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研究寸脉论文

2023-03-03 10:5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研究寸脉论文

寸口又称脉口、气口,其位置在腕后挠动脉搏动处,诊脉独取寸口的理论依据是:寸口为手太阴肺经之动脉,为气血会聚之处,而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气血的运行皆起于肺而止于肺,故脏腑气血之病变可反映于寸口。另外,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与脾经同属太阴,与脾胃之气相通,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脏腑气血之盛衰都可反映于寸口,所以独取寸口可以诊察全身的病变。

寸口分寸、关、尺三部,以高骨(桡骨茎突)为标志,其稍内方的部位为关,关前(腕端)为寸,关后(肘端)为尺。两手各分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寸、关、尺三部可分浮、中、沉三候,是寸口诊法的三部九候。

寸关尺分候脏腑,历代医家说法不一,目前多以下列为准:

左寸可候:心与膻中 右寸可候:肺与胸中

左关可候:肝胆与膈 右关可候:脾与胃

左尺可候:肾与小腹 右尺可候:肾与小腹

以上资料《中医诊断学》

新概念:
一、传统脉学理论概要

经过历史的演变,诊脉方法从遍诊法发展到诊脉独取寸口,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是指单独切按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的搏动,根据其脉动形象,以推断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种诊察方法。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通常以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的部位关前(腕前)为寸,关后(肘侧)为尺。两手各有寸关尺3部,共为6脉。寸口脉诊病原理,1、寸口脉为脉之大会可候全身。2、寸口脉气明显,脉象具有代表性。3、可反映宗气的盛衰,与宗气一致。4、部位固定浅表,方便易行。

诊脉指法:医者在诊脉时应当选择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指目,手指指端平齐,手指略呈弓形倾斜,与受脉者略呈45度角,利于拇指指目紧触脉搏.指目即指头和指腹交界棱起之处,与指甲二角连线之间的部位,形如人目,,是手指触觉比较敏锐的部位,而且推移灵活,便于寻找指感最清晰的部位,并可根据需要适当调节指力。如脉象细小时,手指着力点可偏重于指目前端;脉象粗大时,着力点偏重于指目后端。诊脉时三指平按或垂直下指,都是不合适的。布指:医生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称为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桡侧)定寸,用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切脉时,布指疏密要得当,要与患者手臂长短和医生的手指粗细相适应。小儿寸口部位甚短,一般多用"一指定关法",不必分寸关尺。运指法:1、举法:即浮取;2、按法:即沉取;3、寻法:即中取;4、总按:即三部九候,左右对比法;5、单诊:即用一个手指诊断一部脉象的方法,调节指力,把握脉象。正常脉象:寸关尺三部皆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4-5至,相当于72-80次/分钟(成人),不大不小,从容和缓,节律一致,并随生理活动、气候、季节和环境等的不同而有相应变化。脉位变异:有的人脉不见于寸口,而从尺部斜向手背,名叫斜飞脉;若脉出现在寸口的背侧,名叫反关脉;还有出现于腕侧其他位置的,都是生理特异的脉位,即桡动脉解剖位置的变异,不属于病脉。

二、现代解剖学相关理论

解剖学描述:桡动脉,自肱动脉发出,与桡骨平行下降,在前臂上部被肱桡肌掩盖,在前臂下部行于肱桡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位置表浅,可摸到搏动,为临床最常见的摸脉点。桡动脉在桡腕关节处绕桡骨茎突至手背,再经第一掌骨间隙入手掌深面,末端与尺动脉掌深支吻合成掌深弓。桡动脉在行程中除分支营养前臂桡侧肌肉、桡骨外,还发出以下主要分支:1,掌浅支,在桡腕关节处发出,穿鱼际肌或沿其表面至手掌,与尺动脉终支吻合成掌浅弓。2,拇主要动脉,在第一掌骨间隙内由桡动脉发出,立即再分为3个分支,营养拇指两侧和食指桡侧。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1、桡动脉绕桡骨茎突至手背,不在寸脉部位通过;2、在寸脉部位的肌肤表面触摸到的是掌浅支动脉,而不是桡动脉。

三、现代脉诊实践

根据临床观察所见:绝大多数的脉象,关尺脉强,寸脉部位无脉,这和桡动脉的解剖学走向有密切关系。因为桡动脉在行至关脉部位(即桡骨茎突)时分出两支,一支开始斜向尺侧和屈腕肌腱方向延伸,在手舟骨部位最为明显,而另一分支则斜向拇指背侧延伸,这样一来,寸脉部位就形成了一片没有动脉穿过的三角地带,所以,在传统寸脉部位一般是摸不到脉搏的,也就没有寸脉可言。

那么怎样才能摸到寸脉呢?那就是把食指指目向尺侧前移0.5厘米左右,在腕部桡侧屈腕肌腱与腕横纹交叉点,可摸到寸脉,实际上这时的寸脉不在桡动脉上,而是在桡动脉的分支-掌浅支动脉上。寸脉为掌浅支动脉,关、尺脉则为桡动脉。由于关部脉下面是桡骨茎突,脉搏震荡有力,所以关脉搏动最有力。尺脉位于桡动脉的上游,血管压力最大,所以尺脉也比较有力。由于寸脉是由桡动脉的细小分支-掌浅支动脉的一部分,这里血流量明显减小,血压明显降低,所以,寸脉搏动力量最弱。寸、关、尺的脉力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寸、尺、关。这与传统切脉理论有很大差异,我的这些认识主要是根据解剖学知识和临床实践的结果而得来的。

根据临床观察,右侧的寸脉搏动比左侧的寸脉搏动有力,可能与右手活动多有关。凡是寸脉搏动有力者,大多数病例患有高血压、眩晕症,尤其是在老年人更明显。其脉搏特点是:1、大部分患者的传统寸脉部位脉搏摸不到;2、大部分患者右侧寸脉向尺侧前移0.5厘米左右;3、寸脉脉搏越是表浅有力者,越容易发生眩晕,血压异常。

脉学的现代研究,有用超生研究的,有用动感仪描记的,但与临床实际都有很大差异,不能满意解释临床现象,所以都不了了之。

真正意义上的脉诊,寸关尺三部脉都能够切在桡动脉上的要数藏医学诊脉法,它更为科学合理。传统中医脉诊的结果是:寸脉在掌浅支动脉上,关尺脉在桡动脉上,而不是一贯认为的寸关尺三部脉都在桡动脉上。

四、传统寸口脉理论与现代解剖学理论的碰撞

1、传统脉学理论认为寸口脉在桡动脉上,而按照现代解剖学理论,寸口脉的寸脉在桡动脉的分支—掌浅支上;2、传统脉学理论认为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齐,先用中指定关,但按照现代解剖学理论,中指定关以后,食指摸不到寸脉,因为桡动脉在桡腕关节处向深层潜入,而桡动脉的分支掌浅支则向桡侧屈腕肌键延伸,寸脉部位形成了无动脉穿行区;3、传统脉学理论要求诊脉时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齐,中指定关,但根据现代解剖学理论,要想摸到寸脉,就必须把食指向尺侧前移0.5厘米左右,可以触及脉动,而这个脉动是掌浅支动脉,并不是桡动脉。

五、寸口脉理论的新认识

传统寸口脉诊法有很多优点,但根据现代解剖学理论来讲,它也有不足,也需要得到补充和修正。中指定关,三指落定后,再将食指向尺侧前移0.5厘米左右,即可准确的切到寸关尺三部脉。因为桡动脉在桡骨茎突处分支,桡动脉穿桡腕关节向掌心深部延伸,它的分支掌浅支动脉则斜向腕部尺掌侧皮下延伸,位置表浅,易于触及。然而,藏医学中的切脉方法值得借鉴。藏医学认为:寸脉位于腕部横纹向心1寸处,即桡骨茎突起的内侧,分为寸、甘、怡三部。中医叫寸关尺,藏医叫寸甘饴。即中医学的关脉部位为藏医学的寸脉,尺脉部位为藏医学的甘脉部位,紧邻甘脉的向心处为怡脉,这三部脉都定位于桡动脉上,便于实施切诊。

六:结论:

传统中医学有关寸口脉的理论具有卓越的指导性,一直沿用至今。而现代脉学研究新理论,一直未能满意诠释脉学的真谛。根据现代解剖学理论比照,传统脉学理论也存在不足之处,特别明显的是寸脉的定位问题和相应的三指诊脉,中指定关的指法问题。而寸脉的准确位置应该在传统寸脉部位再向尺侧前移0.5厘米左右位置,以利于触摸到寸脉的搏动。传统的三指对齐的指法也应改为食指向尺侧前移0.5厘米左右处定位,以利于触摸到寸脉的搏动。建议采用藏医学中的寸口脉诊脉部位,更为合理实用。

资料来源转引自《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罗化云

仅供参考。部位图楼上已经给你了。就不再重复了。

中医的寸脉,关脉,尺脉分别在哪里,表示什么?

寸、关、尺是桡动脉上紧挨着的三小段血管的位置,它们的跳动状态应该和桡动脉总体的跳动情形一致而且彼此相同。这就像一截水管上三段紧挨着的部位,水在这三个部位的流动情形怎么会不一样呢?
寸关尺
中医在号脉时,不是用一根手指头来感觉手腕处桡动脉的跳动情形,而是用三根手指头的指尖按压桡动脉上相邻的三个地方,分别叫做“寸”、“关”、“尺”。桡骨靠近手腕处有一个突起,叫做“桡骨茎突”。它正对的桡动脉就是“关”的位置。“关”之前(朝向手掌的方向)为“寸”,“关”之后(朝向手肘的方向)为“尺”。三部的总长度约为2寸,大约是三根手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在一起时的宽度,所以这三根手指头就可以同时接触这三个位置。
按照中医的理论,“寸、关、尺”的脉象各自对应体内不同的器官,而且左手和右手对应的器官不同:“左手寸脉候心,关脉候肝,尺脉候肾;右手寸脉侯肺,关脉候脾胃,尺脉候命门”。这些脏腑在身体中有不同的位置,和“寸、关、尺”的相对位置相对应。“上寸脉以候上(躯体上部),下尺脉以侯下(躯体下部)”。此外,还要结合浮、中、沉等不同的切按方法,进而与四诊(望、闻、问、切)结合分析,才能得出比较正确的诊断,既不能单凭脉诊,也不能把这三个部分与脏腑之间的对应机械地看待。
对于中医把手腕处的脉象分为“寸脉”、“关脉”、和“尺脉”,一些人表示不理解。他们的疑问是:寸、关、尺是桡动脉上紧挨着的三小段血管的位置,它们的跳动状态应该和桡动脉总体的跳动情形一致而且彼此相同。这就像一截水管上三段紧挨着的部位,水在这三个部位的流动情形怎么会不一样呢?
如果中医号脉的地方是附近没有分支或交汇的动脉,例如颈动脉和肘动脉,这个疑问是有道理的。中医在颈动脉和肘动脉上用三根手指按压,也感觉不到像手腕处那样三段动脉跳动的差别。 但是手腕处动脉的情形却不同。手腕处有两根主要的动脉,分别是尺动脉和桡动脉。它们在手肘靠下处分支,分别在前臂的左右两边到达腕部。在那里尺动脉埋藏较深,不容易摸到,而桡动脉在腕部埋藏较浅,很容易摸到,所以被用来诊病。更重要的是,这两根动脉不是彼此独立无关的,而是在手掌心处交汇,连成环状,就像一根回形针的弯曲部分,从这里再发出到手指的动脉。所以在手掌中,是尺动脉和桡动脉的交汇血
既然桡动脉和尺动脉在手掌心处连成环状,桡动脉在手腕处感受到的压力就不只是来自“上游”的桡动脉,而是也有来自通过环形血管来的尺动脉的反向压力。按压“尺”段,相当于给来自上游的桡动脉的血流增加阻力,在“尺”的下游处(寸和关)所感受到的来自尺动脉的压力就必然相对增加。由于来自尺动脉的压力要经过十几厘米的距离(即绕过尺、桡两根动脉连接环的距离)才能到达桡动脉的手腕处,压力波就和来自桡动脉的压力波有一个相位差,来自尺、桡两根动脉的压力波就会在这里发生干涉现象,使得“寸”和“关”段的压力波的波形发生变化。
反过来,如果按压“寸”段,就是给来自尺动脉的反向压力增加阻碍,来自尺动脉的压力波就会减弱,来自桡动脉上游的压力就会相对增加,两根动脉压力波的干涉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变化。通过按压程度的轻重变化,以及调节各个手指按压的程度,就可以在寸、关、尺三处引起不同程度的压力波干涉,变化压力波的波形,而这些波形的变化又可以通过指尖感受到。由于血管和周围组织的弹性,通过主要动脉汇聚造成的反向压力波只能在比较短的距离上起作用。手腕离动脉汇集环很近,是一个合适的探测这种压力波干涉的地点。
身体的病变会改变血流动力学的状况,相当于心脏发出的压力波的波形就有变化。在这些压力波到达手腕时,就会出现与正常情况不一样的压力波的干涉形式。再加上手指用不同的力量按压时,在寸、关、尺三处就能够感受到与疾病有关的特征性的变化。这也许就是中医在手腕处用三根手指感受身体状况的解剖学基础。所以“切脉”是中医对手腕处的两根动脉在手心处交汇这一特殊的血管结构及其对压力波的影响的巧妙利用。问题是,这些细微的变化中医的指尖能够感受到并且辨别吗?
不要低估了指尖的感觉灵敏度和人经过训练而能够达到的敏锐的辨别能力。人的指尖是各种神经感受器密集的地方。这些感受器功能各有不同。如环层小体(Lamellar Corpuscle,又称帕西尼小体Pacinian Corpuscle)感受物体的光滑度和皮肤的快速变形;麦氏小体(Meissner’s Corpuscle)感受轻微触摸;鲁菲尼氏小体(Ruffini Endings)和梅克尔小体(Merkel endings)感受持续的压力;克氏终球(Krause’s End Bulb)感知低频振动,等等。多种感受器的密集存在使得指尖对压力的微小变化非常敏感。例如梅克尔感受器能够感受到指尖皮肤小至1微米的变形。这使得指尖可以分辨脉象的细微变化。
训练也可以使神经系统的分辨能力提高。例如经过训练的调琴师可以听出5个分音的差别(1分音是1个整音的百分之一)。乐队指挥可以从几十种乐器同时发出的乐音中,辨别出其中一种乐器是否“跑调”或者“抢拍”。有经验的修车师仅从发动机的声音,就可以辨别出由数百个零件组成的发动机哪里出了问题。微雕艺人可以在米粒甚至头发上进行雕刻。盲人的手指可以快速地辨别盲文上的那些小突点,而这是视力正常的人办不到的。这些事实都说明,经过专业训练,人的感觉器官(包括手指)可以达到极高的分辨率。普通人摸不出来的脉象的差别,不等于专业医生不能够摸出。中国古代的医生由于把切脉当做诊断病情的重要依据之一,自然会在这上面下大功夫,并且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经验,最后可以到达炉火纯青的地步。几千年来中医把“切脉”作为诊病的主要手段之一,说明对“寸、关、尺”的脉象是可以感知并且辨别的。
古代的中医是否知道尺动脉和桡动脉在手掌心处交汇,并且利用动脉的这种结构特征来诊病,现在还是未知数。更可能的情形是,细心的中医注意到手腕处的脉象比颈动脉和肘动脉处要复杂,并且对这里的脉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逐渐辨别出“寸、关、尺”脉象的差别,并且把这些差别和人的身体状况联系起来,最终发展出在手腕处“切脉”诊病的方法。如果古代的中医是在不知道手掌中动脉结构的情况下做出这些发现的话,这种发明就更加了不起。这就像古人对经络的认知一样,在偶然的机会发现体表的某些位点有镇痛功能后,主动地去探索这些位点,最后发展出了经络理论。这些都不是容易的过程,需要有观察能力的人锲而不舍地仔细观察和钻研。“切脉”和利用经络穴位治病一样,都是我们的祖先的伟大发明,身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为我们祖先的成就而感到骄傲。

⊙版权声明:本平台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文章来源于中国科普博览网,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本文编辑:清半夏
⊙温馨提醒: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供中医思路参考。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