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曲文化在高校传播的价值论文
摘要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经历多个朝代的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高度艺术综合性和民族特色的戏剧。传统戏曲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弘扬传统戏曲文化是每个中华儿女应担当起的重任,而高校则是传播戏曲文化非常重要的场所。通过青年大学生来对传统戏曲文化进行传承和弘扬,具有十分高的教育价值,而本文则主要对中华传统戏曲文化在高校传播的教育价值进行探讨。
关键词 :传统;戏曲文化;高校;传播;教育价值
中国传统戏曲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俨然已经发展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是世界上最古老且最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高校是弘扬戏曲这个中华艺术之瑰宝的重要阵地。高校教育要认识到传统戏曲艺术传播的现实价值与意义,继承和发扬这门综合艺术,让大学生深入地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的水平,充分发挥传统戏曲文化在高校传播的教育价值。
中华传统戏曲文化的相关概述
中华民族的戏曲文化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戏曲文化起源于原始歌舞,具有“渊源早而形成迟”的特点。汉代时期就已经诞生了具有故事表演性和戏剧性的角抵戏《东海黄公》。在戏曲文化不断地发展过程中,唐代参军戏《踏摇娘》、北宋的宫廷杂剧《目连救母》等经典戏曲相继出现,直至北宋南渡之际,永嘉杂剧(温州杂剧)的出现才标志着戏曲艺术的真正成熟。中华传统戏曲拥有很高的国际地位,它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华传统戏曲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戏曲百花苑。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在传承文化,涵养道德,增强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传统戏曲拥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艺术品位,这主要是因为传统戏曲具有程式化的特点。戏曲程式化是将各种源于生活的语言和动作等,通过艺术化的加工,提炼成具有舞台化的、定型化的,且具有一定规范性的技巧,具体为戏曲表演中的唱、念、做、打等。程式与生活密不可分,息息相关,是现实生活的总结和概括,也是对现实生活的虚化、艺术化,所以,程式化的语言具有观赏性,要比实际生活中的语言、动作更加优美,有内涵,有表现力。戏曲具有相当丰富的程式,而这程式主要分为两部分,即角色行当程式和表演动作程式。传统戏曲根据人物不同的特点,包括性别、年龄、性格、行业等,将戏曲舞台上的角色分为不同的行当。不同的行当对应不同的程式,在戏曲表演的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的要求,表演方法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中国传统戏曲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是脸谱。脸谱凭借着夸张而靓丽的色彩和线条,来突出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我们可以从脸谱中看出对人物的褒贬等评价,比如红脸代表了忠义宽厚,黑脸代表了正直严肃,黄脸代表了心计很深,绿脸代表了勇猛暴躁,白脸则代表奸诈多疑。
中华传统戏曲文化在高校传播的教育价值
1.中华传统戏曲文化在高校传播的艺术观赏价值
中国戏曲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中华传统戏曲文化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很多都是来自于生活中的语言、动作,然后再将这些语言、动作进行艺术加工,使得其符合舞台的表演要求。传统戏曲在舞台上的角色主要有生、旦、净、丑这四大行当,主要是根据人物的性别、年龄、性格、行业、地位等特点来划分的,不同的行当具有不同的表演风格,演员的手、眼、身、法、步的要求也不同,不同的运用构成舞台人物表演的群体,共同演绎纷繁多样的人间故事。中国戏曲文化博采众家之所长,衍变出唱腔、念白、身段、舞蹈、武打等各种表现手段。传统戏曲对于演员的要求比较严格,不但要求演员会唱念,还要求演员能做会打,必须要具有集百艺于一身的高超技艺,才能在舞台上成功塑造角色。中国传统戏曲就是靠演员的各种惟妙惟肖的表演展现戏曲艺术的魅力,使其具有极佳的观赏性。戏曲没有固定的、逼真的环境布置,时间和空间都比较自由灵活,应用完全虚拟的手法来展现。通过虚拟化的、程式化的表演,不仅为演员带来了更大的自由发挥的余地,也留给了观众更大的想象空间。在虚拟化和程式化的相互配合下,中国戏曲演绎出了极具文化韵味的形式之美。引导大学生对戏曲进行观赏,可以让大学生感受到这种形式之美,更好地发挥大学生的艺术想象力,让学生享受传统戏曲文化的美。
2.中华传统戏曲文化在高校传播的`审美教育价值
审美教育就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生活美来培养学生们正确的审美观,使其感受美、鉴赏美,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这种学习也可以带给大学生们美的享受。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富有特色的文化形式,融合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艺术精华,集众家之所长,将歌、舞、剧等等表现形式融为一体,使得戏曲的表演更具有观赏性、艺术性。大学生们在观赏戏曲时能体会到民族艺术的博大精深,培养高尚的艺术趣味。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形式美赋予了艺术能够引起人们美感的形式,这种审美艺术教育主要是通过引起大学生的美感享受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中国传统戏曲有着独特的形式美,这种形式美可以影响学生们的情感,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和优化。
3.中华传统戏曲文化在高校传播的德育渗透价值
中华传统戏曲是感性的艺术,这种艺术可以深刻强烈地作用于人的意识,并且能够有效地发挥德育功能。中华传统戏曲具有优美动听的旋律、,活泼生动的唱词、丰富多变的唱腔、鲜活动人的舞台形象,能够感动学生,触动学生的情感,甚至震撼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们在欣赏戏曲艺术的同时,还可以去感受人生,感受真善美,有助于大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大学生可以通过欣赏戏曲作品来增长历史知识,了解更多悠久的中华历史文化,激发自身的民族自豪感。中华传统戏曲有很多都是以著名的历史事件为题材的,戏曲将历史题材进行艺术处理,通过特有的表演形式来展现。许多作品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生活场景有较深刻的把握,从凡俗中挖掘出了丰富的思想内涵,表现出了深刻的情感力量,塑造了栩栩如生的感人艺术形象,这些形象光彩照人,深入人心,表达了百姓喜、怒、哀、乐等丰富的情感。这些作品所蕴含的哲理,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和道德取向,学生们通过欣赏戏曲文化可以提高辨别力,认识真善美。
结语
将中华传统戏曲文化在高校学生中传播具有非常高的教育价值,高校引导学生欣赏和传播戏曲艺术,能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能够培养大学生的艺术鉴赏力、道德情操等,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使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马惠琪.中华传统戏曲艺术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价值探究[J].知识经济,2017,(14):120,122.
[2]付炜炜.浅析中国高校的戏曲艺术教育[J].大舞台,2015,(8):186-187.
[3]蒋培培.戏曲艺术在高校人格教育中的价值与实践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3.
[4]熊伟.谈中华传统戏曲文化在高校传播的教育价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5):57-59.
越剧是集编、导、演、音、美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经过百年的探索、革新、发展,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形成了影响深厚的各大流派,而越剧音乐作为舞台语言的核心,它不仅仅为演员唱腔伴奏,还对配合舞台动作、推动情节进展,对调剂舞台节奏、渲染情节气氛以及整出戏的结构统一和完整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音乐水准的高低直接制约着舞台上的艺术水准,在整出戏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越剧音乐的发展过程:“两段“六期”,曲调和流派形成
越剧和越剧音乐自1906年诞生以来,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发源于浙江省一个钟灵毓秀的文明古县—嵊县,兴盛发展于上海,经过田头说唱、沿门卖唱、走台书、小歌班(又称的笃班)、绍兴文戏,越剧的几个革新阶段,才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回顾百年越剧音乐可分为两个阶段,六个时期的发展历程:在前50年(1906年-1950年)越剧音乐经历了初创期(1906年-1923年):落地唱书艺人马潮水用八仙桌搭成草台,上演了《珍珠塔》,所用的曲调就是当地流传的说唱音乐[呤哦调],就这样越剧音乐诞生了,越剧初创期的演员全为男演员,因此当时称为男腔。(1923年—1942年)为越剧音乐的转型期,1923年农历5月27日,王金水与金荣水创办了以施银花为代表的女子越剧第一副科班,标志着男、女声腔开始进入交替阶段,越剧女腔基本调的形成,为越剧音乐体制的转换奠定了先决性的物质基础,[四工调(腔)]也成为当时最流行的音乐,越剧音乐迎来了它第二个高潮,这是越剧音乐史上最大、最成功、最根本的一次变革。
(1942年—1956年)为越剧音乐的完善成熟期。20世纪中国音乐文化是接受西方音乐文化影响的年代,作为诞生于该世纪初,盛行于上海的越剧音乐,这时期也面临着来自内外两方面不和谐的双重因素,因此在1942年“越改”和1953年“戏改”两次改革大潮的推动下,越剧女腔音乐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丰富了内涵,在[四工调(腔)]上运用变调原理,先后产生了[尺调(腔)]、[弦下调(腔)]、[新六字调]、[反四工调]和[南调]等调式唱腔,出现了许多板式,如慢板、中板、慢中板、快中板、连板、快板、嚣板、散板、流水板、二凡等十几种板式,同时也形成了袁雪芬、范瑞娟、尹桂芳、傅全香、徐玉兰、戚雅仙六大流派唱腔,标志了越剧音乐的成熟。后50年(1956年—至今)越剧音乐经历了繁荣期(1956年—1966年),1956年上海派出了大批越剧团支援全国各地,越剧音乐也因此成为流行于全国各地的一大声腔,“遍地开花”演出市场的日益繁荣,又形成了以王文娟、张云霞、吕瑞英、金采凤、陆锦花、毕春芳、张桂凤为代表的流派唱腔,越剧音乐迎来了鼎盛繁荣期,由于“文革”的到来,越剧作为“怪现象”而遭到了批派,越剧音乐进入了沉默期(1966年—1976年),直到1977年1月,上海一批著名越剧演员首次登台演出,才使越剧音乐又一次进入新发展时期,而今的越剧音乐丰富多彩,博采众长,更加的注重“歌舞化”、“主题化”了,作曲、演员、琴师三结合,通过“按谱寻声”和“自我发挥”两种方式的有机统一,构成了越剧音乐的“群体创作”机制,这种互相激活的机制使越剧音乐再一次进入了新的和谐发展时期,越剧音乐在整出戏中的作用也大大的提高了,正如张庚先生所说“戏曲的第二度创作,是从全剧的音乐化开始的”。
二、音乐—舞台语言的核心
越剧音乐的形象是构成越剧表演艺术形象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备抒情性(直接或间接地表述人物的情态和内在的气质)、戏剧性(营造舞台气氛,暗示,烘托和推动戏剧矛盾)、节奏性(统领舞台所有艺术因素,包括表演,灯光,布景等变化的节奏)三大功能,并由声乐(唱腔)和器乐(配乐)两部分组成,在越剧音乐中,器乐除了为演员的唱腔伴奏外,还对配合舞台动作与推动故事情节的进展,对调剂舞台节奏、描写环境、渲染情节气氛以及对整出戏的结构统一和完整起着重要作用。
越剧舞台表演艺术是以音乐为核心来组织自己的舞台语言的,整出戏音乐的布局,包括每场戏、每个段落的音乐情调的错落、节奏的张驰变化、旋律的情绪反差、唱腔拖腔和过门的长短都对舞台演出有着直接影响。舞台表演艺术的首要任务是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而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最基本的手段就是通过“四功五法”即“唱、做、念、打、手、眼、身、法、步”来完成的。
塑造人物的音乐形象则是舞台演出的重要任务,作曲根据剧情的需要、情节的展开,围绕人物性格设计唱腔音乐,演员在原有旋律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对人物内在情绪的把握,剧情的理解,并结合自身的润腔、咬字、嗓音及流派的韵味进行二度创作,呈现出一种不断改进“柔性”的变化之中,好的唱腔音乐不仅能充分体现剧中人物的情感,还能进一步刺激和帮助导演、演员进行情感体验,提供更多的形象联想和启发,设计新的细节动作和创造新的舞台调度。当然一段优美动人的唱腔往往离不开伴奏音乐对它的有力配合,为了把唱腔烘托出来;把唱腔的色彩渲染得更加鲜明;把唱腔的情绪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琴师们进行了辛勤的劳动、默契配合,运用“抑、扬、顿、挫”“闪、占、腾、夺”多种伴奏表现手法,通过引子、尾声、过门、托腔、行弦来补充唱腔的未尽之情,共同完成舞台音乐形象的创造,在舞台演出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我团的《玉蜻蜓》“庵堂认母”一折中,当王志贞眼看分别十六年的亲生之子徐元宰跪地哭斥“人都说母子连心如骨肉,为什么我娘对我冷如冰?为什么我满腔热情换无情?为什么她将我当作陌路人?”时,作曲采用[正调腔]中的[流水]板式,乐队琴师拉起了京剧中常用的板胡,紧拉慢唱与演员的唱腔密切配合,充分渲染了当时王志贞欲认不能、欲罢不忍的痛苦矛盾心理,也把故事情节推向了高潮,作为徐元宰扮演者的我,被当时激越中带凄惨,哀怨中带抗愤的越剧音乐深深地感染了,再一次进入了体验与表现,从而更好地把握了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充分准确地展现了舞台艺术形象。其实象这样的例子是举不胜举,一台经典的越剧传统大戏,都会有一些经典的老段子,如《红楼梦》中的“哭灵”“焚稿”“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梁祝》中的“十八相送”“山伯临终”;《碧玉簪》中的“手心手背都是肉”“女儿是娘亲生来娘亲养”等等,都是剧中主人公的主要演唱段子,当人们痴迷流连于这些美妙的音乐旋律之时,也深深地记住了这些经典大戏,这也就是越剧音乐的魅力所至。
越剧音乐除了给唱腔伴奏外,还贯穿于整个演出之中,是无时无处不在的艺术力量。西方歌剧的配乐除了为唱伴奏外,只用来表现剧情的情绪气氛,而越剧音乐却始终伴随着演员的表演:除了唱腔、前奏和煞尾中都需配乐外,念白、表演、打斗的节奏也都要统一在配乐的规范之中,情感表演甚至一个眼神都离不开配乐,开幕曲、主题曲、场与场的间奏转换、人物上下场、场境气氛等都需要配乐,音乐具有深化主题、刻画人物、揭示心声、渲染气氛、协调节奏等功能。如表现环境气氛的音乐:风雪旷野、喜庆的欢乐、祭奠的悲痛等;模拟风、水声;鸟、雁、鸡叫声等等各种音响效果。越剧舞台演出中的音乐,应该说是演员表演艺术的一种扩展,它对演出起到了美化、强化、深化和推波助澜的作用。如《玉蜻蜓》剧中,当长达五十分钟“庵堂认母”演出下来,无论是观众的视觉也好还是演员的感情释放也好都已达到了淋漓尽致的满足与宣泄,所以作曲陈国良老师就在场与场的间奏转换中用了一段如泣如诉的二胡独奏音乐,这样即使拖沓冗长的越剧显得格外干练,而且还达到了超乎想象的听觉艺术效果,那忽低忽高、或泣或诉的音乐,再一次让观众和演员浸湿了眼眶,真正达到渲染气氛、揭示心声的作用。
越剧舞台演出中的音乐包含着文场和武场,文场是指管弦乐队,武场是指打击乐,打击乐也是舞台演出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演员的唱做念打,还是舞台演出中的各种场景音乐都离不开打击乐的密切配合。打击乐运用富有逻辑的节奏组合和乐器音色的变化组合构成句式、段式、套式等音乐程式结构,通过节奏、力度、速度、音色、音响的细微变化和鲜明的对比,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美化演员的表现形式、强化戏剧矛盾冲突、渲染舞台的环境气氛、摹拟特定的音响效果,以便完成戏剧结构和整个舞台节奏的统一性。
百年越剧百年音乐,现在的越剧艺术对音乐的要求更具备了时代感和浪漫主义色彩,尤其是主题音乐的使用,对于主题思想的挖掘和艺术价值的升华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大型传统戏《木兰传奇》,开幕前便由女声合唱一首民谣式的主题歌“花木兰,木兰花;红似火,烂如霞;说它是花红似火,说它是火本是花”。把花木兰的艺术形象即刻勾画出来呈现给观众。这段主题曲在花木兰暴露女儿身份时,第二次响起,唱出了木兰十二年男扮女装戎马征程的艰辛,在戏将结束时,主题曲再次唱起,木兰挥毫写下“荣辱得失身外事,兴国安帮赤子情”,抒发了一名巾帼英雄的高尚情怀!进一步升华了主题思想,因此说音乐是语言,是其他语言所取代不了的一种语言,也是丰富舞台表演艺术的重要手段之一。
越剧音乐作为舞台语言的核心,在越剧舞台演出中的作用已不容忽视了,音乐设计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舞台演出的效果,也会直接关系到艺术作品的生命力,所以说音乐水准的高低会制约着艺术水准,其艺术价值也终将受到影响。
[参考文献]
[1]周来达 百年越剧音乐思想初探 [J]杭州: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6.(4):3
[2]丁一 越剧博览 [M]香港:国际炎黄出版社,2001.6
[3]胡芝风 二度创作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
[4]王政 中国传统戏曲程式化音乐模式的创作思维及其意义 [D]
[5]周大风 越剧音乐概论 [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1
[6]吴海燕 戏曲音乐中器乐的组合功能与伴奏 [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7.(3):9
[7]刘亚军 戏曲乐队的形成和伴奏技巧的运用 [J]剧作家,2006(4):83
[8]王建宗 论戏曲打击乐的组成与功能 [J]戏剧文学,2003.(6):29
[9]高忠臣董秋菊 浅谈戏曲主题音乐的作用 [J]剧作家,2005.(2):100
越剧传统文化基质和审美价值探讨论文
越剧是中国的一种地方剧种,具有强大的传统文化艺术魅力及广阔的发展前景,在现代潮流文化的冲击与影响下,越剧不仅能独善其身,还能实现繁荣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根源于其传统文化基质及其本身所存在的独特审美价值。无论是文化基质,亦或是审美价值,都为越剧发展明确了方面,并在越剧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研究越剧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明确越剧传统文化基质和审美价值很有必要。
一、越剧传统文化基质内涵
(一)基质与文化基质。
基质,顾名思义,可简单理解为根基与本质,即影响着事物产生与发展,并在事物产生与发展过程中起着指引、主导等不可替代的作用,继而也决定该事物未来发展方向、发展状态、发展前景的根源性、本质性的因素。从不同的角度,人们对基质的定义有所不同,但都与以上阐述相关。所谓文化基质,就是非遗传因素、非生物基因,指后天习得的,通过主动或非主动的形式,自觉或不自觉地置入人体内的最小信息单元或链路,主要包括信念、价值观等。
(二)越剧传统文化基质。
从基质和文化基质来看,越剧传统文化基质就是越剧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对其产生与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已经根深蒂固、不容更改的文化基因,这些文化基因是越剧发展需要继承,或者以此为基础进行创新发展的基因,是本质性、根源性的文化元素。越剧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以这种特质为基准,为实现多方的发展尝试,不断继承、创新发展,而传统文化基质便是这一特质。
二、越剧传统文化基质的审美价值
(一)越剧的文化创造审美价值。
所谓文化创造,即越剧发展在传统文化基质的引导和推动下,在现代先进文化的影响下,基于越剧本身发展需求,广泛而深刻地汲取、借鉴现代戏曲文化精髓,不断迎合新一轮的文化浪潮,实现传统文化基质与现代流行浪潮的有机结合,以此来产生迎合大众越剧观赏审美趣味,推动越剧健康发展的新的文化,这就是越剧传统文化基质的文化创作价值。越剧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新的文化形式,它表现力强、内涵丰富,旋律质朴优美,曲调婉转动人,清新淡雅中略带乡土气味,令人百听不厌,白看不烦。
(二)越剧的社交审美价值。
越剧发源于中国的浙江嵊州,因此很容易解释为什么绍兴、嵊州一带男女老少皆能哼唱越剧,并以此为乐这一问题。很显然,在越剧起源与发展的地区,越剧俨然已成为群众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在民间,人们也习惯于组织各式各样的越剧演出活动与演唱比赛,以此来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因此,在越剧传统文化基质中,有一类审美价值叫社交价值,为群众广泛的社会交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于是,越剧逐渐成为一种社交手段,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意义重大。当然,随着越剧海外市场的不断拓展,越剧在发展中外关系、巩固中外情谊、实现中外文化艺术的结合上也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越剧的娱乐审美价值。
越剧作为一种独特的传统文化类型,历史和文化赋予其得天独厚的发展环境、独有的灵气与艺术魅力,这都使得越剧成为备受民众喜爱的艺术形态。从越剧产生、发展到繁荣壮大,其娱乐审美价值一直伴随其中。越剧不仅能给人视觉、听觉上的满足感,更能给予观众心理上的极大满足,达到为群众舒缓压力,愉悦群众身心的目的。中国传统越剧中的《梁祝》、《牡丹亭》、《狸猫换太子》等一大批优秀的越剧剧目给人们带来精神的寄托,是当时人们愉悦身心的重要方式之一。例如,越剧《牡丹亭》曲折的故事情节、唯美的爱情故事以及艺术性的舞台设计等不仅缓解了人们的生活压力,同时也促使人们自身修养的提升。
综上所述,越剧自二十世纪被搬上历史舞台后,先后经历了小歌班、男子越剧、女子越剧等多个发展阶段,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是以其传统文化基质为根本,并对其审美价值进行深度挖掘的过程,在这种发展态势的推动下,越剧这一剧种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艺术形式。越剧的过去是璀璨辉煌的,但其未来是否光明灿烂,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越剧艺术家以及研究者对其传统文化基质和其审美价值的科学把握。毋庸置疑,针对传统文化,越剧发展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样才能实现现代越剧的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