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癔症论文范文素材

2023-03-03 10:2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癔症论文范文素材

你好
臆想症?你指的是癔症吧,这样吧,鉴于理论的复杂和枯燥,我选用一个弗洛伊德《癔症研究》中护理病人在癔症病例发病前所起作用的例子:任何一个人的头脑中可有无数的想法,但是数周或数月来只有一个任务即护理病人,而这个任务接二连三却无休止,这一方面会使他采取压抑自己每一种情绪表现的习惯;另一方面又很快地把他们的注意力从对自己的印象中分散开来。因为他既无时间、又无力量去判断他们,因此他积聚了大量带有情感的印象,又难以充分的察觉,在任何情况下,又未被宣泄而削弱。于是他们产生了“保持癔症”的素材——未被宣泄的情感!如果病人真的康复了,当然所有这些印象便失去了他们的意义。但如果他死了,出现了悲哀器,在这一时期唯一有价值的似乎是那些与死者无关的事,而由于这些印象未被处理——不良情感的继续!在精疲力尽的一个短期间隔后,在护理病人期间播下的癔症种子便开始爆发了!最后,我要说的是癔症属于移情性神经症,一般不是精神病的范畴

弗洛伊德是怎样治疗癔症的?

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是维也纳犹太籍的神经病医生。他于1856年5月6日生于摩拉维亚(现属捷克),四岁时随同父母移居维也纳,在维也纳度过了八十个年头。他幼时聪慧。1873年考入维也纳大学学医,从事他所感兴趣的科学研究。1876年,他在布吕克教授指导下当助理研究员,1881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次年,他即和神经病医生布洛伊尔合作。布洛伊尔的年龄比弗洛伊德大十四岁,他也是布吕克的弟子。布吕克和路德维希、杜布瓦-莱蒙及赫尔姆霍茨志同道合,结成联盟,反对活力论,认为“有机体内除一般物理化学的力在起作用外别无其他的力”。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尔在布吕克门下,受了物理主义的生理学训练,承认“心理学是有关中枢神经系统的研究,心能就是由大脑细胞所供应的物理能”。
布洛伊尔曾用催眠法治疗一个癔病的女病人安娜。这个病人在许多症候之中,还有一个特殊症候,就是有长达六个星期的时间在干渴得无法忍受时,也不能喝水。在催眠状态中,她诉述自己童年时,如何走进她不喜欢的女家庭教师的房间,看见她的狗从玻璃杯内喝水,引起了她的厌恶,但由于受尊敬师长的传统影响,只好默不作声。她在催眠中,恢复了她对这个往事的回忆,尽量发泄了她的愤怒情绪,此后她不能喝水的怪病才消失。这种治疗主要是通过谈话或暗示进行的,所以弗洛伊德称之为谈疗法,是他后来发展的精神分析法的基础。
他对这个疗效的解释是以布吕克的物理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以为人的心理活动有赖于神经系统所供应的物理能。物理能的水平过高时,就需要释放或宣泄,从而促成了神经病的消失。所以弗洛伊德在行医的初期是支持神经病的物理或生理的病因说的。
但是弗洛伊德面对这个疗效,也感觉到身心关系的微妙。由于他受过布吕克的物理主义的教育,所以不立即转入心身交感论,而仅仅主张心身平行论。他说,“神经系统的生理过程的链条不会与心理过程造成因果的关系。”“因此,心理是与生理平行的一种过程。”他认为心物在本质上是不同类的,所以他认为把这一种过程译成他种过程乃是逻辑上的错误。但据弗洛伊德传记的作者琼斯的分析,弗洛伊德并没有彻底坚持平行论,有时也会说身体或性的变化产生了焦虑,或一种情绪导致了手脚的瘫痪。
1885至1886年间,弗洛伊德就学于法国神经病医生沙可。沙可用催眠法,有时消除了这些症候,有时引起了癔病的症候,因此,弗洛伊德以为治疗身体的症候可以通过观念传递而奏效。他后来又赴南锡,观察了李厄保和伯恩海姆的催眠治疗术。这些法国医生与同时代的德国医生不同,他们不坚持大脑解剖的观点,承认心理病理学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弗洛伊德由于受了法国的影响,同时根据他自己的临床经验,逐渐从生理的病因说走向心理的病因说或心理动力说(the psychodynamic hypothesis),以为神经病起源于心理内部动机的矛盾。
弗洛伊德在生理病因说的指导下,曾于1886年试用过电流疗法、水疗法、按摩法治疗神经病,但疗效并不显著。在心理病因说指导下,他于1887年采用从沙可那里学来的暗示疗法,认为这个方法很好,时间也较为经济。但疗效难以持久,常有反复。因此,他乃创制精神分析法,也就是自由联想法,于1892年开始运用。他由于坚持赫尔姆霍茨学派的准则,不相信自由意志说而坚持他的所谓决定论,以为任何联想都不是无因而至的,都是有一定的意义的;因此,通过病者的自由联想就可以挖掘出深埋在病者心理最底层的动机或欲望,也就是所谓潜意识的欲望。原来,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历程分为三层,上层为意识,中层为前意识,底层为潜意识,构成了他的深度心理学(the ddpth psychology)。他以为一个观念的意识是转瞬即逝的,但是消逝了的观念有需要时可以再成为意识的,这便叫做前意识。至于潜意识的观念是遭受过压抑而被摒斥于意识领域之外的,现在如果要它重复进入意识,就为病者所拒绝了。所以弗洛伊德以为抵抗和压抑是同一历程的两面。精神分析的目的就在于克服这个抵抗,把潜意识的欲望化为意识,治疗就可以奏效了,然而这个抵抗是不容易制服的,需要精神分析家的高度技巧。
被压抑的欲望是什么性质的欲望呢,弗洛伊德以为主要是性的欲望;性的扰乱是神经病的根本原因。他于1896年出版了《癔病的病因学》,提出了诱引说(the seduction theory),以为儿童幼时天真,并无性的冲动,只因受了成人的诱引,导致了这种冲动的产生。到了1896年后期和1897年上半期,弗洛伊德开始对诱引说发生怀疑。1897年夏季,他进行了艰苦的自我分析,发现了他自己幼时对母亲的里比多欲和对父亲的敌视,这就是所谓伊谛普斯情结。于是他放弃了诱引说,而承认儿童期的性生活,不过弗洛伊德的“性”不是专指生殖的或生殖器官的快感,而是指一切敏感区的快感。
由于布洛伊尔不同意弗洛伊德关于性的观点,弗洛伊德便改以弗利斯为志同道合的好友。他把自己放弃诱引说和发现伊谛普斯情结的秘密写信告诉弗利斯。弗利斯对性问题的研究有较浓厚的兴趣。他于1897年发表他的处女作,提出了一种新的并发症,叫做鼻反应神经症,包括头痛、神经痛及循环、呼吸、消化等内脏器官的扰乱。他的研究有两点特别引起了弗洛伊德的兴趣。“1.他认为鼻粘膜与生殖器官活动有特殊的关系,因为在性兴奋中,鼻粘膜有时有充血现象。2.他从妇女行经的事实揣测两性的生命活动都隐含有周期性。”弗利斯于1887年来到了维也纳,通过布洛伊尔的介绍,听弗洛伊德的神经学课。他在此后六年,便经常与弗洛伊德通信。弗洛伊德给他的信函、卡片、摘记计共284件,其中有168件构成了题为《精神分析的起源》的论文。
弗洛伊德在性的问题上,虽然得到了弗利斯的支持,但阿德勒和荣格继布洛伊尔之后都因反对性的病源学,背弃了弗洛伊德的教义。阿德勒于1911年从国际精神分析协会分裂出来,另创个体心理学;荣格于1915年,继阿德勒之后脱离国际精神分析协会,树立起分析心理学的旗帜。
但是弗洛伊德那时却已驰名国外了。1909年,美国克拉克大学二十周年校庆,校长斯坦利·荷尔邀请他前往参加,并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他会见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如詹姆士、卡特尔、铁钦纳等人。他在该校的演讲分五次进行,题名《精神分析的起源和发展》,由蔡斯译成英文出版,后并译成几种文字,中译本于二十年代发表于上海商务印书馆的《教育杂志》。弗洛伊德是多产的学者,他的著作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兴趣。新的精神分析学会在欧洲大城市中纷纷建立起来。荷兰精神病学家和神经学家协会以及英国心理学会都邀请他为名誉会员。总之,在1919至1939年间,他的名誉达到了最高峰。
但是他的晚年生活是苦难重重的。他于1923年发现患了口腔癌。希特勒当权时大肆反犹,1938年侵占了奥地利,弗洛伊德被迫离开了维也纳,1939年9月21日死于英国。
弗洛伊德的声誉之隆,影响之大,在心理学家中是罕见的。他对心理学的主要贡献是关于人类动机的研究,或者如波林所指出的,“动力心理学的重要来源当然是弗洛伊德”。众所周知,冯特及其弟子的实验心理学,继承了联想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的传统,从事感知觉的研究,重视意识的内省分析,对于人的行为及其动力或动机的分析是比较忽视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对传统的实验心理学起了补偏救弊的作用。因此,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和欢迎。
美国心理学史专家舒尔茨在他的《现代心理学史》1981年新版中,在强调了弗洛伊德的某些概念被纳入现代心理学的主流以后,并指出,“弗洛伊德对一般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在他访问克拉克大学以后,他的体系的冲击力立即为人所感受到了。巴克说过, 1910年后,美国报刊载满了弗洛伊德的论文, 1920年后,美国出版了两百部以上的书籍,论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所以弗洛伊德在美国很出名。
但是弗洛伊德究竟是治疗神经病的医生而不是受过严格训练的心理实验家。他所根据的材料不是通过实验控制的方法而取得的。他用精神分析法治疗神经病时,谁也不能保证病者的报告不是揣摩医生的要求,符合医生的愿望而作出的。所以弗洛伊德搜集材料的方法受到了心理学家批评。

梦的解析的注释是谁写的

《梦的解析》是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依德创作的心理学理论著作,又译做《解梦》。

本书开创了西格蒙德·弗洛依德的“梦的解析”理论,被作者本人描述为“理解潜意识心理过程”的捷径。该书引入了本我概念,描述了弗洛依德的潜意识理论,是用于解析梦,引申到心理学,解读人们的潜意识在梦中的表象。

本书,作者引用了大量的梦作为实例,对有关梦的问题从各个方面进行认真的探讨。叙述了作者对于梦的看法以及在进行精神分析的心理辅导时解梦的方法。

全书,西格蒙德·弗洛依德的理论论证可分为七章,第一章为对儿童的梦的研究,第二章为梦的解析方法,第三章为梦是愿望的达成,第四章为梦的改装,第五章为梦的材料与来源,第六章为梦的运作,第七章为梦程序的心理。

西格蒙德·弗洛依德认为,梦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而是压抑的欲望。它可能表现对治疗有重要意义的情绪的来源,包含导致某种心理的原因。所以,梦是通往潜意识的桥梁。

一般来说,梦发生在快速动眼睡眠阶段,梦的内容也有规律。在第一、第二次眼球快动时,梦大多重演白天的经历,第三、第四次快速动眼时,梦多半是过去的情景和体验;第五次快速动眼持续时间最长,过去与最近的事互相交织。人们在睡眠中感觉身体不适或疾病,大多发生在第一、第二次快速动眼时做的梦,而慢性病的感觉可能在第三、第四次快速动眼时做的梦里

精神分析学之父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地利籍犹太人,现代心理治疗技术开创人,“精神分析学之父”。 他从小天资聪慧,不仅成绩优秀,还广泛涉猎课外书,中学毕业后,开始学习医学,26岁获得博士学位,医学院毕业后学习了4个月催眠,从一名神经病医生,转型成为精神病医生,先后出版了《歇斯底里的研究》、《梦的解析》、《日常生活中的精神分析》等一系列著作,建立“星期三心理学会”,后更名为“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

学习了弗洛伊德关于精神分析的若干观点后,我并不是全部认同,不过更多的是醍醐贯耳的感觉,分析之透彻,令人兴奋。比如: 梦是被压抑欲望的满足 ;暗示的力量极其强大,在催眠状态下,由于自主意识的减弱或丧失,比较容易接受施术者的 暗示 ,效果也大大强于清醒状态,由于主动意识减弱,防御机制松懈,催眠者可能会想起一些被压抑或遗忘的事情。下面对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简述。

1、本能理论

人的本能包括 生本能和死本能 。 生本能包括自我本能和性本能 ,自我本能是指个体保证自己生长发育,正常存活的本能,是积攒能量,保障个体生存的;性本能(力比多),是个体追求性冲动满足和性压抑释放的本能,是消耗能量,维持种族的延续。 死本能是一种破坏性的本能,遵循强迫重复原则,要求个体回到最初的状态,是让人回到没有任何紧张,最最放松的状态-死亡状态 ,对外表现为破坏、挑衅、攻击等(战争),对内表现为自责、自我惩罚、自我伤害(自我了断)。两种本能,使人类成为天使和魔鬼的结合体,争斗不断,却又生生不息。

2、精神层次理论

用 冰山模型形容“意识、潜意识、前意识” 。 潜意识包括人类原始的冲动和本能,以及后天的各种本能性欲望 ,因为不为现实所容,只能被压抑在意识层面之下,不被察觉,但是被压抑并不意味着消失,而是时时刻刻地活动着,寻求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满足,从而从深层次支配人类的心理和行为。 前意识是当前不在意识的活动范围,但经过回忆可以想起。 在前意识中有一道稽查程序,潜意识中本能的、非道德的冲动、欲望会被遣返,不得进入意识,而正常的内容则会被放行, 当前意识松懈时,一些潜意识将通过三大途径进入意识。

一是 神经症 ;

二是 梦, 梦的四大主要加工机制, 凝缩 (将丰富多彩的隐梦,浓缩到一个个简单的场景中), 移置 (将隐梦中某些敏感因素,通过偷梁换柱换成其他不相关的人或事物), 象征 (将隐梦中邪恶、下流的抽象欲望,替换成符合伦理道德的具体形象), 润饰 (将梦中无条理的素材,整合成符合逻辑的梦境)。 通过做梦,压抑的欲望得到了象征性的满足,活跃度就会降低,对意识的影响就大大减轻了。

三是 过失言行 ,包括遗忘、口误、笔误、疏忽等, 人的任何失误都有潜意识的动机,是潜意识和意识矛盾斗争的结果(精神决定论) 。

3、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由自我、本我、超我组成 , 在自我比较强大的情况下,人格能够维持平衡,一旦自我出现问题,平衡被打破,个体就会产生焦虑,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心理异常,甚至人格障碍。 所以说,一个强大的自我,对个人的生存,至关重要。

本我是原始的、与生俱来的部分 ,由各种本能性冲动和欲望构成,是一切心理活动能量的来源,行事原则是快乐,主要特点是要求即刻满足(锻炼孩子的延迟满足感); 超我代表自我理想和良心 ,行事原则是至善原则,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社会道德规范形成的,特点是追求完美,不容忍任何与自我理想和良心冲突的内容,主要功能是监督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一旦自我对本我管理不力,就会立即对自我施加严厉的惩罚。 自我 处于本我、超我和现实之间,是人格系统的执行者,行事原则是现实原则, 既要满足本我的欲望,又要按照客观条件行事,还要符合超我的要求。

4、人格的发展

口唇期 ,出生到1岁,1-8个月快感来自于吮吸和吞咽,8-12个月快感来自于撕咬和咀嚼,每一阶段该部位得到的满足,既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否则会形成 固着 ,而无法顺利地渡到下一个阶段。口唇前期形成固着,容易抽烟、话痨、热爱收集等(口欲综合型人格);口唇后期形成固着,容易贪吃、毒舌等(口欲施虐型人格)。

肛门期 ,1-3岁,排便训练过于宽松,形成肛门排泄型人格(邋遢、浪费、暴戾、无秩序);排便训练过于严格,形成肛门滞留型人格(整洁、吝啬、固执、强迫)。

性器期 :3-5岁, 俄狄浦斯期 ,认为每个男孩子都有干掉老爸,和老妈结婚的欲望,顺利地对同性的父母产生认同,就会顺利度过这一阶段,并发展出相应的性别气质,如果不能顺利度过,就会因为压抑,在成年后形成神经症或其他心理疾病,或者发展出和自己实际性别相反的性别气质。

潜伏期 ,六七岁持续到青春期,主要兴趣转移到学习和玩耍,对异性最不感兴趣的时间。

生殖期,即青春期 ,孩子已经从单纯地追求身体的刺激,转变为追求异性关系的建立和满足,前面几个发展阶段如果没有顺利度过,那么就会在进入生殖期之后逐渐显现出来。

5、焦虑与防御机制

癔症(分离/转换障碍,歇斯底里症) 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有分离和转换两种。 分离,指对过去经历与当今环境和自我身份的认知完全或部分不相符合 ; 转换,是指精神刺激引起的情绪反应,接着出现躯体症状,一旦躯体症状出现,情绪反应便褪色或消失。

癔症包括癔症性瘫痪、癔症性痴呆、癔症性多重人格、癔症性感觉障碍、癔症性运动障碍、癔症性神经病等。。。有两个非常有意思的特点, 一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发病,而不是按照人体解剖学原理(瘫同侧),二是淡定,好像症状正好满足了某种诉求 。

本我、自我、超我冲突的产物就是焦虑 。分为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 现实性焦虑 是由外部真实的危险引发,会随着危险的消除而消失; 神经性焦虑是自我担心本我的冲动会导致的不良的后果产生 ; 道德性焦虑是当本我的冲动得到了满足,超我所施加的惩罚 ,即罪恶感、内疚感等。 一定强度的焦虑可以起到预警作用 ,促使个体采取应对措施;如果所面临的危险是 自我无法应对的,焦虑的强度就会激增,直到把自我压垮-人格崩溃 ,这时,就需要防御机制出场。

防御机制是以否认或歪曲现实的非理性方法来保护自己,以缓解焦虑,消除痛苦。 如果恰当运用,可以避免焦虑,适应现实;不恰当运用,虽然能在表面上解决矛盾,减轻焦虑,但会以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形成神经症、癔症等精神疾病。

防御机制一: 压抑 , 动机性遗忘 ,人们很容易记住那些让人愉悦的体验,而刻意忘记那些不快的,但压抑是要消耗能量的,一旦自我能量不足,心理问题就会出现。

防御机制二: 反向形成 ,用相反的行为方式来替代受压抑的欲望或观念,以对抗潜意识中的矛盾情感和冲动,以降低焦虑(洁癖)。

防御机制三: 情感隔离 ,通过隔离情感来处理焦虑和其他痛苦体验,因为如果不隔离情感来谈创伤体验,结果很有可能是崩溃。

防御机制四: 否认 ,拒绝承认引起痛苦和焦虑的事实存在,这样就不必面对生活中无法解决的困难和无法达成的愿望,从而降低焦虑(鸵鸟)。

防御机制五: 退行 ,人遇到挫折时,以早年的某个发展阶段的幼稚行为方式来应对现实,目的是获取同情,降低焦虑(咬手指)。

防御机制六: 移置 ,自我用不会引起焦虑的对象或行为,代替会引起焦虑的。通过置换,个人的真实欲望得到部分满足,但又不会引起精神结构的冲突(恐惧症)。

防御机制七: 升华 ,用积极的置换,把不被社会接受的冲动或欲望,用社会赞许的行为方式表达出来(泰森)。

防御机制八: 合理化 ,个体无意识地用似乎合理的解释来为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动机辩护,以使其可以接受(阿Q)。

防御机制九: 躯体化 ,将心理上的焦虑与痛苦转化为躯体的症状,从而回避焦虑体检(癔症)

防御机制十: 投射 ,指个体把会引起焦虑的欲望、冲动、动机等推诿到他人身上。(被害妄想症,相信周围某些人正在对他进行不利的活动,童年早期若受到创伤,导致缺乏安全感,长大后,若遇到诱因,就容易将内心的不安全感投射到外部,认为真的是有外人在害他,而不是自己内心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减少自己内心的冲突,并增强自己对安全的掌控感)

防御机制十一: 认同 ,个体将他人的特征加到自己身上,即以他人自居。

摘自月半弯《极简心理学-精神分析的那些事儿》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