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丝绸论文题目

2023-03-02 19:2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丝绸论文题目

论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中国丝绸誉满天下,早在公元前就分海、陆两路向外传播。中外学者对陆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还没有系统地研究中国丝绸通过海路外传,以及它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影响和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其实,中国的丝绸由海路外传,比陆路持续的时间更长,到达的地区更广,在历史上的影响也更大。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研究。我在就个人的初步研究,谈些以下不成熟的看法。

一、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时期—唐代(618-907)以前中国丝绸的外传及其影响

从东海(今黄海)起航的船只主要航行朝鲜和日本。据历史记载,早在公元前1112年周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时,就“教其民田蚕织作”。公元199年中国蚕种东传到日本。公元238年倭国女王卑弥呼派使者到中国赠送礼品,魏明帝回赠精美丝织品。这是中国丝绸作为皇帝的礼品而传入日本的最早文献。南朝时,中国派四名丝织和裁缝女工到日本传授技艺。他们对日本丝织工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中国海船从南海航路起航,于公元前140-87年,带了大批黄金和丝织品,途经今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缅甸,远航到黄支国(今印度康契普拉姆)去换取上述国家的特产,然后从斯里兰卡返航。这样,早在公元前,中国丝绸就传入上述各国。

随着中国政治影响的日益扩大和由于中国精美绝伦的丝绸对世界各地具有的极大吸引力,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欧洲各国都派使节到中国通好,献礼品以求赏赐丝绸和进行贸易交换。便如,据《后汉书》记载,公元131年,今爪哇(当时的叶调国)、公元159和161年今印度(当时的天竺)和公元97、120和131年今缅甸(当时的掸国)都遣使业中国进献方物,换得丝绸。这是中国丝绸传入今日印度尼西亚、印度和缅甸,并通过缅甸到欧洲大秦(罗马)的另一条途径。

这个时候的特点如下:中国丝绸从海路外传虽开始很早,但作为商品交换,只限于统治阶级所需的奢侈品,以官方的“朝贡贸易”为主,其数量、次数和规模都不大。其目的只是想在外交上达到“敦睦邦交”和扩大对外政治影响;还未注意到通过海外贸易,在经济上能增加国库的收入。民间的海外丝绸贸易,从外国文献来看似早开始。而在我国史书中却很少记载,可见丝绸作为商品生产和商业活动,还不普及和发达。

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时期----唐、宋时代(960-1279)中国丝绸的外传

唐朝和日本、朝鲜的海上贸易较前代更加频繁,日本的遣唐使,名义上虽是遣使贡方物而唐亦回赐丝绸作为礼品,裨上是变相的官方贸易。如802年,日本遣使270人到中国,每人赐绢五匹,共计1,350匹。从宋朝开始,出现了民间贸易。据泉州商人李充的原文报告“自置船一只携带各种丝绸和瓷器到日本贸易。”可见当时民间丝绸贸易已很发达。在频繁的民间丝绸贸易的影响下,日本出现了在仿制“唐绫”(中国丝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博多织”的纺织法。

朝鲜和中国的贸易也很发达,许多来自新罗的朝鲜的人在中国楚州(今准安)侨居。当时楚州是通往朝鲜、日本的重要海港,这些新罗人经营海上运输,为中日和中朝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传布丝绸中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唐代地理学家贾耽说,中国海船从广州经南海到波斯湾的巴士拉港,全和需时三个月。这条航线把中国和三大地区;:以室利佛逝(今印苏门答腊)为首的东南亚地区;以印度为首的南亚地区;以大食为首的阿拉伯地区,通过海上丝绸贸易连接在一起。这些地区是中国丝绸贸易的集散地;也是当时世界上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的中心。这条传布丝绸到外国的航路,在传布丝绸的同时,对促进各国之间的特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传布和影响,起了重要的媒介作用。

赵汝适的《诸蕃志》和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两书著者是宁代人,也有与上述相同的记载。

综上所述,这个时期的特点表现在:中国丝绸作为商品外传已由陆路转向海路。唐朝开始设市舶司到宋朝又有发展,标志着海外丝绸贸易性质的转变。除原有的“朝贡贸易”外,则以市舶贸易为主;开始从过去只注意政治上扩大对外影响,以达“敦睦邦交”,而发展到把它作为财政经济上的一项重要收入。市舶贸易对宋政权的财政收入起了很大作用。以公元1128年为例,它占国家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除上述官方丝绸贸易外,民间海商住海外进行丝绸贸易的,也蓬勃发展。丝绸作为商品生产和商业活动已经很发达。

丝绸之路论文15000字

写作思路:可以从丝绸之路的历史和经过为背景进行阐述,中心要明确,语言要通顺连贯等等。

正文: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东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洛阳。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

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要道,但为何在河西走廊上没有“丝门”而有“玉门”?早在文献记述丝绸之路之前2000年,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线路已经开通,但它不是为出口丝绸,而是为进口和田玉 [6]  。“丝绸之路”名称是德国学者的“发明”。

19世纪末,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其后,德国历史学家郝尔曼在20世纪初出版的《中国与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根据新发现的文物考古资料,进一步把丝绸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确定了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即它是中国古代经过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

传统的丝绸之路,起自中国古代都城长安,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公里。这条路被认为是连接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而丝绸则是最具代表性的货物。数千年来,游牧民族或部落、商人、教徒、外交家、士兵和学术考察者沿着丝绸之路四处活动。

随着时代发展,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统称。有西汉张骞开通西域的官方通道“西北丝绸之路”;有北向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进入中亚的“草原丝绸之路”;有长安到成都再到印度的山道崎岖的“西南丝绸之路”;还有从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沿海城市出发,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的海上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等。

先秦时期,连接中国东西方交流的通道已经存在,丝绸正式西传始于西汉通西域,丝绸之路真正形成始于西汉张骞凿空。这个时期,丝绸的传播源、传播的目的地、传播的路线都非常清楚,有史可依,有据可查,传播的数量也非常大,东西方是有计划、甚至是有组织的进行丝绸贸易,所以丝绸之路真正开辟于西汉武帝时期。

西汉时,阳关和玉门关以西即今新疆乃至更远的地方,称作西域。西汉初期,联络东西方的通道被匈奴所阻。汉武帝时,中原始与西域相通,开始加强对西域的经略。西域本三十六个国,后来分裂至五十多个,都位于匈奴之西,乌孙之南。

汉武帝听说被匈奴侵犯西迁的大月氏有报复匈奴之意,就派人出使大月氏,联络他们东西夹攻匈奴。陕西汉中人张骞以郎应募。建元二年(前139年),张骞率领100余人向西域进发,途中被匈奴俘获,滞留了10年,终于寻机逃脱,西行数十日到达大宛。

这时大月氏已不想攻打匈奴而继续西迁,张骞没有达到目的,在西域待了一年多东返,途中又被匈奴扣留了一年多,后适逢匈奴单于死,国内大乱,元朔三年(前126年),张骞趁机回到大汉,受到汉武帝的热情接待,被封为太中大夫。此次西行前后达10余年,虽未达到目的,但获得了大量西域的资料,史学家司马迁称张骞此行为“凿空”。

张骞归国后,汉武帝曾遣使探求通过罗马开辟一条不经匈奴而到大夏的交通线,但是没有成功。后来汉军击败匈奴,取得了河西走廊地区,打通了西汉与西域之间的通道。霍去病在祁连山大破匈奴后,张骞建议联络西域强国乌孙,以断匈奴右臂。

元狩四年(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目的是招引乌孙回河西故地,并与西域各国联系。张骞到乌孙,未达目的,于元鼎二年(前115年)偕同乌孙使者返抵长安,被张骞派往西域其他国家的副使也陆续回国。乌孙使者见大汉人众富厚,回国归报后乌孙渐渐与大汉交往密切,其后数年,张骞通使大夏,从此,西汉与西北诸国开始联系频繁起来,张骞凿空西域,丝绸之路正式开通,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

但是,西域诸国仍未完全摆脱匈奴的控制,楼兰、车师等国在匈奴的策动下,经常劫掠西汉派往西域的使臣和商队。为了确保西域通道,元封三年(前108年),汉将王恢率骑兵击破楼兰,赵破奴率军击破车师。

元封六年(前105年),西汉又与乌孙王和亲,联合挟制匈奴。同时为了打破匈奴对大宛的控制并取得大宛的优秀马种汗血马,汉武帝派李广利领兵数次进攻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在付出沉重代价后,攻破大宛都城,使西汉在西域的声威大振,确保了西域通道的安全。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至此畅通。

本科论文关于一带一路的题目有哪些?

一、最新一带一路论文选题参考

1、“一带一路”区域能源合作中的大国因素及应对策略!

2、“一带一路”战略

3、关于“一带一路”战略内涵、特性及战略重点综述

4、“一带一路”战略的安全挑战与中国的选择

5、为什么是中国?——“一带一路”的经济逻辑

6、“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内涵与推进思路

7、构建新南方丝绸之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8、一带一路战略区电子商务新常态模式探索

9、坚持文化先行 建设"一带一路"

10、进一步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的金融合作

11、“十三五”上海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定位与机制设计

12、“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金融支持主导作用

13、中国经济外交新战略下的“一带一路”(英文)

14、如何认识“一带一路”的大战略设计

15、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直接投资空间格局

16、“一带一路”战略应关注的问题及实施路径

17、“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制造业海外转移问题研究

18、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的商品格局

19、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定位的三个问题

20、“一带一路”要应对三大挑战

二、一带一路论文题目大全

1、“一带一路”若干问题

2、“一带一路”战略的道德风险与应对措施

3、“一带一路”:印度的回应及对策

4、“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对阿拉伯国家出口潜力分析

5、中国“一带一路”战略面对的外交风险

6、“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与国际金融支持战略构想

7、“一带一路”:中华民族复兴的地缘大战略

8、“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对外贸易格局变化及贸易摩擦防范

9、坚持文化先行 建设“一带一路”

10、中国与西亚地区贸易合作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以“一带一路”战略为背景

11、“一带一路”与中国对外航空运输联系

12、“一带一路”战略下人民币如何“走出去”

13、“一带一路”战略与全球经贸格局重构

14、沿海地区借助“一带一路”战略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以天津为例

15、“一带一路”与中国地缘政治经济战略的重构

16、"一带一路"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格局重塑

17、“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视野、操作重点与影响展望

18、地方如何应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19、绸缪一带一路风险

20、中国与发达国家及“一带一路”国家科技合作态势对比分析

三、热门一带一路专业论文题目推荐

1、“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

2、“一带一路”战略:加强中国与中亚农业合作的契机

3、海陆统筹共进,构建“一带一路”

4、东北亚地区“一带一路”合作共生系统研究

5、金融引领与“一带一路”

6、“一带一路”对中国外交新理念的实践意义

7、“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国际经济效应研究——基于CGE模型的分析

8、亚投行与“一带一路”战略

9、“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与中国经济外交新发展

10、公共产品视角下的“一带一路”

11、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亚欧大陆桥物流业的机遇与挑战

12、东西部省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与协同路径研究

13、“网上丝绸之路”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意义

14、“一带一路”战略为中阿关系发展增添活力

15、“一带一路”:和平发展的经济纽带

16、“一带一路”构想:挑战与应对

17、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合作

18、“一带一路”:新全球化时代的经济大动脉

19、“一带一路”的金融合作

20、“一带一路”与理念和实践创新

四、关于一带一路毕业论文题目

1、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形势与我国“一带一路”合作战略

2、“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战略分析

3、“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

4、“一带一路”建设的若干建议

5、“一带一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

6、“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国土开发空间格局的影响

7、“一带一路”:跨境次区域合作理论研究的新进路

8、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格局及其经济贡献

9、我国西南地区在“一带一路”开放战略中的优势及定位

10、聚焦一带一路大战略

11、“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与西亚国家贸易合作现状和前景展望

12、深化经贸合作 共创新的辉煌——“一带一路”战略构建经贸合作新格局

13、印度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及中国的政策选择

14、“一带一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英文)

15、全面提升“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水平

16、构建“一带一路”需要优先处理的关系

17、“一带一路”战略面临的障碍与对策

18、论“一带一路”建设给人民币国际化创造的投融资机遇、市场条件及风险分布

19、“一带一路”基点之东北亚桥头堡群构建的战略研究

20、“一带一路”战略的支点:中国与中东能源合作

五、比较好写的一带一路论文题目

1、“一带一路”需要语言铺路

2、“一带一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经济理念创新

3、直面“一带一路”的六大风险

4、“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西南对外开放路径思考

5、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助推“一带一路”建设

6、“一带一路”海陆联运枢纽发展研究——以宁波为例

7、从中国经济外交转型的视角看“一带一路”的战略性

8、中药和一带一路

9、深化经贸合作把“一带一路”建实建好

10、“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能源贸易与合作展望

11、“一带一路”建设应运用PPP

12、“一带一路”是欧亚非的共同发展战略

13、共建“一带一路”:内涵、意义与智库使命

14、“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基础及策略

15、“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走出去”研究

16、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

17、“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林产品贸易发展与转型

18、深化经贸合作把“一带一路”建实建好--深入学习贯彻*********同志关于“一带一路”的重要论述

19、“一带一路”前瞻——全球视野下的“一带一路”:风险与挑战

20、全球视野下的“一带一路”:风险与挑战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