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思路:首先对中国的发展状况做简要的描述和预测,然后就中美关系的走向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做分析,表明自己的观点。
浅谈中美关系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众所周知,近代外交始于西方民族国家纷纷独立之际,而奉行“民族国家至上”原则的外交则始于法国枢机主教黎塞留,黎塞留对近代外交有着深远的影响。从拿破仑滑铁卢之役战败到维也纳会议,梅特涅时代的外交奉行“欧洲协调原则”即是欧洲的保守势力出于共同的国家利益对革命势力的遏制而团结在一起。
俾斯麦统一德国后打破了均势外交,奉行“现实政治原则”即以国家实力及利益来制定国家外交政策。正如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所说“国家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中国在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后,实际上已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是列强角逐鱼肉的对象。正所谓“弱国无外交”中国在新中国建立前基本上没有自己的独立外交。在此要讨论的是中国在1949年后外交政策的变化。
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也有国家利益的考量,中国实行的是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即是与苏联结盟来对抗西方的资本主义世界。1960年因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成了“第三世界的代言人”既反美帝又反苏修,事实证明这种纯粹以意识形态外主,牺牲国家利益的政策是不可取的,从1960—1971年中国实行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
1972年的尼克松访华打破了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了中美苏三角关系。中美联手对抗当时如日中天的苏联,以遏止苏联的扩张。这个历史性的外交转变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国不再以意识形态为外交政策制定的依据,而改以国家利益为外交政策制定的基石。因为对美关系的改善客观上也促进了后来中国的改革开放。
使中国逐渐融入了国际经济秩序。当今的中国外交政策即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苏联解体后,美国一超独霸,俄罗斯虽已雄风不在,但对世界还有一定的影响力,欧洲离国家的形成还有很长的距离,暂还不能形成统一的政治实体。但欧盟一直希望联合起来以摆脱美国的影响力。日本自1968年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后一直在追求恢复正常国家的地位,以改变“经济巨人,政治侏儒”的国际地位。
而印度随着经济的崛起也想追求大国的地位,称霸南亚。处理与这些国家的关系是当代中国外交的重点。而对美关系则是重中之重。众所周知,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强权,二战后一直扮演的是名副其实的“世界警察”角色。虽有些学者说美国正处于衰落之中,比如“911”后,伊拉克战争,还有目前的金融危机等,但其仍拥有无可比拟的超级实力。
孙哲,赵国军:“美国国会‘中国连线’评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1期 ;孙哲、信强:《官方化的非官方交往:国会与美台关系》,载孙哲主编:《美国国会与台湾问题》,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孙哲:“洋为中用:西方议会发展对中国人大制度的启迪”,《人大研究》,2005年第2期;孙哲:“剖析美利坚:美国、美国人和美国精神”,载《美国问题研究》(第三辑),时事出版社,2004年版;孙哲:“美国国会中国问题委员会评析-兼论我国的外交对策”,《国际观察》,2003年第1期;孙哲、成帅华:“中国加入WTO以来的美国对华政策”,载《美国问题研究》(第二辑),时事出版社,2002年版;孙哲:“百年激荡:中美关系的世纪回顾”,载《美国问题研究》(第二辑),时事出版社,2002年版;孙哲,沈国麟:“美国政治中的媒体与国会选举”,《美国研究》,2002年第2期;孙哲、王义桅:“国会研究:美国研究的新支点”,《复旦学报》,2002年第2期;孙哲、王义桅、赵可金:“美国国会:美国研究的新支点”,《复旦学报》,2002年第2期;孙哲,信强:“国会山庄里的‘隐性政府’:美国国会助理制度评估”,《美国研究》,2001年第4期;孙哲,成帅华:“美国国会与后PNTR时代的对华贸易政策”,《太平洋学报》,2001年第3期;孙哲:“美国总统外交与国会外交”,《复旦学报》,2001年第3期;
给你点中美关系论文的参考文献
1. 梅孜主编:《美台关系重要资料选编(1948.11—1996.4)》,时事出版社,1997年版。
2. 资中筠主编:《美台关系四十年(1949—1989)》,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 苏格著:《《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
4. 茅家琦主编:《台湾三十年(1949—1979)》,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5. 袁明、[美]哈里•哈丁主编:《中美关系史上沉重的一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6. 贾庆国著:《未实现的和解—中美关系中的隔阂与危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
7. 姜长斌、[美]罗伯特•罗斯主编:《从对峙走向缓和—冷战时期中美关系再探讨》,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
8. 资中筠主编:《战后美国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
9. 杨生茂主编:《美国外交政策史》,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0. 陶文钊主编:《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二卷(下册),世界知识出社,2004年版。
11. 陶文钊著:《中美关系史(1949—1972)》(中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2. 王玮、戴超武著:《美国外交思想史(1775—2005)》,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3. 刘绪贻主编:《美国通史:战后美国史(1945—2005)》(第六卷),人民出版社,2002版。
14. 王玮主编:《美国对亚太政策的演变(1776—1995)》,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5.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八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
16. 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编辑组:《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下卷),武汉大学出版,1983年版。
17. 刘金质著:《冷战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18. 袁明:《国际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9. 颜生毅主编:《当代国际关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0. 谢益显主编:《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1》,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
21. 王泰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1956)》(第一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
22. 王泰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57—1969)》(第二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
23. 顾维钧著:《顾维钧回忆录》(第12分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
24. 何春超著:《国际关系史纲(1917—1985)》,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
25. 戴超武著:《敌对与危机的年代—1954~1958年的中美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26. 朱明权、吴莼思、苏长和著:《威慑与稳定:中美核关系》,时事出版社,2005年版。
27. 王光远著:《蒋介石在台湾》,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版。
28. 巨永明著:《核时代的现实主义—基辛格外交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29. 周琪著:《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0. 杨奎松著:《毛泽东与斯大林的恩恩怨怨》,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1. 谢力夫著:《毛泽东面对美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32. 杨奎松著:《冷战时期的中国对外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3. 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898—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34. 金先宏著:《影响白宫对华政策的中国通》,时事出版社,2003年版。
35. 林家有著:《冷战与内战》,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36.(日)入江昭著:《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37.(美)约翰•鲁滨逊•比尔等著:《约翰•福斯特•杜勒斯》,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38.(美)欧内斯特•梅、小詹姆斯•汤姆逊主编:《美中关系史论—兼论美国与亚洲其他国家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39.(俄)谢•赫鲁晓夫著:《导弹与危机—儿子眼中的赫鲁晓夫》,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0年版。
40.(美)卡尔•罗特•兰金著:《兰金回忆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41.(美)迈克尔•谢勒著:《二十世纪的美国与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
42.(美)邹谠著:《美国在中国的失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3.(美)孔华润著:《美国对中国的反应》,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44.(美)罗伯特•H.费雷尔著:《艾森豪威尔日记》,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
45.(美)斯蒂芬•安布罗斯著:《艾森豪威尔传(1952—1969)》(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46.(美)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著:《艾森豪威尔回忆录:白宫岁月—受命变革(1953—1956)》(上册),生活•知识•新知三联出版社,1978年版。
47.(美)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著:《艾森豪威尔回忆录:白宫岁月—缔造和平(1956—1961)》(下册),生活•知识•新知三联出版社,1977年版。
48.(美)保罗•肯尼迪著:《战争与和平大战略》,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49.(美)亨利•基辛格著:《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
50.(英)彼特•卡尔沃卡雷西等编:《国际事务概览1949—1950》,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
51.(日)趾街富士丁著:《蒋介石的美国顾问—欧文•拉铁摩尔回忆录》,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中美关系走向——形势与政策试论文
回顾50多年来中国的对美政策和中美关系发展的历史,双方既有尖锐的对立,也有真诚的合作。冷战后的中美关系也曾经出现了多次起伏和危机,但是中美关系并未破裂,反而加深了。其深刻的原因就在于,中美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战略利益。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对亚洲和世界局势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之间在许多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重大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基础,中美经济合作的前景更是不可限量。因此,展望21世纪的中美关系,我们有理由表示审慎的乐观。当然,影响两国关系的负面因素也不容忽视,诸如人权问题、贸易问题、军售问题和台湾问题等,其中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影响中美关系改善和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最容易导致中美两国发生直接冲突的敏感问题。然而,只要中美双方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用战略的眼光来处理中美关系,在中美3个联合公报的基础上审视和处理台湾问题,中美关系就会沿着健康的轨道顺利前进。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从历史上看,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很多,诸如国际格局、经济和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以及彼此处理双边关系的政策等等。其中彼此处理双边关系的政策在中美关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纵观70年代以来,运用史学和国际关系
学学科渗透的方法来分析中国对美政策的缘起、变化和发展,及其对各个时期中美关系的影响。
稳定同美国关系,是中国外交的关键。近年来,中美关系中的合作关系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美关系的发展越来越和谐。美国是当今最大的发达国家,在世界舞台居于权力中心。从中国建国以来,美国一直在多方面遏止中国,企图通过经济、军事、外交等手段阻碍中国经济发展,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尤其在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为其他国家所震惊,而中国本身所拥有的庞大的市场,又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有利的依托平台。在这样一个为诸多国家眼红的平台上,中国的经济将会持续、高速的增长将是不争的事实。而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的军事、科技水平也在突飞猛进。这一切迫使美国不得不将中国作为阻碍其在实现全球霸权主义统治的一个强劲的对手。并且,在台湾问题上,美国虽然没有明确表态将台湾划进美日联合防御范围,但从其模糊描述的背后不难看出,中国台湾乃至中国大陆早就是美国窥视以久的土地。对于中美关系,应坚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框架,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为我国经济求得稳定,高速的发展空间。中美双方经贸关系密切,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共同利益。中美关系非常复杂,必须处理好。中国外交的很多工作都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
我们首先应该看到和明白几点:
1 机遇来自全球化这个国际背景, 美国有求于中国的面上升
2 双方在安全关切上既有交叉点又有不同点
3 并不是说美国不把中国当做潜在对手了
4 美国必须在台湾“统独”问题上作出抉择
纵观历史分析当前中国对美政策应循之道
“变”与“不变”是50多年来中国外交发展过程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外交经历了几次大的战略调整;另一方面,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贯穿其中。中国外交的基本内容正是在这种变与不变中不断充实、发展和完善的,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中国外交独特而又丰富的内涵和风格。
“变”是与时俱进的要求和表现,更是在不同国内外环境下更好地谋求国家利益的需要。而“不变”则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有意识继承的部分,表现为连续性;另一部分则是不愿继承、希望改变的内容,但由于不同的原因,历史上的政策对决策者或大众心理有巨大影响,使现有政策有意无意地保持了原来政策的某些内容、某些宣示、某些态势或倾向,表现为外交政策的“惯性”。“变”突出了中国外交的特点,而“不变”在很多方面已经成为制约和影响中国外交的消极因素
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政策已经不是原来的政策,援助也与以往大不相同,但我国的对外政策宣示仍然把八项原则作为中国对外援助的指导思想,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惯性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