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变异学研究论文

2023-03-03 15:2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变异学研究论文

各类硕士论文题目与选题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各类硕士论文题目与选题,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当前我国企业营销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

2、当前我国企业的营销腐败及对策分析

3、我国企业营销策划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4、体验经济时代的消费需求及营销策略分析

5、体验营销与冲动性购买行为的关系分析

6、体验营销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分析

7、论客户关系管理在企业营销管理中的应用

8、中小企业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误区与对策分析

9、顾客满意度与顾客忠诚度的关系分析——以__行业为例

10、基于消费者心理的中国奢侈品营销策略分析

11、基于大学生购买行为的校园营销策略分析

12、论参考群体对消费者品牌忠诚的影响

13、消费者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分析

14、试企业社会责任对品牌价值的影响

15、论企业社会责任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

16、品牌危机的成因及对策分析论品牌危机事件对品牌资产的影响

17、论网络环境下的企业品牌危机管理

18、品牌危机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分析

19、品牌定位的失误与对策分析——以__品牌为例

20、品牌扩展策略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以__品牌为例

21、基于顾客价值的品牌传播策略分析

22、我国中小企业实施品牌营销策略分析

23、我国企业品牌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4、试论“差异化策略”在中小企业营销中的运用

25、论中小企业如何获取分销渠道的竞争优势

26、论市场营销渠道的冲突与管理

27、农产品营销渠道优化策略分析

28、试论网络时代分销渠道的有效管理与创新策略

29、销售渠道中的窜货问题分析论产品直销的利与弊

30、我国名人促销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31、公共关系在国际市场营销中的应用分析

32、广告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33、关于事件营销及其应用策略的探讨——以__企业为例

34、网络消费者行为特征及营销策略分析

35、终端消费者对网络营销信任度问题分析

36、奢侈品的网络营销渠道建设分析

37、微博的营销价值及其利用策略分析

38、网络口碑营销的商业应用价值探索

39、网络环境下企业创名牌的营销策略分析

40、网络信息环境下的顾客忠诚管理分析

1、文本文学与文化: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的动力

2、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

3、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

4、关于当前比较文学研究与教学的若干问题

5、从比较文学到比较文化──对当代国际比较文学研究趋势的思考

6、关于比较文学的对象与方法

7、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新辩证观念

8、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美国比较文学研究趋势

9、鲁迅创造社与日本文学:中日近现代比较文学初探

10、中日比较文学研究之现状与未来

11、比较文学在当代中国的复兴与发展

12、比较文学的学科定位及元—泛比较文学论

13、比较文学的课程设置探讨

14、比较文学的课程设置分析

15、跨文明研究:21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的理论与实践

16、诠释学与比较文学的发展

17、论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关系

18、比较文学视野中文学传播模式的历史嬗变与当下态势

19、比较文学研究的现状和前瞻

20、比较文学“危机说”辨

21、浅论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

22、文化文学与教育:比较文学在教学中应用的现时性

23、也谈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和"跨文化研究"——与曹顺庆先生商榷

24、语言文学文化的互为载体关系与"比较文学"研究

25、关于比较文学研究的“文化热”

26、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文化透析

27、比较文学的跨文化研究视野

28、《简明比较文学原理》与《比较文学》的比较研究——从比较文学与文化的关系入手

29、文化语境下的比较文学教学研究

30、梁启超的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

31、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

32、基于比较文学的中俄文学文化内涵分析

33、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比较文学的发展──着名学者乐黛云先生访谈录

34、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现代化中国想象——华夏边缘叙述与新时期文化

35、百年中国比较文学的一项重大工程——评《跨文化沟通个案研究丛书》

36、百年中国比较文学的一项重大工程——评《跨文化沟通个案研究丛书》

37、文化复兴与比较文学研究——中国文学的再阐释与现代文化的重构

38、中西比较文学实证性影响研究中“游”的精神文化阐释

39、东西文化场域间的探索——日本当代比较文学研究之一

40、以宏观视野看待比较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文化特性

41、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之后——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比较文学意义

42、比较文学概论

43、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比较文学意义

44、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

45、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转折与建构

46、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

47、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

48、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

49、钱锺书谈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

50、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丛书

51、中西比较文学教程

52、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三阶段

53、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54、比较文学译文集

55、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初探

56、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

57、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学

58、多元文化与比较文学的发展

59、比较文学与当代文化批评

60、比较文学视域下的文化差异——以《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差异为例

61、古典文献学养与跨文化视野的相遇——读严绍璗《比较文学与文化“变异体”研究》

62、比较文学视域中我国的跨文化研究

63、评严绍璗教授《比较文学与文化“变异体”研究》

64、古典与现代:站在美国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最前沿——美国南方比较文学学会来访纪要

65、从比较文学角度看《爱莲说》的文化内涵

66、比较文学下中英文化中的女性独立意识

67、文化·文学·人格──比较文学的本性及障碍

68、比较文学视角下语言文学文化的互为载体关系研究

69、从比较文学到跨文化交流——访香港着名学者李达三教授

70、小议比较文学中的跨文化研究

71、面对文化转型的思考

72、从比较文学角度浅析中国对联文化内涵

73、跨文化研究的世纪盛会

74、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理论之于比较文学研究与教学的意义

75、“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四川乐山举行

76、中日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新史料:《和刻本中国古逸书丛刊》出版

77、文化异质性及其对比较文学的影响

78、双向融摄:跨文化研究与中国比较文学

79、文化对话:跨越比较文学研究中的障碍

80、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

81、后殖义时期的比较文学

82、中外比较文学的里程碑

83、比较文学教程

84、变异学: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重大突破

85、外国文学就是比较文学

86、文学与疾病——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方面

87、全球化时代的比较文学——中国视野——在17届国际比较文学年会上的发言

88、比较文学与21世纪人文精神

89、新辩证观念:中国比较文学与多元文化对话

90、论比较文学研究中翻译的创造性叛逆

91、重申文学性:对新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思考

92、流散文学与比较文学:机理及联结

93、译介学: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新视野

94、中国学派:比较文学第三阶段学科理论的建构

95、比较文学新编

96、文化相对主义与比较文学

97、当代中国比较文学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98、生态批评与跨学科研究——比较文学视域中的西方生态批评

99、全球语境中的比较文学:中国的视角

100、比较文学论文题目大全

1、基于核方法的煤层厚度变化预测模型及应用研究

2、基于高密度电法的煤矿多层采空区数值模拟研究

3、小窑采空区直流电法超前探测研究

4、基于BIM的三维地质建模

5、采动条件下覆岩地电场响应特征研究

6、浅部采空区微震定位方法研究

7、采空区及陷落柱的地震波场分析

8、乌兰察布低射气地区及气化区氡浓度分布的多重分形特征研究

9、重复采动条件下老采空区地质稳定性研究

10、高围压条件下岩石破坏特征及强度准则研究

11、矿山采空区灾害风险分级与失稳预警方法

12、膏体流变行为及其管流阻力特性研究

13、深部硬岩矿山采空区损伤演化机理及稳定性控制

14、铁矿矿山充填采矿用胶结充填料研究

15、沿空留巷滞后段煤帮采动破坏机理及注浆重构技术

16、基于能量平衡理论的深部软岩巷道支护技术研究

17、采动裂隙岩体应力恢复及其渗透性演化

18、厚松散层特厚煤层综放开采巷道围岩变形机理及控制研究

19、深部高应力矿床岩体开采扰动响应特征研究

20、开滦矿区深部煤层冲击地压监测与防治体系研究

21、五阳煤矿大采高工作面覆岩运动规律及巷道支护研究

22、薄煤层综采自动化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

23、高温及冲击载荷作用下煤系砂岩损伤破裂机理研究

24、方差体技术在煤矿小断层和陷落柱解释中的应用研究

25、辽宁鞍山—本溪地区深部地质特征及三维地质建模

26、巷道前方含水体的瞬变电磁响应及探测技术研究

27、潘二矿A组煤开采底板破坏规律并行电法测试研究

28、基于瞬变电磁法的铁峰煤矿采空区探测研究

29、深部软岩巷道承载结构失效机理及定量让压约束混凝土拱架支护体系研究

30、海洋可控源电磁法二维有限元正演及反演

31、大型矿用挖掘机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32、尖山磷矿边坡监测及预测预报研究

33、巷道围岩峰后大变形过程的稳定性特征及锚固控制机理研究

34、极近距离煤层采空区下综放面矿压规律与控制研究

35、近距离煤柱群底板偏应力不变量分布特征及应用

36、综合物探技术在煤矿采空区探测中的应用研究

37、露天矿安全高效爆破智能化动态设计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38、厚煤层大采高综采采场覆岩破断失稳规律及控制研究

39、高应力软岩回采巷道预应力锚杆—锚索支护技术研究

40、沿空留巷围岩应力优化与结构稳定控制

41、基于监测时间序列的冲击地压混沌特性分析及其智能预测研究

42、井下水力压裂煤层应力场与瓦斯流场模拟研究

43、覆盖区区域矿产资源评价方法研究

44、矿区建筑物(构筑物)三维变形监测研究

45、核磁共振2D/3D地下水成像方法及其阵列式地面探测系统研究

46、不规则顶分层破坏区下矿压规律及回采方法研究

47、阿尔金山北缘喀腊大湾地区遥感异常信息提取及找矿靶区预测

48、急倾斜煤层充填开采方法及其围岩移动机理研究

49、综合物探方法在六道湾煤矿采空塌陷区的应用

50、深部铁矿勘探的地球物理找矿模式研究

科学论文 超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遗传学论文(这是我当年选修课的论文,得分不高,只有84,看看将就着用吧)

  论文概要:介绍遗传,变异,生物物种多样性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还有人类对生物资源的创造和利用状况。并且,在论述中强调了对这些生物资源的利用要合理适当,要保护自然界生物多样性。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遗传,变异及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所包含的一些内容:
  1.遗传:是指生物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相似的现象,一般是指亲代的性状又在下一代表现的现象。但在遗传学上,是指遗传物质从上代传给后代的现象。
  2.变异:生物有机体的属性之一,它表现为亲代与子代之间的差别。变异有两类,即可遗传的变异与不遗传的变异。现代遗传学表明,不遗传的变异与进化无关,与进化有关的是可遗传的变异,后一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所致,其方式有突变与重组。
  突变可分为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是指染色体某一位点上发生的改变,又称点突变。发生在生殖细胞中的基因突变所产生的子代将出现遗传性改变。发生在体细胞的基因突变,只在体细胞上发生效应,而在有性生殖的有机体中不会造成遗传后果。染色体畸变包括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和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前者的后果是形成多倍体,后者有缺失、重复、倒立和易位等方式。突变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产生,也可以人为地实现。前者称为自发突变,后者称为诱发突变。但是自发突变通常频率很低,诱发突变是指用诱变剂(X射线,γ射线、中子流及其他高能射线,5-嗅尿嘧啶、2-氨基嘌呤、亚硝酸等化学物质,以及超高温、超低温等)所产生的人工突变。
  3.生物多样性: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 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 这种多样性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其中,物种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它既体现了生物之间及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又体现了生物资源的丰富性。
  另外,遗传(基因)多样性是指生物体内决定性状的遗传因子及其组合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在物种上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区域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物种(生态)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1)

  知道了遗传,变异及自然界生物物种多样性的概念,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它们之间的关系:
  首先来看遗传与变异的关系:遗传与变异是矛盾的但又对立统一的关系。由于遗传而确保了生物的稳定性和世代延续性,是相对“不变”的;而变异是绝对的“变”,它使生物原有的特性发生改变,从而产生出新的生物性状或类型,为生物的进化与发展提供动力。没有变异,遗传只能是简单的重复,生物就无法进化。因此,在维持物种的稳定性上,遗传与变异是对立的。然而,没有遗传,变异就不能积累,新的变异就失去了意义,生物同样也不能进化。所以,在进化方面,遗传和变异又是统一的。
  理清了遗传与变异的关系,现在再来看遗传和变异与自然界生物物种多样性的关系:
  遗传与变异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基础,是遗传和变异为生物的发展、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具体来说,遗传是生物稳定性的基础,变异是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遗传和变异的共同作用下,自然界生物存在着多样性,同时各种生物又具有其自身的特点,能够与其它生物种类加以区分。总之,没有变异,自然界就不会多姿多彩,就不会有自然界的多样性;没有遗传,自然界就会处于无序状态,也不会有自然界的多样性。 (2)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遗传和变异与自然界生物物种多样性的关系,那么生物多样性有什么价值,人类又是怎样利用的呢?让我们来看看下面的资料:
  一.1993年,联合国环境署组织专家编写的《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指南》中,将生物多样性价值划分为5种类型:
  1.具显著实物形式的直接价值;
  2.无显著实物形式的直接价值;
  3.间接价值;
  4.选择价值;
  5.消极价值。(3)
  二.表一:
  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的价值分类系统
  主要价值类型 直接使用价值 间接价值 选择价值或潜在价值 存在价值或内在价值
  产品及加工品直接使用价值 服务价值
  对人们提供效益的典型用途 林业,农业,畜牧业,渔业,医药业,工业,餐饮业,消费性利用价值 旅游观光价值,科学文化价值,畜力使役价值 有机物生产,维持大气平衡,物质平衡,水土保持,净化环境 潜在使用价值,潜在保留价值 确保自己或别人将来能利用某种资源或某种效益
  从资料中可以看出:生物多样性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药物、燃料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大量的工业原料。生物多样性维护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并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们依靠生态系统净化空气、水,并充腴土壤。此外,科学实验证明,生态系统中物种越丰富,它的创造力就越大。自然界的所有生物都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每一种物种的绝迹,都预示着很多物种即将面临死亡。
  生物多样性还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每一个物种都具有独特的作用,例如利用野生稻与农田里的水稻杂交,培育出的水稻新品种可以大面积提高稻谷的产量。在一些人类没有研究过的植物中,可能含有对抗人类疾病的成分。这些野生动植物如果绝迹,是人类的重大损失。另外,生物物种资源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也是农业发展的基石。每个生物物种都包含丰富的优良基因,基因资源的挖掘可以给国家带来财富,给人类带来文明。一个基因甚至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乃至一个民族的兴衰。矮秆基因的发现导致了全世界粮食生产的“绿色革命”;水稻雄性不育基因的利用,创造了中国杂交稻的奇迹;优质羊毛基因的育种应用直接繁荣了澳大利亚的畜牧业生产。过去数十年来,全世界植物新品种不断推新,粮食亩产快速提高,正是得益于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多样性的贡献。生物物种资源的拥有和开发利用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4)
  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人类的生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因为生物多样性如此重要,而生物多样性保护不仅能对当代产生最大的持续利益,而且还能造福子孙后代。因此,开展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成为各国政府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共同关注的主要问题。下面就让我们来谈谈这个问题: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主要有三条:(1)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已成为世界各国保护自然生态和野生动植物免于灭绝并得以繁衍的主要手段。我国的神农架、卧龙等自然保护区,对金丝猴、熊猫等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和繁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建立珍稀动物养殖场。由于栖息繁殖条件遭到破坏,有些野生动物的自然种群,将来势必会灭绝。为此,从现在起就必须着手建立某些珍稀动物的养殖场,进行保护和繁殖,或划定区域实行天然放养。如泰国对鲜鱼的养殖。(3)建立全球性的基因库。如为了保护作物的栽培种及其它可能会灭绝的野生亲缘种,建立全球性的基因库网。现在大多数基因库贮藏着谷类、薯类和豆类等主要农作物的种子。(5)
  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人类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比如说诱变,基因合成,转基因等)创造出更多人类生活所需的物种,从而满足人类各种各样的需求。另外还有一些方法可产生新物种,如利用激素处理,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但它们要么无法产生新的品种,要么把产生的变异遗传下去,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效率。

  19世纪初,孟德尔的遗传定律被重新提出;
  20年代,美国人将杂交原理运用到玉米育种上,取得了显著效果;
  40年代,育种的手段中又增加了杂交转导,转化的技术;
  50年代,美国人发现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分子生物学开始发展;
  70年代,中国将杂交原理应用于水稻增产,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现在,只要我们作好当下的生物资源的保护工作,当我们展望未来时,我们有理由相信:到那时,生物资源的研究和利用将带给人类更多的财富!

Omicron新变异株可逃避疫苗及免疫系统,专家对此是如何解读的?

奥密克戎毒株又出现了新的变异株,这个新变异株是比此前的德尔塔更为可怕的存在,它具有比德尔塔毒株更为可怕的传染性和感染性。对此,专家是如何解读的呢?小编就简单带大家去看一下。

南非非洲卫生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平台上发布了一篇针对Omicron新变异株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Omicron变异毒株BA.4和BA.5可逃避疫苗免疫力及早期感染者产生的自然免疫力。基于中和逃逸,BA.4和BA.5有可能导致一波新的病毒感染。这也就意味着接种过疫苗以及感染过新冠的群体依旧会感染上新的Omicron变异毒株。研究人员表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很有可能会导致新一波疫情高峰。杜兰大学病毒学家罗伯特认为,新冠病毒还有可能出现更多我们无法预测的变异,病毒的传染性正在逐步提高。

根据专家研究表明的结果表示,我们不难得到以下的结果:

首先,新型的变异毒株Omicron隐蔽性更强且具有更强的破坏力。它可以成功绕过人体免疫系统的防御以及疫苗的围追堵截,具有更强大的感染力。这就意味着疫苗作用的对新的变异毒株的作用将持续下降并且此次感染过病毒的人,还可以面临着重新感染的风险。此次新的变异毒株是比德尔塔更为可怕的存在,无论从感染力还是破坏力来说。

其次,新一波的疫情高峰即将到来。新的病毒变异株首先从非洲爆发后来在美国也有发现,因此美国专家认为新的一波疫情高峰期即将到来并且将给美国带来的沉重打击。美国的政府和民众应该提前做好应对新型变异毒株的准备,才可以将病毒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和而不同”的比较文学——变异学

比较文学变异学的概念是我国学者曹顺庆提出,其主张要从“变异”的角度出发,拓宽比较文学的研究。“变异”这一理论的提出,让以“求同”为主旨的法国学派同源性、实证性研究以及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均进行的一定的变革,使人们从固化的思维中跳出来,由“求同”走向“求异”。

“变异学”这一概念是2005年才被提出,虽然是近十几年刚刚形成的理论,存在时间较其他理论还比较短,但是早在前人的论述中就可以看见一些雏形:1975年学者叶维廉就提出了“东西文学各有一套自己的‘模子’,不同‘模子’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开始推动人们的思维转化。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存在了两百年的学科,因其较大的灵活性伴随着较多的争议,但是在各国学者的努力下,将争议转化为前进的动力,推动着比较文学学科向前发展。从最初认为比较文学仅仅是文学比较的一种方法不能够成为一门学科,法国学派提出比较文学是一种“国际文学关系史”;但法国学派过于注重实证性而忽略文学性,美国学派由此提出平行研究理论,扩大文学与其他学科的界限。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文化的界限逐渐打破,世界文化朝着多元文化发展,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此时美国学派提出的研究理论已经不再适用于时代的发展,为了使比较文学重新焕发新的生机,以曹顺庆为代表的中国学者提出比较文学的变异学,进一步推动比较文学向前发展。

变异学 “求异”的概念刚刚问世不久,但是却可以预测出是在比较文学的研究中是具有广阔的生命力。虽然挑战了西方学者对于比较文学“求同”的传统观念,未受到广泛认同;虽然存在时间较短,世界文化的话语权仍旧受控于西方国家,但是这一理论的提出恰好说明人们的观念开始逐渐转变。任何的真理均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只是相对于特定的年代做出某些真理性的阐释,从而推动某个时代的发展。西方学者中“求同”观念对当时的时代来说有利于比较文学的发展,却不适用于当今社会跨国文化的研究。早在中国近代社会,因为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新文化运动时中国的学者们主张抛弃落后腐朽的传统文化,全面接受西方国家的文学理论,执力求“同”:比如钱钟书就曾经提出的“东学西学,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就是求同的表现。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学者思想不断发展,认识到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海洋文明和大河文明蕴含的文明基础不同,所以一味寻求“共性”只能是放弃属于我们本国自己的文化,推动西方国家文化霸权主义的形成。所以应该要认识到各国文化均是不同的,在进行世界文学的跨文化研究的时候,对比“异”比寻求“同”更为重要,研究以差异为前提的比较文学是必然的,并且是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影响深远。

开展比较文学变异学的研究需要我们“和而不同”,这要求我们既要看到不同之处,也要看到相同之处。

① 异质性是比较文学的基础。 在进行比较文学研究的时候,文化标准的话语权一直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其余各国无论本国文化如何鲜明,均会被转换成他国文化。在中国的《文心雕龙》中刘勰曾经详细论述了“风骨”这一概念,探讨“风骨”和“气”之间的关系,最后达成“风清骨峻”的美学理想。但是在当今社会,部分学者不是进一步探讨“风骨”和中国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而是选择探讨“风骨”和西方国家“崇高”的概念二者有何相同之处或者是“风骨”还能转换成西方文学中的何种术语,这就丧失了本国文化的鲜明性,去一味迎合他国文化。而反观西方国家的文学理论,均没有被其他国家影响,亚里士多德《诗学》理论至今仍旧被大多数人奉为圭臬,其中关于“悲剧”的论述更是成为众多作家写作的理论来源,保持着文化的独特性。其实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文化,其形成均有一定的理论来源。在《文心雕龙》“风骨”篇开头就说:“《诗》总六艺,风冠其首”,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来源是中国诸如《诗经》一类文学作品;“崇高理论”来自古罗马的朗吉弩斯的《论崇高》,二者理论来源本就不同,生硬地将二者凑到一处,最后的结果只能使得文学理论变得盲目和牵强,丧失本国文化的独特性。所以我们应该要关注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在进行比较文学的研究要关注文学的异质性,才能推动比较文学继续向前发展。如现代社会中,易卜生《玩偶之家》讲述了关于木偶一般的娜拉有一天忽然觉醒,选择出走,而结局如何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想象空间;中国的鲁迅也写了一部作品《伤逝》,涓生和子君的结尾续写了娜拉出走的结尾,这是具有中国化的写法。两人本是自由恋爱,但是却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面前逐渐被磨平了棱角,变成了靠着丈夫养活的家庭主妇,其本质就是在被中国封建礼教下三从四德所束缚,最后子君的死亡也暗示了中国女性的悲惨命运。所以鲁迅和易卜生的两篇作品,虽然内容近似,但是仍旧有较大不同。

② 在进行比较文学变异学的研究需要关注求同性。 比较文学的变异学并非一味强调差异,并非主张在没有影响关系的事物之中进行一通乱比,而是从某种程度上也肯定其相同之处。比如泰戈尔作为一位印度诗人,作品内容主要是是泰戈尔对自然世界、人类社会、人的意识、文学艺术活动及其规律的审美性阐释,我国作家冰心就受到了泰戈尔的影响,其作品《繁星》、《春水》均和《飞鸟集》有一定的联系,这是两个人在创作过程中的相同。这种“同”在进行比较文学研究的时候是无法被抹杀的,我们应该要学会承认这种相同,并且进行研究。在这种同源中的变异性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更值得人们研究。

总之,从关注“同源”到关注“异质性”,是比较文学发展的一大进步,关于“变异学”仍旧有众多内容需要后人不断探究,使理论逐渐完善。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