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叙事理论文献

2023-03-03 09:2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叙事理论文献

纪录片论文的参考文献有哪些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纪录片论文的参考文献有哪些,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纪录片论文参考文献一:

[1]李三强.动画纪录片--一种值得关注的纪录片类型[J].中国电视,2009(07).

[2]聂欣如.动画可以成为纪录片吗?[J].中国电视,2010(02).

[3][美]比尔?尼可尔斯.纪录片导论[M].陈犀禾,刘宇清,郑洁,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

[4]朱思晔.当代法国喜剧电影中的'法式幽默[J].世界电影.2012(6):188.

[5]张同道.《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4月.

[6]谢勤亮.《影像如何记忆--年鉴学派视野下的中国纪录片》[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4月.

纪录片论文参考文献二:

[1]石裕东,邢起龙.微文化内涵初探[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3(6):77-79.

[2]焦道利.微纪录片的叙事美学--以《故宫100》为例[J].中国电视,2015(1):82-85.

[3]李汶羲.短篇幅纪录片之美--以《故宫100》为例[J].新闻世界,2013(2):100-102.

[4]刘烨.微纪录片的特征与叙事策略--以《故宫100》为例[J].新闻世界,2013(7):273-274.

[5]宁一中.从“经典”到“后经典”: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解读之一[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3(1):70-78,90.

纪录片论文参考文献三:

[1]李莉.纪录片中的动画现象研究[D].苏州大学,2013.

[2]姜浩.纪录片中的动画与动画纪录片[J].中国电视,2014,01:86-90.

[3]臧飞.后现代语境下动画纪录片的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2.

[4]2010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1-03-31.

[5]清史研究--清光绪帝砒霜中毒类型及日期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3.

[6]万彬彬.科学纪录片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136.

[7]钟里满.清史研究--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重大学术问题研究专项课题成果: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8]李思蓓.《电视人文纪录片的怀旧趣味》[J].《浙江传媒学报》,2012年2月.

参考文献格式

(1)期刊文章(文献类型标识:j)[序号] 主要责任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任选)。

(2)专著(文献类型标识:m)[序号] 主要责任者。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3)论文集(文献类型标识:c)中析出的文献(文献类型标识:a)[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论文集主要责任者(任选)。论文集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文献类型标识:d)[序号] 主要责任者。题名[d]。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5)国际、国家标准(文献类型标识:s)[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发布年。

(6)专利(文献类型标识:p)[序号] 专利所有者。专利名称[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7)电子文献[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

(8)未定义类型的文献(文献类型标识:z)[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带你了解叙事学 之 叙事学六大基本问题的发展与应用

叙事学是对叙事文本的一种系统性研究,着眼于文本的框架结构、叙事方式,意在为科学地认识叙事文提供理论支持。通常,叙事作品被研究者划分为三个彼此因依的层面,即“文本、故事、叙事话语”。研究角度上,可以从“叙事文本”、“叙事功能”、“叙事语法”、“叙事时间”、“叙事情境”、“叙事声音”叙事学六大基本问题入手展开探讨。本文拟对六大基本问题的发展与应用做研究综述。

从语言角度分析文本多见于叙事学,通过隐喻、转喻手法的应用,扩大文本内涵,引导读者去探寻意象中的言外之意,丰富作品意蕴。现实主义作品中,需要加强同客观世界的对应以建构一个“与客观经验相适应的艺术客体”,因此以转喻原则来组织文本十分常见。在文本话语的运动过程中隐喻和转喻可以表现为:横组合型隐喻,纵聚合式隐喻,横组合式转喻,纵聚合式转喻。正是种种不同类型的隐喻和转喻的组合,构成了叙事文本细致的肌理。

(一)叙事功能

结构主义叙事学先驱、俄国民俗学家弗拉迪米尔·普洛普(Vladimir Propp)提出了关于叙事功能的理论,其著作《民间故事形态学》(Morphologyof the Folktale, 1928)为叙事学之肇端,对后世结构主义叙事学家如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1908-2009)、布雷蒙(C.Bremond)、格雷马斯(Algirdas Julien Greimas 1917-1992)等影响深远。他创造了一种分析民间故事的“功能·行动”模式,从俄国民间故事中归纳出31个“功能”和人物的七种“行动范围”,并认为人物在故事中的“功能”是故事中的基本单位,故事的功能由角色的行动构成,同一种行动可以有不同的功能,反之亦然。因此在分析叙述功能时应着重考察“行动”对故事产生的作用。如《水浒传》中,林冲曾在东京挽救了失足者李小二,被发配到沧州后竟偶遇在此成家立业的李小二并得到了他的帮助,预知了陆谦富安企图谋其性命的阴谋。在这段故事中,是“李小二”还是“王小二”、“赵小二”均无所谓,重要的是作者让他在这段情节中履行某种功能,即通过他的行为使林冲提高警惕,起到一种中介作用,林冲命运转折也于此体现,这就是李小二在小说中的功能性意义。

(二)叙事语法

关于“叙事语法”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即布雷蒙的“叙事逻辑”、格雷马斯的“角色模式”和“语义方阵”及托多罗夫对叙事句法的分析。这一阶段叙事学研究已突破民间文学范围,学者们在普洛普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开拓研究方法,理论体系更加精致严密,研究成果也更为卓著。

法国著名叙事学家布雷蒙发展了普洛普的研究,引入逻辑学原理提出将“叙事序列”作为叙事的基本单位,阐明“叙事功能之间的逻辑关系”。他把“叙事序列”分为“基本序列”和“复合序列”两种。基本序列可以构建一个简单完整的故事,由“情况形成”、“采取行动”、“达到目的”三种逻辑严密、不可分割的功能构成;“复合序列”更为繁复,由“连接式”、“镶嵌式”、“两面式”构成,能适应多样化的叙事类型。连接式体现了叙事序列的前后相续,“第一序列的最后一个功能又是第二序列的第一个功能”,我国古代长篇小说和西方通俗文学如侦探推理小说通常使用这种行文模式,并逐渐在情节设置、人物设定、环境描写等方面形成一定之规,构成程式文学。镶嵌式是指“故事中套故事”,“在某一序列完成之前,在其中插入另外一个序列”。两面式即同一事物在不同的人眼中有着截然相反的定义,一件事在好人眼里可能是坏事,在坏人眼里却是好事,事件本身的复杂性则在视角转换中得以充分显露。

法国叙事学家A·J·格雷马斯提出了“角色模式”和“语义方阵”两大概念,享誉叙事学界,其著作《结构语义学》(1966)被誉为法国百年来第一部语义学专著、符号学法国学派奠基之作。他拓展了普洛普“功能”说,引入语言学框架,吸收索绪尔与雅各布森的“二元对立原则”,探求故事中的二元对立关系以推演故事。他的“角色模式”(也称为“行动素模式”)即“支使者引发主角的行动,主角的行动指向一定的对象,在此过程中主角往往遭到对头的阻挠,通过助手的帮助,主角终于克服困难,获得对象,并授予承受者(主角往往也是承受者)。”当然在实际文本中,情形远比上述简化模式复杂。这套理论对于解码文学乃至影视作品意义重大。此外,“语义方阵是产生一切意义的基本细胞”,以一个基本的对立关系的语义轴为发端,引入其各自的矛盾项,并将上述二者联系起来以体现出对立、矛盾与补充的三重关系,与故事推演脉络相呼应,被誉为“格雷马斯符号学的最高成就”。

保裔法国学者茨维坦·托多罗夫被许多学者认为是叙事语法方面用功最勤、成就最大的叙事学家。1969年他在《<十日谈>的语法》中提出了“叙事学”的概念,从分析文本的语法结构入手,仿照语言学的例子,将叙事分为“语义、句法、词汇”三个层面,对“叙事句法”着力最多。“叙事句法”即“一个单一的句子”就是一个故事,“一个叙事文本的结构不过就是一个放大了的句子结构”。例如《西游记》的基本情节可以表述为:“唐僧师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经”。叙事句法的基本单位是命题和序列,命题是最基本的叙事单位,由角色(包括人物身份地位)与情节(包括人物行为)构成;序列“由构成一个完整独立故事的一系列命题组成”,一个故事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序列。此外他还提出了以叙事学语法理论为基础的“平衡——不平衡——新平衡”故事发展常见叙事模式:“典型的故事总是以四平八稳的局势开始,接着是某种力量打破了这种平衡,由此产生不平衡的局面。另一种力量进行反作用,又恢复了平衡,第二种平衡与第一种相似,但不等同。”这种叙事模式也被称为“圆形叙事”,在我国文学作品中时常可见,如《西游记》中主人公孙悟空破石而出,“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惊动玉帝,石猴乃天地精华所生,灵力过人,东胜神州安宁祥和的“平衡”状态就此打破,此后石猴拜师学艺,大闹天宫地府,被压五行山下,又随唐僧西天取经,情节在“不平衡”的状态中反复扩大、修复,当师徒四人终于取经归来,修成正果,“至此各归方位”,天下复归平静,实现了“新平衡”,全书完结。

(一)叙事时间

叙事时间是一种重要的叙事策略。一部文学作品必然涉及到两种时间: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叙事时间)。前者符合事件发生的正常逻辑,后者是我们读到的叙事顺序,出于文本需要的考量两种时间往往发生倒错,即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热奈特提出的“时间倒错”(Anachronies),它主要表现为顺序、时距、频率。“顺序”即叙述的时间顺序,“时距”是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长短的比较,有省略、概要、场景、停顿等四种情形,例如小说中常见的“时光荏苒”“多年之后”即明示省略。“频率”指“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出现的次数与该事件在文本中叙述的次数之间的关系”,主要分为四种类型,即单一叙事、单一叙事的某种特殊种类(即讲述若干次发生过若干次的事)、重复叙事(即讲述若干次发生过一次的事)和概括。这种叙事策略尽管古老,但应用广泛,形态复杂,乃中外古今小说共同的基本特征,如《三国志演义》中三顾茅庐、七擒孟获等情节的多次铺叙即属“单一叙事的某种特殊种类”,再如鲁迅《祝福》中祥林嫂反复絮叨儿子阿毛的死,以此展现人物性格、烘托悲剧效果,这就是“重复叙事”的应用。

(二)叙事情境

学者们根据叙述者与故事的复杂关系,提出了“叙事角度”的概念,由于“角度”一词容易产生歧见,奥地利学者斯坦策尔(K·F·Stanzel)采用“叙事情境”替换之。“一种叙事情境总是由某种叙事因素占据支配地位,构成基本特征,然后其它因素也参加进来,构成其次要特征,最后形成一个独立的整体。”(罗钢《叙事学导论》)最基本的叙事情境有:第一人称叙事情境、作者叙事情境、人物叙事情境。构成叙事情境的要素有:叙事方式、叙事人称、叙事聚焦。我国古典小说大多采用第三人称叙事,而当代流行的网络小说则大多以第一人称叙事,以利感情抒发与读者形成强烈共鸣,如流潋紫《后宫·甄嬛传》。

(三)叙述声音

叙述声音是叙述者显示自己存在的方式,根据叙述者介入程度可分为“缺席的叙述者”、“隐蔽的叙述者”、“公开的叙述者”等类型。“缺席的叙述者”中,读者几乎无法察觉叙述声音的存在,例如《狂人日记》主体部分直接记录语言与思想,无“他认为……”之类的记述。“隐蔽的叙述”即能够“以间接的方式来表现一个人的思想言行”。“公开的叙述”是指“我们能够在文本中听到清晰的叙述声音”,这种声音有强弱之分,其中最能公开传达叙述者声音的评论,如“阐释性评论”、“判断性评论”和“自我意识评论”。

参考文献

[1]梵·第根著,戴望舒译.比较文学论[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63

[2]胡亚敏.叙事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托多罗夫.叙事文的结构分析[J].Novel,1969(3)

[4]格雷马斯.论意义.序言[M].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1989年英文版

[5]罗钢.叙事文本分析的语言学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03)

[6]李芳芳.经典叙事学理论之综述[J].大众文艺.2011(9)

[7]张俊喜.金圣叹小说评点的叙事学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有关国外叙事手法在舞蹈的文献有哪些

中外舞蹈鉴赏类毕业论文文献包含哪些?

掌桥科研学术指南
分享海量文献资源,提供学术指南!
本文是为大家整理的中外舞蹈鉴赏主题相关的5篇毕业论文文献,为中外舞蹈鉴赏选题相关人员撰写毕业论文提供参考。

1.【期刊论文】中外优秀体育舞蹈选手表演风格差异性评述

期刊:《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 2021 年第 002 期

摘要:体育舞蹈富有的大众化、社会化及市场化驱使其成为近年来发展迅速的综合性国际体育项目,并加速了我国体育舞蹈事业的发展.作为舶来品的体育舞蹈虽受中国化元素洗礼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表演风格,但由于体育舞蹈本质的西方化使中外选手的表演风格大相径庭.因此本文基于体育舞蹈的风格特点,以国内外四对知名优秀选手为研究对象,从基本技术、音乐选材、套路编排、情感表达分析其表演风格的差异性,力图将表演风格融入体育舞蹈的核心,进一步提高选手的表达能力.

关键词:体育舞蹈;表演风格;差异性

链接:

---------------------------------------------------------------------------------------------------

2.【期刊论文】应用型本科院校舞蹈鉴赏课“互联网+”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

期刊:《艺术评鉴》 | 2021 年第 007 期

摘要:舞蹈鉴赏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项课程,鉴于舞蹈技能和基训需要一定的基础,不仅舞蹈专业要通过舞蹈鉴赏观摩学习,音乐中非舞蹈专业如音乐教育、音乐表演也需要通过舞蹈鉴赏课学习一些舞蹈的基础知识,从而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尤其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舞蹈鉴赏课虽然看似不属于应用型教学的范畴,但却是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舞蹈的学习并不能单纯依靠技能,更需要的是手脑并用,只有理论与实践共同进行才能促进学生思考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舞蹈鉴赏课;“互联网+”;高校;教学模式

链接:

---------------------------------------------------------------------------------------------------

3.【期刊论文】中职学生舞蹈鉴赏能力的培养

期刊:《科教文汇》 | 2021 年第 001 期

摘要: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中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舞蹈鉴赏能力至关重要.该文主要围绕在中职舞蹈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舞蹈鉴赏能力展开分析和论述,首先介绍了当下中职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随后提出了加强中职舞蹈教学中学生舞蹈鉴赏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中职舞蹈教学;舞蹈鉴赏能力;存在问题;有效途径

链接:

---------------------------------------------------------------------------------------------------

4.【期刊论文】课程思政融入舞蹈鉴赏的探讨——以革命题材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为例

期刊:《教育教学论坛》 | 2021 年第 022 期

摘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已迈向了新的高度,在知识体系建设方面出现了创新型的构建模式,在素质教育方面逐步出现了体系式的变化.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同步出现了新的要求.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要能够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及教育体系进行创新,提出改革意见或建议.立足于目前高校"舞蹈鉴赏"课程的教学现状,针对如何在课堂中有效融入课程思政进行了分析,并对教学内容、课时分配以及育人效果等方面尚存的问题,提出相对有效的解决方法.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开展相关课程实践以及利用"互联网+",优化课程思政入舞蹈的环境,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润物无声地融入"舞蹈鉴赏"课程当中,提升学生的舞蹈思想素质,升华艺术情感.

关键词:课程思政;舞蹈鉴赏;文化自信

链接:

用叙事学理论分析文学作品算跨学科研究吗

作为一种人文学科知识活动,文学研究在思想资源、知识依据、阐释技术等方面都体现出一种“跨学科”的学理特性。由现代高等教育和现代学术体制的维度观之,文学研究虽然以“中文系”、“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等名称存在于当代中国的学院体制之中并且有着自己订立的学科化的知识域限和运作规则,似乎它能够像其他自主性的现代学科一样“合法”地占有一片外学科无法进入的知识学领地。但是,近代以来“分科立学”的现代性知识学工程展开的历史告诉我们,文学研究并没有跟上各类现代学科知识体系“自立门户”的步伐,因为文学研究迄今为止并没有形成一套“自有知识产权”的学理规定性。正因为这样,近二十年来文学研究日益靠近文化研究——文学研究学科身份的漂移不定使得它本能地把文化研究的跨学科性当做了自己的“宿命”。

  在这个问题上学界最大的误解在于,我们总是把文学研究跟其他学科知识的差异性当做文学研究“自立门户”的合法化依据,比如我们总是相信有“诗学”、“审美”、“文学性”一类的“绝对自我”把我们跟其他学科分离开来并且让我们跟其他学科平起平坐。在我看来,文学研究跟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兼容性地包涵着所有学科知识,它存在于全部学科知识的交叉地带。如果说文学研究能够成其为一种自主性的学科知识活动的话,那么这也不是因为文学研究有着特殊的“核心技术”,而是因为文学研究能够将几乎所有学科的知识兼容为一个“超学科”的意义阐释体系。这种跨学科性就是文学研究的知识生产的基本机制,它赋予文学研究以一种“学科间性”的知识学特质。

  首先,从近代以来的文学研究历史来看,文学研究总是在各类外学科的交叉影响下寻找知识生产的机制。知识的学科化是现代性工程的一个重要项目,这一项目跟随着现代大学和现代学术体制的成型而逐渐完成。知识的学科化用“分解式理性”①为现代知识生产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其典型的体现乃是现代大学的“分科立学”。“分科立学”是现代大学体制的“第一原理”,没有“分科立学”就没有诸如理论物理学、分子生物学等这样一些成就斐然的“显学”。但是文学研究在“分科立学”的现代性工程里的命运却十分尴尬,它一方面失去了在古典知识学中的“霸主”地位,另一方面又无法满足“分科立学”所要求的学科身份的自主性条件——文学研究仅仅只是在知识对象范围的意义上有着相对的确定性。“分科立学”这一现代性的知识学诉求将知识对象、思想资源、阐释技术、概念体系等方面的自主、自立、自洽视为知识的学科属性独立自主的界定原则,而从文学研究在近代学术史上的表现来看,它还没有具备与这些原则完全相吻合的条件。关于文学研究在现代知识生产体制中学科身份独立性“未完成”的问题,笔者在《文学研究:走向体制化的学科知识》[1]一文中有过较为详尽的论述,在此不再赘述。相比较而言,在现代大学的学科之林中,从学术性的知识生产来看,文学专业大概是最“杂”的,无论是知识对象、阐释技术,还是思想资源、价值准则,文学研究似乎都缺乏“学术共同体”应有的同一性。作为学术性的知识生产,文学研究的“杂”,既是它学科身份属性漂移的表现,也是它特有的一种“学科性别”的表现。

  其次,从文学研究的对象属性来看,隐喻性的语言活动先于学科界分的知识学实践。近代以来,在康德美学的“艺术自律论”的引导下,文学理论一直在致力于寻找文学自主性的合法化依据,比如用“审美特性”、“艺术规律”、“文学性”等等来界定文学的所谓特殊属性并为文学构建自主性的存在基石,但是这些建立所谓“诗学”的努力大多是喧嚣一时而终归沉寂,诸如形式主义的诗学理论、结构主义叙事学等等。何以如此呢?因为这些理论都是从某一个单独的学科知识包括文论家们设想的所谓“诗学”角度解释文学,而文学活动却是先于知识的学科化存在的。文学发生于语言与世界的交际,它是意义的生成——是一切意义的生成,而非某一类型(比如政治的、宗教的、伦理的、审美的,等等)的意义的生成。学科性质或者专业化的知识,是文学性的前学科意义被形式化、类型化的结果,所以我们是无法将对文学的意义阐释限制在某一学科性知识——哪怕是美学学科的抑或是那个子虚乌有的诗学学科的知识的范围之中的。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说:“艺术让真理起源。”[2]72根据海德格尔的完整论述,这里所说的“艺术”,实际上指的是“诗”。“艺术让真理起源”这一说法的深层意思是,当我们把文学作品视为“真理的起源”时,文学作品的出场就意味着意义的生成,“意义”在其“起源”之时是没有“学科身份”的。既然文学以一种“前学科”的方式存在,那么我们对文学的意义阐释——意义的阐释是文学研究的核心任务——也就不可能仅仅只是限于某单一的学科视界。在这一意义上来说,被人们指责的“过度阐释”,恰恰是文学研究之学科特性的体现。

  第三,从文学研究方法的非自主性来看,文学研究并未形成一种自有“知识产权”的方法。任何一种具备了自主性的知识学身份的学科知识体系都有着相对统一的方法,比如“思辨”之于哲学、“文献考据”之于历史学、“田野调查”之于社会学,还有“审美经验描述”之于艺术学等等,方法论意义上的自主性是某一类知识在现代学科体制中获得独立身份的重要条件。但是我们很遗憾地看到,文学研究在这方面一直没有能够取得自立门户的资格,其原因就是文学研究没有“学科”意义上的统一方法。我们的中国古代文学专业长于文献考据方法,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长于“阅读经验描述”方法,而文艺学专业则长于思辨方法;结构主义诗学倡导“句法分析”方法,神话原型批评推崇“考古学”方法,马克思主义文论则主张“批判”方法,等等。近代以来的文学研究可谓是“一代有一代之方法”,而且不断翻新,层出不穷。按照后结构主义的理论,方法并不仅仅只是一个阐释技术的问题,它进而涉及到对对象的属性和价值的本体论界定的问题。文学研究中方法论的“百花齐放”或者“杂草丛生”的背后是文学研究学科身份的漂移不定,而这种学科身份的漂移不定又彰显出文学研究特有的知识学属性,那就是“跨学科性”。不过近几十年来文化研究的崛起似乎为文学研究在方法论层面上超越学科体制的限制探索出了一条新路,这就是文化研究所运用的“批判性话语分析”方法。作为20世纪人文学科知识的一次综合性实验,“批判性话语分析”凝聚了整个20世纪人文学科方法论的成就,是一次比较成功的跨学科实验,同时这一方法跟文学研究的跨学科属性也比较契合。关于“批判性话语分析”的学理特性,可参考艾伦·卢克(Allan Luke)的《超越科学和意识形态批判——批判性话语分析的诸种发展》[3]一文,此处不详细讨论。

  第四,从文学研究的知识学依据的漂移来看,康德美学诞生以后的文学研究就是一部“当代显学”在文学学术界殖民的历史。就像贡巴尼翁说的那种现代性的“新之崇拜”一样,19世纪中期以来的文学学术,也是一部“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台”的所谓理论创新史,只可惜这部历史的内涵却是各种外学科的新潮流持续地影响文学研究并且不断塑造文学研究的新范式,而其中几乎找不到文学研究自身的知识学创新成就。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在《文学研究的学科自主性与知识学依据问题》[4]一文中有过较为详实的叙述,这里也不详细讨论了。进入20世纪后,结构语言学统治过文学研究,形成了形式主义文学理论;文化人类学统治过文学研究,形成了神话原型理论;弗洛伊德主义统治过文学研究,形成了精神分析学文论;语义学统治过文学研究,形成了新批评;现象学统治过文学研究,形成了阐释接受理论,等等。这些外学科的“显学”在它们自己的学科场域里创造出全新的概念体系、阐释技术和价值准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在知识学科化时代里创新动力弱化的文学研究则试图将这些显学引入文学研究领域作为自己的新的知识依据,从而寻求到知识学的创新路径。于是20世纪以来的文学研究领域就出现了美国学者Julie Thompson Klein称作Interdisciplinarities(学科互涉)的现象[5]124-162,这一现象导致一些文学学术知识分子对自己的文学研究专业是否会走向“学科终结”而忧心忡忡。在我看来,这种忧虑完全是多余的,因为文学研究的跨学科知识学属性使得这一专业本身的合法性——“学科间性”足以将一切新学聚合成为新的阐释技术从而获得自身存在的条件。

  第五,从文学研究的思想资源的非自主性来看,近代以来的文学研究一直就是各种意识形态“跑马圈地”的场域。就像各种外学科知识前赴后继地在文学研究领域里“殖民”一样,近代以来的各种意识形态也因为文学研究缺乏学术共同体的统一性而侵入文学研究领域,在文学研究领域“占山为王”以至于挑起“文化战争”。古典时代的神学本体论解体之后,“分解式理性”给予人以“为自己立法”的权力,因此各种知识得以从自身的历史和结构中建构各自的价值系统,比如实证主义就成为现代史学的知识学价值诉求,再比如审美主义被现代艺术学尊为普遍价值,等等。像自由主义、结构主义、审美主义、科学主义、社群主义、保守主义、马克思主义这样一些影响了现代世界的思想体系,都不是由文学学术知识活动生产出来的,甚至恰恰相反,文学学术知识活动倒是要向这些思想体系借取意义阐释的价值尺度,这些“主义”于是成为了文学研究的思想资源。1980年代的美学热曾经用“审美意识”、“艺术规律”等概念引导文学研究,文学学术知识分子们把“审美”当成文学活动的世外桃源,以为在美学的统治下文学研究将会获得真正独立的学科身份。美学或许可以作为艺术学的思想资源和知识依据,而文学的意义要大于审美,把文学限制于审美这一“小世界”之中,其结果就是文学的与世隔绝、孤芳自赏,就是文学失去批判精神,也就是文学研究失去思想创新的功能。事实上文学研究在当代人文学术领域里正日益变成一个可有可无的小角色,因为我们无视文学意义的“前学科”性质,把文学研究限制在某一特定的“学科”或者“主义”中。文学研究远离尘嚣之日就是文学研究自废武功之时。

  知识的学科化界分(即所谓“分科立学”)是现代性工程的产物,也是现代性在知识学领域里的体现。早在康德的时代,高等教育中的学科解分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康德晚年写过《系科之争》,讨论哲学系跟神学、法学、医学这些“高级学科”的关系②。作为现代性工程的设计者、启蒙的旗手,康德并不反对知识生产领域的学科解分,但是他认为把等级秩序引入学科分类有违学术自由的原则。康德之后,高等教育里的学科分隔愈演愈烈。正如美国教育学家伯顿·克拉克所言,学科的专业区分是现代高等教育的“第一原理”[6]35。学科的界分就像社会分工一样有力地促进了知识生产,但是进入20世纪后人们也看到,学科界分一方面推进了知识生产的精确化、细致化,另一方面又使得知识生产趋于狭隘和单一,因此进入20世纪后,思想文化领域里开始出现对学科界分体制的反思。胡塞尔晚年在《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验现象学》一书中认为,知识的学科化尤其是实证科学的普及,导致生活世界被“几何学的理性”殖民。以霍克海默等批判理论家为代表的一些知识精英们提出“跨学科”的知识学主张,要求突破学科界限,构建一种多学科交叉的知识学视界。丹麦奥尔胡斯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斯文·埃里克·拉森对学科化与跨学科两种知识生产方式的生成和功能做过细致的描述,他由欧洲学界的经验入手阐述了学科化体制对知识创新的阻碍[7]。其实学科化思维的阻碍作用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文学学术界,因为文学研究的知识学属性跟学科体制直接对立。鉴于文学研究的基本任务乃在于对隐喻性话语的意义阐释,我们可以说,文学研究是“无学科性”或者“超学科性”的,只是我们受制于学术职业而无法脱离体制化的学科分类系统,所以文学研究的“无学科性”或者“超学科性”只能表现为兼容各个现代学科知识门类的“跨学科性”。从近代以来的知识生产的历史看,学科化与学科交叉一直是知识创新的两条路径。文学研究则在这两条路径之间徘徊不定,形式主义、新批评等坚持学科化的学术立场,神话原型理论、文化研究等力图超越学科视野。不过从20世纪中叶以后的思想文化历史来看,文学学术领域的主旋律是学科互涉。

  现代学术体制形成之后,知识的学科化跟知识的实证化、形式化一起构成了现代性的知识学属性③,因此某一种知识想要在现代学术体制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要有自主、自立和自洽的知识学属性。跟那些完全具备了独立的知识学属性的学科知识体系相比较,文学研究在现代学术体制中的地位有些尴尬,它虽然在大学和研究机构里占据了一个职业性质的位置,但是在学理上它又不得不靠“借贷”过日子。所以我们看到,自康德美学出现之后,在“艺术自律论”的影响下,文学研究一直在寻求自身独立的知识学身份。从形式主义到新批评,文学学术知识分子们就不断地在“美学的”、“诗学的”、“文学性的”等概念下寻找文学研究的学科属性,直到当今中国学术界,人们对文化研究的“过度阐释”颇有微词,企望用“诗性”或者“审美”等限定性概念为文学研究的自立门户构建合法性。“艺术自律论”是近代主体论哲学在审美文化领域中的体现,以“艺术自律论”为学理支点构建文学研究的学科知识体系同样体现了文学研究的主体论诉求,这种主体论的诉求为文学研究设定了一个独立的知识学主体,那就是美学。但是进入20世纪后,主体论哲学开始暴露出“现代性之隐忧”,在弗洛伊德主义、结构主义、分析哲学等的冲击下,出现了“主体的退隐”(彼得·毕格尔)现象。伴随着“主体的退隐”而浮出地表的是“主体间性”。“主体间性”延伸至文学学术领域,于是就有了以“互文性”为代表的“去中心”思潮,而这种“去中心”的反本质主义思想取向又使得文学研究引入“主体间性”概念,将文学活动置于多重主体“对话”的意义生产机制中加以诠释。在“主体间性”取代“主体性”的思想史转型背景下,文学研究步入“跨学科”的知识学路径,恰恰是适应了当代人文学术发展的历史趋势。“主体间性”视野中的文学研究有多个知识学的主体在言说,美学的主体、语言学的主体、伦理学的主体、心理学的主体、社会学的主体、历史学的主体……

  其实我们完全不必为文学研究学科身份的不确定而灰心丧气,在我看来,学科身份的漂移恰恰是文学研究在知识学意义上的优势所在。1991年笔者在《语言学的文学本体论论纲》一文中曾经尝试着给文学下了一个定义:“文学是人类语言能力的自由实现”[8]。我是依照海德格尔关于“诗意地栖居”的说法把文学视为人类语言的起源,就是说,当语言活动自主性地、亦即在发生学意义上——因而也必然是隐喻性地展开其“理解”功能时,被语言言说的“意义”只能是“诗性”的——因为“隐喻”恰恰就是“诗”的显性特质④。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文学(诗,或者隐喻性的意义言说)是一切意义的起源,而后于这文学性言说的“意义”以及这“意义”被学科化、形式化或者实证化而形成的“知识”,都是文学性语言活动的“子孙后代”,诸如各种学科性的意义言说,其起源之处都是隐喻性的语言活动,也就是文学性的语言活动。就此而言,文学研究的对象先于知识的学科化,进而也就是,文学研究不应该受到知识学科化的限定,或者说学科化的知识分类没有限定文学研究的知识学域限的权力。文学作为人类语言能力的自由实现给予了文学研究以突破知识学科化体制限定的学理依据,因此对文学的意义阐释必然是跨学科的,我们甚至可以说,跨学科乃是文学研究的“学科”属性。文学研究超越哲学、历史学、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美学等学科,但是它又能够以哲学、历史学、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美学等为知识学依据来进行文学阐释。文学研究的跨学科性意味着文学研究可以在所有外学科上建立文学阐释的知识学视界,同时也不受任何学科知识系统的限制。在我看来,如果存在着所谓“诗学”的话,那么它肯定就是一种包容了所有学科知识而又超越了所有学科知识的“无学科”性质的意义阐释技术。

  不过这里必须说明的是,并非人类现有的全部学科知识都能够被文学研究“拿来”当做知识依据进行跨学科的意义阐释实验。能否进入文学研究的“法眼”并且可以给文学研究提供创新性的知识依据的学科知识,这取决于那些外学科跟文学研究的距离远近。相比较而言,靠近文学研究的学科知识,诸如哲学、语言学、历史学、艺术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等,当然比较容易被文学研究纳入知识视野并从其中借取知识依据、思想资源和阐释技术,而距离文学研究相对比较遥远的学科知识,诸如数学、物理学等等,则很难影响到文学研究。还有一些学科知识,在特定的语境中也可以给文学研究提供某种创新性的知识视界,比如医学,它可能被文学研究拿来作为研究作者精神状态的依据;再比如经济学,它可能被文学研究拿来作为研究某一时代文学兴盛或者衰落之原因的知识依据。

  文学研究的跨学科性并不是要文学研究时而对文学进行政治学阐释时而对文学进行宗教学阐释时而又对文学进行心理学阐释,等等。文学研究的跨学科性的要旨是,文学研究能够以任何学科知识为知识学的依据对文学进行阐释,而最重要的是超越这些有限的单一学科知识视界,把所有学科知识的思想资源、学理依据、阐释技术凝聚为一个特殊的阐释视界,从跨学科性进而发展出来一种“学科间性”的、看似无学科特性但内在地兼容着诸多学科知识的阐释系统。跨学科性的文学研究的初始阶段是一个又一个地引入外学科知识来对文学进行意义阐释,经历各种学科知识的思想资源和阐释技术的“锻造”,最后形成一种“无学科性”——其实也就是“前学科性”、“学科间性”的意

北大文学系必读书目

  北大中文系学生应该读哪些书籍呢?下面是我精心为您整理的文学系必读书目,希望您喜欢!

  语言学

  1,美国结构语言学 (American linguistics)

  参考书目:Hockett 《现代语言学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Sapir 《语言论》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Bloomfield《语言论》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实验语音学 (phonetics)

  参考书目: 吴宗济 林茂灿 《实验语音学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

  P.B.邓斯 E.N.平森著 曹剑芬 任宏谟 译

  《言语链——听和说的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理嘉,《音系学基础》,语文出版社

  3、汉语音韵学

  参考书目: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耿振声 《音韵通讲》, 河北教育出版社

  唐作藩,《汉语音韵学常识》,上海教育出版社

  王 力,《汉语音韵》,中华书局

  《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江苏教育出版社

  余乃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辞书出版社

  周祖谟,《广韵校本》,中华书局

  丁声树、李荣,《古今字音对照手册》

  李新魁,《韵镜校正》,中华书局

  杨军,《韵镜校笺》,浙江大学出版社

  4、汉语史(上)

  参考书目: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年

  ——《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年

  何九盈《音韵丛稿》(版本原文未注明)

  下面的著作只研究某一时期的语音情况:

  上古:李方桂 ,《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最好将李、王、何三家对比阅读)

  何九盈、陈复华,《古韵通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何九盈,《上古音》,商务印书馆

  龚煌诚 ,《汉藏语研究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唐作藩 ,《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工具书)

  中古:李荣,《切韵音系》,科学出版社(最好读1956年版)

  邵容芬,《切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最好将邵、李两家对比阅读)

  张渭毅,《中古音论》,河南大学出版社

  周祖谟,《周祖谟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近代:宁继福,《中原音韵表稿》,吉林文史出版社

  杨耐思,《中原音韵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近代汉语音论》,商务印书馆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

  5、汉语史(下)

  参考书目:王力,《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

  向熹,《简明汉语史》(语法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

  太辰田夫(著)蒋绍愚、徐昌华(译)《中国与历史文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

  ——《古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宋绍年,《马氏文通研读》,北京大学出版社

  马建忠,《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

  6、《切韵》导读

  参考书目:余乃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辞书出版社

  周祖谟,《广韵校本》,中华书局

  李荣,《切韵音系》,科学出版社(最好读1956年版)

  邵容芬,《切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7、现代汉语

  参考书目:北大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商务出版社

  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

  —— 《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8、古代汉语

  参考书目:

  郭锡良等,《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

  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王力(主编),《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9、汉语和汉语研究

  参考书目: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

  冯胜利1997《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郭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商务印书馆

  刘丹青(主编):《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陆俭明:《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商务印书馆。

  沈家煊:《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沈阳:《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沈阳(编):《20世纪现代汉语八大家?陆俭明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沈阳(编):《20世纪现代汉语八大家?朱德熙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沈阳(编):《20世纪现代汉语八大家?吕叔湘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沈阳、何元建、顾阳(2001)《生成语法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黑龙江

  教育出版社

  宋国明:《句法理论概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王洪君1999《汉语非线性音系学—汉语的音系格局与单字音》,北京大学

  出版社

  吴福祥、洪波(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袁毓林:《汉语语法研究的认知视野》,商务印书馆。

  詹卫东:《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短语结构规则研究》,清华大学

  出版社

  张伯江、方梅1996《汉语功能语法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

  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王理嘉等(编著),《现代汉语专题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10、汉语方言学

  参考书目:

  《汉语方言概要》袁家骅等著,文字改革出版社1960年出版,1983第二版。

  《汉语方音字汇》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编,1962年出版,

  1989第二版。两版均为文字改革出版社出版

  《汉语方言词汇》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编,1964年出版

  文字改革出版社出版。1995年由语文出版社出第二版

  《昌黎方言志》河北省昌黎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合著

  1960 年科学出版社出版,1984 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再版。

  《汉语方言学导论》 游汝杰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2000年第

  第二版

  《现代汉语方言概论》 侯精一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年出版

  《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 王福堂著,语文出版社 1999 年出版

  2005 年已出修订本

  《汉语方言学》 [李如龙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年出版。]

  《汉语方言地理学》 贺登崧著,石汝杰、岩田礼译,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年

  11、语言学概论

  参考书目:

  胡明扬、贺阳、沈阳、《语言学概论》(语音、词汇)语文出版社

  叶蜚声、徐通锵 《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徐通锵,《基础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12、理论语言学

  参考书目:

  陈保亚,《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山东教育出版社

  徐通锵,《历史语言学》,商务印书馆

  文学类

  中国当代文学

  教材: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

  参考书目:

  洪子诚:《问题与方法》

  李 杨:《文学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

  《抗争宿命之路》《50—70年代文学经典再解读》

  陈晓明:《无边的挑战》《表意的焦虑》

  张颐武:《在边缘处追索》《大转型》(与谢冕合著)

  曹文轩:《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

  韩毓海:《锁链上的花环》

  邵燕君:《倾斜的文学场》

  贺桂梅:《人文学的想象力》

  陈思和:《中国新文学整体观》

  戴锦华:《隐形书写》

  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

  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

  旷新年:《写在当代文学边上》

  张旭东:《批评的踪迹》

  黄子平:《革命·历史·小说》(大陆的《“灰阑”中的叙述》是删节版)

  唐小兵编:《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

  刘禾:《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

  (1900~1937)》

  中国现代文学

  课本:

  钱理群 温儒敏 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文学史: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

  唐弢 严家炎:《中国现代文学史》

  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

  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

  研究著作: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钱理群:《1948天地玄黄》 《心灵的探寻》 《1948天地玄黄》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钱理群 黄子平 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 漫说文化》

  李欧梵:《上海摩登》

  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

  陈平原 王德威:《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

  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

  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

  金介甫:《沈从文传》

  《中国新文学大系》各集的导言

  中国古代文学史

  教材: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林庚 《中国文学简史》北大、清华出版社都有。一口气可以读完,酣畅淋漓。

  《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上下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编,中华书局。

  作品:

  《古文观止》

  《天下才子必读书》

  《文选》

  《诗经》《楚辞》

  沈德潜、《古诗源》 中华书局

  《唐诗别裁集》

  马茂元 《唐诗选》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

  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

  钱钟书 《宋诗选注》

  张鸣《宋诗选》

  汪辟疆《唐人小说》

  程毅中《宋元小说话本集》

  《西厢记》《牡丹亭》、四大名著等。

  中国文学批评史

  教材: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

  郭绍虞《历代文论选》

  参考书

  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百花文艺出版社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书店出版社

  詹鍈《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

  刘熙载《艺概》,江苏古籍出版社

  郭绍虞、罗根泽主编《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人民文学出版社

  西方文学理论史

  教材:董学文主编:《西方文学理论史》

  参考书目: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8卷)

  特里·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拉曼·赛尔登:《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

  胡经之:《西方文学理论名著教程》

  赵一凡:《欧美新学赏析》

  以及大量西方(文学)理论原著,从柏拉图往下,直到福柯、德里达等

  文学原理

  教材:董学文、张永刚:《文学原理》

  参考书目: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

  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

  以及西方文学理论史部分参考书目,还有小说理论著作,如:

  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被背叛的遗嘱》、《帷幕》

  纳博科夫:《文学讲稿》

  略萨: 《给青年小说家的信》

  卡尔维诺《千年文学备忘录》

  安伯托·艾柯《优游小说林》

  张大春:《小说稗类》

  曹文轩:《小说门》

  西方文学史

  教材:喻天舒:《西方文学概观》

  参考书目:罗德·W·霍尔顿、文森特·F·霍普尔:《欧洲文学的背景》

  李赋宁:《欧洲文学史》(三卷)

  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 以及西方文学理论史部分参考书目

  东方文学史:

  教材:郁龙余:《东方文学史》

  参考书目:季羡林:《简明东方文学史》

  栾文华:《东方现代文学史》

  季羡林、刘安武:《东方文学史》

  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

  民间文学概论

  教材:

  《民间文学教程》 段宝林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目:

  《民俗研究》 王 娟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民间文学作品选》 高等学校民间文学教材编写组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

  文献

  几本实用的工具书:

  《辞源》,商务印书馆

  《汉语大字典》,湖北、四川辞书出版社

  《古汉语知识词典》,中华书局

  万国鼎《中国历史纪年表》,中华书局

  吴文治《中国文学史大事年表》,黄山书社

  全系必修:

  《论语》导读

  教材: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

  参考书:

  孙钦善《论语注译》,巴蜀书社

  李零《丧家狗》,山西人民出版社

  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

  其余参见李零《丧家狗》P28-P50

  《孟子导读》

  教材: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

  参考书:

  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

  董洪利《孟子研究》,江苏古籍

  中文工具书

  教材:

  朱天俊、李国新《中文工具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

  朱天俊、陈宏天《文史工具书手册》,中国青年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化

  教材:

  无

  参考书:

  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吴小如《中国文化史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

  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江苏教育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

  公司有插图本)

  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古代典籍概要

  教材:

  无

  参考书:

  金开诚、葛兆光《古诗文要籍叙录》,中华书局(原名《历代诗文要籍详解》,

  北京出版社)

  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举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十三经说略》、《二十五史说略》,北京燕山出版社

  吕思勉《经子解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柴德赓《史籍举要》,北京出版社

  王树民《史部要籍解题》,中华书局

  黄永年《古文献学四讲》,鹭江出版社

  陈高华等《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天津古籍出版社

  安作璋《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福建人民

  文献专业必修:

  文字学

  教材: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

  参考书:

  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

  陈梦家《中国文字学》,中华书局

  杨树达《中国文字学概要+文字形义学》,上海古籍出版社

  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商务印书馆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音韵学

  教材: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

  唐作藩《汉语音韵学常识》,上海教育出版社

  王力《汉语音韵》,中华书局

  耿振声《音韵通讲》,河北教育出版社

  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

  《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江苏教育出版社(做作业必备)

  丁声树、李荣《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中华书局(做作业必备)

  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

  李珍华、周长楫《汉字古今音表》,中华书局

  余廼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辞书出版社

  张世禄《中国音韵学史》,商务印书馆

  训诂学

  教材:

  无

  参考书:

  董洪利《古籍的阐释》,辽宁教育出版社

  洪诚《训诂学》,江苏古籍出版社

  陆宗达《训诂简论》,北京出版社

  陆宗达、王宁《训诂与训诂学》,山西教育出版社

  郭在贻《训诂学》,中华书局

  齐佩瑢《训诂学概论》,中华书局

  赵振铎《训诂学纲要》,巴蜀书社

  胡朴安《中国训诂学史》,商务印书馆

  《汉小学四种》,巴蜀书社

  王引之《经传释词》,江苏古籍出版社

  俞樾等《古书疑义举例五种》,中华书局

  目录学

  教材:

  高路明《古籍目录与中国古代学术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

  参考书: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古书通例》,中华书局

  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李致忠《三目类序释评》,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目录编》,齐鲁书社

  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中华书局

  王欣夫《文献学讲义》(又名《王欣夫说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

  张之洞、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上海古籍出版社

  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张舜徽《广校雠略+汉书艺文志通释》,湖北教育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

  张舜徽《四库提要叙讲疏》,云南人民出版社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中华书局

  版本学

  教材:

  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参考书:

  钱存训《书于竹帛——中国古代的文字记录》,上海书店

  叶德辉《书林清话》,中华书局

  黄永年《古籍版本学》,凤凰出版社

  严佐之《古籍版本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王欣夫《文献学讲义》(又名《王欣夫说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

  姚伯岳《中国图书版本学》(原名《版本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版本编、典藏编》,齐鲁书社

  孙毓修等《中国雕版源流史+中国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李致忠《古书版本鉴定》,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中国版本文化丛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校勘学

  教材:

  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北京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

  陈垣《校勘学释例》,中华书局

  陈垣《史讳举例》,中华书局

  王叔岷《斠雠学》,中华书局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校勘编》,齐鲁书社

  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中华书局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王欣夫《文献学讲义》(又名《王欣夫说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

  王念孙《读书杂志》,江苏古籍出版社

  王引之《经义述闻》,江苏古籍出版社

  张元济《校史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

  《古籍点校疑误汇录》, 中华书局

  日本中国学

  教材:无

  参考书:

  严绍璗《日本中国学史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40年代中期》,江西人民出版社

  严绍璗《日本的中国学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严绍璗《汉籍在日本的流布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

  严绍璗《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稿》,湖南文艺出版社

  王晓平《日本中国学述闻》,中华书局

  李庆《日本汉学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葛兆光《域外中国学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严绍璗等《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浙江人民出版社

  钱婉约《从汉学到中国学——近代日本的中国研究》,中华书局

  《东洋学の系谱》

  文献学史

  教材: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

  刘师培《经学教科书》,上海古籍出版社

  马宗霍《中国经学史》,商务印书馆

  本田成之《中国经学史》,上海书店

  钱穆《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商务印书馆

  吴承仕《经典释文序录疏证》,中华书局

  叶瑛《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天津古籍出版社

  《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

  应用语言学专业课程

  计算语言学导论 《计算语言学概论》 俞士汶 商务印书馆

  语言工程与中文信息处理 《现代汉语自动分析》 陈小荷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语言统计基础 暂无教材

  高等数学C 《高等数学(理工农医类)》(没用过,不知作者) 北大版

  线性代数 《线性代数引论》蓝以中 北大版

  离散数学 《离散数学教程》屈婉玲 等 北大版

  计算概论 《C程序设计基础》 谭浩强 清华大学出版社

  算法与数据结构 《算法与数据结构》 张乃孝 高等教育出版社

  数据库基础 《数据库系统概念》 杨冬青 等 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编译原理 《编译原理》 张素琴 等 清华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