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营养与安全论文
中国食品的强化与发展
我国为保证营养素的均衡、全面,提出了食品营养的强化的概念。食品营养的强化是在食品中添加营养素(这些营养素往往是在日常生活的食物食谱中缺少,或在某些人群食谱中搭配不合理),在食物中加以调整,以调整到合理营养的水平。加入到食品的营养物质。
一,钙的强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人们更加注意饮食的健康和营养,因此更愿意选择富钙食物和强化钙质的食品,从而造就了一个广阔的钙强化食品市场。目前强化钙的食品种类繁多,已经设计我们日常饮食的大部分食品。
1 乳制品
牛奶、酸奶、冰激凌、奶酪、白软干酪和酸奶油等乳制品是理想的钙源食品,但是乳糖不适症及高脂制品使很多人不能通过饮用牛奶;来获得足够的钙质。在亚洲,由于牛奶消费量较少,在牛奶中加入矿质盐制成高钙牛奶,以便消费者能够饮用较少量的牛奶既能达到其摄取足量的钙质的要求,但是在美国是严禁在牛奶中添加牛奶矿质盐的。另外,在低脂乳制品中强化钙制的产品越来越多。如低脂酸奶、冰激凌、白软干酪、酸奶油等。对于要求无乳糖的产品,如用大豆、米等作为牛奶替代品的产品中,可使用只含有24%乳糖的牛奶矿物强化钙质,在终端产品中可以将其看作无乳糖产品。
2 果汁
在果汁中强化钙是另一种比较常见的做法。在选择钙源时要特别注意钙盐的溶解性、果汁中组分以及其对产品的风味和口感的影响问题。
澄汁因为是一种混浊的产品,通常会将可溶和不可溶的钙源一起使用,那些不可溶的钙能一微粒形式悬浮与果汁中,不会出现不可溶的钙带给人的一种砂的口感,而且成本较低,钙含量高。对于澄清的果汁里,则需要选择可溶的,并达到高钙含量的钙源。这种钙源又不影响果汁的风味、质感和外观等。乳酸钙就是一种非常稳定的可溶性钙源。它能提供与牛奶同样含量的钙质,可单独或与其他的钙源复合用与浓缩果汁中。
澄清果汁的钙强化所面临的困难比其他产品大的多。大多数果汁都呈酸性,这有利与钙的溶解。但是游离的钙离子会与果汁中的一些成分发生反应。例如,酸果蔓果汁是一种澄清的产品,它很容易与钙离子发生反应变色和变浊。使用一种经特别工艺处理的、由乳酸钙和葡萄糖酸钙复合的钙源,能使果汁的钙含量达到RDA的10%而不出现上述问题。这种复合钙源能在标准的状态下提供高达56g/L的可溶性钙质,而且这种果汁中含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C和维生素E。
高溶解性钙盐有其自身的问题。在葡萄汁饮料中,天然色素如花青素会由于多价金属离子而变色,如钙离子;另外,葡萄糖酸钙浓度过高也会出现异味;钙离子能于饮料中的其他成分发生反应而产生沉淀;在果胶浓度较高时钙也是一种凝胶化的催化剂。大多数果汁饮料中蛋白质含量都不是很高的,但是也要考虑蛋白质与钙发生反映会产生沉淀或产生小微质感问题。
相对于果汁而言就容易得多,因为是固体产品。钙源的选择主要考虑消费者的喜好和成本问题,目前比较多的采用无机钙盐。在早餐类谷类食品中强化钙质是很普遍的而对其他一些淀粉类食品如面包、饼干、面条、大米等进行钙质强化也已经出现。
3 其他食品
可以进行强化钙质的食品还有很多,现在已经有强化了钙质的咖啡、咖啡伴侣、蜜饯、糖果,餐后甜品和饮料等。这些产品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摄取钙质的途径和选择。
4标签标示
美国对钙强化食品的标签有明确的规定,美国营养专家小组将钙列入营养目标,不过在含量少于RDA的2%时则不能标明,同在营养值标示中可以加上“没有有效的钙源”。FDA对三种钙含量水平食品在销售时的标签标示都做了规定。钙含量达到RDA的10%则可以在标签上标明“富含钙质”、“强化钙”、“更多的钙质”。对于钙质含量在RDA的10%知至19%之间的谷类食品,通常用“良好的钙质”。FDA对于钙含量达到20%以上的食品,建议用“高钙”。而美国各州对此标示各有不同,如“富钙”、“极好的钙源”和“如牛奶同样的钙”等各种称法。
关键词:30cm混渣+20cm碎石+4层20cm灰土 本人有幸于三月中旬到六月上旬间在天津市塘沽区的天津大道项目实习,以实习期间对天津大道项目路基工程的了解和认识为素材,并按照工程施工的顺序分析路基施工中的要点编纂论文。 一、天津地区气象水文及地质情况 天津位于北半球暖温带,中纬度亚欧大陆东岸,四季分明,介于大陆性欲海洋性气候的过渡带上,属于半湿润季风气候。春季干燥多风,冷暖多变;夏季温高湿重,雨热共济;秋季天高云淡,风和日丽;冬季寒冷干燥,雨雪稀少。年平均气温1~12℃,七月平均气温25.9℃,一月平均气温-5℃,极端最低气温-21℃,极端最高气温40.3℃。年平均降雨652.5mm,一日最大暴雨量304.4mm,最大积雪深度29mm。春秋两季降雨量分别占全年的10%和14%;夏季6月中旬~9月中旬为雨季(汛期),平均雨日34天左右,占全年降水量的73%以上;冬季与血量占全年的1%~3%. 天津地区位于海河流域下游,海河水系是华北地区最大水系,本工程自北向南,横贯扇面中央,共永定河、中亭河,子牙河等3条一级河道,龙河、中泓故道、南运河等3条二级河道,并且沿线灌溉、排水渠道密布,基本形成排灌水网系。 二、天津大道工程概况 天津大道连接天津市中心城区小白楼商务区与滨海新区于家堡、响罗湾商务区,为城市快速路,西起外环线津沽立交,东至中央大道,双向八车道,设计行车速度80km/h。 三、材料要求 (一) 路基填土 1、路基填料宜优先选用级配良好的砾类土、砂类土作为填料,泥炭、淤泥冻土、强膨胀土、有机质土及易溶盐超过允许含量的土等,不得直接用于填筑路基。 2、本工程位于冰冻地区,严禁采用未经处理的粉质土直接填筑路基。当采用其他细土时,路基填料CBR应满足要求。此外,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的细粒土不得直接作为路基填料。 3、禁止使用沼泽土、泥炭及淤泥、含有树根、树桩、易腐朽物质或有机质含量大于5%,氯盐含量大于3%,碳酸盐含量大于0.8%的土。 4、中央分隔带及绿化带填土按绿化回填要求进行填筑。 5、细粒土尽可能粉碎,粒径不得大于15mm。 (二) 碎石 1、碎石中不含植物残体、垃圾等杂物。 2、最大粒径应小于30mm,要求其压碎值不超过30%、强度不小于15MP(未筛分碎石)。 3、 碎石的颗粒组成应符合JTJ034-2000中第2.2.1.6中2#级配要求,为方便施工,宜采用10~30mm的粗集料,5~10mm的中集料,0~5mm的石屑细集料三种粒料配合。 3、池塘路基处理碎石垫层用碎石强度不小于15MP(未筛分碎石),最大粒径应小于150mm,通过20mm筛孔的选料不得超过总量的30%,通过0.075mm筛孔的选料不超过总量的10%。 (三) 钢塑双向土工格栅 1、钢塑双向土工格栅应采用凸结点形式,以保证连接牢靠,其性能要求如下: 纵向抗拉强度:≥80KN 横向抗拉强度:≥80KN 伸缩率:≤3% 结点剥离力:≥350N 2、同时为尽量减少搭接程数量,钢塑双向土工格栅幅宽不宜小于4m。 (四) 石灰 1、石灰应采用消石灰或生石灰粉;消石灰中不得有未消解的生石灰颗粒,石灰等级应在三级以上。 2、 如采用生石灰,钙质生石灰中有效氧化钙氧化镁的含量应大于70%;如采用消石灰,钙质消石灰中有效氧化钙氧化镁的含量应大于50%。 3、石灰剂量=石灰质量/干土质量,生石灰块应在使用前7~10天充分消解。消解的生石灰应保持一定的湿度,不得产生扬尘,也不得过湿成团。消石灰宜过孔10mm的筛,并尽快使用。 (五) 水泥 1、 水泥应符合国家技术标准的要求,宜采用42.5MPa的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或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 (六) 土壤固化剂 1、土壤固化剂采用液粉土壤固化剂路邦EN-1(浓缩液),固化剂浓缩液掺入剂量为0.014%,或根据实验确定。 2、土壤固化剂的技术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土壤固化剂》CJ/T3073的规定,溶液的固体含量不得大于3%,不得有沉淀或絮状现象。 (七) 水 应采用饮用水或PH大于或等于6的水。 四、施工程序 (一)路基表层整体处理方案 由于本工程均处于稻、苇地等潮湿地段,路基填筑前应清除地表草皮、树根、腐殖土、垃圾、杂物等,路基清表30cm后大致找平并进行碾压,压实度应符合设计(90%)要求,如达不到压实度要求,可采用5%戗灰处理;如戗灰0~50cm仍达不到压实度要求,需换填50cm碎石垫层,以加快工程进度。 路基填筑高度小于路面和路床总厚度时,应将地基表层土进行超挖并分层回填压实,处理深度不应小于路床底面。 工程所处区域为平原地貌,土质为粘土或粉质粘土,地下水丰富,土质含水量较高,全线路基处于潮湿、中湿状态,因此需要对路基表层按实际情况分别进行处理方可进行路基填筑。 1、填土高度大于2m的路段(路床最低点距清表后地表距离): 地表整平后晾晒,对露出地下水的路段应设置临时排水沟,排除地表积水,经推土机排压后填筑30cm混渣,经12t以上压路机碾压3~4遍后通铺双向土工格栅,土工格栅反包其上灰土层(20cm厚,5%戗灰)2m,继续分层填筑分层压实灰土(5%戗灰,如达不到相应层位压实度及强度要求,增加灰量至8%)至路床顶以下80cm,对无法承受12t以上压路机地段应增加混渣厚度,各层压实度及强度满足设计说明的要求。 2、 填土高度大于1.3m、小于2m的路段(路床最低点距清表后地表距离): 地表整平后晾晒,对露出地下水的路段应设置临时排水沟,排除地表积水,经推土机排压后填筑40cm混渣,经18t以上压路机碾压3~4遍后通铺双向土工格栅,土工格栅反包其上灰土层(20cm厚,5%戗灰)2m,继续分层填筑分层压实灰土(5%戗灰,如达不到相应层位压实度及强度要求,增加灰量至8%)至路床顶以下80cm,对无法承受18t以上压路机地段应增加混渣厚度,各层压实度及强度满足设计说明的要求。 3、填土高度小于1.3m的路段(路床最低点距清表后地表距离): 地表应继续下挖至距路床顶1.3m的高度,排除地表积水后晾晒,经推土机排压后填筑30cm混渣,经18t以上压路机碾压2~3遍后继续填筑20cm的碎石,在混渣和碎石之间通铺双向土工格栅,土工格栅反包其上碎石2m,碎石经18t压路机碾压3~4遍后用平地机刮平碎石层准备填筑灰土。 (二)混渣填筑 1、混渣填筑厚度较大时应分层填筑分层压实,每层以20~25cm为宜 2、混渣填筑时应严格控制含水量,对于含水量较大的应进行适当的晾晒方可以进行碾压。而且应避免使用含土量过大的混渣,如果有含土量较大的材料进场,应先进行堆备,待其他含土量较少的混渣进场时掺拌后填入路基中。 3、混渣的强度应保证不小于15MP,最大粒径应保证小于150mm,通过20mm筛孔的选料不得超过总量的30%,其通过0.075mm的不超过总量的10%,大粒径渣石应填筑在下部,小粒径渣石填筑在上层,保证混渣顶的平整度(误差不超过2cm)空隙较大时应扫入石渣(未筛分),或石屑填充,上部可填筑渣石或石屑。 4、雨天时注意对基槽进行排水,杜绝在含水量过大的情况下对混渣进行碾压。 5 、为避免地基产生过分扰动造成地基基底无法压实,压路机在碾压过程中严禁使用震动碾压。但与此同时为保证填料的密实性,在碾压过程中横向接头要重叠50cm进行碾压,做到无漏压,保证碾压均匀,且严格控制碾压遍数为四遍。碎石填料与混渣碾压要求相同。 (三)碎石填筑 1、由于碎石填筑厚度仅为20cm,应严格控制混渣顶面高程,杜绝混渣侵入碎石填筑范围,减少碎石填筑厚度。 2、碎石填料粒径应控制在5cm以内,其通过0.075mm的总量不超过总量的10%,且级配良好,无杂物。 3、使用碎石强度不小于15MP(未筛分碎石)。 4、大粒径碎石应填筑在下部,小粒径碎石填筑在上层,保证碎石顶的平整度(误差不超过2cm)。 (四)钢塑双向土工格栅的铺设 1、土工格栅存放及铺设直接接触的填料中严禁含强酸性、强碱性物质、 2、一般路段土工格栅的铺设应垂直于路堤轴线方向,桥头路基处理段土工格栅应顺路堤轴线方向铺设。 3、土工格栅之间的连接应使用尼龙卡扣呈梅花型绑扎牢固,搭接长度不小于30cm,间距不得大于3各空格。 4、土工格栅铺设完成后应及时填筑调料,避免受阳光长时间暴晒,铺设与填料填筑时间间隔应不超过48小时。 5、施工中应采取措施避免是土工格栅受损,出现破损及时修补或更换。 6、土工格栅下乘层应平整,铺设时应拉直、平顺、绷紧,紧贴下承层,不得扭曲褶皱。 7、土工格栅上的第一层填料应采用轻型机械摊平和碾压,一切车辆及施工机械只允许沿路堤轴向方向行驶。 8、铺设土工格栅时,应在路堤每边各预留不小于2m的长度,回折覆裹在已压实的填筑层面上,折回外露部分应用土覆盖。 9、混渣层大致平整密实,大块石头尽量压到下层土中或者人工捡走,避免石块咯烂土工格栅。 10、平地机在整平碎石时,下刀要注意掌握力度,发现土工格栅立即收刀,整平时现场必须有人紧盯,发现问题人工及时处理。 (五)路基施工填土要求 1、一般路基段填土处理 (1)路基必须分层填筑分层碾压。每层最大压实厚度不宜超过20cm(当压实机械可以保证压实度并经现场试验、检测合格后可适当加大压实厚度),路床顶面最后一层压实厚度为20cm(遇特殊情况不满足设计要求是,最小压实厚度不得小于10cm)。 (2)含水量应控制在压实最佳含水量±2%之内。 (3)路基填筑宽度每侧应宽出填筑层设计宽度30cm,压实宽度不小于设计宽度,最后销坡。 (4)路基表面应具有2%~4%的向外横坡,防止积水。为避免路基边坡被雨水冲刷,路基填筑过程中要求在路基下坡脚外两米处设置临时排水埝和排水设施。 (5)征地边线外两侧各10m范围内禁止集中取土。 (6)路基填筑范围内严禁作为施工便道使用。 (7)路基填筑应均匀密实,路床顶面横坡于路拱横坡一致。 (8)路基填土压实度、填料最小强度及最大粒径不小于表1要求。 路基压实度、填料最小强度及最大粒径 表1 项目分类 压实度(%)(重型压实标准) 填料最大粒径(cm) 填料最小强度(CBR)% 路堤 上路床(0~30cm) ≥96 10 8 下路床(30~80cm) ≥96 10 5 上路堤(80~150cm) ≥94 15 4 下路堤(>150cm) ≥93 15 3 零填及路堑路床(0~30cm) ≥96 10 8 注:表中所列压实度系按《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051)重型击实实验法求得的最大干密度计算所得。 (9)路基填土高度 路基最小填土高度须保证不因地下水、地表水、毛细水及冻胀作用而影响稳定性。本工程为城市道路,路基设计最小填土高度应大于路床处于潮湿或中湿状态的临界高度。根据沿线各钻孔(钻探时间为6月份最不利季节)揭示的地下水位以及Ⅱ4区路基处于潮湿、中湿状态的临界高度计算的路基最小填土高度见表2。 处于中湿、潮湿状态时的最小填土高度 表2 名称 孔位ZK48 ZK49 ZK50 ZK51 孔口标高 2.25 1.9 1.35 2.55 静止水位埋深(m) 1.3 0.9 0.7 1.75 水位标高(m) 0.95 1.00 0.65 0.80 中湿状态路基设计标高(m) 3.90 3.95 3.60 3.75 中湿填土高度(m) 1.62 2.02 2.22 1.17 潮湿状态路基设计标高(m) 3.20 3.25 2.90 3.05 潮湿填土高度(m) 0.95 1.35 1.55 0.5 2、特殊路基段处理 (1)桥头引路段 桥头引路路基填方路段处于中湿状态,应对现状地坪清表整平后,回填路基土,然后在距路床顶面以下40cm以下做20cm土壤固化剂固化石灰土(5%石灰)+20cm土壤固化剂水泥石灰土(2%水泥+3%石灰),保证土基不出现软弹现象。 (2)池塘段路基处理 ○1路线在穿越大面积池塘及大型沟渠处应打坝、抽水、清淤、整平后分层填筑分层压实混渣(每层以20cm~30cm为宜)至距路床顶以下100cm处,通铺钢塑双向土工格栅后填筑20cm碎石,碎石之上分层填筑灰土。池塘、大型沟渠等边坡应开蹬成台阶状,蹬高0.4m,两步为一蹬,蹬宽≥0.6m,开蹬处铺设≥1.6m宽的钢塑双向土工格栅。 ○2路线经大面积池塘时,应将各池塘间堤埝铲平后再进行填筑混渣垫层、铺设土工格栅等工作,以确保路基整体性。 (3)桥头路基处理 ○1桥头两侧地基处理根据地质条件、填土高度和施工周期,采用加固土桩(水泥搅拌桩)+石灰土(8%)的处理方式,加固土桩采用梅花形布置。加固土桩横向布置范围放坡一侧应超出引路坡脚以外至少1.0m。 ○2成桩后应凿出桩头50cm,桩顶先铺30cm碎石垫层,然后铺土工格栅,最后再铺30cm碎石垫层 。 ○3桥头处理范围控制在50m,根据处理前后恭候沉降差的情况,靠近桥头50m范围内(除台背回填)路堤填料采用8%石灰土,所填填料应分层碾压夯实,压实度要求达到重型90%。桥台后背回填采用14%石灰土分层碾压夯实。 (六)灰土填筑 施工时按照“四区段”和“八流程”进行。“四区段”即:“上土摊铺区、翻晒拌合区、整平碾压去、报验养生区”,“八流程”即:“上土、摊铺、翻晒、布灰、拌合、整平、碾压、养生”。具体施工工艺如下: 1、试验标定 在上土之前应取现场土样测定土的天然含水量及液塑限并进行标准击实试验确定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 2、测量放样 测量组准确放出道路中心线。 3、路堤填筑时在取土场用挖掘机和装载机将土装入自卸汽车,运到填土路基处。根据路基宽度、自卸汽车方量及松铺厚度,用白灰洒线打网格,确定每车土的卸土位置,以保证填土厚度。 4、素土摊铺粗平后,首先应根据虚铺系数追踪测定高程,在考虑虚铺系数的情况下若高程达不到设计值应及时采取措施补救,待满足要求后用铧犁和旋耕犁进行翻晒和粉碎。在上灰前,检查土的含水量,当接近最佳含水量时及时上灰。 5、 摊铺石灰:素土整平稳压后,按眼路线走向5×10m打好方格,根据配比将每格需要的石灰量人工摊铺均匀。上灰时应保证灰土中无杂质、无未消解的灰块。 6、 路拌机拌合:石灰摊铺完成后,均需用路拌机拌合,拌合遍数2遍以上,要用专人在路拌机后面随时检查拌合深度,拌合深度以打入路床顶以下5~10mm为宜,确保无素土夹层,保证拌合均匀色泽一致,没有灰花团和花条,检测混合料的含水量和灰剂量,含水量控制在最佳含水量1~2个百分点,灰剂量符合规范要求。 7、 整平和碾压:用平地机、水准仪跟踪控制高程。当高程、横坡达到规范要求时,先用振动压路机稳压一遍,再用振动压路机振压两遍,然后用18~21t压路机进行碾压三遍,由路肩向路中心碾压,碾压时轮迹重叠1/2轮宽,路肩处应多压2~3遍。严禁压路机在已完成的或正在碾压的路段上急调头或急刹车,以保证石灰土的表面不被破坏。若在碾压过程中出现“弹簧”现象,应采用挖除、重新换填或掺石灰或水泥等措施进行处理。在压路机碾压结束之前用平地机再终平一次,使其纵向顺适,路拱符合设计要求。终平应仔细进行,必须将局部高出部分刮除并扫除路外,对局部低洼之处不再进行找补,可待铺筑下层时处理。 8、 试验检测:一段路基完成后,试验人员及时进行路面外形、压实度、灰剂量等的试验检测,自检合格后报请监理工程师验收,验收合格后进行下层施工。 外形管理的测量频率和质量标准 项次 规定值 检查方法和频率 纵段高程(mm) +5~-20 每20延米1处 厚度(mm) -10~-25 每1500~2000 m26个点 宽度 不小于设计值 每40延米1处 平整度(mm) 15 3m直尺,每200延米2处,每处连续10尺 横坡(%) +0.5,-0.5 每100延米3处 我发的是word文档,有些格式肯定不正确,你自己修改
梵净山“蘑菇石”岩性主要为钙质砂质的板岩,按成因属于变质岩,后经风化作用、侵蚀作用形成蘑菇状。岩石依据其成因可分成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1 西藏聂拉木县拉弄拉剖面生物地层学
插图 1 西藏聂拉木县拉弄拉剖面交通位置图
西藏聂拉木县拉弄拉剖面 ( 插图 1) 位于中尼公路的 5264 km 里程碑处路东侧大萨久沟内,东行约 1. 5 km 处,可见含有铁质砂岩组形成的红色小山包上的 “铁帽”,地形上颇为醒目 ( 插图 2) 。本文沿用徐钰林等人 ( 1990) 对该剖面的命名,即拉弄拉剖面,该剖面经作者 1999 年测量,建立了较为详细的菊石层序,并命名铁质鲕粒砂岩组 ( Yin et al. ,2000) 。拉弄拉剖面自下而上分别为拉弄拉组 ( 中侏罗世早巴柔期) 、铁质鲕粒岩组 ( 晚巴通期)和门卡敦组 ( 早卡洛夫期至提塘期) 。拉弄拉组和上巴通阶铁质鲕粒砂岩组之间存在着一个时间跨度约为 8 Ma 的沉积缺失 ( Yin et al. ,2000) 。而上巴通阶铁质鲕粒砂岩组与上覆门卡敦组底部为整合接触。由于沉积构造仅见于铁质鲕粒砂岩组,兹将该组岩性,化石和层序描述如下。
插图 2 拉弄拉剖面中侏罗统铁质叠层石砂岩景观
上覆地层 门卡敦组的黑色泥页岩,黑色泥岩夹有再沉积的土黄色厚层状铁质鲕粒砂岩团块;
含菊石: Macrocephalites gucuoi ( Westermann et Wang) ,Homoeoplanulites balinensis ( Neumayr) ,Macrocephalites cf. jaquoti ( Douvillé) ,Macrocephalites bifurcates ( Westermann et Callomon) ,Jean-neticeras cf. anomalum Elmi, Khaiceras cf. devauxi ( Gross ) 和 Bomburites cf. microstoma( d'Orbigny) 等
——整合——
铁质鲕粒砂岩组 由新到老依次为:
7. 土黄色厚层铁质鲕粒砂岩或泥质砂岩,富含 菊石,如 Phylloceras sp. ,Oxycerites cf. orbis ( Giebel) ,Cadomites sp. ,Procerites sp. ,Macrocephalites cf. jaquoti ( Douvillé) ,Choffatia ( Grossouvria) cf. bathonica ( Mangold) 约 1. 3 m
6. 紫红色含钙质薄层状铁质叠层石砂岩: 下部为波状黑红色铁质层和土黄色砂质层互层; 上部可见为成管柱状的叠层石砂岩个体,不含其它化石 约 0. 5 ~0. 8 m
5. 薄层灰岩层,向上过渡到薄层铁质砂岩,偶含菊石化石 ( macrocephalit-id) ,缺少其它底栖类生物化石 约0. 3 m
4. 薄层灰岩透镜体,在剖面上向东延伸约 20 米逐渐尖灭,未见化石 0. 5 m
3. 灰绿色粉砂岩透镜体,在剖面上向东延伸约 20 米逐渐尖灭,未见化石 0. 2 m
2. 厚层状砂质灰岩,富含箭石化石 Belemnopsis 约 0. 45 m
1. 灰绿色薄层粉砂岩,未见化石 约 0. 15 m
- - - - 沉积缺失 ( 假整合) - - - -
下伏地层 聂聂雄拉组生物碎屑灰岩; 含有晚巴柔期菊石 Chondroceras evolves-cense ( Waagen) ,Chondroceras cf. crassicostatum ( Westermann) ,Dorsetensia cf. ed-ouardiana ( d'Orbigny) ,Dorsetensia cf. liostraca ( Buckman) ,和 Stephanoceras sp. ,以及腕足类和双壳类 >60 m
2 拉弄拉剖面铁质砂岩沉积组合时代和成因分析
拉弄拉剖面拉弄拉组生物碎屑灰岩产出菊石 Chondroceras evolvescense ( Waagen) ,Chon-droceras cf. crassicostatum Westermann,Dorsetensia cf. edouardiana,以及 Stephanoceras sp. 指示其时代为下巴柔阶 Humphriesianum 菊石带。铁质鲕粒砂岩组上部的铁质鲕粒砂岩层中含有丰富的菊石,其中有 Phylloceras sp. ,Oxycerites cf. orbis ( Giebel) ,Cadomites sp. ,Proceritessp. ,Macrocephalites gucuoi ( Westermann and Wang) ,Macrocephalites cf. jaquoti ( Douvillé) ,Choffatia ( Grossouvria) cf. bathonica ( Mangold) 。其中,Oxycerites orbis ( Giebel) 是西北欧上巴通阶 Orbis 菊石带的带化石。这层铁质鲕粒砂岩层向上逐渐过渡到黑色泥岩,后者含有菊石 Macrocephalites cf. jacquoti ( Douvillé) ,Homoeoplanulites cf. evolutum Sandoval et Gabaron 和Homoeoplanulites balinensis ( Neumayr) 指示西北欧上巴通阶 Discus 菊石带。这层含菊石的黑色泥岩向上过渡到灰黑色含泥质结核页岩层,后者含有丰富的早卡洛夫期的菊石化石,例如Macrocephalites bifurcatus; M. guocuoi Jeanneticeras cf. anomalum,Khaiceras cf. devauxi,Bom-burites cf. microstoma 和 Neuqueniceras ( Frickites) tibeticum 。值得注意的是,这条剖面迄今尚未发现晚卡洛夫期的菊石代表,晚卡洛夫期很有可能是缺失的 ( 插图3,插图4) 。
插图 3 拉弄拉剖面中侏罗统铁质叠层石砂岩近观
插图 4 拉弄拉剖面中侏罗统铁质叠层石砂岩剖面地层和菊石带
Rioult 等 ( 1991) 将铁质砂岩按照铁质沉积物的大小,区分为平行成层的 ( stromato-lite pavement) ,厘米级的圆形的铁质鲕球 ( oncoids) ,以及分选很好的铁质鲕粒 ( ooids) 。早期对于英格兰南部早侏罗世的铁质沉积岩被解释为是由于生物 ( 藻类) 和非生物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而近年来,Palmer 等则提出新的观点,认为这种铁质结核的形成与非光合作用的铁质氧化细菌的作用有关。特别是 Préat 等人 ( 1998,1999,2000) 通过对于欧洲古生代和中生代的含铁沉积岩的研究揭示了铁质结核 ( 鲕粒) 沉积组合的成因,他们认为大部分铁质都是来源于细菌活动。这是一种与 Beggiatoaceae ( 贝氏硫化细菌超科) 有关的丝状细菌类 ( filamentous bacteria) ,它们通常在水深超过 50m 至上百米水深的海相静水环境中繁衍,即最有可能在透光带以下的深度生存,在这种通常为缺氧和低氧状态的环境下,铁质成分的可溶性呈相对较低的状态。在西藏拉弄拉地区的铁质鲕粒砂岩组的沉积构造包括平行成层的铁质叠层石结构砂岩 ( stromatolitic pavement) ( 图版 1,图 8) ,或是由数厘米大小圆形的铁质鲕球 ( oncoids) ( 图版 1,图 2,3) ,以及分选很好的铁质鲕粒砂岩层 ( oolids) 组成,它们构成一套和 Rioult 等 ( 1991) 描述所相同的铁质砂岩沉积序列。从宏观上看,拉弄拉剖面的铁质鲕粒砂岩组中的化石缺少底栖类型很有可能和沉积基底介于缺氧或无氧状态有关。因为拉弄拉剖面的铁质鲕粒砂岩组中的箭石类和菊石类均属于积极的游泳类型动物,其生存水体的深度估计大于 100 m ( 阴家润、万晓樵,1996) 。从总体上来看,拉弄拉地区的铁质鲕粒砂岩组与其上覆的门布组是一套在晚巴通期开始的海侵背景下的沉积序列,对于拉弄拉剖面含藻灰质砂岩的铁质砂岩组合、化石古生态和沉积环境的分析表明,这套沉积序列的水体逐渐加深,是一个连续的环境变化过程 ( 插图5) 。
插图 5 拉弄拉剖面中侏罗统铁质叠层石砂岩沉积环境图解
拉弄拉地区早巴柔期以前的沉积环境为浅海碳酸盐台地,生物碎屑灰岩和泥灰岩的总体厚度超过 100 m,但由于区域性构造运动,自早巴柔期晚期直至中巴通期,本区上升成为剥蚀区。随着全球性晚巴通期海平面迅速升高,原本经历长期剥蚀的拉弄拉地区由于海侵形成新的沉积区,整个铁质叠层石砂岩组合的沉积过程可以识别出以下三个阶段:
( 1) 海侵初期,由于海平面的迅速上升,成为可以容纳狭盐度的箭石动物 Belemnop-sis 生存的正常盐度海相环境。根据对箭石类动物的气壳裂限深度的计算,侏罗纪箭石Belemnopsis 最适宜的生存环境的水深多在 100 m 左右 ( Westermann,1973; 1990) 。尽管地层记录中的箭石也通常发现于浅水区沉积相 ( 20 ~50m) ,但是如果生物组合中缺乏其他底栖生物,完全是由箭石动物组成的,则更有可能表明其生态环境水深接近 100 m 左右。一般而言,水深接近100 m 的海底属于低能环境。但是保存箭石化石的地层底面凹凸不平,显示为高能水流侵蚀的冲刷面,箭石壳体在此冲刷面以上颇为稠密,表现为经过高能水流改造而再沉积的壳体密度较大的箭石壳层。在箭石壳层上覆的岩层中,箭石壳体数量骤然减少,零星分布在围岩中,显示出水流改造的能力明显降低。所以这套含箭石化石的沉积序列和受风暴控制的介壳沉积的特点可以很好的比较。这一阶段的沉积以钙质成分为主,兼有粉砂质沉积,但是并没有铁质成分,证明早期风化剥蚀的沉积基底和陆源碎屑物供给区并没有能够成为铁质成分沉积的来源。换言之,传统的铁质沉积来源于风化剥蚀的解释不适用于本区。
( 2) 海平面持续上升,导致沉积环境水体深度加大,良好发育的铁质砂岩的成层构造需要在水动力很小的静水环境和缺乏底栖生物的破坏作用下方能形成。铁质砂岩的沉积构造组合主要由厚数毫米的褐红色薄层富含铁质砂岩和灰黄色薄层砂岩交替组成,其组合层序和 Préat 等描述的法国诺曼底地区巴柔期的铁质砂岩组合几乎一致: 底部由大体和沉积基底接近平行的层理过渡到中部为鼓包状的丘状层理 ( 即所谓的 stromatolitic pave-ment) ,上部多直径为 5 ~ 6 cm 的球状层理 ( 即所谓的 oncoid) 和圆柱状叠层石砂岩沉积构造,最上部是铁质鲕粒砂岩 ( 即所谓分选良好的 oolids) 。考虑到本区在铁质砂岩沉积之前的含箭石钙质砂岩沉积的水深已在透光带之下,铁质鲕粒砂岩中所含的菊石也指示着深水沉积环境,诸如菊石个体较大,以叶菊石科和大头菊石科分子为主体。叶菊石科多在外陆坡深水环境生存,大头菊石科多在外陆棚和近陆坡的相对的深水环境繁衍 ( 阴家润,等 1996) 。所以,这些不同形态的铁质成层构造成因很有可能来源于较深水环境的细菌生物化学沉积作用。随着海平面进一步上升,铁质叠层石砂岩势必在更深的水体沉积。显然,那些需要进行光合作用的藻类是不可能在这样的深度生存的,只有那些依靠非光合作用的细菌和藻类的生物化学沉淀作用形成铁质叠层石砂岩,这一类异养性质的细菌和藻类捕获铁质的机理应该如同 Préat 等 ( 1998,1999,2000) 所描述的那样,铁质层和砂岩层的交替可能与微生物的生物化学沉淀作用和沉积物的相互作用有关。
我们知道,现代海洋中以藻类进行光合作用的水体深度多在0 ~15 m 之间。但是从拉弄拉剖面的古生态学研究中已经知道当时的古环境水深远远大于 15m。此外,对于生物沉淀和砂岩层的交替,曹瑞骥等 ( 2001) 从元古宙似锥藻灰质砂岩的层理的形成的研究角度出发,认为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速度和矿物的沉积速率之间达到一种振动–平衡状态下形成的。
( 3) 早卡洛夫期初期海平面持续上升。晚巴通期的铁质鲕粒砂岩层过渡为早卡洛夫期初期富含泥质结核的黑色泥岩和黑灰色页岩。页岩中产出的菊石动物群生物分异度较高。以大头菊石科为代表的菊石动物群,其生存水体深度介于 150 ~300 m 之间,为陆坡环境。大量泥质结核的产生与底流水的强烈扰动有关,因此有可能作为不利于铁质细菌生存的主要原因之一。页岩中的富有机质成分可能代表强还原环境,是导致铁质成分消失的另一个原因。
3 讨论
奥陶纪和侏罗纪是全球范围内铁质鲕粒砂岩沉积的两个主要时期。侏罗纪时的铁质鲕粒砂岩沉积主要发育在早—中侏罗世。在中生代泛大陆裂解以前,早侏罗世的铁质鲕粒岩沉积集中在西北欧地区; 中侏罗世铁质鲕粒岩沉积在欧洲地区的分布相对于早侏罗世大大减少,但是在欧洲以外的其他大陆分布较广。特提斯喜马拉雅中侏罗统铁质鲕粒砂岩的沉积分布相当广泛,几乎遍布于西特提斯和东特提斯南缘,自西北欧的英国,经德国、法国、阿拉伯半岛、至巴基斯坦 Zanskar 和 Sipiti 地区、中国西藏阿里地区、尼泊尔的塔克霍拉地区和中国西藏聂拉木县的拉弄拉地区; 但是在各处其时代并不完全相同,介于巴柔期、巴通期和早卡洛夫期之间变化 ( Jansa,1991) 。中侏罗世的铁质鲕粒砂岩之所以能够从西欧向东沿着特提斯海南缘呈长达数万千米的条带状分布,可能和当时古海岸位置的变化和偏移有密切的联系。在东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区,如巴基斯坦的 Zanskar,印巴交界处的 Sipiti 地区,中侏罗统的铁质鲕粒砂岩沉积的上覆地层通常是含丰富泥质结核和大头菊石科分子,因此其时代被认为是早卡洛夫期。尼泊尔中部的塔克霍拉地区的铁质鲕粒砂岩层有晚巴通期菊石 ( Cariou et al. ,1994) 。西藏聂拉木县拉弄拉侏罗纪地层剖面曾先后经有多人研究,由于缺乏系统的化石采集和菊石层序的资料,无论是对该剖面的铁质鲕粒砂岩沉积层的上覆及下伏地层,还是对铁质砂岩沉积本身的时代的确定都存在着谬误,铁质鲕粒砂岩沉积成因也缺乏确切的解释。Westermann 等 ( 1988) 根据铁质砂岩沉积层上覆灰黑色页岩中的大头菊石科化石,将铁质砂岩作为该区 “斯匹提页岩”的底部而将其纳入下卡洛夫阶。徐钰林等则根据黄亚平 ( 1982) 未发表硕士论文的化石鉴定结果将其定为卡洛夫阶。聂拉木县拉弄拉剖面的出现的两层铁质砂岩是由于构造作用错断而形成的,菊石层序也充分证明了地层重复 ( Yin et al. ,2000) 。但是在近年的西藏喜马拉雅地区层序地层学研究中,拉弄拉剖面原本为同一层的铁质鲕粒砂岩却被作为时代不同的两段沉积,并被解释为两套古风化壳,成为卡洛夫期 “超级层序”上、下层序界面 ( Shi et al. ,1996; Shi 2000) 。Houten ( 1985) 认为,中侏罗世的铁质鲕粒岩沉积和冈瓦纳大陆主裂解期相关联,它也是海平面上升和海侵的标志 ( Houten,1985; Hallam,1992,2001) 。以西藏聂拉木的拉弄拉剖面为例,晚巴通期的铁质鲕粒砂岩沉积虽然发生在海侵早期,但是它们是在沉积环境的水深达到相当深度以后才得以形成的。目前我们所看到的 “铁帽”地貌是在现代风化作用下形成的。在喜马拉雅特提斯地区,晚巴通期至早卡洛夫期的铁质鲕粒砂岩沉积代表了显著的海平面上升期 ( Jansa,1991; Garzanti E. 1999) ,而不是海退期以后遭受剥蚀的 “古风化壳”。显而易见,将同一层铁质鲕粒岩划分为时代不同的两段沉积,并进而将其解释为卡洛夫期的 “超级层序”上、下层序界面的做法是不合适的。
对于鲕粒沉积岩相的解释,国内以往都倾向于浅水成因,例如最近完成的聂拉木县幅地质调查报告 ( 朱同兴,2004. ) ,也是将这套铁质鲕粒砂岩视为潮坪和内陆棚浅水环境下的沉积。近年来,国际上对于铁质砂岩层中的 “叠层石砂岩状”沉积构造和铁质鲕粒的沉积成因的解释更加趋向于细菌的生物化学沉积作用 ( Palmer and Wilson,1990; Préatet al. ,1998; 1999,2000) 。与对于叠层石砂岩成因的传统解释所不同的是,铁质砂岩的叠层石结构是在水动力强度不大,非透光带的深水环境下形成的。如前所述,西藏聂拉木地区侏罗系的这套铁质叠层石结构砂岩沉积组合,其时代和成因一直缺乏合理的解释。在特提斯喜马拉雅范围内,中侏罗世铁质叠层石结构砂岩层层虽然厚度一般仅为 3 ~ 5 m,但是分布广泛,其上覆地层是富含有机质的黑色 “斯匹提页岩相”沉积。通过对西藏聂拉木地区拉弄拉剖面的铁质砂岩沉积组合宏观的相分析和古生态研究,可以得到如下初步结论: ①西藏聂拉木地区拉弄拉剖面的铁质砂岩沉积是在海平面迅速上升的地质背景形成的。这是一套全球性晚巴通期—早卡洛夫期高海平面下的海侵期的沉积记录; 而不是所谓的早卡洛夫期和晚卡洛夫期的古风化壳层。②这套铁质沉积主要发生在近陆坡的较深水环境,处于非透光带,因此,细菌或藻类产生的铁质沉淀和光合作用没有必然的联系。③这套铁质砂岩沉积组合中的铁质成分不是来源于陆源碎屑供给区的早期风化剥蚀,而最有可能与持续上升的海平面所造成的深水环境下细菌或藻类产生的生物化学沉淀作用有关。
参 考 文 献
曹瑞骥,袁训来,肖书海 . 2001. 论锥藻灰质砂岩群 ( Conophyton) 的形态发生 . 古生物学报,40 ( 3) : 318 ~329
史晓颖 . 2000. 藏南中—新生代层序地层学和海平面变化. 王鸿祯主编 . 中国层序地层学研究 . 297 ~316 页,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 . Shi X. 2000. Mesozoic to Cenozoic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sea level changes in southern Xizang ( Tibet) . Inwang et al. ( eds. ) ,Research on sequence stratigraphy in China.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press of Guangdong,Guangzhou,p. 297 ~ 316 (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徐钰林,万晓樵,苟宗海,张启华 . 1990. 西藏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级生物地层 .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44 页 . Xu Y Wan X Gou Z Zhang Q. 1990. Biostratigraphy of Xizang ( Tibet) in the Jurassic,Cretaceous and Tertiary peri-od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Press,Wuhan,144pp (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阴家润,史晓颖,苟金,雷振宇 . 1992. 唐古拉山中侏罗统缅甸光牡蛎壳层的事件沉积成因及其环境意义 . 现代地质,6 ( 3) : 254 ~266。Yin J Sh X Gou J Lei Z. 1992. Middle Jurassic oyster - shell beds ( Liostrea burmanica Reed) fromTanggula Maintains,and their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Geosciences,63: 254 ~ 266 (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阴家润,万晓樵 . 1996. 侏罗纪菊石形态作为特提斯喜马拉雅海水深标志 . 古生物学报,35 ( 1) : 72 ~ 79. Yin JWan X. 1996. Jurassic ammonite morphotypes as water - depth indicator og Tethyan Himalayan sea. Acta Palaeontologica Sinica,35 ( 1) : 72 ~ 79 (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朱同兴,周铭魁,邹光富,李建忠,冯心涛,庄忠海,贾保江 . 2004. 聂拉木县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 地质通报,23 ( 5/6) : 433 ~437。Zhu T Zhou M Zou G Li J Feng X Zhuang Z Jia B. 2004. New results and main progress in geo-logical survey of Nyalam County Sheet. Geological Bullentin of China,23 ( 5 /6) : 433 ~ 437 (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Cai R Yuan X Xiao S. 2001. On morphogenesis of Conophyton Stromatolites – Analyses of a Conophyton – like specimen from Neoproterozoic Jiudingshan Formation in N. Jiangsu province,China. Acta Palaeontologica Sinica,40 ( 3) : 318 ~ 329 ( in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Cariou,E. Enay,R. & Bassollet,J - P Colchen,M. 1994. Biochronologie du Jurassique moyen de la Thakkhola ( Nepal central) et biogeographie du domaine himalayen. C. R. Acad. Sci. Paris,t. 318,ser. II,93 ~ 99
Garzanti,E. 1999. Stratigraphy and sedimentary history of the Nepal Tethys Himalaya passive margin. Journal of Asian EarthSciences. 17 ( 1999) : 805 ~ 827
Gatrall,M. Jenkyns,H. C. & Parsons,C F. 1972. Limonitic concretions from the European Jurassic,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 Snuff - Boxes”of southern England. Sedimentology 18: 79 ~ 103
Hallam,A. 1992. Phaneroic sea - level change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
Hallam,A. 2001. A review of the broad patterns of Jurassic sea level changes and their possible causes in the light of currentknowledge. 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167 ( 2001) ,23 ~ 37
Houten Van F B. 1985. Oolitic ironstones and contrasting Ordovician and Jurassic Paleogeography. Geology 13: 722 ~ 724
Jansa,L . F. 1991. Processes affecting paleogeography,with examples from the Tethys. Paleogeography,Paleoclimatology,Paleoecology,87 ( 1991) : 345 ~ 371
Palmer T J Wilson M. 1990. Growth of ferruginous oncoliths in the Bajocian ( Middle Jurassic) of Europe. Terra Nova 2,142~ 147
Préat,A Mamet B & Devleeschouwer X. 1998. Sedimentologie du stratotype de la limite Frasnien - Famennien ( Coumiac,Montagne Noire,France) . Bull. Soc. Geol. France 169 ( 3) : 331 ~ 342
Préat A Mamet B Bernard A Gillan D. 1999. Bacterial mediation, red matrices diagenesis, Devonian, Montagne Noire( southern France) . Sedimentary Geology,126 ( 1 /4) : 223 ~ 243
Préat A Mamet B D Ridder C Boulvain F Gillan D. 2000. Iron bacterial and fungal mats,Bajocian stratotype ( Mid - Juras-sic,northern Normandy,France) ,Sedimentary Geology,137 ( 3) : 107 ~ 126
Rioult M Dugue O Jan du Chene R Ponsot C,Fily G Noron J M Vail R. 1991. Outcrop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the Anglo -Paris Basin,Middle to Upper Jurassic ( Normandy,Maine,Dorset) . Bull. Centres Rech. Explor. – Prod. Elf Aquitaine 15 /1:101 ~ 194
Shi X Yin J Jia C. 1996. Mesozoic to Cenozoic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sea - level changes in the Northern Himalayas,Southern Tibet,China. Newsl. Stratigr. 33: 15 ~ 61
Westermann G E G. 1973. Strength of concave septa and depth limits of fossil cephalopods. Lethaia 6: 383 ~ 403
Westermann G E G Wang Y. 1988. Middle Jurassic ammonites of Tibet and the age of the Lower Spiti Shales. Paleontology,31: 295 ~ 339
Westermann G E G. 1990. New developments in ecology of Jurassic - Cretaceous ammonoids. In: Pallini G Cecca F Cresta SSantantonio M. ( eds. ) ,Atti del secondo convegno internazionale,fossili,evoluzione,ambiente,Pergola,25 ~ 30 Ottobre1987,Tectnostampa,Osta Vetere,Italy. pp. 459 ~ 478
Yin J. 1996. Neuqueniceras ( Frickites ) tibeticum: an Andean ammonite in the Middle Jurassic of South Tibet. NeusJb. Geol. Palaont. 1996,H9,517 ~ 526
Yin J Callomon J H Enay R. 2000. A hiatus of 8 My duration in the Middle Jurassic with ammonite succession in the TethyanHimalayas ( South Tibet) Geobios. 33 ( 2) : 210 ~ 210
Age and Sedimentation History of the LateBathonian ( Middle Jurassic) FerruginousStromatolite-bearing Sandstone Beds from the Nyalam Area,Southern Tibet
Abstract The late Bathonian Ferruginous Stromatolite Sandstone Formation unconformably overlies the Early Ba-jocian Nieniexiongla Formation. This has been recently documented by the ammonite succession in the Nyalamarea,South Tibet. The base and the lower beds of the formation are less ferruginous,indicating that iron-precipita- tion in the formation likely had nothing to do with any previous erosion process. Ammonites and belemnites,as well as the facies succession suggest sub- or aphotic environments with waterdepths fluctuating between 100-300 m as result of a rapid sea-level rise. The ferruginous stromatolites are thought to be the product of biochemical sedi-mentation by bacteria and fungi,and a response of the global sea-level rise that took place during late Bathonian to early Callovian times.
Keywords Tibet,Middle Jurassic,ammonites,Ferruginous Stromatolite Sandstone Formation
1—拉弄拉剖面铁质叠层石砂岩沉积组合露头景观,其中含有 5 ~ 8 cm 大小的球状构造; 2—铁质叠层石砂岩层的球状构造 ( 直径 6 ~9 cm) ; 3—箭石层,图中约 1 cm 大小的白色圆点为箭石壳横断面,示成层的箭石壳体; 4—铁质叠层石砂岩层的圆柱状构造的横切面所显示的同心圆状层理 ( 手标本光面,直径5 cm) ; 5—拉弄拉剖面铁质砂岩沉积组合的非铁质沉积层: a. 下伏巴柔期生物碎屑灰岩; b. 薄层粉砂岩; c,d. 箭石灰岩,箭石灰岩之间夹有) 薄层粉砂岩; e. 铁质叠层石砂岩; 6—铁质叠层石砂岩露头景观,铁质砂岩层和下伏灰岩层为正地形,铁质砂岩层的上覆黑色页岩往往形成负地形 ( 图右侧深色部位) ; 7—箭石灰岩层中的箭石不定向排列; 8—铁质叠层石砂岩层的平行层理 ( stromatolitic pavement,手标本光面,宽 6 cm) ; 9—拉弄拉剖面铁质叠层石砂岩沉积 ( 图上部深色为铁质砂岩层) 和下伏的早巴柔期生物碎屑灰岩与泥灰岩互层; 10—铁质叠层石砂岩层的圆柱状构造纵向 ( 生长方向) 层理( 手标本光面,高 7 cm) ; 11—拉弄拉剖面层露头景观; 12—铁质叠层石砂岩层 ( 地质锤所指处)