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毕业论文博弈模型

2023-03-03 07:0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毕业论文博弈模型

  大纲按上次那份:
  论文都一样,都可以从问题出发,先分析问题
  我在网上找了几段,你可以摘抄说明现状来开头,格式大致如下:

  一 1,摘要:

  二 1,论述文章问题
  会计诚信的定义,意义,甚至历史,参考1.1.1
  2,现状及分析
  文字性为主,参考2.1.1
  3,以数学方法建立模型
  3.1 符号
  3.2 初步模型(与我上次给的那个差不多)参考3.2.1
  3.3 模型应用(通过社会调查代入模型验证)
  3.4 模型改良(根据社会调查结果分析模型不足之处,改良并重新建立)
  3.5 利用模型提出解决方法
  4,根据3.5利用文字说明模型价值,提出可行方案,如果懂管理学,可以提出管理理论,做出策略及期望,如果懂心理学可以分析群体心理,提出定向方法
  参考4.1.1
  5,总结(可以不写)
  6,参考文献及感言

  参考
  1.1.1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靠信用支撑。而现实中会计信息失真,已经成为我国市场经济顺利发展的障碍。探讨金融会计诚信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金融会计诚信的涵义

  诚的原意是真实客观,无妄无欺。宋朝朱熹曰:“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信的原意是人言谓定,诚实无欺。早在《诗经》中记载着:“信誓旦旦,不思其反”。由于“诚信”二字在原意上相通,可以互用。故许慎《说文》曰:“诚,信也;信,诚也”。春秋战国时期,诚信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和广泛的论述。孔子把信列为四教(文、行、忠、信)和五德(恭、宽、信、敏、惠)的组成要素。西汉的董仲舒将信用作为“三纲五常”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在古老的中国,诚信就成为人们普遍遵守的伦理道德规范。

  进入市场经济发展阶段以后,诚信也被赋予了更多的物质内容。对于我们广大的金融会计行为者来讲,诚信就是要求诚恳待人,信守诺言,忠实于自己所承担的会计义务,也就是要客观公正地反映现实经济活动,为金融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不偏不倚的会计信息。具体来说,金融会计诚信应当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操守行为。2.强烈的敬业意识和职业荣誉观。3.真实准确的金融会计信息质量。4.精湛的会计技术和熟练的会计技能。5.优质高效的金融会计服务。6.有强烈的守法意识、政策水平和制度观念。以上这些既是金融会计诚信的内涵,也是加强金融会计诚信建设的指导方向和目标。
  2.1.1
  (一)金融会计诚信的现状

  当前,金融会计诚信面临严峻形势,已成为阻碍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难题。2002年,财政部共检查了保险等行业192户企业以及相关的92家会计师事务所,共查出资产不实115亿元,所有者权益不实24.2亿元,利润不实24.2亿元。2003年,中国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的报告,也显示了我国金融业会计信息失真较为严重。以上数据、事实表明,近年来,我国金融领域普遍存在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问题。

  (二)金融会计诚信缺失的成因

  为何会出现如此严重的金融会计诚信问题,这不仅仅是道德倒退能够解释的,它与我们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都有着密切联系。

  1.信息不对称是前提。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经济的活动主体享有不相同的信息。如果会计信息是对称的,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主要指金融机构)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是国家管理部门与投资人)对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相同,虚假的会计信息就很容易被识破,那么就不会有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但由于会计信息的制造者一般是直接参与公司的运作管理,控制着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拥有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而会计信息使用者由于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只能靠会计信息制造者提供信息来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结果会计信息制造者就可能出现“道德风险”或“逆向选择”,违反诚信原则,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损害信息使用者的利益。

  2.利益驱动是内在动因。会计造假之所以如此猖狂,其主要原因就是会计造假背后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企业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可能骗到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有关管理机关的信任,并因此获得投资、政策倾斜、核销贷款或减少税金支出等经济利益。企业负责人有可能因此获得职务、薪金、股票升值等方面的利益;会计人员可能会由此获得薪金、升迁、奖励等利益。而会计师事务所在我国目前处于买方市场的环境下,为了占有一席之地,也迎合金融机构的要求,出具虚假报告。正是这些复杂的利益关系构成了虚假金融会计信息产生的内在动因。

  3.会计制度的局限性是条件。一是会计原则本身为金融会计造假提供了操作空间。现代财务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基础,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应计、预提和待摊项目,会计信息制造者就可以通过操纵应计项目的确认时间来制造虚假业绩,如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确认费用;而稳健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是建立在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基础上的,存在较强的主观随意性,会计信息制造者很容易借此高估费用和损失、低估收入和利得来操纵利润;另外重要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都为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想像的空间。二是会计准则的滞后性为金融会计造假提供了契机。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新的经济事项不断出现,使原有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已不能完全适应需要,而新会计政策又不能及时制定及颁布,这在客观上出现了一个“合规”的造假时段。比如近年来“衍生金融工具”的核算与其会计准则的脱节。

  4.失信成本低是催化剂。目前我国对检查出来的会计造假往往是“重经济处罚,轻行政、法律处罚;重对单位处罚,轻对个人处罚;重内部处理,轻外部公开处理”。减弱了法律的效力。在具体的规定上现有的一些治假法规、处罚规定也显得过宽。如《会计法》第45条“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及其他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成犯罪的,可以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属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等规定。相对于因造假取得的巨额经济和政治收益而言,这种造假成本太过于低廉。而且,即使这么轻的经济处罚也往往是由造假机构的权益来承担,极少影响到单位负责人及会计人员的利益。正是由于会计造假的预期收益明显大于预期成本,才会不断上演会计造假的闹剧。

  5.监督体系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是会计诚信缺失的外在因素。目前,我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是指金融机构内部监督,外部监督是指财政、税务、审计、银监、证监、保监等部门的监督。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建立健全,在许多方面与市场经济还不相适应。内部监督由于会计监督人员缺乏足够的独立性往往流于形式。外部监督由于点多、面广、任务重、注册会计师制度又刚刚恢复建立不久,加之人员知识老化等问题,都与承担的任务和需要达到的目标不相适应,不能从外部监督上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3.2.1
  一 初步数学模型:
  (1)给出企业与会计之间的博弈策略模型,即他们的策略收益及均衡。算出一个收益矩阵(即使是序列矩阵也可以了);分析出他们的想法及均衡点。
  (2)给出行业之间的博弈策略模型,及市场与单一商家的策略,分析其均衡对会计的影响
  (3)给出社会(指市场管理者)与市场的博弈策略模型(这个是重点,尽量能用社会调查得出准确收益),分析市场的处罚等措施对企业收益的影响(建议用概率博弈,既自然,商家,社会三者的博弈)
  (4)制定一个商家收益与社会处罚力度的函数,给出社会打击失信的最优策略。
  (5)重新分析给出策略后,市场的均衡点。分析结果
  以上只写出数学部分,习惯写论文的每点进行策略分析及计算都至少有3—4页纸,第(3)的部分还可以做社会调查,10页也没问题。
  二 模型建立的方向(简单分析一下各部分)
  (1)会计策略:(诚实,欺骗);商家策略(雇佣,不雇佣),还可以再细分下面的也是。
  (2)商家(会计)策略:(诚实,欺骗);市场平均策略:(诚实,欺骗)
  (3)概率性自然策略:(发现,未发现),社会策略:(线性分析),商家(会计)策略:(诚实,欺骗)
  (4)欺骗策略商家收益=(未发现概率)×(欺骗收益)-(发现概率)×(处罚损失);诚实策略商家收益=1×(诚实收益);令后者大于等于前者
  分析方法,例如加大处罚损失(法律打击力度),或加大发现概率(频繁查账)
  (5)分析新的市场组成对比之前的市场。
  4.1.1
  (一)健全法制

  强化会计立法的权威性和惩戒性,并提升诚信缺失的成本,这无疑会使那些怀着侥幸心理的会计造假者知难而退,达到有效的事前控制的效果。

  1.增加诚信立法,提升会计诚信的权威性和法律地位。会计诚信问题目前已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现行的法律都没有明确和直接地提出“会计诚信”的概念。而针对会计诚信或者更广泛的信用建设需要制定专门的法规,不仅是整个社会的一种意愿和期望,同时也通过法律的权威性,显现了政府、立法、执法机构及社会公众对杜绝会计造假的坚定决心和信念。

  2.强化各金融机构负责人会计反假的法律责任,减轻会计人员造假压力。《会计法》在规定单位负责人应对本单位会计资料的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将会计人员也纳入会计法律责任。我们建议让单位负责人100%地承担会计作弊的责任,而会计人员对此不负丝毫的责任。这种设想的依据主要在于,目前大多数会计作弊并非出自会计本身意愿,而往往是由各种外来力量强加的。当然,如果会计人员作假行为是擅自做出的,若触犯了法律亦应追究法律责任,但单位领导还不能溜之大吉,必须承担用人失察、平时监督不力的责任。这样,任何的会计作弊一旦追究责任都将是单位一把手倒霉,可以无形之中让单位领导不再强迫会计任意操纵对外报告行为,也可以大大减轻会计人员工作中的心理压力。这种方法,有助于让广大会计人员从囚徒困境中解放出来,也有助于会计诚信原则自然回归。

  (二)严格金融会计内部监管

  要建立金融会计诚信,仅凭高压是远远不够的。有了法律和制度的保障,还需要金融领域加强自身监管,改善自身诚信环境。

  1.健全会计制度,建立独立金融审计体系。应在金融业内建立更加独立和专门的审计系统。具体做法包括:一是构造独立的金融审计体系。将各金融机构现有的审计部门独立出来,成为独立的审计机构,按照经济区域分布,各个金融机构的最高审计机构设在其总部。审计机构的费用、审计人员的人事、工资、组织关系等实行完全垂直管理。对其审计事项实行责任追究制,只要是经过审计的事项无论什么时候出现问题,原审计人员和领导都要负责。由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加大对各金融机构总部的审计监督力度和频率。这样可以使审计行为更具独立性和内在动力,从而使存在的问题更快、更好、更全面地曝光并得到处理,以保障我国金融会计信息的真实,促进金融业的稳健发展。

  2.提高对金融会计工作的监督检查效率。应进一步强化上级财会或内审等职能部门对管辖范围内会计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对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突发性、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及时进行预防、纠正。要坚持原则,现场检查大公无私,落实问题缜密严谨,划分责任有理有据,每一次检查都要见人(落实责任人)、见效(整改),并且要把整改提高到主要位置,将经济处罚与道德惩戒有效地结合起来。要高度重视检查质量。宁可少检查一次,也要绝对保证检查的质量。要组织政治责任和业务素质都过硬的精干力量,认认真真地查,彻彻底底地查。在处罚力度上,一定要“下重手、动真格”,绝不姑息迁就,确保会计监督效果得以提高。

  3.成立金融会计监管委员会。美国在受到连串会计丑闻冲击之后,在今年夏天批准成立会计监管委员会,并把非会计界人士引入专业监管架构,担负起监管审计行业的重任。我国金融会计业应该效仿英、美等国,尽快成立独立的金融会计监管组织,找出害群之马,提升业界的透明度,重塑各界对金融会计的信心。

  (三)加强金融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加强金融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能够提高金融业的会计诚信度,有效地制约和防止金融企业利用会计职业判断弄虚作假、粉饰报表,有利于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会计信息决策的有用性。

  1.建立金融会计行为者诚信档案。诚信档案包含的对象是我国所有金融机构的会计从业人员及其领导。具体记录的信息应包括四个方面,即基本信息、守信信息、提示信息和警示信息。诚信档案主要记录会员的基本情况、在诚信方面的良好表现及行为、已经出现的有违行业诚信要求而需予以提示的行为,以及严重违反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及准则、受到各类处理的行为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诚信档案实行动态管理,由各金融系统逐级汇总报金融会计学会,各单位对所报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各相关人员有义务及时向单位如实提供诚信信息和相应资料,并保证真实。各金融机构负责本单位会计诚信档案相关信息的归集、录入,金融会计学会重点负责会计诚信档案管理制度制定、信息分析、更新、网络开发和维护、政策解释和培训,指导和监督检查各级学会的诚信档案建设管理工作,对全行业会计诚信信息进行分析和披露。会计诚信档案记录期限至个人不再从事会计工作止。建立金融会计诚信档案制度,对相关人员失信和处罚等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和披露,是加强金融会计自律性管理的有效手段,使诚信执业者受到社会的信任和尊重,失信者受到市场的处罚。

  2.深入开展金融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一是加强金融从业人员的法制教育。德治必须与法治联系起来,互相促进。要定期组织金融会计人员和相关领导人学习金融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引导每个会计行为者自觉履行《会计法》的各项义务,积极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把权力和义务结合起来,树立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会计从业人员合法利益的利益观。二是引导金融会计从业人员自省自律。切实增强金融从业人员自省、自律、自重意识是培育、提高道德素质的重要环节。所谓自省、就是每天都要反复检查、反省自己的言行,以便发现违背常理和道德要求之处并及时纠正;所谓自律,就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检点,防止违背道德的意识与行为的出现。因此,要引导广大金融干部职工自觉接受职业道德的引导、规范,自觉检查自己的言行,思考自己的得与失、对与错,自觉纠正言行偏差,按照金融会计职业道德要求,逐步完成从自发到自觉,从外表到内心、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的行为转变,从而使自己的道德修养提高到一个新境界。

  (四)培育良好的金融会计诚信环境

  要更好地建设行业诚信,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必须努力创造诚信的氛围和价值观,培育诚信的社会道德环境。

  1.坚持诚信的用人原则。具有良好职业判断力的会计人员是金融业的宝贵资源,这种资源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现在一些单位在会计人员的使用上,以是否“听话”作为标准,这种错误的用人导向是对会计职业的严重扭曲。提到会计人员的品质,人们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坚持原则,诚实本分,而不是俯首贴耳,弄虚作假。金融机构聘用会计人员,首先选择的应该是有诚信的人,一个人专业技术能力很强,但是缺少诚信,我们是不应该聘用的。

  2.充分发挥诚信示范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金融系统要将会计战线上具有高尚会计职业道德品质的先进模范人物的生动事迹作为教材,把会计职业道德观念和道德标准具体化、人格化,增强其感染力。大力宣传先进会计人员的事迹,将先进会计人员的事迹提炼成职业化要求,努力引导会计人员向先进人物看齐,实践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与此同时,还要重视舆论作用,舆论可以对会计人员的道德行为起到扬抑作用。在会计领域,只有形成了扬正抑邪、褒善贬恶的社会舆论,才能净化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外部环境,也才能收到职业道德教育的良好效果。

  以上部分内容摘抄自网上 参考:我国金融会计诚信问题研究
  有不懂就在空间留言吧

博弈论的经典模型

经济学中的“智猪博弈”(Pigs’payoffs)

这个例子讲的是: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边有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猪圈的另一边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当小猪踩动踏板时,大猪会在小猪跑到食槽之前刚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猪踩动了踏板,则还有机会在小猪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争吃到另一半残羹。

那么,两只猪各会采取什么策略?答案是:小猪将选择“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而大猪则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

原因何在?因为,小猪踩踏板将一无所获,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对小猪而言,无论大猪是否踩动踏板,不踩踏板总是好的选择。反观大猪,已明知小猪是不会去踩动踏板的,自己亲自去踩踏板总比不踩强吧,所以只好亲力亲为了。

“小猪躺着大猪跑”的现象是由于故事中的游戏规则所导致的。规则的核心指标是:每次落下的事物数量和踏板与投食口之间的距离。

如果改变一下核心指标,猪圈里还会出现同样的“小猪躺着大猪跑”的景象吗?试试看。

改变方案一:减量方案。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不去踩踏板了。小猪去踩,大猪将会把食物吃完;大猪去踩,小猪将也会把食物吃完。谁去踩踏板,就意味着为对方贡献食物,所以谁也不会有踩踏板的动力了。

如果目的是想让猪们去多踩踏板,这个游戏规则的设计显然是失败的。

改变方案二:增量方案。投食为原来的一倍分量。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会去踩踏板。谁想吃,谁就会去踩踏板。反正对方不会一次把食物吃完。小猪和大猪相当于生活在物质相对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所以竞争意识却不会很强。

对于游戏规则的设计者来说,这个规则的成本相当高(每次提供双份的食物);而且因为竞争不强烈,想让猪们去多踩踏板的效果并不好。

改变方案三:减量加移位方案。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但同时将投食口移到踏板附近。结果呢,小猪和大猪都在拼命地抢着踩踏板。等待者不得食,而多劳者多得。每次的收获刚好消费完。

对于游戏设计者,这是一个最好的方案。成本不高,但收获最大。

原版的“智猪博弈”故事给了竞争中的弱者(小猪)以等待为最佳策略的启发。但是对于社会而言,因为小猪未能参与竞争,小猪搭便车时的社会资源配置的并不是最佳状态。为使资源最有效配置,规则的设计者是不愿看见有人搭便车的,政府如此,公司的老板也是如此。而能否完全杜绝“搭便车”现象,就要看游戏规则的核心指标设置是否合适了。
博弈论的经典模型:威慑模型
威慑博弈的完整名称是进入威慑博弈,是研究参与者想进入某领域,而与该领域已有竞争者的博弈模型。假定有两个参与人,一个想进入某行业,称之为进入者,另一个已在同一行业占有一席之地,称之为先入者。对进入者来说,不管先入者是否设置壁垒,其最优目标都是进入。而对先入者来说,要设置壁垒,必须付出巨大成本,否则不如默许。进入威慑博弈模型的启示是:要做一件事情,必须确定一个可行的目标,不怕困难,全力以赴向目标努力,目标就会实现。另外,不是所有的威慑都没有用处,付出巨大成本的威慑是起作用的,而要想使威慑起作用的,必须付出巨大成本。同时,进入威慑博弈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威胁和承诺的可信度问题,威胁实际上也是一种承诺。威胁和承诺是否可行,取决于其成本的大小,取决于其成本和收益的比较。一般而言,成本巨大的,或者成本高于收益的威胁和承诺,可信度就比较高,反之则低。实际生活中有些制度见效甚微,就是因为惩罚力度太小,使得违规者的违规收益高于违规成本。

博弈论的经典模型:斗鸡模型
斗鸡博弈(Chicken Game).在西方,鸡是胆小的象征,斗鸡博弈指在竞争关系中,谁的胆小,谁先失败。现在假设,有两个人要过一条独木桥,这条桥一次只能过一个人,两个人同时相向而进,在河中间碰上了。这个博弈的结果第一种就是如果两个人继续前进,双方都会掉水里,双方丢面子,这是一种组合。第二种是,双方都退下来,双方也都是丢面子,但是都掉不到水里去。第三种结果,甲方退下来,丢面子,乙过去。第四种结果,乙退下来,丢面子,甲顺利通过。在这四种结果中,第一种是两败俱伤;三、四两种是一胜一败,第二种是两败不伤,这就是斗鸡博弈。在这个模型中,最优策略有两个,就是第三、第四两种选择,即甲退下来乙先过去,或者乙退下来甲先过去。因为两种选择对整个社会来说效益最大,损失最小。两虎相争勇者胜,如何处理竞争中的两虎关系呢?一般有四种办法:第一种是谈判,双方约定一个条件,其中一个先退下来;第二种是制度,建立一种制度,规定从南到北的先退,或者从北到南的先退,或者后上桥者先退;第三种是时间,双方僵持一段时间,谁先吃不住劲谁先退;第四种是妥协,妥协不一定是最优策略,但是至少可以保证取得次优结果。在工作生活中乃至处理国际关系时,得饶人处且饶人,退
博弈论的经典模型:情侣博弈
情侣博弈。假定一对热恋中的情侣,每周末见一次,必须见,否则活不下去。男的喜欢看足球,女的喜欢看电影。见面后,面临选择,看足球还是看电影?热恋中的情侣因为爱,会牺牲自己的爱好去满足对方。如果去看足球,男的满足程度为四个单位,女的满足程度是两个单位;去看电影,女的满足程度是四个单位,男的满足程度是两个单位。在这个博弈中,有三个变量非常重要。一个变量是顺序,就是谁先提出来,比如男的先提出来,女方尽管更愿意看电影,但是男方已经提出来了,她不愿意违背他,只好同意,结果他们就去看足球。相反的情况也是一样。第二个是一次博弈还是多次博弈。如果是多次博弈,双方就会大体上形成一种默契,这一周看电影,下一周看足球。第三个取决于感情的深度。处于依赖程度比较高的一方,对对方更加顺从照顾一些。一般而言,情侣之间的博弈是一个动态过程,因为恋爱就是双方之间较长时期的磨合、了解过程。如果我们假定情侣博弈是一个动态博弈,而且总是男的先决策,女的后决策,那么就会出现一种非常有趣的决策情景。就女方来说,无论男的是选择足球,还是选择电影,她的决策均为四个:一个是追随决策,就是男的选择什么,她就选择什么;二是对抗策略,就是男的选择什么,她偏不选什么;三是偏好策略,就是无论男的选什么,她都选电影,因为这是她的偏好;四是成全策略,就是无论男的选什么,她都选足球,因为足球是男的偏好,她宁可牺牲自己的偏好,而成全男方。情侣博弈在现实生活中到处存在,它让人们思考如何人去关心别人、理解别人,处理好人际关系。
一步还扩天空,都是从斗鸡博弈可以总结出的道理。

有关博弈论的毕业论文,可以写什么?不想太学术性,比较喜欢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麻烦大家给我点建议。。。

博弈论本身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一般博弈现象在社会政治和经济层面居多,博弈多方生在群体之间。生活中个人之间很难称得上是什么博弈。可以写互联网与传统行业之间的博弈,这个比较接近现在的生活。另外资本和政策的博弈,这个比较庞杂。博弈的结果不一定是胜负两分,很多时候是达成一种新的平衡,一种气和。可以把围棋所表现出来的博弈引入,这样也比较生活。
抛砖引玉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