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压电陶瓷毕业论文

2023-03-03 00:2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压电陶瓷毕业论文

  化学化工环境
  1. 喜树发根培养及培养基中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
  2. 虾下脚料制备多功能叶面肥的研究
  3. 缩合型有机硅电子灌封材料交联体系研究
  4. 棉籽蛋白接枝丙烯酸高吸水性树脂合成与性能研究
  5. 酶法双甘酯的制备
  6. 硅酸锆的提纯毕业论文
  7. 腐植酸钾/凹凸棒/聚丙烯酸复合吸水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8. 羟基磷灰石的制备及对4-硝基苯酚吸附性能的研究
  9. 铝合金阳极氧化及封闭处理
  10. 贝氏体白口耐磨铸铁磨球的研究
  11. 80KW等离子喷涂设备的调试与工艺试验
  12. 2800NM3/h高温旋风除尘器开发设计
  13. 玻纤增强材料注塑成型工艺特点的研究
  14. 年处理30万吨铜选矿厂设计
  15. 年处理60万吨铁选厂毕业设计
  16. 广东省韶关市大宝山铜铁矿井下开采设计
  17. 日处理1750吨铅锌选矿厂设计
  18. 6000t/a聚氯乙烯乙炔工段初步工艺设计
  19. 年产50万吨焦炉鼓冷工段工艺设计
  20. 年产25万吨合成氨铜洗工段工艺设计
  21. PX装置异构化单元反应器进行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22. PX装置异构化单元脱庚烷塔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23. 金属纳米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环己烷氧化性能的影响
  24. 高温高压条件下浆态鼓泡床气液传质特性的研究
  25. 新型纳米电子材料的特性、发展及应用
  26. 发达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的研究
  27. 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
  28. 氯气生产与储存过程中危险性分析及其预防
  29. 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与检测
  30. 环氧乙烷工业设计
  31. 年产 21000吨 乙醇 水精 馏装置 工艺设计
  32. 年产26000吨乙醇精馏装置设计
  33. 高层大厦首层至屋面消防给水工程设计
  34. 某市航空发动机组试车车间噪声控制设计
  35. 一株源于厌氧除磷反应器NL菌的鉴定及活性研究
  36. 一株新的短程反硝化聚磷菌的鉴定及活性研究
  37. 广州地区酸雨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38. 超声协同硝酸提取城市污泥重金属的研究
  39. 脱氨剂和铁碳法处理稀土废水氨氮的研究
  40. 稀土 超磁致 伸缩 材料 扬声器 研制
  41. 纳米氧化铋的发展
  42. 海泡石TiO2光敏催化剂的制备及其研究
  43. 超磁致伸缩复合材料的制备
  44. 钙钛矿型无铅压电陶瓷的制备和性能研究毕业论文
  45. APCVD法在硅基板上制备硅化钛纳米线
  46. 浅层地热能在热水系统中的利用初探及其工程设计
  47. 输配管网的软件开发

哪里能找到化学专业的毕业论文啊?

1. 年产10万吨苯乙烯工艺初步设计 简介:(论文字数:13923,页数:46)
2. 亚硫酸生产工艺设计(1万吨年) 简介:(论文字数:12614,页数:43)
3. 乙醛生产工艺设计(8万吨/年) 简介:(论文字数:15666,页数:49)
4. 膜法除硝中淡盐水的预处理 简介:(论文字数:13025,页数:38)
5. 硫铁矿制硫酸工艺初步设计 简介:(论文字数:15149,页数:62)
6. 年产十万吨PVC中HCl工序的工艺设计 简介:(论文字数:14873,页数:34)
7. 年产10万吨乙炔洁净工艺设计 简介:(论文字数:13187,页数:34)
8. 年产10万吨乙炔工艺设计 简介:(论文字数:13024,页数:33)
9. 20万吨聚氯乙烯生产工艺 简介:(论文字数:19390,页数:44)
10. 脉冲激光沉积法(PLD)制备非晶态BZN薄膜的研究 简介:(论文字数:17096,页数:40)
11. 恒顺达生物能源有限公司安全评价报告 简介:(论文字数:13199,页数:31)
12. 克酮酸的合成研究 简介:(论文字数:8603,页数:23 )
13. 全膜法工艺在热电厂锅炉补给水系统中的应用及研究 简介:(论文字数:13367,页数:26)
14. 100Kt/a硝基氯苯装置TPS系统工程设计 简介:(论文字数:21679,页数:57)
15. 0.9Mt/a新井设计 简介:(论文字数:34465,页数:78)
16. 五龙矿1.20Mt/a 新井采区设计 简介:(论文字数:20446,页数:42)
17. 年产五万吨合成氨变换工段工艺初步设计 简介:(论文字数:10346,页数:37)
18. 高聚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简介:(论文字数:6289,页数:16 )
19. 木粉含量对PVC/木粉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简介:(论文字数:5040,页数:11 )
20. 喜树发根培养及培养基中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 简介:(论文字数:14476,页数:29)
21. 虾下脚料制备多功能叶面肥的研究 简介:(论文字数:12168,页数:25)
22. 缩合型有机硅电子灌封材料交联体系研究 简介:(论文字数:20114,页数:40)
23. 棉籽蛋白接枝丙烯酸高吸水性树脂合成与性能研究 简介:(论文字数:19997,页数:35)
24. 酶法双甘酯的制备 简介:(论文字数:19829,页数:36)
25. 硅酸锆的提纯毕业论文 简介:(论文字数:12630,页数:27)
26. 腐植酸钾/凹凸棒/聚丙烯酸复合吸水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简介:(论文字数:31673,页数:49)
27. 羟基磷灰石的制备及对4-硝基苯酚吸附性能的研究 简介:(论文字数:20776 页数:43)
28. 铝合金阳极氧化及封闭处理 简介:(论文字数:25561,页数:51)
29. 贝氏体白口耐磨铸铁磨球的研究 简介:(正文字数:16247,页数:39)
30. 80KW等离子喷涂设备的调试与工艺试验 简介:(正文字数:18733,页数:37)
31. 2800NM3/h高温旋风除尘器开发设计 简介:(正文字数:14802,页数:58)
32. 玻纤增强材料注塑成型工艺特点的研究 简介:(论文字数:6984,页数:13 )
33. 年处理30万吨铜选矿厂设计 简介:(论文字数:14063,页数:50)
34. 年处理60万吨铁选厂毕业设计 简介:(论文字数:13536,页数:54)
35. 广东省韶关市大宝山铜铁矿井下开采设计 简介:(论文字数:53605页数:140)
36. 日处理1750吨铅锌选矿厂设计 简介:(字数:37308,页数:89)
37. 6000t/a聚氯乙烯乙炔工段初步工艺设计 简介:(字数:26743,页数:61)
38. 年产50万吨焦炉鼓冷工段工艺设计 简介:(字数:33226,页数:49)
39. 年产25万吨合成氨铜洗工段工艺设计 简介:(字数:23904,页数:55)
40. PX装置异构化单元反应器进行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简介:(字数:17463,页数:53)
41. PX装置异构化单元脱庚烷塔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简介:(字数:22340,页数:54)
42. 金属纳米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环己烷氧化性能的影响 简介:(字数:三万,页数:66 )
43. 高温高压条件下浆态鼓泡床气液传质特性的研究 简介:(字数:25168.页数:60)
44. 新型纳米电子材料的特性、发展及应用 简介:(字数:8679.页数:10 )
45. 发达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的研究 简介:(字数:17272,页数:22)
46. 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 简介:(字数:15867,页数:20)
47. 氯气生产与储存过程中危险性分析及其预防 简介:(字数:13643,页数:23)
48. 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与检测 简介:(字数:9767,页数:16 )
49. 环氧乙烷工业设计 简介:(字数:20472,页数:67)
50. 年产21000吨乙醇水精馏装置工艺设计 简介:(字数:13464.页数:56)
51. 年产26000吨乙醇精馏装置设计 简介:(论文字数:10089,页数:55)
52. 高层大厦首层至屋面消防给水工程设计 简介:(论文字数:14582,页数:38)
53. 某市航空发动机组试车车间噪声控制设计 简介:(论文字数:11156,页数:36)
54. 一株源于厌氧除磷反应器NL菌的鉴定及活性研究 简介:(论文字数:12064,页数:28)
55. 一株新的短程反硝化聚磷菌的鉴定及活性研究 简介:(论文字数:10316,页数:30)
56. 广州地区酸雨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简介:(论文字数:9031,页数:19 )
57. 超声协同硝酸提取城市污泥重金属的研究 简介:(论文字数:10981,页数:27)
58. 脱氨剂和铁碳法处理稀土废水氨氮的研究 简介:(论文字数:8209.页数:21 )
59. 稀土超磁致伸缩材料扬声器研制 简介:(论文字数:19332,页数:29)
60. 纳米氧化铋的发展 简介:(论文字数:18508,页数:39)
61. 海泡石TiO2光敏催化剂的制备及其研究 简介:(论文字数:15350,页数:35)
62. 超磁致伸缩复合材料的制备 简介:(论文字数:22379,页数:35)
63. 钙钛矿型无铅压电陶瓷的制备和性能研究毕业论文 简介:(论文字数:35682,页数:58)
64. APCVD法在硅基板上制备硅化钛纳米线 简介:(论文字数:18638,页数:36)
65. 浅层地热能在热水系统中的利用初探及其工程设计 简介:(论文字数:34502,页数:58)
66. 输配管网的软件开发 简介:(论文字数:24729,页数:59)
67.乙二醇乙醚乙酸酯的合成及分析 (字数:17018,页数:35)
68.四(m-氯苯基)卟啉及其锰络合物的合成 (字数:15464,页数:36)

毕业论文题目

  化学化工环境  1.喜树发根培养及培养基中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  2.虾下脚料制备多功能叶面肥的研究  3.缩合型有机硅电子灌封材料交联体系研究  4.棉籽蛋白接枝丙烯酸高吸水性树脂合成与性能研究  5.酶法双甘酯的制备  6.硅酸锆的提纯毕业论文  7.腐植酸钾/凹凸棒/聚丙烯酸复合吸水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8.羟基磷灰石的制备及对4-硝基苯酚吸附性能的研究  9.铝合金阳极氧化及封闭处理  10.贝氏体白口耐磨铸铁磨球的研究  11.80KW等离子喷涂设备的调试与工艺试验  12.2800NM3/h高温旋风除尘器开发设计  13.玻纤增强材料注塑成型工艺特点的研究  14.年处理30万吨铜选矿厂设计  15.年处理60万吨铁选厂毕业设计  16.广东省韶关市大宝山铜铁矿井下开采设计  17.日处理1750吨铅锌选矿厂设计  18.6000t/a聚氯乙烯乙炔工段初步工艺设计  19.年产50万吨焦炉鼓冷工段工艺设计  20.年产25万吨合成氨铜洗工段工艺设计  21.PX装置异构化单元反应器进行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22.PX装置异构化单元脱庚烷塔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23.金属纳米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环己烷氧化性能的影响  24.高温高压条件下浆态鼓泡床气液传质特性的研究  25.新型纳米电子材料的特性、发展及应用  26.发达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的研究  27.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  28.氯气生产与储存过程中危险性分析及其预防  29.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与检测  30.环氧乙烷工业设计  31.年产21000吨乙醇水精馏装置工艺设计  32.年产26000吨乙醇精馏装置设计  33.高层大厦首层至屋面消防给水工程设计  34.某市航空发动机组试车车间噪声控制设计  35.一株源于厌氧除磷反应器NL菌的鉴定及活性研究  36.一株新的短程反硝化聚磷菌的鉴定及活性研究  37.广州地区酸雨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38.超声协同硝酸提取城市污泥重金属的研究  39.脱氨剂和铁碳法处理稀土废水氨氮的研究  40.稀土超磁致伸缩材料扬声器研制  41.纳米氧化铋的发展  42.海泡石TiO2光敏催化剂的制备及其研究  43.超磁致伸缩复合材料的制备  44.钙钛矿型无铅压电陶瓷的制备和性能研究毕业论文  45.APCVD法在硅基板上制备硅化钛纳米线  46.浅层地热能在热水系统中的利用初探及其工程设计  47.输配管网的软件开发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论文

上中国知网,或者豆丁上下..很多的...
智能无机非金属材料
摘 要 结构材料所处的环境极为复杂,材料损坏引起事故的危险性不断增加,研究与开发对损坏能自行诊断并具有自修复能力的结构材料是十分重要而急迫的任务。本文对智能材料的发展、构思、无机非金属智能材料进行了综述,对智能材料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智能;无机非金属;材料
智能材料是指对环境具有可感知、可响应并具有功能发现能力的新材料。日本高木俊宜教授[1]将信息科学融于材料的物性和功能,于1989年提出了智能材料(Intelligent materials)概念。至此智能材料与结构的研究也开始由航空航天及军事部门[2,3]逐渐扩展到土木工程[4]、医药、体育和日常用品[5,6]等其他领域。
同时,美国的R•E•Newnham教授围绕具有传感和执行功能的材料提出了灵巧材料(Smart materials)概念,又有人称之为机敏材料。他将灵巧材料分为三类:
被动灵巧材料——仅能响应外界变化的材料;
主动灵巧材料——不仅能识别外界的变化,经执行线路能诱发反馈回路,而且响应环境变化的材料;
很灵巧材料——有感知、执行功能,并能响应环境变化,从而改变性能系数的材料。
R•E•Newnham的灵巧材料和高木俊宜的智能材料概念的共同之处是:材料对环境的响应性。
自l989年以来,先是在日本、美国,尔后是西欧,进而世界各国的材料界均开始研究智能材料。科学家们研究将必要的仿生(biominetic)功能引入材料,使材料和系统达到更高的层次,成为具有自检测、自判断、自结论、自指令和执行功能的新材料。智能结构常常把高技术传感器或敏感元件与传统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结合在一起,赋予材料崭新的性能,使无生命的材料变得有了“感觉”和“知觉”,能适应环境的变化,不仅能发现问题,而且还能自行解决问题。
由于智能材料和系统的性能可随环境而变化,其应用前景十分广泛[7]。例如飞机的机翼引入智能系统后,能响应空气压力和飞行速度而改变其形状;进入太空的灵巧结构上设置了消震系统,能补偿失重,防止金属疲劳;潜水艇能改变形状,消除湍流,使流动的噪声不易被测出而便于隐蔽;金属智能结构材料能自行检测损伤和抑制裂缝扩展,具有自修复功能,确保了结构物的可靠性;高技术汽车中采用了许多灵巧系统,如空气-燃料氧传感器和压电雨滴传感器等,增加了使用功能。其它还有智能水净化装置可感知而且能除去有害污染物;电致变色灵巧窗可响应气候的变化和人的活动,调节热流和采光;智能卫生间能分析尿样,作出早期诊断;智能药物释放体系能响应血糖浓度,释放胰岛素,维持血糖浓度在正常水平。
国外对智能材料研究与开发的趋势是:把智能性材料发展为智能材料系统与结构。这是当前工程学科发展的国际前沿,将给工程材料与结构的发展带来一场革命。国外的城市基础建设中正构思如何应用智能材料构筑对环境变化能作出灵敏反应的楼层、桥梁和大厦等。这是一个系统综合过程,需将新的特性和功能引入现有的结构中。

美国科学家们正在设计各种方法,试图使桥梁、机翼和其它关键结构具有自己的“神经系统”、“肌肉”和“大脑”,使它们能感觉到即将出现的故障并能自行解决。例如在飞机发生故障之前向飞行员发出警报,或在桥梁出现裂痕时能自动修复。他们的方法之一是,在高性能的复合材料中嵌入细小的光纤材料,由于在复合材料中布满了纵横交错的光纤,它们就能像“神经”那样感受到机翼上受到的不同压力,在极端严重的情况下,光纤会断裂,光传输就会中断,于是发出即将出现事故的警告。
1、 智能材料的构思[8]
一种新的概念往往是各种不同观点、概念的综合。智能材料设计的思路与以下几种因素有关:(1)材料开发的历史,结构材料→功能材料→智能材料。(2)人工智能计算机的影响,也就是生物计算机的未来模式、学习计算机、三维识别计算机对材料提出的新要求。(3)从材料设计的角度考虑智能材料的制造。(4)软件功能引入材料。(5)对材料的期望。(6)能量的传递。(7)材料具有时间轴的观点,如寿命预告功能、自修复功能,甚至自学习、自增殖和自净化功能,因外部刺激时间轴可对应作出积极自变的动态响应,即仿照生物体所具有的功能。例如,智能人工骨不仅与生物体相容性良好,而且能依据生物体骨的生长、治愈状况而分解,最后消失。
1.1 仿生与智能材料
智能材料的性能是组成、结构、形态与环境的函数,它具有环境响应性。生物体的最大特点是对环境的适应,从植物、动物到人类均如此。细胞是生物体的基础,可视为具有传感、处理和执行三种功能的融合材料,因而细胞可作为智能材料的蓝本。
对于从单纯物质到复杂物质的研究,可以通过建立模型实现。模型使复杂的生物材料得解,从而创造出仿生智能材料。例如,高分子材料是人工设计的合成材料,在研究时曾借鉴于天然丝的大分子结构,然后合成出了强度更高的尼龙。目前,已根据模拟信息接受功能蛋白质和执行功能蛋白质,创造出由超微观到宏观的各种层次的智能材料。
1.2 智能材料设计
用现有材料组合,并引入多重功能,特别是软件功能,可以得到智能材料。随着信息科学的迅速发展,自动装置(Automaton)不仅用于机器人和计算机这类人工机械,更可用于能条件反射的生物机械。
此自动装置在输入信号(信息)时,能依据过去的输入信号(信息)产生输出信号(信息)。过去输入的信息则能作为内部状态存贮于系统内。因此,自动装置由输入、内部状态、输出三部分组成。将智能材料与自动装置类比,两者的概念是相似的。
自动装置M可用以下6个参数描绘:
M=(θ,X,Y,f,g,θ0)
式中θ为内部状态的集;X和Y分别代表输入和输出信息的集;f表示现在的内部状态因输入信息转变为下一时间内部状态的状态转变系数;g是现在的内部状态因输入信息而输出信息的输出系数;θ0为初期状态的集。

为使材料智能化,可控制其内部状态θ、状态转变系数f及输出系数g。例如对于陶瓷,其θ、f、g的关系,即是材料结构、组成与功能性的关系。设计材料时应考虑这些参数。若使陶瓷的功能提高至智能化,需要控制f和g。
一般陶瓷是微小晶粒聚集成的多晶体,常通过添加微量第二组分控制其特性。此第二组分的本体和微晶粒界两者的性能均影响所得材料特性。
实际上,第二组分的离子引入系统时,其自由能(G=H-TS)发生变化,为使材料的自由能(G)最小,有必要控制焓(H),使熵(S)达最适合的数值。而熵与添加物的分布有关,因此陶瓷的功能性控制可通过优化熵来实现。熵由材料本身的焓调控。故为使陶瓷具有高功能进而达到智能化的目的,应使材料处于非平衡态、拟平衡态和亚稳定状态。
对于智能材料而言,材料与信息概念具有同一性。而某一L符号的平均信息量Φ与几率P状态的信息量logP有关,即

此式类同于热力学的熵,但符号相反,故称负熵(negcntropy)。因熵为无序性的量度,负熵则是有序性的量度。
1.3 智能材料的创制方法
基于智能材料具有传感、处理和执行的功能,因而其创制实际上是将此类软件功能(信息)引入材料。这类似于身体的信息处理单元——神经原,可融各种功能于一体(图1(a)),将多种软件功能寓于几纳米到数十纳米厚的不同层次结构(图1(b)),使材料智能化。此时材料的性能不仅与其组成、结构、形态有关,更是环境的函数。智能材料的研究与开发涉及金属系、陶瓷系、高分子系和生物系智能材料和系统。
2、 智能无机非金属材料
智能无机非金属材料很多,在此介绍几种较为典型的智能无机非金属材料。
2.1 智能陶瓷
2.1.1 氧化锆增韧陶瓷
氧化锆晶体一般有三种晶型:
其中t-ZrO2转化为m-ZrO2相变具有马氏体相变的特征,并且相变伴随有3%~5%的体积膨胀。不加稳定剂的ZrO2陶瓷在烧结温度冷却的过程中,就会由于发生相变而严重开裂。解决的办法是添加离子半径比Zr小的Ca、Mg、Y等金属的氧化物。
氧化锆相变可分为烧成冷却过程中相变和使用过程中相变。造成相变的原因,前者是温度诱导,后者是应力诱导。两类相变的结果都可使陶瓷增韧。增韧机制主要有相变增韧、微裂纹增韧、表面增韧、裂纹弯曲和偏转增韧等[9]。
当ZrO2晶粒尺寸比较大而稳定剂含量比较小时,陶瓷中的t-ZrO2晶粒在烧成后冷却至室温的过程中发生相变,相变所伴随的体积膨胀在陶瓷内部产生压应力,并在一些区域形成微裂纹。当主裂纹在这样的材料中扩展时,一方面受到上述压应力的作用,裂纹扩展受到阻碍;同时由于原有微裂纹的延伸使主裂纹受阻改向,也吸收了裂纹扩展的能量,提高了材料的强度和韧性。这就是微裂纹增韧。
由于ZrO2相变温度很高,借助温度变化来设计智能材料是不可行的,需要研究应力诱导下的相变增韧,应力诱导下的相变增韧在ZrO2增韧陶瓷中是最主要的一种增韧机制。
材料中的t-ZrO2晶粒在烧成后冷却至室温的过程中仍保持四方相形态,当材料受到外应力的作用时,受应力诱导发生相变,由t相转变为m相。由于ZrO2晶粒相变吸收能量而阻碍裂纹的继续扩展,从而提高了材料的强度和韧性。相转变发生之处的材料组成一般不均匀,因结晶结构的变化,导热和导电率等性能随之而变,这种变化就是材料受到外应力的信号,从而实现了材料的自诊断。

对氧化锆材料压裂而产生裂纹,在300℃热处理50h后,因为t相转变为m相过程中产生的体积膨胀补偿了裂纹空隙,可以再弥合,实现了材料的自修复。
对于材料使用中产生的疲劳强度及膨胀状况等,可通过材料的尺寸、声波传播速度、导热和导电率的变化进行在位观测。
2.1.2灵巧陶瓷
灵巧陶瓷是灵巧材料的一种,它能够感知环境的变化,并通过反馈系统作出相应的反应。用若干多层锆钛酸铅(PZT)可制成录像磁头的自动定位跟踪系统,日本利用PZT压电陶瓷块制成了Pachinko游戏机。
录像磁头的自动定位跟踪系统的原理是:在PZT陶瓷双层悬臂弯曲片上,通过布设的电极将其分为位置感受部分和驱动定位部分。位置感受部分即为传感器,感受电极上所获得的电压通过反馈系统施加到定位电极上,使层片发生弯曲,跟踪录像带上的磁迹,见图2。
Pachinko游戏机也应用了类似的原理。
利用灵巧陶瓷制成的灵巧蒙皮,可以降低飞行器和潜水器高速运动时的噪声,防止发生紊流,以提高运行速度,减少红外辐射达到隐形目的。
根据上述原则,完全有可能获得很灵巧材料。这种材料能够感知环境的多方面变化并能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调整材料的一种或多种性能参数,取得最优化响应。因此,传感、执行和反馈是灵巧材料工作的关键功能。
2.1.3压电仿生陶瓷
材料仿生是材料发展的方向之一。日本研究人员正在研究鲸鱼和海豚的尾鳍和飞鸟的鸟翼,希望能研究出象尾鳍和鸟翼那样柔软、能折叠、又很结实的材料。
图3为模拟鱼类泳泡运动的弯曲应力传感器。传感器中两个金属电极之间有一很小的空气室,PZT压电陶瓷起覆盖泳泡肌肉的作用。因空气室的形状类似于新月,故称为“Moonie”复合物。此压电水声器应用特殊形状的电极,通过改变应力方向,使压电应变常数dh增至极大值。当厚的金属电极因声波而承受静水压力时,一部分纵向应力转变为符号相反的径向和切向应力,使压电常数d3l由负值变为正值,它与d33叠加,使dh值增加。这类复合材料的dh•gh值比纯PZT材料的大250倍。
应用PZT纤维复合材料和“Moonie”型复合物设计开发的执行器元件,可以消除因声波造成的稳流。
2.2 智能水泥基材料
在现代社会中,水泥作为基础建筑材料应用极为广泛,使水泥基材料智能化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智能水泥基材料包括:应力、应变及损伤自检水泥基材料[10~12];自测温水泥基材料[13];自动调节环境湿度的水泥基材料[14];仿生自愈合水泥基材料[15、16]及仿生自生水泥材料[17]等。
水泥基材料中掺加一定形状、尺寸和掺量的短切碳纤维后,材料的电阻变化与其内部结构变化是相对应的。因此,该材料可以监测拉、弯、压等工况及静态和动态载荷作用下材料内部情况。在水泥净浆中0.5%(体积)的碳纤维用做传感器,其灵敏度远远高于一般的电阻应变片。
将一定长度的PAN基短切碳纤维掺入水泥净浆中,材料产生了热电效应。这种材料可以对建筑物内部和周围环境温度的变化实时监测。基于该材料的热电效应,还可能利用太阳能和室内外温差为建筑物供电。如果进一步使该材料具有Seebeck效应的逆效应——Peltier效应,那么就可能制得具有制冷制热材料。
在水泥净浆中掺加多孔材料,利用多孔材料吸湿量与温度的关系,能够使材料具有调湿功能。

一些科学家目前在研制一种能自行愈合的混凝土。设想把大量的空心纤维埋入混凝土中,当混凝土开裂时,事先装有“裂纹修补剂”的空心纤维会裂开,释放出粘结修补剂把裂纹牢牢地粘在一起,防止混凝土断裂。这是一种被动智能材料,即在材科中没有埋入传感器监测裂痕,也没有在材料中埋入电子芯片来“指导”粘接裂开的裂痕。与此原理相同,美国根据动物骨骼的结构和形成机理,尝试仿生水泥基材料的制备。该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发生损伤,多孔有机纤维回释放高聚物愈合损伤。
美国科学家正在研究一种主动智能材料,能使桥梁出现问题时自动加固。他们设计的一种方式是:如果桥梁的某些局部出现问题,桥梁的另一部分就自行加固予以弥补。这一设想在技术上是可行的。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完全可以制造出极微小的信号传感器和微电子芯片及计算机把这些传感器、微型计算机芯片埋入桥梁材料中。桥梁材料可以用各种神奇的材料构成,例如用形状记忆材料。埋在桥梁材料中的传感器得到某部分材料出现问题的信号,计算机就会发出指令,使事先埋入桥梁材料中的微小液演变成固体而自动加固。
3、结语
目前,智能材料尚处在研究发展阶段,它的发展和社会效应息息相关。飞机失事和重要建筑等结构的损坏,激励着人们对具有自预警、自修复功能的灵巧飞机和材料结构的研究。以材料本身的智能性开发来满足人们对材料、系统和结构的期望,使材料结构能“刚”“柔”结合,以自适应环境的变化。在未来的研究中,应以以下几个方面为重点。
(1)如何利用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成果,将软件功能引入材料、系统和结构中;
(2)进一步加强探索型理论研究及材料复合智能化的机理研究,加速发展智能材料科学;
(3)加强应用基础研究。

英文翻译,怕没人答白扔分,如果答每篇100分!我发誓,不然出门让车撞!

Because of the nature of human biology with unmatched by some machine
Can therefore make use of the natural world in recent years, exercise behavior and biology of certain machine
Robot can carry out the design, implementation of its flexible control by the robot
The extensive attention of scholars. Have been many domestic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in the open
Outreach of micro-bio-robot research.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based imitation
Principles of Health study, using six sets of parallel planar four-bar linkage, micro DC
Motor and the corresponding deceleration by twisting bodies developed biomimetic hexapod micro -
Robot, size small, has good mobility. The long-robot
30mm, wide 40mm, high-20mm, weight 613 grams, its walking speed Tatsu
To 3mm / s [2]. Shanghai University also conducted a number of micro-bionic robot
Research work.
2 micro-robot problem facing developing
(1) drive the miniaturization
MEMS micro-drive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from the micro-robot
Development, micro-drive technology plays a key role, and are computer
Human levels of device marks, the development of low power consumption, simple structure, easy to micro -
, The displacement output and power output of large, linear control performance, dynamic sound
Should be quick new drive (high-performance piezoelectric components, high torque micro-Horse
Tatsu) are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2) energy supply problem
Lot of the implementing agencies through the power-driven, but micro -
Mobile robot, the power supply wire will seriously affect the micro -
The robot sports, especially in the relatively large curvature changes in the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trend of micro-robot should be of no cable, power, control signals to
And test signal should be sent no cables, transmission. Micro-robot to really
Is practical, and must be resolved without cable microwave energy and non-cable data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Surgery, whil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small-size high-capacity battery.
(3) reliability and safety
At present, many are being develope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micro-robot is
Treatment, the military, as well as the background for the use of nuclear power plants in these very important
Applications, the work of robot reliability and safety are designers
Must be considered a problem and asked the robot which can adapt to
Environment, and have troubleshooting capacity [4].
(4) a new type of micro-mechanism design theory and finishing technology
Conventional micro-robot and robot is not easy compared to the node
On scaled-down structure, and its development up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micro-drives and precision
Process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re closely related. At the same time demands Designer at Machine
Conformation design innovations in theory and come up with suitable micro-robot transfer
Moving bodies and moving way.
(5) a high degree of autonomy control system
Micro-robot to complete specific operations, its own loc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Recognition are the key to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vision system, improve micro-images Agency
The rationale for speed, the use of neural network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other advanced technology to solution
Summary of the high degree of autonomy control system problem is finally a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stoms
Button.
3 Conclusion
Micro-robot is still in the laboratory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period, from the practical
Have a considerable distance. There are many key technologies have not been Solutions
Summary, the resolution of these issues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cess will lead to lot of related disciplines
Development. Only when these issues resolved, the micro-robot in real
Could there be of use. We have to dare to innovate, to seize the forefront of
Issues of micro-robot technology will be applied to nation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video
Ring for larger areas.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