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语言学论文素材

2023-03-03 15:3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语言学论文素材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人类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并受环境所制约,言语交际也不例外。言语交际过程中语言使用的环境,称为语境。语境是言语交际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言语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其交际的效果与言语主体对语境因素的认知程度有关。语境在交际中对言语信息传递起重要作用。

语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语境指话语内部的环境,主要是指说话和听话时的场合以及说话时的前言后语或上下文。广义的语境除话语内部的语境,还包括话语外部的环境,如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说话的具体场境。只要言语交际存在,就有语境存在,任何话语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语境,话语信息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有实际价值。在人际交流中,只有正确理解话语信息的语境,交际信息才能传真,否则就会传假;只有充分利用话语言谈的语境,交际活动才会成功,否则就会失败。本课题主要对言语交际过程中常见的语境情状进行总结归类,并分析了语境对话语信息传递的影响,为合理利用语境使话语信息传递准确、畅通提供理论帮助。

成果的主要内容、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

话语的认知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说话要看场合,要顾及语境。话语的含义在正常的情况下只是字面的意思,但很多时候是有言外之意的。“言外之意”必须通过语境传递才能表达说话人要传递的真实信息。在言语认知过程中,人们感兴趣的是话语的真实含义。如果捕捉不到真实的信息,可能导致望文生义、误解甚至曲解。而对话语的认知是由交际过程中特定的语境形成的。

对话语认知的差异和语境的不同,制约着对话语的选择 。说话人的话语选择在一定的程度上左右听话人的认知过程和影响听话人的话语理解。即一个人所处的社会性质以及他的文化教养、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语言风格和方言基础等,都会导致语言交际产生信息增值,引发歧义。因此,说话人话语选择要顺应不同交际对象和交际语境。

语境对语言分析、语言理解、语言交流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话语传递的过程中,语境参与信息传递、交流,它是特定的交流语言,对交流的内容与形式起着干预制约作用;同时它又起着不可或缺的补充作用。交际双方在使用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语境,信息的传递要顺应语境,同时注意语境对语言信息传递所产生的影响。

语境不仅对语言运用具有制约作用,更具有参与作用,它直接渗透在话语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进程之中,参与话语含义的形成和话语策略的构成,融合为话语表达与理解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语境是自始至终地贯穿在话语交流过程中的,话语交流只能去适应语境,“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对什么人说什么话”是话语表达的基本原则。

语境不仅限制话语内容的选择,而且也限制对话语形式的选择。俗话说:“一句话,百样说”。“百样说”就是话语形式的选择。同一内容,话语形式选择如果不合语境,会导致信息传递的的失败。语境是特定的语言使用环境。 话语传递时说话者利用特定的语境涵义,则可以省略一些话语,听话者利用特定的语境涵义的暗示和帮助,自动补充、就能领会对方省略的话语内容。

语境是理解言语内容的凭借和依据。合理利用语境可以有效地提高话语表达的效果,使话语传递真实的信息;巧妙地发挥语境因素,可以做到话语表达简洁、含蓄和得体。因此语境是一种工具,是一种手段,是一座通向交流、沟通信息的桥梁, 正确利用语境,就能把握言语者的真实信息,可以避免误会乃至错误

一、课题的提出 “情随意转”、“时过境迁”、“什么人说什么话”、“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语境之重要,前人早有所见。

做为语文交际圈三大内容构建之一的语境是人借助语言文字完成语用交际的场所,研究语文交际圈教学,研究语境应为首要。 《语文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对语境也有多处做了要求与说明,仅以阅读板块为例: 在阶段目标之中,第一学段阅读之五:“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第二学段阅读之三:“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第三学段阅读之四:“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第四学段阅读之四:“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阅读之八:“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前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这其中的“上下文”、“生活实际”、“文化背景”等都是语境研究所要涉及的内容。那什么是语境呢? 语境是语言存在的具体环境,在语文交际圈里,这一概念表述为一个特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即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具有不同职业、性格、修养、习惯等特征的语文交际者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际的时间、地点、场合、对象以及说话的前后关联等。

在一定的语境中,语文交际者通过语用学习或实践,培养语感,获得语文知识,形成并发展自己的语文素养。 语言是人类所独有的信息传递工具,人们在利用语言进行信息传递的时候,总要有其特定的语言环境。

不问语境,单纯的技术性训练不仅挫伤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更为严重的是极有可能培养出“不会交际的人”,这是有悖于语文教育的任务的。一个词语,如果离开了句子,就很难确定它的意义;一个句子,倘若离开了段落篇章,往往得不到正确的分析;一篇文章,要是不首先弄清其写作背景等特定的环境,便谈不上理解了其真正的文义。

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语境对语言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语文交际者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对语境的真正的研究并没有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至今我们还没能总结出一个系统的科学的语境理论来。

我们认为,语境研究是杂而有章的,是有其规律可寻的。没有无规律的存在,只有存在的规律未认识。

语境是人为设置、控制的客观情景,语境按优化程度来分,可以分为优化语境、较优化语境、不优化语境,课堂是高度优化的语境。平常说语境,一般是指导使用语言的时间、地点、场所、对象以及说话的上下文等,主要是语言活动的场所,通常称为狭义的语境。

此外,使用语言的时代,社会的性质和特点,使用者的职业、性格、修养、习惯等,也属于语境的范畴,与狭义语境相对应,通常称为广义的语境。狭义的语境对语言的理解、语用和表达效果影响很大。

在口语交际中,有了狭义的语境,再加上谈话时的一些辅助性的非语言手段如表情、手势、态度等,语言的表达和理解并不难。但是对文本意义的解读就不同了,孤立的一个词、一句话乃至于一篇文章,如果离开了具体的语境,便很难得到正确的解读。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用行为更是一种社会活动,因此运用语言总是离不开一定的语境,就像植物生长离不开土壤、空气和水一样。我们学习语言,不仅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语音、词汇、语法等有关的语言知识,尽可能多地掌握字词的读音和意义等等,更主要的,还要善于依据一定的语境准确地理解语言,在特定的语境中准确地使用语言,所以语用行为的萌动、发生、持续与转换离不开语境。

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实现的。我们知道,语文素养不是一个知识点,也不是某一个概念,它的内涵极为丰富。

学生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主要靠他在语用过程中对语言文字的“悟”,没有学生自己的“悟”,他便不可能有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借助语用行为的实施才能得以实现。

语用行为不是分段、概括大意、说中心思想,而是在特定的语境中,通过“听、说、读、写”语用行为的发生,通过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富有创造性地对话,实现学生借助语言文字能动地认识、理解自我和社会生活,进行语感迁移,进而形成自己的用语习惯和语言风格的过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做为交际工具的语文只能在交际过程中掌握,学生具有独特个性的语文素养也只能在交际中形成。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语文交际圈教学十分注重语境的创设。针对不同的文本我们应如何创设不同的语境才能最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际?对文本中的词、句、篇我们应如何结合语境来理解其真正的文义?语境创设是否有规律可循?……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在实验中得以解决。

二、实验原则 1、和谐发展性原则。通过创设一定的语境,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自然而和谐”地对话;通过对词、句、篇的解读,实现。

“文从字顺”是写作的基本要求,它反映着写作者驾御书面语言(即文字)的能力。

“文从字顺”,其意思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用词恰当、妥帖,作者心里想的是这样一个东西,所感的是这样一种情境,而所用的词语恰好能表达这样一个东西,这样一种情境,读者读后的感受于作者期望表达的意念完全一致;二是句与句之间顺从畅达,文气贯通,能很好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地表达出来,没有任何含混、错乱和别扭之处。

要想做到文从字顺,对初学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培养自己良好的语感。语感,即人们对语言的一种敏锐的感觉。它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经听和读的反复熏染而逐渐形成的。

语感在写作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写作者在执笔行文时想的是“意”,写出来的却是“文”,这由“意”而“文”的转化就全凭着写作者的语感进行。

那么,语感包含哪些具体内容呢?

1.要文字通顺

人们在长期的与言实践中可以判断出话怎样说才算通顺,怎样说就别扭,而别扭的话不仅别人听不明白,自己写着也觉得不顺。这种通顺感主要表现在对词语的搭配和词语的排序正误的判断上。汉语用词有一定的搭配习惯,比如,我们可以说“深情厚谊”,也可以说“深厚情谊”;可以说“浓情蜜意”,却不可以说“浓蜜情意”。词语的排序也是如此,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有约定俗成的规律,我们写作中遵循这些规律,话就会写得通畅。

2.要意思连贯

人们在向别人陈述一个问题时,都会注意话与话之间该怎样衔接别人听了才会明白,这就是语言的连贯感。例如,上下两句话的安排要合乎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或人们观察认识问题的顺序;一段话要围绕一个话题说,说完一个意思再说另一个意思,而不能东一句西一句,前言不搭后语;讲完一个意思再讲另一个意思时,衔接处要有过渡词语。写作时注意这个问题,也有利于把文章写得通畅。

3.要注意分寸

人们掌握了大量语汇,这些语汇在描绘事物时在范围、数量、程度、褒贬上都存在一些细微差别,若能敏锐地感觉到这些差别,在遣词造句时表现出精确的分寸感来,将有利于把自己的认识表达得精妙确切。

4.要掌握韵律

汉语有音调上的变化,还有单音词、双音词、多音词及语句形式上的变化。这些变化,在人的视觉或听觉中就会形成自然的节律,从而产生韵律感。例如人们一般会说“又唱歌又跳舞”或“又唱又跳”,而不会说“又唱歌又跳”或“又唱又跳舞”,因为后面的说法从直觉上就感觉到别扭。这种形式上的匀称感和语调上的协调感运用在写作中,也有助于将文章写得文从字顺。

平时该怎样培养自己的语感呢?

最重要的是培养读书的习惯。一些优秀的文章,最好能熟读成诵。这样,一些好的语言就会形成范例,并进而化为自己的语言习惯。还要多听:听广播,听别人读文章,这样可以强化读的效果。同时要尽量丰富自己的语汇,确切掌握词语的含义,要懂得一点语法。平时说话也要注意不出错误。只要向这个方向努力,做到文从字顺就不难了。

在作文完篇后,要注意检查:一是自己出声地读一读,看有没有拗口的地方;二是换个立场,请别人来读,自己来听,看是不是句句听得清,是不是没有一点儿磕绊;三是对觉得别扭处认真检查一下,检查时一方面要查语言材料——语汇,看其搭配、词性、色彩等;另一方面要查语言的组织形式——语法,看其结构、成分、语序等。

要做到文从字顺,除了在语言运用上下功夫外,还要注意书写、行款、标点。写文章,字要写工整,字迹潦草难于卒读的文章,还谈得上什么通顺呢?还要不写错别字。因为一字之差表意上很可能差之千里。文章行款格式一定要正确,尤其是应用文,行款上的错误会直接影响意思的正确表达。标点符号是文字表达的重要辅助工具,它帮助显示句子的结构、词语的性质以及作者的情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仅是写作的一项重要基本功,而且是文章做到文从字顺的必要条件,写作时不光要注意使用正确,而且要注意规范。

在跨文化交际语境背景下,以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的语用原则为理论基石,本文分析和讨论了非言语交际的语用失误及其根源。

与以往的研究不同,论文认为语用失误不仅仅局限于对言语交际语用失误的研究,非言语交际的语用失误由于其本身的特性更值得研究,另外跨文化交际非言语交际的语用失误源于未能顺应当时的跨文化交际语境。 文章探讨了非言语交际语用失误的三种特征:受文化制约;随当时的跨文化交际语境动态发展;模糊性和非系统性。

根据这些特征,我们对语用失误不仅可以从言语交际的语用原则的角度研究,还可以从语用原则为基础的跨文化交际语境角度来研究。因此,本文作者从认知的角度出发,把跨文化交际语境以能动的交际者为中心,分成三大类:文化语境、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论证了跨文化交际语境的三个基本特征:层级性、动态性和顺应性。

其中顺应性指的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作为有认知能力的“文化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交际中主动激活某些内化了的和被感知的语境要素,做出一定的文化调适,积极地顺应语境,在交际中找出最佳关联,尽可能避免语用失误。 全文按照以下顺序展开:首先以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为理论基础定义了跨文化交际语境并指出其基本特征,然后从语用失误的理论基础谈起,重新界定了语用失误并对其重新分类,把非言语交际的语用失误单独归为一类,在此基础上详尽论述了非言语交际各个层面的语用失误。

在论证过程中,作者把各种非言语交际行为置于跨文化交际语境背景之下来考察,多方取证,搜集到了诸多在具体语境中出现的真实的案例,经过深刻的分析,证明了跨文化非言语交际的语用失误根源是未能顺应当时的跨文化交际语境。本文还论述了英语课堂教学和学习应融入文化教学,特别是非言语交际文化知识的教学,以增强跨文化自觉性,并提出了一些有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措施。

1.学会准确用词、造句,写作时做到文从字顺。

2.语言通顺优美,有条不紊地表情达意,学会扩写。

3.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1.在文从字顺的基础上力求语言优美。

2.平时多读书,丰富自己的词汇,养成文从字顺的表达习惯。

导入课题⇒抓住要点⇒提问讨论⇒例文引导⇒习作修改

一、联系实际,引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平时作文,不少同学在语言运用方面,或用词重复啰唆,或语句不通顺,或语序不当,致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不能得到准确的表达。今天,我们一起来进行作文训练。这次作文训练的侧重点是文从字顺,有条不紊地表情达意。

二、阅读教材,抓住要点

文从字顺是写作的一项基本功,需要我们在写作中反复磨炼,不断提高。那么,要做到文从字顺,要注意些什么呢?

〔明确〕 材料一:“我们无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表现它,唯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它的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我们必须继续不断地苦心思索,非发现这个唯一的名词、动词与形容词不可。仅仅发现与这些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相类似的词语是不行的,不能因为思索困难而去用类似的词语敷衍了事。”——法国作家福楼拜

摘要:语言的使用有其特定的交际语境,因此,在分析语言现象时,我们必须把它与特定的情景语境相联系。网络交际语言的使用也有其特定的情景语境。本文主要从情景语境中的语场、语式、语旨三因素对网络交际语言进行简要分析,并将网络交际语言与现实交际语言进行比较。

关键词:网络交际语言;情景语境;语场;语式;语旨

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际互联网(Inter)逐渐在世界范围内普及,一场以网络化、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革命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诺顿指出:“互联网是人类迄今为止最了不起的创举之一,就其社会影响而言,它可与印刷术、铁路、电报、汽车、电力以及电视之类媲美,有些人将它与印刷术和电视相提并论,这两项早期技术为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发挥了很大作用:然而,互联网的潜力要大于前两者,它利用知识杠杆,通过广播电视所具有的各种便利条件,无拘无束地给人类传递大量文字信息。”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十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我国互联网发展再次提速,在多个方面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进入了又一个快速发展期。截止到2006年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37亿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0.5%。与去年同期相比,我国网民人数增加了2600万人,是历年来网民增长最多的一年。增长率为23.4%。网络发展的历史并不长,在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里,它以难以置信的速度和不可阻挡的势头席卷全球。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存观念、生存状态和生存方式。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语言已成为人类交往的一种新兴的媒体语言。

一、网络语言概述

从广义上讲,网络语言是泛指在网络传播中所应用或触及到的一切语言,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与计算机和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软件、病毒、宽带、登录、在线、聊天室、浏览器等。这是网络语言的最基本成分;二是与网络文化现象有关的特别用语,如黑客、第四媒体、网恋、电子商务、 *** 上网、虚拟空间、注意力经济等;三是CMC(puter mediated -munication)语言即网络交际语言,是指通过计算机及网络系统发生的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人际交际所使用的语言形式。从狭义上讲,网络语言仅指第二类即CMC语言,本文将从狭义层面上对网络语言展开分析。

David Crystal认为网络对语言的影响将在语言领域内引发一场新语言革命(David Crystal 2001)。网络语言就是网民们为了适应因特网的发展和网上交流的需要而创造的一种新兴的语言形式,它是一种用于网上交流的社会方言。主要由年轻人群创造和使用,它以其简洁实用。新颖独特,巧妙幽默的主要特征为网民们日益接受,具体表现为“汉字新词”(如公鸡指公家免费上网的机器)、“表意数字”(1314表示一生一事)、“谐音替代组合”(大虾指的是大侠)、“字母缩写”(CU是“See you”的缩略)、“情意符号”(:-D大笑)、“特殊用语”(温酒屋Windows95)以及“童言赘语”(东东即东西)这几类。

二、情景语境

系统功能学家将语境分为语言知识(verbal context)和非语言知识(non-verbal context)两大类。非语言知识(Non-ver-bal context)又可分为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和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其中,情景语境是指言语行为发生的实际情况。它决定在特定的场合下,说话人所传达话语的实际意义。语言具有社会性,社会是由不同阶层构成的,他们有各自的社会习语与表达方式。由于交际情景、交际媒介及交际对象的不同。语言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各种变体,这就是语域。情景语境也就是语域(register)。语域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他提出了决定语言特征的三个主要语境因素即语场(Field),语式(Mode)和语旨(Tenor)。语场是指所涉及的社会活动或实际发生的事;语式是指语言载体形式也即语言交际的渠道或媒介一一书面还是口头的。还是两者并用:语旨是指交际活动所涉及的人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情景语境在社会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交际行为会随交际情景的不同而千变万化。每一特定的情景语境都有其特殊的词

勤能补拙

在日常生活中ب我们常常听到有人叹息自己天生笨拙,成不了大器。其实,这种叹息是没有必要的。常言道,勤能补拙,就是说,天资差是可以用努力来补偿的。(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事实不正是如此吗?(承上启下,由论点巧妙过渡到论证)

梅兰芳年轻的时候去拜师学戏,师傅说他生着一双死鱼眼睛,灰暗、呆滞,根本不是学戏的材料,拒不收留。天资的缺陷没有使梅兰芳灰心,反而促使他更加勤奋。他喂鸽子,每天仰望长空,双眼紧跟着飞翔的鸽子穷追不舍。他养金鱼。每天俯视水底,双眼紧跟着遨游的金鱼寻踪觅影。后来,梅兰芳那双眼睛变得如一汪清澈的秋水,闪闪生辉,脉脉含情,终于成了著名的京戏大师。(举例论证,中国一例ب举正面事例)

闻名世界的大发明家爱迪生,上小学的时候被老师称为“智力低下的人”,只上了三个月的学就被迫离开学校。但他并不因此而丧失信心,反而以顽强的意志勤奋学习,最后终于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发明家。(外国一例,举正面事例论证)

类似由于勤奋而弥补了笨拙甚至取得巨大成就的人,古今中外是举不胜举的。由此可见,一个天资笨拙的人,只要勤勤恳恳,做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就能变得聪明起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总结上文,论证观点,为展开下文蓄势)

反过来说,一个人若不勤奋求学,天资再好也是不能成才的。宋代有个名叫方仲永的“神童”,五岁便会作诗,被乡里人成为奇才,可谓聪明过人,但他出名后不再勤奋上进,而是整天由他父亲带着到处吃喝受礼,结果诗才枯竭,终于“泯然众人矣”。(古代一例,举反面事例)

类似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屡见不鲜的。(小过渡,由古到今,结构严谨)我的一位小学同学,由于他勤奋好学,升初中的成绩名列全班之首,亲戚朋友夸他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一年之后ب他的成绩排在全班倒数第六。他的母亲生气地说:“真是个笨蛋。”其实,他哪是什么笨蛋,不过是在一片夸赞声中变得骄傲了,不像过去那样勤奋了。

华罗庚教授有句名言:“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引用事理)希望那些自以为没有天赋的朋友们不要悲观,要相信天才在于勤奋,只要自己肯在“勤”字上下功夫,朝着美好的目标坚持走下去,是一定可以成大器的。(最后结论,提出希望,收束全文)

浅析语料库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语料库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浅析语料库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论文关键词: 语料库 外语教学 教学应用 计算机辅助

论文摘要: 随着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语料库在外语教学中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通过探讨分析语料库的分类、作用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指出有效利用语料库资源,不仅可以拓展教学空间,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一、前言

语料库是指按照一定的语言原则,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收集自然出现的连续的语言运用文本或话语片段而建成的具有一定容量的大型电子文库。[1]简单地说,语料库就是存放语言材料的大规模数据库。这种材料是某种语言中自然出现的,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语言学家把这种材料作为研究语言的素材。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的语料库,为外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原料,是编写各种教材,或是词典、语法书等资料的重要语料源泉。同时,语料库语言学在外语教学的理论、内容、方法等各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2]

二、语料库的分类和作用

按语言种类,语料库可以分为单语语料库,双语语料库和多语语料库。按语料来源,语料库可分为口语语料库和书面语语料库。按语言题材,分为普通语料库和专门用途语料库。按语料库是否被标注,又分为生语料库或称原始语料库和熟语料库或称标注语料库。熟语料库指在建立语料库时,对语料进行了语音、词性、句法、语义等标注的语料库,标注后的语料库可以方便检索。[3]语料库为外语教学和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源。如何有效利用语料库资源,拓展教和学的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是外语教师应思考的问题。

纵观语料库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可以归纳为四点:

(一)可以帮助缩小课堂教学的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差距。

(二)可以帮助更加清晰地认知不同语域变体的特点。因为在不同语域中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特性是有差异的。众所周知:语言教学是应该注意语域变体的。语料库语言学证明:某些语言形式若处在不同的语域中,其所呈现出的频率是显著不同的。[4]语料库的教学应用会使我们更加清晰直观地了解到不同语域变体的特点;同时也会加深对一些语言形式以及不同用法有更全面完整地学习。

(三)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去理解和学习目标语的实际语用意义和真实用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可以迅速方便地从包含数大量信息的语料库中,挑选出某个词、短语、语法结构,甚至是其它语言形式。通过在语料库中出现的实例不仅检索出大量有用的地道信息,还可以统计出不同语言形式出现的频率。

(四)语料库有利于提高语言学习者的词汇运用能力。

三、语料库的的教学应用范围

(一)语料库可以应用于大纲及教材编写。根据语料库中的词汇资源,我们可以统计出某些词汇在语料库中出现的频率,然后按照频率的高低,找出常用的词汇,为教学大纲的设计和教材的编写提供依据。

(二)语料库可以应用于语法教学。语料库中不仅含有大量的词汇语义库,还有大量的词法和句法资料。根据这些资料,我们可以搜索出语法教学的重点,如哪些不规则动词在日常交际中出现的频率最高、一般现在时最常用的功能是什么等等。再次,建立英语母语语料库。英语母语语料库指通过收集英语本族语者实际使用的语言而建成的语料库。[5]教师使用英语母语语料库中的语言作为课堂教学素材,使语言真实生动,具有说服力,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三)语料库为词汇教学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源[6]。在词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单词的发音、拼写。还应充分挖掘不同语境中同一单词的不同含义以及这一单词与其他词的搭配。语料库中有大量丰富的例句,教师利用中心词搜索可以把某个词在一个或若干个文本中出现的语境或句子一一列举出来展示给学生,并让学生自我归纳总结。而且在每个例句中,该核心词都位于中间位置,以非常直观的方式告诉学习者该词是如何使用的,有利于学生掌握该词的不同意义和搭配。通过接触该词在多个上下文中使用的实例,学生有足够的语言输入,可以通过自我归纳,总结探究该词的隐含意义及其搭配关系,从而提高语言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是教师提问学生“What comes before and after the word protection”,也可以是教师让学生展开讨论,发现该词与动词、形容词、名词和介词的不同搭配。然后用图标的形式表达出来。这种自助式的发现和学习不仅便于学生记忆,而且能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对语法形式、结构搭配以及语境的敏感性。最后,可以建立英语学习者语料库。英语学习者语料库的语料素材主要来自EFL学生。建议语料库的目的就是观察各类学生的英语特征和言语失误的情况,为我国学生的英语教学提供有用的反馈信息。[7]将英语语料库引入课堂教学,可以缩小课堂上教的语言和本族语者实际使用的语言之间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确定词汇教学和语法教学的重点,对已有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评估,并对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进行归纳和总结,给教学提供反馈。

四、总结

综上所述,语料库在语言教学中的优势是不可替代的。不仅可以指导教材大纲编写,确定教学重点,还可以帮助学习者正确认知各种语域变体及提高词汇的运用能力。随着计算机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语料库的研究与应用将会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杨惠中.语料库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谢应光.语料库语言学与外语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3).

[3]李文中,濮建忠.语料库索引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

[4]谢家成.自建语料库、网上语料库与英语教学与学习[C].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暨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

[5]卫乃兴.中国学习者英语口语语料库初始研究[J].现代外语,2004,(2).

[6]陈明瑶.语料库与词汇学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1).

[7]赵宏凌,宋飞飞.语料库为基础的英语语法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S1).

[摘要] 英语教学实践中应用语料库得到了广泛的创新发展,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通过构建网络语料库平台,切实加强语料库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空间。从语料库和英语教学特点出发,阐述了设计研发语料库、建设英语语料库教育平台,应用语料库纠正反馈功能的教学实践活动。

[关键词] 语料库;英语教学;应用研究

一、语料库与英语教学

(一)语料库及其特点

语料库是指按照采样标准、代表语言变体和代表某一种语言的电子文本集合。立足于语言教学角度,语料库可以为语言学习者提供自然文本,其最具代表性的语言功能是索引关键词,学习者通过划定特定词汇、短语和句子获得大量被查询相关语言实例,进而采取分析推理,获得语言学习规律和心得。这种“自上而下”的分析、归纳式语言学习过程,使语言学习者通过语料库展现的逻辑规律获得语言学习能力,与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学习者自上而下检索语料库实际语言知识案例与假设,并采取语言检验方式,其真正诠释了数据驱动化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意义。语料库特点体现在,其所收录的外语语言在实际应用中的真实语言材料。因此,通常情况下,日常例句不包含在语料库检索范围内。再者,语料库内涵的语言知识和词语搭配关系,与语言知识并非是简单的映射关系。另外,真实语料在语言在合理的加工处理后才能正式编入到语料库中,成为有用或有价值资源。

(二)英语教学中构建语料库的思路

以现有语料库的建设条件为基础,着重突出其建设开放型、便捷性、实用性和新颖性。首先,建设语料库应综合考虑英语教学现状与教学条件,采取针对性实践原则,充分体现语料库的辅助型和服务型作用。因此,建设语料库应与英语教学规律和特点相结合。充分挖掘语料库的资料应用价值和实际运用范畴,以学生学习情况为导向,采取分层建设步骤。其次,从语料库建设目标着手,其在与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效率,充分利用语料库资源,实现英语教学的优势互补。在建设语料库过程中,需要围绕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方向,引导学生主动采取学习行为。对此,在建设语料库过程中,强调实用性原则非常重要,应严格遵守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最后,注重语料库资源的开放共享。英语教学中应用语料库,在初期建设阶段需要投入大量资源。但是,现有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建设语料库的资源大都掌握在少数科研团队及个人单位中。其效益和应用价值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语料库的普及与发展。语料库建设者应切实注重语料库资源的共享开放型,避免资源浪费,为后期开发研究奠定基础。

二、英语教学中应用语料库的意义

(一)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

在传统英语教学格局下,教师是课堂教学展开的重要参与者,其主要占据教学主体地位,学生常处于“填鸭式”教学模式下,对于死记硬背和大量词汇的生搬硬套十分厌烦,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并不高,只有少数学生能做到重难点知识的全部吸收。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充分理解并学以致用在日常联系或生活中,才能深刻理解教学内容。正因如此,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改革进程的推进下,逐渐被淘汰。根据英语教学的应用性目标,需要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力求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求。

(二)强调教师辅助性作用

传统英语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下,学习效率和热情明显不高。而建设和应用语料库,将其运用到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强调教师的辅助性作用是非常必要的。“学无止境”的深入贯彻,无论是从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储备情况来说,还是学生的学习积累,应用语料库,对“言传身教”的实际落实,会将充分延伸和扩展英语知识范畴,并强调教师的示范引导作用。在语料库应用实践中,教师应先深入分析和研究语料库的应用途径,教师在熟悉并掌握其应用技巧后,将其传授给学生,对教学实践有积极地影响作用。并且,教师在应用实践语料库过程中,也会提升自身学科素养。

三、语料库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一)设计研发语料库

英语教学中应用语料库,应首先选择合适建设途径,全面分析英语教学特点和重难点,按照教学计划和课程设计将分别设计语料库。例如:针对英语教学中的协作模块,根据写作题材与形式主题冉,划分为教育、生态环境、日常生活、情境对话、文化等主题,按照不同主题收集不同类型的语料资源,叙述文可占25%,议论文占35%,应用文占40%等类似划分标准。文化教育方面的语料库占有绝大多数比重,尤其是在英语新课程改革上,应切实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让学生了解并熟练掌握不同题材的写作命题。因此,语料收集阶段应重点区分文化和教育方面内容。语料库数据也将要侧重于学生的写作文章能力上,按照教学指导要求,切实完成教育教学标准。随着学生受教育程度的增加,教学任务和要求也将明显提高。收集语料库的同时,随着教材的不断改版更新,语料库也要同步更新或增加新内容数据来源。可以根据不同英语教育阶段内容执行,选择语料库数据应坚持多元化和多角度原则,避免涉及敏感话题,积极传播正能量。

(二)建设英语语料库教育平台

构建英语教学语料库的平台基础是多媒体信息技术,经过专业化的系统开发和软件应用,或者引进已经成熟的软件使用终端,建设英语教育教学数字化服务平台,进而构建完整的英语教学语料库。其涉及的相关环节有:整理英语语料库资料,开发和安装语料库软件终端和服务器。建设英语语料库,应结合国内外英语前言知识和热搜词汇,借鉴其他先进语料库优秀资源,切实构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英语应用能力的语料库。也可使用Java程序与数据库应用技术搭建校园英语教学实践平台,延伸课堂教学范围,其网络平台的建设主要用于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学习能力和语言运用技巧。例如:英语写作课程教学开展中,学生可以利用学号或“姓名+密码”形式登陆校园语料库登陆平台,完成教师写作要求,并将其转化成电子版形式传输到语料库系统中,系统会自动判断和评级学生写作的文章质量和错误情况,并给出相应的分析报告。除此之外,为避免系统处理错误,需要英语教学在分析报告基础上,客观、综合评价学生的写作水平,进而将学生完整的写作过程记录在教学笔记中,帮助学生完成阶段性目标,逐渐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

(三)应用语料库纠正反馈功能

英语写作教学涉及学生的认知能力,其主要有语言学习能力和思想表达能力,需要在写作训练中同时完成两方面的内容。学生在完成写作训练中避免不了语法和词汇用法错误,语料库的应用切实为英语学习者提供很好的语言纠正机会,教师可以利用语料库纠正反馈功能,提高学生的英语词汇和语法应用准确性,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语言运用习惯。语料库的纠正反馈作用非常强大,但是在英语教学中,也要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反馈。初高中英语教学对于语料库的反馈应用没有做出积极的行为反应,常怀疑其功能准确性,但是对于教师的直接纠正反馈,学生又失去了主动认知学习的权利。因此,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是非常必要的。既能体现出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和引导作用,又能同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料库学习习惯。例如:exhibits=itemondisplayn(译文:展品);Theleadersordirectorsoforganisationsareoftenolderpeople.Butsomepeoplesaythatyoungpeoplecanalsobealeader.Doyouagreeordisagree?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管理者对于企业发展至关重要,那么领导者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发展空间。leadersordirectors需要具备哪些新characteristics,是创新意识、决策力、执行力、冒险意识还是熟悉业务、组织协调能力,从而引发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并将其回答思路用于写作逻辑框架的构建中。

参考文献:

[1]张高峰,史晓燕.语料库在英语写作教学纠错反馈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4):68-71.

[2]张慧.基于语料库在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和教学平台建设的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13):177-178.

关于语言学的看法与建议

一、传统语言学

(一)古希腊语言学
有文字记载的语言研究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当时的语言研究是在哲学研究的范围内展开的,属于哲学的一个分支。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希腊人就对语言问题进行过两场有名的大论战。第一场论战是在“自然发生派”和“约定俗成派”之间展开的。论战的焦点集中在语言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上。“自然发生派”认为,单词的形式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也就是说事物的名称是由事物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他们以语言中的象声词为依据,得出语言是自然发生的结论。“约定俗成派”则认为,事物的命名是人们在实践中互相约定的,和事物的性质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语言中的象声词是极少数,即使没有它们也不会影响语言交际。由此,他们认为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产物。这场论战持续了很久。虽然没有得到什么结果,但它促进了对词源的研究,对词的各种关系的分类产生了兴趣,可以说是开创了在哲学这个总的框架中研究语法的先河。

值得一提的是,战国末期的荀况(公元前335—255年)曾在其《正名篇》中指出:“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实名。”由此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学者就持有与“约定俗成派”相类似的观点。

第二场论战与第一场论战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在“变则派”与“类推派”之间展开的。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语法结构是否规则这一问题上。“变则派”认为,由于语言是自然发生的,所以也是不规则的,并以语言中许多不规则现象作为立论的依据。“类推派”则认为宇宙间日月的运行、四季的轮转是有规律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受法则支配的,语言也不例外。它虽然有不规则的现象,但总体来说还是规则的。由于希腊语既有规则的成分,也有不规则的因素,所以论战的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但双方都对语法理论的产生有较大的贡献。“变则派”的贡献在于他们辨别出了主要的语法范畴;“类推派”的贡献则在于他们确定了主要的屈折变化形式。

早期的希腊学者对语言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词源学、语音学和语法学三个方面。其中语法学所取得的成绩最为突出,对传统语言学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8—348年)在“自然发生派”和“约定俗成派”的论战中持中立态度。他认为,有些词直接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但有许多词,其语音形式与意义之间究竟有些什么联系是无法判断的。他在分析单词与意义的关系时,把词分为主词和述词两大类(大致相当于名词和动词),是西方语言学史上第一个对词进行分类的学者。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是位坚定的“约定俗成论”者。他认为语言是约定俗成的,是有规则可循的。他在柏拉图的词类两分法的基础上把那些既不属于主词又不属于述词的词自成一类(大约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连词)。他还注意到名词有格的变化、动词有时态变化等这样一些结构上的特征,并第一次给词下了定义。

后来的“变则论”者斯多葛学派(The Stoic School)又在亚里斯多德的词类三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词分为冠词、名词、动词和连词。后来又把名词分为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他们还对动词的时态和名词的格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认为名词有主格、宾格、与格、所有格和呼格之分。

在古希腊时期,对传统语言学作出较大贡献的是亚历山大里亚学派(The Alexandrian School)的特拉克斯(约公元前一世纪)。他在名为《读写技巧》的只有15页的小册子中,把词分为名词、动词、分词、冠词、代词、介词、副词和连词八大类。这本小册子对后世影响很大,在此后将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欧洲的语法学家在分析其它语言时,仍将词分为八大类,尽管所用的术语略有不同。

特拉克斯对语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法上。最早对希腊语句法进行全面描写和分析的是公元二世纪在亚历山大里亚从事著述的狄斯考鲁。他名词与动词之间的关系入手,再分析描写其它词类与名词和动词的关系。同时,对动词与名词或代词在人称和数的一致关系、对一类词代替另一类词的替换关系等问题也进行了研究。他的句法分析和描写为后来区分主语和宾语、区别主从结构等奠定了基础。

(二)古罗马语言学
从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前二世纪,希腊的统治地位逐渐由罗马帝国所代替。到公元一世纪,罗马帝国的统治已相当稳固。在罗马帝国统治西方文明世界的年代里,研究语言的空气比较活跃,并已经了解到古希腊的两次有名的大论战,也了解亚历山大里亚学派和斯多葛学派对语言问题的看法和他们的成果。瓦罗(公元前116—27年)曾对“变则派”和“类推派”的观点进行过详细地叙述和说明,同时也对拉丁语法作过大量的分析。他把语言研究划分为词源学、形态学和句法学三大部分。在西方语言学史上是他首次把派生结构和屈折结构区分开来,并发现拉丁语的名词除了有希腊语名词的五个格之外,还有一个夺格。

昆提利安(公元35—95年)是一位对教育比较关心的学者,在语法方面也有过一些论述。他认为语言的正确运用应合乎推理、应仿效权威和引经据典。在词汇的发展过程中,意义比其形式重要得多,因此词汇的选用应遵循自然逻辑和类推这一基本原则,即应合乎推理。要判断现行的用法是否正确,则应求助于那些受过教育的权威人士,看是否能够得到他们的认可。如果学者之间对某一用法意见不统一,就应在古代的经典中查找证据。这些主张无疑对后来的传统语言学家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在制定语法规则、对某一用法进行硬性规定时,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到这些原则。

在所有的拉丁语法学家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当属多纳图斯(约公元四世纪)和普里斯基安(约公元五世纪)。普里斯基安所著的一套18卷的语法书可视为拉丁语法的代表作。在这部巨著中,普里斯基安运用特拉克斯和阿波洛纽斯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对拉丁语法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描写。他基本上全盘借用了希腊学者的语法体系,只是由于拉丁语没有冠词而将其改为叹词,甚至连瓦罗区分开的派生结构和屈折结构也没有被他接受。总的来说,绝大多数的拉丁语法学家都同普里斯基安一样,注重用希腊语法的模式来分析拉丁语法,而对语法理论少有建树。他们对语言学的最大贡献就是建立了拉丁语法。

普里斯基安的拉丁语法虽然没有什么独特的见解,但它对传统语法的传播却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后来的好几个世纪中,拉丁语法一直袭用这一模式。在中世纪,其它语言的语法书相继问世,12世纪中叶就已经有希伯来语语法、阿拉伯语语法、古爱尔兰语语法等。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几乎所有的欧洲语言都有了自己的语法。但所有这些语法都是以希腊语法或拉丁语法为模式的。

二、历史比较语言学

(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形成
讨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成就与发展,我们不能忽视古印度语言研究在历史比较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古印度的语言研究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就已蓬勃发展,富有成效。巴尼尼(约公元前四世纪)的梵语语法《八章书》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其讨论问题的深入程度、自身的系统性以及表述的简练性是其他语法书无法比拟的。在巴尼尼之后,古印度的语言研究更加兴旺,先后出现了十多种语法派别,尽管它们或多或少都打上了巴尼尼语法著作的烙印。古印度的语言研究有两个方面是西方传统语言学望尘莫及的:一是对语音问题研究;二是对单词内部结构的研究。虽然直到18世纪末西方学者才开始大量接触到古印度学者的语言研究成果,但正是因为古印度学者对梵语语音所作的准确详尽的描写才使得梵语同拉丁语、希腊语和其它日耳曼语言的比较成其为可能。

虽然语言学界公认19世纪是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时期,但早在12世纪,冰岛一位姓名不明的学者就根据词形的类似来确定冰岛语与英语的关系,进行了语言的比较研究。14世纪初,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的《俗语论》问世。虽然这是一本讨论方言问题的著作,但也涉及到了语言的起源问题:不同语言是同一源语经过时间的推移和说话人的移居而造成的。16世纪的斯卡利格(1540-1609年)和17世纪的莱布尼茨(1646-1716年),都对语言的起源问题感兴趣,并试图将语言分成不同的语系。到了18世纪,已经有人收集有助于比较研究的各种语言材料,如德国人帕拉斯的《世界语言比较词汇》就是一例。18世纪末,西方学者开始接触并掌握古印度语——梵语。通过比较研究,他们发现梵语和欧洲的几种主要语言在某些词汇层次和语法结构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其中,英国学者W. 琼斯爵士(1746-1794年)在1786年举行的亚洲学会上宣读的论文影响最为显著。在这篇论文中,他根据梵语、希腊语和拉丁语在动词词根和语法形式的相似性断言,这三种语言源于同一原始语言。从而正式揭开了语言学史的新的一页。

(二)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
19世纪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世纪。1808年, 施勒格尔(1772-1829年) 发表了题为《论印度人的语言和智慧》的学术论文。他强调语言内部结构方面的研究,指出梵语和拉丁语、希腊语、日耳曼语等在词汇及语法关系方面有着亲缘关系,并首次使用了“比较语法”这一术语。19世纪初从事语言历史比较研究的学者中,最著名是丹麦的拉斯克(1787-1832年)与德国的格里木(1785-1863年)和葆朴(1791-1867年)。拉斯克在1811年出版了一本讨论古北欧语的语法书,1830年又出版了一本讨论古英语的语法书。在这两部书中他首次使用语音对应关系来比较不同语言中的词源形式。后来的“格里木定律”中的各种对应关系实际上是由拉斯克首先提出并用例子加以证明的。格里木1822年出版的《德语语法》(第二版),用较大的篇幅来讨论字母,阐述了德语与其它印欧语言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他所发现的这些语音对应规律被后人称为“格里木定律”。葆朴的语言研究目的是为了找出语言的原始语法结构。他在《比较语法》一书中宣称,他的目的在于对有关语言进行比较描写,探索支配这些语言的规律及其屈折变化的起源。就是在探索原始语法结构的过程中,他发现了比较语法的原理。有人在评价他发现比较语法原理时认为他的发现可以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相媲美。

19世纪中叶的语言学家几乎都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语言,其中最为著名、影响最大的是施莱歇尔(1821-1868 年)。在他众多的著述中,最主要的当属《印度日耳曼语言比较语法纲要》。该书于1861年出版,后来曾再版过四次,对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施莱歇尔根据语言的共有特点而将其分为不同的语族,并用谱系树形图来表示语言的历史渊源和体系。他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认为语言的生命同动植物的生命一样,都有成长期和衰老期,因此语音的变化是严格按照规律进行的,这些规律与自然规律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语言学家的任务就是研究语言发展史,研究语音的变化规律。在《印度日耳曼语言比较语法纲要》中,他用了约三分之一的篇幅来研究语音。他的这种观点对后来的青年语法学派的影响尤为明显。

(三)青年语法学派

青年语法学派产生于19世纪末叶,并在当时的语言学界占统治地位。其代表人物有雷斯琴(1840-1916年)、奥斯特霍夫(1847-1909年)、勃鲁格曼(1849-1919年)、 维尔纳(1846-1896年)、德尔勃吕克(1842-1922年)等人。青年语法学派认为语言之间的语音对应规律没有例外,所谓例外是由于不同规律交叉运用或其它因素所造成的。维尔纳在1875年发表了一篇文章专门讨论“格里木定律”中的例外问题,认为这些例外实际上是由于重音的变化所导致的。他的这种音变规律后来被称为“维尔纳定律”。青年语法学派还认为语音和形态的变化是由于类推所起的作用。他们强调对现代语言及其方言的研究。青年语法学派的观点及其研究推动了语言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并对同时代学者及后人有很大的影响。
三、现代语言学

在19世纪末的语言学界,绝大多数的人都认为语言研究已到达顶点,科学的语言研究方法就是历史比较法。20世纪初,语言学经历了一个巨大的转折而进入到现代语言学时期。

(一)索绪尔与结构主义语言学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1857-1913年),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尽管索绪尔在历史比较语言学,特别是在印欧比较语言学中作出重大贡献而在语言学界崭露头角,但真正使他享有“现代语言学之父”这一美称的却是他在1906年至1911年期间为日内瓦大学的学生开设的“普通语言学”课程。1913年他去世之后,他的两位同事根据学生所作的笔记和他所留下来的讲稿整理出了《普通语言学教程》这部不朽的著作,并于1916年出版。

索绪尔主张把语言和言语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区分开来。他认为语言是抽象的语法规则系统和词汇系统,它潜存于人们的意识之中,是社会产物,不从属于某一个人。言语是说出来的话或写出来的文章,因此运用同一语言的人很少有同样的言语。言语是由个人通过运用语法规则将语言单位组织起来的结果,因此言语是语言的具体体现,而语言则是对言语的抽象。虽然言语是可以直接接触到的素材,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却应是语言。

他主张将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区别开来。他虽然承认社会史、文明史等因素与语言发展有很大的关系,但认为这些因素不会触动语言的内部系统。研究语言内部系统的内部语言学完全没有必要知道语言是在什么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在他看来,语言学就是一门研究语言内部系统的科学。

他主张将共时性的研究同历时性的研究区分开来。在他之前,人们研究语言往往是纵向地追溯语言的历史,从历史的角度来解释语言现象,甚至有人认为唯有历时性的研究才是科学的。索绪尔认为对语言进行共时性的研究,即对语言作出静态描写也是一门科学,而且还优于历时性的研究,因为对说话的大众来说,历史变化是很少在考虑之列的。

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在构成关系系统时存在于两种关系之中,即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之中。组合关系与语言成分的线性排列次序是一致的,而聚合关系则是以语言项目中一定成分的选择为条件的。

索绪尔认为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体,也就是说语言是一套规则体系,而不是具体的材料。规则体系是相对固定的,约定俗成的,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索绪尔对现代语言学的贡献还在于他确立了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所必需的特点。他在《普通语言学教程》的结尾处指出:“语言学的唯一的真正的对象就是语言和为语言而研究的语言。”虽然这段结论性的话语的后半部分在语言学界尚有争议,但它确定了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和相应的研究方法,明确了语言学成为一门学科所需的特点。索绪尔对共时语言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后来涌现出的各种学说和流派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他的这些观点的影响。
四、当代语言学

(一)乔姆斯基与转换生成语言学
本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1928年- )的《句法结构》问世在语言学界掀起了一场新的革命,并由此而产生了一个新的学派——转换生成派。转换生成派在美国结构主义学派的土壤上产生,并在同结构主义决裂和挑战的过程中成长起来。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研究应致力于探索人的内在的语言能力,不应满足于对言语行为这种表面现象的观察和描写。结构主义研究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对语言进行分类描写,而在乔姆斯基看来,语言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套形式化的演绎系统,一套有限的语法规则。这套规则既能生成出无限合乎语法的句子,又能解释各种句子内部的语法关系和语义上的歧义性。既然研究的目的不同,那么研究的材料和方法也就大不一样。

结构主义研究语言的材料是随机搜集起来的大量句子。乔姆斯基认为,随机搜集的句子是十分有限的,而句子的数量却是无限的,人们不可能将所有的句子搜集完全,所以,语言研究的不应是人们的言语行为,而应是人们内在的语言能力,因为正是语言能力使人们能够不断地产生并理解新的句子。在研究方法上,结构主义是先搜集语言素材,然后通过一套发现程序对素材进行分析并找出规则,最后用所得出的规则来解释语言现象。乔姆斯基认为,既然语言材料是无法搜集完全的,那么,从零星的语言素材中发现的规则必定是不完整的,无法说明所有的语言现象。因此,语言研究的方法应当同自然科学中的研究方法相同,即先根据观察作出假设,然后再到实践中去检验或证明假设,并针对实际情况对假设进行修改。这样多次地进行反复,直到能够正确地解释句子结构为止。

在儿童语言习得的问题上,结构主义接受英国哲学家洛克(1632-1704年)“白板说”的哲学观点。洛克认为人的心灵的原始状态只是白板一块,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后来从经验中获得的。由此,结构主义者认为小孩的语言是靠反复地模仿和记忆,使其成为一种习惯而获得的。乔姆斯基认为“白板说”的观点很难解释这样两种现象:一是动物通过反复训练之后为什么不能掌握语言;二是供小孩模仿的句子无论数量有多少,但毕竟是有限的,小孩为什么能够理解并产生以前从未听见过的无限的句子。乔姆斯基赞成17世纪的法国哲学家笛卡尔(1596-1650年)的“天赋观念”说,因此他认为人的大脑中天生就有一个“语言习得机制”,一旦特定的语环境触发这一机制,小孩就自然能够获得某种语言。

乔姆斯基还认为结构主义只是对语言结构的表层进行切分和描写,所以他们无法解释为什么具有相同结构的句子会在意义上有很大的区别等这样一些语言现象。语言研究不仅应注意表层结构,而且还应注意其深层结构。

乔姆斯基在发展自己语言理论的过程中,主张将语言能力和言语行为区分开来。并试图说明人的语言能力,试图用语言研究来说明心理活动,因此,他认为语言学应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转换生成语言学在发展过程中曾作过多次修改,经历了早期理论、标准理论、扩充式标准理论和修正的扩充式标准理论四个阶段。最近一个阶段的语言理论模式由句法、语音和语义三大部分组成。句法部分包括基础部分、转换部分和格部分,基础部分生成出深层结构,然后通过转换部分生成出浅层结构,再通过格部分而成为带有格标志的浅层结构。带有格标志的浅层结构既可通过语音部分而获得语音表达,也可通过语义部分获得语义表达。

语言学研究怎么保证语料的覆盖面

语言学研究语料的覆盖面有以下几个方面:语料库及语料库语言学的概念,探讨了语料库在语言研究方面的作用,提出大范围培训语言教师和语言学习者掌握语料库资源的使用方法是有效利用随着计算机科学的迅猛发展,人类对语言学的研究也不断深入拓展,语料库语言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茁壮成长起来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语料库的建设和研究,语料库语言学借助计算机,对语言进行存储、标注、并在此基础上描述语言的运用实例。其研究手段与“语言学是一种描写式科学”的观点不谋而合,由此而开创了语言学研究的新时期[1]。本文将讨论语料库及语料库语言学的概念、发展及其在语言研究中的作用。

一、语料库及语料库语言学的概念语料库亦称语库或素材,是存放语言材料的仓库。语料库是收集并科学地组织起来的语言材料数据库,这种材料是某种语言中自然出现的,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这些未经加工的材料是语言统计的基础,是分析和研究语言规律的第一手资料[2~3]。而语料库语言学就是在文本语料的基础上进行语言研究的一门学科。对于语料库语言学这一术语,不同的研究者持有不同的观

点。有人认为语料库语言学是一种理论构架,是一门与语言学的其他分支并驾齐驱的新学科;另外一些研究者认为语料库语言学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只是为语言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论基础,同时它又给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哲学思路。针对这一问题,我国研究者在总结国外著名语言学专家Halliday ,Leech ,Tognini -Bonelli 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只有语料库

中的语言材料和语言事实被语言学家用来对现行语言学理论进行批判,提出新观点或新理论时,语料库语言学才是一个新学科的名称[3~6]。而通常情况下,语料库是运用真实的语言材料对语言的某一方面进行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借助于语料库语言学所提供的方法,语言学家既可以验证已有的语言规则,也可以基于语料库提供的数据描写演变中的语法、语用规则。过去,语料库中的材料由人工收集和整理,通常用来计算词汇使用的频率,以此作为编写教材和字典的依据;现在,运用计算机建设语料库的效率和规模都有了很大提高。语料库是由从有代表性的语言材料中随机抽



09



样输入计算机并可由计算机处理的大量文本组成的。语料库收入的文本越多,其所覆盖的面越宽,则语料库提供的信息就越可靠。语料库的建设包括原始材料的收集工作,构成原始语料库,然后对语料进行标注,生成标注语料库。我们可以应用语料分析软件,对标注的语料库进行各种不同的统计分析,从而揭示目标语言的各种特征。

二、语料库语言学在语言研究中的作用

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对语言的深入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影响了语言学习理念和语言学习方法;另一方面,为某些语言学习理念提供了实施依据。本文仅探讨语料库影响语言研究的三个方面。

(一)语言是描写式的还是规定式的

对于语言究竟是描写式的还是规定式的,不同时期的侧重点不同。18世纪,主要的欧洲语言都是通过规定式的方法进行研究的,语言学家总是努力为正确运用语言制定各种规则,它强调语言的正确性和拉丁语标准模式的应用。因此,语法是语言研究和语言学习的重点,一些用法被规定后需要不断重复记忆,“因为这是黑或白,正确或错误的问题”[7]。在这一观点影响下,语言教学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语法翻译法。语言教学的方法包括对大量定义、规则的解释和记忆。书面语往往受到更多的关注。与此相对应的观点是语言是描写式的科学,在此观点的引导下,语言学家尽力去发现和纪录某一语言社团实际运用的语言,而不用其他规则来修正该社团的语言。而语料库语言学为这一观点提供了依据和可实施性。语言的实际运用规则可以通过对语料库中大量实例的研究分析而得出结论。这一观点在语言学习中的体现是更加注重学习者的个人需求,将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知识探索型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再一味地灌输语言规则和语言知识,而是要求学习者可以通过搜索语料库,接触真实自然的语言,观察语言现象,分析和归纳语言规律,做出假设,并在语言运用中不断检验和修正自己的假设。教师也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与学生平等的知识探索者,语言研究者。诚然,片面强调语言是规定式或描写式似乎都不够客观。以语言的规定式为出发点,可能会使语言研究者和学习者将复杂的语言简单化,能够宏观把握语言的基本框架,减少语言研究和学习的难度。对语言学习者而言,学习动机以及学习兴趣可能不太高,学习方法比较刻板。从语言的描写式观点出发,会令语言研究者和学习者置身于丰富真实的语言,通过观察、分析和归纳语言规则达到研究和掌握语言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研究者和学习者是主动的,因此,动机和兴趣会极大地提升。

(二)语言和言语以及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

索绪尔将语言区分为语言和言语。语言是社会系统中各个成员使用的语法系统,是在一群人中的大脑中的潜力,具有社会性,是同质的、抽象的语言形式;而言语是社团中每一个个体所产出的语言,是异质的、五花八门的语言[5]。由于对语言本质的不同认识以及对语言和言语的划分,产生了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两大派别,他们对语言的研究重点也不尽相同。结构主义研究的语言是凌驾于个人和社会之上的一个抽象的符号系统;功能主义则强调语言的使用功能,调查实际发生的语言现象,并试图从中找出共性的结构。乔姆斯基在索绪尔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两个概念。乔姆斯基认为语言使用者对语言的规则有着本能的把握,语言能力是个人能根据有限规则生成无限言语的,根植于大脑中的语言知识。语言学家研究的重点是能生成无限言语的有限规则。而语言运用这一概念与索绪尔定义的言语概念十分相似,是指在具体场景中语言的真实使用。语料库语言学为功能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为科学的研究方法,它的研究重点在言语和语言运用方面,通过对言语和语言运用的深入研究,可以验证已有的规定性的语言规则并试图概括出新的语言规则。语料库对言语和语言运用的研究体现在语言研究的各个方面,如对语域的研究;对本族语者的话语进行分析,归纳出其典型结构,用于口语教材编撰;统计高频词,运用于教学大纲的设计;对外语学习者语言运用进行分析比较,探求更加有效的学习策略等。而对语言和语言能力的研究则落实到了语言习得方面,即以潜意识形式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规则是何时形成的,怎样形成的。因此,语料库研究的是具体语言,而对语言和语言能力的研究更侧重抽象语言的研究。我们不能盲目地肯定或否定某一种研究方法,因为语言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不同的研究角度可以相互补充,服务不同的目的,满足不同的需要。但语料库的出现为语言研究提供了



1

9



新的视角,使语言研究更加客观,真实。

(三)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索绪尔是结构主义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因此语言学家必须努力从一个符号与其他符号的关系中发现语言的价值,了解符号在系统中的地位。索绪尔提出了两种主要语言关系类型: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组合关系指一个单位和同一序列中的其他单位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是在现场中的所有成分之间的关系。而聚合关系也称为联想关系,是指在结构的某个特殊位置上彼此可以相互替换的成分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是在现场的成分与不在现场的成分之间的关系。处于聚合关系中的词语具有共同的句法特征,但在语义上不能替换[7]。大型语料库的出现给两种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对组合关系的研究尤其活跃。因为计算机有能力搜索一个特定的词,研究与该词具有共现关系的所有词。这也就是通常所研究的搭配关系。韩礼德(1976)将搭配界定为“体现词项在某种显著的临近范围内组合关系的线性共现”。该定义明确无疑地将搭配界定为组合关系。在搭配关系的研究方面,琼斯和辛克莱(Jo nes&Sinclair)是第一个研究语料库的词语搭配的研究者。20世纪80年代至今,基于语料库或语料库驱动的词语搭配研究广泛展开,使搭配研究发生了巨大变化。研究效度提高,量化研究的比重增大,搭配力等都具有了可观察、可操作性。自动化程度愈来愈高,研究过程中的人为干扰因素大大降低。Daniel Krieger在他的论文中用“any”的用法研究肯定了语料库语言学在组合关系研究中的客观性[9]。根据传统语法规则,“any”通常用于否定句和疑问句中,但Mindt通过语料分析统计出“any”在肯定句中出现的频率是50%,否定句中出现的频率是40%,而疑问句仅占10%。因此,语料库为组合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对于聚合关系的研究更多体现在对某些近义词的研究方面。如崔淑珍在其文章中指出Rundell利用语料库对“start”和“begin”这一组近义词做了比较研究[10]。这些研究成果为利用语料库对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样板,语言研究者可以利用语料库做很多类似的研究。

三、目前语料库研究存在的问题

语料库对语言学研究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只有一小部分语言研究专家掌握语料库研究方法,绝大多数语言教师和语言学习者不了解语料库,不会使用语料库,更不懂如何运用语料库资源进行科学研究。而关于语料库使用问题的文章又很少。因此,大范围地培训语言教师和语言学习者学会使用语料库资源会更加有效地发挥语料库的作用,极大地推动语言研究和语言学习的步伐。

语料库为语言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但语料库资源的利用率需要大幅提高,只有当更多的与语言接触最密切的语言教师和语言学习者掌握语料库时,语料库才能真正推动语言研究和语言学习。

求有关”文学“的作文素材

老子
(约) 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
〖春秋〗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一书。
孔子 Confucious
公元前551 - 公元前479
〖春秋鲁国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者。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少“贫且贱”,及长,曾任“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事。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年五十,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又曾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自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终为见用。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删修鲁史官所记《春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先后有三千人弟子,其中著名者七十馀人(贤人)。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大。现存《论语》一书,记载有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邓析
公元前545 - 公元前501
〖春秋〗
春秋末法家先驱,名家。郑国人。曾任郑国大夫,并创 办私学,以所作《竹刑》(写在竹简上的法律)教人,宣传法治,“民之……学讼者不可胜数”(《吕氏春秋•离谓》)。他“操两可之说,设无究之词”,对后来辩者颇有影响。《汉书•艺文志》著录《邓析》,系后人托名所作。
曾子
公元前505 - 公元前436
〖春秋•鲁〗
(前--前) 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人。名参,字子舆。 孔子学生。以孝行著称。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认为“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又主张“慎终(慎重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追念祖先),民德归厚”、“犯而不校(计较)”等。《大戴礼记》中多记载其言行,相传《大学》亦为其所著。后世封建统治者尊其为“宗圣”。
子思
公元前483 - 公元前402
〖战国〗
战国初哲学家。姓孔,名伋,孔子之孙。相传曾受业于 曾子。宣扬儒家道德观念“诚”,以为“诚”是世界本原,以“中庸”为其学说核心。孟子曾受业于他的门人,将其学说加以发挥,形成了思孟学派。后世封建统治者尊其为“述圣”。《汉书•艺文志》著录《子思》二十三篇,已佚。现存《礼记》中的《中庸》、《表记》、《坊记》等,相传为其所著。
墨子
(约) 公元前468 - 公元前376
〖战国〗
春秋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创始人。名翟。相 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曾学习儒术,因不满“礼”之烦琐,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其“天志”、“明鬼”学说,承袭殷周传统思想形式,但增入“非命”与“兼爱”等内容,反对儒家的“天命”和“爱有差等”说,以为“执有命”是“天下之大害”,力主“兼相爱,交相利”,不应有亲疏贵贱之别。处世奉行“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精神。其“非攻”思想,反映当时人民反对战争的意向,其“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为反对贵族“繁饰礼乐”和奢侈享乐生活。又重视生产,强调“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非乐上》),并提出“尚贤”、“尚同”等政治主张,以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则得治”。弟子众多,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尤重艰苦实践,服从纪律。墨学于当时对思想界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现存《墨子》五十三篇,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学说的基本材料。
庄周
(约) 公元前369 - 公元前286
〖战国〗
战国时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 。曾任蒙地漆园吏。家贫,曾借粟于监河侯(官名),但拒绝楚威王厚币礼聘。他继承并发展老子“道法自然”观点,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自本自根”、“无所有在”,“道未始有封”(即“道”无界限差别),而达到“万物皆一也”(即万物齐一无差别)。又以为万物“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仄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齐物论》),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为文汪洋恣肆,想象奇丽,。所著有《庄子》。
荀子
(约) 公元前313 - 公元前228
〖战国〗
战国末思想家、教育家。名况,时人尊其为“卿”。 汉人避宣帝讳,曾改称孙卿。赵国人。游学于齐,曾三任祭酒。后赴楚国,春申君任其为兰陵(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令,著书教学以终。韩非、李斯,均为其学生。其学说总结先秦诸子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如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思想。如以为人能通过“天官”(感官)及“天君”(心)之知觉认识客观,并强调思维优于感觉。又认为“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为获得正确认识,必须使心“虚壹而静”。与孟子“性善”说相反,认定人性生来本“恶”,“其善者伪也”,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才可以为善。其政治观为“礼治”与“法治”相结合,坚持儒家“正名”说,强调尊卑名分,主张“法后王”(效法文、武、周公之道)。其于经济,提倡强本节用、开源节流,“省工贾、众农夫”等观点。为文说理透辟,结构谨严,《赋篇》对汉赋兴起具影响。所著有《荀子》。
董仲舒
公元前179 - 公元前104
〖西汉〗
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广川(今河北枣强东) 人。专治《春秋公羊传》。曾任博士、江都相及胶西王相。汉武帝朝举贤良文学之士,进“天人三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武帝所采纳,形成“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政治格局,为此后两千馀年间封建统治者所沿袭。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将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为一,形成封建神学体系。其说以“天人感应”说为中心,以为“君权神授”,“天”对地上统治者经常用符瑞、灾异等表示愿望或谴责。又将天道和人事牵强比附,以论证其“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观念。还提出“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并宣扬“黑、白、赤三统”循环的历史观。所著有《春秋繁露》(经后人附益修改)及《董子文集》。
扬雄
公元前53 - 18
〖西汉〗
一作杨雄。西汉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字子云。蜀 郡成都(今属四川)人。成帝时为给事黄门郎。王莽时,校书天禄阁,官大夫。为人口吃,不能剧谈,而以文章名世。早年所作《长杨赋》、《甘泉赋》、《羽猎赋》,风格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等赋。后来薄辞赋为“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转而研究哲学。仿《论语》作《法言》,仿《易经》作《太玄》。提出以“玄”作为宇宙万物根源之学说,并强调如实地认识自然现象的必要,并认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驳斥了神仙方术的迷信。在社会伦理方面,批判老庄“绝仁弃义”观点,而重视儒家的学说,认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法言•修事》)。曾著《方言》,叙述西汉时代各地方言,为研究古代语言的重要资料。又续《苍颉篇》编《训纂篇》。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杨子云集》。清严可均所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收其赋、箴等共四卷,最为详备。
王充
(约) 27 - 97
〖东汉〗
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 出身“细族孤门”,少游洛阳太学,曾师事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历任郡功曹、治中等官,后罢职家居,专事著述。同郡谢夷吾上书荐充才学,汉章帝特诏公车徵,以病未赴。论学以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论衡•自然》),即“气”之运动产生万物。自然界之“灾异”,是“气”变化之结果,与人事无关。又以为:“夫天道,自然也,无为;如遣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遣告》),人之生命与精神,均以“精气”为物质基础,“死而精气灭”(《论死》),不承认有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其说对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论和灾异、遣告、鬼神等迷信,又曾作《问孔》和《刺孟》等篇,反对歭儒家经典变为教条。论文章则强调内容,力主“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自纪》)。并提倡通俗,反对崇古、模拟和“浮华虚伪之语”(同上)。所著有《论衡》。
嵇康
224 - 263
〖三国•魏〗
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字叔夜。谯国?9銍(今安微 宿县西南)人。与魏宗室通婚,官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为“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齐名。因倡言“非汤武而薄周孔”,且不满当时掌权之司马氏集团,遭钟会构陷,为司马昭所杀。在哲学上,认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明胆论》),肯定万物均禀受元气而生。又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说,主张返回自然,厌恶儒家烦琐礼教。鲁迅称其文“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与山世源绝交书》、《难自然好学论》等为代表作。诗长于四言,风格清峻,有《幽愤诗》传世。所撰《声无哀乐论》,认为音乐本身无哀乐可言,同一音乐可以引起不同感情。善鼓琴,所弹《广陵散》尤著名,并作《琴赋》,对琴之奏法及表现力,均作细致描写。所著有《嵇中散集》,已散佚。后人辑本,以鲁迅所辑校《嵇康集》为最详备。
王弼
226 - 249
〖三国•魏〗
三国魏玄学家。字辅嗣,魏国山阳(今河南焦作市)人。曾 任尚书郎,少年即有文名,卒年仅二十四岁。好谈儒道,辞才逸辩,与何晏、夏侯玄等同倡玄学清谈风气,世称“正始之音”。认为“无”是宇宙万物的本体,“道者‘无’之称也”,天地虽大,“寂然至无,是其本矣”。又以为“凡有皆始于无”,肯定名教(有)出于自然(无)。又“援老入儒”,以玄学代替当时逐渐衰微的汉儒经学。其注《易》偏重哲理,扫除汉代经学烦琐之风。所著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等。
玄奘
602 - 664
〖唐〗
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唐高僧,佛教学者、旅行家,与 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者之一。本姓陈,名袆。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因感各派学说纷歧,难得定论,便决心至天竺学习佛教。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一说贞 观元年),从凉州出玉门关西行,历经艰难抵达天竺。初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并与当地学者论辩,名震五竺。经十七年,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e组织译经,共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 五卷。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法谨严,丰富了祖国古代文化,并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贵典籍,世称“新译”。曾编译《成唯识论》,论证“我”(主体)、“法”不过是“识”的变现,都非真实存在,只有破除“我执”、“法执”,才能达到“成佛”境界。所撰又有“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历代民间广泛流传其故事,如元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明吴承恩《西游记》小说等,均由其事迹衍生。
韩愈
768 - 824
〖唐〗
唐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早孤,由嫂抚养,刻苦自学。贞元頴成进士,任监察御史,以事贬为阳山令。赦还后,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世称ò韩文公。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文学上力反六朝以来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继承先秦、两汉古文传统,加以创新发展,气势雄健,�人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所作《原道》、《原性》,维护自尧舜至孔孟一脉相传的道统;又认为人性有上、中、下三品之分,上品之人天生为善,下品之人天生为恶,中品之人可引导至善或恶。但在《师说》中,又以为“人非生而知之者”,并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之合理见解。其诗力求新奇,以文入诗,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所著有《昌黎先生集》。
李翱
772 - 841
〖唐〗
唐哲学家、文学家。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人 ,一说赵郡人。贞元进士,官至山南东道节度使。谥文。哲学上受佛教影响颇深。所著《复性书》,糅合儒、佛两家思想,认为人性天生为善,“情由性而生”,则有善有不善,“情既昏、性斯匿矣”,提出以“正思”的方法,消灭邪恶之“情”,以达到“复性”而成为“圣人”。曾从韩愈学古文,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所作《来南录》,为传世很早的日记体文章,文风平易。著作有《李文公集》等。
刘禹锡
772 - 842
〖唐〗
唐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 系出中山(今治河北定县)。贞元间联登进士、宏辞二科。授监察御史。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迁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和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后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又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插田歌》、《竹枝词》及《柳枝词》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在哲学上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认为自然的职能在于“生万物”,人的职能在于“治万物”,反对“因果报应”论和“天人感应”说。所著有《刘梦得文集》。
柳宗元
773 - 819
〖唐〗
唐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县解 州镇)人,世称柳河东。贞元进士,授校书郎,调蓝田尉,升监察御史里行。与刘禹锡参加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与韩愈皆倡导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所作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捕蛇者说》揭露社会矛盾,批判时政,尖锐有力。《三戒》等寓言,篇幅精短,笔锋犀利。《永州八记》等山水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又工诗,风格清峭。在哲学观点上,认为”元气“是物质的客观存在,否认“元气”之上还有更高主宰。并提出天地、元气、阴阳不能“赏功而罚祸”,反对当时流行的因果报应思想。《天对》一文,回答千年前屈原在《天问》中提出的有关宇宙、自然、历史等方面的问题。又有提倡儒、释、道三教调和的主张。所著有《河东先生集》。
李觏
1009 - 1059
〖北宋〗
北宋思想家。字泰伯,学者称盱江先生。南城(今属江西 )人。曾任太学助教,升直讲。反对道学家不许谈“利”、“欲”的虚伪道德观念。认为“人非利不生,曷为不可言?”“欲者人之情,曷为不可言?”肯定了人的物质生活要求。又说:“耕不免饥,土非其有也。”提出“井地立则田均,田均则耕者得食”的主张。著作有《直讲李先生文集》(《盱江文集》)。

现代哲学家
任继愈简介:
1916年4月15日生,山东省平原县人。
1934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38年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毕业。1942年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北大文科研究所研究生毕业,留北京大学任教,1956年晋升为教授。
1964—1985年任中国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筹建中国第一所宗教研究机构,并与北大联合培养宗教学本科生,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宗教学研究人才。
1987年至今,任北京图书馆馆长,兼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导师,中国社科基金宗教组召集人,中国无神论学会理事长、学术界的代表,王羲之艺术研究院学术顾问,当选为第四、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主要著作有《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中国哲学史论》、《任继愈学术论著自选集》、《任继愈学术文化随笔》、《老手全译》等。主编有《中国哲学史》(四卷本)、《中国哲学发展史》(七卷本,已出四卷)、《中国佛教史》(八卷本,已出三卷)、《中国道教史》、《宗教大词典》、《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一O六卷)等。

艾思奇(1910-1966),云南腾冲人。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原名李生萱, 后因仰慕马克思与伊里奇(列宁),改名艾思奇。一九二八年留学日本,攻读自然科学并自修哲学。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归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一九三三年在上海加入“社会科学家联盟”,一九三五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九三七年到延安,在“抗大”讲授哲学并主编《解放日报》。 解放后在中央党校任教,逝世前是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著作有《大众哲学》、 《哲学与生活》,并主编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艾思奇杂文创作不多,但感情强烈,气势恢宏,自成一家。
一九三五年,《大众哲学》的出版使艾思奇家喻户晓。《大众哲学》,顾名思义,就是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活泼的形式使新哲学即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被千万普通民众所接受。它在新中国成立前曾遭到一些文人的攻击和国民党当局的查禁。它是人们喜爱的一本书,自出版始共印行三十二版。
四十年代去过延安的人都会描述“在延安,毛泽东讲辩证法,朱德讲游击战,艾思奇讲大众哲学……”《大众哲学》在黑暗的旧中国启发了千万颗苦闷彷徨的心,许多青年在它的影响下走上了追求真理的道路。
冯友兰(中国1895-1990),字芝生,唐河县人祁仪镇人。13岁丧父,发奋读书。先后在开封中州公学、北京大学学习。1919年,他考取河南公费留学生赴美,1923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获哲学博士学位。1949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1951年获印度德里大学名誉文学博士,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82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常务委员,兼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还历任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三届民盟中央委员。
冯友兰一生著述甚丰,中、英文著作近500万言。20年代,他出版了《生理想之比较》。30年代,他编著出《中国哲学史》两卷本,这是近代中国学术研究的重要成果,确定了他作为中国哲学史学科主要奠基人的地位。抗战期间,他撰有“贞元六书”,即《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

冯契
(1915—1995)
著名哲学史家、哲学家。曾任上海哲学学会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辩证逻辑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名誉主任.
冯契,原名冯宝�,1915年出生于浙江诸暨。1935年考入清华大
学哲学系,抗战爆发后,曾赴延安,并辗转山西、河北等地,参加抗
日工作。1939年前往西南联大复学,1941年毕业。1941年至1944年在
清华研究院读研究生期间,曾从学于金岳霖、汤用彤、冯友兰等。离
开西南联大后,曾任教于云南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等,并在
《哲学评论》、《时与文》、《展望》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与杂文。
50年代初,开始在华东师范大学任教,并先后兼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哲
学研究所副所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
学科评议组成员等,主编《哲学大词典》、《中国近代哲学史》;个
人的哲学著作是10卷本的《冯契文集》。

李泽厚,著名哲学家,湖南长沙人,生于1930年6月,1954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
李泽厚成名于五十年代,以重实践、尚“人化”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美学观卓然成家。八十年代,李泽厚不断拓展其学术论域,促引思想界在启蒙的 路径上艰辛前行。九十年代,李泽厚客居美国,出版了《论语今读》、《世纪新梦》等著作,对中国未来的社会建构给予沉甸甸的人文关怀。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