,这会显著影响电子以及配对后的超导库珀对的运动行为。”
每平方厘米界面通道里有80万亿个电子在运动,门电压通过改变它们的“队形”来影响界面导电性能。“山丘”形状示意了无序分布。
在这项实验中,研究人员测试了门电压从-200V到150V区间时界面的导电性能。“不论在超导转变温度之上还是之下,导电性都可被连续调控。”陈峥说,“我们还直接测量了在这一门电压区间电子‘队形’空间分布的变化,当导电通道在6纳米时,LaAlO3/KTaO3看起来是很好的超导,而当通道调整到2纳米时,它就成了绝缘体。”
在-200V到150V区间施加不同门电压时LaAlO3/KTaO3界面的面电阻(Rsheet)随温度(T)的变化。
“从表面看,我们与传统的方法用的都是门电压调控,但背后的调控机制是全新的。”孙继荣说,传统的方法,无论是半导体晶体管还是LaAlO3/SrTiO3,都是通过改变电子浓度从而实现对导电性能的调控,这里需要有个前提:电子浓度低。“相比之下,LaAlO3/KTaO3界面的电子浓度很高,不能满足传统的调控机制,因此需要 探索 全新的调控机制。”孙继荣说,新的调控仍然以类似于晶体管的方式工作,但本质上打破了对于电子浓度的限制。
量子金属态
博士生陈峥与刘源全程参与了样品的制备和测试。陈峥说,研究过程中最难忘的是第一次测出LaAlO3/KTaO3超导性的那一天,“表明我们已经掌握了制备这一新界面超导体系的方法,可以开始我们的调控研究了!”随着实验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数据涌现出来。当他们把它们放到一起时,惊奇地发现在低温下是一条又一条水平线条,也就是说,无论温度在0~1K的区间内如何变化,LaAlO3/KTaO3界面的电阻几乎始终是恒定的。“量子金属是同时具有部分超导和金属特性的新奇量子物态,这是一种典型的量子金属态。”周毅说,“已知的量子金属态都只处于某个量子临界点上。而这个系统可以连续调控,量子金属作为相图上一个物相的形式存在,这个新发现令我们异常激动。”
器件实物照片。中间核心桥路部分宽20微米,长100微米。
《科学》杂志的审稿人对这项研究给与了非常积极的回应,他们认为,这种完全可调的超导性是一项引人入胜的突破,该项研究充分深入,几乎覆盖了过去10多年人们在LaAlO3/SrTiO3体系中获得的认识。
谢燕武说,对于新材料的研究主要来自于两方面动力:一方面想通过新材料的研究来发现新的物理现象,获得更多的科学见解;另一方面也试图为开发新器件提供有益的线索。“我们在LaAlO3/KTaO3体系中的研究可为理解超导机制,尤其是理解高温超导中的机制提供全新的素材,同时也为将来开发超导器件提供了新的视野。”
这项研究的团队成员还包括浙大物理系博士生孙艳秋、张蒙,以及浙大材料学院田鹤教授和刘中然博士。
研究得到了浙江大学量子交叉中心同仁在技术和设备等方面的全方位支持,同时还得到了浙江大学“双一流”建设专项经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等支持。
浙大物理系谢燕武课题组
论文DOI: 10.1126/science.abb3848
(原题为《浙大团队Science再发文!解密如何利用电场控制氧化物界面超导》。编辑张钟文)
周毅,男 汉族,陕西西安人,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民进中央委员。1989年创办西安建设科技学院.西安建设科技学院董事长、院长,学院发展战略委员会专家教授,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委员。
有5年公办高校工作经验,3年国外学习生活阅历,8年民办高校管理实践。曾获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创新奖、中国高校杰出校长、陕西省十大杰出青年、陕西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
提出“厚德 求是 坚毅 和谐”的现代教育发展理念,对民办高等学校的学分制、高等教育大众化、民办大学的规模质量观、民办高等教育的定位、素质教育等问题,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先后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编《民办教育丛书》和《人文教育丛书》,出版专著《民办教育求索》、《民办教育引论》等,在教育界引起较大影响。
周毅还为《信爱》作词【简介】 周毅,管理学博士,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情报学方向硕士学位点学科带头人,在权威期刊、国内核心期刊和省级以上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有数十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复印转载,多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学术奖,主持或参加国家、省级各类科研项目7项。代表性科研成果有:《信息资源宏观配置管理研究》、《信息化与苏南现代化》、《信息学概论》、《政府信息公开进程中的现行文件开放研究》、《政府信息开放的标准研究》、《政府信息开放与开发的社会化和商业化:趋势、领域与问题》等。...
信仰给人的生命以意义
陈敏昭
(三门峡行政学院 472000)
[提要]1、信仰是人存在的需要;2、信仰的本质:被期待的理想;3、中国传统文化与信仰的缺失;4、物质和生命都起源于运动;5、探求信仰。
1、信仰是人存在的需要
在我们这个与信仰久违的社会里讨论信仰,似乎是个出力不讨好的事情。没有信仰的生活已经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索然无味,行同走肉,空话、假话、大话漫天飞。
什么是信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山东笔名叫“藿香正气丸”的朋友从信息的角度说:“‘信’就是认为自己知道的东西是符合事实的;‘仰’即仰望,就是在一种知识体系内相信那些无法证实的内容,因为此知识体系内低层的信息得到了确认,所以高级信息即使不能证明,但由于因为信任此体系,也便相信其信息的真实性”。
另一位笔名“历史哲学”的人从实用的角度讲:“信仰即是自己的需要。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就信。物质上的需要,人们需要科学,科学即是信仰”。
一位自称“月亮鱼”的朋友从反面说:“信仰是自我欺骗而欺骗别人的工具。人有信仰,则必定在精神上成为奴隶”。而另外一个朋友则从正面说:“信仰是一种心理依托,是一种可以激发人潜力的力量”。
“天涯客子”和他的朋友认为信仰是:“精神的家园,心灵的归向”。关于心灵的归向,他们认为:“自然的方向有东西南北,前后左右上下。而信仰非自然的方向,而是人心的归向,人灵性生命力的方向,是指你的心,你的灵性,你的生命是否归向天主。人生命的归向,心灵的归向就是信仰”。
还有人说:“信仰就是相信自己的思想。”wuqiangnian认为:“信仰是人内心秉持的精神规范,是心灵的寄托。它指导着人的行为方式和评价事物的态度。”当然,我相信大多数人赞同:“信仰是人们对自己理想的不放弃,对真理的尊重和实践 ”。笔名叫“梦梦心绝痛”的朋友说:“信仰,是指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神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概括地说,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
而网名zhxr63的朋友则用近乎抽象逻辑的口吻告诉我们:“信仰即是对万事万物存在惟一性真理的坚信不疑的认定。迄今为止,人们对信仰的认识,都仅仅限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宗教信仰,或以为只要人们心中有神的信念,就是有了信仰。其实,这只是人们对人类智慧尚处于蒙昧时期的信仰活动现象的肤浅外表的认识。神,从现代人认知水平的角度看,不过是人类对真理尚处于完全无知状态时期的一种抽象观念的代偿,而且还只限于一神论的宗教信仰。因为全知全能的神——上帝抽象的惟一性,正好可以代偿真理抽象的惟一性;这也因为无论神抑或真理,都应是最高的抽象,而不能是任何想象或具象。一切进入具象的神都将造成使人愚昧的偶像和偶像崇拜。正是因此,具有惟一神宗教崇拜的民族,可以具有一定程度信仰的因素,但严格地说,还不能说是具有完整的信仰本身。因为作为宗教,其中仍旧含有大量违背真理的迷信成分。至于具有多神论宗教崇拜的民族,就只能认为是无信仰的民族了。正是因此,中国人就是一个无信仰的民族。此外,我在前面的文章中也曾多次谈到,中国人心中无真理,这与中国人心中无信仰其实是同一个事实的两面。信仰与迷信,严格地说,是两个完全对立乃至彼此根本不可相容的概念。迷信的人不可能会有信仰,而有信仰的人,则应自觉地杜绝任何迷信。然而实际上,在人类具体的生活中,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地把信仰和迷信混合在一起,使之难解难分。正因如此,坚信真理惟一性的科学家,有时也会自称是某某宗教的信徒。在理性上这的确是矛盾的,然而在超验的心理以及情感上,却常常二者能够和平共处得似乎天衣无缝。这并不奇怪。因为人本身,即同时都是在追求真理、善法和美德(情感)的人。这种情况,在西方大哲人康德的著作中就曾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方面,他在纯粹理性中杀死了上帝,另一方面,他却又在实践理性中假设有一个上帝,再一方面,在涉及美学意义的判断力批判中,他更认为自己已经找到了上帝。其实,这在今天的我看来,康德的‘上帝’,全都只应是惟一性真理的代称。之所以康德到最后都难以自圆其说,并一再被后来的哲学家们所曲解,关键都在于,西方哲学的二元论逻辑,彻底限制了他一切努力的可能。至于为什么如此这般的道理,我没法在这短短的文章中给大家说清楚,但我的确深信,我的三元论逻辑能够非常容易地解决这个难题。今天,我在这里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信仰即应是对万事万物存在惟一性真理的信仰。信仰之所以非常重要,是因为人类的智慧发育,只能从真理的‘惟一性’出发,然后进化到善法的‘相对性’,最后达到美德的‘三全性’,使人类的智慧最终臻于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和有所创造的最高境界。缺乏信仰的民族,绝对只能是一个愚昧的民族。中国人长期以来受到儒学伪学的蛊惑,完全不知真理为何物,致使中国历史上智慧发展停滞的中世纪长达两千多年之久。今天看来,儒学伪学对中华民族的造孽,真是罪莫大焉。今天仍还有那么多人在继续鼓吹儒学、儒教,甚至还要以‘国学’而礼遇之,而尊奉之,简直是无知之极,愚昧之极,更是对中华民族的后代子孙有害之极。”zhxr63先生的观点真叫人振聋发聩!
网名 zhoujunyi 的朋友则从更深层次上告诉我们:“什么是信仰?可能这个一再被提及的词语还是很难被下一个定义的,或者说每个人对它都有自己的阐释。的确,人们大多数时候并不愿提及这个沉重的词,有时候还会忽略甚至逃避它。因为我们一直被灌输的意识形态教育告诉我们,信仰就是和宗教有关的,而宗教就是迷信的一种形式,所以信仰也成为一种和科学对立的事物。因此很多人在填写表格的时候,在信仰那一栏里,总是写上‘无’或‘共产主义’。这很值得思考。如果说一个人没有信仰,那么他的行为基础、社会活动、思考模式又是建立在什么之上的呢?而‘共产主义’只是一种社会形态,根本不是一种价值观或者认识论的基础,对于共产主义,你可以用相信这个词,而不是‘信仰’这个词。为什么要信仰?因为我们需要有所畏惧。如果一个人可以无惧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那不是勇敢,而是可怕。无论是法律、规章制度、道德,都是在做着同样的工作——告诉你,什么你可以做,什么你不可以做——总之,你需要一个让你畏惧的系统,让你在某个体系内照章办事.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信仰的存在首先是一种需要。信仰的复杂只是体现在形式上,究其本质而言,信仰还是相当纯粹的一个实体。乌拉穆诺曾在其一篇论文中写道:‘相信我们不曾见过的,不!而是创造我们所不曾见过的。’这句话对于笃信基督教的西方世界可能更好理解——信仰并非是一个存在,而是一种被期待的理想。我们的信仰在本质上是一种世俗理想,只是随着这个世俗理想被不断丰富和修饰,并且伴随着仪式和经文,它大多数情况下被改变为一种宗教(或者说,宗教成为信仰的主要形式)。乌拉穆诺在《生命的悲剧意识》一书中,同样写道,‘通常,并不是由于我们相信我们才寄以希望,而是由于我们有所希望所以我们才相信。’当一位年老的母亲在寺庙里祈祷孩子的病能康复时,她并非时因为相信神佛才来参拜,而是因为她希望孩子能真的因为自己的祈祷能康复,所以才去相信神佛的存在。——这个因果关系在信仰的理解上非常重要。这也是为什么圣经中有这样一句:主啊,我信!请帮助我的不信。前面写道,信仰的复杂只是体现在形式上,只是还真的没有见到对于信仰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即什么可以称之为信仰,什么不能称之为信仰。有些人说他信仰科学,也有人说他是无神论者,怎么分别那究竟是是信仰,还是一种态度?
“从信仰的对象看,也许可以简单的分为一神论、多神论、泛神论、自然主义以及无信仰。不管你是信仰基督教、伊斯兰教还是佛教、道教,其区别只是神的存在形式和神性的不同,在根本上都是对于神是统治力量和支配力量的崇信和想象。当你说你信仰科学的时候,你其实是在说你的一种现实态度,你只愿意相信用现有科学能解释的事物,并且热衷于用科学来解释所有发生的事情。科学不能成为一种信仰,因为信仰的支配者是人,并且信仰是与意志有关的非理性存在,而科学与之无关。就像你虽然相信科学,但在黑暗中你还是会害怕鬼神,这就是《X档案》里Scully说的不理性的恐惧。
“前面写道,信仰的复杂只是体现在形式上,只是还真的没有见到对于信仰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即什么可以称之为信仰,什么不能称之为信仰。有些人说他信仰科学,也有人说他是无神论者,怎么分别那究竟是是信仰,还是一种态度? 从信仰的对象看,也许可以简单的分为一神论、多神论、泛神论、自然主义以及无信仰。不管你是信仰基督教、伊斯兰教还是佛教、道教,其区别只是神的存在形式和神性的不同,在根本上都是对于神是统治力量和支配力量的崇信和想象。”
在我们的人生中,信仰究竟是什么?是生命的最终依归,还是可有可无的点缀?信仰究竟又能为我们带来什么?是人生道路上的智慧明灯,还是遭遇挫折时的心灵安慰?我相信您读了前面那些朋友的观点后会形成自己的认识,并且能够找到或者发现自己的信仰。
2、信仰的本质:被期待的理想
信仰,又作仰信,信奉瞻仰之意。信,信奉;仰,仰慕。梵语sraddha译作信心、信解、信仰。《法苑珠林》卷九四:“生无信仰心,恒被他笑具。”(谓对佛、法、僧三宝的崇信钦仰。佛教强调修行之初,须立坚固的信心不动摇)信仰,就是以崇敬的心态去对待某种东西,并且坚信不疑。宽泛地讲,信仰是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
信仰属于信念,是信念的一部分,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信仰,是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神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概括地说,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
信仰是可以感知的,可以感受的、可以继承、可以体验、可以接纳的。贵州人周毅先生在《生命信仰》中从认识论角度将其定义为:“信仰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终极假设。”这种“终极假设”,人只能确信和仰望,不能置疑,或者无法置疑。所有的一切论理道德都是在这个终极假设的基础之上构筑起来的。世界的来源问题是人类首先关心的根本问题。人类凭借自身有限的认识是无法作出绝对确切的判断的。这只能借助于假设。马克思主义者将物质作为世界的本源,但物质又起源于什么呢?宗教将上帝神灵作为世界的本源,但上帝神灵又起源于什么呢?都很难回答。于是他们会这样告诉你:“世界它本来就是这样的!”意思是说这已经是终极问题了,不能再追问下去了,你只能确信这是真的,不能再作任何置疑了。这就信仰。
信仰是任何一个文化的核心肯定。信仰的指向是“意义”。“意义”的背后是“价值”。信仰是一个文化的价值系统。信仰是文化中那个“万变不离其宗”的宗,是纲,是根本。这是因为人的存在是需要意义的。人,一定要找出活着的意义来。信仰就是这样一种让人“安身立命”的东西。一个西方哲人说:“人是唯一不凭靠面包而活着的存在物”。圣经里有一句同样的话:“人活着不只为了面包”。若是没有意义,人是活不下去的。信仰,给人的生命以意义。
正是因为信仰这样重要,耶稣提出的最大的诫命才会是这样的:“你要尽心尽意尽性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这里,耶稣明确告诉世人,最大的诫命,是信仰,是对上帝的爱。
3、中国传统文化与信仰的缺失
从文化与信仰上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信仰是缺失的。我们不但不认识上帝,没有对上帝的信仰,甚至,我们什么信仰都没有,我们连信仰的能力都不具备!为什么?揭示自然界真理的科学是在清朝末年才传入中国的。在历史上我们的祖先又如何能够“接近”真理呢?
信仰缺失的最典型表现,就是在中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真正的信仰,从来没有过正式的宗教信仰,也没有过自己的神,作为一个民族,也没有真正信仰什么。没有信仰,没有超越精神,剩下的就是现实性的、实用的、功利的东西,所以,我们的文化甚至呈现出很强的实用性。没有信仰,就没有根基,没有坚定的目标,自然那就是什么有用追求什么,所以中国文化的实用主义很突出。我们对价值的判断很典型的方式就是:“这有什么用”?
中国的实用文化还体现在这样一句口号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什么?实践是人的社会活动,人作为有限的存在,人的实践怎么能检验真理呢?牛顿说时空是绝对的,万有引力是客观存在的力;而爱因斯坦发现,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万有引力是表象,是物质引起了空间的弯曲。玻尔又以测不准原理反驳了爱因斯坦,今后,还会有发展。哪个实践能检验出真理呢?实践只是可以让我们接近真理罢了。
信仰指向意义,而不是现世的好处。信仰是道德的核心,能够让我们活出一种更高的标准。
4、物质和生命都起源于运动
信仰是人认识世界的假设。所有的一切伦理道德都是在这个假设的基础之上构筑起来的。世界的来源问题是人类首先关心的根本问题。人类凭借自身有限的认识是无法作出绝对确切的判断的。宗教信仰假设世界和生命是被神灵创造的。世界和人处于一个被动的位子。所以宗教信仰很多的伦理道德都是强加给人的诫律。当然也有的是来自于生命本身的需要。例如,孝敬父母,关爱子女,友善亲朋等等。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宗教也将人类进化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公德作为自身的伦理道德要求。从这一角度看,宗教信仰具有其积极的一面。神灵和上帝是宗教信仰用来认识世界的工具,并将其作为偶像顶礼膜拜的一种观念的东西。而事实上呢,神灵和上帝的创造者就是人本身。
生命信仰必须回答物质起源于什么。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现代科学理论表明:绝对不变的即不生不灭物质实体是不存在的。物质不是一种死的东西,它有着自身的产生的灭亡的过程,也存在着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化的过程。微观世界有很多物质微粒的寿命只有几百万分之一秒。相对论认为,物质与能量,物质与空间、时间之间,随着物体的矛盾运动是相互转化着的。一个正电子与一个负电子相互碰撞就会发生湮灭,转化为能量。当一个物体的以接近光速的高速运动,则物质的质量就会增加,沿着运动方向上的体积就会缩小,时间的流逝就会变慢。这表明,物质本身也存在着一个起源问题。英国宇宙学家史蒂芬·霍金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也存在着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宇宙是由于强大的热力冲破了极小的宇宙“奇点”产生爆炸而来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宇宙万物产生于永不停息的运动。我们将这种产生宇宙万物的、永不停息的运动叫做生命活力,这种生命活力不只是人有,所有的物,只要它在运动之中,它都具有生命活力!正因为如此,宇宙才会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进化,才会出现生物生命和智慧,世界才会如此丰富多采、五彩缤纷。世界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世界。人是运动中的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存在静止的、绝对的、抽象的人性,也不存在以人为中心的绝对宇宙。只是限于我们的物质力量和认识能力,我们对广阔的宇宙还知之甚少。若能做如是想,那么,我们就能够脱离宗教信仰的宿命,改变唯物主义的冰冷。生命是生命信仰的本体,是生命信仰唯一敬畏和崇拜的对象。生命的本质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进步的运动过程。发展进步是生命的本质需要。发展进步是生命信仰最大的善。这是生命信仰构建一切伦理道德的基础。信仰需要道德要求、道德准则,但道德不能等同于信仰。
没有五彩缤纷的生命形式,也就没有美的基础。美是生命创造的,也是生命发现的,既是生命的追求又是生命本身。任何关于美的问题,都是关于生命的问题。对美的追求,实质上就是对生命活力的追求。这种追求,抛弃了对神灵的崇拜,无疑是人类信仰的一种进步。
经过反右、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运动糟践的中国人轻易不敢有信仰,也让很多人认为中国人已经失去了信仰。其实,应该说我们不能轻率地信仰,更不能盲目地接受别人强加给我们的似是而非的所谓“信仰”。信仰,应该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后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一种认真选择。
5、探求信仰
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在《走向现代化》一书中讲:“任何一个国家,那些完善的现代制度以及伴随而来的指导大纲、管理守则,本身是一些空的躯壳。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
在当今世界上,其历史超过百年并且仍然具有活力的组织两种:教会和学校。这两种组织的共同特点是,都有深入人心的信仰,都有优良的行为传统。所以,从我们个人讲,要做一个不辜负此生并且有益于众生的人,我们需要信仰,需要一个让心灵歇息的港湾;从宏观层面讲,国家要持续发展,社会要进步也需要有能够广结善缘、能够统领众生的信仰。不过,我们不需要强求一致、千篇一律的信仰。作为被期待的理想和价值观,信仰,只要能够满足维护基本正义、公正和在善待自己的同时能够善待他人就可以了,就有它存在的空间和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