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诵读的论文题目

2023-03-03 14:1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诵读的论文题目

你去认为刘庸的《点一盏心灯》和《肯定自己》里面就有很多片段适合朗读,适合很广泛的人群,特别是适合于学生欣赏。
朗读的文章选题应该是符合要求,贴切主题。内容要新,与时俱进,让人听了有一些新的认识,令人有活力,有激情,更热爱生活!在朗读演讲中,要表情容融入内容,领人进入文章的心魂,手势动作要恰当,不能过多(最需要时用上,一般不要超过六个动作)。
如果你喜欢诗歌可以参考以下一首:
可以校园诗歌--新月
作者:
王刚
出处:中国教育在线校园通讯社
一叶扁舟
  从天那边荡过来
  荡过来
  挂在树梢
  像秋千一样
  荡着
漾着
  
一叶扁舟
  可是清照载愁的蚱蜢舟
  一声叹息
  惊起一滩鸥鹭
  可是薛涛盈满清泪的眼眶
  我已感到有什么东西
  滴落在诗笺
  可是文君沽酒的瓷盅
  我已分明看到
  汁液中沉淀的杂质
  你这千年的梳子啊
  怎么也无法理清
  诸多古才女心中
  丝丝缕缕、牵牵绊搬的思绪
  能否甩掉那聚集已久的凄婉
  从古典的伤感中走来
  借你的灵性
  梳去我心中的哀伤
  让那叶片舟
  满载我冲天豪情
 
一叶扁舟
  在树梢
  打着呵欠
  慢慢地荡去
  荡去

适合朗读的文章?

适合朗读的文章有如下:

一、百度百科:白色山茶花

二、百度百科:我愿是急流

三、百度百科:春 天 吹 着 口 哨

四 、百度百科:金色花[印度]泰戈尔

五、百度百科:橡树(生与死相互交替的规律)

扩展资料

朗读的技巧:所谓朗读的技巧,正是指朗读者为了准确地理解和传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而对有声语言所进行的设计和处理,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语言活动。这些设计和处理是从作品内容出发的,它将正确处理语言的断和连(停顿),轻和重(重读),扬和抑(语调),不仅使语言生动、形象,还使语言具有表现力和音乐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朗读的文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朗读技巧

大学朗诵比赛最好的文章素材(2)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当霞光穿透窗帘的那一刻,我知道,该与你在梦中道别了。轻轻地走出你的目光,描上我倔强的妆容,就算再多的伤痛,我依然要做个优雅的女子,不为展示自已有多好,只想让你看见,我过得有多好。哪怕是一种让自已也鄙视的假像,你的不担心,就是我的欣慰。

错过再遇见,是时间不小心犯的一个错。 故事 再折回,也篡改不了的结局,折磨着彼此残存的一点真心。多少风花雪月的情怀,在现实里磨成了柴米油盐的安逸。然后,在这种安逸里沦陷成陌路。

我知道,三生三世的桃花开了,你的誓言都随了风,我知道,陌上田间的野菊开了,你的白衣也随了风。风却带不走我的姿态,我依然流落在有你的回忆里,浅浅地笑,浅浅地束起为你留的长发,浅浅地回眸,浅浅地就把日子滴落到了指尖。

如果每天的思念,可以用一句话来向你诉说,我多想,是一段美妙的文字,每个字符都是一出翩跹的独舞。我用踮起的脚尖驮着生命的磨砺,却用霓裳的舞衣,为你盛开思念的灿烂。我只想成为你的一道风景,哪怕只是路过,也曾扬起你的笑容。

缱绻的心事,在一枝瘦瘦的笔下,流淌成了河。流过鲜花点缀的浅滩,那里泊着青春散落的足迹;流过水流迂回的港湾,那里徘徊着你我拾拾捡捡的目光;流过四季的跌宕,流过晨钟暮鼓的期盼。。。。。

你清瘦的背影转身成堤,我寂廖的脚步打住成渊。思念如水,寂寞如花,你是堤前那棵柳,在风中轻诉,我是水中的那枝莲,在月下倾听。

最美的时光,是有人成为你的季节,春花秋月,夏荷冬梅,每一帧都是因你而绽放的美丽。隔着千山万水,我静静地看着你的容颜老去,隔着青春年华,我却笃定地听到你的心动依然年轻。

也许,我们错过的只是一场花期,思念随你,长成了一棵树,在每一阵风过的时候,我看得见岁月的温婉,看得见一片片新叶在固执地展开……

猜你喜欢:

1. 大学生励志朗诵文章

2. 最适合朗诵比赛的美文

3. 大学青春励志朗诵稿

4. 学校朗诵比赛作文

5. 大学感恩的朗诵文章

关于开题报告表。“开展本课题的意义及工作内容”怎么写??? 论文题目是“朗读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谢谢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正式颁布给数学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生机,由于中考是现行体制下初中数学的指挥棒,所以必将折射出课程标准的最新内涵和动向,同时中考的发展趋势也是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动力。我们知道,现行的数学中考题已经或多或少地反映了课程改革的内容,出现越来越多的新题型,具有探究性、实践性、创新性等特点,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特别重视发挥学习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动和能动作用,面对全新的教育理念,我们想得更多的是课程标准下新的教学思想会给近几年的中考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笔者结合近年来的中考题,谈点自己的看法。 1 开放性问题可促进学生个性的培养 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面对全体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开放性问题能较好地达到这一要求,学生需要通过一系列分析,展开发散性思维,运用所学的知识经过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充分显示出思维的多样性,同时也体现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个性化,从而全方位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例1 试比较下面两个几何图形的异同,请分别写出它们的两个相同点和两个不同点。 例如:相同点:正方形的对角线相等,正五边形的对角线也相等。 不同点:正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正五边形不是中心对称图形。(金华市2002年中考题) 相同点:_________;(2)_________ 不同点:(1)_________;(2)_________ 这类开放性问题不同于在固定条件下研究固定结论,可以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培养学生的个性很有益处。 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开放性问题经历适当的数学交流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别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以改变自己在认知上的单一性,从而达到个性良性发展的目的。 2 操作性问题可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欧、美等国提倡学生在“做数学”中学数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进行的。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非常重视学生活动的开展,尤其重视操作能力的培养,因为它具备知识综合性强、趣味性强、容量大等特性。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操作活动中体验数学,如利用户外测量活动、制作活动、利用实物探索数量和图形的活动等。新教材七年级已把实践操作纳入其中,如利用易得的包装盒,让学生动手操作,了解图形在“展开与折叠”过程中的变化,亲自发现结果的来龙去脉和可靠性,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留给学生一个活动和探索的空间。 例2 在平面内,分别用3根、5根、6根…火柴首尾依次相接,能搭成什么形状三角形呢?通过尝试,列表如下: (1)4根火柴能搭成三角形吗? (2)8根、12根火柴能搭成几种不同形状三角形?并画出它的示意图。 (2002年福建宁德中考题) 这类题型主要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图形为背景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自发现结果的准确性,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逐步消除理论和实践之间的阻隔。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的意识。 3 应用性问题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尽管我国中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连获总分第一,在1992年国际教育进展评估(IAEP)的测试中也名列总分第一,但在简单应用题方面的得分率较低,仅据第九。另据调查,初中毕业生中半数不理解利润,看不懂股票走势图,弄不清统计图,不会填银行票据,更不会计算分期付款与一次性付款的利息问题。究其原因是在校内外学做家庭理财和参与社会服务的机会太少了。新课程标准重视数学学习与实践的结合,重视考查学生在面对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关注对应用性问题的领悟能力和解决能力。 例3 哈尔滨市移动通讯公司开设了两种通讯业务:“全球通”使用者先缴50元月基础费,然后每通话1分钟,再付电话费0.4元;“神州行”不缴月基础费,每通话1分钟,付话费0.6元(这里均指市内通话)。若一个月内通话x分钟,两种通讯方式的费用分别为y1元和y2元。 (1)写出y1、y2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一个月内通话多少分钟,两种通讯方式的费用相同; (3)若某人预计一个月内使用话费200元,则应选择哪种通讯方式较合算? (哈尔滨市2002年中考题) 这类题型旨在利用与生活实际有关的具体情境,注重学生的心理历程,搭起数学与实际问题的桥梁,协助学生体验由生活情境中抽象出的数学问题,即学会运用数学建模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考察周围的事物,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本问题最终归结为一个函数模型,函数思想是最成功、最典型的初等模型之一。 因此,新教材带给了学生深广的发展空间,转变了教师教学观念,通过数学建模将数学与应用问题紧紧地结合起来,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探究意识,让学生主动关注身边的实际问题,应该说是开辟了一条行之有效的佳径。 4 探索性问题可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 课程标准从以往比较单一的教学方法,发展到引导教师形成开放性、创新性的教学方式,体现主体性、反思性和合作性等教学思想,要求学生学会“问题—探究—发现—推广”,这就把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让学生自己“悟出”道理、规律和思考方法等,学生经历操作、观察、猜想、证明的过程,做到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相结合。在新教材中,七年级的代数式中已经把探索规律放入课程,数与式的规律寻找在历年来的中考中都有所体现。 例4 已知:如图1,AB⊥BD,CD⊥BD,垂足分别为B,D,AD和BC相交于E,EF⊥BD,垂足为F.我们可以证明成立(不要求证明)。若将图1中的垂直改为斜交,如图2,AB‖CD,AB,BC相交于点E,过点E作EF‖AB,交BD于点F,则 (1)还成立吗?如果成立,请给出证明,如果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2)请找出S△ABD,S△BED和S△BDC间的关系式,并给出证明。 (2002年黄冈市中考题) 这类题型主要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探索、猜测、推理、验证等一系列探究活动,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另外,如专题探索、图表识别和量化等在新教材中已得到了广泛运用,因此平常要注重研究探索性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5 阅读理解题可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程标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强调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会学习,重视发现、形成知识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这就要求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不要灌输式地把知识交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思考或自学来获得,将课本知识转化为个人能力,加强了学生的必备知识。因此,要对学生基础概念、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运用数学语言能力等的考查,可借助阅读理解题能很好地达到上述要求。 例5 阅读下面短文 如图3,△ABC是直角三角形,∠C=90°,现将△ABC补成矩形,使△ABC的两个顶点为矩形一边的两个端点,第3个顶点落在矩形这一边的对边上,那么符合要求的矩形可以画出两个矩形ACBD和矩形AEFB(如图4),解答问题: (1)设图4中矩形ACBD和矩形AEFB的面分别为S1,S2,则S1________S2(填:“>”,“=”或“<”)。 (2)如图5,△ABC是钝角三角形,按短文中要求把它补成矩形,那么符合要求的矩形可以画________个,利用图5把它画出来。 (3)如图6,△ABC是锐角三角形且三边满足BC>AC,按短文中的要求把它补成矩形,那么符合要求的矩形可以画________个,利用图6把它画出来。 (4)在(3)中所画出的矩形中,哪一个的周长最小?为什么? (2002年陕西省中考题) 这类题型主要通过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手段,运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迁移应用,善于联想猜想,借鉴创新,它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6 跨学科问题可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与信息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相适应,着眼于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强调科际联系,要求研究和把握学科之间知识、技能的迁移和横向联系,研究和把握知识的局部和整体之间的关系,注重学科内的综合和学科间的整合,再加上先进的技术手段,才能形成解决世纪难题的有效方案。因此,数学教学也不能仅仅关注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还要关注数学与现实世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如通过在数学试题中穿插自然学科知识,就可以培养学生综合理科能力。跨学科问题能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中考中会有所体现。 例6 我们知道,溶液的酸碱度由pH值确定,当pH>7时,溶液呈碱性;当pH<7时,溶液呈酸性。若将给定的HC1溶液加水稀释,那么在下列图像中,能反映HCl溶液的pH与所加水的体积(V)的变化关系的是: (2002年安徽省中考题) 这类题型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各科知识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认识,除了要考查学生函数图象上的一些纯数学知识外,还渗透了自然中的酸碱度的变化,同时突出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突出了数学作为工具学科的本质。 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中考也将会适应数学教学改革的要求,重视新教材、新理念,除了注重对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的考查之外,还会适当增加一些灵活性试题,重视学生个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拓展思路,会出现应用和探究能力,真正起到考查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的目的。总之,准确地把握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吸收新思想,将有助于提高数学教学水平,有助于研究数学中考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周卫勇主编。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北京大学出被社,2002. [3]靳玉乐等主编。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钟启泉主编。新教材师资培养精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的问题及意义探讨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的问题及意义探讨论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的问题及意义探讨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近几年,随着我国对中华文化的推广和课程改革的推进,人们已经开始越来越注重经典文学作品的诵读,而小学阶段是学生诵读经典的黄金时期,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扩展学生的视野,因此各个学校应积极将经典诵读这件事纳入到语文教学体系之中,已实现辅助教学的作用。本文将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存在的问题及意义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经典诵读;小学语文;教学;问题;意义;策略;

中华传统经典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每一篇流传下来的诗作和文章都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闪耀着先贤的理性光辉,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崇高的道德精神。所以说,从小学阶段开始就鼓励学生诵读经典,有助于熏陶学生的性情、提升审美品位、增强人文素养和价值观念,并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可以说诵读经典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读经热”的出现还比较短暂,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致使实施效果不理想,接下来,笔者将对这些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关的策略。

1、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意义

1.1在小学阶段实施经典诵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识字水平

识字教学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并且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推进,识字教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深入的体现。但是在常规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受教学时间和教材内容的限制,小学生识字的数量是有限的,每年新学的生字也不过两三百而已,但是这与小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识字能力是不太匹配的。因为小学阶段是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也是记东西最扎实的阶段,若是在这一时期让他们多多朗诵诸如:《三字经》《弟子规》《唐诗》《宋词》《论语》等经典,能够在诵读的时候无形中扩充他们的识字量,锻炼学生的识字能力,这样一段时间后,学生的识字水平必然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1.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小学时期是学生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在这一时期若是能够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那么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将得到飞速的提升和发展。就像人们常说的:“英语学习要在12岁以前,这样才能打好基础”,语文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要在学生小学阶段借助其优秀的记忆力大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开展经典诵读是十分有必要的。

1.3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俗话说:“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教育的目的从来不是教师向学生传授了多少知识,而是注重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是否让学生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是否为学生树立起了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同时,在“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人们更多的是提倡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而中华传统经典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每一篇佳作都思想深邃、语言精辟,通过诵读可以使学生得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让学生在经典的熏陶下逐步净化心灵、感受生活。

2、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2.1教师对经典诵读不够重视或存在一些认识误区

虽然现阶段绝大多数的学校都开始逐渐安排学生每天进行一些经典诵读的时间,但由于学校的重点还是在教学上,所以很多时候教师都不太重视经典诵读的时间,只是让学生草草了事的读一读,然后就把这些有限的时间拿来进行语文教学了,再加上小学生自制力较差,很少有人会回家后还主动去读,这就使得经典诵读在小学生身上根本没有有效地开展起来。

另一面,与不够重视相反,有些教师对经典诵读过于在意,以至于在认识上造成了偏差,所以就把每一次的诵读都当成了古诗文阅读教学,对每一篇文章都过分的剖词析意,而忽略了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因而,语文教师在指导小学生进行经典诵读的时候,要让诵读与教学有机的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步渗透诵读,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2.2经典诵读方式过于单一且没有相应的评价

目前,绝大多数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经典诵读的时候,都还是采取朗读加简单讲解的传统方式,这样的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单调,很难激发他们诵读的兴趣和积极性,一段时间之后还会产生诵读的惰性,所以教师在进行小学生诵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尽量让形式多样化。同时,由于经典诵读还未正式纳入语文教学之中,所以至今还缺乏合理有效的.评价方式,对于学生经典诵读的评价和检验几乎还是空白,这就容易使学生不重视经典诵读,使诵读效果大打折扣。

3、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3.1为学生营造出书香校园的氛围

校园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地方,也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不但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也有利于经典诵读的开展,因此,学校应该努力创建书香校园,让校园氛围弥漫在浓郁的经典文化气息之中,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去感悟和品读经典佳作。

例如:校方可以将学生课本中学过的《游园不值》《题西林壁》《望洞庭》等诗歌或《劝学》《龟虽寿》《论语四则》等文学佳作中的经典名言名句图文并茂的方式张贴在学校走廊、教室、宣传栏、学校墙壁上,让学生在课间活动时都能看到这些经典佳作中的精华,以便进行潜移默化的经典文化的熏陶,逐步激发他们对诵读的热爱。

3.2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分层诵读

虽然诵读应该贯穿在学生的整个小学生涯之中,但由于学生年龄水平各不相同,相应的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也各有不同,因此,教师在进行经典诵读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结合其具体的情况和水平,根据学生的年级进行分层教学,对各个阶段的学生安排不同要求和内容的经典诵读,这样才会更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让学生在诵读中有所收获。

例如:对于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会说话和识字,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经典诵读的时候应选取内容简单、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名篇佳作,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都是可以的,让学生在读这些经典的过程中去认字、识字,去学会语言表达;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则更应注重经典对学生习作水平、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熏陶,所以在长春版小学六年级学完《列子》《论语》以后,教师可以适当地为学生进行补充,让学生诵读《庄子》《大学》《中庸》等符合其水平的经典佳作,并背诵其中的经典句子,为后续的写作和阅读打下基础。

3.3通过多样的形式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

小学生因为身心发育还未成熟,所以比较活泼好动,充满童趣和好奇心,也有着旺盛的精力和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想充分发挥经典诵读的作用,就需要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活动来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从而使其自觉地进行诵读,也可以使诵读教学更有活力。如:开设“经典诵读课堂”,每天30min进行经典晨读和讲解;开展师生共读、共写经典活动,让学生在练字的时候品悟经典;定期开办“校园读书节”活动等,以便通过这些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诵读的乐趣,进而加深对经典诵读的热爱,使其一直坚持下去。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经典诵读教学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熏陶学生的情操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需认识到经典诵读的意义,并采取丰富的形式和手段,这样才能保障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能够更好地进行。

参考文献

[1]郎晓露.关于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实施对策的探讨[J].作文成功之路,2015(1):31.

[2]路阳.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及其研究[J].中华少年,2015(23):54.

[3]王恒云.探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的有效实施[J].新校园,2016(12):163.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