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论文效应研究

2023-03-02 18:0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效应研究

政府并不是市场的外部参与因素,而是市场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的使用才会是整个市场更加完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财政政策的效应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财政政策;效应;分析

我国近年来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有其特定的实施背景。从理论上讲,积极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财政政策之间的联系,在于两者均以刺激有效需求为主要目标;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积极财政政策更多地依靠增发并运用国债的手段作为支撑。从实践上看,积极财政政策所产生的积极效应是明显的,而且也为我们应对经济运行中的难点问题积累了经验。今后,应该围绕如何形成扩大有效需求的内在机制,改进财政政策手段的运用方式。

自1998年起,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动荡、国内经济运行中有效需求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扩大内需的方针,着力实施了以增发国债为主要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同时辅之以适当的货币政策。目前,已有许多关于这一政策的收效和存在问题的分析。与此同时,我们认为,也应该对与积极财政政策有关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一、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积极财政政策

中国1998年以来经济运行的一个突出特点,表现为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需求的相对萎缩使得经济增长的势头放缓。应该说,自建国以来,我们在应对通货膨胀问题方面是有一些成功做法的,然而在治理通货紧缩问题方面却缺少经验。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和问题,需要有新的理论加以指导。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是历经数百年的时间发展起来的,其观宏经济理论和政策也较为成型。尽管我国的具体国情与之有所不同,但国外宏观经济政策方面的成功做法,却值得我们进行研究和借鉴。

西方国家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被认为是宏观经济学的起点。正是这场空前的危机,给传统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以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否定了以萨伊定律为代表的对经济放任自由的传统经济理论,从而引发了一场“凯恩斯革命”,所谓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理论也应运而生。凯恩斯学派运用总需求模型对经济大萧条与大规模失业现象的内在成因进行了分析和解释,认为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主要导源于投资机会减少和投资需求下降。受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等诸多心理因素的作用,总需求价格通常是小于总供给价格的,而市场机制却没有力量使总需求价格达到足以与总供给价格相等的地步,于是便出现了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亦即出现了萧条和大规模的非自愿失业现象。凯恩斯学派得出的结论是,大萧条已证明了私人经济具有内在不稳定性,如果放任不管,它便会自我陷入萧条,其出路只有制定和实施扩张性的经济政策,尤其是反周期的财政政策来减少周期性的经济波动。凯恩斯经济学关于经济政策的基本主张是维持经济稳定,通过调节有效需求(即所谓“需求管理”),萧条时反萧条,通胀时反通胀。其中,当出现经济萧条时,在通过自动稳定器发挥作用的同时,政府要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expansionary fiscal policy),运用减税、增支(包括扩大政府购买支出)、发债乃至实行赤字预算等可操作的工具,治理通货紧缩和失业问题。

中国自1998年以来应对通货紧缩所采取的财政政策,被称为“积极财政政策”(proactive fiscalpolicy)。应该说,从实施背景和具体内容上看,我国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与凯恩斯经济学所主张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之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其中,有许多内容和措施是近似于扩张性财政政策的。首先,从支出的角度来看,加大了财政资金的投入,用于加快农林、水利、公路、铁路、粮食仓储、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此,国家于1998年增发1 000亿元长期国债,所筹资金用作国家预算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专项投资。1999年,国家又对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力度和具体措施做出进一步的调整,其中包括:(1)继续增发国债,用于在建的基础设施、一些重点行业的技术改造、重大项目装备国产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环保与生态建设以及科教基础设施等方面。对大型骨干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实施了贴息的办法。(2)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以刺激消费需求。(3)恢复对存款利息所得的征税,收入专门用于城镇低收入居民和下岗职工的生活补贴。

增加国债发行,提高投资水平,也是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治理通货紧缩,中国实行了以国债政策为支撑的积极财政政策。1998年,中国首次发行了建国以来的特别国债,用于补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本金,使其资本充足率基本满足《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同时,又增发了1 000亿长期国债,用于国家预算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专项投资,并且配合中央银行准备金制度的改革,由财政向商业银行发行专项国债423亿元。1999年,根据当年第二季度表现出来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回落、出口下降、消费需求持续不振的情况,继续增发国债。2000年,在上半年国民经济出现好转表现之后,为了巩固这种重大转机,在年初决定发行1 000亿长期国债的基础上,下半年又增发500亿长期国债。新增国债重点投向五个方面:一是水利和生态项目建设;二是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三是教育设施建设;四是城市环保项目建设;五是企业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产业化等重大科技项目。

税收对投资、储蓄和消费产生着重要影响,在财政政策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在我国1998年以来所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中,税收政策只是处于辅助性地位的。1998年除了提高出口退税的政策外,几乎没有动用税收政策。自1999年开始,积极财政政策的内容才开始逐步扩展到运用税收政策,包括继续提高出口退税、恢复对存款利息所得征税等。

从总体上看,在近年来治理通货紧缩的过程中,我国把扩大需求的短期政策与改善供给的长期政策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成功地拉动了经济增长,而且为我国经济的中长期持续稳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积极财政政策的基本经验及若干约束条件

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从总体上讲,至少可以总结出如下六个方面的基本经验:第一,将刺激需求与改善供给有机地结合起来,着力于经济结构的调整;第二,将刺激需求与调整分配政策结合起来,尤其是提高城镇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第三,注重发挥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鼓励投资和消费,促进技术进步;第四,并没有完全按照凯恩斯主义扩张性财政政策中关于实施减税的教条,而是通过保证一般性公共支出,同时通过推行税费改革,适当减轻企业和居民的负担水平;第五,充分运用财政手段,带动银行贷款的增加,促进民间投资的增长;第六,将松中有紧的财政政策与紧中有松的货币政策结合起来。

在认识到积极财政政策所发挥的有效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积极财政政策的初步执行结果与拉动民间投资和消费的预期目标之间仍有一定的距离,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现行财政体制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约束条件,制约着政策效应的发挥。这些约束条件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府投资(购买)的乘数效应不足。二是税收负担方面的约束。三是转移支付方面的约束。

三、改进积极财政政策的几点思考

我们认为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仍要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同时以稳健的货币政策相配合。但需要指出的是,今后在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解决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积极财政政策的完善应该从转变政府投资方式入手。积极财政政策的重点,应该从财政投资这种直接手段转向利用财政投融资、财政贴息等间接手段,使政府投资成为杠杆,有效地带动社会投资。具体包括:(1)改变财政投融资方式,逐步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财政投融资制度,以便从制度上解决财政投资需求与投资供给之间的矛盾。(2)采取多种手段吸纳社会资金。运用财政贴息、财政参股、财政担保等手段,吸纳社会资金,尤其是民营企业参与社会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和房地产开发等领域,从而产生“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为此,在社会投资来源、银行可贷资金较为充裕的条件下,可考虑在国家有限的财政投资中,拿出相当一部分资金用作间接手段。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在公共投资领域内建立起竞争机制和风险约束机制,而且也有助于拓宽公共投资资金来源渠道,提高项目本身的运作效率。

值得进一步指出的是,民间投资的增长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积极财政政策的带动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较快,但如果民间投资增长缓慢,则会影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因此,除了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之外,还应全面落实引导扩大民间投资的政策,如落实准入政策,降低准入门槛,在税收上切实实行国民待遇,防止税负不公、双重征税等歧视性措施。要加强金融支持,除了银行给予积极的贷款支持外,应引导和鼓励发展股份制的地方金融机构和民间金融机构,拓宽中小企业的直接和间接融资渠道,加强法律保障和服务机构。

第二,运用公共支出政策,刺激国内需求增长。二战之后,西方国家大都通过扩大公共支出、发行公债来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以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快速增长,并且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实行高福利、高支出的政策,进而又导致了高额财政赤字,引发了通货膨胀。因此,8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转向了有节制的效率型财政支出政策。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应充分利用有利条件,适当多增加一些公共支出,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等投资风险小、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的项目。这样做,不仅可以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长期以来制约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而且也有助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城乡居民消费。

第三,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启动最终消费。在这方面,一是要从调整体制内人员的收入水平入手,以处于类似于我国发展阶段的国家其国内体制外的工资水平收入为参照系,结合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货币化的政策,调整体制内人员的工资待遇。具体包括:提高工交人员和国有经济职工工资收入(还包括提高国有企业家的年薪收入,使其与所承担的责任和风险相适应),普遍提高低收入和离退休人员的收入等。二是要通过改革,认真落实对企业和农民的减负政策,为提高职工和农民收入水平和购买力创造有利条件。三是要适当增加转移性支出的比重,加大国家财政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支持力度,对住房、医疗、教育和就业制度等需要财政支持的改革,要制定反周期的操作。要力求减轻居民支出中的改革费用负担,稳定居民的支出预期。

第四,应充分注意政策的适时调整和渐进转换,主要是通过市场和消费替代、民间和企业投资替代、出口需求替代,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逐步“淡出”和转型创造条件。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大财政政策引导结构调整的力度,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形成一整套带动产业调整和不断升级的创新机制;建立规范化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为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创造条件;优化税制结构,规范税费关系,使税制本身对经济景气产生有效的调节作用,同时也增强政府的调控能力。

参考文献:

[1]项怀诚 . 关于200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 执行情况及200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 案的报告[J].中国财政,2003.

[2]凯恩斯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中译 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苏明. 财政支出政策研究[M] .北京:中 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4]高培勇. 公共财政 : 经济学界如是说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5]刘尚希,赵全厚. 政府债务: 风险状况 的初步分析[J].管理世界,2002.□

1998年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是因为当时我国宏观运行中出现了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不平衡状态。刺激国内需求,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和阻止城镇失业人数的增加,并努力为下岗职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是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所在。时至今日,积极财政政策已实施了六年了,该政策的效果对于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的走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积极财政政策与宏观经济运行的分析

作为一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主要应该体现在它对宏观经济运行的上。

1.积极财政政策与消费。从1998~2001年,与上年相比的商品零售价格水平一直呈现负增长,分别为-2.6%、-3.0%、-1.5%和-0.8%.与上年相比的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在1998年和1999年分别为-0.8%和-1.4%,虽然从2000年开始由负转正,2000年和2001年分别为+0.4%和+0.7%.但是,以1985年价格的从1998~2001年全国居民消费支出的年均增长率只有6.8%,比从1991~1996年9.0%的水平低了2.2个百分点。这说明,整个社会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仍处于低迷状态。

2.积极财政政策与社会投资。从1991~1996年,与上年相比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分别为23.9%、44.4%、61.8%、30.4%、17.5%和14.8%,年均增长32.6%.其中,国有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26.4%(1996年国有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2.4%);集体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39.2%(1996年集体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5.9%);个体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22.1%(1996年个体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4.0%);其他经济从1993~1996年的年均增长率为44.1%(1996年其他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7.7%)。而从1997~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分别为8.8%、13.9%、5.1%、10.3%和13.1%,年均增长10.5%.其中,国有经济年均增长7.7%、集体经济年均增长8.2%、个体经济年均增长10.6%、其他经济年均增长18.1%.这说明从趋势上看,与1997年以前相比,1997年以后我国固定资产的增长速度不论从总体来看,还是从各种经济来看都呈现下降态势。

从1993~1996年,与上年相比的资本形成总额增长率分别为55.6%、28.4%、24.0%和12.5%,而从1997~2001年的这一比率则分别只有5.9%、3.8%、3.9%、5.9%和15.3%;从1993~1997年,按支出法计算的GDP中的资本形成率的分别为43.5%、41.3%、40.8%、39.3%,而从1998~2001年的这一比率则分别是37.4%、37.1%、36.4%和38.0%.

从1998~2001年,与上年相比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额中,分别有14.5%、62.9%、7.7%和9.0%的投资是国家预算内资金形成的,而从1996~1997年的这一比例分别只有0.2%和3.7%;从1998~2001年与上年相比的基本建设投资增加额中,分别有22.3%、84.9%、11.9%和32.9%的投资是国家预算内资金形成的,而从1996~1997年的这一比例分别只有2.5%和4.0%.

这说明:与亚洲危机以前相比,1998年以后从增长趋势上看,我国固定资产的增长速度总体上呈现下降态势;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资本形成率基本上呈下降状态,而且资本形成总额的增长速度降低的也比较快;全社会固定投资和基本建设投资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财政投资的结果。

3.积极财政政策与出口。从1991~1997年,我国以美元计算的出口贸易总额的年均增长率为16.7%,而从1998~2001年与上年相比的的增长速度分别是0.5%、6.1%、27.8%和6.8%.除2000年我国由于出口退税率提高等原因使出口增长较快外,其他年份的增长速度都比较慢。这说明,我国仍然没有走出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出口后不利影响的阴影。

4.积极财政破策与经济增长。从1998~2002年,我国保持了7.8%、7.1%、8.0%、7.3%和8.0%的经济增长率。据有关部门测算,这期间,围债投资,包括带动的银行贷款和地方、的投资,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5、2、1.7、1.8、2个百分点。

5.积极财政政策与就业。首先,从职工人数的变化来看,从1998~2001年,与上年相比职工人数总的变化情况为-2331万、-564万、-486万和-468万。而从1996~1997年与上年相比的职工人数总的变化情况为是-63万和-177万。

其次,从从业人员的变化来看,从1998~2001年,与上年相比的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总的变化情况分别为+357万人、-423万人、+871万人和+940万人。而从1996~1997年与上年相比的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变化情况分别为+903万人和+750万人。

第三,从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来看,从1996~2001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分别为520万、570万、571万、575万、595万和681万,登记失业人数呈递增之势;从城镇登记失业率来看,从1991~1996年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在都在2.3%~3.0%之间,而1997年以后,这一比率都在3.0%以上。其中,2001年达到3.6%.

硕士论文研究中介效应主效应不显著可以吗

硕士论文研究中介效应主效应不显著不可以,因为不显著只能说明在当前样本中未发现中介效应,原因很多,就是确实不存在中介效应,同样是统计检验力不足而未发现中介效应(本来是有的)。所以不显著的时候没有中介效应。

简单来说当得出一个结论时需要通过一系列方法来验证所得的结论是否可靠。当改变了一些条件或者假设发现所得结论依然不变,那么结论就是稳健的,反之所得结论有待商榷需要找出使结论发生改变的原因并进行解释。

中介变量:

中介变量( mediator) 是一个重要的统计概念,如果自变量X通过某一变量M对因变量Y产生一定影响,则称M为X和Y的中介变量。研究中介作用的目的是在已知X和Y关系的基础上,探索产生这个关系的内部作用机制。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把原有的关于同一现象的研究联系在一起,把原来用来解释相似现象的理论整合起来,而使得已有的理论更为系统。中介变量的研究不仅可以解释关系背后的作用机制,还能整合已有的研究或理论,具有显著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硕士论文

毕业论文 品牌的心里效应及营销策略探析

品牌心理效应与个性化营销策略探析
一、品牌与品牌个性的含义
现代意义上的“品牌”,就是用来识别某种产品或服务的,
并使之与其他的产品或服务区别开来的名称及标志,通常由
名称、标志、符号、图案、色彩等因素组成。但品牌的最后实现
是由消费者来决定的,消费者的选择往往决定了一个品牌的
命运。因此,研究品牌对消费者的心理效应对于品牌营销有
重要的作用。
与人一样,品牌也有个性。所谓“品牌个性”,是指其所具
有的独特的文化内涵,其实质就是消费者真实个性在某种商
品上的再现。换句话说,品牌个性是在品牌定位的基础上的
人格化。企业通过对动态市场的准确认知和把握,把目标市
场的共同特征提炼出来加以强化,并与其他刺激因素结合,
以一定的生活方式、价格观与消费观等概念持续不断地向目
标消费者进行的传达,影响着消费者潜在的欲望和冲动,取
得目标消费者的认知与共识并建立感情,形成偏好和忠诚
度,最后形成认同自己品牌个性的消费群体。比如,人们提到
可口可乐就会联想到红色、快乐和热情奔放,提到百事可乐
则想起体育、奋发、激昂。
二、品牌的心理效应
目前中国服装出口居世界之首,年创200多亿美元,但
平均每件衣服仅为32美元。同样的服装如果贴上名牌商标,
在意大利、法国等地,就可以卖到几百美元一件,是品牌效应
让同样的服装身价倍增。品牌,可以让产品摇身一变而身价
百倍,可以让无名之辈一炮走红。品牌就像无所不能的魔术
师,而让它充满力量与魔法的,正是蕴涵于其中的品牌效应
这根魔杖。
1、品牌的差异效应
即简化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品牌是一种识别系统,它是特
定产品和服务的识别标志,品牌的最终目标就是建立此品牌
与彼品牌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便于消费者区别不同的品
牌,根据品牌挑选自己满意的产品。在产品高度同质化的今
天,品牌已成为同类产品相互区分的主要标志。在人们的购
买过程中,品牌充当着无声的导购员,对产品信息起着有效
的提示作用。通过对各种商品信息的浓缩,品牌揭示了该产
品与其他产品的不同之处,消费者则依据自己的偏好、需求,
在众多产品中选择自己喜爱和信赖的品牌,简化人们的购买
行为。
2、品牌的光环效应
即减少消费者购买时的风险感知,增强购买的信心。它用
于消费者的经验定势,对品牌商品的品质有很高的认同和信
赖。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提供给消费者的选择多种多样。新
产品、新品牌的大量涌现,令消费者无所适从,品牌为人们提
供了购买理由。因为品牌不仅仅是产品的代名词,它还涵盖
了企业声誉、产品质量、企业形象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都给
消费者创造了消费信心,形成消费者的品牌偏好和品牌忠
诚,在心理上形成品牌高品质的美好光环效应。品牌就是承
诺,它能传递优良的品质感,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品牌为消费
者提供信心,消除他们对产品认知的不确定性,减少消费者
的购买风险。
3、品牌的情感效应
这是对品牌产生的更深层次的心理定势。消费者们认同
品牌到信赖品牌,升华到喜爱品牌,达到对品牌的移情,产生
美好的情感效应。品牌注重一种情感精神的诠释。有多少人
能喝出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区别?但我们能清醒地辨认两
种可乐的品牌内涵:可口可乐洋溢着友爱和快乐,百事可乐
则代表一种体育精神,表现了奋发、激昂的生命力。这种文化
的情感精神就是一种情结,是将品牌独有的气质和人们一直
寻找的某种体验演变成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情结,正是这种
情结影响甚至直接决定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人们需要品牌
来显示自己的优势或掩饰自己的缺陷,表现自己的身份、个
性、修养、审美、品味,唤起美好的联想、记忆及情感。因而人
们喜爱品牌、追求品牌,对品牌情有独钟。
4、品牌的魅力效应
品牌给人以神奇的魅力,使人趋之若鹜。在市场经济条件
下,任何消费,都是消费者社会心理实现和标志其社会地位、
文化品位、区别生活水准高低的心理特征的外化。一个人的
服饰、谈吐、闲暇时间的安排、饮食的偏好、家居、汽车的选择
等都是他自己的品位个性与风格的认知指标,根据对这些东
西的品味,人们就可对它们的主人予以解读或进行类型的划
分。品牌赋予了品牌消费者优越的身份认同,在品牌价值的
心理消费中获得了自信和自豪,表现了消费者的自我。品牌
的突出个性正是产品的魅力所在。
5、品牌的附加效应
人格化品牌形象塑造是为品牌附加一种特别的附加值,
而附加价值是指被消费者欣赏产品的基本功能之外的东西。
通过这种品牌附加值把某种类型的消费群体的性格、气质象征于某种品牌,使之既具有亲和力,使
该品牌与消费者在心理上、精神上有
一种贴近感,从而能培养消费者对该
品牌的心理归属和消费依赖。
三、针对品牌心理效应的营销策
略建议
1、运用提升品牌知名度心理技
术,影响或扩大市场份额
品牌知名度指目标消费者对品牌
名称及其所属产品类别属性的知晓程
度,即品牌在消费者心理的占有率。具
体表现为目标消费者再认和回忆品牌
各种属性的能力。品牌知名度越高表
明了消费者对其越熟悉,而熟悉的品
牌总是令人感到安全、可靠,使人产生
好感。所以品牌知名度越高,消费者对
其喜欢程度越高,选购的可能性也就
越大。在品牌喜欢程度相同的情况下,
品牌知名度越高,其市场占有率(市场
份额)就越大。
2、运用维护品牌忠诚心理技术,
提升品牌资产增值
品牌忠诚是指消费者对品牌的满
意、喜爱和信奉,是品牌价值的核心,
其主要目标是夸大忠诚的顾客人群和
加强忠诚度。在消费行为表现上,就是
对该品牌产品的不同时期的反复购
买,即使面对竞争品牌在价格等方而
的诱惑,也愿意为该品牌付出高价。要
维护品牌的忠诚就必须从消费者心理
出发,要善待消费者,站在消费者角
度想问题。很消费者对某品牌的满意
或不满意态度会影响他们以后的购买
行为。如果他们对标有这种品牌的产
品满意的话,在下一次购买时,他们
将极有可能继续购买该产品,并且极
有可能产生光环效应,使消费者忠诚
于该品牌。这些具有满意感消费者会
向其他人说该品牌的好话,这也是产
品品牌的最好的广告。
3、利用品牌情感效应,增强品牌
的联想度
品牌联想是指消费者由该品牌名
称所能联想到的一切事物,它包括顾
客的想象、产品的归属、使用的场合、
企业联想、品牌性格和符号,这些有意
义的组合就是品牌联想。品牌联想不
仅仅是产品品质印象,还包括企业所
创造品牌识别(商标、代言人、吉祥物
等)、品牌背后的企业、使用者形象及
消费者的亲身体验。其中消费者的体
验联想是品牌独特的联想因素之一,
通过消费者使用某品牌的亲身体验,
使消费者的情感与品牌的诉求点想吻
合,很有可能使消费者产生对此品牌
产生亲切感和贴近感。
4、品牌个性定位以增强品牌的魅
力效应
所谓品牌定位,是指营销者根据
目标顾客的需求偏好,为一种产品或
一项服务设计并塑造一个特定的形
象,通过广告宣传把这个品牌形象传
达给大众,从而使这一品牌在消费者
心目中确立一个理想的位置。品牌定
位具有明显的策略性质,它是通过品
牌个性的确立,对消费者产生心理上
的影响。定位是针对现有产品的创造
性的思维活动。定位并非对产品采取
什么行动,而是指要针对潜在的消费
者心理采取行动。品牌定位是勾画品
牌形象和提供价值、利益的行为,以此
使目标消费者理解和正确认识某品牌
的个性和特征,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起
独特的形象,以使自己的产品与竞争者
的产品区别开来。企业品牌的定位是产
生品牌心理效应的核心,它好比车轮的
中轴,而企业的经营、营销、公关活动好
似辅轮,都应围绕这一核心。
四、个性品牌营销策略
1、针对消费者自我概念对消费者
群进行市场细分
在产品越来越同质化的时代,消
费者之所以购买某种产品或服务,是
因为该产品或服务满足了消费者的潜
意识需要、同时又总是试图与其自我
概念维持一致。一般来说,消费者自我
概念的每一个维度都对应着一个购买
动机,而且具有同样自我概念系统结
构的消费者会赋予同样产品或品牌以
同样的形象和意义。消费者会从品牌
中区隔自己;同样,品牌也从消费者中
将自己区隔出来。消费者在对品牌形
成偏好后再转化为消费习惯,由此使
品牌拥有了固定的消费群体。因此,我
们应该从消费者群体出发,根据消费
者不同的年龄特征或者不同的社会阶
层进行调查、分析、归类,研究和掌握
同类自我概念结构的消费者的消费态
度和品牌态度信息,通过消费者自我
概念对市场进行细分,并获得同类自
我概念结构特征的消费者群体。
2、寻找共鸣点,与消费者建立移
情联想
品牌个性所倡导的生活方式既要
与产品的特色相适应,又要能引发符
合目标消费者个性欲求的、心理上、情
感上的联想,这样才能激起消费者的
购买欲望。对此,品牌管理者既要要充
分挖掘出该使用人群的潜意识需要和
自我概念并为品牌的个性进行定位和
塑造,又要挖掘目标消费者的价值观、
需要、欲望和渴望,挖掘与消费者产生
共鸣的、并有情感说服力的信息来进
行广告宣传。在所有广告类型中,运用
情感诉求型广告最容易引起消费者的
共鸣,它从目标消费者心中已经存在
的感情出发,因势利导,使品牌的形象
能强烈地触发消费者心中的感情,并
与之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从而引起消
费者的共鸣和认同,最终对该品牌产
生好感并忠诚拥护。
3、提升消费者自尊感和自我形象
人们在生活中总希望保持或增强
自我形象,并把购买行为作为表现自
我形象的重要方式。在现代的消费社
会里,人们的消费与其说是在消费商
品,还不如说是在消费形象。消费不仅
是物质性的消耗,更是一种对景象的
符号价值的占有与使用。消费行为学
家研究认为,消费者通过产品的使用
表现出一定的自我形象或生活方式。
人们是通过被其他人见到的消费行为
及消费品来构建自己身份的。因此,消
费者一般倾向选择符合或能改善其自
我形象的商品或服务。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毕业论文---『网络时代的网络效应研究』,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

欣赏文章中优美、精辟的语句,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7.阅读散文,要理解作者所写的人或事物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选材、组材的特点,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8.阅读小说,要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故事的情节,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略读,细读,重读,
1先大概了解意思
2带着问题仔细读
3多读能更好的掌握书的思想感情
4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