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模式对地理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架起了地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地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地理论文 范文 一:学伴互助式地理教学分析
【摘要】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有优势。但时代在发展,学生在成长,如果教师及他(她)的 教学 方法 一成不变,就会使其劣势凸显出来,在这样大的背景下,势必要进行课改,但是改向何方,怎样改,有很多先锋已经进行各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也有各种各样的效果。详细记录了在课改过程中的观念、做法、 反思 ,很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课改;学伴互助;地理教学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常常是通过以下教学模式来进行的:(1)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被人们称为“满堂灌”或者叫“填鸭式” 教育 ,这种教学模式是最常见的。(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这是“满堂灌模式”的一种变形。这些教学模式有优势,但是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作用,扼制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与潜能的发挥。在传统与新兴的矛盾冲突中,学校领导站位高,思想新,提出了我校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义不容辞首当其冲进行课改。在我的地理课堂上,确定为问题导学—学伴互助式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一、学伴互助式教学模式的主导思想
课改首先是理念的改变,要改变传统的思想,确定以生为本的课堂。学生学习的地方过去叫学堂,现在叫学校,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角,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学定教,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主导,要做好导的工作,定位应该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随机生成的课堂才是真实的、精彩的,有生命力的。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想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这是合作学习的优点,但是合作学习也存在弊端,人数较多的小组在进行学习和展示时,通常是一人做主角,其他人做配角。所以我校的学伴互助式教学模式选择两人为一个学伴小组。
二、学伴之间角色的定位
我校的学伴互助式教学模式是以两个人为一小组(特殊情况也可三个人组成小组),这两个人互为学伴,优势突出一些的被称为“学长”,成绩弱一些的被称作“学友”,他们之间是朋友、伙伴的关系,比起“师傅”和“徒弟”,学生的心理上舒服了很多。学伴的组合不是固定的,一个阶段以后会进行微调。
三、问题导学
(一)导学题的编制
1.导学题的设置具有指导性。初中的学生自己阅读文本的能力不是很强,需要引导,导学题则相当于这节课的脉络,把大块的课文分解为小的问题,将图片融入课文,引导学生顺着脉络,紧扣知识的重难点去分析去思考。
2.导学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实效性。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具体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重点、难点来进行问题设计,问题设计要题意清楚,条理分明,语言精练,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辨析疑难,纠正错误,完善认知结构。
3.导学题的设置不能离开图。地理课堂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图多,而运用地图进行教学则是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地理教学独特风格和特色所在。所以在地理教学中,设置的导学题目也不能离开图,地图功能十分巨大,复杂、抽象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往往用一幅或几幅地图便能生动直观、清晰、明了地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并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
4.导学题的设置要体现 学习方法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的能力,这个培养是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把学生养成“看到新知,联想旧知;应用已知,探究未知”,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养成了,在没有我们设置的导学题时,他们也能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究,这才达到了我们的目的。所以在设置导学题时,应更多地思考:怎样引导学生有效地探究。
(二)问题导学-学伴互助式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
我在课堂上,先出示教学目标,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个明确的定位,然后出示导学题,使学生在自学课本时有一个抓手,在自学过程中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主学习,第二阶段是课改的中心,学友向学长汇报自学情况,学长指导学友。学长不会的内容可以与其他小组的学长交流,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巡视指导。自学结束,以学伴为单位进行展示,一般是学友回答问题,学长评价,学伴自己也可以根据情况而定谁来回答。学生能学会的教师不必再重复,教师根据巡视以及学生展示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重点知识师生交流完毕,一定要留出当堂训练的时间,巩固学习成果。
四、课堂评价
在学伴互助的课堂上,学长学友是一个学伴小组,他们共同学习,但展示的时候主要由学友来进行,学友展示的好,说明学长真正起到了帮助的作用,二者共同加分,如果学长单独回答展示,则没有学友得分高,这一点对于学友的激励是很大的。除了关注学伴们在展示时的表现,其实更重要的是注重学习过程中对学长学友的评价和鼓励,观察学伴之间是否和谐互助,否则还应进行调整。
五、效果初显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学伴互助式教学模式的优势凸显出来:学生能够做到由被动地听老师讲转为主动的学,从旁观者变成了拓荒者;学生交流的时间多了,有了展示自己的空间,从旁听者变成了演讲者;成绩不太理想的学友有了在课堂上表现、表达的机会,而这些原来都是被学长统领着;学长由回答问题的踊跃者,成为了小老师,有了质的变化,他们不仅能够完成课堂的学习内容,还得到了更高层次的锻炼。当然我的课堂还存在一些问题,还在摸索与改进中,但是作为教师在经历了课改之后,有了对比,更加坚定了我将课改之路走下去的决心,放手也是一种爱,我甘愿做他们的铺路石,送他们走向更远的前方,而不仅仅是教给他们如何去应付考试。
参考文献:
[1]__刚.我们的课改.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4.
[2]范志国.初中地理教学评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
[3]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2.
地理论文范文二:初中乡土地理教学研究
摘要: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具体,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拉近学生与地理之间的距离。本文主要针对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关键词:乡土地理;初中;地理教学;运用
初中地理主要就是让学生对自然环境以及一些人体和自然规律进行认知学习,所学的内容和实际生活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但是由于地理学习涉及到的内容比较抽象,一些学生感觉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无法融入到地理学习中来。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一些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融入了乡土地理的元素。所谓乡土地理也就是利用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地理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进行学习。
一、结合乡土地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任何的学习动力都比不上对于学习内容的兴趣,要想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积极性,先要让学生对于地理学习产生兴趣。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乡土地理,让学生结合自身熟知的事物进行学习。由于自身对于乡土地理比较熟悉,所以从心理上就会对学习产生更强的自信心,加上乡土地理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当中可以真实感知到的,能够看见和感受到的事物,更会让学生产生熟悉感。所以,教师在地理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充分结合和利用乡土地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亲切感,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有效提升地理教学效率。比如,在学习《地势和地形》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结合乡土地理开展教学,提问“在自己家的附近都有哪些特殊的地方是小的时候最喜欢去的”。一些学生可能会说“山坡上,因为张家口的山还算是比较多的,所以家附近的小山就成了小伙伴玩乐的地方。”接着,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张家口的山比较多呢?”学生可能就想到与地理相关的丘陵地形,联系张家口的实际情况,能够感受到地形对于当地人们生活的影响。推广开去,中国还有很多其他的地区,不同的地形对于当地的人们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让学生对中国地形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想要知道其他地区人们生活的地形环境是怎样的,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利用乡土地理,进行德育素质教育
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学生会感觉学习的内容与自身的实际生活并没有太大的联系,这些地理知识和自身的生活有着遥远的距离感,因此学习的兴致并不是很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融合当地的地理环境进行讲解,让学生对家乡的人文环境、地理环境有清晰的了解,在学习与自身生活相关的内容时,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风土人情。由于每个学生对于家乡都会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对于家乡发生的变化也会格外关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总之,以乡土地理作为学习的载体,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地理学习的神奇魅力,通过一些真实事例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比如,在学习《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北农村地区的环境以及土壤比较适合棉花、辣椒等作物的生长,所以当地的人们因地制宜地发展这些农作物的 种植 ,取得了很好的收益,特别是在一些地区引进了五彩棉花的种植,更是使得农业种植提升了一个层次。这样的实际发展状况让学生为自己的家乡感到自豪,同时也会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和分析,为自己的家乡开发一些新的农业作物,以带动当地的农业发展,表达自身对家乡的热爱。
三、开展乡土实践,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实际生活当中去学习和感受地理知识,同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调查探究,涉及到人文、地理知识方面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乡土地理进行分析学习,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地理知识,还能够对当地的地理环境有更清楚的了解。对当地的地理环境进行探索的同时,能够对教材的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比如,在学习《中国的自然资源》时,其中包括土地资源以及水资源的学习,如果根据教材进行笼统的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就会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乡土实践,对当地的土壤状况以及水利资源状况等进行实际的分析调查,即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对当地的土壤、水资源进行取样调查,通过实际的学习分析 总结 当地的资源状况。从本土地区的资源状况着手,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当前我国的自然资源状况,这样的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总而言之,在初中地理教学当中,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融入乡土地理知识,让学生对熟知的事物进行分析理解,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张君政.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0(3).
[2]张德海.让地理融入生活——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结合乡土地理的感受[J].教师,2013(3).
[3]陈雪梅.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才智,2014(17).
地理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大学地理论文范文
2. 大学地理论文
3. 地理教育论文
4. 初中地理教育论文
5. 地理调查报告范文3篇
初中数学的教学论文范文
导语: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只有把数学理论知识和现实问题相结合,才能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初中数学的教学论文范文,希望你会喜欢!
摘要 :
本文从初中数学出发,针对现在中国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而对于怎样提升学生对于数学课堂的兴趣落实探索。初中数学体系十分基础,知识结构十分严谨并且紧密结合,所以需要学生维持对于数学坚持不懈的兴趣,通过这种方式才可以紧跟教学进度,从而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的动力。
关键词 :
初中数学;教学;学生;学习兴趣
1、使用多媒体教学办法激发兴趣
当前普遍应用于课堂的多媒体教学能够将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更加形象地表现给学生,展现的办法更加直接和容易理解,除了可以辅助学生更加直观地深入观察空间以外,还可以提升学生在学习中视觉以及听觉的辅助效果,并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构筑的数学知识的课堂情景当中,从而帮助学生创设更加活泼的课堂气氛,辅助学生获得更多学习方面的经验,极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譬如说,数学教师在初中课堂上讲述关于行程方面的数学题时,如果学生无法精确地明晰什么是两地、同时出发等概念,就一定会阻碍学生获得正确的解题办法。这个时候数学教师就能够通过使用多媒体的办法放映动画版的解题过程,其成果必然十分显著。教师在数学课堂中通过使用多媒体办法的先进的影像技术,能够把关于行程方面题目的不同状况更加形象深刻的显示在数学课堂之中,通过把数学知识通过更加新奇的娱乐办法解答出来,帮助学生构筑更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针对数学概念和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兴趣,极大程度增强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高度提升了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
2、使用语言艺术激发兴趣
在初中数学的课堂上,数学教师若具备较强的语言艺术,使用更加幽默的教学语言能够产生对于学生求知的诱惑力,一方面可以调整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心情,另一方面还可以构筑更为和谐的数学课堂气氛,从而提升学生课堂数学知识掌握的效率,这也成为了教师使用语言艺术的魅力。语言艺术能够辅助数学知识更加形象具体的实现,能够帮助教师将较为抽象难以理解的数学教学内容通俗化,也能够推动课堂中难以理解的数学理论更加通俗易懂,这在极大意义上可以高度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兴趣。因此,数学教师在初中教学课堂中,可以更频繁地使用一些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案例,这样才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譬如说,教师在进行样本这一节的讲授过程中,能够通过将生活中购买葡萄的案例进行辅助讲授,买家往往会询问“葡萄甜不甜”,此时的卖家往往会让买家进行品尝,而这种品尝自然只能是一个或者几个,无法进行全部品尝,此刻就展现了样本的含义——仅仅抽取主体的部分当做调查课题就可以估计总体,这样就能够辅助学生对其进行理解,也可以高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展现日常使用的数学知识激发兴趣
学习是为了能够切实地运用知识。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更加看重如何引领其学生正确使用课堂数学知识,进而理解日常生活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疑问,必须帮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是怎样使用的,他们才可能更加主动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吸收,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极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并培育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兴趣。譬如说,学习了“三角形”的数学知识,教师能够引领学生走入日常生活,譬如要求学生去测量并通过计算得到河岸宽度等一些很难直接测量的事物。教师还能够鼓励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课,引领学生搜寻生活中可以看到的数学知识进行探讨。不仅如此,教师还需要能够将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加入进数学教学中,推动学生更深层地明白数学其实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这就提升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使用意识以及创造意识,从而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兴趣。
4、使用分层教学办法激发兴趣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具有其独特个性的,当然从教学角度来说,每个学生接收知识的层次也不尽相同。因此身为初中数学教师,必须高度明白这一特性,在数学教学中更加看重使用分层教学的办法,依据学生的现实状况依据其所在层次实现不同地教学。针对数学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的学生,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以及作业批改的时候需要相对宽松,通过这种方式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以及学习自信心,推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体验学习的趣味;针对数学知识接收较快的学生,教师则可以适当提升难度,进而激发这类学生对数学更加深层次的探索。不仅如此,教师还需要适当鼓励学生。在学生在接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陷入困境时,教师必须激励学生主动克服困难;学生有所进步的时候应当对学生进行表扬。教师必须更多地看重学生具备的优点,在学习过程中重视表扬的作用,辅助学生产生得到学习成就的快乐,从而高度鼓励学生产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热忱,激发其兴趣。
5、结语
综合上文,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进程中,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是能够更快接收课程知识的关键条件。所以,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进程中,必须使用不同的办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潜力,经过以上办法激励学生针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才可以推动学习兴趣变为动力,才可以更加主动地落实课堂知识的实践,从而高效增强数学课堂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赵云涛.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学周刊,2017(23).
[2]李灿钊.初中数学教学要注重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7(06).
摘要:
随着时代进步,教育理念改革的`提出,怎样有效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效率成为每个人心中越来越重要的一个问题。其中,提高老师教学课堂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就是问题导学法。运用导学法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增强学生自觉找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在实际教学中充分运用问题导学法进行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效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效率。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问题导学法;应用策略
在运用问题导学法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引导性的作用,对学生有一定的启发,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知识的效率。另外,教师应该合理的运用这一方法,让课堂氛围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更好的去分析解决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善于运用问题导学法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有效提高数学学习成绩。
一、现阶段的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素质教育化的不断改革,教师要摒弃老旧式的教学理念,学习创新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其特有的课堂魅力提高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兴趣,这样不仅能够帮助提高课堂效率,还能促进问题导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充分运用。但是,有些教师并没有摒弃老旧式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只是一味的给学生进行理论教学,以至于学生觉得数学课堂枯燥乏味,不愿意学习数学知识。教师依然占据主体,掌控课堂,让学生被动学习,不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不但不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还不能使问题导学法在课堂中合理应用。因此,教师们要认真了解现阶段数学导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的应用,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课堂中多运用问题导学法。
二、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提高导入问题的质量。教师在选择课堂导入问题的时候,要选择跟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而且要能够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问题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进一步提高问题的难度,这样学生会更好的学习教学内容。例如:在对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提出能够分层次的问题,先提出简单的问题,再在此基础上增加难度,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这样做不但可以增强课堂效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对教学内容感兴趣,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教师要想更好的运用问题导学法,就要把怎样通过引导让学生积极分析思考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所以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先对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一方面,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问题,就可以先让学生提前预习,让学生对要学的知识有个大概的认知。另一方面,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教学内容跟之前提到的问题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思考,然后进一步帮助学生找到答案。
3、做好课堂提问。在运用问题导学法时,教师要提前准备好课堂提问的内容,使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感兴趣,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可以进行多样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新知识的积极性。例如,在对七年级“平面直角坐标系”进行教学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具体的图像,让学生进行观察,通过观察提出一些问题,这样不但能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教师也可以通过游戏的方法进行提问,让学生在做游戏中轻松学习数学知识。
4、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在通过问题导入法课堂教学后,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要进行巩固训练,一般就会通过让学生完成课后习题的方法进行考核。因此,老师要布置一些跟教学知识点相关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对所学内容进行练习和巩固。另外,经过分析学生的解答,可以了解到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然后针对学生没有很好掌握的地方,再次进行详细讲解,提升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5、因人施教,重视每一个学生。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是不同的,但是,这不是说要把学生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而是说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重视每一个学生,不能只注重学习好的学生,也要把学习基础差的同学放在重点。所以,在课堂上要找好问题的切入点,不同学生不同要求。起点比较低的教学,能够让每个同学都参与进来,可以让学生更轻松的学到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三、结束语
经过上边的综合分析,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要认真学习并应用问题导学法进行教学,这样不仅仅能改变老旧式的教学模式,让初中数学课堂的效率更高,还能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福利.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要点分析[J].求知导刊,2015,(23):12-23.
[2]唐茜.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46-67.
[3]王琪华.关于初中数学教学应用问题导学法的思考[J].知识文库,2015,(23):78-89.
摘要:
学习习惯和学生的智力没有直接联系,而是指学生为了使学习更有效率在学习上形成的个人的一种自觉学习的习惯。现在,大家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视,尝试着让学生用更好更有效率的学习方式去学习,并使之成为一种习惯,自觉地去遵守,最终让学生受益匪浅。数学解方程教学在初中数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本文结合中学生性格特征和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积极探索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初中数学解方程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
初中数学;学习习惯;解方程
我在初中数学解方程教学中对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好习惯
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手、动脑、自己阅读课文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上新课前,我深钻教材,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导学案,在学习新课的前一天把学案发给每一位学生,引导学生根据学案内容结合本节课本进行思考,探究,并把结论(还要附带解题思路)标注在学案相对位置,然后把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出来,把疑难问题记录下来,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自己先完成课本的随堂练习。
二、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
众所皆知,读书有三到,也就是非常重要的三点,只有这三点学生都具备了,那么他们才会在学习时更加认真,完全沉浸在学习中。但是这三点学生自己具备是比较困难的,必须还要有老师的指导,如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出一定的评定,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们形成良好的习惯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老师还要更加细心,对学生的各种表现加以留意,并从中发现学生的优点,从各个方面去观察,对有进步和表现较好的同学进行夸奖。举个例子,如果一个成绩靠后的学生举手想要回答问题,那么我会让他第一个起来回答,并且对他这一勇敢的表现进行夸奖。如果一个害羞的学生回答问题,我就会对他这一表现进行夸奖,让他更有勇气。即使有些学生会答错或者不知道回答什么,我都不会对他们抱怨,而是对他们更加耐心,并且加以引导。总的来说,在多种情况下会给他们多种夸奖和鼓励,这样,他们就会更加自信勇敢地回答问题,并且对课堂也会充满了兴趣,学习也就会更加认真。
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习惯
在教学中,我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究,让他们经历观察、描述、思考、推理、交流和应用等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这样就使学生从逐步学会到自己会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x-5=8时,起初学生会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做题,在等号左右两边同时加5,后来经过观察、思考、交流,学生能发现常数项-5从等号左边移到右边变为+5,从而总结出可以通过移项变号解这道方程,也知道解方程的每一步变形是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得到的。
四、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做题时,首先要求学生认真看清楚题目,然后理解其中的含义,看清楚题目是算对题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因而,进行这一方面的培训可以让学生们培养细心严谨的习惯,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和题目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而举一反三,让学生计算速度得到提高,并且准确率大大提升。例如解方程,对于一部分不认真审题和观察题的学生,他们会先用完全平方公式展开得到,再去括号得,最后通过解一元二次方程求出x的值,认真审题和观察题的学生会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4得,再开方就可以解出x的值,这样既能使运算简单化又能提高做题的质量。
五、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
“查”就是在做完题后从头再检查一遍,因为不可能所有人一次就能算对,每个人都有马虎的时候,所以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只要学生在做完题目后好好看一看,一般就能找出马虎而造成的错误并且改正错误,使正确率提高。但是一些学生认为太过麻烦,从不检查,或者自己觉得自己检查不出来,就让自己的父母检查,要不就等老师检查,过后再去改正这些错误。有些学生验算,只不过是一种形式,比如解方程的x等于多少时,解得x=0是错误的,学生代入方程中检验,右边=4+0=4,最终得出方程左边等于右边。学生根本就没有好好计算一下左边究竟等于多少,而是看右边等于多少,就直接写左边等于多少。针对这些不检查的坏习惯,教师布置作业时要少而精,使学生能有时间验算;批改完作业后如发现错误,发给学生自己检查,找出错误所在,草稿纸上订正后再交给老师批改,订正后全部正确再让学生订在作业本上,这样不仅能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检查找出错误所在,引以为戒,而且能培养学生认真负责,自觉检查的习惯。
六、培养学生自主复习的习惯
我们的学生绝大多数来自乡镇,周围学习环境较差,父母文化程度低,他们既没精力也没能力去管孩子的学习,因此这些孩子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的学习主要靠老师在抓,在查,在督促,在鼓励他们多思考、多做练习、多问问题,在帮助孩子养成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数学学习习惯。总而言之,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取得优秀成果的最重要的一点,只要这样,数学对于学生来说也就更加简单有趣,最终老师才会培养出在数学方面非常优秀的学生。当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一段时间,这个过程是比较漫长复杂的。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们的不同情况,不同阶段,做出切实可行的方针,不能超出他们的能力范围之外,让学生们慢慢在这个过程中一步步养成,并且让这些习惯慢慢渗透到他们的各个方面,最终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顾云燕.新课程背景下“解方程”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河北教育,2009.
[3]赵辰虎.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学周刊b版,2013.
摘要:
文章从四个方面探究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即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掌握有效的学习技能;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加速学生知识的形成,开拓学生的思维模式。
关键词:
新课程;初中数学;培养兴趣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和学习,笔者意识到想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数学教学必须转变观念,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如何有效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自觉地学习数学?笔者谈谈几点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对广大数学教师提出了“情境教学”的教学建议。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立足于现实情境,从学生的经验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例如,在讲授“面面垂直判定定理”时,教师情境引入“建筑工地上,工人师傅正在砌墙,为保证墙面与地面的垂直,用一根吊着铅锤的绳子,来看看细绳和墙面是否吻合…”伴随着教师的叙述,向学生展示与叙述对应的图片。接下来,教师抛出问题“工人师傅或许不知道其中的秘密,但同学们能找到理论依据吗?”教学期间,教师利用话语描述并结合图片展示创设教学情境,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只有这样,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才会统一,才会为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增添动力。当然,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必须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从知识形成的过程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挑战性。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上进行根本性变革,打破传统师生关系的旧模式,架起架子,重塑师生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所以,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思维主动性,鼓励学生思考,争当学生的顾问。例如,当学生学完“圆的本质”之后,教师提出了“车轮为什么要变成圆形”,让学生充分发挥自由的想象力,自由交流和沟通。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敢于思考,勇于发表见解。无形中营造了一个富有生命活力的严谨又活跃的教学氛围。在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下,数学思维和方法的渗透,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三、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技能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有效的数学教学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具体地说,在开展一个实践教学活动时,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首先,学生自己观察物体或现象,或操作某些学习装置,在观察过程中要独立思考,及时与同伴进行讨论交流[1],以弥补他们在单纯的观察和操作中的不足。第二,教师按一定的顺序给学生们推荐活动,最好是课堂内外形式相结合,保证整个学习过程中活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第三,每位学生都要记录活动的过程,进行反思,弥补不足。例如,在“轴对称图形”教学中,教师首先折叠一张方格纸,然后用剪刀随机切割一个图形,最后展开方格纸。这时,一个轴对称图形便出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并鼓励做出类似操作。通过动手实践,学生虽然剪出的图形的形状不同,但它们都具有共同的对称性。在此基础上,推导了轴对称图形的有关知识,学生对其抽象概念和性质产生了深刻的印象[2]。
四、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加速学生知识的形成,激发学生数学思维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不能仅靠传统的粉笔和黑板来实现。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要用更多的语言来解释的概念、动态图形及公式等知识点,而这往往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辅助,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和材料。例如,“2017年晋江质检的数学试卷”中最后一道填空题中,在求EF的取值范围过程中,绝大部分学生能正确求解最小值,但在求最大值时,需要不断地作图加上合情的推理才能快速找到最大值的特殊位置。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对这类题目进行展示并讲解其变化的过程,就能增加学生对这类动点问题的内在认识,减少恐惧心理,形成足够的几何动态意识,做到“动中取静,以静制动”,从而达到解题目的。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策略,合理应用不同课型的特征及相关理论,使教师的教学与时俱进,更能融入学生的思维中,从而达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向爱民.初中数学教与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8(1):104-105.
[2]吴开国.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创新教育的研究[J].金色年华:教学参考,2010(9):96.
新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和对策论文
新课程教学促使教师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推动着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以往基础教育课程的实施通常是统一内容、统一教材教参、单一教学方法、统一考试的教学模式,教师多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丧失了独立性和创造性。而现在,在新的课程环境下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促使教师用新视角来透视教学模式,不断尝试、改进各种教学方法,改变教师的一言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气氛;促使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一、观念问题
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对教学工作起着统率作用,并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推进和实施效果。现实中有时我的对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于在教学中如何贯彻新课程理念,有时感到茫然,总怕学生学不会,就总想多教学生一些、多重复几次,自觉不自觉地把新课程装进了“应试教育”的“笼子”里,使新课改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三维目标的达成
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知识目标是基础,能力目标是主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灵魂,三者紧密相联、相辅相成。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常常难于整合,不知道应该如何有机地统一起来,常常出现这样几种情况:为了应试需要,还是以知识、能力目标为主,教学过程中几乎没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或者片面追求形式的活跃、关注过程和学生的情感体验,却忽视了基础知识的落实和能力的提升。
三、学习方式问题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和过程没有经过精心的设计,组织工作没有落实到位,小组内没有明确的分工,也没有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有效监控和及时引导,形式上几个同学围在一起讨论很热闹,但实际上课堂中缺乏有效的交往和互动,还有一部分学生不参与进来。在汇报讨论结果时,优秀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往往代替了组内其他同学的意见,而那些性格内向、胆子较小或学习落后的学生发言的机会较少,这样会造成两极分化。总而言之合作学习有利有弊。
四、课程内容问题
新课程在课程内容上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向是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不能巩固教材中的基础知识,那么,教师补充和整合的知识学生能巩固和消化吗?如何突破教材的限制,整合课程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开放、更符合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呢?
面对上述种种困惑和存在的困难,我坚持学习和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不断实践和探索,总结出以下几点教学体会:
1、树立新的课程观,加强对新课改实施的认识,促使自己不断升华。
理念是实践的先导,也是课改的灵魂,因此我们应当不断地加强对教学理念的学习理解,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我觉得可以通过不断地写教学后思、案例分析、观摩他人的教学成果、交流与探讨、与学生进行反馈教学等方式不断改进教学过程,要考虑教学的实效并以此作为课改的支点,这样才会使改革有新思路、新视角,促使自己不断升华。
2、观念先行,“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标强调外语教学从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向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并重的转变,特别强调交际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能用所学的语言做事情。“把课堂还给学生”是素质教育形势下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趋势和重要原则。要更好地贯彻新课标的精神,使同学们能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学习,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3、相信学生的能力,创设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和平台。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活动,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尤其是英语课,本身是一种语言学,更是需要多说多练,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来组织课堂教学,例如诗朗诵、唱英语歌曲、演课本剧、影视欣赏、英语角、英语班会等。
4、继续探索学案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
我认为学案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提示,老师们可以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可以从其他老师那里学到不少东西。教师在写好自己教案的同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经集体讨论、研究后,编写出一份导学方案,学生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学案”中的问题,进行自我能力训练或讨论交流,并根据“学案”作相关的学习笔记。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课堂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及巩固知识要点上,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5、减轻学生作业是提高学习质量的前提。
首先,教师应确立正确的作业观。作业应从单一的着眼于巩固知识的机械训练向着眼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创新精神及完成能力的实践性作业转变;其次,要关注学生的经验,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教学中注重师生互动,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地提高。
面对新一轮课改,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勇敢地去适应课改,转变教学观念,敢于创新,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丰富自己的知识,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改进自身能力,使之成为一名符合时代需要的合格的教育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