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论文参考文献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微电影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香凝.《六尺之下》的“三我”人格结构[D].福建师范大学2013
[2]孔晓飞.电影《卧虎藏龙》音乐的美学探略[J].小说评论.2008(S2)
[3]刘璐.论电影音乐对人物情绪的营造[D].天津师范大学2013
[4]陈媛.CEPA前后内地与香港合拍片在内地传播的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5]安颖.微电影的传播模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6]蓝晓璐.浅析地产三维动画影视广告片中的编导意识[D].福建师范大学2013
[7]周晶.“治愈系”电影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8]张妮.微电影的'传播分析[D].湖北大学2013
[9]李桂珍.全球化背景下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走出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4
[10]刘孟德.身体美学视野下的徐克电影[D].昆明理工大学2014
[11]徐小勇.《1942》影视元素分析[D].西北民族大学2014
[12]尹翠.新媒体时代中国电影的发展研究[D].郑州大学2013
[13]兰子君.电影人专题片的创作[D].福建师范大学2014
[14]张怡.浅析纪录片的平铺直叙问题及其改进办法[D].福建师范大学2013
[15]曾美静.李玉电影作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16]吴积燕.移民形象与主体性的呈现:八十年代以来香港电影移民人物形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17]颜静如.中国电影里的哑女形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18]肖锐.从侯麦系列影片的人物话语探讨其叙事特征[D].福建师范大学2013
[19]孙皓.电影音乐大师及其名作[J].音乐世界.2001(10)
[20]彭茗玮.社会信息学视域下广告隐喻的认知解释[D].浙江大学2012
[21]刘寻.像一把刀子[D].福建师范大学2011
[1]〔美〕克里斯·安德森着.蒋旭峰冯斌墙静译.免费[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10.
[2]陈威如余卓轩.平台战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1.
[3]〔美〕克莱·舍基着.胡泳沈满琳译.人人时代一一无组织的组织力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8.
[4]马忠君.网络环境中虚拟自我的呈现与建构[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9.
[5]李思屈.传媒产业时代的审美心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
[6]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2).
[7]A"L·李斯着.岳扬译.实验电影是与录像史[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8.
[8]〔英〕苏珊·海沃德着.邹赞张柏李明阳译.电影研究关键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4.
[9]陈祖继刘彤于宁.微影筑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6.
[10]余秋雨.观众心理学[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8.
[11]保罗·梅萨里.视觉说服:形象在广告里的作用[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12]樊育志.广告效果研究[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5.7.
[13]高小康.狂欢世纪一一娱乐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
[14]〔英〕罗素着.何兆武李约瑟译.西方哲学史[M].商务印书馆,1963.8.1.
[15]李思屈.广告符号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16]李思屈.东方智慧与符号消费[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17]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M].上海:三联书店,2000.10.
[18]罗兰·巴特.董学文译.符号学美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7.9.
[19]方建移章洁.大众传媒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1.
[20]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9.1(3).
[44]刘飞.网络微视频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
[45]赵楠.微电影广告传播模式及效果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2.
[46]邢静.新媒体环境下"微电影"的崛起[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47]曹文龙.营销性微电影的传播机制及发展态势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48]苏岩.网络传播学视角下的微电影生存状况研究[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康初莹
[53]金月成.杂揉中的美学革命:微电影的认同困惑与价值重估[f1l.当代电影,2013,5:134一136.
[54]蔡一星王灵东.论微电影之剧本创作[f1].当代电影,2013,6:169-172.
[55]蔡澄.议程设置理论观照下的微电影探析[f1].当代电影,2013,6:175-178.
[56]刘晓妍梁世庆.微电影拍摄用光初探[f1].当代电影,2013,6:182-184.
[57]陈少波.微电影:一次概念先行的视觉文化擅变[f1].当代电影,2013,10:198一200.
[58]张炜苏静.微电影人才培养策略探析[f1].现代传播,2013,7:101-103.
[59]刘明江"先审后播"对视频网站过错认定的影响[f1].电子知识产权,2013,4:87一91.
[60]丁亚平."大电影"视域下的微电影的发展[f1l.艺术评论,2012,11:27-32.
[1]张高伟.论微电影的叙事艺术[J].美与时代(下).2011(07)
[2]杨雅雯.后现代语境下的微电影研究[D].湖南大学2013
[3]王长武.微电影的传播特征与市场前景展望[J].中国电影市场.2011(09)
[4]刘佳佳.从“鲶鱼效应”看微电影对广告的影响[J].经济论坛.2011(10)
[5]康初莹.“微”传播时代的微电影营销模式解读[J].新闻界.2011(07)
[6]李程.后现代语境中的靡菲斯特[J].中国研究生.2013(10)
[7]李旭璐.对微电影广告《66号公路》的符号学解读[J].新闻传播.2013(09)
[8]王安权,汪庆华.微电影定义研究综述[J].青年文学家.2013(23)
[9]陈日红.微电影与文化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10]张波.论微电影在当下中国的生产及消费态势[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03)
[11]崔兆倩.浅析微电影的现状及发展[J].新闻爱好者.2012(04)
[12]李荣荣.传播学视域中的微电影叙事策略探究[J].东南传播.2011(12)
[13]郑晓君.微电影--“微”时代广告模式初探[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06)
[14]陈红莲.网络“微电影”的传播学解读--以《老男孩》《四夜奇谭》等的热播为例[J].今传媒.2011(12)
[15]宋娜.后现代语境下的影像拼贴[D].山东大学2010
[16]王h琪.审美文化中的奇葩[D].四川师范大学2013
[17]苏杭.后现代语境下的娄烨电影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4
[18]刘圆.“穿越”题材影视剧研究[D].重庆大学2013
[19]王茜.后现代视野下华语同性恋电影的美学呈现[D].贵州大学2009
1.《从“戏台”到“站台”——读取中国第五代、第六代电影叙事差异的视点之一》《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中国高教影视学会论文奖;并以《在代际的天空下——中国第五代与第六代电影美学比较分析》名称发表于《世纪中国》网站2005年5月20日,亦入选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论文”网络文库;2.《娄烨论:新生代电影与当代都市的文化表达》,《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05年第7期全文转载,《世纪中国》网站2005年10月14日;3.《SMHM:新生代影像传播的文化模式分析》,《文艺研究》2006年第1期,《世纪中国》网站2006年3月17日转载;4.《当代都市电影与民间欲望漂流:王小帅论》,《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世纪中国》网站2006年3月3日;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0年第7期全文转载;5.《新生代影像传播出路何在》,《中国艺术报》2005年6月17日;6.《百年中国电影的五幅面孔》,《上海艺术家》,2005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05年第10期全文转载,《世纪中国》网站2005年11月15日;7.《战争意识形态笼罩下的城市感性》,《当代电影》2005年第6期,《世纪中国》网站2005年12月16日,亦入选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论文”网络文库;8.《贾樟柯:让记忆有迹可寻》,《新民周刊》2005年第15期,《世纪中国》网站2005年6月10日;9.《世界性因素·细节现实主义·饥饿的象征:重读《万家灯火》的几个节点》,《当代电影》2005年第3期,《世纪中国》网站2005年11月15日;10.《假如我是贾樟柯》,《每日商报》2005年4月8日,《世纪中国》网站2005年4月15日;11.《全球化语境下的“后东方”电影》,《当代电影》2005年第2期,《世纪中国》网站2005年6月24日;12.《影像“原乡”与民间化叙事》,《莽原》2004年第3期;13.《海派电视与文化现代性》,《电视艺术》2003年第6期;14.《都市民间与当代叙事的现代性》,《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15.《亦“热”亦“冷”话“韩流”》,《中国艺术报》,2005年5月20日;16.《都市现代性的温情救赎》,《当代电影》2006年第1期;17.《却话巴山夜雨事》,《当代电影》2006年第3期;18.《反思电影与文学的关联》,《人民日报》·《文艺评论》版2004.11.2;19.《在精神局限与人文良知中追问生存真相》,杭州师范学院2003年第4期;20.《<盲井>:人心的盲井有多深》,《新民周刊》2004年第2期;21.《发掘经典的“今点”意义》,《语文学习》,2005年第6期;22.《世界之“眼”——写在世界电视诞生80周年之际》,《新民周刊》2005年40期;23.《韩剧热播的理性之辨》,《文汇报》2005年10月22日;24.《世界·亚洲·中国——电影美学的反思与建构》,《电影新作》2005年第4期;25.《芥末给我带来了好运气——走近电影大师沃尔克·施隆多夫》,《新民周刊》2005年25期,《世纪中国》网站2005年9月23日;26.《电影美学向何处去》,《当代电影》2004年第5期;27.《面向“第三世界”的影像地图》,《电影新作》2007年第4期;28.《影像城市与历史感性——返回上海电影记忆的方式之一》,《电影评介》2007年第16期;29. 《不断重临的产业起点》,《电影评介》2006年第14期;30. 《关于电影配额制度的访谈》,《电影评介》2006年第14期;31. 《重绘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的文化地形图》,《当代电影》2006年第5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06年第12期全文复印;32. 《从“后<黄土地>”到“后贾樟柯”时代——第六代电影美学与产业发展略论》,《上海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7年第1期收录;33. 《从银幕配额制看韩国电影的发展》,《世界电影之窗》,2007年第5期;34. 《我们需要怎样的“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冷思考》,《文汇报》2006年12月26日;35. 《将电视真人秀推向文化创意秀——国内真人秀产业发展之管窥》,《南方电视学刊》,2007年第2期;36. 《动漫黄金季节背后的忧思》,《文汇报》2007年8月10日;37. 《揭开蒙娜丽莎的面纱》,《中华读书报》2006年4月19日;38.《再见美国派,再见毕业生》,《中华读书报》2007年7月18日;39. 《后殖民语境中的文本救赎》,《香港电影双周刊》2006年第714期40. 《好莱坞潜规则》,《中华读书报》2006年6月21日41. 《启动泛亚电影共同体》,《文汇报》2006年11月5日42. 《不动声色的冷静背后——评电影 <三峡好人>》,2006年12月9日43. 《韩国电影二○○六:十字路口起点隐现——银幕配额削减前后韩国影业观察》,《文汇报》2006年11月26日44. 《大片神话何以为继——“黄金甲”现象引发的思考》,《中国艺术报》2007年1月23日45. 《寻找类型创新的黄金分割点》,《文汇报》2007年8月25日46.《暧昧而游移的“无用”》,《文汇报》2007年10月27日47.《国产动漫亟待破“门”而出》,《解放日报》2007年6月29日48.《好莱坞盲点之外的全球影像扫描》,《当代电影》2007年第6期49.《文学都市与影像民间》(专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50.《文化解禁与新生代电影的多重转向》,《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51.《钟惦棐西部电影美学思想的当下阐释》,《西北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52.《电影写实美学的当代反思与“在地”诉求》,《上海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09年第2期全文复印53.《华语电影文化、美学与工业的跨地域理论思考》,《电影艺术》2008年第5期54.《历史“乌托邦”,现实“异托邦”——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文化生态考察视点之一》,《当代电影》2008年第12期55.《世界之“眼”与电视之辩》,《电影评介》2008年第1期56.《被广告绑架的叙事——谈<非常勿扰>》,《解放日报》2008年12月29日57.《泛亚视域中的家国模式与离散叙事》,《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58.《“后新生代”力量助推新电影节》,《电影新作》2009年第1期59.《当西方遇见东方:奥斯卡的途中转身》,《文汇报》2009年2月24日60.《想象的“本邦”与“看不见”的都市——新世纪以来上海电影叙事的空间转向》,《当代电影》2009年第6期61.《“中间”,当仁不让的“中坚”》,《文汇报》2009年8月6日62.《中国性与泛亚性》,《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0月27日63.《通俗现代性、想象中国与跨文化阐释》,《电影新作》2009年第5期64.《从华语、泛亚到欧美:中国电影产业海外市场拓展的“三级跳”》,《艺术交流》2009年第2期65.《低成本的“笑”与喜剧电影的“嬉具”现实》,《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66.《且取“旧”绿换“新”蓝:话语围城中的“上海手印”》,《艺术评论》2010年第3期67.《“经典”之后:视觉奇观与后“P2P”时代的电影生态》,《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10年第12期全文转载68.《走得出的唐山,走不出的余震》,《文汇报》2010年7月31日69.《新版<红楼梦>的当代审美情怀》,《中国文化报》2010年9月15日70.《新潮流电影的“天卦”与梦话——关于电影<盗梦空间>》,《解放日报》2010年9月16日71.《当代韩国宗教题材电影的主题学分析》,《上海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11年第2期全文转载72.《打造一套喜剧大片的标准件——关于<让子弹飞>》,《解放日报》2010年12月15日73.《“假领子”、底层奇观与大银幕生产——近年来第六代电影创作的几个侧面》,《南方文坛》 2011年第1期74.《寻找票房与口碑的平衡点—2010年贺岁档观察》,《中国艺术报》2011年1月21日75.《电影批评空间的拓展与媒体化生存》,《当代电影》2011年第2期76.《“穿越”,多少恶搞假汝之名而行》,《文汇报》2011年4月12日77.《从上海展示到上海创意——“后世博”时代上海影视文化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艺术百家》2011年第2期78.《中产幻象、叙事黑洞与意识混茫》,《当代电影》2011年第6期79.《从视觉展场到创意驱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7月7 日80.《面朝银幕,背对观众——新生代电影创作的三次转型》,《解放日报》2011年8月29日81.《2010中国电影艺术与产业生态备忘》,《电影新作》2011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11年第8期全文转载82.《构建华语电影研究共同体》,《电影艺术》2011年第4期83.《新生代,新十年:市场探索、类型化实践与明星策略》,《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84.《技术新颖 情怀缺失——“丁丁”梦碎记》,《解放日报》2011年12月12日85.《让市场真正成为繁荣中国电影产业的决定性力量》,《电影艺术》2012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12年第4期全文转载86.《微时代·微电影·微现实》,《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月11日87.《构建过渡性市场:中国主流电影泛亚区域产业推广策略刍议》,《东岳论丛》2012年第1期88.《一个概念的熵变:“第六代”电影的生成、转型与耗散》,《文艺研究》2012年第2期89.《“中产”市场、品牌策略与明星类型》,《中国艺术报》2012年2月27日90.《务实知识分子的“导演力”》,《当代电影》2012年第3期91.《“原生态”叙事三辨》,《中国民族》2012年第3期92.《新媒体时代青年影像工作者的双重写实》,《电影新作》2012年第3期93.《微电影:演变、机遇与挑战》,《上海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13年第1期全文转载94.《“搜索”网络正义:以电影之名?》,《当代电影》2012年第8期95.《媒体自律与人文关怀》,《解放日报》2012年8月4日96.《收视率:“无间道”还能玩多久》,《文汇报》2012年8月13日97.《后“协议”时代中国电影的“产业自救”》,《艺术评论》2012年第9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12年第12期全文转载98.《上海创意·中国故事·亚洲叙述》,《文学报》2012年9月20日99.《两岸电影合拍:产业竞合与文化交往》,《电影新作》2012年第6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13年第2期全文转载100.《新媒体,“微托邦”:崛起于网络的“青年中国”影像》,《当代电影》2012年第12期101.《电视剧主流叙事的新尝试》,《文汇报》2012年12月6日102.《类型试错与艺术“夹带”:试论新生代导演创作转型之困》,《艺术百家》2013年第1期103.《2012年中国电影艺术与产业生态备忘》,《电影新作》2013年第1期104.《新世纪上海电影院空间布局与发展》,《电影新作》2013年第2期105.《亚洲之窗,好莱坞之桥?——2012年韩国电影产业发展状况》,《当代电影》2013年第5期106.《奇观化,模式化,陌生化,平面化,空心化——新世纪以来原生态少数民族电影的创作问题与症结分析》,《艺术评论》2013年第5期107.《青春“初老症”与青年资本暴利——<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票房神话的时代精神动因》,《当代电影》2013年第7期108.《寻求“流动性”:新世纪内地与香港合拍片的现状与未来》,《电影艺术》2013年第7期109.《“骑墙者”的隐喻:华语青春片的“胖子”群像分析》,《电影新作》2013年第7期110.《青春资本化的暴利狂飙》,《解放日报》2013年5月17日111.《新媒体语境下国产穿越剧的重生与重复》,《南方文坛》2013年第4期上海大学影视学院上海市延长路149号308信箱 邮编:200072邮编:200072Postal Address:POB.308, 149 Yan Chang Road,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72P. R. China
岩井俊二、陈可辛、周迅,有生之年组合的电影《你好,之华》,最近上映了。
同样是以信为串联的电影,《情书》中讲了青春中的爱恋和错过。
年少时互生的倾慕之心,终于在逝去后才被人发现,被人拾起。
而《你好,之华》,讲的更多是对遗憾和错过的释怀。
电影上映前,有关周迅老去的新闻铺天盖地,有关周迅演技的质疑更是层出不穷。
电影上映后,周迅饰演的之华沉静安稳,又不乏小女儿的娇羞。
也正因为“之华”,周迅被提名最佳女主。
她用行动,将人们的目光从年龄,拉回到自己的这个人。
人们好像都忘了,周迅是首个五大影后都收入囊中的演员。
就算没得奖,依然被陈坤力挺。
一如以往。
皮相之下,周迅依旧是那个“举世无双”的周公子。
年龄是否真的是人的桎梏,容貌又是否会阻碍演员的发挥?
“老去”的周迅,凭什么得到这么多偏爱和赞誉?
1
后退的年龄
从不后退的演技
前不久,《时尚芭莎封面故事》中陈可辛和周迅对谈。
他第一句话说:“我们多久没聊天了,周迅?”
“我们很久没聊天了,很久了。”周迅点着头用很重的语气回答。
这是一个看起来比较尴尬的开头。其实两人说的“很久”,不仅是指聊天,更是指过去的十三年。
2005年,31岁的周迅参演陈可辛导演的《如果·爱》,获得金像奖、金紫荆奖等数个表演大奖,一时如日中天。
再往前推14年,1991年,周迅凭借电影《古墓荒斋》出道。
那年,周迅17岁。在读省艺校的她,常常作为挂历女郎去拍照片。
《古墓荒斋》的导演谢铁骊,从挂历上发现了周迅。
让她在影片中饰演一个报恩的狐妖。
顾盼之间,皆是青涩稚嫩的风情。
但周迅坦言自己第一次出演电影没什么感觉,甚至在电影放映时还不敢抬头。
关于电影,周迅记忆较为深刻的,是她第一次拿电影奖。
1998年,周迅参演娄烨导演的代表作《苏州河》,并凭借此片获得第15届巴黎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这是她人生的第一个表演奖项。
上台领奖时她激动地双腿发抖。
同年,周迅又在李少红的《大明宫词》中,主演了活泼美丽的小太平公主。
太平单纯灵动,仿佛遗落凡间的“精灵”。
“那个电影的拍法很像纪录片,娄烨也不管我,就拿着机器跟着我拍,我演得也很本色。 小太平,也是我骨子里有的东西,对于我来说,都不难。 ”
所以与其说《苏州河》获得的奖项,《大明宫词》获得的人气,是对周迅演技的嘉奖。
倒不如说是对娄烨、李少红两位导演选角能力的认可。
真正使周迅对于表演产生兴趣,并选择这条道路的,是《橘子红了》。
《橘子红了》中,周迅饰演的秀禾难产而死。
从未生养过的周迅贡献出了教科书一般的表演。
剧中有一段很长的台词自白,周迅演完后,止不住的激动,她第一次体会到在表演中达到忘我的感觉。
后来一次次的突破,使她真正感受到表演的魅力。
从2001年到2005年,周迅又陆续出演多个作品,饰演过妓女、富家女、小裁缝等。还和李亚鹏搭档,出演了《射雕英雄传》中的黄蓉。
这些片子几乎都在7.0分左右,周迅出演的角色多变,演戏风格不固定,但她通常不会搞砸。
和她合作过《巴尔扎克与小裁缝》的戴思杰导演曾评价周迅:
“很多人是在玩儿,然后加一些情绪。周迅不是玩儿,她是用自己的人生来找到表达依据。她是把自己给电影的那种人,她非常敏感,是靠自己的情绪,走到角色刚刚合适的那一步。”
2005年可以说是周迅的得意之年。
这一年,周迅在电影《恋爱中的宝贝》里出演一个患有臆想症的倔强女孩。
以此拿到第1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奖最佳女演员奖。
“因为这是导演们给我的奖,我特别看重。”周迅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中表示。
同年《如果·爱》也让她几乎包揽了国内影后大奖。在这部影片中,她和金城武、张学友爱恨纠葛的戏码让许多观众落泪。
和她第一次出演的《古墓荒斋》不同,那时的观众对于她的青涩面孔表示惊叹。
但《如果·爱》中,观众往往讨论的是故事本身。
能让观众深入故事本身,而不是争论其中演技。
这就是周迅演技的亮眼之处。
再加上通过《夜宴》拿到的最佳女配,主演和配角都获得极大荣誉,她有点骄傲,但也很快找到方向。
“突然间这么多荣誉来了,这不是所有演员都有的经历。弄不好,我走的这条路就会失控。我一定不能让自己失控,因为我还想继续走。”
沉寂一段时间后,2007年,她自降片酬接下了曹保平导演的电影《李米的猜想》。
影片中那个开着出租车满世界寻找男友的女孩,让观众怜惜。
凭借此片,她又拿下10个中外大奖。
正如她自己所说:“这部电影是我对自己的一个交待,我觉得它可以让我对自己说:还好,你没有太膨胀。”
能在盛名之下坚持自我,仍思索进步的人,不容小觑。
再之后,《画皮》中的九霄美狐小唯;
《风声》中的顾晓梦;
《龙门飞甲》中的侠客凌雁秋;
都有各自的亮处。
2013年,周迅接下《红高粱》这部电视剧,朋友问她,你行不行?
她这才意识到自己已经40岁了。
当年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版《红高粱》,九儿一角由巩俐出演,获得了国际国内众多奖项,成为经典影片,那年巩俐22岁。
周迅同样在这部剧中饰演九儿,无疑会被对比。尽管开始有了一些怀疑,但是她仍然保持着良好的状态完成了作品。
《如懿传》里,夕阳西下,如懿靠在门楹上,想着君恩难测,默默流泪的样子,让多少人动心。
多少人佩服周迅的天赋,更有同行这样评价她“仿佛和角色附身了一样”。
但“天生演员”周迅的演技,还真的不只靠天生。
2
没有“天生演员”
只有认真对待
上文提到的陈可辛和周迅的这次对谈,应该是没怎么准备。
陈可辛开始客套完又笑着问周迅:“我们坐在这干嘛呢?”
“人生就是不以你想象的发展而发展。”周迅同样笑着说。
回顾过去的27年,人生的确不是以周迅所想象的而发展。
周迅和吴京、汪涵、黄渤等明星同岁,都出生于1974年。
她和贾静雯、刘恺威更是同年同月出生。
相比于其他明星来说,周迅具有着得天独道的优势。她出生在浙江衢州,父亲在电影院工作,可以说是从小看着电影长大。
“反正我都是跳领舞的那种。”周迅功课不太行,文艺方面倒是很擅长。
初中毕业后她以艺术特长生的身份,考入浙江省艺术学校舞蹈专业。正常来说,舞蹈专业毕业后大多数孩子的出路是进入艺术团或者当舞蹈老师。
但周迅在校时常去做模特拍摄挂历,赚钱补贴家用。反倒因为拍摄的挂历而被导演谢铁骊相中,进入影视圈。
毕业后她拿到铁饭碗,进入省邮电艺术团工作。这好像回归到了正轨。后来她却因为当时的男朋友,辞掉工作,去北京当起北漂。
所以无论是工作还是感情,周迅都无法计划。
她能做的,只有认真对待当下。
北漂的那几年里,她和黄渤、戴军等人一样,开始混迹于歌厅。给人伴舞,也做歌手唱歌,有机会的时候,跑各个剧组找角色。
在出演了《女儿红》《风月》《荆轲刺秦王》等一些小小配角后,她终于获得了《苏州河》《大明宫词》的机会。
她的演艺生涯在这逐渐摸索中起色。
周迅之所以相对其他的演员有更多的好评,是因为她对于演戏本身有足够的认真和思考。
她有口吃的毛病,这是演艺圈很多人都知道的。拍摄《太平宫词》时,台词很难背,还要努力克服自己口吃的毛病,这使得周迅每天犯困。
在《橘子红了》中,大结局有一段十分钟的戏,台词有两页,不容许出错。
周迅尽最大努力完成。
她认为这是对自己的突破。
面对记者对她口吃问题的提问,大方承认,并且说自己一直在努力克服。
和很多演员不一样,周迅没在专业学校学过表演。全靠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所以她十分感谢那些曾认可她,和她合作过的人。
“我是一个需要导演的演员,我很庆幸,遇到了少红她们。跟她合作的那几年,我才真正学会用功,真正思考怎样做一个合格的演员。”
多年前关于演技问题,周迅自己就可以发现并且改正和提升。但是多年后关于年龄问题,她一时却难以面对。
周迅用了两年时间来接受这件事情,一如《如果·爱》之后对自己的反思。
对待演戏,认真,思考,进步。
3
永远天真
永远热泪盈眶
除在演戏上和自己较劲儿,周迅也挺爱和生活较劲儿。
生活告诉她,娱乐圈里与人相交不必太认真,周迅没听。
生活告诉她,人总有拘束,不可能自由自在,周迅也没听。
对于生活,周迅坦言,在和人交往的时候,她就是个孩子。
一个小朋友喜欢另一个小朋友,另一个小朋友也要喜欢自己才可以。
现实中周迅总是哭鼻子。
高晓松和周迅是多年好友,周迅曾告诉高晓松,自己十分羡慕苏小小,柳如是,轰轰烈烈的生活。
她说: “我喜欢一个人,就没办法接受我是他的百分之七十。我要的是全心全意的感情。”
高晓松说柳如是苏小小全心付出却结局潦倒,周迅哭了。
她的老友黄觉有一次嘲笑她的鞋子不好看,至今为止,出门儿周迅都有“选鞋障碍”。
“他是我很重要很重要的人,怎么可以说我的鞋子不好看?”周迅想不明白。
在厦门拍一次下水戏时,怕水的周迅在到达胸部的水里拍了一遍又一遍。
她喊来身边的所有人,要大家把手叠放在一起,跟大家讲要一直在一起,周迅又哭了。
周迅就是这样,依赖和相信着身边的人。
“周迅是个漂泊的人。”周迅好友黄觉说。
每一个时段,周迅身旁总有一两个知心好友,随着时光的拉伸,这些人走了一拨又来了一拨,就是在变换着。
周迅和黄磊很早就认识,一起拍《橘子红了》。
要拍大结局前,周迅哭了,黄磊也哭了。后来他们一起出去抽烟。 “我们就这儿站着,好像一生就这样过去了。”
周迅也十分钦佩黄磊的才华,总是找时间和黄磊深聊一次。她给黄磊起了个外号”半月谈“。
“一开始是半个月,后来半年,现在半辈子都过去了。”黄磊这样回忆着。
周迅专辑的制作人黄少峰,第一次见到周迅的时候,周迅抱着一大瓶酒。三个人喝着喝着,就喝成了当时无话不谈的朋友。
周迅好友黄觉说和周迅很久都不会联系一次,每次电话来了,就知道周迅心情又不好了。这个电话可能距上一个,有半年,一年,或者更久。
“我要是对一个人好,不会等,当下就要开始对他好了。”周迅说。
其实人生就是聚散分合,不一定要全部带走。
“就算走散了,我会记得她的感觉。”周迅这样说道。
周爸爸自小教育周迅的君子之交,大抵如此。
也正因此,才会有从拍完《那年花开》,一直对周迅念念不忘的高晓松,有提到周迅目光就温柔起来的黄磊,有帮着周迅写稿子应对记者的李少红,和周迅身边身边来来去去的许多人。
周迅喜欢“玩儿”。她觉得一切自在就好,不必太苛求。
周迅坦言,自己的记忆力和金鱼一样,只有7秒。
很多事情想一出是一出,现在想着去做做香水生意,一会儿可能就想着去做家纺了。和黄少峰聊到组乐队,她就会计划飞到香港区买贝斯。
在工作中,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以外,周迅又是个“好奇宝宝”。她看什么都是新鲜的,做什么都只求尽兴。
《李米的猜想》拍摄时,周迅每天散场都和其他工作人员绕着湖走一圈儿。
每次要各自回家,周迅就不那么情愿。
“还没尽兴嘛!”周迅总这样子。
被大家质疑为什么会接不好的剧本,周迅也说:“一部分就是因为帮朋友。”给朋友帮忙,去就去了,然后就尽量演好,大家都尽兴。
说来也奇怪,这样一个想要永远天真的姑娘旁边,还真就有人愿意小心翼翼的护着她的天真。
“你不会要求一个画家卖画的对吧?”她的经纪人这样说,“周迅只负责艺术就好了。”
因此,在许多人眼里,周迅活得极其潇洒。
她的潇洒不是清冷孤高的。
她尽情投入地享受烟火红尘,待到抽身出来时,依旧颜色未改。
“她总是十分多变的,因为她很轻,所以沉不下去。”编剧史航这样评论周迅。
对很多影迷而言,周迅并不是一个艳光四射的女星。
相反的,在周迅身上,人们既能看到小女儿一般娇憨的举止和思维,也能看到一股女性少有的洒脱和真性情。
周公子大概就是这样被传开了。
然而洒脱的周公子,也有过不去的情关。
周迅的生命,被电影和唱歌充满。她的情感伴随着饰演的人物,赋予给了电影中的另一个人。
对于爱情,周公子依旧毫无保留。
她因为才华爱上窦鹏,因为《那年花开》爱上朴树,因为《射雕英雄传》爱上李亚鹏。
每一段她都倾心付出,当爱情被燃烧殆尽,她就离开。
这种“不老的天真”,观众信了,她周围的人信了,周迅自己也信了。
她的真性情和单纯,让她更加透明。
周迅仿佛一张白纸,角色就是她的颜色。
4
你好之华
再见青春
但没人能永远活在幻想里。
30岁的周迅和40岁的周迅在接受访谈时表示,自己从未将年龄放在心上。
《天涯共此时》周迅的一个大特写镜头,暴露了岁月的痕迹。《如懿传》周迅演少女被观众诟病。
周迅说年轻的时候,自己很少上网,也不太在意外界的评论。但是现在长大一点,就会偶尔上去看看。
“XX说,这时候的周迅脸上总是带着XX,是该考虑转型了。”
生活像一个解不开的结,压得周迅透不过气。
“我每天早上想到都会哭”,周迅后来说。
无数的现实告诉她,“你不再是个孩子,收起你所有对生活的天真,看看你脸上的皱纹。”
她给自己精心构筑的城堡,已经逐渐变成了捆缚她生活的枷锁。
后来,遇到了岩井俊二,重逢了老友陈可辛。
陈可辛安慰她,每个年龄有每个年龄的美。
这个时候,周迅才发现,没人生活在乌托邦。
岩井俊二的电影里,有的是青春的味道。
周迅饰演的之华,是孩子的母亲。
她有年少时暗恋的少年,也有现如今自己的婚姻。
当她与年少挚尹川爱重逢,她嘴里说着不再联系,还是偷偷地给尹川寄信。
当尹川出现在她的门口,她还是会小女儿状的不知所措,四处找口红。
她爱的人从未爱她,这是她青春里的遗憾。
去世的亲人从未被好好了解,这是她青春里的遗憾。
随着时光流逝,青春不再,过去的无法改变,也是她青春里的遗憾。
之华有过纠结,有过内心的迷惑,但只要释怀。
就像电影最后的独白一样,年轻总是有无数的选择,有无数未知的明天,我们没办法评价选择的好坏,只要接受自己选择所带来的人生。
《你好,之华》里,之华总是伴随着蓝色,指甲,衣服,乃至周围的空气和风,都是淡淡的蓝色。
岩井俊二和周迅在讨论剧本的时候,周迅问之华应该是什么颜色的。
岩井俊二想了想,说,应该是蓝色的,不过不是深沉忧郁的蓝,是安静,带一点点忧郁,但是清透澄澈的蓝。
周迅说,和我想的一样。
之华蓝,就这样诞生了。
《你好之华》剧照 / 视觉中国
就像现在的周迅,忧郁之后,再次活得透明。
过去既然已经过去,又何必抓着不放。
不如向前看,想想如何过以后的人生。
这部电影演的像是周公子自己。
如何学会一点点放下在乎,放下每天看到脸上皱纹后的痛哭,放下不适合自己的角色,放下一定要像个孩子的执着。
周迅写了本书,讲自己这段时间的想法,取名叫《自在人间》。
“最痛的时候,也是最好的时候。”她在书里写道。
“我希望成为一个心里平静的人,这个问题和我是否结婚无关,和事业无关,这是人面对生命的问题,是怎么和生命相处的问题。”
放下些什么总是疼痛的,经历了疼痛,总有新生。
她不再是那个希望做什么都轰轰烈烈,尽情燃烧的小女孩。
她学会了走出保护自己的壳,看清现实,不忘初心。
编剧史航说周迅长了一张未婚妻的脸。
不是因为没人要,只是因为“周迅永远对明天抱有期待,好像明天对她全无恶意。”
这样的之华,这样的周公子,谁又舍得伤害她。
而演员周迅,也凭实力,赢得了掌声。
参考文献:
[1]南方人物周刊《安心走我路,不问江湖事 ——对话周迅》
[2]南方人物周刊《周迅:逍遥骑士》
[3]时尚芭莎《陈可辛对谈周迅》视频
[4]中国新闻网《周迅勇敢面对缺陷:我口吃,所有人都知道》
[5]人物杂志专访《小姐,你有一张未婚妻的脸》
[6]凤凰视频《高晓松:周迅是唯一一个能穿透空气,演到另一面的演员》
[7]新华网:《黄觉现身周迅婚礼现场送祝福,称其为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